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隐秘的人格:人格怎样决定命运 豆瓣
作者: 曾奇峰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 - 7
人要诞生两次,第一次是躯体诞生,就像毛坯房的诞生;第二次是心理诞生,就像毛坯房的装修。躯体诞生需要十月怀胎的孕育,心理诞生也有一个孕育的过程,孩子内心是否被装修成漂亮的房子,意味着人格是否健康,这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
任何成功到最后都是人格层面的成功。《隐秘的人格:人格怎样决定命运》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人格是怎样在早年与父母的关系中形成的,这种人格又怎样构成他的命运,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在多长时间内,决定他的幸福和成就。
有效的安慰 豆瓣
作者: [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译者: 方晖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 - 3
安慰是同频的陪伴。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安慰的书,也是一本带来安慰的书。
法国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畅销书作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继《恰如其分的自尊》《内在疗愈》后又一力作。
◆ 内容简介 ◆
当我们身边的人感到痛苦时,我们会非常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却很容易有不知道如何才能安慰好对方的无力感。
本书作者从心理学家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双重视角,告诉我们,当我们需要安慰他人时,应从他人的参照系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人正在经历的事情,并能够充分地尊重对方的边界,让对方振作起来、变得强大,重拾体验快乐的能力与对未来的希望,而不是让对方产生“我就是个需要被拯救的弱者”“你不相信我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喝热水式的安慰跟没说一样”“你以为的幽默让我感觉你在嘲讽我”之类适得其反的感受。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创伤后成长”的能力。
安慰一是门可以同频地陪伴他人的艺术,也是我们每个人能接受的来自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
◆ 编辑推荐 ◆
法国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畅销书作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继《恰如其分的自尊》《内在疗愈》后又一力作。这本书是他所有作品中倾注最多感情、最温暖的一本。
当我们身边的人陷入糟糕的情绪中:
怨恨、绝望、内疚、恐惧、嫉妒、愤怒、无助……
我们该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安慰TA?
为什么安慰对我们如此重要?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别人无法安慰我们,我们也无法安慰别人?
作者在这本书中回答了很多关于安慰的问题,他也表示:任何人都不应该独自承受情绪。好的安慰,不是扮演“拯救者”,而是:看见TA的感受,理解TA的情绪,尊重TA的选择。
有效的安慰,都包含这四个不可或缺的A:
温情(Affection):一切安慰都是对痛苦之人的关爱,即使这种关爱没有直接表达;
专注(Attention):安慰转移了对痛苦的专注,使痛苦之人好受一些,缓一口气;
行动(Action):促使对方行动,比如参与公共活动,能帮助痛苦之人重新投入生活;
接受(Acceptation):引导被安慰者逐步接受现实,这是安慰的远期目标。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安慰的书,也是一本带来安慰的书……
◆ 作者简介 ◆
[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Christophe André)
法国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畅销书作家。他还在巴黎第十大学教授多门心理学及临床治疗课程,目前在巴黎圣安娜精神院工作。
他著有多本心理学畅销书,每本在法国的销量都超过10万册,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10余种语言,畅销世界各地。代表作有《恰如其分的自尊》《内在疗愈》《生活中的心理学》《面对的勇气》等。
感受亲密 豆瓣
作者: 曾旻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 - 6
写给每个想要过得更幸福的人的亲密关系答疑书。
我们生来孤独,所以更需要爱。
当你体验到亲密时,你就比别人多了几分幸福的可能。
◆ 内容简介 ◆
我们害怕孤独,向往亲密,希望拥有一份亲密的友情或爱情,却往往在爱中受伤:
在友情中:
◎ 你们常常因观念不一致而发生冲突,陷入受伤和无力……
◎ 你希望对方能为你疗愈痛苦,结果他却成了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两个人的友情,突然挤进了第三个人,嫉妒、愤怒、悲伤占据了你的心……
在爱情中:
◎ 对方总是不及时回复消息,给你留下极度糟糕的幻想空间……
◎ 你无法忍受片刻的分离,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越爱越孤独……
◎ 你总是遇到“渣男”“渣女”,反复进入糟糕的亲密关系……
这不禁让我们心生疑惑:为什么会如此呢?到底哪里才能找到好的亲密关系?
