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豆瓣
8.9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杰·霍克 译者: 白学军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 8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填补了心理学书籍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心理学史上最有名的40项研究,并介绍了这些研究的后续进展和相关研究。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以一个专业人士的眼光看待这些仍炙手可热的历史研究。
本书分十个心理学专题,有“生物学与人类行为”、 “知觉与意识”、“学习和条件反射”、“智力、认知和记忆”、“人的发展”、“情绪和动机”、“人格”、“精神病理学”、“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学”。每个专题选取了4项研究。每项研究的内容包括:题目、作者、原始出处、问题提出的背景、理论假设、研究方法、结果、讨论、意义与批评、近期应用和参考文献。
本书既适合于初学心理学的人,也适合于那些从事心理学事业、应用心理学的人。阅读本书,不仅能让人明白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还能够为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学工作找到依据,并能激发心理学的研究热情,促进更多新的、对实践有指导价值的研究出现。
反脆弱 豆瓣
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
8.1 (56 个评分) 作者: [美]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译者: 雨珂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最稳定的国家其实没有政府?
为什么负债对你不好,以及为什么我们通常所说的“效率”根本缺乏就是效率?
为什么政府和社会政策保护强者,却伤害弱者?
为什么你应该在还没入职之前,就应该写好辞职信?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为什么拯救了更多的生命?
尼采有句名言:“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就像人的骨头承受压力和紧张会变得更加强壮,谣言或暴乱在有人试图压制它们时会变本加厉一样,生命中的许多事物也会受益于压力、混乱、波动和不确定。
畅销书《黑天鹅》告诉我们,发生概率极低的事件和无法预测的“黑天鹅”事件,在世界上几乎每一种事物的身上都会发生。在《反脆弱》一书中,塔勒布告诉我们在不确定的世界中的生存法则,他找到并定义了“反脆弱”类事物:每一个事物都会从波动中得到利益或蒙受损失,脆弱性是指因为波动和不确定而承受损失,反脆弱性则是指让自己避免这些损失,甚至从混乱和不确定中获利。
反脆弱类事物不只受益于混沌,也需要适时出现的压力与危机,如此才能维持生存与实现繁荣。作者还认为,不确定性是件好事,甚至有其存在的必要,并且建议我们培养反脆弱性的特质。反脆弱性超越强韧性或坚固性:强韧性只能够抵抗震动和维持原状;反脆弱性则会让事物变得越来越好。此外,反脆弱性还可以避免预测误差,并且保护事物不受负面“黑天鹅”事件的影响。
这本书大谈试错法、人生的大小决定、政治、自治市、战争、个人理财、经济体系和医疗系统……风格独树一帜。《反脆弱》性是我们生活在不确定世界中的“导航仪”,也是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黑天鹅”事件的终极自保指南。
优势教养 豆瓣
The Strength Switch:How the New Science of Strength-Based Parenting Can Help Your Child and Your Teen to Flourish
作者: [澳]莉·沃特斯 译者: 闫丛丛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澳大利亚一流大学墨尔本大学心理学教授,墨尔本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的创始主任,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主席莉·沃特斯20年潜心研究,集结一手实际案例,正面教养领域全新力作;
从发现优势、培养优势两大主题出发,包含心理学解读,全面涵盖真实家庭、学校案例和应用场景,每章包含指导练习,切实帮助家长将优势教养应用在日常生活;
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大力提倡的正面教养方法,沃顿商学院终身教授亚当·格兰特、知名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倾情推荐;
教养领域大V联名推荐:百万公众号常青藤爸爸创始人黄任、公众号“暖暖妈爱分享“创始人赵君潇、公众号小土大橙子创始人亲撰书评力荐;
《优势教养》随书附赠使用手册,通过科学的测试,发现自己对孩子教育的不足之处,更好地了解书中的内容。
这本书是来自澳大利亚的知名心理学家莉·沃特斯的颠覆性作品,扭转我们消极的思维模式,阅读这本书, 你会了解到:
优势是什么,构成优势的3个核心要素
4 种常见的消极机制,把自己从一个关注负面的家长转变为关注正面的家长
3个发现孩子优势的方法
8种孩子身上的核心优势
学会正确地夸奖孩子,既让赞美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又不至于让孩子者骄傲自满
4种关键的优势教养策略
7种培养孩子优势的核心方法
象与骑象人 豆瓣
7.7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海特 译者: 李静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7
人类的心理,有一半正如一头桀傲不驯的大象,而另一半则是像是一个理智的骑象人。这两个分裂的部份,造成人们常陷与理智与非理智的思想争战中。
作者学贯中西,融合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宗教、人类学多学科知识,大量引用古今东西方哲学、文学与宗教中有关心理的看法,继而以现今神经科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验证这些古老的智慧,作为实证论述的基础,除了让人看到整个20世纪心理学与精神医学曾经是多么地扭曲,同时也积极正面地提出了人类如何可以寻找到快乐与生命的意义,帮助自己在人际关系、心理层面与道德层次成长。这种有关“积极心理学”的讨论书籍,是国内较少出现的心理学科普作品类型。
幸福课 豆瓣
