Gincredible - 标记
19-20世纪法国史学思潮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法]克里斯蒂昂·德拉克鲁瓦 / 弗朗索瓦·多斯 译者: 顾杭 / 吕一民 商务印书馆 2016 - 7
《19-20世纪法国史学思潮》是当代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克里斯蒂昂·德拉克鲁瓦、弗朗索瓦·多斯、帕特里克·加西亚等人就19和20世纪法国史学发展的情况所写的一部通论性的著作。作者在书中系统地讨论了年鉴学派的成长、兴盛,以及年鉴学派之后史学的新进展的情况。
痛史 豆瓣 Goodreads
A History of Pain: Trauma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Film
8.4 (5 个评分) 作者: 白睿文(Michael Berry) 译者: 李美燕 麥田 2016 - 11 其它标题: 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
第一本從西方觀點精闢探討華人世界「歷史創傷」的重要專著。
他人所經歷的暴行如何能成為自己的經驗?
殖民史上的殘暴時刻如何被轉換為國族創傷?
這本書主要論述小說、電影、攝影作品、大眾媒體等如何再現歷史暴行。
創作者受到痛苦和苦難的啟發,從廢墟和灰燼中將暴力事件建構起來並以藝術形式呈現,集體撰寫他們所知的故事,從而產生一種新形式的「歷史」敘事。這種鮮活的敘事以一種傳統史料無可言喻的方式清晰表達人類的經驗。
本書是美國加州大學漢學家白睿文(Michael Berry)教授歷經多年思索,針對華人世界從1930到1997將近七十年期間,發生在中國、台灣、香港的重要歷史事件所帶來的「歷史創傷」研究。這些重大歷史事件依照時間先後順序為:霧社事件(1930)、南京大屠殺(1937-1938)、二二八事件(1947)、文化大革命(1966-1976)、天安門事件(1989)、香港回歸(1997)。
這些事件各自代表了華人暴力與暴行的重大意涵,作者從相關的文學、電影、攝影作品、流行文化入手,分析探討在這些作品中,暴力如何被想像、轉變和進化。從這些挑選出來的暴力事件中進一步研究、反思人類的野蠻和殘暴以及它所產生的影響。
歷史的創傷研究,以及探討人們對於創傷的各種反應,已是現代中國文學和文化研究的中心主題。本書特別關注──這些大規模暴力的文化描繪對於人們理解國家現代化有何貢獻?這些經常和暴力交織在一起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如何影響人們的記憶,讓人們重新揣摩暴力行為?國家規模的歷史暴行與個別受害者所經歷的痛苦之間的關係為何?做為歷史見證的電影和文學產生何種影響?諸多媒體如何以傳統歷史學者無法辦到的方式,讓人們接近這些實為「歷史」的幻象?
本書透過當代作家、電影導演和其他藝術家的雙眼,觀看在一個世紀的進展中,人們所承受的創傷、痛苦和暴力的旅程。雖然大部分受害者(有時候是加害者)都被認為是華人,但他們的經驗、遭受的苦難和想像放諸世人皆同,值得關注與深思。
Do All Persons Have Equal Moral Worth? 豆瓣
作者: Uwe Steinhoff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In present-day political and moral philosophy the idea that all persons are in some way moral equals is an almost universal premise, with its defenders often claiming that philosophical positions that reject the principle of equal respect and concern do not deserve to be taken seriously. This has led to relatively few attempts to clarify, or indeed justify, 'basic equality' and the principle of equal respect and concern. Such clarification and justification, however, would be direly needed. After all, the ideas, for instance, that Adolf Hitler and Nelson Mandela have equal moral worth, or that a rape victim owes equal respect and concern to both her rapist and to her own caring brother, seem to be utterly implausible. Thus, if someone insists on the truth of such ideas, he or she owes his or her audience an explanation. The authors in this volume-which breaks new ground by engaging egalitarians and anti-egalitarians in a genuine dialogue-attempt to shed light into the dark. They try to clarify the concepts of "basic equality", "equal moral worth","equal respect and concern", "dignity," etc; and they try to (partially) justify-or to refute-the resulting clarified doctrines. The volume thus demonstrates that the claim that all persons have equal moral worth, are owed equal concern and respect, or have the same rights is anything but obvious. This finding has not only significant philosophical but also political implications.
