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S. 豆瓣 谷歌图书
S. - Ship of Theseus
7.4 (41 个评分) 作者: [美] J.J.艾布拉姆斯 / [美] 道格·道斯特 译者: 颜湘如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6 其它标题: 忒修斯之船
文豪身份 扑朔迷离
她在图书馆拾获一本《忒修斯之船》,作者石察卡身份成谜,据译者柯岱拉描述,他尚未写完便人间蒸发,生死未卜,留给世人一宗悬案。有人用铅笔写下批注,追寻石察卡真相,她也忍不住拿起笔加入讨论。
文字谜题 真实冒险
书里,失忆的男人被掳上一艘神秘的船,怪异的船员带着他进行毫无目的地却又屡屡预示他命运的航行;书外,石察卡笔下的每一桩背叛、争斗、屠杀都在真实世界中一一发生,而柯岱拉看似颠三倒四、漏洞百出的译注,竟也个个暗藏玄机。
字里行间 杀机重重
两人交换批注,资料越积越多,也越来越走进彼此内心。当他们以为终于快要接近真相,竟发现第三人笔迹,书中人物、作家命运,连同两人的生死,早已一起卷入迷局之中。
《S.》 包含精装古书《忒修斯之船》和23个材质各异的附件,这是两人穿越时空留下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你参与这一趟冒险的重要线索。这是一场超越纸书界限的极致阅读,你将成为悬疑事件的一分子,和两人一同揭开文坛最危险的秘密。
爱书的人啊,尽情坠落吧……
2016年6月13日 想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 豆瓣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入江昭 译者: 李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二战已结束七十年,探讨战争起源的著作为数众多。入江昭教授在宏大的国际史视野内审视亚洲-太平洋战争,其总体解释框架是独一无二的。他清晰而令人信服地阐明了日本是如何一步步疏离,直至最终对抗它曾参与建立并维护的国际体系的。
七堂极简物理课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Sette Brevi Lezioni di Fisica
8.2 (109 个评分) 作者: [意] 卡洛·罗韦利 译者: 文铮 / 陶慧慧 博集天卷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 5 其它标题: 七堂极简物理课
在本书中,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用诗一般简洁优美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20世纪以来现代物理学的伟大理论发现。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的结构、空间的颗粒、时间的本质……在这七堂简单明了的物理课里,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奇妙的物理学世界,也带我们轻盈地飞过重重障碍,窥见科学 的深刻与美丽。没有繁琐的方程,只有诗意的讲述,即使没有科学背景的人也能轻松读懂。
《时间简史》后再度引发科普阅读热潮,意大利一年热销30万册,销量超越《五十度灰》,被译为34种语言,以无法抗拒的优美,引领你了解我们所栖居世界的真相。
1.亚马逊众多门类榜单雄踞首位。
《纽约时报》畅销类排行榜第二名。
《卫报》《经济学人》《独立报》《新科学家》《每日电讯报》2015年度好书,《自然》《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出版人周刊》一致好评。
3. 语言优美如诗,内容简洁易懂,短短100页让你掌握20世纪物理学的重要理论
4. 特邀“意大利骑士之星”勋章获得者,卡尔维诺、艾柯等意大利国宝级作家作品的译者文铮直接从意大利语译为中文,最大程度保留原文之美
5. 英国顶级封面设计师创作封面星空图,英国获奖插画作者创作内文插画,精美装帧,工艺考究,充分呈现设计原貌
6. 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李淼推荐的现象级畅销书。
长日留痕 豆瓣
The Remains of the Day
8.2 (1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石黑一雄 译者: 冒国安 译林出版社 2008 - 5
本书是著名英籍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代表作之一,曾获1989年“布克奖”。史蒂文斯作为一名追求完美的男管家,服务于达林顿府三十余年。在此期间,他一方面尽力使自己成为男管家中的杰出人物,追求这一阶层所特有的“尊严”,同时,他也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作者以最能代表英格兰社会和文化特征的男管家为主角,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英格兰的政治、历史、文化、传统与人的思想意识。
西欧中世纪史 豆瓣
Western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300-1475
