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素痴集 豆瓣
作者: 张荫麟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 5
书名“素痴集”,虽有一语双关之意,然非谓工矿企业 张氏之文集,乃取其字面涵义,于以见张氏素心人之毕生痴迷于学。盖本书之编选,立足于通俗易懂,篇幅有限,然横跨文、史、哲三界,涉及时评、史评、文评、人物品藻诸多方面,贯穿中外古今,已足映现张氏之精神气质、思想风采及多方面之才能,既以存一代学人之文献,亦以供当代学人之参考,原不必买菜求多也。
本编不收过于专业之作。即收史学论文,亦尽量截取其明白晓畅之片段。又翻译、编译之作,亦不收。所选文章均重新进行分段、标点,某些文章重新拟订了标题,出注说明。某些明显的错字,径改,不出注。一些译名,按目下通行译法径改。个别字词,亦依现行用法径改,然以不伤害原作为限。个别地方酌加注释,以便阅读。
1949年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傅国涌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 1
本书选取不同年龄、不同倾向并作出了不同选择而各有其重要影响的十四位著名知识分子,包括学者梁漱溟、胡适、宋云彬、夏承焘、浦江清,金融家陈光甫,科学家竺可桢,作家沈从文、胡风、包天笑,出版家张元济,报人徐铸成和诗人革命家柳亚子,作家兼文化工作领导人夏衍,通过他们在1949年的日记、书信、回忆等最能袒露心迹、折射历史的文字与口头资料,真实地记录了五十五年前那个大变动时代的脉搏,使许多生动的细节、曲折的过程和未曾披露的真相一一呈现在今天读者面前。十四位人物之后还有两篇专文,同样通过私人记录,分别再现了1949年一批知识分子名人应召北上和参加开国大典的情景。
经过作者辛勤搜罗、精心耙梳出来的这些带有非凡生命个体的体温的历史,让我们看到风卷残云的大潮和来之不易的胜利所带来的万千气象与人心所向,看到面临大变革大动荡所引发的欢乐与哀愁、憧憬与彷徨以及艰难的选择与深邃思虑……这是一部可读可信、可圈可点的鲜活之书,也是新世纪学人深入时间隧道,透视历史本来面貌的一次之旅。
近代中国学术思想 豆瓣
作者: 桑兵 / 张凯 中华书局 2008 - 6
桑兵教授执教至今,一直开设中国近代学术史或学术思想史课程。近几年来,又在香港、台湾的多所大学,继续讲授此课程。讲授此课面临的难题,就是没有好的相应的参考书,为此,感到有必要编选一本前贤相关文章的汇集,作为教科书使用,以解决学生找书难和不会找的问题,同时可以提供一个如何看待学问和历史的范例,去除成见,探求本意。
《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即为适应当今高校研究生教学而选编的教材或资料书。编者旨在选录一些近代有代表性的著名学者关于学术发展渊源脉络的重要论文,为后进指点治学门径,以便学习揣摩。选入本书有关近代学术思想史文章共34篇,如章太炎《今古文辨义》、梁启超《新史学》、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冯友兰《哲学在当代中国》,等等。
在台湾 豆瓣
作者: 周为筠 金城出版社 2008 - 5
本书从一个新视角,演绎了一部国学当代史。这曾是一段隐秘的历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另一种命运。他标示出一个重要的时间临界点,并提醒我们,在此临界点之前,人们其实生活在一个有渊源、有传承的文化共同体中。至于这种文化血脉是如何被慢慢隔绝的,也许从这些国学大师的行动、言说与事件中,我们会有更多的体悟。
中国近代史 豆瓣
8.5 (37 个评分) 作者: 蒋廷黻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中国近代史》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中国近代史》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五口通商变局 豆瓣
作者: 王尔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8
一八四二年中国开放沿海的五口岸通商,为中国近代港埠都市发展的先声,成为近代港埠都市形成的创例,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作者历经三十余年,深思深研了五大开放口岸的渊源、演变以及商贸体制,描绘出一幅五大口岸的真实历史图景,澄清了以往影响国人的一些错误定说。本书的出版可为国内学术研究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 豆瓣
作者: 桑兵 中华书局 2008 - 3
历史的中心是人物的活动,由学人而见学术。所谓学术史与学人的历史,二者之间,分别显然。前者偏重于专门史,后者则以学人作为历史整体的一部分,进行研究。作者认为,研究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一是了解前人已知,如何知,为何如此这般认知,避免以不知为无有,或拾人唾余,或重蹈覆辙,以致无知者无畏。二是由学人而知学术,历史人物形形色色,而人有思维行为两面,由学人见学术。三是以学人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为历史整体的一部分,而非仅为专门的学术史。学人亦为社会一份子,既有一般体验,又有独特感受,其思维行为包括学术活动在内,牵连广泛,与整个社会的脉搏跳动息息相关。
近代以来,受西学影响以及新式学堂教育的制约,分科治学,已成体制。新锐学人以分科治学为科学,其实分科究竟如何发生,为何发生,还有待研究。在书中,作者对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史学会作了详细的论述。而于民国学界的老辈,章太炎晚年北游讲学的文化象征,学术视差与胡适的学术地位,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等亦有不同的解析。
本书作者为国内近代史研究的著名学者,其学术成就已为学界认同,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本书征引资料翔实可靠,论述精辟平正。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豆瓣 Goodreads
