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作者: [美国] 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 黄胜强 / 许铭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1
《国际学术前沿观察: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是美国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此书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曾连续登上各类畅销书排行榜,被先后译为20余种文字。1989年夏,福山在《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了《历史的终结?》一文,认为西方国家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了“历史的终结”。此论一出,在东西方学界掀起轩然大波,批评、拥护之声此起彼伏,很快形成了一股弥漫全球的“终结热”。几年后,在吸收并研究各种反馈意见和学术观点后,福山在前文基础上,撰写了《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
China Made 豆瓣
作者: Karl Gerth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Chinese people should consume Chinese products!"
This slogan was the catchphrase of a movement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that sought to link consumption and nationalism by instilling a concept of China as a modern "nation" with its own "national products." From fashions in clothing to food additives, from museums to department stores, from product fairs to advertising, this movement influenced all aspects of China's burgeoning consumer culture. Anti-imperialist boycotts, commemorations of national humiliations, exhibitions of Chinese products, the vilification of treasonous consumers, and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captains of industry helped enforce nationalistic consumption and spread the message--patriotic Chinese bought goods made of Chinese materials by Chinese workers in factories owned and run by Chinese.
In China Made, Karl Gerth argues that two key forces shaping the modern world--nationalism and consumerism--developed in tandem in China. Earl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ationalism branded every commodity as either "Chinese" or "foreign," and consumer culture became the place where the notion of nationality was articulated, institutionalized, and practiced. Based on Chinese, Japanese, and English-language archives, magazines, newspapers, and books, this first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ties between nationalism and consumerism reinterprets fundamental aspect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suggests ways of discerning such ties in all modern nations.
经济理论的回顾 豆瓣
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5th Edition)
作者: 马克•布劳格 译者: 姚开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1
本书描述了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确切地说是从大卫•休谟到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思想的历史,但这是一个不同的历史。
首先,这是关于经济学理论而不是关于经济学教条的历史,换句话说,它只注重理论分析。其次,它包括了具体的读者导读(Reader’s Guide),其内容涵盖经济学史上的九大重要著作,作者分别是亚当•斯密,李嘉图,穆勒,马克思,马歇尔,威克斯蒂德,威克塞尔,瓦尔拉斯和凯恩斯。这也是为了鼓励学生从一开始就对伟大经济学家的作品更加熟悉。
这本书该怎么读?答案是从头到尾。但是,这答案从来不能满足那些喜爱钻进书里,仔细一页一页浏览的读者。对那些读者,必须强调的是,书中的论点是逐渐建立起来的,另外后面的章节要用到前面几章介绍过的知识:书中有大量关于以前所介绍的内容的小结,没有一章是完全自给自足的。简而言之,这是本书用来学习经济学,学习“昨天的”和“今天的” 经济学。
