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闲话闲说 豆瓣
9.2 (28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作家出版社
1998
《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以一个超现实的新中国为号召,当然凡有志和有热情的中国人皆会趋之,理所当然,厚非者是事后诸葛亮,人人可做的。这个超现实,也是一种现代的意思,中国的头脑们从晚清开始的一门心思,就是为迅速变中国为一个现代国家着急。凡事标明“现代”的一切观念,都像车票,要搭“现代”这趟车,不买票是不能上的。“无为而无不为”我看是道家的精髓,“无为”是讲在规律面前,只能无为,热铁别摸;可知道了规律,就能无不为,佚可以用铲子,用夹子,总之你可以动热铁了,“无不为”。后来的读书人专讲“无为”,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困境,只是越讲越酸。
我个人是喜欢孔子的,起码喜欢他是个体力极好的人,我们现在开汽车,等于是在高速公路上坐沙发,超过两个小时都有点累,孔子当年是乘牛车握轼木周游列国,我是不敢和他握手的,会被捏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都成仙了,仍要携带世俗,就好像我们看中国人搬进新楼,阳台上满是旧居的实用破烂。不识字的中国老百姓也晓得“敬惜字纸”,以前有字的纸是要集中在一起烧掉的,类似一种仪式,字,是有神性的。记得听张光直先生说中国文字的发生是为通人神,是纵向的,西方文字是为传播,是横向的。我想中国诗发生成熟得那么早,而且诗的地位高,与中国字的通神作用有关吧。这样地对待文字,文字焉敢随便变化?白西易讲究自己的诗通俗易懂,传说他做了诗要去念给不识字的妇女小孩听,这简直就把通俗做了检验一切的标准了。做诗自己做朋友看就是了,为什么会引起生存竞争?
看来唐朝的诗多商业行为的成分,不过商品质量非常高,伪劣品站不住脚。中文里的颓废,是先要有物质、文化的底子的,在这底子上沉溺,养成敏感乃至大废不起,精致到欲语无言,赏心悦目把玩终日却涕泗忽至,《红楼梦》的颓废就是由此发展起来的,后是“落了个白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见原来并非是白茫茫大地。
我个人是喜欢孔子的,起码喜欢他是个体力极好的人,我们现在开汽车,等于是在高速公路上坐沙发,超过两个小时都有点累,孔子当年是乘牛车握轼木周游列国,我是不敢和他握手的,会被捏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都成仙了,仍要携带世俗,就好像我们看中国人搬进新楼,阳台上满是旧居的实用破烂。不识字的中国老百姓也晓得“敬惜字纸”,以前有字的纸是要集中在一起烧掉的,类似一种仪式,字,是有神性的。记得听张光直先生说中国文字的发生是为通人神,是纵向的,西方文字是为传播,是横向的。我想中国诗发生成熟得那么早,而且诗的地位高,与中国字的通神作用有关吧。这样地对待文字,文字焉敢随便变化?白西易讲究自己的诗通俗易懂,传说他做了诗要去念给不识字的妇女小孩听,这简直就把通俗做了检验一切的标准了。做诗自己做朋友看就是了,为什么会引起生存竞争?
看来唐朝的诗多商业行为的成分,不过商品质量非常高,伪劣品站不住脚。中文里的颓废,是先要有物质、文化的底子的,在这底子上沉溺,养成敏感乃至大废不起,精致到欲语无言,赏心悦目把玩终日却涕泗忽至,《红楼梦》的颓废就是由此发展起来的,后是“落了个白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见原来并非是白茫茫大地。
红楼梦植物图鉴 豆瓣
作者:
潘富俊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 9
《红楼梦》里繁盛的花草世界,不仅是场景的点缀,黛玉的潇湘馆、宝钗的蘅芜院,衬托了人物的性情;海棠诗社的由来,因海棠花而起;芒种节祭花神,黛玉有《葬花神》;中秋题咏菊花诗,一共吟咏菊花韵事十二种;香菱与芳官等人斗草,一连数出观音柳、罗汉松、君子竹、美人蕉等花草名……这些植物的名称与特性,透过文字的想象,仅能领略一二,有了此书,让读者一边欣赏文学,一边吸收植物学知识,岂不妙哉!
