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八分鐘
森林日记──森林小学的教育 豆瓣
作者: 朱台翔 书泉出版社 1994
教育的主要精神,就是追求真實,無論是知識上客觀世界的真實,還是每一個人內在的主觀世界的真實。離開了真實,也就沒有了教育。森林日記的寫作,是森林小學這個真實在她追求真實的各種努力中的一個真實的表現,對所有的人都有極大的啟發意義。今天,我們出版《森林日記》,就是為了使那在爐火邊的,也能進入森林。
森林日記是記錄森林小學在追求真實的各種努力中的表現,對所有的人都有極大的啟發意義。
哈佛諾頓講座之大師與門徒 豆瓣
Lessons of the Masters
作者: 史太納 (George Steiner) 译者: 邱振訓 立緒文化出版 2006 - 6
本書為喬治.史坦納教授在哈佛大學諾頓講座的系列講題,以六篇在講座中對於教學方式與典故的內容為藍本,闡述師生間的衝突與遭遇,對各種教育形式中無數的情結、權力、信任與激情進行深刻的反思。
喬治.史坦納深研西方古典哲學與文學,為當代西方人文學名師,在其教學生涯中曾巡迴世界各名校講座,足跡遍及劍橋、牛津、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紐約、日內瓦大學......
史坦納在本書中列舉了眾多人物典範,包括蘇格拉底與柏拉圖、耶穌和他的門徒、維吉爾與但丁、赫拉絲與阿貝拉、布拉赫與福樓拜、浮士德與華格納、孔子與許多佛教高僧、胡塞爾與海德格及鄂蘭、莎士比亞與波洛涅斯、布洛德與卡夫卡、歌德與叔本華及尼采、赫曼.赫塞與尼克特、弗洛依德、亨利.詹姆斯、川端康成、費曼、波柏與阿格西、韋伯等等。
他對傳統與師生關係的討論另闢蹊徑,反覆環繞著三大主題進行論述︰老師剝削學生信賴感與獨立性的權力;老師相對受學生顛覆與背叛的威脅;還有師生之間相互的信賴與關愛,指導與學習。
巨筆如椽,論理以情,《大師與門徒》可說是本真正對於師生間所負載的期許與危機,載而道之的大師作品。
大師與門徒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耶穌和他的門徒、維吉爾與但丁、
赫拉絲與阿貝拉、布拉赫與福樓拜、浮士德與華格納、
孔子與許多佛教高僧、胡塞爾與海德格及鄂蘭、赫曼.赫塞與尼克特、
莎士比亞與波洛涅斯、布洛德與卡夫卡、歌德與叔本華及尼采、
弗洛依德、亨利.詹姆斯、川端康成、費曼、波柏與阿格西、韋伯 等等……
名人推薦
史坦納的《大師與門徒》洞見了師生關係中的複雜情結……他在本書中對壞教師、政治正確,以及對否認師生關係中的假道學的批評之烈,讀來實在大快人心。」──泰晤士報(Times)
谁说人是理性的 豆瓣
作者: 丹‧艾瑞利(Dan Ariely) 译者: 周宜芳 / 林麗冠 天下遠見 2008
為什麼免費贈品總讓我們買了不該買的東西?
為什麼越貴的藥,吃起來感覺越有效?
為什麼我們一再做出愚蠢的決定?
精明的商人又是如何利用我們的弱點,大發利市?
了解人性,才能做出聰明決定!
傳統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的,一般人的觀念也認定如此。但是行為經濟學家艾瑞利以創意十足的實驗證明,人的理性會當機,並告訴你如何趨吉避兇,克制自我不理性的傾向,極大化個人的幸福指數。你自認對人性了解多少呢?
不管答案如何,本書都能為你揭開人性的幽微處,讓你有「原來如此!」的頓悟。經濟學的所有假設,都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動物」這句話。而我們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相信自己可掌控一切,能做出理性的決策。本書作者經過一連串趣味十足的實驗,告訴讀者,我們的理性是有缺陷的,而且我們的不理性不是偶一為之,而是不斷重複發生。聰明的生意人懂得利用人的不理性(如恐懼、貪婪、過度自信等)來賺錢,不明究理的銷費者只能乖乖上當!
