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富国的伪善 豆瓣
Rich Nations, Poor Policies & The Threat to the Developing World
作者: [英] 张夏准 译者: 严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1
《富国的伪善》准确地预言了当下的危机,那是不太合乎事实的,但是这次危机的确证实了《富国的伪善》所提出的两个中心命题。首先,这场危机暴露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而这些理论正是《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所批判的对象。《富国的伪善》揭示了新自由主义政策,比如解除管制、开放市场和私有化,是如何造成了更缓慢的增长、更大的收入差距以及更多的经济不稳定。时至今日,虽然富国的经济绩效也有所恶化,但主要还是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不过,这场危机表明,即便在富国,新自由主义政策也行不通了。危机结束后,新自由主义所取得的经济成绩将会比现在更加糟糕。
其次,这场危机证实了富国的伪善最富戏剧性的一面,而这也正是《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所讨论到的。在书中,我揭露了富国是如何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宣传一套,却又实践另外一套。在历史上,为了发展经济,富国广泛地运用保护主义、工业和金融业的国有制、管制外国投资、疏于执行知识产权法律等政策,但是现在它们却告诫发展中国家不要采用,因为这些都是“坏”的政策。这种伪善没有成为过去的历史。比如,我在《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第七章中指出,富国为了使发展中国家“量人为出”,强迫它们在金融危机时期实现预算盈余,但是每当富国自己经历金融危机之时,却总是诉诸“寅吃卯粮”的赤字开支政策。
Bad Samaritans 豆瓣
作者: Ha-Joon Chang Bloomsbury Press 2008
"Lucid, deeply informed, and enlivened with striking illustrations, this penetrating study could be entitled 'Economics in the Real World.' Chang reveals the yawning gap between standard doctrines concern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hat really has taken place from the origin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until today. His incisive analysis shows how, and why, prescriptions based on reigning doctrines have caused severe harm, particularly to the most vulnerable and defenseless, and are likely to continue to do so."--Noam Chomsky Using irreverent wit, an engagingly personal style, and a battery of examples, Chang blasts holes in the "World I s Flat" orthodoxy of T homas Friedman and other liberal economists who argue that only unfettered capitalism and wide-open international trade can lift struggling nations out of poverty. On the contrary, Chang shows, today's economic superpowers--from the U .S. to Britain to his native Korea--all attained prosperity by shameless protectionism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industry. We have conveniently forgotten this fact, telling ourselves a fairy tale about the magic of free trade and--via our proxies such as the World Bank, I 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nd World T rade Organization--ramming policies that suit ourselves down the throat of the developing world.
Kicking Away the Ladder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Ha-Joon Chang Anthem Press 2002 - 9 其它标题: Kicking Away the Ladder: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How did the rich countries really become rich?  In this provocative study, Ha-Joon Chang examines the great pressure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from the developed world to adopt certain 'good policies' and 'good institutions', seen today as necessar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His conclusions are compelling and disturbing: that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attempting to 'kick away the ladder' with which they have climbed to the top, thereby preventing developing countries from adopting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that they themselves have used.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 豆瓣
作者: 道格拉斯·诺思 译者: 钟正生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1
内容简介
在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中,诺思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解经济变迁过程的方式。二十年前,道格拉斯•诺思通过揭示经济绩效大体上是由支撑市场的制度类型及质量所决定的,激发了经济史上的一场革命。正如他在开启新制度经济学之门的两本经典著作中所表明的,产权和交易成本是基本的决定因素。这里,诺思阐释了不同社会是如何形成制度性基础的,这种制度性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经济轨迹。
诺思认为,经济变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适应性效率,即一个社会在创造生产性的、稳定的、公平的以及广为接受的制度上的有效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制度要足够灵活,从而在应对政治和经济反馈时能够被变更或被取代。虽然坚持了早期对制度的定义,即制度是约束人类行为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但是为了探究这些规则的演化以及经济变迁的深层次决定因素,诺思拓展了先前的研究。利用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诺思把意向性作为关键变量,揭示了意向性是怎样成为社会学习的结果及其随后是怎样影响经济的制度基础的,进而影响其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适应能力。
本书不仅解释了过去的制度变迁,而且解释了当今各经济体之间的不同经济绩效。因此,这部大作也是改进发展中国家绩效的重要指南。
名家评介
这本由大师创作的简短著作将为人们广泛阅读、探讨和争论。它大胆地迈向很少有人涉足的领域,是一本比经济增长甚至是经济史更加雄心勃勃的著作。它的主题是经济变迁,并且敢于提出那些对于专业人士而言仍将迷惑多年的论题。
——乔尔•莫可里,西北大学
正如诺思早期的经典著作《制度与制度变迁》引起了主导90年代的理解制度的革命一样,他的新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 ——寻求同样革命性的变迁。现在,诺思把认知成分融入这种分析:意识是怎样运行的,我们是怎样形成有关世界的信念和理解的,以及社会怎样解决——或没有解决——它们所面临的问题的。本书是诺思的上乘之作。
——巴里•温加斯特,斯坦福大学政治学教授
在这本著作中,诺思再一次开创了经济研究的新前沿。他提倡探究人类意识,以寻求关于个体和社会获取的知识如何在文化上和制度上影响变迁过程的理解。他勇敢地闯入了大多数经济学家比较陌生的领域,如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并用这些发现深化了我们对当今时代最为迫切的经济问题的理解:现代技术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可是为何许多经济体仍然未能实现繁荣?