《红楼梦》作为古今第一奇书,已成为几乎每个中文读者的必读之书。然此素易读难解,于是研究《红楼梦》也成为古今学者前仆后继的使命。本书作者结合植物学专业人员与古典文学迷两种身份,尝试以多识草木之名来作为理解《红楼梦》的捷径。本书收录了所有在红楼梦中出现过的植物共242种,从每回故事大纲说起,言简意赅剖析每种植物在故事中的运用技巧。800多帧精彩摄影具体体现丰富多变、赏心悦目的红楼世界。借由本书,读者可了解曹雪芹如何运用植物来写景抒情、刻划人物,只有认识书中的植物特性,才能一一体会曹雪芹的匠心,了解红楼梦奥妙的隐喻与深远的寓意。本书系“文学珍藏”系列继《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和《唐诗植物图鉴》又推出的一本创意新书。
《红楼梦》作为古今第一奇书,已成为几乎每个中文读者的必读之书。然此素易读难解,于是研究《红楼梦》也成为古今学者前仆后继的使命。本书作者结合植物学专业人员与古典文学迷两种身份,尝试以多识草木之名来作为理解《红楼梦》的捷径。本书收录了所有在红楼梦中出现过的植物共242种,从每回故事大纲说起,言简意赅剖析每种植物在故事中的运用技巧。800多帧精彩摄影具体体现丰富多变、赏心悦目的红楼世界。借由本书,读者可了解曹雪芹如何运用植物来写景抒情、刻划人物,只有认识书中的植物特性,才能一一体会曹雪芹的匠心,了解红楼梦奥妙的隐喻与深远的寓意。本书系“文学珍藏”系列继《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和《唐诗植物图鉴》又推出的一本创意新书。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 豆瓣
9.8 (16 个评分)
作者:
曹雪芹 著 脂砚斋 评
/
邓遂夫 校订
译者:
邓遂夫 校订
作家出版社
2006
- 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部妇孺皆知的《红楼梦》可谓凝聚了曹雪芹一生的心血。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驾构出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鲜活的人物、凄美的爱情,是一部读不完、说不尽的千古奇书。本书所据底本,是现存十一种《红楼梦》古抄本中最完整、最真切地保存了曹雪芹生前定本原貌的一种,不仅可以从中领略作者原定本的真实风貌,还可以直接品味到作者的“红颜知己”脂砚斋在庚辰原本上留下的2100余条珍贵批语,具有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版本珍藏价值。
本书校订者:邓遂夫
本书是迄今国内外首次出版的一部全面反映《红楼梦》庚辰本(包括其脂批)原貌的校订本。
本书所据底本,是现存十一种《红楼梦》古抄本中最完整、最真切地保存了曹雪芹生前定本原貌的一种,由徐星署先生1932年在北京隆福寺发现收藏,后遗赠燕京大学图书馆,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此本与胡适先生1927年发现收藏的甲戌本(残本)堪称双璧,属国宝级文物与文献。今据文学古籍刊行1955年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1993年出版的三种影印本校点排印(并据原件作了重点核对),同时还收录了底本原件及影印本上的相关资料。
本书与过去出版的《红楼梦》通行印本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严格按照曹雪芹生前最后定本的原貌校订排印。不仅可以从中领略作者原定本的真实风貌,还可以直接品味到作者的“红颜知己”脂砚斋在庚辰原本上留下的2100余条珍贵批语(其中大部分和此前本社出版的甲戌校本的批语不同),具有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版本珍藏价值。
本书的校订,在《红楼梦》文本(包括脂批)的正本清源上有重大突破,值得引起各界人士关注。
一部妇孺皆知的《红楼梦》可谓凝聚了曹雪芹一生的心血。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驾构出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鲜活的人物、凄美的爱情,是一部读不完、说不尽的千古奇书。本书所据底本,是现存十一种《红楼梦》古抄本中最完整、最真切地保存了曹雪芹生前定本原貌的一种,不仅可以从中领略作者原定本的真实风貌,还可以直接品味到作者的“红颜知己”脂砚斋在庚辰原本上留下的2100余条珍贵批语,具有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版本珍藏价值。
