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中国钱庄史 豆瓣
作者: 黄鉴晖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5
《中国钱庄史》主要内容:中国钱庄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其间由小到大,由货币兑换商发展为银钱业,即由商业资本转变为生息资本,它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它成为中国银行业中分布最广泛的一业,凡是没有银行的城镇差不多都有钱庄。
长期以来,对于钱庄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资本性质,众说纷纭,一直没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更没有系统的研究和论述。诸如,在钱庄产生的时代上,有的说唐代的“柜房”就是钱庄,宋代的“交子”是由钱庄发行的,或者说钱庄是由钱铺发展的,甚至说钱庄和银号是产生在清代咸丰年间的。尽管也有人说钱庄产生在明代中叶,但却没有说明为什么产生在明代中叶。至于钱.庄绎营的业务和性质也说法各异,有说唐宋、明末清初的钱庄是经营存放款业务的,也有说钱庄在清末还是商业资本中的货币经营资本的。诸如此类,众说纷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庄同其他私营银行业一样,被改造成为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银行,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律被并入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开放后,私营钱庄曾萌发,但又被取缔。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改革放后,是否私营钱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基于上述种种考虑,作者依据多年来收集的资料和研究,写成《中国钱庄史》这《中国钱庄史》,以期读者对钱庄有个比较明确的了解,并希望与史学界诸专家和爱好者共同来讨论钱庄这个与国民经济有着紧密联系的事物的产生,衍变及其发展的过程,从中找到历史的规律,总结出可以借鉴的经验,为我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同时,敬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中国货币史 豆瓣
作者: 彭信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中国货币史》主要内容:新中国建立后,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于学术研究工作,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提倡双百方针,形成了好的学习风气。同时,大量的古钱币陆续出土,大量货币资料陆续被发掘、整理出来。钱币工作者也提高了认识,扩大了眼界,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理论和方法,为古老钱币学向新的学科的转变,把旧的钱币学发展成为放在现代的学科结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范围等)、方法论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同多学科相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检验手段的先进的社会主义钱币学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当然这个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历史过程,目前这个转变正在开始,没有完成。实现这个转变需要经过很多学者创造性的、艰苦的努力。而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也逐步具备了这些出色的学者。彭信威先生就是勇敢地开拓钱币学研究新领域、新路子、新局面的出色学者。
中国经济史 豆瓣
作者: 侯家驹 新星出版社 2008 - 1
本书作者花费11年的时间撰写本书,全书讨论了中国经济史的功能与范围、演进的轨迹,并将中国自秦汉起区分为三个一元体制与两个多元体制时期,对于各个体制的政经制度、社会环境、公共政策等,作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评估其财经得失。除了根据具体史实从一般经济理论观点予以评论外,还提出了地盘成本(保障成本)及制度成本的概念,以作为衡量得失的标准,对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极有价值。
说到本书有七八十万字,可能有人问到,写本国经济史何必花这么大篇幅?答案乃是本书系采“大历史”的写法,即除经济事务外,尚论述政治、社会的背景。所以本书不仅是经济学人的读物,亦可作为通史与断代史学者的参考。
中国土地制度史 豆瓣
作者: 赵冈 / 陈钟毅 新星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摈弃断代研究的方法,针对中国经济史上的几个专题,研讨其演变的过程。其中包括土地所有权制、耕地面积的变动、人口与耕地的比率、农业经营方式、租伽制度等,不但提供贯通历史的纵向观察,也澄清一些以西方经济史观为基础来研究中国土地问题的错误观念。书中有许多有关土地制度的一手资料,辅以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独特的诠释与看法。

目录:

第一章 土地所有权制
一 上古的井田制
二 秦以后的土地私有制
三 限田与均田
四 政府及皇室直接经营的公地
五 禄田、勋田及赐田
第二章 耕地面积之变动
一 度量衡之变动
二 土地清丈与地籍
三 鱼鳞图册之研究
四 土地丈量的方法
五 整理历代耕地统计
第三章 人口与耕地
一 历史上的人中统计
二 人口循环的成因
三 人口与耕地的比率
第四章 耕地的分配
一 影响耕地分配的因素
二 历代耕地分配实况
第五章 农业经营方式之比较
第六章 历史上的经营地主
一 经营地主的演变
二 奴婢、部曲、雇农的身份
第七章 历史上的租佃制度
一 租佃制度之发展
二 地租的形态