——阿夫纳•格雷夫,斯坦福大学
这本著作使诺思的研究历程达到了顶点,并指明了解决当今经济学中最有价值但也最不易解决的问题的方向: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当第一次读这本著作时,我立即发现了它对我研究工作的意义,并开始反思有关经济体及其政府如何相互联系的几个基本想法。从诺思那里学到的东西改变了我们的思考方式,这种改变是对其智力影响的最好测度。
——约翰•约瑟夫•沃利斯,马里兰大学
西方世界的兴起 豆瓣
作者: 道格拉斯﹒诺思 / 罗伯斯﹒托马斯 译者: 厉以平/等 华夏出版社 1999 - 1
编辑推荐:本书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与人合作的一部经济发展中著述。作者在书中深入地考辨了西方经济的发展与财产权属关系演化的联系,作者从历史发展进路的角度,实在地揭示出,西方经济在近代以降之所以有突破性的发展,完全在于财产权属确定性的不断明晰。这一观点虽不能说具有殊多新意,惟其实在论方法尤其具有说服力。
美国的第一个100年 豆瓣
作者: 王旸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 - 4
这个故事有个一个史无前例的开始,一个国家从一介殖民地企图变身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个故事也是一个耳熟能详的结局,因为我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在被这个国家的点点滴滴所影响。从华盛顿、杰斐逊、《独立宣言》到奥巴马、米老鼠、麦当劳,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对美国最初的理想和最终的实力或多或少有些了解。
但我们不知道的是这个故事中间的过程。美国是怎么样崛起的呢?其崛起过程到底是一帆风顺还是问题多多?美国到底走了多少弯路,这些问题又都是如何解决的呢?美国在20世纪初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的经济强国,因此美国“成长的痛楚”也多集中在其建国最初期的100年中。
这也是正是本书所介绍的。在日渐兴盛的中国,我们面对的正是美国人在建国时面对的难题:如何从“一穷二白”中崛起成为世界大国。通过回顾美国的经历,我们能够以史为鉴,从美国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好好走完中国第一个100年。
黄金简史 豆瓣
作者: 彼得·L.伯恩斯坦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 8
《黄金简史》一书,用黄金的历史作架构,以丰富精彩的内容,向读者展开了一幅浸染着几千年来人类贪婪本性与文明发展交织融合的历史画卷——从可怜的、为黄金所淹没的迈达斯国王,到每年将与其体重等蘑的黄金拿去送人的阿里•汉;从斯基泰人华丽灿烂的黄金装饰,到南美洲阴冷潮湿的淘金矿井;从犹太人围之起舞的小金牛,到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地下金库;从孟加拉的街市,到伦敦的金融市场……读者徜徉其中,一边阅历着黄金在各种历史时期角色的变换,一边慨叹着人类的睿智和命运,似乎永远超越不了黄金的不朽光芒。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名誉主席罗格•G.肯尼迪(Roger G.Kennedy)认为“能够拜读如此大作,深感荣幸”,并“为伯恩斯坦广博的知识深深折服”。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JohnKenneth Galbraith)认为《黄金简史》不仅“妙笔生花”,而且还提供了“一个非常精彩有趣的视角——不仅关乎黄金,而且涉及更为宏大的经济史”。
美联储前主席保罗•A.沃尔克(Paul A.Volcker)给予此书很高的评价:“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而言,黄金,因其壮观的历史场面和神奇的情节,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无法消除的魔力。彼得•伯恩斯坦完成了这项挑战,他独辟蹊径,呈现给我们一部优秀的读物,令我们不仪掩卷沉思,更有深刻的反省。” 2008年1月2日,国际市场黄金期货交易价格上涨至每盎司860美元,成功突破了1980年1月21日创下的850美元/盎司的历史峰位;3月14日,其交易价格更是突破了1000美元/盎司的整数大关。国际社会为之震惊,黄金投资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是的,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抒情诗人品达(Pindar)就说过:“黄金是宙斯之子。”
作为贵金属,黄金见证了从古至今人们经久不衰的贪婪与恐惧、迷恋与困扰。
城市发展史 豆瓣
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刘易斯·芒福德 译者: 倪文彦 / 宋俊岭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 10
本书是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重要著作之一,着重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古希腊-罗马城市,中世纪的基督教、巴洛克和商业城市,近代和现代工业城市。作者从 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本书可供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地理、城市规划与建筑、城市管理等工作者研究参考,也可供有关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本书史料丰富,为提高实用性,书后编了中文索引,便于读者检索。
大国政治的悲剧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约翰·米尔斯海默 译者: 唐小松 / 王义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