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 Vierzehn historische Miniaturen
8.5 (146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8
《人类群星闪耀时》由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创作。《人类群星闪耀时》内容:涌动着匪徒、探险家、叛乱者兼英雄血液的巴尔沃亚成为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仅仅一秒钟的优柔寡断,格鲁希元帅就决定了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中失败的命运;七十多岁的歌德像情窦初开的男孩爱上了十几岁的少女,求婚未遂之后,老人在萧萧秋色中一气呵成地创作了《玛丽恩巴德悲歌》;流亡国外的列宁不顾自己的荣辱毁誉,乘坐一列铅封的火车取道德国返回俄国,十月革命就这样开启了历史的火车头……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Goodreads 豆瓣
9.2 (249 个评分) 作者: 钱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1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2008年7月23日 已读
2008年7月23日 评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所感所疑 -    至从小学起接触历史.直至今天.我一直在学习历史.但在看完钱宾四这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后.感觉自己今天才真真正正的学到了一个大概.这些年在校园里面接受的历史教育.都只能算是皮毛点滴.所得之时.难免有疑问.在此不妨记下.希望看到的朋友也能够帮忙解答.小人在此洗耳恭听. 钱先生关于历代政治体制的讨论首先是基于这么一点的:只讨论体制的合理性.而不谈人事的具体操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讨论前提.试问中国历史数千年以来.体制之变化之剧.犹比不上人事变动的无常.如果抛开这个前提讨论历代政治体制.恐怕是难以有一个确定的结论的.非常佩服钱先生著史的严谨和细致.但其中一个问题就在于此.到底体制是理论成分居多.虽然先生多举例子进行说明.到底是难以遮盖实际人事的变动影响.这个问题留在后面提出. 而在此前提之下.钱先生的讲稿为读者清晰解释或者说是纠正了一些问题.譬如说是对于封建社会的时期划分的问题.钱先生认为.封建的一个核心的内容就在于地位的世袭.在古代社会中.至从周朝后.王位世袭固定下来.而到了秦始皇灭六国之后.除王位世袭以外.其他政府的官位已经不再世袭了.而传统的封建也就结束了.所以可以讲.我们在学校历史课上听到的周以后的“封建社会”说法不无偏颇.甚至可说是不准确.而钱先生在历代的解说当中也提及到.因为对政治的偏颇概括.人们产生对古代政治一种盲目的否定与反感.认为古代就是“非理性的”“绝对的皇帝专制”.所以在我们回头看这些问题的时候.搞清楚一些概念前提是非常必要的.当然.钱先生也解释了很多人们关于各代行政中的具体措施的误解.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以上都是说钱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好处.下面就不免要不才的提出自己的质疑. 首先要讲得就是钱先生的笔锋.通篇读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以来.一直就有一个感觉.钱先生对于古代的一些制度以及实施是寄予自己的同情以及保护的.这难免让不才想“保守主义”四字.我们知道钱先生所论及的内容是制度.而非人事.钱先生对于古人建立制度的“初衷”多是加以肯定的.问题就来了.我们在只讨论制度不讲人事的情况之下.对于古人所为到底应不应该投入自己的同情肯定情绪.本人没有系统做过历史研究.但是我觉得这是历史学家所应该要明确的问题.制度由古人确立.而人事也是古人确立的.我们在赞同“初衷”的同时.人事的偏差甚至失败.我们到底要对之报以何种客观不是偏颇的态度?这是此问题的第一个层面.另外一个层面就在于.我们在讨论历史制度的时候.当像张居正这样的“违反制度”的好人好事出现的时候.我们的理性评判应该放在制度还是人事上面.也就是我们在做历史研究的时候.价值评判的理性应该放在何处(貌似超出了钱先生这部讲稿的范围). 另外一个大问题就是关于钱先生定义的“部族统制”.钱先生在论述清代元代的制度的时候.多有贬抑之辞.称清代的政治多是由私心而起的“法术”而非系统的“制度”.而钱先生认为.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清代满族人的私人集团的“部族统制”.我在读这部讲稿的时候.发现钱先生对于满族人蒙古人的称呼是“外族”.那么我这里就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这就是狭隘民族主义.关于这个“私人集团对于权力的垄断”.钱先生认为这在以往历代是没有根据的.换而言之.就刚好两个“外族”统治的时候才有.对于其他历代.钱先生概括为“读书人把握权力”.敢问钱先生的是.我们有什么确定的客观标准来衡量读书人集团以及“部族集团”的区别.讨论这个问题.恐怕我们首先要抛开民族主义才能不是公正. 当然.钱先生对于“皇帝身后必有一个支持的团体才能实行真正的独裁专制”这个观点是让我茅塞顿开的.钱先生对于清代制度弊端的批评也非常独到.这是毫无疑问的.而我想提出的是.先生连带提出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以及对于改良和革命的观点.是这部书我们也要注意的.钱先生对于太平天国给予了客观的批评.认为太平天国必亡无疑.与此同时.先生充分肯定了太平天国对于说明清政府分化中国知识分子与下层民众的作用以及激发革命的崛起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不是一味赞颂农民的革命性质或者一棍打死认为太平天国是魔鬼的化身(马克思的观点).另外就是关于改良和革命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总结.也是钱先生写下这篇讲稿的最终目的.钱先生认为改良确有其合理之处.康梁的改良之行动有值得肯定之处.因为从历代制度研究反映.