本書共分13章,分別談:供需的謬誤(我們就像小鴨子一樣,會認定一開始看到的價格,以為東西就該這麼貴)、零成本的成本(為什麼免費的東西,會讓我們付出更高的代價)、社會規範的效應(為什麼有些是我們明明很樂意去做,但只要有人付我們錢去做同一件事,我們就不那麼快樂)、未雨綢繆的問題(為什麼我們不能斷絕誘惑,控制不了體重,也刷爆了信用卡)……。
「對於人性,我們總有許多不解之處。這本書可以解答很多我們心中的『為什麼』,幫助我們修習「人性」這堂社會通識課。讀過之後,你對自己與對別人的了解將更為透澈。」
--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董事長/白崇亮
「從人類有銷售和消費的交易行為開始,因為消費者和行銷者買賣立場的不同,攸關經濟行為的理性和感性的相對論,始終就是沒完沒了,然而,經由這本書的披露,卻可以讓我們透視令人啞然失笑及拍案叫絕的兩造拉鋸戰。至於誰才是最後贏家?不妨看看這本暢銷書吧!」
--台灣麥當勞總裁/李明元
「這本書讀來令人發笑,還可讓你變得更有智慧。你將從書中看見你是如何做決定的,並因此大吃一驚,甚至開始改變自己的行為。」
--2002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 豆瓣
作者: 張朋園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主政治思潮衝擊中國,中國人亦嚮往民主政治。自清朝末年至國民政府時期(1908-1948),先後四次舉辦國會選舉,希冀實現代議政治。本書敘述各次選舉的制度與經過,包括選民人口、候選資格、投票過程等相關涵數,並運用精英觀念,分析當選議員的背景、年齡及新舊知識等,最後討論何以民主政治不能步入坦途的內外在因素,是一本開創性的論著。
目次
黎序
自序
緒論:議會思想之進入中國
第一章 諮議局及資政院議員選舉:中國試行代議政治
第二章 第一屆國會選舉:政黨與政治精英
第三章 第二屆國會選舉:安福系與研究系
第四章 國民大會選舉:國民黨與威權主義
結論: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
插圖
附錄:議員名錄
參考書目
博覽會的政治學 豆瓣
作者: 吉見俊哉(Shunya Yoshimi) 译者: 蘇碩斌 / 李衣雲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10 - 5
【內容簡介】
世界,一直被「發現」。
大航海時代的「世界大發現」,其實是一種視線(まなざし〔gaze〕)的發現,歷時幾個世紀的擴張,編成一套完全覆蓋地球的視線,而歐洲則恆常占據視線主體的特權位置,將博物學視線場域當成新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機制親自演出,而博覽會的時代也就出現在這個時刻。
本書的觀點在於捕捉人們聚集於博覽會的體驗史。亦即,在博覽會的場域中,誰被吸引?看見什麼?觸發什麼?人們的經驗結構是否發生變化?博覽會從一開始就是由國家和資本共同演出、人民被動吸引和接受的制度性存在,但博覽會的經驗結構絕非這些編劇企畫者所能片面決定,移動自己身體前去參加的人,仍是這個特殊經驗的最終表演者。過去將博覽會定位在技術、設計與工業發展史的一環,以發展史及風格演進來看待其角色,然而博覽會是個複雜交錯的多層次文本,單以新工業技術展示場的角度加以解讀,顯然有所不足。
於20世紀邁向巔峰的博覽會,融合了帝國主義、消費社會與大眾娛樂三個要素,不但是帝國主義的宣傳機制,也是商品世界不停誘惑消費者的廣告機制。本書一方面以「帝國」的展示、「商品」的展示及「見世物」三個主題作為博覽會的縱軸,另一方面則以歐美萬國博覽會和日本國內博覽會的參照關係為橫軸,試著解明博覽會如何動員並重新整編現代大眾的感覺和欲望。
【台灣版序文】
〈致台灣版讀者〉
吉見俊哉
拙著《博覧会の政治学》經由蘇碩斌、李衣雲、林文凱、陳韻如四位教授的努力在臺灣出版,我由衷感到光榮。1992年本書在「中公新書」書系出版,有幸獲得文化研究、新文化史、美術史等領域內關心博覽會、博物館、展示歷史的諸多研究者和學子閱讀。先前在2003年已有韓國版譯本刊行,現在再有臺灣版譯本問世,使本書能夠呈現給更多亞洲的讀者,令我十分欣喜。