《大国政治的悲剧》于2001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后,便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冷战后理论界一片“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和“民主和平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权威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并成为支配性国家,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国家的悲剧,作为《大国政治的悲剧》的结论,作者认为中国将是美国最大的威胁。这一结论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各类书评均已在各种刊物和网页上出现。但都只是对《大国政治的悲剧》的片面理解。《大国政治的悲剧》的译者也已在《文汇报》上发表关于《大国政治的悲剧》的书评,以纠正读者的片面理解。作者究竟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只有在完整阅读《大国政治的悲剧》后才能有所认识。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 - 8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为现代著作作家沈从文建国后弃文从事中国古代服饰史学研究的代表著作,历时十五年完成,全书共五十四万字、七百余幅图,以历史朝代为编排顺序,通过出土和传世文物的图像,并结合有机连续的一百七十九篇文章,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及其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反映了自殷商至清代三千多年间中华民族服饰的情况,在解释问题和提出问题方面均有独到见解。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时尚嬗替的标志之一。该书内容充实,文字清丽,斐然可读,插图丰富且多为珍品,诚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经典著作,深受专家赞誉和普通读者欢迎。此次上海书店出版社将此书再版,重新设计的封面美观典雅,别具古典韵味。书价维持五十元不变,以回报广大读者对此书的长久期待。
日本小史 豆瓣
A History of Japan: From Stone Age to Superpower
7.2 (5 个评分) 作者: [英] 肯尼斯·韩歇尔 译者: 李忠晋 / 马昕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
日本自建国以来,一直有一个明确而强烈的愿望——要建造强大的、受人尊敬的国家,至少要受到中国的尊敬。因此,日本人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能力,将外来的、新的东西加以日本化,尤其是采纳、适应和学习潜在的对手或敌人的长处。从1000多年前,日本开始向中国学习,直到摆脱附庸国地位并转变为自视优秀种族的国家;尤其从明治时代开始,在短短半个世纪之内,日本从一个偏僻、孤立的田亩之地发展成世界列强之一;几十年后,日本再度从战败的灰烬中迅速重生,并成为全球最富有的超级经济强国。
作者讲述日本从石器时代到世界强权的发展历程,检视日本历史上所造就的“奇迹”外表下的不同切面:现实与理想的调合、对集体权威的高度服从、道德上善恶的界限宽容、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国家使命感、善于师法强国的民族心理等等。全书文笔流畅、条理清晰,每一章均可作为单独的专题来阅读,且均有综述与摘要列表。此书可说是研读日本史的最佳且最新的教材,对普通大众而言,也是一本了解日本及其历史的轻松读物。
“自杀时代”的来临? 豆瓣
作者: 海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8
在现代理性的考量下,“死”相对于“生”没有任何优先价值可言,自杀只能是一种“短见”,而历史中的人们却曾面临“死亡”易、“自杀”难的处境。生死成为话题,经常在混乱年代或鼎革之际出现。本书探讨清末到五四时代知识群体对暗杀、自杀、好杀等时代问题的讨论以及就生死、自我、爱情、伦理等生命基本问题形成的意见与想象。对问题的论述围绕激烈行为、死亡事件和人物个案展开,尽力追溯事件、舆论和人物思想所关联的时代信息,从中观察自我价值在中国现代革命进程中的生成和消解过程,这也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形态和路径选择的一种解说。
春秋大义2 豆瓣
9.6 (7 个评分) 作者: 熊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作者力求从春秋的二百多年中的第一年隐公元年入手,配合《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以及后世学者对《春秋》的形形色色的解读中,阐释圣人的微言大义。然而,究竟什么是圣人的本意?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春秋大义”?历代的解读都是与解读者的立场、历史背景、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可以说,这部以隐公元年为评述对象而阐发的“春秋大义”,是一部见微知著的中国思想史。
经济分析史(第一卷) 豆瓣
History of Economics Analysis
作者: [美国] 约瑟夫·熊彼特 译者: 朱泱 / 孙鸿敬 商务印书馆 1996 - 8
《经济分析史》描述了经济分析这个领域中分析工作的发展和命运。从希腊罗马时代直到现在,以社会与政治历史为背景,同时注意其他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这部史著被公认为是一部涉及范围最广、分析最为详尽深入的经济史专著。
书中对于西方的市场机制、竞争体制、企业创新、技术进步、自由贸易、保护政策、财政金融与货币管理等等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有关学派人物的学说主张和分析方法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过程,都有十分详尽而比较深入的分析,还有作者本人的一些具有独特见解的评论。
曾国藩(共三册) 豆瓣
作者: 唐浩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7
《曾国藩(血祭、野焚、黑雨)》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杨度(上中下) 豆瓣
作者: 唐浩明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 2
《杨度》(上中下)以杨度为引线,串起袁世凯、袁克定、曹锟、汪精卫、孙中山、黄兴、蔡锷等诸多人物,把整个波澜起伏的世纪初中国人救国之路,描绘得淋漓尽致。杨度参与公车上书,后来又支持袁世凯称帝,洪宪王朝崩溃后,转而帮助孙中山,到他晚年,又与共产党有密切联系,在他身上几乎集中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种种错综尖锐的矛盾。有救国之心而所托非人、空怀博学宏识而把握不到时代脉搏,杨度的悲剧,也是中国近代艰难崛起之路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