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爱因斯坦信上帝吗? 豆瓣
作者: 方舟子 2009 - 8
要真正了解科学史,就读《爱因斯坦信上帝吗?(方舟子解读科学史著名谜团)》!
★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科普作家方舟子最新力作!《爱因斯坦信上帝吗?(方舟子解读科学史著名谜团)》汇集《经济观察报》《中国青年报》等一流媒体科普专栏文字精华,为方舟子博士力辨科学史真相的权威力作。
★困惑人们多年的科学史谜团,究竟还有哪些是我们所不知道的真实?在课堂上,你的老师绝不可能告诉你这些事儿!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联袂推荐
★《爱因斯坦信上帝吗?(方舟子解读科学史著名谜团)》出版前,中信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等多家知名出版社纷纷向作者邀约此书出版。
科普作家方舟子以独特的视角逐一透视科学史上的著名谜团!在课堂上,你的老师绝不可能告诉你这些事儿!
閱讀的歷史 豆瓣
A History of Reading
作者: 史提夫.羅傑.費雪 译者: 李中文 博雅 2009 - 7
閱讀,是文明永恆的聲音。 人類的文明是記憶的長河,超越了地域,串起了時間。 是閱讀,讓過去連結了現在,讓現在延續到未來。 「人一死,肉身化作灰塵, 同胞們也將從地上消失。 正是書卷,使得他 在讀著它的朗誦者口中受到憶念。」――埃及書吏   任何人——老的、少的,在世和不在世的——都得承認它的重要性。在古埃及的官員看來,它是「水上的駁船」。在四千年後奈及利亞好學的學生而言,則是「昏暗深井中的一道光芒」。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它永遠都是文明的聲音本身……它就是閱讀。   今天白領勞工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多過飲食、打扮、旅遊、社交或是一般的運動和娛樂——也就是說,花掉每個工作天的五至八個鐘頭。(多到只有睡眠可以相提並論。)至於電腦跟網路呢?這兩者都是閱讀的革新。   不過,閱讀卻是比工作或網路更加豐富。讀物之於心智,就好比音樂之於精神。讀物可以令人著迷、培養能力、豐富生活、提出挑戰。我們看著白紙或螢幕上的小黑字,而這些文字就足以令我們感動流淚,打開生活的眼界和體會,提點我們安排自己的人生,以及跟萬物形成聯繫。   世上再沒有比這個更大的驚奇了。   本書講述了閱讀的活動、使用的人員及其社會環境,以及在石片、骨頭、樹皮、牆壁、碑碣、泥版、書卷、冊子、圖書、螢幕和電子紙張上的種種表現。內容雖然側重在西方閱讀的歷史,卻也勾勒了它在中國、韓國、日本、美洲和印度的演進。作者希望大家透過這麼一部歷史,不僅能對閱讀在過去和現在的情形有所了解,更能明白它在將來所能帶給世界的啟發和力量。   雖然閱讀和書寫是攜手並進的,但它其實是書寫的對立面——兩者即便在腦內也有不同的活動部位。書寫是技巧,閱讀是能力。文字原本是制作出來的,後來還在機緣湊巧的情況下得到採用;閱讀則會連同人類對書面語潛在性能的深入了解而不斷演進。文字史顯示了一連串的借用和修正,閱讀史則呈現了社會漸次成熟的各個階段。文字是表現於外,閱讀乃銘感於內。文字有公開性,閱讀具私密性。文字是明白限定的,閱讀則是開放結局的。文字冰凍了當下。閱讀則行之久遠。
日本学人中国访书记 豆瓣
作者: 内藤湖南 / 长泽规矩也 译者: 钱婉约 / 宋炎 中华书局 2006 - 1
该书简介:此书由研究日本中国学的学者钱婉约辑译。在广泛搜集清末、民国年间来中国考察访问、留学进修的日本中国学家及青年学生(共6人,分别是内藤湖南、田中庆太郎、武内义雄、神田喜一郎、长泽规矩也、吉川幸次郎)的学术游记、日记、回忆录等的基础上,抽取出与访书、购书有关的篇什,按照人物生卒年先后编排翻译而成。本书关涉图书史、近代学术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等学科领域,兼具资料性与可读性。
士林的沒落 豆瓣
作者: 周言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1 - 6
本書是青年學者周言對中國近現代史的反思,談論處於中國「革命時代」--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國共戰爭、文化大革命--種種變局中的知名學人,包括王國維、陳寅恪、魯迅、陳獨秀、周作人、胡適、蔡元培等。
經由對這些歷史人物生命歷程的深入理解,作者不僅感慨其命運之無常,更知古鑑今,聯想到當世時局:「現實中的諸多問題也令我深信中國已然面臨當年五四時代所面臨的歷史當口,中國向何處去的命題雖然蒼老,但歷久彌新。我所寫下的認知雖然與當下相去甚遠,但其間的內涵,讀者之中若有人領悟一二,便也覺得寫作此著不枉心血。」
历史的坏脾气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张鸣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5 - 10
