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你的第一本抑郁自救指南 豆瓣
作者: 所长任有病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10
※适应症状:心情郁结,失眠多梦,社交恐惧,自我怀疑,生活失去意义……
用法用量:与医嘱联合使用,可一日多次。
不良反应:偶有流泪、兴奋等反应,一般可自行恢复。
注意事项:本书不作为医学建议,如有病症请务必及时就医,遵从医嘱。
.
※献给我国9000万抑郁症患者群体的一则有温 度的实用指南
※如何判断自己得了抑郁症?得了抑郁症该怎么办?治疗抑郁症要花多少钱?如果身边的人得了抑郁症,我该怎么办?抑郁症患者如何回归正常生活?关于抑郁症,读这一本书就够了!
.
※据世界卫生组织于2017年披露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近10年来患者增速约18%。截至2017年,中国有超过5 400万人患有抑郁症。随着国人对抑郁症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疾病教育不充分、病耻感强、精神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匮乏、地域分布不均等问题凸显。
.
※本书汇集了抑郁研究所在近两年内对国内抑郁症患者和治疗现状的调查和研究,不但告诉你抑郁症是什么,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该怎么办,如何告诉家人你得了抑郁症等,还分享了各类典型抑郁人群的故事,为不同阶段抑郁症患者开具了应对的方案。
.
※这是一本帮助你深度认识抑郁症和抑郁人群的有料、有故事、有温度的读物。无论你是正常人,还是曾经的抑郁症患者或者现在正在发病,你都能获得科学的认知和有温度的关怀。
可塑的我 豆瓣
作者: 陈婕君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 - 4
心理学发现,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是有能力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的,这便是我们每个人的可塑性。
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是一个动态的、独特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展并完善出相对稳定的人格,整合自己的内在冲突,一步步走向自我实现。
那么,心理学如何帮助人的自我发展?
首先,心理学可以赋予我们深度理解人性的能力,这可以让我们灵活面对世界的规则与限制,更好地融入社会。
其次,心理学可以帮我们识别、发展自己的心理能力,如信任感、自主性、专注力、自发性,等等,精准地修复自己的短板。
再次,心理学可以帮我们找到自身的行为与动机之间的偏差,让生命中不再有那么多事与愿违。
最后,心理学可以帮我们找准自己的定位,更清晰地发展自己、关系与事业。
本书梳理了人生各个关键阶段所要面临的选择与挑战,直击种种问题,帮助我们启动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从思想到行动双管齐下,塑造出完整、出众、内在安宁的自己。
情绪心理学(原著第三版) 豆瓣
Emotion (Third Edition)
作者: (美)米歇尔·N.希奥塔(Michelle N. Shiota) / (美)詹姆斯·W.卡拉特(James W. Kalat) 译者: 周仁来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21 - 4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有关“情绪”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情绪的本质、情绪的生物演化起源和社会文化起源、情绪的外界诱因和内部评估、情绪的多种表达方式等。
第二部分阐述了情绪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情绪涉及的脑结构和神经化学物质、情绪与内分泌和压力之间的复杂联系、情绪在人类一生中的变化规律、情绪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的地位、情绪对多种认知功能发挥的作用等。
第三部分探讨了如何增进我们的情绪健康:负面情绪有哪些价值、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的划分、情绪的个体差异、临床上有关情绪的若干障碍及其处理、多种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等。
本书的两位作者学识渊博,对情绪相关的海量知识信手拈来,组织得当,而且文笔生动幽默、深入浅出,读来令人获益匪浅又耳目一新。
瞧!不一样的我 豆瓣
作者: [日] 小盐真司 译者: 解礼业 2020 - 11
性格是含糊且无法看到的。也正因如此,性格判断可能会导致人们形成一些偏见或是不正确的认知。进而言之,性格特性的整理也可以突出一些现代社会的问题与倾向。到底思考性格问题会不会成为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呢?本书后半部分有一些内容与作者平时的研究内容不是特别相关,但是本书计划对这些点也进行重点关注。此外,本书由笔者在大学担任的课程“情感·人格心理学”的一部分内容构成。
2021年2月16日 已读
好久没有读过这么差劲的书了,开眼界,过瘾~
心理学
我的内在无穷大 豆瓣
作者: 张沛超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 - 2
国内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张沛超的自我探索心理课,突破关系束缚、卸下防御伪装、修通情绪困扰、找到自我价值。
★一切迷茫与困惑的解药,唯有:不断地认识你自己
我们一生的际遇,除了外部条件影响外,更多是由我们所不知道的自己去选择和创造的结果。
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对人生的规划就越清晰。
★看到,并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意味着:
我不会在多年后经历后悔;
我不会让情绪操控大脑做出冲动的选择;
我不会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我能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过的生活和自己想要的幸福;
以及我的人生地图,在自己手上。
★在本书中我们将和作者一起:
·重新认识自己:探索转化潜意识,发掘潜能与未知的自己;
·向内疗愈自己:化解内心冲突、重塑人我边界、开启自我疗愈;
·正向发展自己:找到自我目标与价值感,收获人生意义感;
·学会关爱自己:以自我照顾、自我关怀、自我养育的态度成长。
★愿你能做自己的知己,找到生命的原动力
国内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张沛超的自我探索心理课,壹心理联合出品,赵旭东、申荷永、钟年、朱建军、曾奇峰、吴和鸣联袂推荐。突破关系束缚、卸下防御伪装、修通情绪困扰、找到自我价值。
我们的人生,是由大大小小数万个选择构成的:
是要继续学习还是进入职场?要不要进入或结束一段关系?选择事业还是选择家庭……
面对选择,你也想听从自己的心,可内心的声音嘈杂得像个菜市场。你会疑惑:到底我该过什么样的人生?