三 佃农的身分与生活
第八章 结语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豆瓣
作者: 赵冈 新星出版社 2006 - 6
城市发展及都市化的问题已成为学界热点,地上地下“文献”涌现,中西文化比较蔚然成风。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城市研究有悠久的传统,除《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名著外,更有大量的地方志乃至“坊巷志”流传至今。但却没有留下一部综合性的城市史著作,而且所论多偏重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方面。如今,中国的城市研究者又多以欧洲城市为范本,甚至以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工业革命来解释中国的城市发展史,未免隔靴掻痒。
相比之下,本书有两大独到之处。其一:用宏观的角度,从经济层面上来探讨中国城市的曲折发展与特殊问题。其二:充分体认中国这个具有广博文化和独特文明的国家的高度复杂性,以此出发来研究它的城市发展史。
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 豆瓣
作者: 傅衣凌 中华书局 2007
本书由《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两部分组成,《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从商人和商业资本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的地位及其所起作用这一角度来说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规律问题。《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则着重讨论明代的社会经济性质问题,特别是作为资本主义萌芽期的江南市民经济,傅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 豆瓣
作者: 赵冈 译者: 李弘祺 新星出版社 2006 - 8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市场与土地分配的专着。作者在书中强调提出了两个看法。
第一,秦汉以后出现的地主,不是皇帝所“封”或政府所建,因此“封建地主制”实在是个很不恰当的名称。绝大多数的地主是由土地市场定位的。主流派学者一向认为地权的转移都是不同方式的土地兼并,地权是越来越集中,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第二,关于中国明清两代残存下来的地籍册档,不可完全否定其价值。黄仁宇先生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不懂得数字管理”,更有甚者说明清绘制的鱼鳞图册“根本不是史实而是传奇”。这些地籍册档自然不够齐备完整,但若加适当运用,还是很有价值的实证史料。
本书即利用了这些明清官方地籍资料,再加以民国期间的农村调查资料,利用正规统计方法,对明清以来之农村地权分配做了明确之计量研究,并对地权分配之长期及短期周期变动有具体之分析。

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绪论
一 经济史研究上的一个误区
二 租税制度的影响
三 商业资金流向农村
四 人口增加
五 我们需要实证分析
第二章 士地丈量、登记与统计
一 沿革
二 从地籍到户籍
三 面积单位
四 垦田面积的可信度
第三章 分析工具
第四章 综合分析
一 从吉尼系数看
二 地区性的差异不显著
三 地权分配的变动
第五章 农村分化
一 垦荒运动之后续发展
二 朱学源户分家析产
三 包产到户
四 地主的置产簿一五 是福音还是罪恶
第六章 地权分散的机制
一 继承制度的历史演变
二 贫户与富户生育行为之差异
三 养子与嗣子
四 两种相反的力量决定地权分配之变动
五 土地分配的周期
第七章 地权分配的长期趋势
附 录
A.北宋主客户统计
B.明清土地分配
C.国民政府内政部之调查统计
D.满铁调查统计
E.其他调查统计
白银资本 豆瓣
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7.3 (9 个评分) 作者: 贡德・弗兰克 译者: 刘北成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 9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重要著作。它对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作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论述。作者安德烈·贡德·弗兰克把中国置于亚洲的中心,把亚洲置于全球经济的中心。他认为,中国需求白银,欧洲需求中国商品,这二者的结合导致了全世界的商业扩张。与学术界多数人的通常看法不同,在他的分析中,中国在工业革命前的经济史中占据着极其突出和积极的地位。为了阐述他的观点,他广泛利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亚洲和欧洲经济史的专家的最新成果。
西方最初在亚洲经济列车上买了一个三等厢座位,然后包租了整整一个车厢,只是到19世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在火车头的位置。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怎么能买得起亚洲经济列车上哪怕是三等车厢的车票呢?欧洲人想法找到了钱,或者是偷窃,或者是勒索,或者是挣到了钱。
信息改变了美国 豆瓣
A Nation Transformed by Information: How Information Has Shape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Present
作者: (美)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 / (美)詹姆斯·W·科塔达 译者: 邱艳娟 / 万岩 上海远东 2008 - 1
