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社交天性 豆瓣
Social:Why Our Brains Are Wired to Connect
作者: [美] 马修·利伯曼(Matthew D. Lieberman) 译者: 贾拥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 6
[内容简介]
● 《社交天性》是社会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解读人类“社会脑”的权威之作,它告诉我们为什么在充满合作与竞争的智慧社会中人们喜爱社交又相互连接,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如何得以发挥,书中处处充满了令人惊喜的洞见。
● 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善于社交,而有的人总是充满障碍?
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难相处?
心痛对人的伤害甚至超过头痛?
慈善组织如何激发人们的捐赠行为?
比金钱更有效的激励员工的方式是什么?
● 针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何与他人合作,到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学习、如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社交天性》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建议,为我们讲述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 这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通俗性的读物,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研究者们如何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还可以借助本书的内容帮助自己更为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从事社交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进而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编辑推荐]
● 让“影响力教父”西奥迪尼都赞叹不已的新兴学科开拓者马修·利伯曼倾力之作!首次揭露大脑天生爱社交的神经奥秘。
● 从如何激发他人的捐赠行为、如何防止偷窃,到广告怎么打才有效,一本让生活更美好的实用指南,从此改变你看待世界与他人的方式!
● 全书论述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之美堪比丹·布朗的小说!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汪丁丁、浙江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叶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晓林、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孙涤、“影响力教父”罗伯特·西奥迪尼、“邓巴数”提出者罗宾·邓巴、“棉花糖实验”设计者沃尔特·米歇尔、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等 集体盛赞!
● 湛庐文化出品。
销售脑科学 豆瓣
作者: [美]克里斯托弗·莫林(Christophe Morin) / [美]帕特里克·任瓦茨(Patrick Renvoise) 译者: 李婷婷 / 施芒素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 - 11
为什么现在很多商家绞尽脑汁也很难让用户从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择自己的产品?因为人们获取的有效的营销信息很少。因此,洞悉顾客的心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对于营销、销售、广告等行业的从业者来说,精准地发现用户需求、精准投放营销信息且实现高转化并非易事,仅仅是了解用户需求这一件事,就有很多障碍需要突破。
要提升说服的有效性、提升转化率,营销人员必须了解人类大脑的运作机制。本书展示了近20年广告和销售信息对人脑影响的研究成果,据此提出了第一个基于神经科学、媒体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综合说服模型,确保说服信息先到达在销售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始大脑,通过神经地图这一工具,配合4个说服步骤、6个说服刺激、7个说服催化剂,让产品激活用户的原始大脑,销售转化效果立竿见影。
1.媒体心理学博士、30多年营销从业者基于20年广告和销售信息对人脑影响的研究成果写作而成。
2.提供了基于神经科学、媒体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综合说服模型,包含4个说服步骤+6种有效刺激+6个有效说服元素+7种说服催化剂。
3.帮助企业和个人精准发现需求,精准投放营销信息,提升转化率。
4.20多万销售主管、15000多位CEO、800多家企业正在应用本书介绍的方法,快速完成销售。
情绪心智化 豆瓣
Minding Emotions: Cultivating Mentalization in Psychotherapy
作者: [美]埃利奥特·尤里斯特(Elliot Jurist) 译者: 张红燕 无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 - 8
情绪是心理治疗的实质和核心,对我们理解精神痛苦和实现幸福至关重要。心智化促使来访者致力于沟通,重视他人的意见,并暴露自己时有的脆弱感。对情绪进行心智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内心状态,增强抵御危险的能力,获得主宰生活的积极体验。
作者埃利奥特·尤里斯特将认知科学研究和精神分析理论相结合,在书中对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进行了概述,提出了“心智化情感”这一概念,重点探讨了如何帮助来访者理解和反思他们的情绪体验。
为了尽可能多地涵盖人们在生活中的情绪体验,作者还在书中使用了临床案例和喜剧演员、诗人、电影制片人以及神经科医生的个人回忆录,帮助读者看到人在一生中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绪,呼吁人们不要忽视从人文角度理解自我,并希望以此来促进心理治疗领域中科学和文学的跨学科对话。
德米安 豆瓣
Demian: Die Geschichte von Emil Sinclairs Jugend
8.8 (82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姜乙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5
★“我所想望的,无非是试着依我自发的本性去生活。为何如此之难?”