9.2 (8 个评分) 作者: 〔美〕布莱恩·蒂尔尼 / 〔美〕西德尼·佩因特 译者: 袁传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中世纪史研究在西方学术界有悠久传统,通史著作已有很多,蒂尔尼和佩因特合著的《西欧中世纪史》以其识见之高明、选材之博洽、叙述之生动而独树一帜,历经半个世纪的修订完善,常销不衰,是欧美大学用作中世纪史教科书的首选。
本书全面、深入地讲述了中世纪欧洲各方面的历史脉动,及其对近代西方文化与制度的深刻影响。
两位作者均为享誉已久的中世纪史权威学者。佩因特以细致生动的叙事见长,蒂尔尼的专长是教会制度和法律的研究。在佩因特初版基础上,蒂尔尼在文化和制度方面加以补充,文哲、艺术之外,增加了教会史、法制史和政治思想史等内容。
本书自1953年问世至今,不断修订再版,畅销半个世纪,是目前欧美各大学最广泛采用的一种大学教科书,详略程度适合国内一般读者的阅读需求。
高明史家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当取材,信手拈来,叙述文笔轻松自如,是本书显著优点。
城市的故事 豆瓣
Cities
7.8 (8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里德 译者: 郝笑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3
没有城市,我们能否存在?本书从生态学的视角来描述城市——它们如何生长,兴盛、衰亡并自我重建,以及它们与周边乡村的寄生关系。
作者从其儿时熟悉的被雾霾笼罩的伦敦讲起,选取了世界上有特殊样本意义的城市,从“第一个城市”加泰土丘,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从罗马的衰亡到商业城市的兴起;从工业革命时期的扩张到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短缺;从克利夫兰的兴起,马德里的定都,到斯德哥尔摩的理想城市规划,再到战后柏林的重建……从城防到下水道,从工厂到市场,从疾病到卫生健康,他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
神话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依迪丝·汉密尔顿(Edith Hamilton) 译者: 刘一南 / 陈嘉映 主编 华夏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是美国女作家依迪丝•汉密尔顿关于古希腊、罗马神话的独特解读。
神话是早期的科学,也是早期的文学。作者通过相关文学作品全面系统地对古希腊、罗马神话以及北欧神话做了细致分析。本书娓娓道来,一个个神话人物栩栩如生,是我们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也是了解神话知识的必然读物。
编辑推荐
我们在奥林匹斯山与希腊诸神相遇,在瓦尔哈拉殿堂与北欧诸神相逢;
我们演绎特洛伊战争和俄底修斯历险的戏剧;
我们听伊阿宋与金羊毛、丘比特与普叙刻、弥达斯国王的故事;
我们发现星座名字的起源……
《神话》是汉密尔顿的伟大杰作,所有关于神话的书都以它为标尺。
名人推荐
依迪丝•汉密尔顿(Edith Hamilton,1867—1963)出身学问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古典教育。成年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55岁退休后开始写作。1930年出版的《希腊精神》(The Greek Way)让她蜚声读书界。此后陆续出版了《罗马精神》(The Roman Way,1932),《以色列的先知》(The Prophets of Israel,1936),《真理的见证:基督及其诠释者》(Witness to the Truth:Christ and His Interpreters,1949),《神话》(Mythology,1942),《希腊文学的伟大时代》(The Great Age of Greek Literature,1943),《上帝的代言人》(Spokesmen for God,1949)等。每一部都基于深厚的研究,写作则面对普通读书人,行文流畅易读,让人读后受益甚丰。她还翻译了几部希腊悲剧和柏拉图的对话,也成为希腊经典英译的名篇。汉密尔顿出版最后一部主要著作《希腊的回声》(The Echo of Greece)时,已90高龄,文字仍青春蓬勃。
西方文明主要由希腊、罗马、希伯莱、基督教汇流发展而来。希腊、罗马代表此岸理性,希伯莱、基督教代表信仰。在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等精神领域,希腊人创造了无尽的奇观。在政治组织的艺术方面,在世俗生活的文明方面,罗马则为后世提供了辉煌的典范。汉密尔顿说到希腊、罗马,如数家珍。对希伯莱、基督教传统,汉密尔顿也有深入研究。在《上帝的代言人》序言中,她提到自己是以研究者的身份而非信仰者的身份来写作的。我觉得这也是个优点。宗教首先要求信仰,不过,我们不能什么都信仰,我们早已生活在多种精神传统的融会之中;心怀景慕,从多种精神传统中汲取心的光华与智的能量,是现代人,尤其现代的中国人当行之道。更多了解,更多赏慕,不宥于粗陋框架中的中西之争,岂不善哉!