心理学告诉你,人生中所有的迷茫与困顿都是一个信号,在提醒你,该向内心看一看、该关照自己的内心了。
我们过去的经历、被情绪加工过的记忆、环境的影响、防御机制等构成了我们庞大且复杂的内心世界,随时左右着我们的选择。
这就意味着,对内在的认知程度越深,越可以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在本书中,我们将和心理学家张沛超一起探索内心中每一个未知的角落:
·了解处于关系中的自己,突破关系束缚,变得更从容。
·了解内心中的防御机制,卸下防御的伪装,活得更轻松。
·了解困扰我们的情绪,学会转化情绪,活得更自在。
·检视身份标签,排除心中杂念,找到自我的真正价值。
·走入内心深处,勇敢面对真我,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
愿你能收获内心的平静,活出自洽的人生。
根本停不下来 豆瓣
作者: 沈家宏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 - 1
30年心理学戒瘾经验,融合4大心理流派
解决上瘾的共性问题,重拾自信、自律的自己
壹心理联合出品
◎编辑推荐
★【成瘾的本质是错误的自我疗愈】
上瘾并非是意志薄弱的自我放纵,其实是你的心需要“止痛”。
成瘾的本质是借助某种物质或行为习惯,
掩盖和逃离自己无法忍受的负面情绪与心理创伤。
所以,想要戒瘾就需要先了解我们内心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与困扰。
★【融合4大心理流派,针对上瘾的不同阶段,一步一步战胜成瘾问题】
辨证行为疗法+正念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家庭治疗疗法。
作者结合30年心理学戒瘾经验,针对上瘾的不同阶段,
分别从心理、行为、人际关系三个层面展开,助你一步一步战胜成瘾:
1.探究-我们为什么会上瘾?
2.识别-沉迷背后困扰你的心瘾是什么?
3.行动-找到适合自己的针对性方法。
4.疗愈-修复创伤、重塑关系、获得自我成长。
★【夺回生命的掌控权,重拾自信、自律的自己】
◎内容简介
在戒瘾过程中反复挣扎的你,可曾知道:其实,戒不掉瘾,不是你自制力差,而是你忽略了成瘾背后自己真正的心理需求,陷入了认知误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戒瘾方法。
本书作者结合30年心理学戒瘾经验,融合4大心理流派,针对上瘾的不同阶段,定制了不同的戒瘾方法。
在本书中,我们将跟着作者一起:
1.评估上瘾阶段、识别上瘾误区;
2.摆脱负面感受、重塑强大内心;
3.向内治疗心瘾、向外修正行为;
4.重拾生活热情,真正实现自律。
人们对上瘾的认识即将被颠覆,想要戒瘾和想要帮助亲人或朋友戒瘾的人,将会发现,从“根本停不下来”到“停下来”其实没那么难。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 豆瓣
作者: 施琪嘉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 - 1
知名心理学家施琪嘉带你深度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
探索自我·解开心结·处理冲突·体验关系·走向疗愈
缺自信、缺陪伴、缺力量、缺安全感、缺爱……
没关系,缺多少补多少!壹心理联合出品。
◎编辑推荐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
★不管在童年,还是成年后,当他得 不到关心、爱护与疗愈时,他就成了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
他会变成你失控的情绪:让你愤怒、悲伤、难过,甚至控制不住地大怒或崩溃;
他会变成你那根脆弱敏感的神经:让你缺乏安全感,在感情中很“作”,在工作中没自信,不敢拒绝,不懂争取;
他会变成你极度想去压抑的性格部分:久而久之,拖延、懒惰、敏感、脆弱、情绪化……慢慢成为你的性格陷阱。
★荣格说:“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
★心理学家施琪嘉基于创伤心理20多年的研究,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看见】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
爱、陪伴、夸奖、玩耍、道歉的需要;
【共情】释放被压抑的情绪
恐惧感、羞耻感、被抛弃感、空虚感、哀伤感;
【改变】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
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不喜欢、不认同。
★帮我们利用自身的资源,滋养自己,并走向自我整合:
潜能发展:·开发未知优势·联结内在能量
自我接纳:·全面认可自己·有能力爱自己
有价值感:·拥有良好自尊·确定人生意义
自我疗愈:·看见内在小孩·告别负面感受
自我觉知:·全面了解自己·开启内在对话
★走一趟向内疗愈的旅程,活出强大、自信、内在安稳的自己。
◎内容简介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当我们遭遇伤害我们的事情,我们的自我就会停留在当下的年龄,变成一个“内在小孩”。内在小孩会记录下当时的感受,渴望爱的,不甘心的,愤怒的,或者是悲伤的。
★当我们的内在小孩得不到关心、爱护与疗愈时,内在小孩就会变成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变成失控的情绪,变成那根敏感脆弱的神经,还会变成你极度想去压抑的性格部分。
★只有我们学会不断地去看见他,疗愈他,让内在小孩与我们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的自我才会完整,才能真实地感到快乐。
★本书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从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开始,释放被压抑的情绪,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做自己的内在父母,补足内在小孩缺失的所有,同时发现生命中的独特资源,找到自我固有的内在能量,重新整合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觉知自己、疗愈自己,有价值感,可以自我接纳,并发展出自己潜能的全新自我,创造全新的生命经验。
The Self Illusion 豆瓣
作者: Bruce Hoo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 5