第五版在原来7篇关于经济学著作的读者导读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关于瓦尔拉斯的Elements of Pure Economics 和凯恩斯的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 的读者导读。另外对关于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章节有少量但十分重要的附加内容,主要的附加内容都是关于边际生产力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的章节。关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论述被大量修改,进一步阅读提示(Notes on Further Readings)也得到了修整和更新。
“据说只有一个马克•布劳格,经济思想史的老前辈。不过事实上有五位,而且每一个都比他前任更优秀。这本他巨著(magnum opus)的最新版——严谨而又充满智慧,虔诚而又打破常规,其不变的核心是充满着新的洞察力——是最好的一版。我不能想象一个学者的阅读文献中——或说一个学生的文献——没有它会是什么样。”
——Robert Heilbroner
“当说到经济思想和理论史的研究时,马克•布劳格的《经济理论的回顾》是在过去30年的同类文献中分析最透彻,最具深度、广度,最具有学术意义的优秀的作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本书的新的,修订过的第五版的出现是特别有价值的。尽管该学科面临的来自数学分析方法的威胁有所消退,但危险可能来自其他新兴的经济学科。不过最令人放心的是,马克•布劳格的著作,作为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支柱之一,会继续产生新的版本直至下个世纪甚至下个千年。” ——Terence Hutchison
反思财产 豆瓣
Thinking about Property: From Antiquity to the Age of Revolution
作者: [英] 彼得·甘西 译者: 陈高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在这一著作中,作者探究了古代关涉财产的“基础性”文本,以及19世纪早期之前的思想家们在不同语境下对它们的接受情形。这些文本包括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关于理想政体的描述,耶稣关于弃绝和贫困的教义,黄金时代叙述,以及人类从原始公社性到所有权制度转变的其他阐明。在19世纪早期之 前,认真思考过私人所有权的合法性问题的,包括政治思想家、神学家和法理学家。作者所涉及的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耶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巴托鲁斯、奥康的威廉、米斯特拉的普莱桑、格劳修斯、普芬道夫、洛克、休谟、卢梭、康德、黑格尔和蒲鲁东。同时,作者充分论述了权利学说的历史发展,尤其是财产权。藉此,作者质疑了这样一个主导性的历史范式:古代世界对权利学说贡献甚微,甚至了无贡献。最后,作者对美国和法国革命中的权利宣言进行了比较研究,解释了为何法国人认为财产权是不可剥夺的,而美国人却不这么认为。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 豆瓣 Goodreads
9.6 (14 个评分) 作者: 邓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11
1944—1946年间,国共两党关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的争论,是两种对立的国家政体的争论,是争取一个怎么样的抗战结果的争论,因而也是国共两党政治对立全部历史关系的最高表现形态。本书对这一场长达两年的政争的发生、发展和终结,进行了全程的跟踪考察,集中论述了国共两党是如何由政争走向战争的。
出版人 豆瓣
The Publisher: Henry Luce and His American Century
作者: [美] 艾伦•布林克利(Allan Brinkley) 译者: 朱向阳 / 丁昌建 法律出版社 2011 - 11
著名历史学家艾伦•布林克利为我们深刻地再现了一幅亨利•卢斯(Henry Luce)——堪称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出版人——的画像。
作为《时代周刊》、《财富》和《生活》杂志的创立者,卢斯改变了人们消费新闻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出生于传教士家庭的亨利•卢斯在中国农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然而在霍奇基斯和耶鲁,他得以一睹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权力场。在巴尔的摩一家报纸任职期间,他和布里顿•哈登设想了《时代周刊》的理念——一份“新闻杂志”,以日益忙碌的中产阶级乐见的方式浓缩当周的新闻事件。1923年他们创办了《时代周刊》,年轻的卢斯很快成为了出版大亨。1936年,在这份杂志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而哈登却英年早逝之后,卢斯创立了《生活》杂志,数百万人迅速成为该杂志的订阅者。
布林克利向我们展示了卢斯是如何在短短十年之内彻底再造了杂志行业。《生活》杂志的吸引力似乎超越了种族、阶级和性别的差异。卢斯本人在新闻界的影响力至今无人能及。1940年代初,他已将旗下杂志作为舆论平台,主张美国介入不断升级的国际危机之中去,在这过程中“二战”一词也变得广为人知。尽管卢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幸福似乎与他无缘。他与克莱尔——美艳动人的剧作家、政治家和外交家——的第二次婚姻可谓一团糟。晚年的卢斯孤独而又清寂,时不时的陷入阴谋论,家庭危情更让他心力憔悴。
《出版人》一书讲述了一个伟大的美国故事,一个关于功成名就的故事,然而这本书绝没有忽视这些成就背后公众和个人所付出的代价,正是这些付出才成就了传奇。
对《出版人》的赞誉
布林克利卓越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使这本传记超越了一个人生的故事,这本书堪称一部现代政治史。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布林克利无畏的对卢斯的最重要的成就进行了优美的和深刻的评价。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布林克利用严谨公正的、令人信服的细节描绘了卢斯的传奇故事并为卢斯巨大的雄心和厌人的弱点增添了淡淡的忧伤。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我们非常幸运,能看到这本值得纪念的和权威的卢斯传记的面世,这是已经出版的关于美国新闻工作者的最好的传记。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ton Post)