本书校订者:邓遂夫
本书是迄今国内外首次出版的一部全面反映《红楼梦》庚辰本(包括其脂批)原貌的校订本。
本书所据底本,是现存十一种《红楼梦》古抄本中最完整、最真切地保存了曹雪芹生前定本原貌的一种,由徐星署先生1932年在北京隆福寺发现收藏,后遗赠燕京大学图书馆,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此本与胡适先生1927年发现收藏的甲戌本(残本)堪称双璧,属国宝级文物与文献。今据文学古籍刊行1955年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1993年出版的三种影印本校点排印(并据原件作了重点核对),同时还收录了底本原件及影印本上的相关资料。
本书与过去出版的《红楼梦》通行印本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严格按照曹雪芹生前最后定本的原貌校订排印。不仅可以从中领略作者原定本的真实风貌,还可以直接品味到作者的“红颜知己”脂砚斋在庚辰原本上留下的2100余条珍贵批语(其中大部分和此前本社出版的甲戌校本的批语不同),具有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版本珍藏价值。
本书的校订,在《红楼梦》文本(包括脂批)的正本清源上有重大突破,值得引起各界人士关注。
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 豆瓣
作者:
余英時
時報文化
2007
「知識人」(intellectual)是十八世紀之後才在西方出現的概念,中國則自先秦時代便有「士」的階層,並形成一個延續不斷的傳統。從士轉變為知識人,代表「士」文化的斷裂,也象徵華人價值體系的巨大轉變。
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余英時,以本書薈萃近三十年的研究見地,耙梳中國知識人與價值體系之間交相形塑、影響的綿密關係。* * *
本書收錄余英時在一九八○年代之後研究的菁華,論述知識人在中國的歷史淵源、意義等面向,及其流變對價值意識的影響。但本書意旨並不侷限在「過去」與「中國」;作者觀照中、西知識人在追尋真理上的差異,探討中國文化價值體系為何有其獨特性(中國知識人求「內向超越」,西方則是「外在超越」)。在西方人文研究重新檢視「現代以後」(post-modern)價值轉向的今日,本書對於瞭解華人安身立命的價值觀亦有偌大助益。
書中旁徵博引,釐清許多過去讀者可能不甚了了的見解。拿科舉制度來說,漢朝的按地區人口多寡設定各郡縣舉薦名額,因而有幾分「代議制度」的味道;宋人歐陽修、司馬光在「選賢唯才」(近似「全國聯招」)或是「逐路取人」(各地方有基本名額的保障)上,立場相左,是因為出身地域不同(歐陽為文化薈萃、中舉人數較多的江南,司馬則為風華不再的江北)。而漢朝董仲舒建請武帝「罷黜百家」,其實儒家也在罷黜之列,因為他要獨尊的是諸子百家均奉為聖典的「五經」(詩、書、禮、易、春秋),而非以「五經」為不二規臬的「儒術」。(見第八篇,〈試說科舉在中國史上的功能與意義〉)
又如,共產黨深知「士可殺,不可辱」的價值觀深植於讀書人心中,因此文革期間對於文人「只辱不殺」,目的就是要讓他們生不如死(而且自殺會禍延家人,行不得)。而幾十年來極力摧毀傳統知識人價值體系的後果,就是今日中國大陸學術剽竊、「黑心」商業屢見不鮮,被舉發時只嘆運氣好而不覺羞愧。(參見第五篇,〈價值荒原上的儒家幽靈〉)
作者更精闢指出,價值意識一方面淵源於傳統,一方面植根於生活的實踐,不是少數人可以憑空創造而強加於整個社會的。只要社會本身有其相對的獨立性--相對於國家(state)的權力而言,價值觀念的變遷也自然會找到自己的軌跡。此一見解,著實為百年未定的中西文化論辯闢出一條中道。* * *
〔編輯說明〕