这就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这是一本写给每个想要过得更幸福的人的亲密关系答疑书,包含两个部分,分享了亲密关系发展的6个阶段的不同重点,以及亲密关系中的核心议题与常见困惑。相信每个人读完,都会对亲密关系乃至其他人际关系问题,有不一样的收获和领悟。
◆ 编辑推荐 ◆
好的关系,是你的安全基地和避风港,让愉快的体验得以放大,糟糕的感受不再可怕,从“我”到“我们”,我们不再孤单,更有勇气做自己。
本书从亲密关系的6个阶段出发,涵盖自我觉察、依恋模式、人格配对、沟通方式等议题,
带你找到不同阶段中冲突与分歧的根源与解决方案,学会爱的艺术。
初始期:你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
磨合期:融合与分离的冲突,让关系充满挑战;
稳态期:稳定地在场,建立信任与安全感;
分化与独立期:“在一起,有自己”,发展出自我的力量;
共同创造期:成为彼此的安全基地,勇敢探索外部世界;
分离与告别:容纳遗憾,接受现实,然后重生。
幸福的两个人,
就是无论发生什么,都依旧站在一起,
把时间、快乐、兴趣、同理心、知识、幽默和忧愁,
都分享给彼此。
◆ 作者简介 ◆
曾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个人执业心理咨询师,心理动力学取向,曾任北京高校兼职任心理咨询师,为企业EAP提供心理咨询,为社会来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象广泛多元。知乎心理学领域优秀创作者,曾出版高分畅销心理自助图书《情绪的重建》。入选2017 年中国心理学最具影响力 50 人榜单。
停止自我破坏 豆瓣
Stop Self-Sabotage: Six Steps to Unlock Your True Motivation, Harness Your Willpower, and Get Out of Your Own Way
作者: 朱迪·霍(Judy Ho) 译者: 叶子涵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3 - 6
自我阻碍表现为有意识地破坏自己利益的思想和/或行为。你是否有过如下想法:“我永远做不到_______。”所以你放弃了,而不再去尝试。或者你的行为与对你利益相。
本书以作者的临床咨询经验和认知行为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让读者能够快速识别影响自己情绪、行动力的自我破坏因素。
书中搭配三套系统性练习,使用六步实践法,让你学会调整想法和行为,摆脱拖延、emo、动力不足、精神内耗,获得积极情绪,轻松提高行动力。
明天有重要的工作报告要交,今天你却只想刷手机,就是不想动笔去写。
你需要健康减重,却无法坚持运动和适量饮食,经常半途而废。
想在新的社团中结交朋友,但总觉得自己会被排除在外而逃避参加聚会。
在工作、学业、社交生活、运动健身等方面,自我破坏可谓无孔不入。各种阻碍你达成目标 的想法和行为,都可以被看作自我破坏。
自我破坏会让你:
•一边说着想实现自己的目标,一边又无法做出行动
•感到焦躁,出现强烈的挫败感或沮丧感,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面对压力、恐惧时,选择逃避,不去面对,停滞不前
本书融合学习心理学、自我实现、新情绪疗法等理论,提供“快速练习”“短期练习”“长期练习”三类实用性练习,帮助你:
•了解影响行为和想法的L.I.F.E.四因素
•找到触发自我破坏的情绪、想法
•摆脱困扰自己的“内心戏”
•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高效行动,达成目标
巨婴国 豆瓣 Goodreads
5.7 (107 个评分) 作者: 武志红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迄今最重要作品 ‖ 作者思索21年、书写5年,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
“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
_________
1995年,作者在北大读心理学大二时立下心愿: 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此,踏上了探索之路。
21年过去了,学生时代发出的 大哉问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作者发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而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以“巨婴”和“巨婴国”的概念再来解读当下的人心、国民性及社会,问题变得清晰可见。
在本书中,作者透彻地呈现和分析了巨婴的全能自恋心理,而此心理即集体主义和愚孝的深层心理机制,这样的心理机制下,催生了中国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无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郁等一系列当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作者说,我们发展了很复杂的行为,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需求可以涨到很高的地步,但它们常常是一种防御,是两种在婴儿时期没被满足的最原始的简单愿望转化出来的。一个愿望是:抱抱我;一个愿望是:看着我。
本书以显微镜式的微细与精确呈现出了人性心理的角角落落,而作者优美的文笔、对痛苦的敏感及深深的关怀,又令本书散发出温暖的人性之光。作者用最大声来鼓励每个人看到自己内在的负面能量,活在流动之中,拥抱内心的婴儿,从而活出丰盛的自己。
__________
曾奇峰-心理学家
志红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满足一个人对自己现实处境的哲学上的探究癖:我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以及随后立即浮现出来的问题:我怎样才可以不是这个样子。这个特点,来自志红深厚的精神分析或许说心理动力学基础。
罗振宇-"罗辑思维"创始人
武志红厉害,看到了躲在我们成人躯壳下的婴儿。在武志红看来,我们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高涨需求常常是一种防御,背后的声音是:抱抱我,看着我。这是非常深刻的观察与洞见。我向"罗辑思维"的所有读者推荐《巨婴国》。
张德芬-身心灵作家
巨婴国真的是武志红老师呕心沥血的巨著,他引经据典又随手拈来许多自己经历过的小故事和对人性的洞察,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让我们这些巨婴都长大,那么这个社会、这个世界都会更加的美好!
