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历史研究 豆瓣 Goodreads
A study of history. Abridgement. Vols I-IV
8.3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诺德·汤因比 译者: 刘北成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4
英国著名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名著《历史研究》已为读者所熟悉,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已出版的《历史研究》有所不同。它收入了支撑作者论点的大量历史例证,保留了更多细节。同时,作为第一部插图本,配合文字说明的各个插图(共计90幅彩图,400多幅黑白串文图)赋予了本书新的内容。图片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效果,而且能传递大量文字所无法充分表达的信息。汤因比在本书中将人类史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以极其宏大的视角展现了诸多文明的成长、碰撞、融合的历程,在这一令人着迷的历史画卷中,作者以其博大精深的历史学知识和哲学睿智为读者带来了吸收知识和进行思考的快乐。
中国大历史 豆瓣 Goodreads
7.9 (1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2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
2012年3月31日 已读
以管理技术标准出发归纳概括的中国历史。不敢说观点尽皆切中,但他至少提供了一种置事实于宏观背景下进行衡量的冷静、客观的观察尺度。
中国大历史 历史 黄仁宇
绝版长江 豆瓣
作者: (美)凯尔 译者: 龚格格 / 张春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绝版长江》拍摄的这些高清晰珍贵照片.缘于一条铁路的修建。它们分别收录在1918年5月1日和1919年9月15日,美国裕中公司向北洋政府交通部呈递的关于周襄铁路建设的可行性报告里。清末民初.无论是照片还是著述,西方人视野里对中国时有不同程度的歧视.《绝版长江》却体现了观察记录这片土地的独特眼光。通过今人所编译的这些图片和文字.我们似乎又可以回到河南、湖北、陕西、四川及重庆当年的山脉、田野、河流、可以看到大山中成片成片的林木、田地里郁郁葱葱的庄稼、河道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更可以看到长江三峡那壮丽的绝版风景……
作者GA凯尔(GAKyle)等人,1910年代美国裕中公司负责从中国信阳至成都线路勘测的工程师。编者张远航,任职于中共中央编译局。译者龚格格与张春颖,分别任职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物资学院外语系。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豆瓣
作者: 夏晓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8
本书分别以“女性社会”、“女性之死”题名:上篇“女性社会”期望以个案整合的方式,映现晚清女性从生活形态到思想意识的新变。其中,对上海“中国女学堂”的考述锁定女子社会化教育起步期,将中西观念、中学与西学的相互激荡、冲突与调和作为讨论的重点,而该校所标举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理想,在日后各地的办学实践中尤具启示意义。与之相呼合的是发生在北京的女学生杜成淑拒绝男学生屈疆约会信事件的考察,透过双方公开的私函与背后的妇女团体分裂的的隐情钩稽,论者有意凸显晚清女性在新教育与旧道德之间依违离合的现实困惑。女报的出现亦自晚清始。第三章以发刊于1904年的《女子世界》杂志为标本,清理晚情,“女界革命”倡导者的妇女论述之内涵,文本分析不仅显示出刊物主持人在廷续三年的编辑过程中思想的游移,其间男性与女性声音的同中有异更值得关注。“男降女不降”之说的晚清曾流行一时,这一话语既源于明清之际的历史记忆,也与晚清妇女论独特的现实关怀相指涉。探究其中复杂的多意旨,揭示历史资源如何转化为现代理念,是为该章的着力之处。
燃烧的多瑙河 豆瓣
作者: 侯凤菁 新华出版社 2009 - 4
拉科西·马加什自称是斯大林“最好的学生”,他在匈牙利大搞全盘苏化和推行“拉科西主义”,民众怨声载道。
斯大林死后,苏联领导人将纳吉·伊姆雷推上总理宝座,“新阶段”改革20个月后又将他打翻在地。
匈牙利党内反对派迅速壮大,苏共“二十大”的春风劲吹,裴多菲俱乐部的活动如火如荼……
1956年10月23日,布达佩斯各界群众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这一行动很快演变成武装起义。
苏军不请自到,将坦克开上布达佩斯街头,激怒了匈牙利全国军民,他们自发抗击外来军事干涉的战斗不断升级。
纳吉再次登上政治舞台重新担任总理,苏联领导人支持他一系列的政治解决方案,并且答应从匈牙利撤军。
苏联出尔反尔,派重兵占领了匈牙利,将十月事件镇压下去。纳吉被判死刑。纳吉临刑前在绞刑架下呼喊:“社会主义的、独立的匈牙利万岁!”