★畅销100年,影响全球无数青年,村上春树、塔可夫斯基挚爱的文学经典。
★防弹少年团专辑《WINGS》灵感来源;好莱坞巨星、《灾难艺术家》导演詹姆斯·弗兰克推荐的人生必读之书。
★翻译家姜乙《悉达多》《人类群星闪耀时》后又一力作
★德文直译,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代表作
《德米安》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于1919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读者将伴随少年埃米尔·辛克莱的成长,经历复杂世界的诱惑,品尝孤独、胆怯、彷徨、叛逆,渴望爱情与友谊,陷入对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怀疑,直到遇见同龄人德米安,在他的影响下,一步步寻得答案,走向成熟。
未竟的依恋 谷歌图书 豆瓣
9.1 (13 个评分) 作者: [西] 卡洛斯·皮提亚斯·萨尔瓦 译者: 王佳祺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2 - 5
西班牙殿堂级心理学家,浓缩50年研究成熟佳作。
那些未曾释怀的过往与心结、生活的种种境遇,如何影响我们成为今天的自己?
探索是为了更好的疗愈,每个人都有超越创伤的能力,只要你下决心选择它。
◆ 内容简介 ◆
人类的心理活动有一个共同之处: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活在当下。
我们早年受过的心理创伤有明显的侵犯,如身体虐待;也有隐形创伤,如在要求严苛的环境中长大、毫无预料地被羞辱、一部分性格或需求被完全禁止、情绪被忽视,等等,在成长过程中重复发生并累积起来,逐渐摧毁我们的安全感和自尊心。
曾经压抑的创伤和没能释怀的过往,在相似的情境下会被唤醒,引起强烈的情绪波动。这时我们的行为或话语,很容易伤到我们最亲近的人,包括我们的孩子。我们会不自觉地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
作者指出,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他在探讨人类关系复杂性的同时,从深度的自我探索开始,修复内在的依恋模式,进而提高心智化的程度与认知自信,培养共情能力,让我们在当下与未来更好地经营关系。重要的是,你要相信,每个人都有疗愈自己的能力。
◆ 编辑推荐 ◆
※【西班牙殿堂级心理学家,浓缩50年临床经验与研究,成熟佳作】
※【集合成人依恋访谈(AAI)、镜映思维、心智化等心理学理念,以及关系探索·创伤疗愈·依恋修复·情感关怀·重建自信等议题】
我们如何被周围的人与环境影响,成为今天的自己?
生命早期的情感联结如何影响我们日后的关系模式?
那些未化解的创伤,未解开的心结,会悄悄跟随我们吗?
当我们为人父母,如何给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
……
本书是一本探讨人与自我、朋友、孩子,乃至这个世界,
如何有正向的互动,并建立更好的关系的书。
通过检视我们的生命历程,你会有很多惊喜的体验。
你将有机会去重新面对内在未曾修复的隐形创伤与心结,
也有机会发现自己身上被压抑过的需求、愿望、潜能,
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更好地经营家庭与社会关系,
从内在的整合,走向外在更广阔的未来。
人的一生是不断收集自我的过程,
愿读罢本书的你,可以整顿身心,
与这世界拥有更多的互动,
活出自信、洒脱、丰富的人生。
◆ 作者简介 ◆
[西] 卡洛斯·皮提亚斯·萨尔瓦
卡洛斯是心理学博士,大学教授,也是大学家庭研究所的成员,为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提供私人心理治疗。
8年来,他一直在负责“第一联盟:修复早期的依恋关系”,这是一个专注于与弱势家庭以及幼儿园和学前学校建立联系的干预项目。
他是《第一联盟:加强和修复早期依恋》(Gedisa, 2008)一书的合著者。
他是《开放精神分析》杂志的编辑委员会成员,发表过关于早期关系创伤、以情感为中心的心理治疗、与家长团体的治疗工作,或在风险条件下养育子女的知识性和研究性文章。
隐形创伤 豆瓣
作者: 王嘉悦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2 - 3
本书通过典型的普适性案例,选出了七种常见的创伤类型——家庭暴力、养育缺陷、丧失与死亡、疾病、关系情感匮乏、分化受阻、集体与权威适应障碍——来做主要讨论。希望大家可以慢慢理解,创伤是可以被重新审视的。人生不是排练好的剧目,而是一个不停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只要不断做出新选择,你就能走出以自我创伤体验为中心的剧情,活出自由而强大的自己。
为什么重复这样的关系?