高铭-《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作者
巨婴,这个定义非常好。之前我曾经想过类似的问题但一直没找到准确的词汇来做个定义,而武志红先生做到了,且精准。
2022年12月16日 已读
本来不喜欢这本书,我觉得武老师只一味地分析问题反而是个很大的问题,而且列举出来的那些例子都很脱离实际吧。但最后快要弃掉的时候,翻到了最后一章,反而觉得他把中国人理想中的心理健康的样子描绘得还挺动人。加一星吧。
心理学
恰如其分的完美 豆瓣
作者: [德]斯特凡·德德里希斯 译者: 韩昕彤 2022 - 10
自我苛求,是力量,还是执念、枷锁?
对自己做好的90%视而不见,却对不够好的、没得到认同的10%耿耿于怀、痛苦不堪?
你当然不能“躺平”,不追求事事完美,是为了把宝贵的精力,留给更重要的事!
◆ 内容简介 ◆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
◎ 拼命努力试图把一切做到最好,即便如此,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 从不满足于自己的表现,总是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甚至因此陷入焦虑、抑郁。
◎ 纠结于细节、患得患失,因此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错过了好机会。
◎ 拼尽全力追求某个目标,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竭,却事倍功半。
如果你有上述体验,意味着你可能有过分追求完美的倾向。每个人都想变得更好,但不恰当的努力常常成为成功和幸福的阻碍。
如何实现恰如其分的完美?如何把追求完美变成我们获得成就、完善自我的动力而非限制?作者从亲密关系、身体健康、财富、事业、获得幸福等维度阐述了我们如何能够适度地追求完美,既努力向上成长,又不过分自我消耗。
阅读本书,你将收获一个即自律又懂得放松、即努力又能看淡得失的自己。
◆ 编辑推荐 ◆
※【对自己做好的90%视而不见,却对不够好的、没得到认同的10%耿耿于怀、痛苦不堪?自我苛求,是力量,还是执念、枷锁?你当然不能“躺平”,不追求事事完美,是为了把宝贵的精力,留给更重要的事!】
※【过度追求完美,反而会导致效率下降;竭力做一个尽善尽美的人,真的很累!与其做一个活在焦虑、压力中的人,不如做一个灵活、有条理、会抓主要矛盾的人。】
※【试着放松自己,接纳生命中的不如意,才能成为更加强大的自己】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得更多的成就,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奋斗的动力。
然而,当陷入过分追求完美的怪圈,
这些所谓的“力量”会统统变成枷锁。
我们会变得担心、纠结、犹豫、挑剔,
因此可能错过本应有的幸福与机会。
该放弃完美主义吗?
不,我们要追求恰如其分的完美:
学会取舍、做减法、接纳自己的局限性,
打破对世界的理想化期待,
将有限的精力用在宝贵的事情上,
而非事事逼迫自己。
Stolen Focus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Johann Hari Crown Publishing Group 2022 - 1
In the United States, teenagers can focus on one task for only sixty-five seconds at a time, and office workers average only three minutes. Like so many of us, Johann Hari was finding that constantly switching from device to device and tab to tab was a diminishing and depressing way to live. He tried all sorts of self-help solutions — even abandoning his phone for three months — but nothing seemed to work. So Hari went on an epic journey across the world to interview the leading experts on human attention — and he discovered that everything we think we know about this crisis is wrong.
