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八分鐘
在荒島上遇見狄更斯 豆瓣
作者: 羅伊德.瓊斯 译者: 紀大偉 時報文化 2010 - 5
「我父親的姓是『皮利普』,我的名字是『菲利普』,而我小時候的舌頭不靈活,只好把這兩個字都讀成『皮普』。所以我乾脆自稱『皮普』,大家也都叫我皮普了。」以上是Great Expectation的第一章開頭。這一部小說,正好是狄更斯最偉大的作品。狄更斯就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英國作家。
《在荒島上遇見狄更斯》一書敘述,在一個戰亂中被隔絕的島上,都是黑人,唯一的白人華茲先生能走卻不走,留下來當孩子們的老師,一遍又一遍講狄更斯的名著Great Expectations (本書中譯為《前途無量》),《前途無量》的主角就是皮普先生。皮普是個孤兒,後來被富裕人家收養。他像是一個移民。他正從社會的某一個階層移民到另一個階層。
在那個什麼都沒有的島上,孩子們只要一閱讀《前途無量》,就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到後來,他們覺得皮普先生也變成了他們的一份子,比魔鬼還真實,因為他們聽不到魔鬼,卻可以聽得到皮普先生說話的聲音。書中的小女孩主角瑪蒂妲最後也逃離島上,也移民到國外,並把華茲先生的故事寫下來。
就像書中敘述:「想要假裝讀一本書,是行不通的。光看一個人的眼神,就知道這個人有沒有真的在讀書。看書的人呼吸方式也不同。一個看書看得入迷的人,根本就會忘記呼吸。一個認真讀者的讀者,就算屋子著火了也不會發覺,只有在壁紙燒起來的時候讀者才會抬頭看發生了什麼事。」本書一層又一層的劇中劇,文學的意涵十分豐富,讓讀者見識到「閱讀的力量」、「藝術的救贖力量」。
附帶一提,Great Expectations一書的英文版和中文版,以及改編的電影版,在台灣都可以找到。但是此作並沒有一統的譯名:有時譯為《孤星血淚》,有時為《烈愛風雲》,或其他。譯者將此書名譯為《前途無量》,一方面因為這正是英文原名的字面意義,另一方面也因為《前途無量》常被改寫成「前途無亮」,正好也是英文書名的反諷意味。
古典音樂的不古典講堂 豆瓣
Music for the People: A Journey through the Pleasure and Pitfalls of Classical Music
作者: [英]蓋瑞斯·馬隆 译者: 陳婷君 漫遊者文化 2012 - 6
古典音樂為什麼讓有些人如此陶醉,卻好像跟你過不去?這本書,內容活潑,有系統處理許多古典音樂入門會遇到的問題及障礙。在正文之外,特別為讀者將相關曲目的YouTube連結製作成QR碼,並整理本地的古典音樂聆賞常用資料,幫助大家好整以暇進入看似懾人的古典音樂殿堂,享受這個美好的藝術形式。
Music for the People 豆瓣
作者: Gareth Malone Collins 2011 - 4
Have you ever been carried away by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The sad song of a single violin might make us cry, but the idea of finding out more about classical music can often be intimidating. In this funny, evocative, personal book, Gareth takes us on a journey of musical discovery that explains and entertains in equal measure. Over the course of three series of the Bafta award-winning The Choir, Gareth has unearthed a passion for classical music in schoolchildren, reluctant teenage boys, and even a whole town. With his infectious enthusiasm and gift for explanation, Gareth's very personal narrative takes you by the hand and leads you through a world of eccentric composers, flamboyant conductors, troubled geniuses and all the colourful personalities that make up the story of Classical Music. It will also provide a foundation of classical music understanding and give the reader the tools to appreciate a whole new world of music. So whether you want to expand your horizons, spend time with the great composers, introduce an almost infinite variety into your iPod playlist, or are just curious about what you might be missing out on, Music for The People will leave you entertained, informed and completely inspired.
音樂的極境 豆瓣
作者: 薩依德 译者: 彭淮棟 太陽社 2009
◎推薦人:中研院歐美所所長/單德興
中文世界第一本薩依德音樂評論集!
薩依德不僅是敢說真話的人權鬥士,也是令人跌破眼鏡的樂評家!