我在美国读书期间,在旧书摊上买到汉密尔顿的几部书,都是一口气读完,尤喜爱《希腊精神》,读了不止一遍。后来,年轻友人葛海滨有意读一点儿希腊,我就推荐他读这本书作为入门,他读得高兴,就断断续续把它翻译出来,作为翻译练习,有些难译的句子,我也曾与他切磋。现在,华夏出版社又行一桩功德,推出这套“汉密尔顿的古典世界”丛书,包括译文经过修订的《希腊精神》。这些书,博学、明达、丰满、优雅,我相信,必有益于滋养我们的心智,必为读书人所喜。(陈嘉映)
媒体推荐
伊迪丝•汉密尔顿——“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导师和学者之一。”
——《华尔街日报》
《神话》“既可供查阅,又提供阅读的兴奋和愉悦。”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世界知名的经典,令无数读者着迷而欣喜的作品,包含着超越时间的神与英雄们的故事。
伊迪丝•汉密尔顿的《神话》是空前的成功,作为西方文化基石的希腊、罗马以及北欧神话——那些从古至今激发着人类创造力的神和英雄们的故事——在书中变得栩栩如生。我们于奥林波斯山与希腊诸神遭遇,于瓦尔哈拉殿堂与北欧诸神相逢。我们追随演绎特洛伊战争和奥德修斯漫游的戏剧。我们听伊阿宋与金羊毛、丘比特与赛姬、大力王迈达斯的故事。我们发现星辰名字的起源。我们又发现数不清的艺术、文学和文化探究作品争相引证的要点——从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到瓦格纳的“指环四联剧”,再到奥尼尔的《伊莱克特拉戴孝》。《神话》的权威性和晓畅受到全世界好评,是汉密尔顿的伟大杰作——所有关于神话的书都以它为标尺。
“伊迪丝•汉密尔顿重述希腊、罗马以及北欧神话,具有可靠的品味和学术性,让这些有关人性——包括我们自己——的故事依然经久不衰却又耳目一新。”
——《纽约客》
“现时代还没有一个人像伊迪丝•汉密尔顿那样,如此生动地展现了‘希腊的荣耀与罗马的壮阔’。她从枝繁叶茂的古典文学丛中,筛选出灿烂的精华,向我们证实,两千多年以前的幽默与智慧依然适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
——《纽约时报》
哈布斯堡的灭亡 豆瓣
A Mad Catastrophe: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Habsburg Empire
7.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弗里·瓦夫罗 译者: 黄中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7
哈布斯堡王朝曾在十七世纪抵御土耳其人的进攻,守护欧洲文明;当拿破仑军队在欧洲无往不利时,哈布斯堡王朝也是抵抗革命势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十九世纪,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欧洲,这个以多民族著称的“帝国”,如何能够继续保有共主的地位?
·
作者分析,这个古老帝国昧于现实,自不量力地走入 与德国连手向全欧洲宣战的窘境。原来自十九世纪后半的几十年来,帝国的军力、国力,早在底下诸民族的威胁、瓜分里四分五裂了。当在萨拉热窝的行刺事件发生时,哈布斯堡还自信满满地选择用武力解决,而不是寻求外交斡旋,对危机的来临丝毫不觉。
·
哈布斯堡的愚蠢行径,刚好正中欧洲各国的下怀,各国对战争早已跃跃欲试,只差没有引信点燃。这印证丘吉尔说过的:欧洲的荣耀与安全竟系于其最薄弱的环节上。 开战时刻,奥匈帝国转眼间便溃不成军,炮弹不足、训练过的兵源不足、冷兵器时代的打法、估算错误的战略、失去现实感的战术,种种因素导致奥匈帝国只是把自己境内六成的男子送入碎骨机,连生病无法上战场者也无例外。
·
史家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人类等于在二十世纪初又经历了一场“三十年战争”。一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解多半局限于西战线。本书作者试图结合军事史和外交史专长,呈现东战线错综复杂的经过。一战之后,世界局势发生巨变,两个古老的帝国崩解——奥斯曼土耳其和奥匈帝国,这本书从战败者的角度来阅读一战,也揭开少有人研究的东欧与巴尔干的面纱。
多莱尔的希腊神话书 豆瓣
D'Aulaires' Book of Greek Myths
9.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英格丽·多莱尔 / [美] 爱德加·帕林·多莱尔 译者: 熊裕 全本书店|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6 - 6
凯迪克大奖得主作品,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百年百佳书”
畅销五十年,销量过千万,迄今仍在亚马逊榜单前列
超越时间的大师经典
大人小孩都喜爱的书之瑰宝,家庭藏书的理想之选
适合识字看图的孩子,也适合被繁冗的希腊神话谱系绕晕的大人
全本书店出品。