Most of us believe that we are an independent, coherent self--an individual inside our head who thinks, watches, wonders, dreams, and makes plans for the future. This sense of our self may seem incredibly real but a wealth of recent scientific evidence reveals that it is not what it seems--it is all an illusion.
In The Self Illusion, Bruce Hood reveals how the self emerges during childhood and how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developing brain enables us to become social animals dependent on each other. Humans spend proportionally the greatest amount of time in childhood compared to any other animal. It's not only to learn from others, Hood notes, but also to learn to become like others. We learn to become our self. Even as adults we are continually developing and elaborating this story, learning to become different selve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the work self, the home self, the parent self. Moreover, Hood shows that this already fluid process--the construction of self--has dramatically changed in recent years. Social networking activities--such as blogging, Facebook, LinkedIn, and Twitter--are fast becoming socialization on steroids. The speed and ease at which we can form alliances and relationships are outstripping the same selection processes that shaped our self prior to the internet era. Things will never be the same again in the online social world. Hood offers our first glimpse into this unchartered territory.
Who we are is, in short, a story of our self--a narrative that our brain creates. Like the science fiction movie, we are living in a matrix that is our mind. But Hood concludes that though the self is an illusion, it is an illusion we must continue to embrace to live happily in human society.
The Willpower Instinct 豆瓣 Goodreads
8.7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凯利·麦格尼格尔 Avery 2011
Based on Stanford University psychologist Kelly McGonigal's wildly popular course "The Science of Willpower," The Willpower Instinct is the first book to explain the science of self-control and how it can be harnessed to improve our health, happiness, and productivity.

Informed by the latest research and combining cutting-edge insights from psychology, economics, neuroscience, and medicine, The Willpower Instinct explains exactly what willpower is, how it works, and why it matters. For example, readers will learn:

• Willpower is a mind-body response, not a virtue. It is a biological function that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mindfulness, exercise, nutrition, and sleep.
• Willpower is not an unlimited resource. Too much self-control can actually be bad for your health.
• Temptation and stress hijack the brain's systems of self-control, but the brain can be trained for greater willpower
• Guilt and shame over your setbacks lead to giving in again, but self-forgiveness and self-compassion boost self-control.
• Giving up control is sometimes the only way to gain self-control.
• Willpower failures are contagious-you can catch the desire to overspend or overeat from your friends­­-but you can also catch self-control from the right role models.