We think our inability to focus is a personal failure to exert enough willpower over our devices. The truth is even more disturbing: our focus has been stolen by powerful external forces that have left us uniquely vulnerable to corporations determined to raid our attention for profit. Hari found that there are twelve deep causes of this crisis, from the decline of mind-wandering to rising pollution, all of which have robbed some of our attention. In Stolen Focus, he introduces readers to Silicon Valley dissidents who learned to hack human attention, and veterinarians who diagnose dogs with ADHD. He explores a favela in Rio de Janeiro where everyone lost their attention in a particularly surreal way, and an office in New Zealand that discovered a remarkable technique to restore workers’ productivity.
Crucially, Hari learned how we can reclaim our focus — as individuals, and as a society — if we are determined to fight for it. Stolen Focus will transform the debate about attention and finally show us how to get it back.
2022年12月1日 想读 At least someone pointed out that it's a structural problem, not a personal one! "We want to have a life where we can think deeply. We want to have a life where we can read books. We want to have a life where our children can hold conversations.”
心理学
Lost Connections 豆瓣
作者: Johann Hari Bloomsbury USA 2018 - 1
What really cause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 and how can we really solve them? Award-winning journalist Johann Hari suffered from depression since he was a child and started taking anti-depressants when he was a teenager. He was told that his problems were caused by a chemical imbalance in his brain. As an adult, trained in the social sciences, he began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is was true – and he learned that almost everything we have been told abou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s wrong.
Across the world, Hari found social scientists who were uncovering evidence tha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re not caused by a chemical imbalance in our brains. In fact, they are largely caused by key problems with the way we live today. Hari´s journey took him from a mind-blowing series of experiments in Baltimore, to an Amish community in Indiana, to an uprising in Berlin. Once he had uncovered nine real cause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hey led him to scientists who are discovering seven very different solutions – ones that work.
Hearing Voices and Other Matters of the Mind 豆瓣
作者: Robert N. McCauley / George Graha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 6
A man with schizophrenia believes that God is instructing him through the public address system in a bus station. A nun falls into a decades-long depression because she believes that God refuses to answer her prayers. A neighborhood parishioner is bedeviled with anxiety because he believes that a certain religious ritual must be repeated, repeated, and repeated lest God punish him. To what extent are such manifestations of religious thinking analogous to mental disorder? Does mental dysfunction bring an individual closer to religious experience or thought? Hearing Voices and Other Unusual Experiences explores these questions using the tools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pathology.
Robert McCauley and George Graham emphasize underlying cognitive continuities between familiar features of religiosity, of mental disorders, and of everyday thinking and action. They contend that much religious thought and behavior can be explained as the cultural activation of our natural cognitive systems, which address matters that are essential to human survival: hazard precautions, agency detection,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theory of mind. Those systems produce responses to cultural stimuli that may mimic features of cognition and conduct associated with mental disorders, but which are sometimes coded as "religious" depending on the context.
The authors examine hallucinations of the voice of God and of other supernatural agents, spiritual depression often described as a "dark night of the soul," religious scrupulosity and compulsiveness, and challenges to theistic cognition that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poses. Their approach promises to shed light on both mental abnormalities and religiosity.
直觉练习 豆瓣
作者: [法]亚历克西斯·尚皮翁 / [法]玛丽-埃斯特拉·库瓦尔 译者: 印昕 2022 - 10
思考是走,直觉是飞!
理性是依循经验的分析,而直觉是灵感与潜意识对现实判断的升华。
直觉是所有人都能用的智慧形式,自我保护·高效决策·突破创新·生活增趣·超越期待,你比你以为的更聪明!
◆ 内容简介 ◆
回想一下,是否人生中有些重大的抉择你都是跟着感觉走的?跟随直觉做出的决定竟非常正确,甚至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直觉是人脑右半球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它能快速地识别、敏锐地感知、直接地理解、整体地判断。当理性和经验不能帮助我们时,直觉可以辅助我们优化选择以及提出更具创造性的意见。众多实验表明,经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分析推理后做出的决策,并不一定就比直觉做出的决定更好。
本书作者提出直觉是一种超速的智商,它和理性分析一样是一种技能,并且可以被锻炼,它有助于我们回应个人或工作生活中各种问题。培养直觉成为我们内在的向导,我们可以更好地感知周围的世界,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世界,一个充满新奇而又令人兴奋的生活愿景。
◆ 编辑推荐 ◆
法国IRIS直觉学派的创始人结合多年欧美讲学实践经验,重磅新作!
在我看来,直觉非常强大,比智力更强大,要有跟随自己内心和直觉的勇气。
——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 )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必须要这样”或者“肯定不能那样”?