大約二十年前本書甫出版時,日本已經走過1980年代末期,雖然泡沫經濟已走到尾聲,卻難以預料長久之後會是如何嚴竣的未來。場景回到本書初面世的1992年,三年前有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一年前蘇聯垮臺,時代由「冷戰」旋即轉變為「後冷戰」,日本社會將被迫轉向何方,仍無從展望。因此,日本在隔年1993年出現非自民黨執政的細川政權,很快就短命終結,之後政治與經濟的混沌迷亂不僅一直持續,而且愈加深刻。
談些與博覽會有關的事,那一年剛好也是西班牙塞維亞(Serville)舉辦萬國博覽會。本書終章提過,我認為以「紀念新大陸發現五百年」為名而開辦的塞維亞萬博,應該是「博覽會時代」終了的象徵。之後漢諾瓦萬國博覽會的大筆赤字、愛知萬國博覽會的混亂一場,其實都是時代潮流的大勢所趨。「博覽會時代」終了,就是「發現的時代」終了,帝國主義的視線擴張到整個地球,將世界編入符號秩序中加以排列,歷經數個世紀後也已終了。現代一直不斷在終了——我們對現代的信心逐漸在動搖,卻渾然不知再來的歷史要如何展開。
從那時算起,二十年很快就過去了。其間日本經歷過阪神淡路大地震、奧姆真理教事件;經濟陷入長長的停滯、政治走進重重的亂局;新自由主義被貫徹實行、社會安定性基礎被連根拔起,這是日本前進的方向。社會的變化也波及到人們的意識,2005年,距離大阪萬國博覽會三十五年後舉辦的「再一次的日本萬國博覽會」,不再可能像那樣成為代表經濟成長期的國家大事了。
日本在此二十年間,正是領受「崩壞」與「停滯」反覆發生的「失落時代」。但亞洲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從1990年代以後的二十年間非但未曾「停滯」,反而是在「躍進」。整個1980年代,韓國與臺灣有民主運動在普及,各國也都能看到經濟在發展,首爾並在1988年舉辦奧運會。1990年代後半,變化的中心逐漸移向中國,在東亞的整體秩序裡,中國的比重也不斷增加。反觀日本,在20世紀前半是東亞帝國並將周邊國家殖民化,20世紀後半是經濟發展的典範,然而到了21世紀,日本已不再扮演如20世紀的特別角色。
今年,2010年,距離大阪萬國博覽會已四十載,上海就要舉辦中國首次的萬國博覽會了。上海萬博與兩年前的北京奧運是成雙出現的事件,這種組合很像四十幾年前的東京奧運和大阪萬博,也很像二十幾年前的首爾奧運和大田萬博。合稱東北亞三國的日本、韓國、中國,恰好以間隔二十年的速度相繼利用「奧運」和「萬博」作為經濟成長的象徵。這些組合的比較研究,期望今後也能由相關的年輕研究者以更好的方法進行。如果參考日本的過程,大阪萬博經歷四十年歲月方成為「過去」,那麼真正的歷史研究工作也才正要開始。
本書原是我某個研究計畫的一部分,主要探討19世紀末日本國家的事件演出與民眾意識自發動員的關係。在1980年代後期,我關注的議題除了本書處理的內國博覽會,還包括中小學的運動會、明治天皇的地方巡行、近代的伊勢參拜(團體旅行)等等,亦即現代國家將國民當作一般大眾而組織起來的各種儀禮性活動。我試著藉由這些活動解明,常民的日常意識及身體感覺,與國家的身體戰略其實有所關聯。
這種關注延續自我的處女作《都市のドラマトウルギー——東京.盛り場の社会史》(弘文堂 1987,文庫版 河出文庫 2008),書中處理了都市鬧區集結人群的意識與資本和國家的空間戰略之關係。這是我在1980年代後半的嘗試,以過去都市空間為基礎,討論集體儀式與現代權力之間的動能,並放到國民國家或帝國之類的更大脈絡來思考。
經過這樣的思考作業,繼之浮現出來的主題,就是博覽會與殖民主義的緊密關係。適巧1980年代後半,海外也出現許多以殖民主義意識形態來探討19世紀末萬國博覽會的重要著作。由於這些研究行動的先行,本書的思考因而聚焦於更為早期的問題,亦即在現代日本的博覽會中,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主義如何再現的問題。這種觀點在本書出版後的1990年代後半開始急速暈染開來,而今博覽會與帝國主義的各種討論,已有諸多優秀的研究者在各個領域從事精緻的分析。