为什么偏爱这样的人?
为什么害怕这样的情景?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历一些创伤,这些创伤导致我们成年后的某个阶段一直重复着痛苦的模式……只有自爱自省、理解创伤并不断自我调整,我们才有可能彻底疗愈自己。
自爱:只有真正地爱自己,觉得“我已足够好”“我很棒”,我们才不会觉得自省是在批判和否定自己,才有勇气和力量去凝视隐形创伤。
自省:只有看到自己的全部,包括那些受到伤害的地方,我们才能克制情景式条件反射,拥有自爱的能力,做出新的选择,不去重复隐形创伤。
隐形创伤带来的不成熟的应对机制,就像一堵堵心墙,把人和真正的亲密关系隔开。
只有自省和自爱,我们才能逐渐拆除心墙,建立真正的深度关系。
任何亲密关系的建立都要经历打碎和重构的过程,就像用金缮修复过的瓷器,美丽且坚固。
The 48 Laws of Power 豆瓣 Goodreads
The 48 Laws of Power
作者: Joost Elffers / Robert Greene Penguin Putnam Inc 2000 - 9
Amoral, cunning, ruthless, and instructive, The 48 Laws of Power is the definitive manual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gaining, observing, or defending against ultimate control.
In the book that People magazine proclaimed “beguiling” and “fascinating,” Robert Greene and Joost Elffers have distilled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the history of power into 48 essential laws by drawing from the philosophies of Machiavelli, Sun Tzu, and Carl Von Clausewitz and also from the lives of figures ranging from Henry Kissinger to P.T. Barnum.
Some laws teach the need for prudence (“Law 1: Never Outshine the Master”), others teach the value of confidence (“Law 28: Enter Action with Boldness”), and many recommend absolute self-preservation (“Law 15: Crush Your Enemy Totally”). Every law, though, has one thing in common: an interest in total domination. In a bold and arresting two-color package, The 48 Laws of Power is ideal whether your aim is conquest, self-defense, or simply to understand the rules of the game.
Focusing 豆瓣
作者: Eugene T. Gendlin Bantam Books 1982 - 9
The classic guide to a powerful
technique for personal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conduc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 focusing technique has gained widespread popularity and scholarly acclaim. It consists of six easy-to-master steps that identify and change the way thoughts and emotions are held within the body. Focusing can be done virtually anywhere, at any time, and an entire “session” can take no longer than ten minutes, but its effects can be felt immediately–in the relief of bodily tension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 as well as in dramatic shifts in understanding and insight.
In this highly accessible guide, Dr. Eugene Gendlin, the award-winning psychologist who developed the focusing technique, explains the basic principles behind focusing and offers simple step-by-step instructions on how to utilize this powerful tool for tapping into greater self-awareness and inner wisdom. As you learn to develop your natural ability to “focus,” you’ll find yourself more in sync with both mind and body, filled with greater self-assurance, and better equipped to make the positive changes necessary to improve and enhance every aspect of your life.
2022年3月31日 在读
这是我读得最慢的一本书了,一年前一个特别好的豆友推荐这个给我,我常常是自己做练习就放下了。我今天在写了孤独的那个留言之后,又莫名其妙地想起来拿起了这本书,读了最后的一段,突然明白了孤独的根源。借用另外一个豆友的书评总结 “如果只使用头脑,人与人之间就有一个圣经上所说的巴别塔,在这个塔上,每个人说的语言都与别人不同,而真正的合作就不可能产生,这时不管我们多么渴望与别人亲近,我们最终只能陷入孤独。” 这书真是太好了,我悟性不高,还得再刷几遍。
心理学
爱,需要学习 豆瓣
作者: 陈海贤 新星出版社 2021
与伴侣争吵在所难免,如何将吵架转变为有效沟通,构建积极的沟通模式?
有时我们渴望陪伴,有时又希望独处,如何与伴侣营造“既彼此独立,又温暖相依”的关系空间?
孩子的到来让人欣喜,同时又会对家庭造成巨大冲击。如何完成二人世界到三人小家的平稳过渡?
倘若我们最终无可避免地迎来 亲密关系的伤痛甚至终结,如何走出伤痛,又该以何种态度面对前任?