余英時先生的大作《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1984年),將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予以精微的闡發和透澈的疏通,超然於全面西化和極端保守的傳統爭執之外,既不左偏右袒,也不作調人,而是提出具體、平正而圓融的看法。有識之士咸認,這篇文章即使不是百年來中西文化論辯最後的斷案,至少也是五四以降所有討論文字中見解最圓熟、立論最透闢的一篇。在台灣歷經二十餘年的淘洗,始終歷久而彌新。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本計畫推出《從》書的第三版,因而請作者評估是否增補文字。但作者重新思考該書的主旨,繼而就其經營數十年的研究領域——中國的「士」文化,選出另外十篇文字,將「知識人」與「文化價值」列於同等重要的位置。原因何在?因為就中國傳統而言,價值系統的整理、提煉、闡明等任務,一直是由「士」來擔任。這一增補,全書篇幅增加三倍,成就了一本新作,便是《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
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余英時,以本書薈萃近三十年的研究見地,耙梳中國知識人與價值體系之間交相形塑、影響的綿密關係。* * *
本書收錄余英時在一九八○年代之後研究的菁華,論述知識人在中國的歷史淵源、意義等面向,及其流變對價值意識的影響。但本書意旨並不侷限在「過去」與「中國」;作者觀照中、西知識人在追尋真理上的差異,探討中國文化價值體系為何有其獨特性(中國知識人求「內向超越」,西方則是「外在超越」)。在西方人文研究重新檢視「現代以後」(post-modern)價值轉向的今日,本書對於瞭解華人安身立命的價值觀亦有偌大助益。
書中旁徵博引,釐清許多過去讀者可能不甚了了的見解。拿科舉制度來說,漢朝的按地區人口多寡設定各郡縣舉薦名額,因而有幾分「代議制度」的味道;宋人歐陽修、司馬光在「選賢唯才」(近似「全國聯招」)或是「逐路取人」(各地方有基本名額的保障)上,立場相左,是因為出身地域不同(歐陽為文化薈萃、中舉人數較多的江南,司馬則為風華不再的江北)。而漢朝董仲舒建請武帝「罷黜百家」,其實儒家也在罷黜之列,因為他要獨尊的是諸子百家均奉為聖典的「五經」(詩、書、禮、易、春秋),而非以「五經」為不二規臬的「儒術」。(見第八篇,〈試說科舉在中國史上的功能與意義〉)
又如,共產黨深知「士可殺,不可辱」的價值觀深植於讀書人心中,因此文革期間對於文人「只辱不殺」,目的就是要讓他們生不如死(而且自殺會禍延家人,行不得)。而幾十年來極力摧毀傳統知識人價值體系的後果,就是今日中國大陸學術剽竊、「黑心」商業屢見不鮮,被舉發時只嘆運氣好而不覺羞愧。(參見第五篇,〈價值荒原上的儒家幽靈〉)
作者更精闢指出,價值意識一方面淵源於傳統,一方面植根於生活的實踐,不是少數人可以憑空創造而強加於整個社會的。只要社會本身有其相對的獨立性--相對於國家(state)的權力而言,價值觀念的變遷也自然會找到自己的軌跡。此一見解,著實為百年未定的中西文化論辯闢出一條中道。* * *
〔編輯說明〕
余英時先生的大作《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1984年),將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予以精微的闡發和透澈的疏通,超然於全面西化和極端保守的傳統爭執之外,既不左偏右袒,也不作調人,而是提出具體、平正而圓融的看法。有識之士咸認,這篇文章即使不是百年來中西文化論辯最後的斷案,至少也是五四以降所有討論文字中見解最圓熟、立論最透闢的一篇。在台灣歷經二十餘年的淘洗,始終歷久而彌新。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本計畫推出《從》書的第三版,因而請作者評估是否增補文字。但作者重新思考該書的主旨,繼而就其經營數十年的研究領域——中國的「士」文化,選出另外十篇文字,將「知識人」與「文化價值」列於同等重要的位置。原因何在?因為就中國傳統而言,價值系統的整理、提煉、闡明等任務,一直是由「士」來擔任。這一增補,全書篇幅增加三倍,成就了一本新作,便是《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
父亲的战争 豆瓣
作者:
野夫
作家出版社
2009
- 9
20世纪50年代初的清匪反霸,并不算是一场战争,它只是中共天下底定后的无数零星战斗,是为巩固基层政权重建社会秩序而必须进行的一次大扫除运动。但对于许多参与者来说,却是他们一生的战争。他们在这场战斗中搏取功名,身经死亡,感受仇恨、友谊和爱,并结下了影响平生的各种因素——这其中包含着非常酷美而哀伤的故事!