** ********************************************
希腊神话是文学和众多艺术门类的基础,没有小孩会小到,也没有大人会大到不适合看希腊神话。没有希腊神话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多莱尔的希腊神话书》初版于1962年,世界著名的童书绘本艺术家多莱尔夫妇去希腊小岛考察后,将希腊神话繁杂的谱系加以梳理,用简炼而优美的语言讲述,配以真实、稚趣又幽默的插图。此书多年来畅销不衰,至今仍位于亚马逊图书排行榜前列,成为影响了一代代人的最受欢迎的希腊神话之书。
尼赫鲁世界史 豆瓣
Glimpses of World History
作者: [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译者: 梁本彬 等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6 - 7
一本关于大国兴衰、文明兴亡的世界历史,
一本人类理想与艰辛的沉思录。
问世80余年来,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历史经典和思想珍藏与威尔斯的《世界史纲》、麦克尼尔的《世界史》、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等世界史著作并立的又一巨著。
------------------
※内容简介※
印度国父尼赫鲁是创造历史的伟人,但你可能不知道,他也是一位书写历史的伟人。1931年起,一段为时三年的牢狱生活给了尼赫鲁回顾世界历史、反思人类文明的机会,促使他写就了一部世界通史的鸿篇巨制。
《尼赫鲁世界史》精选了尼赫鲁这部分著述中比较重要、精彩的历史篇章。从文明建立之初到20世纪,跨越5000年人类文明史,尼赫鲁站在寻常历史学家难以企及的高度,重新审视了希腊、罗马、波斯、印度、中国、阿拉伯、土耳其、西欧、俄国、美国等伟大文明的历史命运;从亚历山大大帝、阿育王到成吉思汗、拿破仑,再到列宁、甘地、凯末尔,尼赫鲁拨开众多伟人身上的历史光环,中肯地评析了他们的功过得失。
这是一曲文明兴衰的咏叹调,一部人类理想与艰辛的沉思录。尼赫鲁会向你讲述现代世界从何而来,与你一同探究文明盛衰的原因;也会与你、与过去的人们一道,或者为文明的成就而欢欣庆祝,或者为悲剧与恶行而扼腕叹息。
发展与繁荣何时可以不建立在一部分人的痛苦之上?究竟什么是值得为之奋斗的公正、幸福与自由?我们的世界将何去何从?……尼赫鲁书写着世界的过去,思考着人类的未来。在《尼赫鲁世界史》中,他为我们展现了一位积极的思考者和卓越的领导者所达到思想高度。
相较于尼赫鲁作为历史作家的博学和作为政治领袖的胸怀,他作为散文家的才华也毫不逊色。故事与反思的交织,理智与情感的交融,思想与艺术的精致,战争与革命的雄浑,一位伟人胸中广阔的山河与岁月将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
※编辑推荐※
(1) 1931年起,一段为时三年的牢狱生活给了尼赫鲁回顾世界历史、反思人类文明的机会。服刑期间,他想送女儿一件生日礼物,但苦于监狱物质条件的极度贫乏。于是,三年间,狱中的尼赫鲁用196封信写下了自己的历史博学、政治远见和领袖胸怀送给女儿——这些信合起来,便是一部世界通史。这本《尼赫鲁世界史》选取了尼赫鲁与女儿的世界史通信中的最精彩的章节。尼赫鲁的世界史出版80余年来,历经全球四代读者,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经典与思想珍藏。
(2)一部生动又深刻的世界史。政治时评一般的紧凑叙事,带你重回激动人心的历史现场,与历史同欢乐、共悲恸。精炼的篇章结构,精彩的讲述,精到的评论,伟大的历史情怀。对于《尼赫鲁世界史》来说,历史不是一连串枯燥的名字与时间,而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跌宕起伏、历历在目的往事。
(3)尼赫鲁所著世界史是与威尔斯的《世界史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等世界史著作并立的又一巨著。《纽约时报》评论说,“我们将惊叹于尼赫鲁的广博,他令威尔斯都显得孤陋寡闻。” 翻开此书,你不可能不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4) “这本书中,尼赫鲁的普世精神和道德信仰闪耀始终。”(《科克斯书评》)印度国父尼赫鲁是创造历史的人;他站在一般史家难以企及的人道高度,道出了自己深沉、宏大的济世之忧:
文明与繁荣何时可以不建立在一部分人的痛苦之上?
什么是我们真正值得为之奋斗的公正、幸福与自由?
人类的善意与努力是否能战胜命运的无情?
——只要人类存在,这些问题就不会过时;尼赫鲁的疑问与反思,永远引人深思,振聋发聩。
(5)80年时光造就的经典著作。时代的大浪淘沙,《尼赫鲁世界史》依然光彩不减。一位阿拉伯语读者说:“我16岁第一次看这本书,如今已经60岁了,仍然在重读这本书。”近一个世纪过去,我们的世界是否不变初心?在尼赫鲁的时代,人们追求平等、理智、有序的国际关系,自由、民主、没有剥削的社会,以及幸福的生活。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哪些梦想呢?又是否淡忘了我们曾经的追求与责任呢?