《信息改变了美国》讲述的是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进程中因为信息(或者说信息技术)而发生过的史诗般的传奇故事。这些传奇故事在每个传奇人物登场的时候,也都曾经闪烁过光芒四射的魅力。熟悉技术变革进程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们,会如数家珍般地将每个时间进程中的历史事件、人物绘制在历史长廊之中,在一些细微环节的跌宕起伏背后,自然免不了隐藏着惋惜、慨叹和悲欢。揭开技术变革的神秘面纱和辉煌,将每个技术细节的发展演化对应于企业兴衰、产业消长以及经济社会转型,读者就不得不自觉打消猎奇的兴致而专心致志、耐心品味这样一部别有洞天的历史长卷。
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 豆瓣
How Economics Forgo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Historical Specificity in Social Science
作者: 杰弗里·M·霍奇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1
本书围绕经济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展开论述,讨论了德国历史学派是如何研究历史特性问题的,描述了历史特性的本质和作用,同时也指出其他经济学派对历史特性问题的态度。在此过程中,作者强调了历史特性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后,作者针对如何把历史特性问题重新提上经济学的研究日程,提出了有益的可行的建议。
本书为创立一个新的、建设性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扫平了道路,这种方法使得我们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这是一部卓越的思想史著作。霍奇逊将新的气息带入到过去的思想和与它们有关的问题之中。这些复活的思想对于当代的经济学家——包括主流的和非主流的——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我所看到的第一本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主义纳入学术背景之中的著作。它的主要贡献是证明了奥地利学派在方法论之争中的胜利只是表面现象,并且说明了历史特性问题是如何继续困扰经济学研究的。
——保罗· 戴尔·布什(Paul Dale Bush)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
杰弗里·M·霍奇逊凭借本书向着弥补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鸿沟迈进了一大步,这个鸿沟是指:如何解释经济生活中具体的、历史特定的方面。许多学者已经批评了一般理论构建的缺陷,渴望一个更具历史特性的经济学。霍奇逊提供了自己的思维周全的方案——明智地借助演化理论和复杂性理论中的普遍性概念。霍奇逊将自己的框架建立在对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主义的审慎考虑之上,为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这对于将经济学塑造成真正的社会科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约翰·B·戴维斯(John B. Davis)
美国马克特大学
在这部卓越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意思明了的著作中,杰弗里·M·霍奇逊探讨了经济理论和历史之间的重要关系,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普遍主义教条提出了挑战。他令人印象深刻地建立了一个理论平台,将从特定的空间-时间背景中得到的特殊的历史特性与一般原则融为一体。这部著作对准备以新的方式重新思考理论构建的经济学家来说,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库尔特·多普菲(Kurt Dopfer)
瑞士圣加仑大学
经济学具有两种思维和分析模式。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的、非制度的、先验的体系研究经济学;另一种是以具有历史的制度来研究经济学。杰弗里·M·霍奇逊在他的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后一种模式的历史、内容和概念问题。这是一部卓越的著作,分析独到并具有启发意义。
——沃伦·塞缪尔(Warren Samu els)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
How Economics Forgot History 豆瓣
作者: Geoffrey M Hodgson Routledge 2001 - 8
In How Economics Forgot History, Hodgson calls into question the tendency of economic method to try and explain all economic phenomena by using the same catch-all theories and dealing in universal truths. He argues that you need different theories to analyse different economic phenomena and systems and that historical context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Hodgson argues that the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has been key in laying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work of the pioneer institutional economists, who themselves are gaining currency today; and that the growing interest in this school of thought is contributing to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socio-economic theory.
