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自己的上帝 豆瓣
DER EIGENE GOTT
作者: [德] 乌尔利希•贝克 译者: 李荣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的最新作品,也是他将其“风险社会”理论和“个体化”理论结合,对宗教问题进行论述的一本精彩之作。
贝克认为,作为“欧洲现代性危机”的宗教危机、或者说信仰危机的实质,不但是出于宗教本身所具有的潜在的和平与暴力冲突的矛盾,也是出于以个体化为代表的宗教现代性变革的内在矛盾。
当个人在处理宗教信仰问题上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性的同时,如何处理与他者、异世界的关系,即宽容问题,构成了宗教和信仰实践中的冲突和危机。
本书被公认是论述全球化背景下宗教的当代地位和作用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对于我们从一种对宗教组织和功能的相对静态的传统社会学研究,扩展为对当代社会生活中宗教价值的更具理解性的研究,起到了一种独特的推动作用。
本书中文版的推出,让中国读者得以捕捉全球化时代下,关于宗教的作用和意义的最新也是最具启发性的诠释,这也必将启发中国学者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社会中的宗教问题。
书斋里的革命 豆瓣
作者: 朱学勤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收录的是自由主义学者朱学勤的随笔和一些性学术文章,坦白说他的随笔价值要比其学术类文章价值大。朱学勤是最善于用优美而激情的文笔将其思想表达出来的学者,但激情是一把双刃剑,在捉住他人“马脚”的同时,自己也未免露出“猪蹄”。相反他的随笔,如《思想史上的失踪者》等类名篇,怎么咀嚼都不觉烦厌。但若你只是通过此书寻找出一个自由主义者的心路轨迹或者在字行间发展出哪套“自由主义”理论,那本书的价值无疑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以本书作为一个偏角,引入 “人文精神”讨论、左右之争等90年代中后期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一些大事件,了解把握其的轮廓,逆游而上找出80年代中后期“文化热”的延迈,顺流而下理出其发展脉络,我想应该这是本书最大的价值,因为在所有的这些事件中,朱学勤都是一个主要的在场者和言说者--当然,这需要时间和耐心。
小说稗类 豆瓣
8.7 (43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此书曾于2004年出版,引起小说界和学界的瞩目,更是受到广大小说爱好者的追捧。此次为修订版,作者亲自写了一篇精彩纷呈的长序《志怪应逢天雨粟》。
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应该能体贴胡适把明、清之际的许多小说家“拉拔”到和古文家等高甚至更高一等的地位上去。虽然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只写到中唐的元、白诗便戛然而止,压根儿没从小说上说明白:中国文学是如何“永永脱离了盲目的自然演化的老路,走上了有意创作的新路”的。然而,在《白话文学史》书成近70年后,胡适的意见乃至于诸多考证研究与观念的发明,不该只被看成是“奖掖小说”、“揄扬当代”而已。他所触及的课题倘若不被进一步发现、开展,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恐怕也“永永”不会明白:从施耐庵到吴跌人是如何……
在《小说稗类》中,由庄子始,张大春炫技似地学舌马奎兹、戏仿司马中原……极尽耍痞嘲弄之能事。难得他如此杂学百家、博古通今,更难得有如此清晰的架构,梳理出独特的小说观。
他者中的华人 豆瓣 Goodreads
Chinese Among Others: 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
8.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李明欢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 3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以大历史、大叙事的手笔,将中国移民走向世界的五百年历史,融会贯通于同期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大框架中,读来令人领悟深远。更重要的是,孔教授在展示全球华人移民五百年历史精彩画卷的基础上,有力论证了其重要观点: 海外华人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题中应有之意,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是,海外华人研究被提升到新的境界。
从殖民统治者到被奴役的臣民,从独立后民族国家执掌大权的统治集团到洋溢民族主义激情的知识精英;从颐指气使的大富豪到埋头养家糊口的升斗小民,“华人”与周边“他者”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作为外来者,海外华人需要认识了解“他者”并与之共生共存;而后者同样也时时刻刻审视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异乡人:他们是可以和平相处、共谋发展的新朋友,还是居心叵测的异类?他们究竟是带来新的利益和机会,还是潜在的麻烦制造者,或者简直就是不共戴天的敌人?漫漫数百年,移民与本地人互为“他者”,彼此之间有理解有依存,但也有竞争有对抗。在《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一书中,孔教授再度展示了他在《叫魂》中熟练运用的社会心理剖析法,对华人移民置身其中的“他者”条分缕析。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 豆瓣