(6)厌倦了世界史作品都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老调重弹?来领略一下《尼赫鲁世界史》吧!书中尼赫鲁说:“我们不应忘记亚洲的伟大。” 没有狭隘的国家私利和民族主义,也没有西方的自命不凡和东方古文明的孤芳自赏……一位从古印度文明走出的现代伟人写出的世界史,被公认为“第一部非西方视角的世界史”。
(7)中文版首次出版!尼赫鲁与女儿的世界史书信已经被翻译为横贯亚、欧20余种语言。《尼赫鲁世界史》精选了尼赫鲁的世界史书信中最有反思性、于今天最具启发性的章节,并附32页意味深长的资料图片,带你尽览历史的博大与丰富!
(8)对尼赫鲁写给女儿的全部书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由中信新思文化同步推出的《爸爸尼赫鲁写给我的世界史》。
未竟的往昔 豆瓣 Goodreads
Past Imperfect: French Intellectuals, 1944-1956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尼·朱特 译者: 李岚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6 - 5 其它标题: 未竟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托尼•朱特,对萨特、加缪、波伏瓦等人战后道德立场的批判性研究,对知识分子独立性命题的深度拷问.
------------------------
【内容简介】
“二战”之后,法国知识分子在欧洲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重要角 色,托尼·朱特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就分析了这个知识分子圈最大的冲突:如何回应共产主义的许诺及其背叛;以及在面对斯大林领导下的前苏联、共产主义的新东欧及法国本身的伪善时,如何维系对激进理念的坚持。
朱特向我们展示了,这批处于时代先锋的知识分子如何在战后为某些“作秀式审判”辩护,如何忽视共产主义背后的暴政和恐怖,甚至向民众传播苏联式道路是通往解放的必经之路的理论。此外,本书还对当时知识分子间逢场作戏、争权夺利的情况进行了细致描绘。其关注的对象不仅包括时髦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加缪和波伏娃,还涉及到了重要的天主教哲学家、中立的报界人士、文学批评家和诗人等。
虽然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但它并不是一部叙述史,而是始终以知识分子独立性这一命题为线索,是一本表达朱特对知识分子角色和责任理解的文集,是一份关于战后法国知识界的道德状况的研究报告。
“托尼•朱特作品”系列还包括《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论欧洲》《思虑20世纪:托尼·朱特思想自传》《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记忆小屋》(待出)《重估价值》(待出)《事实改变之后》(待出)等。
------------------------
【链接图书】
《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论欧洲》《思虑20世纪:托尼•朱特思想自传》《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
------------------------
【编辑推荐】
1、“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托尼•朱特,对萨特、加缪、波伏瓦等人战后道德立场的批判性研究,对知识分子独立性命题的深度拷问。
2、20世纪的欧洲知识分子研究,没有人比朱特更有发言权。这位被称为“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在《责任的重负》《战后欧洲史》《思虑20世纪》中都体现了对这一问题无与伦比的洞察和智慧,他的贡献和勇气也让他获得了“汉娜·阿伦特奖”和“奥威尔终身成就奖”。作为“局外人”和战后欧洲史专家,他也能更大程度上中立、客观,并提供足够的历史背景和资料,在当时的历史状况前提下谈论知识分子问题。
3、针对目前仍掌握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对自己行为的掩盖和辩护,针对目前法国对此问题研究、讨论的不公正、不全面的弊端,用扎实的证据揭露以下问题:
面对二战期间德国占领,“法奸”知识分子们是由于形势所迫吗?应该合作、抵抗还是置身事外呢?面对战后的审判,学术明星和大文学家如何相互诋毁、倾轧?表现了怎样的虚伪、软弱?