我们描述不出来原因,却往往凭着直觉选对了。
本书我们与作者一起,运用直觉开启美好人生:
自我保护:觉察、识别、避开潜在危险
高效决策:做超出理性与经验的正确决定
突破创新:创造性工作中开辟更多新视角
生活增趣:敏锐地发现平淡生活中的乐趣
超越期待:收获比期望更意想不到的成绩
倾听直觉、看透直觉、深入直觉、利用直觉,
开启人生的无限潜能
◆ 作者简介 ◆
[法]亚历克西斯·尚皮翁(Alexis Champion)
IRIS直觉学派的创始人和董事,专注于直觉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他热爱直觉和意识的本质,长期在美国和欧洲从事直觉心理学研究及其方法的训练,研究成果得到广泛传播。
[法]玛丽-埃斯特拉·库瓦尔(Marie-Estelle Couval)
IRIS副主任,她正在运用她的直觉能力为公司服务。
洞见不一样的自己 豆瓣
作者: 洞见君 2022 - 8
洞见君60篇优质精选集结,助力洞见不一样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在每一个寡淡的日子,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内容简介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苦恼:
因工作感到迷茫,做事没有方向?
不会调整心态,被负面情绪困扰?
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与家人、同事和朋友相处,难以维 系良性的亲密关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若想更好地与这个世界相处,要先学会在生活中洞察自己,精进自己,超越自己。
只有在认知上突破束缚,才能有觉察、改变自我的成长机会。本书内容包含认知,自律、修养、人际、情绪5个角度共计60篇文章,致力于个人思想行为提升、内心的强大和改善。其中一些内容在全网受到广泛的好评和关注。
如果你常常受困于生活中的负面情绪、相信这本书可以给你一些启发和力量。
愿你在阅读中,洞见不一样的自己,变得更加自知、自智、自强、自明、自在、自由、自觉、自律、自立、自然、自信、自如……
★作者简介
洞见君,北漂10年,现居合肥。传统媒体人出身,从报纸到杂志,从记者到主编。洞见公司创始人,全网粉丝数超过5000万。
★推荐语
每晚必看洞见君推送文章,所分享的文章金句以及小典故,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今天这篇文章开头举例便触动我心,恰似生活中的我,破局行动打开固有思维,向上生长向下扎根,付诸行动改变原来状态,迫使自己越来越优秀。
——宁静致远
每晚洞见君推荐给我们的文章都是满满的正能量。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视觉,不一样的独特风格,让人心明眼亮,茅塞顿开。洞见君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在这个平台汇聚着无数渴求学习的人守侯。你用最有力的文字激励,感染着我们前行
——英武
推荐看洞见的人一般都是自己重要的人,因为他想把最好的文章分享给自己,慢慢的成为洞见的忠实粉丝,每天晚上都会等,特殊的日子里,感恩遇见你,感恩遇见他!
——某网友
晚上这篇推到工作群了,最近工作上就遇到些人事,每天都要来翻翻看,每次看完心就定下来。洞见的文章总会给人指明方向,感谢遇见!
——风灵
★编辑推荐
1.不是每一种观点,都可以叫洞见。
2.千万粉丝洞见的精选百万阅读量深度好文60篇,首次集结呈现,多篇文章在“人民日报”等媒体转载,深受好评及关注;
3.认知、自律、修养、人际、情绪5大主题,审视日常美好,致力于个人思想行为提升、内心的强大和改善,帮助读者洞见不一样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4.精致32开,烫金工艺,选取高档纸张,便于阅读。
认识爱,重建亲密关系 豆瓣
作者: 深刻如此 2022 - 7
洞悉人性,挽回爱情,让爱得偿所愿!
现在也许还不是痛苦的时候,一切还没有结束!
如果真的确认对方是自己的挚爱,不如再努力一次,
给自己一次成长的机会,也给两个人一次失而复得的可能
❤你知道分手之后对方在想什么吗?
❤前任说他彻底死心了,到底还能不能挽回呢?
❤被分手之后,你是不是不但没有怪罪对方,反而不断自责?
❤你真的知道你们分手的真正底层逻辑和原因吗?
❤关于出轨和劈腿,你了解其背后隐藏着的心理机制吗?
❤如何洞悉人性,利用人性的弱点去挽回?