本書還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博覽會與消費文化的關係。本書雖以博覽會這種具體的群集空間為焦點,但更在思考博覽會與國民國家、帝國主義及消費社會之間的關係。現代都市出現過的無數視覺消費空間—例如百貨公司、主題樂園、博物館、廣告,其原型就是博覽會。由這個觀點出發,本書分析了歐美的商業主義如何滲透到博覽會,以及日本的百貨公司和報社何以要主辦博覽會。從今天看來,這種觀點可說是一種「殖民地性的現代」,是涉及摩登女郎、消費文化、殖民主義、商業主義等各種主題的研究。
這二十年來,伴隨社會的鉅變,學術界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對我本身而言,1990年代下半之後的最大變化,是與許許多多亞洲各國批判性知識分子的廣大交流,以及自己執教大學裡學生國籍的多樣化。本書寫作時是以概念上的殖民主義作為問題的切入點,我則尚未與亞洲各國友人共享相同的問題意識或共同進行研究。然而今天,我自己的疑問已深切與亞洲、太平洋、美國、歐洲的友人所共享。當然,在研究日本的脈絡時,我也不再認為只以日本當作唯一的核心對象就足夠,也不再視之為不證自明的前提。
在這種全新的跨國性知識文脈下,本書或許還能因開啟一些新的批判性洞察視野而有所貢獻吧!就如前述,日本、韓國、中國等,有可能針對歌頌經濟成長而舉辦的國家慶典進行比較研究。果若如此,本書的觀點或許多少有所用處。對殖民時期曾在臺灣、朝鮮半島、滿洲舉辦博覽會的相關研究,也可能是本書研究的延長線。
我也期待本書的讀者,不要只將目光直接對準博覽會的研究。除了博覽會,博物館、美術館、百貨公司、電影院、劇場、書店、圖書館等各種現代的(=modern)空間,都在19世紀到20世紀之間大量出現在東京、大阪,也出現在首爾、臺北、上海、香港等亞洲都市。這些空間也可能以稍稍縮小的規模,出現在同時代的地方性都市,甚至以移動的形式出現在農村的學校、寺廟及神社。若以此來思考現代性空間,最重要的關注點,應該就是群聚的人們與空間所交織的視線集體組織化的歷史。在博覽會;在博物館和美術館;在電影院、百貨公司、圖書館,走過「現代」的人們體驗了什麼樣的視線變化?在這種變化中又如何被新的社會集體性所組織起來?這些問題,實已超越了美術史、電影史、文學史、建築史等既存學科領域的界限。就我本身的立場,我認為新的文化史就是最廣義的媒介理論或文化研究所要探討的對象,當然這種說法也可以有不同見解。
然而,我仍想對那些不同見解提出我的期待,希望本書讀者參考本書的提示,不要完全只使用自己在「美術史」、「日本史」、「建築史」、「電影史」、「媒介史」等學科框架內熟習的知識,而要試著跨越框架並試著培養打破框架的攻擊意志。
對人們的經驗進行重新整編的,不只是博覽會、美術館、電影院、百貨公司等作為現代視線的空間;大學與各種學術性知識的機制(包括這本翻譯書本身),也都是作為現代視線場域的一部分而被組織起來。歷史學、地理學、植物學、動物學、文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現代性的學術體系,不會永遠維持不變的內容,傅柯(Michel Foucault)早已經清楚指出這點,它們是透過現代媒介與論述秩序的組織過程而產生。
是以《博覽會的政治學》的「政治學」,就不是造成政治影響力那種意義下的政治學,也不完全是操弄博覽會那種微觀政治學意義的政治學。當然,後面這種微觀政治學的觀點是貫穿本書最重要的部分,甚者,能夠記述微觀政治學的論述場域,亦即各種學科領域的結構,也都與博覽會一樣是種現代視線的秩序。探討博覽會,也就是在探討你我身邊的許多事物,例如身處的大學、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百貨公司等地點,以及作為教師、學生、讀者、觀眾、消費者等身分。這並不是要否定大學、圖書館、博物館的意義,而是要先打造一個「去領域」的基地 ,以將知識結構由內部顛覆、相對化乃至提出全新的認識觀。
今日,網際網路與各式各樣的數位媒介,對於大學、圖書館、博物館,乃至書店與百貨公司等現代性的空間秩序,莫不帶來劇烈的變化。所有現代視線的空間,在這個巨大的數位衝擊下幾乎也都腳步踉蹌。在21世紀初,我們不只生活在冷戰變成後冷戰的全球板塊移動(Global Shift)中,我們也體驗到現代性視線空間變成後現代資訊空間的數位板塊移動(Digital Shift)。這麼看來,博覽會這樣的現代性空間,難道只能是歷史性分析的對象嗎?本書由初版刊行至今已經歷二十年,現在的我對本書提出的問題,一方面因身處中國崛起的東亞歷史中,另一方面則因身處面對新式數位衝擊的現代性空間全體變化中,確實感到有重提新架構的必要。