面对苏联东欧共产主义的血腥统治,萨特、波伏娃、穆尼埃等法国左派是怎样看待这些“他者的鲜血”呢?面对共产主义理想和残酷现实的冲突,左派知识分子怎样处理这个矛盾呢,掩盖、漠视,还是直面?米沃什、昆德拉等东欧知识分子又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4、对思考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和立场,特别是“汉奸”和面对残酷统治时知识分子的选择问题有对照、启迪作用。
5、本书甫一出版就获西方众多媒体的赞誉推荐,评价极高,同时也广受到国内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
【评论】
★一部令人惊叹的学术著作,足以让那些愉快徜徉于20世纪法国文学字里行间的人们血液凝固。
——《美国观察家》
★《未竟的往昔》是一次直截了当、不同寻常的惊世研究,它考察了那个智性上反复无常的年代(1944—1956)。朱特先生……不只是描述了作为其研究主体的意识形态善变者;他是一位尖锐的甚至带有惩恶心态的卫道士,他揭发了那些在政治现实中测试自己政治理念的知识分子在失败后所表现出的不人道。
——《纽约时报书评》
★出于深厚的学识和不可思议的批评家的敏锐, 朱特…… 考察了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本书富含思想含量, 它提供了有关知识分子研究极具洞见的理论。
——《华盛顿邮报》
★无论是《未竟的往昔》,还是《责任的重负》,他(朱特)都把批判的重心放在了欧洲――萨特、波伏瓦,在法国享受众星拱月礼遇的这一群左翼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对手们――布鲁姆、加缪、雷蒙·阿隆,都被朱特以一种类似“残忍”的方式剖析得条缕分明。
——《看天下》
★在《未竟的往昔》里,朱特以苛刻的眼光,重新审视了法国左派知识分子,那些对共产主义满怀热情的人们,以对信仰的忠诚,刺穿了现实与道德的责任感,用颇具煽动性的抒情话语,共同参与编制了一个充满悖谬与罪恶的乌托邦谎言,天真地让自己成为共产主义的宣传道具。而苏联的共产主义极权蔓延至东欧,他们的热情才慢慢转化为不知所措的彷徨。
朱特颠覆了包括萨特(1905—1980)在内的很多知名知识分子的形象。以萨特们的智商和修辞学修养,把他们的作品从具体的社会历史中抽离出来看,总是能看到值得尊敬的品质,比如正义、良知、对真理的追求。但若放宽历史的视野,在更长久的历史图景中观察他们,萨特们虽然“抓住了时代的脉搏”(萨特之语),但也妨碍了时代健康的血液循环。
加缪以及布鲁姆、雷蒙·阿隆与萨特们相反,他们有自己的辨识标准与判断尺度,尽管他们都被当时的人们弃置于时代的暗角,放逐在主流思想之外,他们以自己的言行,纠正着时代的谬误。即便这种“纠正”是微弱的,甚至在实际上并无甚作用,但在后人检视历史之时,他们可以成为智慧的汲取之源。
——《经济观察报》
世界史的诞生 豆瓣
世界史の誕生: モンゴルの発展と伝統
作者: [日]冈田英弘 译者: 陈心慧 北京出版社 2016 - 2
在冈田英弘看来,历史分别于公元前五世纪与公元前100年,诞生于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而创造历史这项文化的是两位天才。一位是东方中国,以汉文写下《史记》的司马迁,另一位则是在西方地中海世界,以希腊语写下《历史》的希罗多德。
司马迁的《史记》是皇帝制度的历史,叙述的是王朝更迭、皇帝变迁。在他所确立的历史叙述中,无论现实世界发生了多大变化,记述时都会尽量规避“正统”的变化。希罗多德所“创造”出的地中海型历史,记叙的是强国变弱、小国变强等命运的转换,确立了“欧洲战胜亚洲是历史的宿命”这样的历史观。
就这样,拥有历史的两大文明——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各自在创造出固有的历史观之后,在各自的地区里以各自的历史架构书写历史,直到公元十三世纪,蒙古帝国的出现打通了东西藩篱。随着蒙古军队四处征战吞没大半欧亚大陆,让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得以连接,两大历史文化首度接触。覆盖整个欧亚大陆的世界史从此变得可能,至此,人类文明方才真正进入世界史的时代。而这,也正是蒙古史的文明意义。
西方宗教文化 豆瓣
作者: 赵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 4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西方宗教文化的学术专著。它从希腊神话的源流谱系入手,历史地和逻辑地展示了从希腊罗马宗教到基督教、直至西方近现代宗教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内在联系,揭示了西方不同时期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并从纷繁芜杂的历史现象背后梳理出西方宗教文化演进的基本脉络。本书具有思路贯通、气度恢弘、史料丰富、文字优美等特点,熔学术性与知识性于一炉。
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 豆瓣
作者: 程巍 漓江出版社 2013 - 11
泰坦尼克号上有没有中国人呢?如果有中国人,他们都是谁,在这次海难中的表现如何?如果没有中国人,为什么当时的国内外媒体都报道有中国人,并且在卡梅隆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也出现有中国人?