作者: 羅志田 東大圖書公司 1998 - 1
民族主義可謂近代中國的一個主要動力,近年更在其發源地歐洲復興,本書收集了作者近幾年的相關論文,著眼於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的彼此互動,梳理近代中國民族主義以夷夏之辨為核心的本土思想資源,論證中西文化競爭造成的思想與社會權勢轉移,揭示像世界主義、激烈反傳統這樣一些中國民族主義與他國民族主義極為不同的特殊表現形式。
2016年3月15日 想读
邓晓芒讲黑格尔 豆瓣
作者: 邓晓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
黑格尔的哲学有三个主要特点,体现出他跟其他哲学家,包括跟他以后的哲学家的重要不同之处。
第一个特点是他的能动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它最突出的特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主要是一种能动性思想,也就是他在《精神现象学》导言里讲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实体理解为主体。实体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一个实在的东西,主体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这个东西的能动性。在黑格尔看来,如果一个东西真的是实体的话,那么它的主体,实体只不过是主体的能动性的一种表现而已。
第二个特点就是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西方自古以来强调能动性的哲学家不少,喜欢用火来打比方的也不少,但他的能动性与其他哲学家都不同,他强调的是把它纳入纯粹理性的概念中,使它逻辑化,把能动性逻辑化。
第三个特点建立在前两个特点之上,那就是逻辑、认识论和本体论"三统一",在他那里这三者被 归结为一个东西。逻辑就是理性,通常讲的是形式逻辑,但是黑格尔的逻辑不是形式逻辑,它是认识论。所谓认识论就是它给你一个方法,一个认识结构,一条线索,你按照这条线索进行认识,才能把握真理。
人歌人哭大旗前 豆瓣
人は歌い人は哭く大旗の前 漢詩の毛沢東時代
7.0 (6 个评分) 作者: 木山英雄 译者: 赵京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
木山英雄以传记资料、历史回忆录证诗的方法对荒芜、启功、潘汉年、毛泽东、胡风、聂绀弩等文人、政治家的旧体诗展开论述,体察诗人们的精神苦闷、心理变动,并通过这种体察来理解几十年来革命中国的历史经验教训。该书出版之后,受到日中两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中國革命再闡釋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鄒讜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 - 4
《中國革命再闡釋》是作者鄒讜生前編定的關於現代中國政治和中國革命的論文集。在書中可以看到作者數十年不懈的努力:摸索如何立足於中國政治的經驗之上而又充份利用西方政治學研究的成果,以逐步建立發展能夠用來說明和分析中國政治現象,總結中國政治經驗的“中國政治學”。
西方政治思想史 豆瓣
A History of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
作者: [英] 约翰·麦克里兰 译者: 彭淮栋 海南出版社 2003 - 6
本书是以西方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家和历史为主题,加以活泼流畅的阐释。它是一部简介和写法都不同的政治思想史,上起古希腊,中经近代国家的演变,美国的启蒙运动,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自由主义的各种反动,一应俱全,蔚为大观。它激荡着思想的声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使读者在思考挑战的刺激中,洋溢着捧卷玩味的乐趣。
此书在国外出版后,得到学术界与文化界的共同推荐,广大读者如获至宝、交相赞誉,立即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 豆瓣
9.0 (17 个评分) 作者: (韩)具海根 译者: 梁光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 1
本书对韩国从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末劳工运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文化和政治给第一代产业工人带来的冲击和他们的斗争模式。
《韩国工人》展现了一部令人着迷的历史。描述了发展中国家一种最具战斗性的工人运动在克服不利的文化和专制的工作条件的同时形成阶级意识的过程。同时,具海根恰逢其时的分析也向我们展示,随着向民主制度的过渡,新的大韩劳动组合协议会在政治上的成功,同时伴随着集体认同发生某种程度的削弱。