超過20年的音樂評論專欄,結合驚人的廣度與具有渲染力的熱情
◎薩依德是無與倫比的知識分子,兼為最深層意義上的音樂家--國際名指揮家兼鋼琴家巴倫波音
◎全書字裡行間迴響的氣勢和活力,使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鋼琴家魯普,葛萊美獎得主
◎強烈推薦這部由二十世紀後半葉最敏銳的音樂評論家所寫的文集。--《圖書館期刊》
◎令人愉悅……具有巨大的熱情與深度、廣度兼具的洞見,這不論在撰寫任何主題的作家中都是極少見的。--《經濟學人》
◎中時開卷書評(12/20刊出)
◎中研院歐美所單德興教授推薦
隨書附限量選曲CD,全長75分鐘!
帕華洛帝是索價過高的最高分貝噪音?霍洛維茲是尖銳刺耳風格的代表?薩爾茲堡音樂節是癡肥臃腫的觀光促銷?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盡上演些二流劇目?
《音樂的極境》是薩依德論樂橫跨三個十年的第一本文集,他討論許多作曲家、音樂家、演奏家,在過程中抽繹音樂的社會、政治、文化脈絡,連帶發揮他古典鋼琴家的素養,對古典音樂和歌劇提供豐富而且不時出人意表的評價。
全書以清新的角度賞析經典作品,也以他人不及的眼光品題為人冷落的當代作曲家作品。薩依德批評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過於保守,也惋惜帕華洛帝有超級巨星之譽,卻「將歌劇演出的智慧貶到最低,把要價過高的噪音推到最大」。此外,他思考以色列禁演華格納的問題,音樂節愈來愈浮濫的令人憂心趨勢,以及以馬爾孔X生平為主題的歌劇,音樂與女性主義的關係,鋼琴家顧爾德,及莫札特、巴哈、理查史特勞斯等名家的作品。
薩依德以內行人的造詣,權威的身分,書寫精闢犀利的批判。他在音樂裡看出文學與歷史理念的反映,並密切觀察其構成和創造的潛力。《音樂的極境》情文並茂,處處發人深省,呈現薩依德思想事業的一個重要層面,進一步證明,作為廿世紀最具影響力、最勇於突破的學者之一,他實至名歸。
薩依德除了著名的後殖民論述,並精通文化研究與音樂,本身具有鋼琴演奏家的水準,終身對西方古典音樂擁有激情,《音樂的極境》收集1983-2003年間的音樂評論,他以專業樂評家的角色討論作為文化場域的古典音樂,清晰深入。本書的出版呈現薩依德更全面和多方位的專長與論述,可彌補過去中文翻譯與評介的不足。
Music at the Limits 豆瓣
作者: Edward W. Sai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 5
"Music at the Limits" is the first book to bring together three decades of Edward W. Said's essays and articles on music. Addressing the work of a variety of composers, musicians, and performers, Said carefully draws out music's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and, as a classically trained pianist, provides rich and often surprising assessments of classical music and opera. "Music at the Limits" offers both a fresh perspective on canonical pieces and a celebration of neglected works by contemporary composers. Said faults the Metropolitan Opera in New York for being too conservative and laments the way in which opera superstars like Pavarotti have "reduced opera performance to a minimum of intelligence and a maximum of overproduced noise." He also reflects on the censorship of Wagner in Israel; the worrisome trend of proliferating music festivals; an opera based on the life of Malcolm X;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feminism; the pianist Glenn Gould; and the works of Mozart, Bach, Richard Strauss, and others. Said wrote his incisive critiques as both an insider and an authority. He saw music as a reflection of his ideas o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nd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its composition and creative possibilities. Eloquent and surprising, "Music at the