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程巍研究员,大量查阅各种历史文献,从文化学的角度,深入解析西方社会虚 构泰坦尼克号上中国人“卑劣逃生经历”,丑化中国人的种种原因。本书图文并茂,尤其是对新闻报道中的虚构,进行了聚焦式的解读,既生动有趣,又言之有理有据。
从头等舱生还者走下跳板那一刻,有关船上“中国佬”的“卑劣逃生经历”就在码头传开了,并经由电讯迅速传播至全世界。实际上,这8个华人乘客在泰坦尼克号上坚持到了几乎最后一刻,属于最后离开乃至不及离开的那些男子,而制造流言的那些头等舱生还者大多先于他们而逃之夭夭。当时美国新闻业太需要这类能“证明”中国人“种族卑劣性”的“故事”来激发美国公众的种族想象力,以支持美国《排华法案》的合法性。
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海难叙事深深根植于英美父权制社会的一种现代焦虑,担心盎格鲁-撒克逊男子“惑于”现代平等思想而失去“男子气概”并因而失去统治能力(对女性、下等阶层及“劣等种族”的统治),因此它通过想象海难中盎格鲁-撒克逊男子古风犹存的“骑士精神”而阻击对这种父权制形成内外挑战的种种现代诉求。这场近乎“全球直播”的海难叙事成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男子气概”在全球同步举行的招魂仪式。
1910到1930年代也是中国新派知识分子“国民劣根性批判”的高峰。泰坦尼克号上“中国佬”的“卑劣行径”立即被其当作“国民劣根性”的又一“铁证”,反复写入报刊乃至教科书,与西方殖民史学内外呼应。
荷马3000年 豆瓣
Why Homer Matters
7.7 (6 个评分) 作者: 亚当•尼科尔森 译者: 吴果锦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 - 6
英国作家亚当·尼科尔森给新一代人重新诠释了荷马,详尽地记叙了荷马的生平,以及他的两部史诗诞生的过程,从《伊利亚特》的粗犷雄奇到《奥德赛》的温谨绵密。
从尼科尔森诗一般的文字中,你可以看到《荷马史诗》对诗人——雪莱和济慈的影响;对哲学家——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影响,对城市、对草原的影响。简而言之,荷马存在于欧洲的每一处海滩。
尼科尔森说:就某种角度而言,荷马检视了人生最糟糕的层面,尤其是《伊里亚德》,这会让人严肃起来。而且他不提供任何抚慰。战士大部分都死得凄惨,而他们死后也没有天堂,他们全都下了冥府。
但荷马想表达的重点是:在这充满困境与磨难的世界,真正美丽的东西是爱——尽管暴力很真实,人们还是有爱人的可能。
逃避统治的艺术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8.7 (31 个评分) 作者: 詹姆士·斯科特 译者: 王晓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 其它标题: 逃避统治的艺术:东南亚高地的无政府主义历史
作者通过东南亚山地的历史指出,国家总是试图将山地的居民集中到平地,从事水稻种植,而山民则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国家的控制。传统的观点将山地的居民看做是落后和野蛮的,国家政权延伸到这些地区被看做是推动了这些地方的进步。但是斯科特通过对这个地区历史的研究发现,看起来似乎是落后的山地少数民族可能并不落后,他们居住在山上,选择了不同于谷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因为他们希望借此逃避国家的统治。
作者指出,他讨论的对手是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因为在布罗代尔那里,文明与国家经常是被混在一起的,而作者则强调,在国家统治范围之外,有着同样的文明。
作者詹姆士•斯科特是美国人类学界研究农民问题的领军人物,其《农民的道义经济》一书出版以后,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其《弱者的武器》和《国家的视角》都对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现在是耶鲁大学的政治学和人类学斯特林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其主持的“农业研究”是一个跨国的高水平博士后研修项目,至今已经延续了近20年。
【推荐】
这部著作可能是迄今为止詹姆士·斯科特最重要的著作。它具有深入的洞察力、创造性和同情心。很少有学者具有更敏锐的能力可以洞察那些没有历史、居于在完全不同的地点,并采用完全不同的实践和形式的人群的能动性。事实上,这已经使他非常接近于无政府主义的理想,也就是人们不仅可以逃避国家 ,而且可以避免国家形式本身。
—杜赞奇 (Prasenjit Duara)
这是一个出色的研究,富有人文和文化的洞察力,这部著作将改变读者对人类历史,以及对他们自身的思考方式。这是我所阅读过的社会历史和政治理论中最具吸引力和激动人心的著作。
—罗伯特·郝夫纳 (Robert Hefner)
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 豆瓣 Goodreads
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
作者: 史华慈 译者: 陈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书独辟蹊径,从相关的学术框架和内部的政治关系方面考察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以及重要人物的历史。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独特的思维视角,引用了大量的史实以及各个方面的相关资料,洞悉与把握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与脉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书是国外研究毛泽东与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一部优秀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

  在五四运动时期如此强烈地吸引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的列宁主义学说,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个重要因素最选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知识分子自身所处的形势紧密联系起来。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历史性拯救的力量。列宁主义的党的组织理论和实践是在变化中保持不变的坚实核心。

——本杰明·I·史华慈
莎士比亚 豆瓣
Shakespeare
8.1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安东尼·伯吉斯 译者: 刘国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6
很多作家站在万神殿外准备进殿。
这时候来了一个人,不和任何人打招呼,昂首走入了万神殿。
这个人就是莎士比亚。
.