In the groundbreaking tradition of Getting Things Done, The Willpower Instinct combines life-changing prescriptive advice and complementary exercises to help readers with goals ranging from losing weight to more patient parenting, less procrastination, better health, and greater productivity at work.

Kelly McGonigal, Ph.D., is an award-winning psychology instructor at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a lecturer and program developer at the Stanford Center for Compassion and Altruism Research and Education. She is also the author of
The Joy of Movement,
The Upside of Stress, and
Yoga for Pain Relief. McGonigal lives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Psycho-Cybernetics 豆瓣
作者: Maxwell Maltz Simon & Schuster (Paper) 1960 - 6
A practical self-help guide designed especiall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xplains how listeners can expand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goals, overcome fears and bad habits, and achieve more fulfilling lives. Book available.
2020年12月6日 已读
真是心理学的经典。这本书看似很鸡汤,里面充满了很多读者文摘案例。但其实这是一本反鸡汤、反成功学的书。凡是纠缠在第一序列的,才是真鸡汤。
心理/灵修 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Goodreads 豆瓣
Social Psychology
9.3 (6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戴维·迈尔斯 / 周晓虹 译者: 张智勇 / 乐国安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 1
《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
心理学与生活 豆瓣 Goodreads
8.9 (42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格里格 / [美国] 菲利普·津巴多 译者: 王垒 / 王甦 等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 10
《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推广使用的经典教材,被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还是被许多国家大学的“普通心理学”课程选用的教材。这本教科书写作流畅,通俗易懂,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它同样也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极好读物。
作为一本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独特教学方法的成熟教材,原书中所有元素——如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的“人名和主题索引”等等,对于教学、研究和学习都十分宝贵,此中译本完整地翻译和保留了这些资料。
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 豆瓣
How to Make Anyone Fall in Love with You
6.5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莉尔·朗兹 译者: 毛燕鸿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 6
关键问题 ,精辟解析,
让你恋商即刻飙升,稳稳俘获意中人!
你应该去哪里找寻自己的心上人? 什么“货币”能够“买”到好伴侣? 如何在初次约会时就令对方怦然心动? 何时应该欲擒故纵?何时应该主动出击? 如何利用两性差异让对方爱上你? 如何靠近女人的心灵?
如何满足对方内心 深处的渴望?
国际著名情感问题专家莉儿·朗帝以坚实的科学研究为基础,通过真实生动的个案,对男女两性在情爱观念与行为上的差异进行了饶有趣味的分析。书中详细描述了男女在情感需求与表达方面的区别,探讨了他们坠入情网的缘由和过程,并由此引导我们通过各种语言以及非语言的方法与技巧,博得意中人的青睐,收获心目中的理想爱情。
在相遇之初如何进行目光接触?如何穿衣打扮和举手投足?如何在初次约会时就点燃对方心中的爱火?何时应该欲擒故纵,何时应该主动出击?如何发掘和表露自身最令意中人欣赏的特质?如何满足伴侣内心深处的渴望?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莉尔•朗兹为你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在婚恋幸福方面助你一臂之力!
童年不缺爱 豆瓣
作者: 心心妈 2020 - 6
安全感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有了安全感,孩子才能放心地探索世界
随着现代社会对育儿知识、心理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了在孩子生命最初几年,培养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充足的安全感是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指标。的确,拥有安全感的孩子,生命的底色都是暖色调的。他没有太多辛苦的情绪损耗,能集中能量去探索世界、学习新知;他会拥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在将来生活得更幸福。