所有的制度都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它的建立与实施都有具体历史原因具体现实条件作为背景的.改良是试图保留制度的延续性以及传统合理性.钱先生认为康梁的疏忽在于.没有意识到皇帝身后的“部族集团专制”.这是失败的关键.至于革命.钱先生认为革命是必须的.只要那个“专制集团”依然存在的话.但钱先生就认为.在推翻了专制制度的同时推翻自己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外来的制度照搬照套.这将会给政治的建立.社会的凝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而我们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来反观先生的观点.不能不佩服先生有这么长远的目光. 我们在看完先生这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后.必须要进行反思.既是对关于历史研究观点的反思.也是对于今天政治体制建设的反思.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开创完善我们今天的国家体制.只是中国人永远的话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历史 钱穆
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豆瓣
作者: 张朋园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7 - 8
Constitutionalists and the Revolution of 1911 in China
如果对立宪派的活动矇然无知,我们对辛亥革命的过程是不能了解的。
本书探讨立宪运动对革命之影响及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著者用政党原理去分析立宪派的背景、信仰、组织,用群众运动的眼光去剖视他们的群众基础和活动的方法,及其所发生的影响,用群众心理推测他们的心理变异。对于他们卷入革命之后的活动,则以个案研究方式,探讨他们对革命反应的类型。
张朋园合集
《梁启超与清季革命》
《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梁启超与民国政治》
《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
新编古春风楼琐记 (第贰集) 豆瓣
作者: 高拜石 作家出版社 2003
《古春风楼琐记》是海峡两岸新闻界的前辈高拜石先生的著作,原文曾在台湾《新生报副刊》连载,历时十余年,先后两次结集出版,影响长久而巨大。全著洋洋三百万言,状写了清末明初间五百余各色各相人物,颇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弥足珍贵的重要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以人物而论:有贩夫走卒,草寇游侠,淑女名媛,王公大臣,以至义民志士;以记事而论:或涉香艳,或涉壮烈,或涉忠勇,或涉奇诡,或涉逸趣,读之使人爱,使人恨,使人怜,使人悲,使人悟,或使人热血沸腾不惜一掷头颅,或使人感慨愤激而太息不已。高氏笔力雄放,酣畅舒展;学养深厚,纵横自如;所引诗、词、联、赋,亦多佳构;全著之文学、美学品位甚高。高氏治史态度严谨,褒贬严格,近百年间风起云涌的国事、家事、天下事,都囊括在这一本本的《琐记》中,绝对值得您细细品味。
本书台湾繁体字版新编三十二册,大陆简体字版计划合编十六册,分两次出齐。
中国历史研究法 豆瓣
7.5 (13 个评分) 作者: 钱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3
本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实为作者此后30年史学见解之本源所在,变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本书主要意义而分本讲演为八题。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之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
山居笔记 豆瓣
7.8 (66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文汇出版社 2002 - 1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全身心地用两年多的时间创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写作又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总体计划上,这本《山居笔记》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书中,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但是等到走完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作者将这些问题归为: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
北京法源寺 豆瓣
8.3 (51 个评分) 作者: 李敖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4 - 8
《北京法源寺》是作者作为政治犯被关押期间所写的几部小说之一。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是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北京法源寺》在小说理论上,有些地方是有意“破格”的。有些地方,它不重视过去的小说理论,也不重视现代的,因这它根本就不要成为“清宫秘史”式的无聊小说,也不愿成为新潮派的技巧小说,所以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该赶快“过桥”的,也就不多费笔墨,该大力发挥的,也不避萧伯纳一《一人演说》之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