Migrating Fujianese 豆瓣
作者: Guotong Li Brill Academic Pub 2016 - 9
With the Fujian coast at its center, this book reveals the intellectual, migratory and gendered relationships that tied Fijian to the Chinese imperial domain and to its overseas networks. This Fujian study also offers ways to analyze local histories of late imperial China from a more global perspective. Based on a wide range of sources, such as business contracts, legal documents, women’s writings, and folksongs, Migrating Fujianese elucidates China’s southeast coast and its migration patterns. Examining this multi-ethnic migrant community through the lens of ethnicity shows the complex operation of linked chain migration (overseas male emigration and overland family migration by the ethnic She people) and its impact on the gender relations and family strategies of the coastal people. The study argues that examination of Fujianese migration through the lenses of gender and ethnicity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low of people and the society nourishing that flow.
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 豆瓣 Goodreads
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
9.6 (9 个评分) 作者: [德] 尤尔根·奥斯特哈默尔 译者: 强朝晖 / 刘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11 其它标题: 世界的演变
从19世纪开始,人类现代史即将拉开序幕。这是一个重大政治理念汇聚的时代,是“此在”科学化的时代,是铁路与工业的时代,是各大陆之间的大规模移民以及第一波经济和通信全球化浪潮的时代,是民族主义和欧洲帝国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时代。但同时,在今人眼 中,19世纪却已变得遥远而陌生:一个辉煌的昨日世界。本书从世界史的角度描绘和剖析了这段历史,一个欧亚美非各大洲经历剧变与全球化诞生的时代。国际历史学会前主席于尔根·科卡称此书是“德国历史写作中的里程碑”, 奥斯特哈默也因此被誉为“有关19世纪的布罗代尔”。
现代欧洲史02 豆瓣
作者: [美] 理查德•邓恩(Richard S. Dunn) 译者: 康睿超 中信出版社 2016
从文艺复兴到欧洲联盟,你想要了解的欧洲全在这里。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主编,近10位学术领袖再版修订。史学大家写给普通读者的6卷本欧洲通史,读懂现代欧洲的必备入门读物,欧美高校沿用50年的殿堂级教科书。现代欧洲史系列第2卷,讲述宗教纷争如何为欧洲打开通往现代世界的大门。
———————————————————————————————————
【01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 】
新与旧的碰撞,初现欧洲文明雏形
【02 宗教战争的年代1559—1715 】
宗教纷争,打开通往现代世界的大门
【03 18世纪的欧洲——传统与进步1715—1789 】
18世纪的欧洲如何成为最有活力的地区
【04 革命的年代1789—1850】
双元革命,开启欧洲主导世界的新里程
【05 民族主义与改革的年代1850—1890 】
全球扩张与欧洲辉煌
【06 欧洲时代的终结,1890年至今(上下) 】
巨变,从辉煌走向终结
———————————————————————————————————
【内容简介】
《宗教战争的年代1559—1715》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2卷,描绘了16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欧洲社会的全景图,宗教纷争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与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相比,16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的欧洲显得与众不同。从马丁•路德改革以来,基督教世界陷入动乱,到了1618年,这场动乱引发了“三十年战争”,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被卷入其中。欧洲被推向权力纷争的顶峰,在此后一个世纪里,先后经历了新教革命、九年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宗教战争成为欧洲社会的常态,而在“常态”背后,欧洲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取得了破旧立新的成就。这一时期世俗权力发生变革,西班牙老牌帝国衰落,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独立的主权国家正孕育其中。在北欧和东欧,瑞典和俄国努力加入欧洲体系,成为影响欧洲格局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领域,重商主义、价格革命将资本主义推上风口,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为欧洲带来了科学革命,文化艺术也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些变革最终为欧洲打开了通往现代世界的大门,我们今天看到的欧洲世界,基本也在这段时期形成了。
【关于本书】
1、 清晰梳理了欧洲百年宗教纷争及其对政治、王权、商业、社会阶层以及科学、哲学、艺术产生的永恒影响。
宗教纷争为欧洲打开了通往现代世界的大门,书中再现了英法西班牙在宗教战争的影响下建立主权国家的精彩历史,详细讲述了路易十四与重商主义、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清教徒革命、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科学革命、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等。
2、 17世纪的欧洲人才辈出,书中生动描绘了这一“天才的时代”,再现了伊丽莎白、路易十四、彼得大帝、牛顿、莎士比亚、伽利略等伟大人物的精彩故事。
3、 新版修订,增加了1689年至1715年的欧洲历史,对彼得大帝、1683年维也纳之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进行了新的解读。
【关于套装】
1、 6卷本欧洲通史,完整讲述欧洲500年文明兴衰历程。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与欧盟……你想要了解的欧洲历史全在这里。
2、 读懂欧洲的必备入门,欧美高校沿用50年的殿堂级教科书。自初版以来距今约50年,新老两代美国人通过这套书读懂欧洲。
3、 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费利克斯•吉尔伯特主编,3代学术领袖再版修订,强大学者阵容保障权威经典品质。
4、 再版修订,全新问题,全新解读。针对半个世纪里欧洲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以及读者感兴趣的新的话题,《现代欧洲史》系列进行了全新修订,例如印刷术与出版审查,城市精英与中产阶级,18世纪欧洲人的政治生活方式,冷战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等。
5、 既适合考研族、学生党、教师,也适合更广大普通读者的欧洲史入门读物。
打草稿 豆瓣
The Screenplay Workbook: the Writing before the Writing
作者: [美]杰里米·鲁滨逊(Jeremy Robinson) / 汤姆·蒙戈万(Tom Mungovan) 译者: 曹琳琪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11
找到写作的起点
专为编剧打造的创意工作本
...................
