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与陶渊明生活在桃花源 豆瓣
作者: 程滨 2016 - 6
节选自本书《自序》:
鲁迅在文章中提过陶渊明有“金刚怒目式”。有时我想,如果不是现代人由于时代因素几乎都读过鲁迅作品的话,那么恐怕很多人都会忽略这位隐士“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的一面。然而只知道他有“金刚怒目”这一面,还是没有参透渊明。很多人都以为,虽然渊明躬耕的隐士生活过得苦,但心地却很平和,丝毫不以为苦。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读不出渊明的“苦”。他们所描绘的渊明不是渊明,似乎是“饭疏食,饮水,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甚至我不知道陋巷中的颜回是不是心里真的没有一丝“交战”,因为我们根本看不到颜子对这种生活的自述,我们看到的都是别人眼中的颜回。
但是,渊明就不一样了,他有这么多直写本心的诗,他丝毫不向人们掩饰内心的情感。当我的内心对曾经坚持的理想动摇时,我发现渊明也动摇了。这并不是我主观加给渊明的,而是在我没有动摇的这种体验时,我从他的文字中根本看不懂这种人生的况味。于是当大家都在赞美渊明的时候,我却提出了“《归园田居五首》乃《形影神三首》之反动”的看法,认为写到《归园田居》第五首时,渊明有几乎不能自持的痛苦,他并不像人们所说得那么坦然,而是在“硬把持”着,仗着朋友,仗着热闹,仗着酒。当然,随着日复一日过着这种生活,渊明慢慢把“硬把持”化作了“自然”,但这需要以怎样的痛苦为代价啊!就在那时,我写过一首《贺新郎》,叙述那次重读陶诗的感受:
诗是渊明好。正悠然、东篱采菊,南山倾倒。却怪南山时时在,此刻方成绝调。都为这、百年襟抱。梁父二分骚一段,被饥寒、化作苗间草。这一世,太枯槁。 平生酒债知多少。仗衔杯、推开独醒,保全孤傲。莫羡固穷常在口,只怕居然忘了。问此意、千年谁道?五十步前回白首:“读书人、此境真能到?”顿掩卷,一声啸。(《贺新郎·重读陶诗,正月初三作,读陶则数月间事》)
2018年7月26日 已读
非常喜欢!力荐!
2019年3月29日 评论 零碎素材 - 突然发现几乎一年前看完《与陶渊明生活在桃花源》却没有写读后感。当时看后心中的撼动已经平息了。要想认真写一篇读后感得再读一遍才对。无奈现在手头要看或者正在看的书已经成灾。只好先搁置。把当时零碎的感想片段记在一处,等将来有机会重读时当素材吧。 作者程滨是叶嘉莹老师的学生。用陶老先生的诗文来全方位解读老先生的一生和遭遇,从身世到家人从信仰到哲学,从生前的友人到身后的粉丝,顺带注解了几乎全部作品。读起来分外过瘾。 印象最深就是陶渊明的隐退根本不是后人幻想的那么悠闲。非常的孤独穷苦。实实在在的当了农民,靠天吃饭,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揭不开锅了。所以陶渊明不得不去乞食,真的是要饭啊!而且陶渊明生前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虽然死后粉丝一大把。可是有什么用呢?作者分析陶渊明几乎一辈子都有动摇痛苦质疑自己选择的时刻。而陶渊明的伟大是虽然有动摇他最终还是坚持住了“固穷”。 作者自序里提到《老子》里面描述的小国寡民,其中一句”老死不相往来“的解释是”不往来就不会有纷争,就永远有一片宁静。” 看得我不由的插嘴,其实老死不相往来才会有偏见。现代大都市文化已经证明只有增加多元社会才会促进相互理解宽容减少偏见和纷争。 陶老先生给自己写的挽歌,让我想起萧纲(简文帝)被害前那首诗。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 《被幽述志诗》 恍忽烟霞散,飕飂松柏明。幽山白杨古,野路黄尘深。终无千月命,安用九丹金。阙里长芜没,苍天空照心。 -萧纲 两相对比,还是陶渊明更超脱。 渊明一共有五个儿子,。。。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通。可这些孩子都没能如渊明所愿,于是渊明在四十多岁时又写了一首《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敌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 就是这首情真意切的诗,不想后来被诗圣杜甫给调侃了,杜甫《遣兴五首》(其三):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诗中最后一句“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意思是说孩子们好坏是他们自己的事,你何必这么念念在怀想不开呢?对于这一句,有很多人开始解释为什么杜甫会讥讽渊明。最好的解释就是,杜甫实际并不是讥讽渊明,而是借渊明来自嘲,因为自己的儿子也不怎么好学。 萧梁的昭明太子是陶渊明第一个名人粉丝,跟陶渊明隔了两个朝代。编了《陶渊明集》并写序: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翻译 有人怀疑陶渊明的诗篇篇篇都有酒,我认为他本意不在酒,也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卓而不群,言辞精彩,跌宕豪迈,超过众多的文章,抑扬爽朗,没有能跟他能相比的。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弯腰种田为耻,不以穷困为意。