在本书中,作者提炼了妈妈培养孩子安全感的六大关键:第一,妈妈要“看见”并了解自己的孩子,给孩子提供所需要的爱;第二,妈妈要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去滋养亲子关系;第三,妈妈要学会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第四,在出现沟通问题时,妈妈要学会反思,以避免问题再次发生,从而提升亲子关系的品质;第五,妈妈要学会照顾自己,拥有好情绪,这样,才能让孩子内心更加安定;第六,好妈妈还要学会巧妙地处理好与“养育合伙人”的关系,以获得更多支持。
通心 豆瓣
作者: 许金声 2008 - 1
人有两种基本的生存状态:“独处状态”与“人际交往状态”。最好的“独处状态”是“存在性独处”。最好的“人际交往状态”是“通心”。用这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来描述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便于理解和进行心理调整、治疗。本书表达了关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教练、心理治疗的新观念:“通心”。这是一个有震撼力的观念。运用这种新观念,可以简化心理咨询的方法,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它既是一种新颖的心理治疗理论,又是一种深刻的人际交往哲学。本书是作者研究心理学20多年的力作。新颖、独创、实用性强、可读性强,有相当的理论深度。适合所有对心理学、心理咨询、自身修养感兴趣者阅读。
经典中医启蒙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李辛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8 - 5
《经典中医启蒙》是李辛医师在2014年9月讲授中医启蒙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而成。
本书通过对12组经典中医概念——精、气、形、神,神魂志意魄,三焦、气机与开阖,病机与邪正,经络与穴位等的的精辟阐释,系统讲述了中医的整体思维和学习方法,引导读者对日常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周围的一切进行感受、观察和理解,培养学中医乃至各门学科最基本的感知能力。
此外,李辛医师分享的中医临证经验与看法,对专业的医师也有所启发。本书内容浅显易懂,讲解活泼生动,还配有生活气息的彩图,对于普通读者是一本了解传统中医和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
精神健康讲记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李辛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9
本书是继《儿童健康讲记》后的一部关于如何提升精神健康的著作,根据李辛医师 2015 年来开设的 6 次“精神健康话题”课程的内容改编而成。
本书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当今时代一些典型的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神经衰弱、焦虑症、躁郁综合症等产生的原因,并根据患者与学员自身的讲述,现场进行一问一答式的分析,以及从个体的生活状态、认知和能量水平等方面,帮助他们理清调理、治疗思路,回归健康的正道。此外,还重点讲述了家庭、环境对儿童身心的影响,以及儿童教育和精神健康的关系。作者指出,父母要训练自己的心身,提高精神的稳定性、清晰度,建立自己的内心主体,才能与孩子在高水平上互动。
作者以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学习经历,在书中分享很多有益心身健康的觉察练习,比如静坐与全观等,帮助我们从熟悉自己的身体入手,保持独立的观察和思考,扩大与世界的连接,一步步展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心身全面健康。
心灵捕手 (1997) TMDB IMDb 豆瓣 Min reol 维基数据
Good Will Hunting
8.5 (1479 个评分) 导演: 格斯·范·桑特 演员: 马特·达蒙 / 罗宾·威廉姆斯
其它标题: Good Will Hunting / 骄阳似我(港)
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蓝波在席上公布了一道困难的数学题,却被年轻的清洁工威尔(马特·戴蒙 饰)解了出来。可是威尔却是个问题少年,成天和好朋友查克(本·阿弗莱特 饰)等人四处闲逛,打架滋事。当蓝波找到这个天才的时候,他正因为打架袭警被法庭宣判送进看守所。蓝波向法官求情保释,才使他免于牢狱之灾。
蓝波为了让威尔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浪费他的数学天赋,请了很多心理学专家为威尔做辅导,但是威尔十分抗拒,专家们都束手无策。无计可施之下,蓝波求助于他大学的好友,心理学教授尚恩(罗宾·威廉姆斯 饰),希望能够帮助威尔打开心房。
经过蓝波和尚恩的不懈努力,威尔渐渐敞开心胸,而好友查克的一席话,更是让他豁然开朗。
煤气灯效应 豆瓣
The Gaslight Effect :How to Spot and Survive the Hidden Manipulation Others Use to Control Your Life
7.0 (67 个评分) 作者: [美]罗宾·斯特恩 译者: 刘彦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6
【编辑推荐】
★中国大陆引进首部完整分析“煤气灯操控”的重量级经典心理学作品。
★煤气灯操纵的本质是双方共同打造的一种关系,因此它被称为“煤气灯探戈”。它表现为情感虐待、情感操纵、PUA……
★全面解读婚姻、职场、家庭中无所不在的精神操控,6点计划、5种方法 教你快速识别并摆脱毒性关系。
★作者具有权威背景。美国耶鲁大学情商中心联合创始人、心理分析师,罗宾·斯特恩博士奠基之作。30年实践经验大公开;出版10年,依旧经典。
★这本书帮助不计其数的人找回了自尊和力量。
★“煤气灯效应”一词来源于1944年美国上映的一部知名老电影《煤气灯下》,该片主要讲述了钢琴师安东作为丈夫,通过不断对妻子宝拉进行精神操控从而使其发疯,以霸占其所继承的财产的故事。
★心理学界知名作者和国际媒体力荐。中信畅销书《情商》作者丹尼尔·戈尔曼重磅推荐。国际媒体包括《今日心理学》、《赫芬顿邮报》、时代网、《华盛顿邮报》、《国会山报》和《哈佛商业评论》等。
————————————————————————————————
【内容提要】
你努力改变自己,希望成为好伴侣、好员工、好儿女,却始终无法获得肯定。
也许这不是因为你还不够好,而是你无意识地被操控了……
你对自己的看法往往来自周围人的评价?你是否总在向父母、伴侣和领导道歉?你的父母数落你的穿着、工作、朋友还有交往对象,你却反思也许他们的意见都是对的?你很难做出简单的决定,并且经常自我怀疑?