在旧中国,匪的存在是与王共生的——有官就有匪。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代表了一种江湖文化。匪的构成也十分复杂,并不简单的只是一群杀人越货的强盗;即使在20世纪50年代,它也不只是国民党的残兵败将。但对于任何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来说,匪都是一种非法的存在,因此也必将要予以扫荡。无论剿无降诛,其中都演绎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戏剧。
本书试图通过一群生动的人物,重塑在共和国诞生之初那场伟大的剿匪运动中的一代无名英雄,是他们在一次次的短兵相接和血肉相搏中,真正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匪的历史。同样,本书也将通过对不同匪类的刻画,重新诠释旧中国形成而遗留的各种人生悲剧。
同名电视剧由李雪健主演。
在旧中国,匪的存在是与王共生的——有官就有匪。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代表了一种江湖文化。匪的构成也十分复杂,并不简单的只是一群杀人越货的强盗;即使在20世纪50年代,它也不只是国民党的残兵败将。但对于任何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来说,匪都是一种非法的存在,因此也必将要予以扫荡。无论剿无降诛,其中都演绎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戏剧。
本书试图通过一群生动的人物,重塑在共和国诞生之初那场伟大的剿匪运动中的一代无名英雄,是他们在一次次的短兵相接和血肉相搏中,真正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匪的历史。同样,本书也将通过对不同匪类的刻画,重新诠释旧中国形成而遗留的各种人生悲剧。
同名电视剧由李雪健主演。
八九十枝花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沈书枝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4
草木,花朵,食物,
父亲,还有初次爱上的那个人
------------------------------------------------------------
一次安静的江南之旅 一段微温的怀乡记忆
豆瓣人气作者 沈书枝 真情之作
风行水上(高军)作序
黎戈 苏枕书 宋乐天 温暖推荐
------------------------------------------------------------
故乡,是一盏照在身上的灯
不管走出多远,都一直亮着
故乡是一种基因, 离它越远,反而会越鲜明 地展 现出它的样子。沈书枝写故乡的风物、人情,用笔绵密平静,而又生动真实。江南的草木、花朵、食物、亲人、邻里,在她笔下,如被春日阳光照亮,一一醒来。
真正的爱是完全接受一个人、一个地方如实的样子,而不夸张、不隐讳。沈书枝笔下的故乡,正是如此。故乡的可爱与荒凉,生活的乐趣与艰辛,在一支安静而克制的笔下,愈发跃然纸上,动人心弦。
-----------------------------------------------------------------------------------------------------
我很羡慕书枝,她的乡村生活背景,给了她鲜活的一手经验。她笔下的小园菜蔬四季风物都那么接地气,她的文章是活水养出的活鱼,悠游荡开,就像她写的植物,带着未干的春水的气息,润泽着我们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碾压之下枯涸的内心。
——黎戈
沈汪风流,知堂情趣,尽在其中。
——苏枕书
书枝对她所经历的乡村生活的详实、精准再现,有时让我联想起田野工作方法中的“参与式观察”。不同的是,那个怀抱深厚乡情的“我”本身,也以“被观察者”的面貌,连同其所处的场景一同真实呈现出来,达到“有情”与“跳脱”的平衡,这是我私心觉得书枝最令人爱重的地方。