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 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文,爱不释手,十分的仰慕他的品德,遗憾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其他后世大牛粉丝给陶老先生的点赞诗 陶潜诗喜说荆轲, 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 江湖侠骨恐无多。 -龚自珍 陶潜酷似卧龙豪, 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 二分梁甫一分骚。 -龚自珍 陶潜磊落性情温, 冥报因他一饭恩。 颇觉少陵诗吻薄, 但言朝叩富儿门。 -龚自珍 龚老师还顺便鄙视了一下杜老师。我看叶先生讲陶先生讲得兴起也会鄙视一下杜老师。杜老师真可怜,总躺枪。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 未害渊明是晋人。 -元好问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 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 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 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辛弃疾 我很喜欢陶渊明的《闲情赋》,但是却被昭明太子说是白璧微瑕不肯收到《陶渊明集》里去。我也不满意叶先生讲解里把闲情赋里的美女给虚化成陶公某种理想。这么情深意切肯定有真人嘛!怎么可能是虚的抽象的理想 囧 .很奇怪陶公在唐代并不很受追捧,一直到宋代才开始出现大批粉丝。。。 《闲情赋并序》陶渊明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淡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弈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馀好,攘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馀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飇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阔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馀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惨凄而矜颜。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飖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 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㤯㤯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伺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以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祛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邵南》之馀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中文 古典文學 诗词 魏晋南北朝
赭城 豆瓣
8.3 (11 个评分) 作者: 田晓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3
本书通过亲身游历和直接体验西班牙所遗留的古代阿拉伯文化遗产,以及对于古代摩尔人在西班牙的王朝兴替等历史史迹和阿拉伯相关优秀文学遗产的翻译和解读,作者把对西班牙南部历史名城"赭城"的游历变成了一次旅途中的旅途,从现实中的地理的旅行进入了历史与文化的深层文本旅行。并配以相关精美的艺术与历史遗迹的图片,使得本书成了一场活色生香的文字的盛宴。作者少年即负诗名,文字精致老到,译笔(包括散文和诗歌)天衣无缝。实为文字之美的生动展示。
小团圆 豆瓣
7.9 (159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4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张爱玲
《小团圆》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那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深处诸般复杂的情结。
2018年11月24日 已读
非常喜欢。一直不喜欢张爱玲的小说。这本不同。非常喜欢。喜欢她如此纯粹拎得清爽。坚强聪慧而且慈悲。跟她别的小说里面的主角非常不一样。
中文 小说
武则天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日)原百代 译者: 谭继山 / 高阳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5