※编辑推荐※
《打草稿:编剧思维训练表》是专为编剧打造的创意工作本,巧设8种可供拆下使用的思维训练表,全方位支持剧本创作的前期准备工作。让编剧们科学告别拖延症,至少写出5份初稿!
☆ 提供 一系列实用图表帮助编剧规划剧本创作,如故事概念、人物设定、关系构建、故事架构、安排情节点,并对其进行重点解读;
☆ 3mm硬壳精装,细腻触感,更加耐磨,有质感;
☆ 锁线装订,书本可以完全摊开,方便书写;表格页设有龙线,可完整撕下,方便拼贴、组合使用;
☆ 内页采用120g银河书纸,保证书写时墨迹不会透过纸页;
☆ 特附有如是娱乐法团队整理的“编剧法务实用指南”,详解编剧职业道路上可能遇到的权宜问题。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专为编剧打造的创意工作本,用一系列实用图表帮助编剧规划剧本创作。作者围绕故事概念、人物设定及关系构建、故事架构和安排情节点等进行重点解读,引导编剧厘清思路,将创意整理为讲故事所需的有效信息,填入相对应的工作表格中,做好写初稿前的案头准备。而这些资料也可作为后续改稿的参照。
书中所附图表均可直接撕下,以便读者根据需要自由使用。同时,为了给初入行的编剧提供更切实到位的帮助,另附上“如是娱乐法”整理的法务指南,从剧本创作、剧本交易、编剧权利、版权保护等多个方面详解编剧职业道路上可能遇到的权益问题。
革命/叙述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蔡翔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8
本书分九章,从国家和地方、英雄和传奇、动员结构、技术革新、劳动等不同方面对1949-1966年期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叙述与文化想象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讨论。在本书中,文学史始终处在和政治史或者思想史积极对话的过程中间。作者在强调了中国革命的正当性的同时,并没有刻意回避其经历的曲折,而是在整个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探讨其发生的必然性,这一讨论也使本书进入了现代性的核心部分。
朱鎔基傳 豆瓣
作者: [美] 龍安志 译者: 丁力 香港中和 2012 - 1
全球唯一中文本
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撰寫序言
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幹事素帕猜˙帕尼帕迪博士撰寫前言
在香港金融領域出任公職的生涯裡,我曾有幸遇上朱總。他為人高瞻遠矚,處事運籌帷幄,加上鞠躬盡瘁的態度,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朱總對我的支持、鼓勵和稱許,更為我的工作增添了無限的動力。《朱鎔基傳--朱鎔基與現代中國的轉型》恰恰把我心目中朱總的印象,細緻地描繪出來。這本書更詳述了朱總對中國經濟發展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值得讀者咀嚼細閱。 ——任志剛(香港金融管理局前總裁)
本書作者是美國人,1981年剛20歲時,他就來到中國,並在中國長期生活和工作,成為一個社會活動家、國際危機調停人、政治經濟學家和作家。
他以對中國經濟社會的深刻了解,加以嚴謹的創作態度、寬厚的經濟學功底和廣泛深入的第一手調查資料,將讀者帶回到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那時改革開放伊始,市場經濟的秩序尚未建立,陳腐機械的觀念束縛著人們的頭腦,腐敗、違規、詐騙、投機等等亂象充斥金融、國企、房地產等各個經濟領域。
朱鎔基以非凡的勇氣擔當起中國向市場經濟轉型的艱巨工程,採用了作者稱之為“受管理的市場化”的方法,再造了中國的金融系統,引導中國平穩地渡過了亞洲金融危機,打破“鐵飯碗”,重組了國有企業,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精簡了各級政府機構,重建了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等。朱鎔基在大刀闊斧的改革中保持了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經濟平穩快速的增長,把中國帶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朱鎔基創造了歷史。
作者客觀公正、條理清晰地再現了這一歷史進程,對朱鎔基在1992-2002年就任國務院副總理和總理這十年來經濟改革政策逐一點評,論證其成敗得失。希望本書能使讀者更多地了解朱鎔基、了解當下中國!