——宋乐天
父亲,还有初次爱上的那个人
------------------------------------------------------------
一次安静的江南之旅 一段微温的怀乡记忆
豆瓣人气作者 沈书枝 真情之作
风行水上(高军)作序
黎戈 苏枕书 宋乐天 温暖推荐
------------------------------------------------------------
故乡,是一盏照在身上的灯
不管走出多远,都一直亮着
故乡是一种基因, 离它越远,反而会越鲜明 地展 现出它的样子。沈书枝写故乡的风物、人情,用笔绵密平静,而又生动真实。江南的草木、花朵、食物、亲人、邻里,在她笔下,如被春日阳光照亮,一一醒来。
真正的爱是完全接受一个人、一个地方如实的样子,而不夸张、不隐讳。沈书枝笔下的故乡,正是如此。故乡的可爱与荒凉,生活的乐趣与艰辛,在一支安静而克制的笔下,愈发跃然纸上,动人心弦。
-----------------------------------------------------------------------------------------------------
我很羡慕书枝,她的乡村生活背景,给了她鲜活的一手经验。她笔下的小园菜蔬四季风物都那么接地气,她的文章是活水养出的活鱼,悠游荡开,就像她写的植物,带着未干的春水的气息,润泽着我们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碾压之下枯涸的内心。
——黎戈
沈汪风流,知堂情趣,尽在其中。
——苏枕书
书枝对她所经历的乡村生活的详实、精准再现,有时让我联想起田野工作方法中的“参与式观察”。不同的是,那个怀抱深厚乡情的“我”本身,也以“被观察者”的面貌,连同其所处的场景一同真实呈现出来,达到“有情”与“跳脱”的平衡,这是我私心觉得书枝最令人爱重的地方。
——宋乐天
山中的糖果 豆瓣
7.9 (27 个评分)
作者:
邓安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6
《山中的糖果》通过“亲人记”“世间记”“回乡记”三个部分,集结了作者对故乡亲人、师友,对身边那些人那些事的记录与怀念。作者邓安庆生长在农村,曾游荡于多个城市之间,从事过广告策划、内刊编辑、企业培训、木材加工、图书编辑、互联网等不同职业,阅历丰富,天性敏感细腻,对乡村,对城市,对社会底层的人和事,都有独到而细致入微的体察。作者文笔细腻,语言纯净克制,用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将人间烟火娓娓道来,对人物的举止投足和心理刻画生动,性格描述细致入微,使得读者如见其人,如入其境,读来亲切有加。他的文字接地气,带有温度,能够俘获人心。
插画家 “星星的插图”根据书中内容作插图20余幅,画风细腻、生动,乡趣十足,与邓安庆的文字十分契合,相映成辉。
插画家 “星星的插图”根据书中内容作插图20余幅,画风细腻、生动,乡趣十足,与邓安庆的文字十分契合,相映成辉。
商周研究之批判 豆瓣
作者:
黄奇逸
巴蜀书社
2008
《商周研究之批判:中国古文字的产生与发展》是狭义的《历史的荒原》。书从中国文字发展的动态历史模式上来细审了甲、金文(短铭祭名金文),发现它们不是四堂及现行学术界所认为的商王(殷商君主应是用帝号,而不是用王号)活动的占卜辞,而应是古人祭祀前的一些日子里,为备办祭祀,卜问神意所得的祭祀时间、祭品祭程备忘录,也就是古籍中说的祭祀前的“卜牲与日”。殷墟小屯绝不是殷之国都,而是祭场与坟场。而整个现行甲骨学体系应是建立在约定的假相上的。那么这假相的体系又为何那么迷人呢?这应是甲文现行体系的许多文字的字形考释还是有其正确地方的。错就错在他们无历史动态感的把每个文字的字义,以《说文》作准作基础,死硬地沿时间无限上推,却不知道中国远古文字是专为古人祭祀备忘而发明的。周公才艰难地改造它用作日常事务。这种文字的日常事务能力沿西周历史发展而继续扩大。加之史籀,尤其是孔子、子夏的强力推动有重大贡献。中国远古就已有伏牺、仓颉。甲金(短铭祭祀金文)文字.但却存在一个“历史日常事务记载的黑洞”,原因就在——它们都是祭祀备忘文字而非日常事务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