日本女作家原百代花了十一年的时间写成了《武则天》,书成时已七十高龄。为了写此书,她自学汉语,读懂弄通了《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大唐西域记》以及全唐诗和演义小说。她因此书获得了日本"女性文化大奖"。本书极为翔实的记录了武则天从入宫到统治结束,乃至韦后之乱,太平公主自尽直至唐玄宗继位这一中国封建历史上女性政治活动的最高潮。本书的主要事件都按照史料记叙写作,戏说成分极少,不但有小说的意趣,作者原百代也在一些事件上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因此也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译者序:在中国的帝王史上,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帝王;在中国的女权运动史上,武则天更是一位不让须眉,光辉千古的女性。于是,有人褒她、贬她;有人羡慕她、嫉妒她。关于她的政治生命及宫廷生活,更有种种不同的传说。然而,多数的记载及流传,都只从某一个角度去看她,而未能从整个历史背景,及她周围的环境,以及人性个不可抹煞的矛盾与挣扎,勾绘出她诡谲多变,昂然傲然的一生,使这位千古的奇女子活生生地重现在我们的眼前。
本书的作者原百代,集一生的学养与精力,综合了古今的论据,以时代为经,事件为纬,谨慎细密,又不失趣味地写成了这部《武则天》,一时轰动了日本文坛。此书兼有正史的正确与批判,野史的妙意与趣味,可当传记看,可当史料看,更是一部令人不忍释手的文学佳构。不同的读者,都可从不同的角度,在本书中得到他自己的需要、满足与快乐。译者在翻译此书时,也本着作者初衷,尽量保持书中的旨趣,除了求其正确之外,更重视笔调的流畅,趣味的保持,若仍存疏失之处,还请读者诸君不吝指正!
2019年4月2日 已读
非常感谢原百代还原武则天的真面貌。治理唐朝五十年,精力充沛脑筋清楚不拘泥教条。前卫厉害得简直就是唐朝的RBG! 原百代简明扼要讲述了初唐史(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治)。唯一没讲到的大概只有赋税了。真好看!
中文 历史
远方的鼓声 豆瓣
遠い太鼓
8.1 (65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8
《远方的鼓声》是村上春树的游记,时间为1986-1989年,游历地区为欧洲,主要为希腊、意大利两个国家。“一天早上睁眼醒来,蓦然侧耳倾听,远处传来鼓声。鼓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从很远很远的时间传来,微乎其微。听着听着,我无论如何都要踏上漫长的旅途”——作者听得的微乎其微的“远方的鼓声”,最终成了您手头上这部可触可观的《远方的鼓声》。村上的游记具有个人特色,他几乎不写人所熟知的名胜古迹,而是与普通居民共同生活,描写他们的日常工作、饮食起居等,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富有深度感,对读者了解这些国家的真实状况有很大帮助,文笔也幽默有趣,可读性很强。
2019年4月21日 已读
看完了,还不错。常驻的视角确实非常不同于游客。//村上春树第一个驻扎的偏远希腊小岛居然就是就 Magus 里的那个 Fowler 去寄宿学校当英文老师的岛,还真有个拥有半个到的富翁!
中文 旅行 日本 村上春树 欧洲
无知的游历 豆瓣
7.5 (30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从2009年到2011年,陈丹青应《华夏地理》之邀,每年赴一地,先后游历了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和匈牙利四国,并写成长篇游记,极具个人特色地勾画出了彼时彼地的人文、自然景观,牵连出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想,本书即为这四篇文字的结集。除游记本身外,本书还附有300余幅历史和现场图片,以及陈丹青旅途中所画速写手稿。
2019年4月29日 已读
非常的陈丹青,不知道(比方历史或者深奥的哲学)很朴实的说不知道,但所有的感触都是真的,这种诚实十分难得。
中文 游记 随笔
罗马人的故事1 豆瓣
8.2 (66 个评分) 作者: 盐野七生 译者: 计丽屏 中信出版社 2011
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技术不如埃特鲁利亚人,经济不如迦太基人,但为何却能一一打败对手,建立并维持庞大的罗马帝国?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作为系列作品中的第一部,讲述的是罗马从建国到第一次、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前的五百年间的历史。这是一个饱经苦难的漫长岁月里的故事,即使在它的鼎盛时期,它都时常处于进一步退半步的状态。罗马后来之所以能成就大业的重要原因,基本上就是在这五百年间萌芽的。就好像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积蓄起来的力量到了三十而立之年才开始了解其真正的价值一样。
罗马人的故事2 豆瓣
8.9 (43 个评分) 作者: 盐野七生 译者: 计丽屏 中信出版社 2012 - 1
《罗马人的故事2:汉尼拔战记》以战争为题材,描述130年间罗马称霸地中海的历史,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2年,汉尼拔从西班牙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进攻意大利本土,历时16年的战争,双方八回合的交战,难分难解。最终西阿庇击败盖世名将汉尼拔。令人击掌称快的战争场面,胜利逆转的精彩情节,引人思索。战争人反映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为什么知识优越的希腊人、军事力量强大的迦太基人最后会败给罗马人?