由于对于社会科学理论的充分了解,具海根对现代韩国的阶级形成作出了分析敏锐且体察入微、富有同情心的论述。由此,他对学术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令世界各地有关的劳工运动活动家和研究人员很感兴趣。
拥抱战败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Embracing Defeat : Japan in the Aftermath of World War II
9.6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W·道尔 译者: 胡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8
本书是作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结束后的日本的杰出研究。书中大量引用日文材料,并有数十幅精心挑选的档案照片。它是关于长达六年之久的美国对日占领最完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而这一占领对日本社会的所有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描述了占领期间日本的转变。作者对该时期日本流行文化——歌曲、杂志、广告甚至笑话——的分析极为精彩。作者被称为“美国关于太平洋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了西方与东方、胜利者与战败者之间丰富而激烈的相互作用,涉及的层面从操纵裕仁天皇的命运到各阶层的男男女女的希望与恐惧。这本书已经被认为是这个领域内基准性的研究成果。
2015年12月16日 想读
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 豆瓣
作者: 小澤征爾 / 村上春樹 译者: 賴明珠 / 焦元溥/音樂審訂 時報文化 2014
小說家向音樂大師討教
「這麼說來,我從來沒有好好談過這些事。」
對於貝多芬和馬勒的新詮釋、卡內基廳的戲劇性復活音樂會、分別與卡拉揚和伯恩斯坦共度的歲月,以及,為年輕世代所做的薪火傳承。
面對一心追求「心聲」的小說家,指揮家坦率地就音樂侃侃而談。
在東京、在世界各地、不同場所,
一起聽音樂,愉快地共度一段時光。
和舉世無雙的指揮家、輝煌的心靈深刻接觸
小說家謹記整理,留住珍貴的談話
好的音樂究竟是什麼?《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一書,為村上春樹與小澤征爾圍繞著音樂這個主題之間的對談。他們談到了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歌劇、馬勒的音樂、小澤征爾的恩師齋藤秀雄,與卡拉揚、伯恩斯坦的過往回憶等。
本書是作為小澤征爾頭號粉絲的作家村上春樹,從二○一○年十一月開始到隔年七月,對小澤征爾所做的訪談文章;從日本東京、神奈川村上春樹的家中,到夏威夷、瑞士、日內瓦往巴黎的列車中,都有兩位名家對談音樂的軌跡。村上春樹就按著對談時的錄音,以及當時的記憶,動筆將兩人的談話化為文字。
但這既不是報導文學,也不是人物論,而是村上只想以「一個音樂愛好者,和小澤征爾這一位音樂家,盡可能直率、坦白地談出彼此對音樂的內心話。」另外,也寫到如今是頂尖指揮家也曾只能睡在電影院、在歌劇院指揮還被喝倒采的過往、唱片錄音的幕後花絮、法國號換氣的真相,以及,好的音樂和好的文章之間究竟有什麼共通的地方。
讀畢本書,看見一流指揮家那閃耀輝煌的心靈之時,彷彿也經歷了一場洗禮,享受了「美好的音樂」。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上) 豆瓣
作者: 焦元溥 聯經出版公司 2007 - 8
內容簡介
作者花費近五年的光陰,憑著對古典音樂的熱情及知識,以及對音樂詮釋的好奇與探索,遍訪各地名家完成此一巨作。放眼當今閱讀世界,還沒有任何一本書能邀請到如此眾多的音樂家,在相近的時空中討論人生及藝術,並在訪問中透過藝術家自己的經驗來反映時代。本書搜羅五十五位頂尖鋼琴家,在五十萬字的篇幅中呈現跨越歐、美、亞洲的精采紀錄。訪問中不只關於音樂,更包括許多對於藝術、文化、歷史、社會、家庭以及人生的討論,適合所有讀者欣賞。
本書特色
出版將分為2冊。18開本,黑白印刷。每位鋼琴家皆有精采照片,許多更為未曾公開的私人照片。
當今國際鋼琴巨匠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20年來首度接受專訪;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將元溥專訪當成個人官方資料。眾多鋼琴家在元溥的專業及熱情引導下,暢所欲言,而本書七成以上鋼琴家訪問為中文世界首次訪問。當今音樂世界第一本具如此形式及內容,其英文版出版計畫會在國際造成巨大迴響。
對於古典音樂愛好者來說,本書是直接與鋼琴家對話的最好工具;對演奏者,本書如同參加高級大師班,如國際名家親臨;對一般閱讀者,足以窺見當代文化巨匠對時代及文化的觀感及反省;對研究者,本書記錄鋼琴家與作曲家的合作,是探索偉大創作心靈的第一手資料。
請到文化評論家楊照作序推薦導讀,約5000字。
目錄(上下)
第一部份 法國鋼琴學派
導論「法國鋼琴學派在二十世紀的轉變」
布提 Roger Boutry
帕拉史基維斯柯 Th?odore Paraskivesco
胡米耶 Jacques Rouvier
柯拉德 Jean-Philippe Collard
拉貝克姐妹 Katia & Marielle Lab?que
海瑟 Jean-Fran?ois Heisser
貝洛夫 Michel B?roff
羅傑 Pascal Rog?
