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2部 豆瓣
作者: [英国] 尼尔·弗格森 译者: 顾锦生 中信出版社 2009 - 9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2部:金融统治者》内容简介:它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金融家族,它被认为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幕后推手,关于它的传说广泛流传,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著名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研究了隐藏半个多世纪的文件,总结数万封信件的内容之后,首次详尽地揭开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真面目。
从布料商人起家,罗斯柴尔德家族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环球帝国,经历多次全球巨变的洗礼,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他们一直保持着世界上第一大银行的地位,而且他们的商业触觉远远超越了金融的范畴。它是怎样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第2部:金融统治者》去除了流传两个世纪的神话,揭示了这个家族经济成功背后的秘密,以及它庞大的政治网络。它横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以最大的深度、清晰的脉络和动人的戏剧性剖析了这个现代历史上最令人目眩和最有权势的家族,为我们揭开了全球经济政治背后推手的真实传奇。 点击链接进入新版 :
罗斯柴尔德家族(下)
尼尔•弗格森经典系列:
金钱关系
顶级金融家
虚拟的历史
帝国
文明
罗斯柴尔德家族(套装共4册)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3部:动荡的年代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4部:世界的银行家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1部:金钱的先知
货币崛起:金融如何影响世界历史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4部 豆瓣
作者: [英国] 尼尔·弗格森 译者: 何正云 中信出版社 2009 - 9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4部:世界的银行家》内容简介:去除了流传两个世纪的神话,揭示了这个家族经济成功背后的秘密,以及它庞大的政治网络。它横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以最大的深度、清晰的脉络和动人的戏剧性剖析了这个现代历史上最令人目眩和最有权势的家族,为我们揭开了全球经济政治背后推手的真实传奇。
著名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研究了隐藏半个多世纪的文件,总结数万封信件的内容之后,首次详尽地揭开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真面目。从布料商人起家,罗斯柴尔德家族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环球帝国,经历多次全球巨变的洗礼,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他们一直保持着世界上第一大银行的地位,而且他们的商业触觉远远超越了金融的范畴。它是怎样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的?
尼尔•弗格森经典系列:
金钱关系
顶级金融家
虚拟的历史
帝国
文明
罗斯柴尔德家族(套装共4册)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3部:动荡的年代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1部:金钱的先知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2部:金融统治者
货币崛起:金融如何影响世界历史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3部 豆瓣
作者: [英国] 尼尔·弗格森 译者: 何正云 中信出版社 2009 - 9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3部:动荡的年代》内容简介:去除了流传两个世纪的神话,揭示了这个家族经济成功背后的秘密,以及它庞大的政治网络。它横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以最大的深度、清晰的脉络和动人的戏剧性剖析了这个现代历史上最令人目眩和最有权势的家族,为我们揭开了全球经济政治背后推手的真实传奇。
著名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研究了隐藏半个多世纪的文件,总结数万封信件的内容之后,首次详尽地揭开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真面目。从布料商人起家,罗斯柴尔德家族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环球帝国,经历多次全球巨变的洗礼,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他们一直保持着世界上第一大银行的地位,而且他们的商业触觉远远超越了金融的范畴。它是怎样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的? 点击链接进入新版 :
罗斯柴尔德家族(中)
尼尔•弗格森经典系列:
金钱关系
顶级金融家
虚拟的历史
帝国
文明