海报:
2019年5月15日 已读
横空出世的天才军事家汉尼拔终究抵不过生生不息的罗马政体为核心的战争机器的车轮战,最后又碰到虚心学习的天才学生西庇阿(Scipio)。最终结果竟然是汉尼拔刺激了罗马的霸权腾飞,埋下迦太基最终灭亡的种子。。。真是唏嘘。Hannibal 和Scipio战后在Ephesus那次对话很有意思。
中文 历史 盐野七生 罗马
罗马人的故事3 豆瓣
8.8 (3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盐野七生 译者: 刘锐 中信出版社 2012 - 3
无论多么强大的国家,都不可能持续保持长久的国泰民安。即使没有来自外敌的威胁,也会出现产生于内部的敌人。这就如同人体一样,强健的体魄可以抵御外来疾病的入侵,但是内脏器官的疾患,却会制约身体的健康成长,并使人饱受折磨。
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受到罗马霸权扩张到地中海全境的刺激,罗马经济结构发生剧变。一方面,骑士阶级兴起,失业人口增加,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另一方面,由元老院所主导的寡头政体,在面临汉尼拔战争的危机时,高度发挥机能,权力不断集中,而开启“平民派”与“元老院派”抗争的世纪。作者以人物和事件交错的叙述方式,突显公元前133年~前63年这个革命动荡的世纪。成功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成为霸者之后罗马人的种种困境与混乱,值得经营现代生活的你我深切反思。
2019年5月15日 已读
明白了为什么评论家批评盐野保守。她颠覆了我对“共和罗马”和帝制罗马的成见。原来西塞罗等为首的所谓“元老院”派试图保留的所谓“共和”只是当时既得利益者的寡头们的利益。而凯撒为首的想把罗马贫富分化的问题缓和一下。。。而这一切都是汉尼拔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胜利后种下的祸根,或者说是汉尼拔促成了共和的必然灭亡。。。目瞪口呆,我得缓缓去。。。
中文 历史 古罗马 盐野七生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豆瓣
中国思想と宗教の奔流
7.6 (22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岛毅 译者: 何晓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宋朝”一卷。全书渐次展开的十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板块:开端的四章,依照历史的时序,概述了公元9世纪末到13世纪政治史的基本历程。继而进入本书最为核心的内容,以三章的篇幅,讨论这一时段中“思想与宗教的奔流”:作者分别从思想和宗教的变迁、士大夫群体和社会精神、科学和技术革新等角度阐释了“奔流”的意涵。接下来的两章,介绍两宋的文化潮流、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通过延伸性的观察,让人们体味到“思想与宗教”养育蕴蓄的氛围环境与承载体。第十章则是宋代历史的结束,也是全书概观式的收束。
本书内容涉及到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学术史、艺术史等纷纭丰富的议题,体现着日本学界具有代表性的中坚力量对于宋代历史的“再认识”。
2019年9月4日 已读
用律管来决定质量衡,用音的高低来决定长度计量单位的方法太让人震惊了。再有就是宋对日本古文化的影响:茶道,抹茶,禅宗。很有意思
中文 历史
宫崎市定中国史 豆瓣
7.3 (21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宫崎市定 译者: 焦堃 / 瞿柘如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11
宫崎市定毕生致力于中国史的研究与教学,在众多领域都有创见,被认为代表着日本中国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本书是他积四十年研究与教学经验、面向普通读者的结晶之作,以世界史眼光和社会经济史视角为特色,拥有平易的文风和明快的思维,能把精致的实证研究与大气恢弘的通史叙述紧密结合,集中体现了他的研究成果和特色。
精湛深厚的京都东洋史学风、与国内学界形成鲜明对照的思路与视角;对于书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曾做过专门的研究;将中国置于世界史的进程之中,以“景气史观”阐述盛衰兴亡;几乎从不引经据典,论述全凭记忆力与洞察力;三百余个小标题和平均八百字的篇幅,形成独立又贯通的易读结构;愉快而酣畅的叙述,只为唤起普通读者的兴趣。这一切使这部中国通史具有了深厚的学派底蕴、强烈的个人风格、全新的启发性和的可读性。
2019年9月11日 已读
关于东西方历史所有心里的疑问猜测怀疑都得到了解答应证和梳理。一路读来各种草灰蛇线都有了结局,各种的恍然大悟,各种积累下来的心结都被打开铺平。阅读体验一流爽!//西亚到东亚再回到欧洲的文艺复兴传播途径一说太有意思了!