Limits" preserve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Said's brilliant intellectual work and cements his reputation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groundbreaking schol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外国音乐在外国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外国音乐在外国》是陈丹青之前文集《陈丹青音乐笔记》(2002)的增订版,除增加四篇长文记述欧游音乐观感、删去一篇《多余的素材》已经收录的《钢琴与阶级》之外,另配以精彩图片飨人眼目,全书彩色印刷,纸张柔软细腻,堪称他诸本文集中最为风雅的制作。
2002年,文集初出之际,陈丹青原拟采用内文篇名《外国音乐在外国》为书名,大意是说,人在纽约写给国内读者看,但为编辑改作《陈丹青音乐笔记》,此番再版,恢复原拟书名,不过此时陈丹青已在国内定居十年,谈及书名的变更,他说出另一层意思:“今岁尤其是少说为佳的一年……谈论艺术真是既风雅,又安全……连书名也规避了境内的话题与是非,单说外国音乐在外国。”
1992年,陈丹青受《音乐爱好者》杂志之邀,开始持续写作,遂“开了份宽窄莫辨的旁门左道”。从最初的《灵堂琴声》(1992)到刚刚写成的《在维也纳》诸篇(2009),此书收录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近二十年,堪称陈丹青书写生涯之标本。
此书谈论音乐,以古典为主,兼及流行与民族。作为画家、作家而谈音乐,陈丹青说自己不过是假音乐之名义,而行趣味的批判。他之书写音乐,不单就音乐本身着墨,而是关注音乐所席卷的人生与性命,关注音乐背后的文脉与文化,由此而获致独特的境界与气韵。
此书封面亦由陈丹青亲手设计。原本选择四种颜色,打样以取其一;不过打样出来,颜色均称理想,最后决定,选择三种颜色,制作三种封面,任凭读者选择。此举或为国内首创,虽于发行上有些麻烦,但于读者,却是增加了选择的空间。陈丹青谈及这三种颜色,说是在欧洲建筑中均属常见,而国内却少有使用且用得好的。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Benjamin I. Schwartz Belknap Press 1985 - 3
The center of this prodigious work of scholarship is a fresh examination of the range of Chinese culture thought during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Chinese culture. Benjamin Schwartz looks at the surviving texts of this period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range of diversity to be found in them. While emphasizing the problematic and complex nature of this thought he also considers views which stress the unity of Chinese culture
Attention is accorded to pre-Confucian texts, to the evolution of early Confucianism, to Mo-Tzu, to the "Taoists" the legalists, the Ying-Yang school, the "five classics" as well as to intellectual issues which cut across the conven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chools. The main focus is on the high cultural texts, but Mr.Schwartz also explores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texts to the vast realm of popular culture.
凝望─我眼中的海飛茲 豆瓣
作者: 雪莉·克魯斯/宋儀清 译者: 宋儀清 博大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2009 - 4
雪莉‧克魯斯(Sherry Kloss)將海飛茲(Jascha Heifetz)的火炬饋贈給我們所有人——她不僅用高超優美的技藝打動我們,同時也開啟了通向海飛茲課堂所有寶貴傳統的大門,使我們都彷彿幸運地上了海飛茲的課。」雪莉‧克魯斯將她與雅沙‧海飛茲在一起時的回憶重現,做為連接「舊派」音樂世界和當今世界的重要一環。

克魯斯女士在她的著作《凝望──我眼中的海飛茲》中提到,做為海菲茲的首席助理並協助管理南加大的海飛茲大師班,她感受到海飛茲先生不僅是一名藝術家、教師也是一位偉大的人,他堅守原則,擁有高超的技藝,並且對教育全身心投入。他將自己親手開創的傳統與學生們分享,在生命中的後些年他一直在授課,就是為了確保小提琴名家們最耀眼和璀璨的年代——從萊奧波德‧奧爾(Leopold Auer)、弗里茨‧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到雅沙‧海飛茲能夠代代相傳。他以身作則,並要求他精心挑選的學生們達到他嚴格的標準。