布林克利具有写作传记得天赋,他能使已经被历史模糊和平面化的人物再次生动……卢斯对外界的不安全感,对权力人物的盲目靠近,以及对家庭的背叛,这本书都作了公正的描述,这是对真实人性的描述。他对卢斯创办的杂志,尤其是《时代周刊》和《生活》,在一个艰难的国家成长为世界政治版图中的主导性力量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高度赞扬。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影像民国 豆瓣
作者: 秦风老照片馆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自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1949年的覆亡,中国历经了巨大的变动,战乱频仍,民生多艰。时代的影像体现了这个过程,诸多瞬间记录着历史的重要节点。《影像民国1927-1949》列为人物篇、时代篇、风土篇民国人物的特色在于其多元性,这是一个多种思想、多种势力共处一室的时代。时代节奏的自然铺陈,再现了主导国家命运的力量,战争也改变着中国的重心。在人物和历史事件之外,神州的山川名胜及庶民生活是历久不变的,其影像足以作为民国时期大背景的参照。
秦风老照片馆编辑影像历史的初衷,不烧香不媚俗,只回眸中国人的悲欢离合,诚挚地面对自己的过去,让所有的奋斗、背叛、牺牲、求存的故事自然呈现,交织成中国人的生命之歌。
蒋介石的人际网络 豆瓣
作者: 汪朝光 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6
蒋介石在其政治、军事、生活中有着复杂多面的人际关系,由此构建起纵横上下左右的立体人际网络,在其执政过程中起着或隐或显的重要作用。
两岸民国史学者,首次将各自的蒋介石研究成果融聚一炉,共同探讨蒋氏在政治、党派、军事、亲缘、爱情、地缘等方面的人际关系,深度解析蒋的为人处世和精神世界,努力形塑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蒋介石。
文明的进程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德国] 诺贝特·埃利亚斯 译者: 王佩莉 / 袁志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5
《文明的进程》是埃利亚斯的成名之作,出版后轰动西方世界,成为畅销书。我们习惯把文明看成一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成财富,但在埃利亚斯看来,“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文明是一种过程,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传统社会学把人和社会看成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而作者推翻了这种两分法,提出两者不可分割,正是宏观的社会和微观的人之间的互动激荡形成了个人、国家乃至社会的整个文明的进程轨迹。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仅研究社会经济,而且考察人的情绪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变迁;不仅重视重大事件,也从小处着手,探讨人的行为举止,日常生活,以小见大。 作者将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种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熔为一炉,使这部著作成为20世纪不可多得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经典读本。 本书由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先生郑重推荐。
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 第一卷 豆瓣
Uber den prozeb der zivilisation
作者: [德国] 诺贝特·埃利亚斯 译者: 王佩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 4
本书的结构和中心思想是对历史事实进行不断观察、不断检验以及不断地用以后观察到的东西对以前的看法进行修正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把这本书看作一个整体时,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每一部分,更好地理解其结构和方法。
这本书也对“国家”的社会起源进行了研究。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其形成的历史,这是一个“权力垄断”的问题。
资本主义4.0 豆瓣
Capitalism 4.0: The Birth of a New Economy in the Aftermath of Crisis
作者: (美) 卡列茨基 / Anatole Kaletsky 译者: 胡晓姣 2011 - 4
在这本书中,作者阿纳托莱:卡列茨基回顾了18世纪晚期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并指出三个阶段之间的过渡期内既有的经济秩序看似受到了致命威胁,但实际上那只是资本主义本身在脱胎换骨,变得比从前更为强大。资本主义最近的一次转折性事件是2008年9月15日的雷曼兄弟破产事件,该事件引起了巨大的市场混乱,如果没有美国政府的紧急援助和政府担保,此次破产必然会颠覆西方国家所有的银行。这次事件也引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的第四次重大而彻底的转变——资本主义4.0。
了解第四代资本主义对全球经济的持续复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书观点极具争议,内容涵盖广泛,作为全球最著名经济评论员之一。作者阿纳托莱·卡列茨基从历史及意识形态的视角来解析最近发生的金融时事。他描述了这一新的资本主义模式表现出的特点,分析了这一模式与此前所有模式的不同之处,论述了这一模式在未来十年内将会对政治、金融、国际关系以及经济策略产生的影响。
当前市场上的此类著作,大多是分析市场,或是分析?该为金融危机埋单。这本书却突破了这类书固有的限制——它以全新的视角阐述了资本主义的演进历程,一书在手,你可以看清资本主义时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和中国人 豆瓣