……
人并不是天生就会爱,爱的能力需要学习。“爱,需要学习”,是一句口号。也是一个鲜明的主张。
《爱,需要学习》 是著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的重磅新作,作者将自己十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融入其中,详细解读了一段亲密关系旅程可能遇到 的困境,从不敢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到进入亲密关系后可能会遇到的沟通难题、孩子教养挑战、原生家庭的影响、出轨与分离等。作者不止提出问题,更提出了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学习爱的方法。顺利解决亲密关系难题,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 豆瓣
作者: [日] 茂木健一郎 斯坦威出品 译者: 刘一都 2021 - 1
做事不讲逻辑、平日不爱思考,是很多人“心中的痛”。不知道如何正确、高效地思考,会严重拖累我们的人生!
其实,要想活得更明白、保持好状态,只要把握思考的关键,就能大幅激活个人潜能,让专注、效率、灵感、智慧源源不断地涌现!
《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如同一个功能齐全的“应用商店”,你可以根据个人情况,“下载”到有关效率、情绪、专注、沟通、记忆方面的APP,解锁各种各样的用脑秘笈,秒变学霸和工作达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豆瓣 Goodreads
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
8.0 (536 个评分) 作者: 【英】罗伯特·戴博德 译者: 陈赢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8
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它基于TA沟通分析心理学的理论,讲述了一个抑郁症病人通过十次心理咨询,终于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在书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2021年12月19日 已读
我发现现在自己读完一本书的时间真是大大延长了,因为读完书的页数之后,还要读完超级厉害的豆友们的神总结和评论;还要按照周岭老师说的想一下这书能让我开始采取什么行动让改变发生,这样才算真的读完。十三年了,不知不觉中,我被这个小破网站改变了很多。我爱这个小破网站,它真的不能倒。
心理学
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 豆瓣
8.8 (15 个评分) 作者: [美]琳赛·吉布森(Lindsay C. Gibson) 译者: 姜帆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 - 1
许多人在不健康的家庭中长大,做了父母之后依然保持着不成熟的人格,在育儿方面也有各种不成熟的表现:情绪极其不稳定,控制孩子的生活,逃避自己的责任,拒绝和疏远孩子……
如果你有这样的“情感不成熟的父母”,那么你在童年时会感到孤独和被忽视。成年之后,你可能会难以表达甚至认识不到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在人际关系中无法建立适当的边界,容易受其他情感不成熟的人影响;父母可能仍然在嘲笑你的情感需求,轻视你的个人生活,控制你的思想自由。你怎样才能走出这样一个处处受限、没有自我的人生呢?
吉布森博士30年来一直在研究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对成人孩子的影响,《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是她撰写的一部实用指南,提供了真实的案例、有效的练习以及积极的提示和建议,帮助你学会:
减少自我怀疑和对他人评价的恐惧,重新与自己的情绪建立联结,增强情感自主性和自我意识;与父母之间设立健康的边界,摆脱父母的情感控制,确保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被尊重;
识别其他情感不成熟的人,保护自己不被别人的情绪控制,在人际关系中建立适当的边界感。
本书将帮助你找到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自由,真正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 豆瓣
作者: 金伯利•罗斯 / 弗雷达•弗兰德曼 译者: 王小亮 金城出版社 2011 - 8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由金伯利·罗斯、弗雷达·弗兰德曼博士所著,拥有不理想的童年,其实你并不孤单。很多父母因其自身的人格障碍而把欲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的各类生理及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在很小的年纪就承受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对于外界事物感到害怕恐慌,产生童年阴影。《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即是治愈童年创伤的良药。作者从过去、现在、将来这三个时期入手,深入剖析了童年阴影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逐步治疗,帮助你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重建自我。
深度工作 豆瓣 Goodreads
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7.9 (84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尔·纽波特 译者: 宋伟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7
如何在网络时代善用脑力,创造真实价值,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
.....................
※编辑推荐※
☆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力荐畅销书,引发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收到电邮有必要在1小时之内回复吗?在工作中一直保持联结状态重要吗?开放式办公环境合理吗?……本书将帮你重新审视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工作习惯,让你不再深陷于低效的忙碌之中。
☆ 深度工作,是信息碎片时代的自控力、专注力、精力管理和时间管理指南,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取得成就必备的核心技能。在这个以快为先的网络时代,深度工作能力日益稀缺,所以它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有价值。
☆ 比尔·盖茨、西奥多·罗斯福、理查德·费曼、马克·吐温、伍迪·艾伦、J. K.罗琳、乔纳森·弗兰岑、卡尔·荣格、唐纳德·克努特、查尔斯·达尔文,这些引领时代潮流的行业翘楚,都是深度工作的践行者!