中国妇女生活史话 豆瓣
作者: 郭立诚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 1
本书分“家庭篇”、“性情篇”、“习俗篇”及“史事篇”四辑文章,从不同侧面介绍了中国古代妇女的生活状况。作者以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知识分子看待世界全新的视野,以渊博的旧学基础,以民俗研究的角度,以新文化运动后最早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女性这一身份,写出了这本风格独特的书。比如像《“怕老婆”和“老婆怕”》这样的篇章,读起来轻松,妙趣横生。
1898年中国故事 豆瓣
作者: 马勇 著 中华书局 2008 - 10
1898年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值得感念的一年,在那年发生了许许多多值得细说的故事,中国一度成为世界舆论的中心,尤其是中国的政治变革不仅将给中国人带来一个新的时代,而且也使西方国家欢呼雀跃。然而仅仅一夜之间,中国的政治发展突然转向,慈禧太后举手之劳就成功地阻止了光绪皇帝和康有为等人开启的政治变革,中国的政治发展似乎又回到老路上去了。这一年的故事一直引起百年来史学家的重视,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体上是遵循康有为、梁启超一系的“话语强势”进行解释。
本书依据新旧史料重新架构戊戌维新与戊戌政变的叙事模式,以“同情的了解”评析那一年中的风云人物、是是非非,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著者多年来提倡的“善待先人”的学术理念,为一切关心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读者提供历史学的思想资源,再现1898年那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历史场景。
农民中国 豆瓣
作者: 秦晖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 - 1
《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内容简介: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历史演变过程的阐述,基本上可概括为两点:一个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从社会主义革命角度谈农民问题。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要走公有制、集体化的合作化道路等。马克思主义还有一个观点,认为家庭经营是落后的,要被社会化大生产所取代,不是被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所取代,就是被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所取代。《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由秦晖所著。
2011年6月1日 已读
用扎实的实际调研去分析学界上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各种理论纷争,让学术回归实际情况的同时,着实的探究着中国农村改革的发展进路——“现代化过程的本质是从人身依附的共同体社会转变到尊重个性自由和个人权利的公民社会”——秦晖先生本书论述,无一不着眼于这个关乎农业但又超乎农业的社会发展目标。
三农 历史 秦晖 经济学
吕著中国通史 豆瓣
作者: 吕思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吕著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的一种。吕先生先后曾著作两部中国通史:前一部称为《白话本国史》,1923 年9 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由于当时出版条件的艰难,上册于1940 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下册拖延到1944 年才由开明书店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当时作者编写此书,不仅是为了大学教学上的需要,还有个明显的目标,就是想从中总结出一些历史的经验,用来指导我们今后的行动。他说:“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这部书针对当时上海大学文科学生学习上的需要,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作者认为当时上海流行的通史著作,虽然在叙述理乱兴亡的过程中,夹叙一些典章制度,但是往往缺乏条理系统,上下不够连贯,使初学者摸不清头绪,不能构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大学文科的学生,他们正需要有系统的历史知识,以求进一步的钻研,因此就有采用这样特殊体例来编写通史的必要。在今天看来,这种体例的中国通史,对于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它对帮助读者初步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朱学勤 上海三联书店 2003 - 10
卢梭首先继承了中世纪救赎传统,并努力把这一传统传递给近代社会。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与坚持世俗理性的启蒙运动发生根本性的分歧。卢梭是一个颠覆性的二传手。他传出的是一个爆炸性的烈球。他的颠覆对象并不是彼岸天国,那一天国已随上帝远去。他要颠覆的对象,是此岸文明结构——从世俗生活一直到政治王国。他的理论包装是历史复古主义的悲观色彩,其内里的填料却是一种可燃可爆的道德理想主义:重建道德共同体,重建世俗社会。政治结构、文明规范。在这个意义上说,卢梭理论是一种早产的解构主义,社会政治上的解构主义。因此,它一旦落地引爆,就不仅仅是一场英美式的政治革命。它要把政治革命延伸为社会革命,把社会革命延伸为道德革命,把一次革命引申为不断革命、继续革命、再生性革命。用罗伯斯庇尔的话来说,那一场革命不仅仅是一场国内战争,也是一场国际战争,更兼一场宗教战争。
东晋门阀政治 豆瓣
9.3 (14 个评分) 作者: 田余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6
本书讲述的是从公元4世纪初年至5世纪初年的百余年间,江左几家侨姓门阀士族与司马氏皇权结合而运转的政治历史。虽不是全面的东晋政治史,但从东晋门阀士族的兴替和门阀政治的发展以至消亡,偏重于政治史方面的研究,它以江左几家侨姓士族的兴衰为线索进行考察,但也不同于各个士族门户的个案研究。书中亦旁及军事、地理、文化、经济诸问题,却也只限于阐明门阀政治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豆瓣