雪莉在書中描述上課時接觸的導師及大師班上課情況。雅沙‧海菲茲的大師班十分令人著迷,裡面總是充滿不同國籍、性格和氣質的人。海菲茲作為一名藝術家、一位教師和一個偉大的人,將自己親手開創的傳統與他的學生們分享。在長達11年的時間中,克魯斯有幸成為少數幾個親近他的圈中成員之一,從而發現了一個外界一直想要瞭解的海菲茲。

通過雪莉的短篇回憶錄,透徹地瞥見在家和在工作室中的海菲茲。由此,我們對這位獨一無二的天才,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本書將令人愛不釋手!」
彳亍地平线 I 豆瓣
作者: 林悦 / 林剑强 诺文 2006
书中的每一篇,都是两位马来西亚人,在两年里跨越欧亚大陆所体验的经历。他们透过文字和图案与读者分享异国风情。是集合了每一期作者在星洲副刊发表的旅游杂记而出版的一本书。
黑白溢彩 豆瓣
作者: 邵頌雄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9 - 11
內容簡介
鋼琴上的黑白琴鍵,在鋼琴大師出神入化的演奏下,賦予樂章不一樣的雰圍和感染力。不管你是否鋼琴音樂的愛好者,這本書都能帶你進入一個絕妙的生活境界:
「倘若你是一個鋼琴音樂的愛好者,那麼這本書將令你愛不釋手,因為邵教授在書中對荷洛維茲的鋼琴演奏作了全面而詳盡的介紹和分析,還加入了他個人的體會和意見,你可以一面聽荷洛維茲的錄音,一面對照作者的評介,必然可以增加你對鋼琴的迷戀。」
「如果你只是一個偶然聽聽鋼琴音樂的人,看了追這本書也一定會想進一步了解鋼琴音樂,並且對音樂滋生出更大的愛好。」
「即使你對音樂和鋼琴的興趣不過爾爾,這本書仍舊可以當作益智讀物來閱讀 …… 從而通過音樂,享受一個奇妙的生活境界。」 ──沈鑒治
如黃牧(古鎮煌)所說,這本書不但是他看過的絕對最好看的用中文寫的音樂書,也可能是最好看的一本寫荷洛維茲的專書。「西方寫荷洛維茲的文字太多了,但像邵教授寫這本書所下的工夫,做了驚人的資料搜集,我相信不但在中文音樂寫作中應屬絕無僅有,即使在英文寫作中也可說難得一見。後來知道邵先生在大學任教,我想也許這正是這本書的資料考證之所以如此豐富,堪稱達到學術著作的要求的一個原因。」
本書特色
★ 荷洛維茲逝世二十週年紀念特別出版,向一代大師致敬,更具意義!
★ 本書對荷洛維茲的鋼琴演奏作了全面詳盡的評介,資料豐富,趣味盎然,帶你通過音樂,享受一個奇妙的生活境界!
西班牙琴弓 豆瓣
作者: Romano-Lax, Andromeda 译者: 張定綺 時報出版 2010 - 3
一百多年前,一個十三歲的男孩在巴塞隆納的二手樂譜店發現一本被世人遺忘的樂譜──巴哈大提琴獨奏組曲(即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他帶回家苦練多年後公開演奏,豔驚了世人,那位男孩就是西班牙著名大提琴家卡薩爾斯(Pablo Casals,1876-1973),對20世紀大提琴演奏影響最鉅的人,開創大提琴獨奏的輝煌時代。《西班牙琴弓》以這位音樂家的事蹟為藍本,小說中化名為菲利武‧德拉哥,描寫他一生高潮迭起的音樂生涯,以及他如何堅守信念反對西班牙極權政府而自我放逐國外。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的西班牙,在曾經輝煌的帝國逐漸沒落時,菲利武結識了鋼琴怪傑阿爾-賽拉茲,隨著西班牙內戰爆發,兩位音樂家大相逕庭的藝術目標和政治傾向使他們幾乎分道揚鑣,然而義大利女小提琴家艾璧華的出現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三人在音樂、理念、生活和情感上不可分離地糾纏在一起,他們一步步走向生涯中最危險的聯合演出……
小說中的角色人名、年代和情節皆虛實交錯,取材自真實人物的包括軍事狂人希特勒與佛朗哥、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和王后伊娜、畫家畢卡索等,作者企圖擺脫真實歷史的束縛,讓真實與虛構交織出這部充滿音樂韻律和戲劇張力的故事,正如卡薩爾斯發現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後企圖從中尋找自我啟發,而以自己的時空感受來詮釋出古典的美,小說家亦將卡薩爾斯的生平以我們這個時代的時空意義演繹出動人的故事。
夏村社会 豆瓣
作者: 萧楼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夏村社会》一书,沿着费孝通“差序格局”的理论脉络,通过对江南“夏村”精致的民族志描写,提出了“差序场”的分析框架,为我们深刻认识当代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村庄社会的特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案例。