.....................
※内容简介※
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一个接一个地参加大小会议、在即时通讯软件的尖叫中手忙脚乱、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地切换注意力……你看起来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觉地享受这种忙碌,但你的忙碌真的能转化为生产能力吗?
本书作者、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尖锐地道破了信息经济时代的惊人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此类浮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永久性地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作者创立的“深度工作”概念,其含义为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而正因为当前社会深度工作能力的日益稀缺,其与经济成功的关系也变得日渐紧密起来。本书的所有讨论也围绕 “深度工作”而展开,全书共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客观地分析了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则系统地传授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如将深度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进程、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远离社交网络等。
作者还强调,深度工作不是一项过时的技能,而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在当前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浮浅信息时代,倡导深度工作无异于呼唤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
.....................
※媒体推荐※
《深度工作》完成了两项艰巨的任务:一是打破陈词滥调,野心勃勃地提出了丰富的实践策略。二是纽波特先生在反对“在工作中持续保持连接状态”这一团体迷思时,并没有对其牢骚不断。
——《华尔街日报》
纽波特是一名杰出的自助类书籍写作者,他的建议是具体的,如建立一个深度工作的可视化记分卡,将你的默认电子邮件处理习惯转变为“不响应”,在电脑旁设置记事板,规划自己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等。
——《纽约时报》
《深度工作》在培养高度专注力领域是一本很出色的著作,它提供了立竿见影的操作步骤,帮我们把深度工作更好地纳入日常生活中。
——亚当·格兰特,畅销书《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作者
企业精英必须拥有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具备竞争力,本书针对如何有效投资自我及怎样才能表现出众,提供了有力的建议。
——雷德‧霍夫曼,领英网联合创始人
卡尔·纽波特在喧嚣的信息海洋中提供了一种清晰的声音,带来了一种科学与激情之间的平衡。我们不需要更多的点击量、更多的猫或更多的表情包,当我们无法从这些东西身上移开目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勇气。
——塞斯·高汀,畅销书《紫牛》作者
日益亲密:高质量关系的日常互动细节 豆瓣
Emotional fitness for couples
作者: 【美】巴顿·戈德史密斯 (Barton Goldsmith) 译者: 蔺秀云 / 高鹏飞 2020 - 10
人们很少花精力去提升并维持情绪健康和重要的人际关系。许多人在关系中投入的时间精力还不如花在做头发上的多,却抱怨自己缺乏亲密关系,对个人生活也不甚满意,十分可悲。为什么一些人拥有良好的关系,另一些人却遭遇关系失败?答案是,关系需要经营。要在一段关系中保持情绪健康,最难的是准确了解要实现这个目标应该做些什么、谈些什么。我们很难向内观察并发现自己的情绪状态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这正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
要想在关系中拥有健康的情绪,就要定期为关系做些事情。正如在健身时,我们做得越多,就越容易实现目标,情绪健康也是同样道理。但和健身不同的是,达成并保持情绪健康可能只需每天花上短短十分钟,做些零星的细微改变即可。如果考虑到回报的价值,这绝对会是一项极好的投资。
本书直截了当地介绍了一些方法,帮助你与伴侣建立更亲密的关系,支持你克服困难,与爱人更深入地沟通,形成更深层的情感联结—所有这些要素会让你们享受更愉悦的共处时光和更健康的亲密生活。
Insight 豆瓣
作者: Tasha Eurich Crown Business 2017 - 5
What is the secret to happiness and success? You don’t need to fix yourself. But you definitely need to know yourself.
Research shows that self-awareness – knowing who we are and how others see us – is the foundation for high performance, smart choices, and lasting relationships. Without it, it’s impossible to master the skills needed to succeed in business and life: skills lik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pathy, influence and persuasion,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Most people instinctively know this. After all, it’s become almost a national pastime to point out when self-awareness is lacking in the people around us: politicians, coworkers and bosses, in-laws, the friend who posts endless selfies on social media. The problem is we rarely consider whether we, too, could stand to improve on this critical skill. And making matters worse, it’s woefully rare to get candid, honest feedback on how we come across, both at work and at home.
But it doesn’t have to be that way. Integrating hundreds of studies with her own research and work in the Fortune 500 worl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ist Tasha Eurich shows us what it takes to see ourselves more clearly: how to better understand what makes us tick on the inside, how to get others to tell us the honest truth about how they see us, and how to use this insight for greater success, confidence and self-acceptance.