中文 历史 日本汉学
宫崎市定人物论 豆瓣
中国史の名君と宰相
6.8 (9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崎市定 译者: 林千早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4
★史学泰斗、“汉学诺贝尔奖”儒莲奖得主 知人论世力作
★皇帝 名臣 财阀 儒家 文人 画家 盗贼……
★以司马迁之磅礴笔力,重现历史叙述的摄人心魄
★读懂中国史,从读懂这些人开始
------------------------------------------------------------------------------------------------
以深厚的史学功底为基础,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文风,对中国古代史上“最有料”的人物之魅力、功罪和时代进行描绘,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与想象力飞扬的叙事融合无间,重现了司马迁以降摄人心魄的历史叙述。
宫崎市定毕生致力于中国史的研究与教学,治学方法与中国“知人论世”的史学传统如符若契,又对司马迁顶礼膜拜,晚年曾计划将“人物论”的代表作品《史记·列传》全译为日文。
本书正是宫崎本人的“人物论”,也是他的著作中最为通俗好读的一部,收录了他在漫长的研究生涯中重点关注过的人物,包括“大帝与名君”(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康熙、雍正),“乱世宰相”(李斯、冯道、贾似道),“资本家与地方官”(晋阳李氏、宋江、蓝鼎元),“儒家与文人”(孔子、朱子、张溥、石涛),涵盖各个时代和阶层,极具代表性。
------------------------------------------------------------------------------------------------
宫崎市定先生是东洋史学界的巨擘。他对中国史书有广阔博通的视野,研究对象涉及中国史的全部时代,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东西交流史等所有领域。通过个别的实证研究,先生对中国史重新系统地加以认识,并将之置于世界史的发展中……能将精密的个案实证研究与阔达雄浑的通史叙述紧密结合,堪称稀有。
——岩波书店
宫崎市定以及京都学派的中国史观确实应当重新认识,作为杰出的亚洲史学者,宫崎市定的视野常常超越中国,而涵盖了整个“东洋”即亚洲。
——复旦大学 葛兆光
宫崎市定先生是国外学界中为数不多的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通识的学者,而且其通识是以实证为根基,以亚洲和西洋为参照的。
——北京大学 刘俊文
2019年11月12日 已读
明代的人物写的又细致又有意思从石涛到张浦。。。//迷上汉密尔顿之前在看,看到60%。不错,有点太短了,意犹未尽。好像读陈寅恪的文章。。。
中国历史 中文 历史 日本汉学
浮沉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崔曼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5
赛思中国的前台乔莉借助总裁秘书这块跳板成功转型为销售后,她一面承受着没有销售经验的压力,一面备受办公室政治的困扰。正苦恼间,一个价值7亿的大单与她不期而遇。在这场没有流血却你死我活的搏杀中,她是一颗悲壮的棋子,又是一名无畏的勇士,她既可能一战成名,也可能沦为阵前的炮灰……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曹雪芹(著) / 脂砚斋(评) 作家出版社 2009 - 9
本书是迄今为止国内外首次出版的甲戌本《红楼梦》的校订本。
本书与普通印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从中窥见曹雪芹生前创作这部小说的早期原貌,并可直接品味到作者的〔红颜知已〕脂砚斋在甲戌原稿本上留下的一千六百余条珍贵批语,大多是现存其他脂评古抄本所阙如的。这是打开《红楼梦》迷宫的一钥匙。
本书所据底本,是目前发现的十二种《红楼梦》脂评古抄本中产生年代最早、保存原貌最真切、残缺也较多、但却是最珍贵的一种,由胡适先生一九二七年发现收藏,原寄存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现藏上海博物馆。今据一九六一年台湾首次面世的影印本及此后内地出版的影印本校点排印,并悉数收录了原底本及影印本上有关此书的各种资料。
本书自二○○○年十二月出版问世以来,曾经四资修订,八次重印。此为第五次修订之新版,增补了一些新的珍贵图片及附录资料。