罗斯柴尔德家族(套装共4册)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4部:世界的银行家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1部:金钱的先知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2部:金融统治者
货币崛起:金融如何影响世界历史
未曾发生的历史 豆瓣
作者: [英国] 尼尔·弗格森 译者: 丁进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 9
《未曾发生的历史》是一部以严肃的学术态度、从新颖的切入角度深入人类历程的历史著作。它对历史决定论垄断性的盛行加以反思,并赋予偶然性以恰如其分的地位,为历史还原其真实面目。藉此,迷失于目的论历史叙述中的人类终于得以面对质朴的历史细节本身,并对未来作出不再被误导的展望。
书的内容是对世界历史进行一系列假设分析研究,包括“没有克伦威尔的英国”、“英国的北美”、“德国皇帝的欧洲联盟”、“希特勒的英国”等9章。
Civilization 豆瓣
作者: Niall Ferguson Penguin Press 2011 - 11
If in the year 1411 you had been able to circumnavigate the globe, you would have been most impressed by the dazzling civilizations of the Orient. The Forbidden City was under construction in Ming Beijing; in the Near East, the Ottomans were closing in on Constantinople. By contrast, England would have struck you as a miserable backwater ravaged by plague, bad sanitation and incessant war. The other quarrelsome kingdoms of Western Europe - Aragon, Castile, France, Portugal and Scotland - would have seemed little better. As for fifteenth-century North America, it was an anarchic wilderness compared with the realms of the Aztecs and Incas. The idea that the West would come to dominate the Rest for most of the next half millennium would have struck you as wildly fanciful. And yet it happened. What was it about the civilization of Western Europe that allowed it to trump the outwardly superior empires of the Orient? The answer, Niall Ferguson argues, was that the West developed six 'killer applications' that the Rest lacked: competition, science, democracy, medicine, consumerism and the work ethic. The key question today is whether or not the West has lost its monopoly on these six things. If so, Ferguson warns, we may be living through the end of Western ascendancy. Civilization takes readers on their own extraordinary journey around the world - from the Grand Canal at Nanjing to the Topkapi Palace in Istanbul; from Machu Picchu in the Andes to Shark Island, Namibia; from the proud towers of Prague to the secret churches of Wenzhou. It is the story of sailboats, missiles, land deeds, vaccines, blue jeans and Chinese Bibles. It is the defining narrative of modern world history.
在欧洲 豆瓣
In Europe: Travels Through the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 [荷] 黑特·马柯 Geert Mak 译者: 张晓红 花城出版社 2011 - 8
《在欧洲——跨越二十世纪之旅》是一部欧洲二十世纪更广泛的旅行历史,也是一部新颖独创、采用第一手材料的欧洲现代史随笔。从严酷战场(凡尔登和斯大林格勒)到革命场所(彼得格勒和柏林),再到阴森恐怖的死亡和毁灭的藏尸所(奥斯维辛和德累斯顿),作者黑特·马柯穿梭于欧洲大陆,寻求证据和见证人,将重大事件与细节巧妙结合,以独特手法使读者目睹几乎被遗忘的过去。《在欧洲——跨越二十世纪之旅》充满鲜为人知的奇闻轶事、心灵顿悟和感人遭遇。史学家约翰·卢卡克斯说,黑特·马柯是欧洲的肖像画家、印象主义者、诗人音乐家和民众思想的阅读者。
The Making of Modern Economics 豆瓣
作者: Mark Skousen M.E.Sharpe 2009 - 2
Noted financial writer and commentator Mark Skousen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nomic science through engaging accounts of the lives and contributions of every major economist over the past 225 years.