朝鲜国君的一生 豆瓣
조선 국왕의 일생
作者: 韩国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 译者: 王楠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 10
一本全貌展现朝鲜王朝君王一生的著作一部中国明清王朝皇帝生平的侧面写照韩国学最优秀的研究学者用细腻的笔触和精美的插图描绘了朝鲜国君从出生到辞世的一切生活足迹。朝鲜国君英祖不是用“霸”而是用“文”来进行统治的朝鲜国君,居至尊之位号令天下的同时,也表现出作为常人的局限。
本书以朝鲜国君英祖为切入点,展现了文人至尊、君临天下的朝鲜王的一生。本书图文并茂,鲜明地将王从出世到宾天的种种经历再现于读者。王虽贵为国君,但也是常人,他的人生与常人或许并无二致。但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王的人生却体现出与朝鲜王朝贵族、士大夫等阶层不同的仪式与流程。本书将在纵观王的一生的同时,为读者解读以“文”来进行统治的朝鲜国君,到底拥有着怎样的人生。
汉学书评 豆瓣
作者: 杨联陞 译者: 王存诚 商务印书馆 2016 - 8
著名汉学家杨联陞自比为汉学的看门人,其学术书评驰誉学界。本书辑录了杨先生60余篇中英文书评,所评皆为名家代表著作,内容遍涉语言、官制、考古、地理、边疆史、文学史、科技史、经济思想史、书画史、佛教史、史学史、敦煌学等领域,包罗中国文化史,显示了先生学问之博雅。这些书评篇篇皆有深度,或纠正原著中的重要讹误,或澄清困惑学界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诸多独到卓见。本书所收英文书评多为首次翻译出版。
星星之火:全泰壹评传 豆瓣
作者: [韩]赵英来 译者: 刘建洲 勞動力 2013 - 7
韓國女工學院總幹事、將畢生精力奉獻給韓國勞工運動的李喆順女士:「當年我的朋友目睹全泰壹自焚,轉述給我聽,我非常震驚。一個與我年紀相若的人,怎麼會肩負如此巨大的重擔並自殺的呢?」
「不要讓我白白死去!」
1970年11月13日,年僅22歲的韓國製衣廠工人全泰壹手持《勞動基準法》引火自焚。這件也許微不足道的事情,卻成為了日後無數韓國工人和知識分子拒絕成為盲目為生產付出血汗的機器,並開始投身勞工運動的啟蒙。韓國勞工的生存狀況,從此因為人們的行動,跟以往再不一樣。
全泰壹是誰?他如何踏上捨身抗爭的道路?從在不見天日的製衣廠裡埋頭苦幹,到走上街頭,啟發了一代又一代韓國民眾的良心與勇氣……透過這本集中、港、韓三地力量出版的全泰壹傳記中譯本,全泰壹的精神將存活於更多受壓迫的工人心中。
根据英译本翻译的韩国工人全泰壹评传,是电影《美丽青年全泰壹》的蓝本
教授与疯子 豆瓣
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
作者: [美] 西蒙·温切斯特 译者: 杨传纬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10
1896年深秋,《牛津英语词典》的主编默里博士从牛津动身,去见一位叫迈纳的神秘人物。二十年来,此人工整而有条理的词条,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勇气和希望,将他从纸与墨的暴风雨中拯救出来。他们书信不断,却始终无缘一见。
当默里博士满怀恭敬地到达目的地后,却大吃一惊:对词典贡献最大的志愿者,是个被关在疯人院里的杀人犯。
《牛津英语词典》成为了英语语言的至尊,迈纳和默里的故事却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在历史的尘埃中,他们真实而隐形地活着。
本书曾横扫世界各大畅销书榜,一跃成为《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排行榜双冠王。两个永不言弃的Loser,为世界确立了一种新秩序。我们的命运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结局。不管被安排了怎样的遭遇,你总还能做点什么。
卢比孔河 豆瓣
Rubicon: The Last Years of the Roman Republic
9.1 (8 个评分) 作者: [英] 汤姆·霍兰 译者: 杨军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6 - 3
公元前49 年,一条河,一场政变……
恺撒、庞培、克拉苏、西塞罗……
罗马历史上最耀眼的群星
演绎罗马共和国走向衰亡的最后历程
“越过此河,将是悲惨的人间世界;但若不越过,吾将毁灭”——恺撒
荣获赫塞尔—蒂尔特曼奖 / 入围塞缪尔·约翰逊奖
《泰晤士报》《卫报》《每日电讯报》年度最佳图书
◎内容简介
公元前 49年,恺撒率领高卢军团跨越卢比孔河,返回罗马境内,将建城已有 460 年之久的罗马共和国,推向内战的深渊。
卢比孔河是一条分界河。根据罗马共和国的法律,任何将领不得率军越过卢比孔河,否则就会被视为叛变。公元前 1 世纪,正是在这条小河面前,恺撒做出了叛变的抉择。身处权力顶峰的恺撒为什么这么做?当他在卢比孔河岸边犹豫时,又是什么使他下定决心,将共和国的荣耀抛诸脑后?恺撒麾下的罗马将走向何方?罗马以外的世界又将发生怎样的转变?