“莎士比亚就是我们自己,是忍受煎熬的凡人俗士,为不大不小的抱负激励,关心钱财,受欲念之害,太平庸了。他的背像个驼峰,驮着一种神奇而又未知何故显得不相干的天才……我们都是威尔。莎士比亚是我们众多救赎者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 ——安东尼•伯吉斯
.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诗人、剧作家、演员,西方经典的中心。歌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博尔赫斯说:上帝梦见了世界,就像莎士比亚梦见了他的戏剧。他创造了近千年来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俗世的圣经”,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却所知甚微:作品之外,莎士比亚本人的形象始终模糊。
莎士比亚匪夷所思的创造力源自何处?他是“专门注意人家不留心的零碎东西的小偷”,还是化平庸为灿烂的魔法师?一个乡村青年如何汲取大千世界的养料,短短数年上升为大众剧坛的明星?他驾驭本国语言的盖世才华,对于人类心灵的深刻了解,如何一步步大放异彩?
在无数为莎士比亚画像的尝试中,英国著名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莎氏传独具匠心。伯吉斯怀着思乡之情,追慕一个喧嚣变革的文艺复兴时代,追踪莎士比亚成就文学之路的迂回小径。在他笔下,这位天才的肖像最终与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形象重合:世界是一座剧场,莎士比亚是我们其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
评论推荐:
“他(刘国云)翻译的伯吉斯《莎士比亚》传记是现在能找到的最准确、流畅、清雅的译文之一……认真写书,必有回响。”——金雯(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教授)
“除了伯吉斯,你很难想象别人用这样的口气谈论莎士比亚,你简直可以看见一只手跨过四百年,拍拍那个叫威尔的‘伦(敦)漂’青年的肩膀。有时候,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面对众多关于莎翁的材料,我仍有重读伯吉斯的必要。”——黄昱宁(出版人、翻译家、作家)
“读《莎士比亚》,是看一个才华盖世的小说家怎样愉快地想象另一个他所挚爱的作家的人生,是看作者在一个不太成立‘又被无以计数地尝试过的’(伯吉斯本书开场语)题目下,怎样微妙地制造差异和乐趣。其中最明显的是小说家对叙述弧度的把握——世上所有的话都供他驱驰,而且他知道故事到了什么分儿上该用上哪一句。”——陈以侃(评论家、翻译家)
卡尔维诺文集(第三卷) 豆瓣
9.6 (38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吴正仪 译林出版社 2001 - 9
卡尔维诺钟爱童话这一艺术形式,熟稔童话的特征、手法,自然也偏爱在小说中运用童话的手法来写现实的人和事。《我们的祖先》是这一艺术手法占主导地位的标志。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由《分成两半的子爵》(1952)、《树上的男爵》(1957)、《不存在的骑士》(1959)三部小说组成。 三部曲没有一个共同的人物或共同的情节脉络来把它们连缀;但共同的思想内涵,共同的艺术探索,把它们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这三部小说都采用童话的手法,来表现当代社会里的人被摧残,苦苦追求自身的完整性的遭际。
西方哲学史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邓晓芒 / 赵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 4
《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系统讲解西方哲学史的大学教材。与国内现有的同类教材相比,《西方哲学史》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突出西方哲学思想发展演进的内在脉络和精神实质,将哲学史看作是哲学思想在历史过程中自身演进的逻辑结果,力图把不同时空背景中呈现出来的各个哲学派别和各种哲学思想当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加以把握;在内容上分为六章,即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16-18世纪西欧哲学、18世纪法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渡,章与章之间的承启转化都表现出一种逻辑的必然性和历史的合理性;思路清晰严谨,资料丰富翔实,文字顺达优美,融深邃的思辨和广博的知识于一体,是引导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探究西方哲学堂奥的难得向导,适合高等院校哲学专业学生及广大社会读者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