8.1 (17 个评分) 作者: 陈海贤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6
1、10个有关成长的经典心理学问题深度探讨、12封咨询者来信与温暖解答,作者带领我们一起穿越内心的匮乏与不安,学会与自我和解。
2、在心理咨询领域一直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接纳自我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实,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活在当下的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不满,越来越难感受到幸福?为什么会有自卑、焦虑、匮乏、敏感、拖延等等一系列的困惑?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自我苛责,越来越难以接纳自我。其实真正的进步不是那么焦虑的自我怀疑,而是带着自我接纳体会进步的喜悦;真正的进步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驱赶着,而是被美好目标吸引着;真正的进步都不那么着急,我们默默努力耕种,耐心等着它开花结果。如果我们真有病,我们也是带着症状投入地生活,相信成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3、就像,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为登山,登顶只是瞬间的事,而攀爬的过程却艰辛而漫长。我正爬我的山,你也有你的山要爬。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恰好也爬过。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虽然没爬过,但从我所在的地方望过去,能够看到你攀爬的山上,哪里有路,哪里有坑。
我想指给你看。
只想和你好好生活 豆瓣
作者: 武志红 / 李松蔚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 4
往后余生,全赖有你。伴随成长脚步的是一个接一个的人生困惑,与亲人相处、与恋人相处、与爱人相处、与孩子相处……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靠着自己艰难摸索,但是一旦错了,便会给我们或者我们至亲之人造成内心的永久伤害。好在,我们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专业的知识,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拥有智慧和一颗柔软的心,他们就是心理咨询师。我们邀请了包括陈海贤、李松蔚、海蓝博士、青音等二十几位著名心理咨询大师,从他们最擅长的领域,分别解决了自我、对方、分别和亲密四个维度的亲密关系问题。期待以此书带给你蜕变,带给你与亲密之人的永远美好。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李松蔚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8 - 7
身为成年人,你无时无刻不处于,纷繁复杂的关系之中。你或许以为,幸福由成就感决定,但其实:关系的状态决定了你是否幸福。而你是否知道,关于相处,你80%的常识都是错的。
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将复杂而系统的心理学概念,从育儿、家庭系统、亲密关系、认知方向等出发,以“系统式家庭理论”为支撑,以具体的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帮助你抛弃传统的人际观,颠覆你处理问题时的惯性思维,让你学会放弃“控制”、放弃“是非”、放弃“说服”,选取复杂而有用的心理学理论,把生活中的心理案例进行系统化拆解,学习到课题分离、界限等心理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颠覆我们的认知局限,化解陈年的关系困局。
亲子沟通密码 豆瓣
作者: Liliane(邹璐) 2019 - 7
沟通并不等于说话,有时沟通是与听不到的声音进行对话。
沟通是激发孩子内在强大的自省力和抗挫力,引导孩子自发改变的有效方法,也能很好地帮助父母即使是在孩子犯错或者遭遇挫折时,依旧可以为自己和孩子赋能。
如何才能够达成这样的沟通呢?如何与孩子彼此尊重、合作,一起保持善良和真诚,乐观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本书作者以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理论和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学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在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国际协作和商务谈判中的工作经验,提炼出亲子沟通中的七个关键“密码”,并在数千家庭进行了实践,帮助他们改变了沟通的风格,重建了亲子关系,开启了幸福、快乐、和谐的生活。
希望可以和孩子“好好说话”的父母,请翻开这本书吧,亲子沟通的密码其实就把握在你们自己的手中。
精神科药物未曾公开过的真相 (2008) 豆瓣
Making a Killing: The Untold Story of Psychotropic Drugging
导演: Toby Burwell / Randall Stith 演员: 安德鲁·W·索尔 / Walter Afield
其它标题: Making a Killing: The Untold Story of Psychotropic Drugging
播放地址:

Psychotropic drugs. It’s the story of big money—drugs that fuel a $330 billion psychiatric industry, without a single cure. The cost in human terms is even greater—these drugs now kill an estimated 42,000 people every year. And the death count keeps rising. Containing more than 175 interviews with lawyers, mental health experts, the families of victims and the survivors themselves, this riveting documentary rips the mask off psychotropic drugging and exposes a brutal but well-entrenched money-making machine.