本书正是透过恺撒跨越卢比孔河这一事件,向我们讲述了罗马共和国走向衰亡的最后历程。罗马自公元前 509 年建立共和国以来,经过数次征战,急剧扩张。到公元前 1 世纪,它已经从一个小城邦变成一个世界帝国。共和政体难以为继,罗马将迎来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书中生动刻画了变革来临前,共和国内阶级对立、矛盾重重的社会状况,罗马历史上最耀眼的群星也在这一时期纷纷登场。争夺独裁特权的罗马三巨头,坚守共和国理念的西塞罗、加图,发动奴隶起义的斯巴达克斯……他们共同演绎了罗马共和国走向衰亡的血腥历程,勾勒出一幅充满牺牲、背叛、灾难、权谋与无限野心的共和国末期景象。
◎媒体及专家评语:
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变化……《卢比孔河》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透过作者描绘的这段历史,我们能看到当今世界的影子。
——《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最佳图书
《卢比孔河》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那些改写罗马历史的伟大形象——恺撒、庞培、克拉苏、加图、西塞罗……书中还将告诉我们,建城已有数百年之久的罗马共和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每日邮报》年度最佳图书
《卢比孔河》是我读过最好的一部史诗……这本书中讲述了(罗马共和国末期)血腥复杂的权谋斗争、精彩纷呈的雄辩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残酷征战。汤姆·霍兰将这段遥远的历史描绘得清晰明朗、跌宕起伏。虽然他没有肤浅地将它与我们这个时代作对比,但是读者可以透过他的讲述,见证权力与和平之间漫长而又艰难的博弈。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英国国宝级作家
《卢比孔河》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是一本在古罗马政治传统已经消逝的年代,仍然值得去读的书。那些想要了解罗马共和国历史的入门读者,如果厌倦了听别人讲罗马人为我们留下了什么,而想知道罗马人为他们自己做了什么(以及如何做的),那么本书将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皮特·斯托瑟德(Peter Stothard),古典学者,《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主编
汤姆•霍兰写的有关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著作,是学术研究和绝佳文笔的典范。大多数畅销作家缺乏学术深度,而很多有天赋的学术见解又无法吸引普通读者,很少有人能像汤姆·霍兰一样把两者结合得如此完美。
——维克托•戴维斯•汉森(Victor Davis Hanson),美国军事史学家、《杀戮与文化》作者
《卢比孔河》是古典历史通俗读物的绝佳典范,它讲述了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自罗纳德·塞姆《罗马革命》以来,在所有关于罗马共和国末期历史的著作中,它是最具可读性的一部。如果有人提出读点儿罗马历史,那么我肯定首先推荐他们去读一读这本书。
——理查德·迈尔斯(Richard Miles),英国古典学者、《迦太基必须灭亡》作者
孔子的学问 豆瓣
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
作者: [日] 子安宣邦 译者: 吴燕 译 / 吴素兰 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6
对于希望了解日本思想现状的中国读者而言,本书是一个“窗口”:在今天的日本,《论语》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近代日本的《论语》解读也一定程度上折射近代日本的思想、社会与政治特征。
子安宣邦在书中梳理了近代日本解读《论语》的代表人物:诸桥辙次、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等,并兼及朱熹、李泽厚等中国学者的解读。本书并非对这些解读的完整呈现,而是记录了学者们接近孔子曾经面对的问题的努力。从中可见:日本人是如何解读《论语》的;他们如何面对一些常问常新的问题,如什么是“学”“仁”“道”“信”“天”“政”“礼”。子安宣邦的解读方法同样可以启示:再次思考《论语》中的“学”“仁”“道”“信”“天”“政”“礼”等核心问题,对于当今中国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身為職業小說家 豆瓣
職業としての小説家
9.0 (6 个评分) 作者: 村上春樹 译者: 賴明珠 時報 2016 - 1
村上春樹的自傳性隨筆,首度面對全世界
「本書是村上春樹自述如何寫小說的書。幾乎等於他的生活自述。」
──知名文學翻譯.評論家柴田元幸
一個人,三十五年,十三部長篇小說
為誰寫?