Through stories of people who’ve made dramatic gains in self-awareness, she offers surprising secrets,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to help readers do the same - and therefore improve their work performance, career satisfaction, leadership potential, relationships, and more.
At a time when self-awareness matters more than ever, Insight is the essential playbook surviving and thriving in an unaware world.
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 豆瓣
作者: 【法】卡琳•西蒙妮(Carine Simonet)著 / 【法】伊莎贝尔·玛格瑞(Isabelle Maroger)绘 译者: 孟艳 北京日报出版社/阳光博客 2021 - 9
- 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
- 为什么妈妈更喜欢小妹妹?
- 我的父母为什么会生气?
- 我长大后会变丑吗?
- 为什么我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
- 为什么害怕考低分?
……
孩子是通过自己思考问题以及向大人提出问题来发现世界的。
大人能够妥善地回答这些问题,很重要,但这做起来并不容易! 本书收集了60个儿童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生活、亲情、爱情、友情、死亡、学校、家庭、社会交往、恐惧、信仰……
本书提供的答案可以算作一个出发点,每个人都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答案。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还要继续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这些问题。也许今天找到了一个觉得还不错的答案,但明天又找到了一个更好的答案。其实,重要的是去思考、分享、发现、娱乐……
希望这本书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并让你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
摆脱共情 豆瓣
Against Empathy
5.7 (14 个评分) 作者: [加] 保罗·布卢姆 译者: 徐卓人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人们通常认为,共情是善良的源泉,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人们没有足够的共情能力。但是,保罗·布卢姆在本书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共情是很多不公平、不道德现象的主要诱因之一,而且相比于带来的积极作用,共情带来的消极作用更为普遍。
● 当然,布卢姆并不是彻底地反对共情。他认为共情可以分为两类,即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通过本书的论述,他告诉我们,情绪共情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情绪,它迎合了人们的偏见,常常会影响人的理性判断,甚至会导致暴力和恶行,让世界变得更加糟糕。共情就像一盏聚光灯,带有个人偏见,只能照亮特殊的那一块,而许许多多其他的事物就这样沉入了黑暗之中。
● 布卢姆的观点是基于突破性的科学发现而提出的,他认为,个人和国家所做出的很多非理性的决定都是因为共情这种错位的情感。在本书中,布卢姆以精准和有趣的文字展现了共情如何在方方面面扭曲人们的判断,并告诉我们,想要做出更明智的行为和道德决策,我们需要:依赖理性而非情绪共情,听从大脑而非心脏。
[编辑推荐]
● 《纽约时报》年度zui佳图书!
● 提出颠覆性的观点,让你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重新审视各种社会事件背后的“推手”!
共情背后充满狭隘、偏见和非理性,会阻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
所谓知己,不是跟你一起笑一起哭,而是能深刻地理解彼此;
只有理解而非共情孩子的痛苦,才能与孩子建立更加深度且长久的联结;
为什么咪蒙等媒体总是能轻易煽动大家的情绪;
网络喷子的狂欢,就是共情的狂欢……
● 提出革命性的决策和行为法则,想要做出明智的道德决策,也应该依赖理性而非共情,听从大脑而非心脏!
若理性不存在,则善良无意义,因而我们要学会改变、塑造、引导和制约共情 ,同时强化理性和自我控制能力,避免共情带来的狭隘和偏见。
● 耶鲁大学超受欢迎教授保罗·布卢姆重磅新作!