讲堂遗录 豆瓣
作者: 钱穆 九州出版社 2010 - 1
《中国思想史六讲、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为钱穆先生讲堂记录稿,包括《中国思想史六讲》与《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两部分。《中国思想史六讲》起自上古,从最基本的宇宙论与人生论问题人手,追本溯源,阐述中国思想异于西方哲学之特性。继之探究儒家、墨家、道家、名家等学派的源流与根本意旨。篇幅虽短,实为对先秦思想的鞭辟入里的精当之论。
《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汇集了钱先生对先秦、秦汉、明清三个时期学术思想的研究综述。着眼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与学术特征,从先秦诸子到明清王阳明、王夫之诸儒,探源溯流,系统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的脉络。
懸崖邊的貴族 豆瓣
作者: 蔣友柏 / 蔣友常 口述 天下文化 2006
蔣友柏.蔣友常:「我們唯一無法選擇的是「貴族」血統。」
認同兩兄弟的「貴族」二字很難,畢竟這已是過去式。
但他們年少時期卻真實經歷過,直到父親蔣孝勇過世(一九九六)。
那年友柏二十歲,友常十八歲。
同樣的家庭背景
同樣的蔣姓光環
同樣的現實傷口
十年後的他們,拋棄歷史包袱
重拾作主人生的權利
經歷過最華麗喧囂的排場,背後卻充滿虛偽和詭計,你會選擇別過頭去?
看過最崇高的領導熱情,時代卻冷漠的回應,你會選擇視而不見?
遇見最天真無邪的愛情,卻被誤解和流言包圍,你會選擇不再連絡?
懸崖邊的貴族.1996—2006,
天生註定要遠離政治權力光環的兄弟,
如何從人生邊緣尋找自我價值的體悟,
從回憶中發現父親遺留下勇者無懼、開疆拓土的權柄。
橙果設計執行長蔣友柏、創意總監蔣友常
首度回顧成長歷程,公開「懸崖學」創業心法
台北、多倫多、舊金山、紐約、香港
中國近代史第一家庭第四代的流離和追尋
《虎與狐》作者張殿文2006年最新力作,
紀錄台灣次世代最具顛覆性格及爆發力的創業家
如何突破台灣創意枯竭的困局。
請讀者注意:《懸崖邊的貴族(蔣友柏版) 》與 《懸崖邊的貴族(蔣友常版)》僅止於書封不同,但兩本書的內容是相同的。
容忍与自由 豆瓣
9.1 (22 个评分) 作者: 胡适 著 / 潘光哲 编 法律出版社 2011 - 6
为纪念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胡适先生所著《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由台湾胡适纪念馆主任潘光哲先生重新编辑。《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选取在当时即引起很大反响的十九篇文章,并分为三卷。第一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选录了胡适对于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领域之思考。第二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自由,选录了胡适关于自由民主的文献。第三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选录了胡适思想如何推动社会改革的文献。《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不在高深的理论,而在对大众普及胡适先生改造社会的重要思想,《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配以大量珍贵图片、历史背景、延伸阅读等材料,最大限度地还原胡适先生思想精华,以当年文章回应当今时代主题。
幸福的历史 豆瓣
作者: [美]达林·麦马翁(Darrin M.McMahon) 译者: 施忠连 / 徐志跃 2011 - 1
启蒙时代,在狄德罗所编撰的法国百科全书里,“幸福”这个条目写道:“难道不是所有人都有幸福的权利吗?”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并非总是有如此的看法。现代人认为幸福是一种权利,是天赋的人权。本书所讲述的,正是西方人是怎么产生这种信念的历史故事。
对古希腊人来说,幸福意味着诸神特殊的恩赐,只属于“幸运的极少数人”。到了罗马时代,人们所珍爱的象征物则是阳具,幸福也就变成繁荣、丰产、权力、幸运的同义词。在基督教信仰里,幸福提供?这样一个应许:在将要来临的那个世界的永恒福乐中,一切苦难都要终结。启蒙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概念,把幸福视为一种所有人在此生中都能追求的目标,是一种在尘世应得的权利,甚至是一种义务。自此以后,幸福不再是神的赠礼,不再是命运玩弄的把戏,也不再是杰出表现的奖赏,而是人类与生俱有的能力,是所有男女老少都可以达到的目标。最终,启蒙的幸福信仰导致幸福观念在杰佛逊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中被圣化。而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悲剧性的乌托邦实验背后,也有启蒙的幸福信仰的影响,因为乌托邦实验发誓要除去人世的所?悲苦,让所有人都能够获得幸福。