作者: 周一良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 6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一些心得、成果的汇集,从三十年邓文如先生领进门开始,六十多年来对魏晋南弱朝史的研究,一直用力较勤的方向。
本书所收论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12篇大多写于1949年之前,极少几篇发表于其后,但构思属稿仍在以前。下编的22篇文章大都写于七十年末以后,只有《论诸葛亮》一篇写于1954年。
上编的论文属早年之作,行文格式与今天通行者多有不同。为便利读者及全书体例的统一,做了一些技术上的处理。部分论文补充了一新发现的资料,同时订正了原文中排印及行文中的一些讹误,但文章的整体框架则一仍其旧。
夹边沟记事 豆瓣
9.4 (24 个评分) 作者: 杨显惠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2 - 5
除《夹边沟记事》外,还收有《上海女人》、《夹农》、《医生的回忆》、《贵妇人》、《不知道他是谁》、《妈妈告诉我》等13篇小说。
夹边沟,是甘肃酒泉县一关押右派犯人的劳改教农场。从1957年10月开始,那里羁押了近三千名右派分子。1961年10月,上级纠正了甘肃省委的左倾错误,并开始遣返右派犯人。此时幸存者还不到一半。作者杨显惠历时5年,采访了一百多位当事人,终于使尘封四十多年的历史真相大白于天下。
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 豆瓣
作者: [美国] 王德威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8 - 10
本書收錄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台灣學者王德威先生的一組共四篇論文:《傷痕書寫,國家文學》、《重讀張愛玲的〈秧歌〉與〈赤地之戀〉》、《歷史與怪獸》、《歷史記憶與大學之道》。
本組四篇文章對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分別提出不同角度的解讀;檢討一九四九年以來身處不同境地的中國作家負載着當代政治,重新打造了一種傷痕書寫,體現國家在追尋現代性過程中被斵傷、撕裂的遭遇;進而叩問:傷痕與國家機器的關係何在?我們需要什麽樣的傷痕論述與國家文學?更重要的,在告別傷痕的同時,我們如何檢討國家文學,以免成爲下一個時代的「預知」傷痕紀事?
新编古春风楼琐记(一) 豆瓣
作者: 高拜石 作家出版社 2003 - 9
《古春风楼琐记》是海峡两岸新闻界的前辈高拜石先生的著作,原文曾在台湾《新生报副刊》连载,历时十余年,先后两次结集出版,影响长久而巨大。全著洋洋三百万言,状写了清末明初间五百余位各色各相人特,颇多鲜为人知和历史掌故,弥足珍贵的重要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以人物而论:有贩夫走卒,草寇游侠,淑女名垦,王公大臣,以至义发志士;以记事而论:或涉香艳,或涉壮烈,或涉忠勇,或涉奇诡,或涉逸趣,读之使人爱,使人恨,使人怜,使人悲,使人悟,或使人热血沸腾不异一掷头颅,或使人感慨愤激而太息不已。高氏笔力雄放,酣畅舒展;学养深厚,纵横自如;所引诗、词、联、赋,亦多佳构;全著之文学、美学品位甚高。高氏治史态度严谨,褒贬严格,近百年间风起云涌的国事、家事、天下事,都囊括在这一本本的《锁记》中,绝对值得您细细品味。
本书台湾繁体字版新编三十二册,大陆简体字版计划合编十六册,分两次出齐。
怎样学历史 豆瓣
作者: 严耕望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 - 1
这是一本谈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恳切之作。
作者严耕望系钱穆弟子,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不骛声华,埋头治学,功夫扎实,成就卓著,乃真学者;
质朴真切,细致周到,阅历深厚,识见通达,为非常作。
不装腔作势,不故弄玄虚实,为和者四十年来潜心治学经验之现身说法,所谈的在在都是切身的甘苦,实在而具体,诚所谓金针度人也。
中国史纲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张荫麟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 4
《中国史纲》作者荫麟先生为民国时期极具才和思想的者,曾受到其师辈们梁启超、寅恪、钱穆等诸多大师的器期,惜英年早逝,住世仅37年。《中国史纲》是他短暂的一生留下的唯一著作,已足见作者深邃敏锐的识见和渊博厚实的学,透又睿永的思想。《中国史纲》的撰写,在当时是作为历史教的一种读本(《中国史纲》第一部),所以在形式上就更为生动活,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但同时又富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且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含情感与敬意,故全书无任何浅薄、空疏、浮夸,书中的不少观点和思想在今人看来仍极有价值和参考意义。由史学家王家范教授特为《中国史纲》撰写的导读文,也是有血肉,见解独到,意味深长,可谓珠联璧合。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豆瓣 谷歌图书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8.3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谢亮生 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 11
19世纪中国发生了巨大变革。这本书从分析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制度入手,强调了中国地方名流的作用,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地方组建武装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并就此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史家与史学 豆瓣
作者: 王家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5
本书回溯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探寻吕思勉、许思园、范文澜、张荫麟、萧一山、柳诒徵等最有成就与影响的史学大家的学术追求与人格魅力,以同情地理解、分析特殊历史境遇中的思想遭遇与人生遭遇,并从整体上对20世纪中国史学做出自己的考量。新见迭出,多发人所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