安潔黑 Brigitte Engerer
艾瑪德 Pierre-Laurent Aimard
穆拉洛 Roger Muraro
提鮑德 Jean-Yves Thibaudet
巴福傑 Jean-Efflam Bavouzet
第二部份 俄國鋼琴學派
導論「簡談俄國鋼琴學派」
史塔克曼 Naum Shtarkman
戴薇朵薇琪 Bella Davidovich
巴許基洛夫 Dmitri Bashkirov
阿胥肯那吉 Vladimir Ashkenazy
雅布隆絲卡雅 Oxana Yablonskaya
薇莎拉絲 Elisso Virsaladze
凱爾涅夫 Vladimir Krainev
蕾昂絲卡雅 Elisabeth Leonskaja
魯迪 Mikhail Rudy
齊柏絲坦 Lilya Zilberstein
紀新 Evgeny Kissin
盧岡斯基 Nikolai Lugansky
第三部份 歐洲鋼琴家
波哥雷里奇 Ivo Pogorelich
齊瑪曼 Krystian Zimerman
桑多爾 Gy?rgy S?ndor
瓦薩里 Tam?s V?s?ry
歐匹茲 Gerhard Oppitz
弗格特 Lars Vogt
唐納修 Peter Donohoe
賀夫 Stephen Hough
安斯涅 Leif Ove Andsnes
第四部份 美洲鋼琴家
杜蕾克 Rosalyn Tureck
史蘭倩絲卡 Ruth Slenczynska
堅尼斯 Byron Janis
佛萊雪 Leon Fleisher
薛曼 Russell Sherman
康寧 Martin Canin
柯瓦契維奇 Stephen Kovacevich
列文 Robert Levin
歐爾頌 Garrick Ohlsson
歐蒂絲 Cristina Ortiz
第五部份 亞洲鋼琴家
傅聰 Fou Ts’ong
殷承宗 Yin Cheng-Zong
王青雲 Bobby Wang
白建宇 Kun Woo Paik
陳必先 Pi-Hsien Chen
鄧泰山 Dang Thai Son
陳毓襄 Gwhyneth Chen
安寧 Ning An
簡佩盈 Gloria Chien
嚴俊傑 Chun-Chieh Yen
附錄:
受訪鋼琴家「Top Three CD推薦」
鋼琴家訪問記錄表
索引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豆瓣
9.2 (13 个评分) 作者: [美]保罗•亨利•朗 译者: 张洪岛 / 杨燕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如书名所示,《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旨在以“西方文明”为整体舞台,展示音乐艺术在近三千年(自古希腊至20世纪初)的漫长历程中所扮演的戏剧性角色。由此出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将音乐置于极其广阔的“大文化”背景中,用独特的诠释性批评和富于感召力的文字表述考察了音乐如何参与、改变和塑造西方文化面貌(反过来,音乐也同时被整体社会与文化的演变所影响)的历史进程,因而获得了极高的学术威望和荣誉。
自由的基因 豆瓣
How We Invented Freedom & Why It Matters
4.9 (7 个评分) 作者: [英] 丹尼尔·汉南 译者: 徐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本书讲述了自由的故事,解释了为什么自由与其说是“西方的”、毋宁说是“英国的”独特发明。它向我们揭示了欧亚大陆西端一角湿冷孤岛上的居民如何偶然间发现了国家是个人的公仆而非主人的观念。
这一革命性观念创造出了财产与契约的概念,反过来又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资本主义进程。在这个民族的历史上,第一次生长出了奖励创造生产、而非弱肉强食的制度;这套制度被讲英语者所携带,一路漂洋过海,或者借助殖民统治者的强制推行,或者经由忠诚的拓殖者自觉履践,在1787年的费城,以纯粹和精妙的形式凝结在美国宪法中。
自由是英语民族成功的秘密,已经成为现代人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今天,我们视它为理所当然,以至于常常忘记了这一价值正是繁荣与有序的基础。本书带领我们快速回顾这段历史,启迪我们思考应如何面对未来。
作为方法的中国 豆瓣 Goodreads
方法としての中国
8.5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沟口雄三 译者: 孙军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2
《作为方法的中国》包括了:考察“中国近代”的视角、关于近代中国像的重新探讨、中国的“封建”与近代、天下与国家、生民与国民、作为方法的中国、津田支那学和今后的中国学、法国支那学、日本汉学和中国哲学、写在“儒教复兴”之际等内容。
2015年11月13日 想读
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 豆瓣
作者: 冯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1
本书接续《创世纪:传说与译注》,也分上下编。上编研究《圣经》与文学翻译,包括西方解经学传统、中文旧译的舛误类型或“病理机制”,并以下编《出埃及记》为例详细说明。《圣经》之外,还讨论一组古希腊、罗马和欧洲中世纪文学经典,如荷马史诗、柏拉图《理想国》、西塞罗《论老年》、圣奥古斯丁《忏悔录》、但丁《神曲》和乔叟《鸟儿会议》。这些伟大作品昭示的古典伦理同自由人格的理想,跟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些突出病症——大学教育和学术的深度腐败、行业道德的全面崩溃——恰成鲜明对比。作者认为,由此入手提问分析,或可为改革与反思拓开一条新路。
全书插图54幅,卷末列有简明的“圣经年表”和“参考书目”,都是专为配合读者鉴赏思考书中论及的人物故事、社会现象和经文哲理等问题而精心选编的。