如果你也符合以上的情形,小心!你很可能已经被“煤气灯操纵”了!
“煤气灯操纵”是一种阴险的情感虐待和操纵形式,很难识别,甚至很难摆脱。这是因为它触发了我们内心无比恐惧的诱因——被遗弃;还触发了我们内心深切的被理解、被赏识和被爱的需求。
在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中,拥有超过30年心理咨询经验的知名心理治疗师罗宾·斯特恩博士向你展示了煤气灯操纵的运作模式,从认清煤气灯操纵的三个阶段,到停止煤气灯操纵的五种方法,以及你该如何决定哪些关系还有救、哪些需要尽早离开的判断准则。只要提高警觉、保持坦诚、学会求助,你便可以立刻终止这些“毒性关系”。你也会发现,你值得对自己更好一点!
————————————————————————————————
你被煤气灯操纵了吗?
启动你的煤气灯检测雷达查看以下几个报警信号:
1.你反复质疑自己。
2.你每天数十次地问自己:“我是不是太敏感了?”
3.你经常在工作的时候感到困惑,甚至有些失去理智。
4.你总在向父母、男友和领导道歉。
5.你经常考虑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女友、妻子、员工、朋友或女儿。
6.你想不明白,为什么生活里有那么多精彩的事,你却总是不够开心。
7.你给自己买衣服、给自己的公寓买家具,或者买其他的个人用品时,脑子里却一直考虑的是他喜欢什么,而不是自己喜欢什么。
8.你经常在朋友和家人面前为伴侣找借口。
9.你发现自己开始对朋友和家人隐瞒某些信息,这样你就不用再对他们解释,或者在他们面前找借口。
10.你知道出了严重的问题,但你就是没办法表达清楚,甚至连自己也搞不清原因。
11.为了躲避伴侣贬低你的言语和对现实的扭曲,你开始撒谎。
12.你连简单的事都拿不定主意。
13.你在闲谈时也要三思。
14.在伴侣回家之前,你会先在脑子里过一遍自己这一天做错了哪些事情。
15.你觉得自己现在和以前大不相同——以前更自信、更爱玩、更放松。
16.你开始通过丈夫的秘书和他对话,这样你就不用直接告诉他那些可能会让他不开心的事。
17.你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
18.你的孩子开始在你的伴侣面前保护你。
19.你发现开始对一向相处愉快的人发火。
20.你感到绝望,郁郁寡欢。
煤气灯操纵存在于任何关系中,可能是伴侣、雇主、亲戚或朋友。
如果你符合以上其中几点,那么你务必要翻开这本书。
————————————————————————————————
【名人推荐】
从社会智能的角度,这本书提供给读者辨识并且对抗情绪虐待的方法……它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人们远离关系的阴暗面。
──《情商》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本书极富同情心且无比坦诚,这本书就像我们在艰难处境中,遇到的一位性格坚定、实话实说的朋友。罗宾·斯特恩会让你知道,在这些毒性关系中你并非孤身一人,她会帮助你辨识自身扮演的角色,以及该如何改变现状,最终你将成为更强大、更有智慧的人!
──《古怪女孩》作者/雷切尔·西蒙斯
本书是求生的必要工具。心理治疗师罗宾·斯特恩以清晰、舒心且练达的语调,循序渐进地带着她遭受心理虐待的读者踏上旅程,帮助他们找回对生活和命运的掌控力。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作者/菲莉丝·切斯勒博士
强而有力的指南,清楚地说明这种隐性操纵于公于私所带来的恶果。
──经济学家、《让世界看见你》作者/席薇雅·安·惠列
她杜绝情感操纵的策略既实际又可执行,将重点放在提升自尊并且设想可能的结果……强烈推荐!
──图书馆杂志
清楚有力地点出经常被忽略的议题──情感虐待……我非常确定这本书将会改善许多人的生活。
──美国学业、社会与情绪学习合作协会/琳达·蓝提艾里
罗宾·斯特恩博士是当今极为聪慧的女子之一,我们能从她身上学到许多。
──《怕飞》作者/埃丽卡·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