保罗·布卢姆是全球知名的心理学家,他的心理学导论是耶鲁大学zui受欢迎的公开课之一,全球有上千万人观看、学习,而本书就汇集了他最新的思考。
● 西安交通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喻丰作序推荐,《出版人周刊》、《经济学人》、史蒂芬·平克、萨姆·哈里斯等众多媒体、大咖鼎力推荐。
● 湛庐文化出品。
0次与10000次 豆瓣
Raus aus Schema F
作者: [德] 吉塔·雅各布(Gitta Jacob) 译者: 蔡清雨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 - 10
伴侣那么糟糕,为什么有些人就是离不开?为什么离开了一个糟糕的伴侣,又遇到一个更糟糕的伴侣?为什么你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走进同样的死胡同?虽然你也会告诫自己“下次再有类似的事,遇到类似的人,不能再这样了”,可一遇到事情,就又掉入了旧有的应对方式中。
一般来说,你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日常生活。然而,你还是会经历一些丢失了掌控感的时刻,在类似的事情上吃亏、犯错、受伤。
你可以拥有真正保护自己的能力。
作者提出,每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都是由内在的四部分人格决定的: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应对方式、成人自我。当我们去觉察并修正自己的应对方式时,我们能看到自己内心的冲突、创伤、心结,我们可以重新理解自己难以驾驭的情绪和感受,并通过刻意练习,拥有一个更加稳定的成人自我,一个不被情绪淹没、拥有良好社会属性、能完成任务且自律、意识到自己的短板与资源的,更加智慧的自己。
同时,通过深度的觉察和修正,我们可以改写自己的人生脚本,创造全新的关系模式和行为模式,不再在积习难改的命运中打转。
※【吉塔·雅各布(博士)Gitta Jacob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她的著作已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并在世界范围内帮助建立了图式疗法】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四个会影响你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自我”】
内在小孩:童年时期的自己,象征着记忆深处强烈的情绪、未被处理的情绪。
内在审判者:苛刻和惩罚性的审判者象征着了那些来自我们童年和青春期的有害声音,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完美。
应对方式:为了应付情绪上的压力和一些困境,我们在童年时期采取了一些行为方式来保护自己,这些行为方式已经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
成人自我:活跃、强大的成人自我能令我们活得舒适轻松,有很好的社会属性,可以灵活应对压力和挫折,也有重复感受幸福与意义的能力。
告别同样的坏感受、同样的错误、同样的创伤
从黑暗中爬出来,在阳光里站起来
觉察并修正自己的日常行为模式
从此让坏体验发生0次,好经历发生10000次
拥有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能力
※【以心理学的方式,探查我们内在的习惯性的应对方式,积极修正,为自己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
我们之所以会走进同样的死胡同,在类似的事情上吃亏受伤,本质上是我们的“应对方式”出了问题。
相同的“应对方式”,带来的结果是0次与10000次的区别。
通过图式疗法的深度觉察和练习,我们都可以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在现实中保护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拥有更加稳定的成人自我。
做什么都能做好 豆瓣
High Performance Habits: How Extraordinary People Become That Way
作者: [加]布兰登·伯查德 / Brendon Burchard 译者: 崔楠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 - 11
360行共通的高效能习惯,让提升成为日常,让成功可以持续;保罗·科埃略喜爱的励志作家、受《福布斯》《奥普拉》杂志盛赞的高效能教练、《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畅销榜首作者作品;荣获amazon年度“最佳商业与领导力图书”。
◎ 编辑推荐
☆ 为什么有些人做什么都能做好,还能保持成功?
为什么有人的成功伴随着痛苦,有人却在过程中找到了快乐?
努力、热情、才华、练习、坚持、感恩……真的是确保成功的关键词吗?
高效能研究院通过20年研究、10年实践,收集190多国数据,发现了高效能人士身体力行的6个关键习惯。无论身处什么职业领域,抓住这6个重点,就有底气赢过大部分人。
☆ 作者被《奥普拉》杂志评为“个人发展与成就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导师”,被《福布斯》杂志称为“世界首屈一指的高效能教练”,获得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好评,三部作品接连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 围绕6个高效能习惯,翔实案例结合细致分析,辅以多种精心设计的专属练习,优化每一个工作模块。让你的努力有的放矢,将你的目标各个击破。
☆ 适合每个希望在工作中做到最好,并能兼顾事业与家庭的职场人士。
◎ 内容简介
作为高效能教练,伯查德与团队花费3年时间,与190多个国家的多位成功人士进行了访谈,结合自身10年授课经验,总结出在各个领域内获得超额、持久、长期成功的人们拥有的6项高效能习惯,并将其分为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高效能人士的职业成功不靠拼,不靠熬,更不靠耗,正是这些习惯让他们在延续最佳状态、稳健获得成功的同时得以避免压力、保持健康并展现积极心态。
高效能习惯适用于任何工作。一个领域内的高效能人士,到另一个领域内也能做到最好。
◎ 媒体推荐
《做什么都能做好》会告诉你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发你的潜力。本书建立在充分的研究之上,会让你的人生变得大不同。伯查德是我个人的高效能教练,我知道他也能帮到你。
——“美国大脑健康之父”、10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作者丹尼尔·亚蒙(Daniel A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