此书勾勒晚近人物百般脸谱,检讨中国历史的劣根性。军阀有性格:思想家和知识界创造着历史,而军阀、土匪、帮会龙头以及各色乡村能人,也在创造历史。晚近人物脸谱:西太后的明白和服气,都是这老外的,而对中国人,她却墨索里尼,总是有理,镇压改革是对的,开历史倒车也没错,后来改革更是对的。历史的坏脾气: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成者王侯败者贼,其实帝王也是贼。不确定的道路:如果不算土匪流氓等“第三社会”中人,文人跟监狱的距离想必要比其它人近一点,越是有才华的人,危险似乎就越大。庶民的世界:花业民营了,游冶其间的名士和准名士们也就更自由了。浅斟低唱并肉帛相见之余,给小姐们打分品题成了文人墨客的千古雅事,因此有了“花榜”。
日本论 豆瓣
作者: 戴季陶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 - 7
《日本论》一书初版于1928年,曾被学界视为研究日本的一本重要参考著作。即使在其成书70多年后的今天,该书对于中国读者了解日本的国情、民族性格及其风俗习惯仍有一定的帮助。
史上最真日本史 豆瓣
作者: 樱雪丸 现代出版社 2011
我们为什么要读日本史?
这世界上也许再无第二个国家与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咬合得这么紧密。
看清“弹丸之国”为何与美、中同列当今强国前三甲,能让我们变得更强。
谈论我们的这个邻邦,说到底最好的概括也许是:一言难尽。日本怎么了?
我们一度被日本学习,曾被日本凌辱,一直在被日本超越。为什么是日本?
你想得到的日本,想不到的日本,《史上最真日本史》带你零距离贴身肉搏
胡适杂忆 豆瓣
9.0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唐德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8
本书原是作者在撰写《胡适口述自传》时,打算自写的一篇短序,不料下笔即几十万言,结果“头”大不掉,只好印成专书,独立出版。
唐德刚先生凭自己的回忆和日记上的记录,对胡适一生牵惹到的无数问题与纠葛,几乎无所不谈,谈无不快。但又不止于回忆,他畅谈历史、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其他一切胡适关注的学问,可见作者才气纵横,博学多智,加上他古文根底深厚,天性诙谐,故落笔气势纵横,妙趣横生。
唐德刚将胡适写得生龙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装饰什么英雄超人。他笔下的胡适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
读了唐德刚笔下的胡适,你可以和他握手寒暄,笑语谈辨,不知夜之将尽,人之将老。
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 豆瓣
9.9 (11 个评分) 作者: 谭其骧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 - 10
《中国历史地图集(共8册)》(以下简称《图集》)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作为方法的中国 豆瓣 Goodreads
方法としての中国
8.5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沟口雄三 译者: 孙军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2
《作为方法的中国》包括了:考察“中国近代”的视角、关于近代中国像的重新探讨、中国的“封建”与近代、天下与国家、生民与国民、作为方法的中国、津田支那学和今后的中国学、法国支那学、日本汉学和中国哲学、写在“儒教复兴”之际等内容。
历史三调 豆瓣 谷歌图书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9.3 (17 个评分) 作者: 柯文 译者: 杜继东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历史是什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人们经历的历史、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和神话化的历史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本书以义和团运动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如此探讨和解释: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考察直接参与义和团运动的中外各类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指出他们对正在发生之事的看法与后来重塑历史的历史学家的看法大为不同;第三部分评述在20世纪初中国产生的关于义和团的种种神话。作者认为,就上述三条认识历史的不同途径而言,后两条途径对普通读者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作为时间的义和团,代表的是对过去的一种特殊的解读;作为神话的义和团,代表的是以过去为载体对现在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解读,对现在仍发生深刻的影响。