作者认为,当下的中国东部沿海村庄已经由横向的社会整合,转变为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相结合的格局,由此,作者发展出“差序场”的概念和分析框架,并以此为核心,在村庄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三位一体的层面,以行动和结构互动为特征,以村庄日常生活的意义构建为内容,形成了与汉学人类学传统经典理论的对话,将前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作者学理的积淀比较深厚,语言细腻,哲理性较强,故虽是“故事”,读来也十分耐人寻味,并富于理论启发,是目前国内村庄民族志研究中出现的比较优秀的田野实验民族志文本。文本理论性强,与相关理论进行了有深度的对话,达到一定的高度,又较具可读性,而且,作者在故事的铺陈中融叙事与理论分析为一体,将社会学分析融入到人类学的田野经验呈现之中,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应星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 6
本书是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新传统的一项研究。作者通过本书力图剖析中国乡村社会在改革开放前是如何去塑造新人的,以此重新理解中国建立社会伦理新秩序的努力以及这一努力所产生的复杂效果,进而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在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豆瓣
8.5 (64 个评分) 作者: [德] 于尔克·舒比格 著 / [德] 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 图 译者: 廖云海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 - 10
天堂是这样一个世界——也就是当她还小的时候的那个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改变了。
接下来的其实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舒比格让人惊喜、充满童话色彩的故事是不会让你提前猜到结局的,要耐心等待。我们在那些简单又神秘的事物中发现故事,比如:动物是从哪里得到名字的;怎样才能获得帮助和幸福。
谁读这本书都会惊叹,因为在书中藏满了美丽的灵感。
記憶所繫之處 豆瓣
Les Lieux de memoire
作者: Pierre Nora / Christian Amalvi 译者: 戴麗娟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2 - 8
《記憶所繫之處(全套3冊不分售)》Les Lieux de memoire
這是一個法國之所以成為法國的歷史。
原本艾菲爾鐵塔只是一座平凡的建築物、普魯斯特原本被視為一個三流作家,七月十四日能不能算是法國國慶也被質疑。但在歷史的變動與解釋中,模糊的法國 形象逐漸成形,不只在法國人心中,甚至在全世界人的心中,艾菲爾鐵塔拔地而起,伴隨著馬賽曲的伴奏、瑪德蓮的香氣、藍白紅的照耀,也隨著環法自行車賽一台台單車在地圖上一再畫出法國疆域,如今我們所認識的「法國」才終於出品問世。換句話說,這不是一本告訴你艾菲爾鐵塔多高,或者瑪德蓮蛋糕如何製作的書;這是一本試圖告訴我們,在歷史迷霧中,今日法國如何出現。
「記憶所繫之處」(lieu de memoire)這個詞彙為法國史學大師皮耶諾哈(Pierre Nora)所創,他將之定義成:一種物質或非物質實體,經由人類或時間轉變,而成為一個社群的象徵性遺產。就我們當代人而言,艾菲爾鐵塔、馬賽曲、普魯斯特便是這樣的「記憶所繫之處」。但皮耶諾哈不是要再次強調這些觀光景點的美好,而是要藉由這些令人魂牽夢縈的所在,追溯其歷史,傳達那背後豐富眩目的多線故事,如何在歷史與記憶的糾纏過程中,塵埃落定,成為現在的模樣、成為人們朗朗上口的典故。
在學者的眼中,《記憶所繫之處》是一種影響深遠的歷史觀念,但它也同時是一種最精采的故事寫法。它在毫不與事實妥協的狀況下,將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或地點,抽絲剝繭成千頭萬緒的離奇故事。例如,環法自行車賽如何在不同年代修改比賽路線,以符合不同年代的政治需求。普魯斯特對於法國小生活小日子的細緻描寫,如何曾經被視為墮落頹圮,而又翻案成法國最偉大的作品。這些充滿衝擊與張力的精采法國歷史,竟也同時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史學著作。
本書原本共有三大卷,七大部,收錄一百三十多篇文章,編撰者皮耶諾哈本人與本書譯者戴麗娟兩人一同討論,選出九篇對於台灣讀者特別有意義的文章,希望能經由這些經典論述,為我們打開真正理解法國迷人文化的第一扇窗戶。
裝訂特色:本套書共三冊,選用法國國旗藍白紅三色作為封面底色,在書盒內依序排列成法國國旗。封面封底皆採用打凸設計,三冊分別打上:馬賽曲樂譜、艾菲爾鐵塔以及普魯斯特,運用法國為人熟知的文化象徵,表現法國文化的低調與細緻,更添經典收藏價值。
本譯作榮獲法國在台協會、法國國立圖書中心(Centre National du Livre)之翻譯與出版獎助
專業推薦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中研院副院長 王汎森
政大歷史系教授 呂紹理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吳叡人
前清華大學副教授 陳傳興
以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作為一部後民族主義的民族史傑作,《記憶所繫之處》中文選譯本的問世,無疑將會為缺乏理論意識的臺灣史學界帶來衝擊與啟示。」-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各方好評