5 大爱情主题 ♥ 55个挽回秘籍
为你带来爱情心理学和亲密关系重建的知识盛宴
一次内在思维的觉醒,一堂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爱情及如何更好地经营爱情亲密关系,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本书致力于让读者重新认识原本抽象的爱情,学会重新建立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作者以大量专业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托,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爱情,包括爱情中的缺爱、自卑,以及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对亲密关系的影响等,提倡在亲密关系中建立更成熟的爱情观,学会更好地理解伴侣,避免陷入暴力沟通的陷阱,使读者在思考经营亲密关系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自我,疗愈自我。
不幸福人生指南 豆瓣
Anleitung zum Unglücklichsein
作者: 保羅.瓦茲拉威克 Paul Watzlawick 译者: 王榮輝 商周出版 2013 - 10
銷售突破2,200,000冊
暢銷30年的經典著作
認識「不幸福」是邁向美滿快樂人生的第一步
這本關於(不)幸福的經典著作,自1983年出版以來,盤踞德國各大排行榜,再版無數次,銷售突破220萬冊。瓦茲拉威克的心理治療專業背景,讓他游刃於各種理論之間,並擅長援引生活小故事為實例,而學者深厚的分析功力與犀利見解,每每能一語道破問題核心,讓人恍然大悟,原來我們一直努力陷自己於「不幸福」中,又一再拒幸福於門外而不自知啊!
大不同於指導「如何追求幸福」的勵志書籍,或可說完全與該類書籍如出一轍,瓦氏誠懇、認真地「指導」我們「如何追求『不』幸福」,就像眾人已默默行之有年那般,只是現在終於清楚意識到過往「不幸福」的行為模式,並進一步掌握箇中要領,將伎倆演練得更臻純熟完美,就能成為表裡如一的「不幸福」達人。關於如何健康地創造病態身心,如何無限上綱地曲解他人意圖,如何順理成章地大鑽牛角尖、理直氣壯地為小事抓狂,如何痛快地耽溺於美化過去且不必醒來,如何找到正當理由永遠無法達成既定目標,如何藉由簡單的自我暗示讓自己不快樂、不滿足、人際關係緊張……。書中均提供具體有效的方法,詳細敘述步驟,step by step帶領我們實地操作,從入門到進階,邁開大步走在不幸福的人生道路上。
任誰都知道,幸福何其虛無縹緲、遙不可及,但是倘若能將書中原則奉為圭臬,只要反向思考,對此不作不為,你要的幸福豈不易如反掌、唾手可得?感謝瓦氏這條幽默風趣、充滿智慧的捷徑。
本書特色
● 本書不追求虛無縹緲的幸福,而是逆向操作,具體探討何謂「不幸福」,為什麼要「不幸福」,怎麼做可以「不幸福」。
● 書中分析並指導十四種讓自己不幸福的方法,從入門到進階,適用於不幸福俱樂部的菜鳥與高手。
● 作者的心理學背景,游刃於各種理論之間,加上對人性的深刻觀察,援引生活小故事,幫助我們打破對不幸福的成見,真心誠意認識不幸福。
● 全書寫作新穎脫俗,筆調幽默風趣、充滿智慧,給讀者笑中帶淚的深層思考。
● 德語原文版問世30年,擁有2,200,000名讀者口碑。中文版首度問世,每章有精美全彩插畫,讓「不幸福」賞心悅目。
本書的成功與歷久彌新證明了:它的智慧,至今世人仍迫切需要。――世界報(Die Welt)
5%的改变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李松蔚 2022 - 6
“你只想要100%的改变,所以你才被困住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先试试把5%做好。用一个极其微小而不同寻常的行动,去打破惯性和困局。”
这是心理学家李松蔚最近两年来,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干预的精彩案例合辑。书中共收录44个案例,囊括了自我、家庭、工作、情感、人际五大领域的真实困惑。对于读者提出的每个问题,李松蔚都给出了温暖而巧妙的回答——与其说是回答,不如说是进一步的提问,激发提问者进一步去探索。他会要求提问者在未来一周内,尝试一个没有试过的行动,尝试5%的新可能,然后把结果反馈给他。而这些真实的反馈让我们看到:新的行动带来了新的经验,而当新的经验打破惯性的时候,改变就一步一步地发生了。
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手册 豆瓣
作者: 徐凯文 / 柳智宇 2021 - 10
《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手册》以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入手,介绍如何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细化如何与不同类型的人交流,列出基层常见问题,介绍了心身关系和心身医学,简述了精神障碍的识别与简单干预,阐明了心理危机的处理和应对,给出了心理服务的方法和技术。 全书从各方位、多角度地阐述了心理服务相关的工作内容,力求贴近基层医务工作者实际情况,普及度高,涵盖面广,实用性强。对于基层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有清晰而明确认识,也有简约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各种疏导和咨询常用的技术,在书中做了介绍,且辅以案例,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运用。 《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手册》适合基层医务工作者、基层调解师、基层社工、心理疏导师、一线心理学工作者使用。
2022年8月7日 想读 柳智宇大神还俗后写的
心理学
The Practice of Groundedness: A Transformative Path to Success That Feeds—Not Crushes—Your Soul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Brad Stulberg Portfolio 2021 - 9 其它标题: The Practice of Groundedness
Join thousands of readers and learn about the 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xcellence and concrete habits for peak performance and a more genuine kind of success.