作者: (美) 倪维思 / John livingston Nevius 译者: 崔丽芳 中华书局 2011 - 9
《中国和中国人》一书主旨是促进中美间的相互认识,介绍了中国社会的多个方面,包括科举、学校、语言、慈善机构、社会习俗、传教士在中国的生活等。
许倬云问学记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许倬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正版授权 卖家 : Boolee 加微信[soweinc]每天分享好书,邀你加入国际微信群学习交流.微信好友低至5优惠 . 书名:许倬云问学记简介:88岁历史学家的“上学记”“成长记” 温情、智慧、见识交相辉映作者:许倬云 著,理想国 出品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03月装订方式:平装-胶订分类:历史|历史随笔
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 豆瓣
作者: 柳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1980年代,有一个特殊群体,它的主要人物是经济学家或经济工作者。从空间而言,他们的舞台多在北京三里河、月坛北小街、皇城根9号院一带;从人物跨度而言,上下三代。第一代,是像薛暮桥、孙冶方、马洪、蒋一苇等这一代,既是革命者,又是学者;既是马克思主义者,又不是教条主义者。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意识到中国需要改革,当历史机会到来时,全身心投入,披荆斩棘,呕心沥血。第二代,是1949年以后成长起来的学者,诸如刘国光、董辅礽、孙尚清、吴敬琏、厉以宁、赵人伟等,他们年富力强,承担起历史使命,先是用正统理论阐释改革,把政策和理论联系在一起;继而补修现代经济学,呼唤市场取向改革。第三代,曾经是老三届,当过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了解,又赶上上大学、读研究生,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以致用之心,以极大的热情和激情直接切入到改革的核心问题,有创见,有合作精神,他们中间的不少人相继脱颖而出;从贡献而言,他们承上启下,将发自中国社会底层农民、工人、老百姓的自发的改革意愿和呐喊转化成执政党的文件政策,转化成学术理论。他们为让人们接受在今天看来的常识付出了极大的心智。没有这个特殊群体的努力,没有他们的桥梁作用,背负着巨大历史包袱的中国改革怎么能够起航?
◎ 作者的话
1980年代是一切从头开始、英雄不问来路的时代,是思想启蒙的时代,是求贤若渴的时代,是充满激情畅想的时代,是物质匮乏、精神饱满的时代,是经济学家没有和商人结合的时代,是穿军大衣、骑自行车、吃食堂、住陋室的时代,是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一起创造历史的时代。
经济学家作为一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和学者,常常以个人,或主导一种思潮来参与和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这种群体性的、大规模的、全方位的参与和影响,实在是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虽然时间并不久远,虽然很多当事人健在,但是,历史被有意无意地遮蔽、遗忘、误解了。我总是想,把那些被埋没的,发掘出来;把那些走向模糊的,清晰起来;把那些被歪曲的,纠正过来。
重温1980年代。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你们的故事,还是我们的故事。
洗脑术 豆瓣
BRAINWASH: The Secret History of Mind Control
6.9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 译者: 张孝铎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第一本洗脑的历史!
人脑真的能被植入思想?历史上各国为此投入的研究恐怕超出你的想象。
CIA“情报官书架”推荐书目
《开卷八分钟》两集推荐!视频地址:
(一)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deo/detail_2012_12/10/20023342_0.shtml#6467378-tsina-1-73630-c61ed62311c3e83ee6c7315bfe5cdbfe
(二)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deo/detail_2012_12/11/20053447_0.shtml#6467378-tsina-1-83250-c61ed62311c3e83ee6c7315bfe5cdbfe
胡泳、蒋方舟、刘瑜、廖伟棠、熊培云、王晓渔、王建勋、张铁志、张晓舟联合推荐!
刘瑜推荐:人的头脑可以象橡皮泥一样被任意塑造吗?是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可以让一 个正常人变得面目全非?极权体制的心理控制机制是怎样的?《洗脑术》一书从各个角度分析了“洗脑”技术,展示了脆弱的人性如何在各种显然或隐秘的权力面前随风摇摆。它帮助我们认识权力的危险,也帮助我们对自身之脆弱保持警醒。
蒋方舟推荐:很有趣的书,讲如何对人的大脑进行控制。从战争时代政府对精神控制和刑讯的研究开始讲述,看得人毛骨悚然,既可以当非虚构的故事书看,也可以当做严谨的考据。
新浪中国好书榜2012年1月上榜好书!
网易公民阅读2012年第一季好书榜首位!
《新京报》书香榜3月推荐
当恐惧弥漫,一切肮脏都穿上了正当防卫的外衣;
当科学发狂,一切残忍都散发着追求真理的光芒。
《美丽新世界》《谍影重重》《满洲候选人》,真的不只是故事。
作者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Dominic Streatfeild)翻阅大量解密文件,采访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 的前特工,揭开了世界上最隐密的心理操纵术——洗脑术的秘密。 本书为中情局“情报官书架”推荐书目,2007年英国著名的萨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非小说图书奖五本入围图书之一。
你该如何审讯恐怖分子?
《洗脑术》对这个历史和现实的话题给予了有价值的阐说。
——CIA官方网站
一部非凡的作品!