如何寫?為什麼繼續寫?
寫小說心要多強?
村上春樹第一次真正面對全世界讀者,深入思考、詳盡敘述自己所寫小說的現場,和背後文學涵養。出乎讀者預期的一本書,終於出現!
雖然擁有享譽全世界的高知名度,但許多事情始終包覆在神秘的面紗中,全書十二章變化豐富的結構,滿載自傳性故事,伴隨趣味幽默,坦誠揭開秘密。
村上的讀者是誰,男女各半,還是美女居多呢?收到多少讀者來信?芥川獎、諾貝爾獎等時常圍繞作家身邊的「文學獎」,村上怎麼想?為什麼,以什麼形式,從什麼時候開始離開日本,經過什麼樣的惡戰苦鬥之後,朝世界出走?一度視為「可逃場所不足」的學校,如今如何看待求學?對於經歷過311福島核災的日本,看出什麼樣的問題?當初為什麼選擇小說家這樣不可思議的職業,此後,近四十年漫長歲月,如何能以不衰退的創造力直到現在繼續寫下去?
上述一切問題,關於「作家-村上春樹」的種種,誠實而強壯的思考軌跡,盡在於此。村上說:「寫小說時最重要的寶藏,就是具體細節的豐富收藏。」寫作像人生一樣,不要失去健全的野心。
印度民主的成功 豆瓣
The Success of India's Democracy
作者: (美)阿图尔•科利 译者: 牟效波 等 译林出版社 2013 - 11
本书主要关注了权力在印度的分配方式,认为它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实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即在没有完全排除边缘阶层的情况下,社会中强势集团的利益得到了满足。书中讨论了民主制度的巩固,也论及了推动或阻碍民主发展的力量,从而全面揭示了印度在探索民主政体构建方面所取得的成功。
德国史稿:1555—1618 豆瓣
Zur Deutschen Geschichte
作者: [德国] 利奥波德·冯·兰克 译者: 王顺君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6 - 1
本书是兰克名著《宗教改革》的续篇,记述了从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到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前的历史。第一部分讲述奥地利的斐迪南一世和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第二部分讲述鲁道夫二世及其统治时代,作者详细论述了1575—1619年历次雷根斯堡宗教会议,以及德意志各个教派的联盟等一系列问题。全书是研究德国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初的重要著作。
《德国史稿1555-1618》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十九世纪德国和西方最著名的历史学家,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的“兰克学派”的创始人,近代西方“客观主义”历史学派之父。
兰克在本书中采取的资料是在国内学术界从未看到的,特别是对皇帝鲁道夫二世、马蒂亚斯的宰相克勒塞尔枢机主教等人的描写尤为精彩,在政治上新旧教双方在法理上的争执也尤为激烈。德国史专业人员或爱好者必看著作。
全面讲述三十年战争(1618-1648)之前的60年欧洲历史的中文翻译著作,也是第一部引进的论述三十年战争起源的著作,对填补那个时期的历史研究有极其重要意义,全面讲述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两排诸侯的内部矛盾,本书从花体德文直译过来,中译本等于第一个用德语之外的其他语言翻译出来的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