热锅上的家庭 豆瓣 Goodreads
THE FAMILY CRUCIBLE :The Intense Experience of Family Therapy
8.1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奥古斯都·纳皮尔 / 卡尔·惠特克 译者: 李瑞玲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5
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倾情作序推荐
樊登读书会收听收看量破1300万
40年长销不衰的原生家庭经典著作
一个人或许无法突破“原生家庭”,但一家人可以
重新定义心理治疗,颠覆对家庭的认识
家人不必孤军奋战,家庭可以有难同当
◎ 编辑推荐
☆ 李松蔚重磅推荐,40周年经典再临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知乎大V李松蔚老师重磅推荐,樊登读书会收听收看量破1300万,40年长销不衰,原生家庭经典著作蕞新纪念版。
☆ 汇聚绝大部分家庭问题,完整案例铺排让读者“亲历”变化
封锁内心、不擅表达情感、一心扑在事业上的丈夫,经历丧偶式育儿、怀疑人生价值的家庭主妇妻子,夹在父母中间左右为难、时不时上演离家出走戏码的替罪羊女儿,因父亲缺位而迷惑自大的儿子,一心想让家人别再吵架的小女儿……这一连串看似无解又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竟在两位治疗师的调停运作下逐渐脱解,而经由对来龙去脉的细致记叙,读者当然能够亲眼见证其间的种种曲折和转机,不错过值得玩味的细节。
☆ 小说式行文,情节跌宕起伏、紧凑吸睛、反转连连
从离家出走闹自杀的女儿,到貌合神离的夫妻,再到父母双方的原生家庭……你以为问题基本解决了,却发现那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喘息;你以为这个家难逃分崩离析的命运,黎明前的曙光却不期而至。
☆ 重新定义心理治疗,颠覆对家庭的认识
传统个体心理治疗从“有问题”的人入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也是很多原生家庭问题无法很好解决的原因,而本书从家庭系统出发,不放过每一个家庭成员,站在整体的高度解决问题。
☆ 通俗之外的严肃——家庭治疗入门书
卡尔·惠特克是家庭治疗领域大名鼎鼎的先驱,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探索家庭治疗。本书既能引发普通读者对家庭的思考,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对家庭治疗技巧的探讨,相信也会让对家庭治疗感兴趣的专业读者收获不小。
◎ 内容简介
以往,我们把心理问题归咎于个人、创伤和原生家庭,试图站在个人的角度突破创伤性经历和童年问题。
可这本书告诉我们,家庭就像一个小宇宙,自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当心理问题、家庭问题出现时,人不必也不应孤军奋战,要和每一位家人一起解决问题。
作者用生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布莱斯一家是如何在治疗师的引导下找对方向,化解家庭危机的。借由书中家庭所面临的危机,作者带我们揭开了家庭治疗的面纱,也向我们解释了家庭中存在已久的制衡力量、三角关系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等诸多问题。
本书自1978年成书以来,在全美掀起了广泛讨论的热潮,是家庭心理治疗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 媒体推荐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家庭互动、婚姻对家庭影响以及家庭治疗对人际关系有何助益的新视角。
—— 美国权威心理学杂志《今日心理学》
如果你备受婚姻、孩子和自身问题的困扰,如果你在接受心理治疗或觉得孤立无援、烦恼无处诉说,那这本书将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很有价值的参考。
——《纽约时报》
这本书展示了整个心理成长的过程,开拓了一条改变日常生活方式的新道路。
——《洛杉矶时报》
引人入胜,极具可读性。
——《美国精神病学杂志》
◎ 名人推荐
惠特克是一个梦幻般的大师。而你拿在手里的这本《热锅上的家庭》,是他最负盛名的精神遗产。
—— 知乎大V、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
2020年7月11日 想读 著名的系统论
心理学
心灵的七种兵器 豆瓣
7.6 (16 个评分) 作者: 武志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 4
英文中有一个说法‘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翻译过来即‘灵魂的黑夜’。
“西方许多哲人都说过,不必抵触‘灵魂的黑夜’,相反当拥抱它,当你做到全然地拥抱‘灵魂的黑夜’时,它便给你巨大的能量。
“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你接受自己的‘坏我’,从所谓的 负面情绪中吸取力量。”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豆瓣
7.2 (16 个评分) 作者: 武志红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4 - 4
我们一直以为一些负面情绪,如坏习惯、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是不好的,甚至认为这些是不完美的,阻碍了我们成长,我们努力去避免和克服它们。
作者从新的角度、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这些坏情绪,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和正面意义。这些情绪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而且这些情绪并不是我们的敌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接纳它们,并要感谢它们让我们越来越坚强,体验更多生命的无限精彩。
The Art of Loving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The Art of Loving
8.3 (20 个评分) 作者: Erich Fromm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2006 - 11
The renowned psychoanalyst Erich Fromm has helped millions of men and women achieve rich, productive lives by developing their hidden capacities for love. In this astonishly frank and candid book, he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this extraordinary emotion can alter the whole course of your life. Most of us are unable to develop our capacities for love on the only level that really counts––a love that is compounded of maturity, self–knowledge, and courage. Learning to love, like other arts, demands practice and concentration. Even more than any other art it demands genuine insight and understanding. In this startling book, Fromm discusses love in all its aspects; not only romantic love, so surrounded by conceptions, but also love of parents for children, brotherly love, erotic love, self–love, and love of God.