“A thoughtful, actionable book for pursuing more excellence with less angst."
–Adam Grant, #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Think Again and host of the TED podcast WorkLife

"This book gets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Ryan Holiday,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Stillness Is the Key and Ego Is the Enemy

"This book taps into something that so many of us feel but can't articulate." –Arianna Huffington, Founder & CEO, Thrive Global

"Ambitious, far-reaching, and impactful. –David Epstein,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Range and The Sports Gene

From the bestselling author of Peak Performance comes a powerful antidote to heroic individualism and the ensuing epidemic of burnout.

Achievement often comes at a cost. Angst, restlessness, frayed relationships, exhaustion, and even substance abuse can be the unwanted side effects of an obsession with outward performance. While the high of occasional wins can keep you going for a while, playing into the always-on, never enough hustle culture ultimately takes a serious toll.

In The Practice of Groundedness , bestselling author Brad Stulberg shares a healthier, more sustainable model for success. At the heart of this model is groundedness —a practice that values presence over rote productivity , accepts that progress is nonlinear , and prioritizes long-term values and fulfillment over short-term gain . To be grounded is to possess a firm and unwavering foundation, a resolute sense of self from which deep and enduring, not shallow and superficial, success can be found. Groundedness does not eliminate ambition and striving; rather, it situates these qualities and channels them in more meaningful ways.

Interweaving case studies, modern science, and time-honored lessons from ancient wisdom traditions such as Buddhism, Stoicism, and Taoism, Stulberg teaches readers how to cultivate the habits and practices of a more grounded life. Readers will learn:

- Why patience is the key to getting where you want to go faster—in work and life—and how to develop it, pushing back against the culture's misguided obsession with speed and "hacks."
- How to utilize the lens of the wise observer in order to overcome delusion and resistance to clearly see and accept where you are—which is the key to more effectively getting where you want to go
- Why embracing vulnerability is the key to genuine strength and confidence
-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deep community," or cultivat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connection to people, places, and causes.

Provocative and practical, The Practice of Groundedness is the necessary corrective to the frenetic pace and endemic burnout resulting from contemporary definitions of success. It offers a new—and better—way.