帝国的话语政治 豆瓣
The Clash of Empires: The Invention of China in Modern World Making
作者: 刘禾 译者: 杨立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8
本书聚焦于19世纪晚期大清朝与英国之间的“帝国碰撞”,对“帝国”问题进行了跨文化的历史研究。作者以主权想象为中心,着重分析法律、外交、宗教、语言学及视觉文本中的知识传统和话语政治。通过爬疏相关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作者处理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文本和历史事件,如国际法、符号学、帝国之间的礼物交换、传教士的翻译、语法书,甚至还有殖民摄影术,而这一切都由与欲望和主权想象有关的帝国的话语政治这条主线贯穿起来。作者的核心关怀是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古老帝国是如何被帝国的话语政治“塑造”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
苏联的心灵 豆瓣
The Soviet Mind: Russian Culture Under Communism
8.3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潘永强 / 刘北成 译林出版社 2010 - 7
本书收录了以赛亚•伯林关于苏联的一些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既有对二战后他与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等苏联作家的几次著名会晤的记叙,也有他呈交给英国外交部的关于斯大林统治下苏联艺术状况的公文;既有对曼德尔施塔姆和帕斯捷尔纳克的肖像描绘,也有他访问苏联后对苏俄文化的印象速写等等。以赛亚•伯林从身世与文化上都与俄国有着直接的渊源,对俄国知识阶层有深刻的同情与了解,本书为我们了解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文化生活一般状况,以及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命运,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
导读推荐:
我与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和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会面和谈话;对他们简直无法形容的生活和工作处境以及他们所遭受到的对待的认识;还有我得以和他们两人建立起来的私人关系甚至是友谊,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并根本改变了我的观念。当我在出版物上看到他们的名字,或听别人提到他们的时候,我会生动地回忆起他们脸上的表情、举止和他们说过的话。直到今天,当我读他们的作品时,仍然能够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
——《与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交谈》
俄罗斯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拥有无穷的创造力,一旦他们获得自由,说不准他们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出现一种新的专制主义并非没有可能,但目前我还看不到有任何迹象。邪恶终将被战胜,奴役正在走向灭亡,人类有理由为这一切而感到自豪。
——《不死的俄国知识阶层》
溝口雄三的中國方法 豆瓣
作者: 曾倚萃 臺大政治系中國中心 2008
日本中國學家溝口雄三的「方法」,近年來在東亞知識圈掀起廣泛迴響。本書旨在分析溝口「以中國為方法」之內容、其如何形成及於思想史中的位置,以及在近年跨學圈知識互動之中的意義。過程中展現知識份子的生命經驗、所處社會環境與學科體制、文化層面的身分認同,都和他們的書寫息息相關。在本書架構的近代性和亞洲的時間空間性脈絡下,思想史中的書寫和身份政治以一種隱微但無比強大的力量展開。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 豆瓣 Goodreads
中国前近代思想の屈折と展開
作者: (日) 沟口雄三 译者: 龚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7
本书通过对于李卓吾和阳明学的阐释,对于中国前近代不同于西方的路向进行了辨析,认为“在中国思想中存在着不同于欧洲思想史的展开的中国独自的思想史的展开”,反对一般常见的、以欧洲的历史展开和价值观为基准的西方中心论历史观,从而在中国内在的思想理路中寻找中国的“近代”及其“屈折与发展”;他还打破了在日本通行的对于李卓吾童心说是个人主义表现的肤浅说法,把李卓吾晚期的复杂思想,特别是佛教思想在他身上的独特体现推向对于明代思想本身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