回顾二千年的文明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幸福自身迂回曲折的故事,而现代人的幸福观也只有二百年的历史。本书内容遍及文学、艺术、宗教、神话、音乐、建筑诸多领域,记述了人类最捉摸不定却又渴求不已的目标。
待兔轩文存 豆瓣
作者: 李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5
从器物想象追索上古中国的样貌、沿经典文本上溯精神源头的气象。作者在考古发掘的“重新发现”中,对上古中国进行了“重新发现”。本书是李零先生关于上古思想史与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作者多年来陆续发表的较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篇目由作者亲自选定,多为首次结集出版。
花间一壶酒 豆瓣
作者: 李零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 5
《花间一壶酒》收入的是李零先生近年的杂文和随感。李先生多少算是肯写“小文章”的“大学者”,本行是古文字学,却对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犄角旮旯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深刻的认识。他文笔爽利,有意识地用通俗的语言讲大道理———近年来,著名学者有此倾向者,除了北大的李零先生,恐怕就只有华东师大的陈嘉映先生了。李零先生的文字风格,似乎可以从题目以管窥豹:《书不是白菜》、《学校不是养鸡场》、《笨蛋总比坏蛋强》、《天下脏话是一家》、《别让书生搞政治》……其见解每有可取,如果说有不无遗憾的地方,那恐怕要算他对生物学认识有限,却喜欢借用生物学上个别未被广泛认可的理论来解释人类的行为,不免过于大胆。但在一部分读者看来,这可能正是李零文章的可爱之处。
中国方术正考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李零 中华书局 2006 - 5
本书是李零教授的代表作之一,第一次结合考古材料,系统总结了中国早期的方术知识对中国科技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新版,李零教授作了全面修订,并撰写了“新版前言”说明他研究方术的初衷,讲述对中国期宗教传统的独特认识从李零教授的文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打通古今中外的学术情怀。
纳兰典评宋词英华 豆瓣
作者: 苏缨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纳兰典评宋词英华》讲述了容若对历代诗词名篇多有评述,以他自己的眼光筛选并议论前辈们最顶尖的作品,从不曾人云亦云、随声俯仰。容若的点评,大多只是寥寥几笔,甚至只有三四个字,并不像一些前辈评论家那样把这当成一件工作或是一种事业,似乎也没有结集出版、流传于世的意思,倒更像是自己读书时随手作的笔记,话都是对自己说的,不加修饰。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这些评选既不用考虑世俗的口味,也不会故作惊人之论,更不会形成什么成体系的文艺理论。
容若的选评后来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并没有迅速得到刊刻。有清代第一才女之称的顾太清收藏过这样一个抄本,爱不释手。她在一首诗里这样记录过自己的阅读感受:“但从旧典拈佳句,不向红尘觅解人。”顾太清似乎真切感受到了容若的孤独,并相信自己正是容若身后不多的解人之一。
方舟子带你走近科学 豆瓣
作者: 方舟子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推开美丽的科学大门
感受自然与世界的魅力
南极为什么没有熊?向日葵究竟向不向日?啄木鸟为什么不头疼?我们为什
么不长尾巴?为什么说黑猩猩是人类的近亲?人是理性的动物吗?快乐的感觉是
如何产生的?……
本书是方舟子的科普精品文集,都是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的科学美
文,介绍奇妙的自然现象、有趣的科学发现和鲜为人知的科学史趣闻轶事,展现
科学的美丽和魅力。
这是一部为大众、特别是为青少年而写的含金量极高的科普作品,方舟子将
带你进入有趣的科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