欧洲同性恋史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法] 弗洛朗斯·塔马涅 译者: 周莽 商务印书馆 2009 - 4
本书除了揭示英、法、德三国处理同性恋问题的不同模式,还告诉大家同性恋问题并非只是性爱史的一个次要部分,它在社会形态和表现的历史上自有其地位,它作为一种吸引或反感的作用揭示一个社会的幻想和恐惧。当然,作者并不企图仅仅借助性爱来解释两次大战之间的阶段、纳粹问题和二战的发生。显然,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另外,本书也不同于心理学史,尽管有时借助心理分析的假设也能说明问题。作者认为同性恋史研究应该把舆论的恐惧和政府的恐惧区别对待,也许应重新估量性幻想在社会想象中的分量。
丑的历史 豆瓣
Storia della bruttezza
9.0 (18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彭淮栋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 4
本书以图文资料与独特的见解深度剖析世人对“丑”的成见,颠覆传统审美观,形成一部异彩纷呈的审丑观念史。
古希腊人的性与情 豆瓣
作者: 利希特 译者: 刘岩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
本书卖点
1.古希腊文化的魅力,性爱生活题材的吸引力;
2.学术性和可读性;
3.配有希腊罗马雕刻及瓶画等艺术作品的精美插图32幅 。
名家推荐
即便是“普通”读者,也会立刻发现利希特教授对此主题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几乎没有哪位古典文学时代的作家不曾为他所涉猎,以期找到一些启发性的论文或段落并从中获益,帮助自己从最真实的角度来展现性在通过影响古希腊社会、军事和宗教生活而塑造希腊命运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还通过现代人如何看待当时人们对性惊人的关注,通过舞台、文学和艺术中的种种问题的角度来阐释这个现象。他把研究面铺得很广,引经据典;所有引文都标有具体出处,以便读者查证并了解当时的背景;所有内容都有索引,这样学生一眼就能找到作者,知道这些作品是否能给自己研究的主题提供帮助。
——劳伦斯·H.道森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丰富的古希腊历史、文学、艺术等作品和文献为基础,运用大量第一手资料,为现代读者完整地描绘出古希腊时代的性爱观、性爱文化和性风俗的面貌,为人们认识这段光辉的文明史增添了必不可少的新视角。作者显示出一流学者的严谨功力,但行文生动风趣,可读性强。无论是关注性爱主题的一般读者,还是对西方古典文学和文化感兴趣的研究者,都可从中受益。
Korea's Place in the Sun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Bruce Cumings W. W. Norton 2005 - 9
Korea has endured a "fractured, shattered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is updated edition brings Bruce Cumings' leading history of the modern era into the present. The small country, overshadowed in the imperial era, crammed against great powers during the Cold War and divided and decimated by the Korean War, has recently seen the first real hints of reunification. But positive movements forward are tempered by frustrating steps backward. In the late 1990s South Korea survived its most severe economic crisis since the Korean War, forcing a successful restructuring of its political economy. Suffering through floods, droughts and a famine that cost the lives of millions of people, North Korea has been labelled part of an "axis of evil" by the current Bush administration and has renewed its nuclear threats. On both sides Korea seems poised to continue its fractured existence on into the new century, with potential ramifications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美国大萧条 豆瓣
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
作者: [美] 默里·罗斯巴德 / [美国] 穆瑞·罗斯巴德 译者: 谢华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4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撰序推荐:
“当我们正在经历着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时候,我建议所有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和媒体人士,甚至普通大众,都读一读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因为它有助于我们反思这次危机的真正原因,思考政府采取的政策是否恰当,也有助于未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解读20世纪初美国经济灾难的前因后果
探究经济世界繁荣与衰退交相罔替的来龙去脉
《美国大萧条》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重要著作。作者根据米塞斯关于商业周期的理论,细致而全面地分析了美国20世纪20至30年代的经济状况,对那场发生在上世纪初的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巴斯罗德认为那场大萧条不是因为政府实行了“自由放任主义”的政策引起的,而恰恰相反正是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使然;对于金融领域,巴斯罗德采取了反中央银行的立场,批评了中央银行违背金本位原则,而对金融货币领域加以干预的做法,认为这样对长期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场美国大萧条震动了世界。
是“自由放任”之罪?抑或是“过度干预”之弊?
怎样的人为动机使得经济数据发生了变化?
历史轮回之际,
商业周期理论是否依然有效?
8000亿救市美元何时生效?
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应当扮演何种角色?
而我们,又当如何面对当下的危机?
货币的祸害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米尔顿·弗里德曼 译者: 安佳 商务印书馆 2006 - 7
《货币的祸害》是一本具体而微的货币史,读起来让人想起弗里德曼的另一部巨著、世所公认的弗里德曼最为深刻、亦属其一大成就的《美国货币史》。此书鸿篇巨制,内容精深,非专业人士,一般很难阅读。所幸弗里德曼先生写了这本《货币的祸害》,浓缩并浅释了该书的内容。本书是对货币理论生动而 富有启迪的介绍,对货币主义最明晰的表述。在本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讨论了从石头到羽毛到黄金的价值创造,勾勒了货币的支配性作用,揭示了货币如何引发或加深通货膨胀。他通过多彩多姿的历史片段,证明对货币经济学的误解所带来的货币之祸害。弗里德曼用平实的语言解释了美国当前的货币体系对个人的 工资、储蓄账户以及全球经济的意义。
大衰退 豆瓣
作者: [美国] 米尔顿·弗里德曼 译者: 谢珂 中信出版社 2008
“货币政策是一把有力的双刃剑,用对了,可以维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危害经济安全。”
货币政策对国家经济体系的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经济动荡时期。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来应对?