晚清七十年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9 (36 个评分) 作者: 唐德剛 遠流出版社 1998 - 6
《晚清七十年》是唐德刚教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导论篇”,后经不断增删和改写而成一部中国近代史著作。本书由于作者观照历史的角度非同一般的历史学家,也因其极富个性和魅力的语言而在海外有极大影响;也正是因作者的历史观点与一般的历史学家晚清观点大不相同。全书由“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太平天国”、“甲午与戊戌变法”、“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五部分构成,并附有数十幅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始照片,极富历史震撼和可读性。
历史的荒原 豆瓣
作者: 黄奇逸 巴蜀书社 2008
《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增订本)》对炎黄文化是一种新的认识体系。以前,学术界认识中国上古文化,主要从物质的角度着眼,《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增订本)》却换成了宗教与文化精神的眼光,并调整了研究者观察古人类的时空距离。这样,《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增订本)》以全新的眼光讨论了中外古文字的源流、先秦诸子、十三经、上古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流变,并对儒、道的实质,中国与古印度、巴比伦在语言文字、文化、宗教上的关系作了重新认识.对胡适、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包括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否定中华民族炎炎赫赫上古文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性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增订本)》在研究的方法上有新的建立,使《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增订本)》更逼向对事物深一个层次的认识,这样,以前上古文化研究中许多无法索解的大问题,《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增订本)》中都得到了较圆满的回答。
李林甫研究 豆瓣
作者: 丁俊 鳳凰出版社 2014 - 1
本书通过对两《唐书》、《唐六典》等原始文献的梳理和重新解读,广泛吸收前任成果,发现李林甫任相初期的制度改革为李林甫的政治才干提供了具体证明,也为玄宗盛世的到来提供了合理依据。以此切入,对有关李林甫的功过是非进行系统的讨论,重新解读了玄宗朝的诸多历史。
2018年4月1日 在读
一边看一边感叹,这不就是中国版狼厅(Wolf Hall) Thomas Cromwell 吗!
中文 历史 唐史
驼庵诗话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顾随 讲 / 叶嘉莹 笔记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 7
《驼庵诗话》学问乃天下公器,这是一条绵延而义无返顾的河流。在这学问的河流之上,一些有作为的学者,孜孜以求,记述下他们常年累积的学术思想,有的虽未终其研究,但已发出绚烂之光芒,成为我们不可多得的文化宝藏。长久以来,由于社会环境或自身性格的原因,这些有作为的学者被隐藏起来。有的学禅,神龙见首不见尾;有的隐忍,甘于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有的太过纯洁,不被世俗所容;有的遭遇不宽容的时代,被压倒在地下,仅仅因为说了“犯忌”的话,而遭罪一辈子,因而学术的话语也被掩抑……
世說新語校箋(全二冊) 豆瓣
作者: 徐震堮 中华书局 1984 - 2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遗闻轶事的小说,中国的贵族的风范大量呈现在这部书里。
《世说新语校笺》正文分为三卷,按篇加以编号。书后附有词语简释和正文出现人物的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