逃避自由 豆瓣
Escape from freedom
9.1 (97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刘林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6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
—《纽约先驱报》
“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
—《国家周刊》
“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
—《华盛顿邮报》
弗洛姆语录
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
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和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即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著作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反内耗 豆瓣
作者: 于德志 2019 - 6
工作有一点变化,就彻夜辗转难眠,担心领导对自己不信任;
考试还没开始,就担心自己考不过;
恋人没及时回复信息,就开始胡思乱想;
遇到事情需要选择,就左右为难,纠结很长一段时间;
……
焦虑、犹豫、纠结、自责……这些看不见的自我战斗式“内耗”正在毁掉你!我们心里不断爆发的“战斗”实际上都引起了不同程度的自我消耗了我们生命本来的能量,负面情绪直接抵消我们应有的积极情绪——这就是内耗!它将摧毁我们所有的热忱与行动力。
作者以真实的疗愈案例颠覆了我们对心理疗愈常识的认识,直指错误的应对方式,他让我们接纳并感受遇到所有负面情绪,体验悲伤,而非逃避悲伤;直面纠结,而不是躲避纠结;走出孤独,而不是沉溺孤独。本书作者用清晰、有效、易操作的心理训练,用停止内耗的6把钥匙,解开“越努力,越受伤”的症结,真正化你内心的纠结和矛盾!帮你终结“内耗”!
超越自卑 豆瓣
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7.3 (11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阿德勒 译者: 黄光国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5 - 6
A・阿德勒一生著作丰富。《自卑与超越》一书,成书于A・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自从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以泛性论为基础,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均可溯源于“性”以来,便有许多继起的精神分析家纷纷提出不同的意见,对弗氏的泛性论作种种修正。这些新的观念统称为“新心理分析学派”,A・阿德勒却以“自卑情结”为中心思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并成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这就是《自卑与超越》的主要思想内容。在该书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2020年6月19日 已读
自卑是在追求个人优越感的过程中,策略选择过于单一、机械、缺乏创新和变化。
心理学
Codependent No More 豆瓣
作者: Melody Beattie Hazelden 1992
Is someone else's problem your problem? If, like so many others, you've lost sight of your own life in the drama of tending to someone else's, you may be codependent--and you may find yourself in this book.
The healing touchstone of millions, this modern classic by one of America's best-loved and most inspirational authors hold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codependency and to unlocking its stultifying hold on your life.
With instructive life stories, personal reflections, exercises, and self-tests, Codependent No More is a simple, straightforward, readable map of the perplexing world of codependency--charting the path to freedom and a lifetime of healing, hope, and happiness.
2020年6月13日 已读
第一次听说了 Karpman Drama Triangle 那些童年经历波折,没能建立起自己的中心感和价值感的孩纸,更容易依赖外界的评价和反应来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而解决办法就是陪着自己,耐心地感受所有的情绪。
心理学
Leadership and Self-Deception 豆瓣
作者: Arbinger Institute Berrett-Koehler 2002 - 3
2020年6月12日 已读
作者讲的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Trick 并用寓言的形式来讲出来。虽然被包装成了一个高大上的商业高管的寓言,但里面讨论来讨论去都是一些占座、喂奶、夫妻吵架这样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寓言真的没写好!
心理学
Change 豆瓣
作者: Paul Watzlawick / John H. Weakland W. W. Norton & Co. 2011 - 5
This classic book, now published in paperback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deals with the age-old questions of persistence and change. It asks questions about why some problems arise and are perpetuated in some instances, but in other instances are resolved. It examines how, paradoxically, common sense and logical approaches often fail while seemingly "illogical" and "unreasonable" actions succeed in producing the desired chan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