2015年11月13日 想读
Continental Divide: Heidegger, Cassirer, Davos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Peter E. Gor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 6 其它标题: Continental Divide
In the spring of 1929, Martin Heidegger and Ernst Cassirer met for a public conversation in Davos, Switzerland. They were arguabl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kers in Europe, and their exchange touched upon the most urgent question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What is human finitude? What is objectivity? What is culture? What is truth?

Over the last eighty years the Davos encounter has acquired an allegorical significance, as if it marked an ultimate and irreparable rupture in twentieth-century Continental thought. Here, in a reconstruction at once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Peter Gordon reexamines the conversation, its origins and its aftermath, resuscitating an event that has become entombed in its own mythology. Through a close and painstaking analysis, Gordon dissects the exchange itself to reveal that it was at core a philosophical disagreement over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But Gordon also shows how the life and work of these two philosophers remained closely intertwined. Their disagreement can be understood only if we appreciate their common point of departure as thinkers of the German interwar crisis, an era of rebellion that touched all of the major philosophical movements of the day life-philosophy,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neo-Kantianism, phenomenology, and existentialism. As Gordon explains, the Davos debate would continue to both inspire and provoke well after the two men had gone their separate ways. It remains, even today, a touchstone of philosophical memory.

This clear, riveting book will be of great interest not only to philosophers and to historians of philosophy but also to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great intellectual ferment of Europe s interwar years."
2015年11月9日 想读
如何独处 豆瓣
How to Be Alone
7.3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弗兰岑 译者: 洪世民 南海出版公司 2015 - 8
《自由》作者乔纳森·弗兰岑的社会与自我凝视
★ 从被黑暗压得不能动弹,到被黑暗所支撑。
独处,在内心为孤独寻找一个出口。
★ 我们是否要为适应真实世界而接受治疗?
我不需要,这个世界也不需要。
《如何独处》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一部最重要的随笔集,收录14篇内容充实、见解独到的诚意之作,凸显了弗兰岑的 优雅、敏锐,以及作为随笔作家的胆识。其中,《何必苦恼》一篇原载于美国《哈泼氏》杂志,令美国文坛为之震动,收入文集时作者又进行了精心修订。而《父亲的脑》一篇流露出的真情感动了所有人。从流亡的读者到孤独的作者,从帝国卧室到天下第一市,从捡破烂到筛烟灰,从监狱系统到性爱书籍……每一篇都闪耀着智慧和文字的光辉,记录了一位不轻易随俗、不断自我诘问的社会小说家、一个知识分子,历经挣扎与成长,挥别忧郁恐惧,臻至温暖的过程。而所有这些都在回答一个共同的问题:在喧闹嘈杂、五光十色的主流世界里,如何平静温暖地独处。
2015年11月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