「一本具有權威的鉅作,定義了法國的樣貌。」《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一部非凡的成就……(書中收錄的文章)如鑽石般閃爍。」《新共和雜誌》
「《記憶所繫之處》的出版,讓我們終於能擁有為了解析、詮釋和頌揚法國魅力及其歷史最重要、最具野心的作品。書中收錄的長篇論文,詳細又發人省思,讓讀者獲得愉快的閱讀經驗。」《洛杉磯時報週日書評》
「這本迷人又獨特的作品,幾乎談論了法國的所有事物,從法國國歌「馬賽曲」的由來,到聖女貞德在法國集體記憶中如何改變她的地位,都是談論的對象。甚至連巴黎鐵塔也閃耀出令人驚奇的新面貌。」《芝加哥論壇報》
Les Lieux de mémoire, tome 1 豆瓣
作者: Pierre Nora Gallimard 1997 - 5
《记忆所系之处》(Les lieux de memoire)出版于1984至1992年间,全套共3卷7册,在主编诺哈(Pierre Nora)教授的规划与邀约下,汇集了上百位法国当代一流学者的研究,收录135篇长文、5千多页文字,可谓晚近30年来法国史领域最受瞩目的一部着作。第一卷以“共和国”(La Republique)为题,虽仅有一册, 1984年出版后却立即引起法国学界热烈讨论,被视为当代关於法国史书写最具原创性的尝试。这样的回响也促成后续两卷的出版,分别是“国族”(La Nation)、“复数法兰西”(Les France)各3册,在1992年底正式出版完毕,整套书很快地被视为经典。
威尼斯 豆瓣
作者: [英] 简·莫里斯 译者: 鄭明華 馬可孛羅 2003
作者珍.莫里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近結束時第一次來到威尼斯,當時它仍然流露出奇特的孤立感和疏離;這也是威尼斯在歐洲數世紀以來如此獨特的原因。威尼斯是一個一半歡樂,一半憂鬱的城市,但卻不是為眼前的不安憂鬱,而是為古老的遺憾。作者因為熱愛威尼斯的感傷和浮華;喜歡它造就過去帝國輝煌那種徘徊不去的蔑視;它特性中主要的歲月和腐敗的味道;於是她一再重返威尼斯,並記錄下她對威尼斯的熱愛與威尼斯過往的輝煌。作者簡介
珍.莫里斯(Jan Morris)
(撰寫此書時,名為詹姆斯.艾里斯)是英國威爾斯人,她的一生分為兩個主要時期,一為她在北威爾斯的書房、她在南威爾斯黑山(Black Mountains)的鄉間住宅,以及其後在旅居國外。她曾寫過以威尼斯海外帝國和威尼斯動物生活的書籍,除了有關大英帝國的《大英和平》(Pax Britannica)三部曲,還有關於牛津、曼哈頓、雪梨、香港、西班牙和威爾斯的記述,加上二本自傳式著作、六冊旅遊散文集和小說《哈弗最後的來信》(Last letters from Hav);後者曾列入英國布克文學獎(Booker Prize)候選作品。她編輯過《Oxford Book of Oxford》和維吉妮亞?吳爾芙(Virginai Woolf)的旅行寫作。她同時為威爾斯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The Filter Bubble 豆瓣
作者: Eli Pariser Penguin Press 2011 - 5
In December 2009, Google began customizing its search results for each user. Instead of giving you the most broadly popular result, Google now tries to predict what you are most likely to click on. According to MoveOn.org board president Eli Pariser, Google's change in policy is symptomatic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shift to take place on the Web in recent years-the rise of personalization. In this groundbreaking investigation of the new hidden Web, Pariser uncovers how this growing trend threatens to control how we consume and share information as a society-and reveals what we can do about it.Though the phenomenon has gone largely undetected until now, personalized filters are sweeping the Web, creating individual universes of information for each of us. Facebook-the primary news source for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Americans-prioritizes the links it believes will appeal to you so that if you are a liberal, you can expect to see only progressive links. Even an old-media bastion like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