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著作之一《美国货币史:1867-1960》的一章,本书深刻剖析了20世纪最惨烈的一次经济衰退,并对美联储当时失败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美联储完全可以阻止经济萧条的恶化,然而,它并未担负起管理货币体系,缓解银行业恐慌的职责,导致了大衰退的爆发。书中详实的历史数据和犀利透彻的分析,揭示了货币供应在经济调控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正确的政策会减少危机,否则,一次小衰退可以演化为大危机。目前,由美国引发,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正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新的形势下,政府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危机?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不朽巨作仍能带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经济社会的起源 豆瓣
The Making of Economic Society
作者: [美] 罗伯特·海尔布罗纳(Robert L. Heilbroner) / 威廉·米尔博格(William Milberg)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6
本书是一本经典的经济史教材,是探寻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著作,而且随着时间的退役,作者又不断增添了新的材料,并对中国的经济崛起也做了详述。可以作为经济学参考读物,适合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各专业人员研读。
苏联的最后一年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罗伊•麦德维杰夫 译者: 王晓玉 / 姚强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9 - 2
本书由俄罗斯著名史学家、政论家罗伊•麦德维杰夫撰写,主要讲述1991年“8•19”事件前后苏联的经济状况、人民群众的情绪、党的领导层的变动、事件过程中的一些关节点、重要人物,以及作者本人对这一事件的总结和反思。
1991年,麦德维杰夫出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苏共中央委员。作为局内人,麦德维杰夫与1991年苏联和俄罗斯的高层亲身接触,直接参与了一些具决定意义的会议,甚至持有一些重要人物如卢基扬诺夫关于“8•19”事件的笔记。
作为史学家,麦德维杰夫在苏联解体十年后痛定思痛,根据史料和事实,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深层的分析。麦德维杰夫的立论十分客观,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基本上是公正的,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汲取苏联解体教训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中国禅宗史 豆瓣
作者: 释印顺 中华书局 2010 - 6
《中国禅宗史》是当代中国人写的第一部禅宗历史著作,对印度禅到中国禅的发展、禅学的中国化、牛头宗在中国禅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坛经》的成立与演变、曹溪禅的发展和分化过程以及最终又“众流归于曹溪”的历史做了系统的考察,勾勒出从印度禅向中国禅转化的历史和逻辑线索,弥补了以前禅宗史研究的缺陷,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此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印顺法师文学博士学位。
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 豆瓣
作者: 本·塞利格曼 译者: 贾拥民 华夏出版社 2010 - 4
《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一书是经济学思想史领域实至名归的经典之作,系统地梳理和评价了自1870年以来经济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这一巨著到今天为止仍然是非常“现代”的,毫不过时,《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在对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以来的古典经济学稍作回溯后,起旨一编便是“对形式主义的反叛”。古典主义者遭到了德国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者和制度主义者的攻击。此后,通过由杰文斯、奥地利学派、约翰·贝茨·克拉克重新发现的边际主义,传统得以重申。由瓦尔拉斯和帕累托给出的均衡经济学分析,经希克斯和萨缪尔森等人的发展,成为经济学思想的主流。塞利格曼把现代经济学说的根本特征刻画出来了,那就是为技术而技术。
在熊彼特、凯恩斯、斯拉法,琼·罗宾逊夫人和张伯伦等经济学家共同强调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之后,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重新提出了许多自足的模型,古典的形式主义回来,“复仇”了。
如今经济学受到技术的影响如此之深远,以至于我们的下一代也许不得不再来一次“重新发现”,才能找到让它冲开技术之樊篱的出路。塞利格曼这《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正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