走出幻灭 豆瓣
作者: [法]简-大卫·纳索 译者: 李祉莹 2022 - 7
法国心理学者整合50年经验倾情力作,剖析抑郁成因,从底层逻辑战胜抑郁。
真正的成长,始于执念的幻灭。
愿你靠自己的力量战胜抑郁,活出做自己的坦荡,放得下的洒脱,不退缩的担当。
◆ 内容简介 ◆
我们曾以为努力就会实现目标、实现目标就会快乐、足够优秀就会被爱、与梦想中的伴侣在一起就会幸福、承诺永远不会改变、自己最信任的人不可能背叛自己……
当现实一次次冲击着我们的期待,曾经依赖的幻想破灭了,我们会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更不知道该用何种心态去面对以后的人生,抑郁便悄然产生。
人的成长,本质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一次次学会在变化中抛弃旧的价值观,重塑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世界不是自己以为的那样,并感到迷失、愤怒、恐惧、悲伤、无助、丧失希望和动力,但这也是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强大的必经之路。
作为精神分析师,本书作者倾尽其50余年的临床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抑郁的新视角,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拆解抑郁发生发展的内核,用鲜活的案例帮助我们理解抑郁,同时也给了我们战胜抑郁的工具。
作者认为:抑郁的发生主要经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抑郁的发生埋下了种子,源于我们早期经历的创伤;第二个阶段是抑郁的潜伏期,为了防御早期的创伤,人们陷入了过度幻想,通过幻想来防御内心未解决的伤痛;第三个阶段是抑郁的导火索,在现实中再次经历情感创伤使得幻想突然破灭,人们不得不面对让人痛苦的现实;第四个阶段是抑郁症状的暴发阶段,问题集中呈现。
当我们了解了抑郁是如何发生的,便更能够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不仅能够应对抑郁症状,也能够直击问题核心,彻底走出抑郁。
精神的力量远比你想象的强大。愿这本书可以陪伴你、疗愈你,让你重新开始相信自己,找到你喜欢的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当你走出抑郁的时候,你会发现,生命中的所有不如意,都是为了把你变得更加强大。
◆ 编辑推荐 ◆
1.抑郁并不可怕,战胜抑郁的关键在于理解抑郁为何发生。
2.作者是法国心理学者,专注研究抑郁50余年。
3.本书详细拆解了抑郁发生发展的过程,将抑郁的发生与发展提炼出4个步骤,结合案例,给出详细的剖析,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抑郁、战胜抑郁的心理地图。
4.心理学博士马晓韵,知乎大V曾旻,联合推荐!
5.不论你是受抑郁困扰的人,还是心理学工作者,都可以读读这本书。
◆ 作者简介 ◆
[法]简-大卫·纳索(Juan-David Nasio),1942年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
1969-1980年,他与精神分析师雅克.拉康(JacquesLacan)学习并共同发展精神分析事业。于1999年荣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同时获得拉丁美洲多所大学的“荣誉博士”称号。纳索博士著有30余本著作,涉及大众科普、专业学术等多个领域。
我们内在的防御 豆瓣
作者: 任丽 2022 - 5
多维度解读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防御机制。
了解内在模式·从容对待情绪·完善社会自我。
大众版《心灵的面具》,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学会做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 内容简介 ◆
自生命的诞生起,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适应环境,让自己得以“存在”。为了适应环境,所有人都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使用某些心理防御机制,远离使我们痛苦的情绪,让我们得以继续过好我们的生活。
贬低别人是一种防御,拒绝接受现实是一种防御,冷漠和回避也是一种防御……
有些防御是我们可以意识到的,而绝大多数是在我们潜意识中的,而恰恰是这些没有被意识到的内容,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形成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模式。而大多数的情绪难题都是产生于有问题的防御和情感的结合。
当我们无法处理内心的冲突与痛苦时,或者意识层面明明知道这样做对自己是有害的,可是还是情不自禁地强迫性重复,掉入事与愿违的情境中,或许是我们原来使用的防御机制失效了。
本书深入探讨了我们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及如何采用更灵活、更成熟的适应方式来应对人生中问题,愿你读罢可以收获自由、自在的人生,与更顺遂的人际关系。
◆ 编辑推荐 ◆
※【曾奇峰、张海音推荐读本,隋双戈博士作序】
※【把心理防御机制分成三个层次探讨,学会更好地应对心理创伤】
一、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投射、退行、分裂、否认、强迫性重复、反向形成、施受虐、点煤气灯、贬低……
二、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情感隔离、回避、压抑、理想化、认同、梦与象征化、合理化、自我功能抑制、被动、全能自恋、假性独立……
三、升华——更为高级的心理防御:
幽默、艺术表达、文学……
通过了解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
我们可以学会如何更好地应对心理创伤,
也会看到我们身边的人人在与关系中是如何思考、处理问题的,
我们可以在保护自己不被负面情绪吞没的同时,
建立稳定的内在秩序,
并更好地出发展自己的情商与社会适应性。
◆ 名人推荐 ◆
一个人的独立人格的形成和维护,本质上是其心理防御机制的建立和运作。如果说人格即命运,那么防御机制就既是好运或霉运的原因,也是结果。
对自己的防御机制的觉察,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本书中,任丽针对大众读者,探讨了最常见的一些防御,像是在我们面前树立了一面可以映照防御的智慧之镜。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曾奇峰
在这本书中,任丽女士从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不易觉察的防御入手,进一步分析形成每个人独特应对内心冲突的风格的成因,再到如何做出自我改变和成长,做了非常精彩的探讨。本书以丰富细致的情景为例子娓娓道来,相信你读后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张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