——安德鲁·马尔,《一周之始》
作者经过了认真的调研。全书非常具有可读性。
——罗伯特·道格拉斯·法伊鲁斯特,《每日电讯报》
真实生动的作品!斯垂特菲尔德再次推出力作,完全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故事中的关键时刻都有着生动的描述,并穿插着精彩的分析。本书甚至与阿尔布格莱之战和反恐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克里斯托弗·斯韦斯特,《金融时报》
异常引人入胜的一本书。斯垂特菲尔德对叙事的控制可谓完美无缺。你能看出故事的脉络,但在发展过程中总让你捏一把汗。此外,作者的调查研究也做得非常出色。
——布赖恩·阿普尔亚德,《周日时报》
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豆瓣 Goodreads
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作者: Joseph A. Schumpet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96 - 3
At the time of his death in 1950, Joseph Schumpeter--one of the great economists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was working on his monumental 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A complete history of efforts to understand the subject of economics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present, this book i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ideas as well as to economics. Although never fully completed, it has gained recognition as a modern classic due to its broad scope and original examination of significant historical events. Complete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Mark Perlman, who outlines the structure of the book and puts Schumpeters work into current perspective, 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remains a reflection of Schumpeters diverse interests in history, philosophy,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Major topics include the techniques of economic analysis, contemporaneous developments in other sciences, and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s; economic writings from Plato and Aristotle up through the time of Adam Smith, including the medieval scholastics and natural-law philosophers; the work of Malthus, Mill, Ricardo, Marx, and the important European economists; the history,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of the period 1879-1914; and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s. Schumpeter perceived economics as a human science, and this lucid and insightful volume reflects that perception, creating a work that is of major importance to the history of economics.
经济史理论 豆瓣
作者: 约翰·希克斯 译者: 厉以平 商务印书馆 1987 - 7
《经济史理论》作者约翰·希克斯是当代西方世界的著名经济学家,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克斯著述很多,他的经济理念自成体系,有一定影响。《经济史理论》1969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73年再版。全书共十章。内容包括市场的兴起,货币、法规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农业的商业化过程,劳工市场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历史等。作者把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区分为两种类型,即自由放任或集中干涉,这种看法具体体现在上述各个专题的阐述之中。
大富时代 豆瓣
作者: 布赖恩·伯勒 译者: 王勇 / 陈青 2011
在《大富时代:得克萨斯四大石油豪族的兴与衰》中,布赖恩·伯勒叙述了20世纪伟大的经济政治源泉——得州石油权势集团的兴衰过程。融得州四大豪族几代人的故事为一体,伯勒讲述了20世纪这个美国主导的世纪中一个有关金钱,家庭和权力的扣人心弦的故事。时人称为四巨头的罗伊·卡伦、H·L·亨特、克林特·默奇森和希德·理查森,个个出身卑微,最后却都成为得州最富有、最有影响力的石油家族的创建者。和同行一起,他们把美国的财富和权力扩张到南部和西部,为现代保守主义的崛起提供了大部分资金,还把三个土生土长的得州人送入白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他们后来被称为大富豪,还一起创造了美国的新传说:耀武扬威的得州石油巨头拥有私人岛屿、广阔的牧场,或许还有一两支橄榄球队,和总统以及好莱坞明星相交甚厚。
真实情况比神话更神奇。H·L·亨特从得州最大油田的发现者那里把油田攫取过来,一步步发展成为美国首富:他一生拥有多个妻子。克林特·默奇森在自己的墨西哥庄园招待英国王室成员,还跟胡佛一起参与赌马,甚至进行肮脏交易。小学就辍学的卡伦用自己的数百万美元来重振倒霉的得州共和党,他还是参议员麦卡锡早期的也是重要的支持者。四大家族中最具传奇色彩、最爱玩乐的单身汉理查森和很多位总统都是好朋友,其中包括最具决定性的林登·约翰逊。凭借他在约翰逊崛起过程中投入的数量空前的献金,理查森永久性地改变了金钱影响政治的方式。
四巨头的后代出现在头条新闻中的频率要远远超过他们自己,而且有几个后代的收入也远远超过了他们。除了个别例外情况,这些家族的财富都先后因为痛苦的家族仇恨、丑闻、破产等原因被终结,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富豪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但是,正如得州本土作家布赖恩·伯勒在这本非常引人人胜的著作中揭示的,即使在当今时代,得州石油集团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