如果前述的問題意識,能因這次臺灣版的刊行而獲得更多共同思考東亞現代性的讀者之助,實為個人之所幸也。
2010年3月
立宪时刻 豆瓣
作者: 高全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本书选取百年中国历史中一页似乎久已被人遗忘的篇章——《清帝逊位诏书》,从政治宪法学的视角挖掘了其中仍然富有生命的机理。作者认为,在走向共和的古今大变局中,现代中国的立国基础不单纯是辛亥革命那种激进主义立宪精神。它的另一个精神基础体现在《清帝逊位诏书》之中。逊位诏书虽不是一个形式完备的宪法文本,但它总结和承载了晚清以来若干次或被动或主动的改良立宪运动,有效节制了革命激进主义的潮流,弥合了革命造成的历史裂痕。可以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清帝逊位诏书》,共同构成和发挥了现代民国的宪法精神。
本书从五个方面论证了《清帝逊位诏书》的宪法意义。第一,它对冲、稀释乃或阻止了南方政权的种族革命激情,避免了类似法国革命的趋势。第二,通过清帝逊位,传统王朝屈辱而又光荣地把王权交给了一个立宪共和政体,整个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结构。第三,清帝逊位的优待条件不仅仅是一项政治赎买,更是一个建国契约,它对复辟帝制构成某种制约。第四,逊位诏书确立了中华民国的两个主题,一个是建立共和政体,一个是人民制宪,实现“五族共和”。第五,天命流转问题,逊位诏书隐含着承认人民主权是中华民国的新天命。基于此,作者认为,作为现代中国——中华民国宪制的一个重要构成,《清帝逊位诏书》不啻为一种“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健身狂想曲 豆瓣
作者: 米达斯·德克思 译者: 比亚 2011 - 8
《健身狂想曲:非运动生活的幸福》内容简介:曾有1500年之久,人类过着没有体育运动的生活,彼时体育运动是根本不必要的东西。体育运动的复活,只是因为19世纪的理想主义运动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认为通过塑造身体就可以塑造精神。由此产生了一种“身体崇拜”,甚至受到一些专制政权的欢迎,至今依然很有影响。但《健身狂想曲:非运动生活的幸福》作者认为,人的精神是一个驾驶着身体“车辆”的司机,它却完全不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自己驾驶的这辆车,所以才发明出体育运动这种东西。没有人能通过体育运动完善生活甚或延长寿命,相反,折寿的风险常常因此而增加。花费许多时间在健身俱乐部里锻炼,纯属浪费生命,而且也是破财送钱,因为有整整一个体育工业链条,与政府及保险业联手合作,就靠着人们对“健康”身体的狂热信仰而获利发财。
《健身狂想曲:非运动生活的幸福》颠覆了关于体育运动的主流观念,语言辛辣、诙谐。也提供新的视角让人们理性审视狂热的体育运动。
在欧洲 豆瓣
In Europe: Travels Through the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 [荷] 黑特·马柯 Geert Mak 译者: 张晓红 花城出版社 2011 - 8
《在欧洲——跨越二十世纪之旅》是一部欧洲二十世纪更广泛的旅行历史,也是一部新颖独创、采用第一手材料的欧洲现代史随笔。从严酷战场(凡尔登和斯大林格勒)到革命场所(彼得格勒和柏林),再到阴森恐怖的死亡和毁灭的藏尸所(奥斯维辛和德累斯顿),作者黑特·马柯穿梭于欧洲大陆,寻求证据和见证人,将重大事件与细节巧妙结合,以独特手法使读者目睹几乎被遗忘的过去。《在欧洲——跨越二十世纪之旅》充满鲜为人知的奇闻轶事、心灵顿悟和感人遭遇。史学家约翰·卢卡克斯说,黑特·马柯是欧洲的肖像画家、印象主义者、诗人音乐家和民众思想的阅读者。
怀旧制造厂 豆瓣
作者: [荷] 杜威·德拉埃斯马 译者: 李炼 花城出版社 2011 - 8
《怀旧制造厂:记忆、时间、变老》聚焦人类的晚年记忆。作为对人类记忆颇有造诣的心理学史教授,杜威·德拉埃斯马在书中探讨关于回忆的不可靠性和人类对遗忘的恐惧感,关于人们对一个从来只存在于回忆之中的世界的向往和思念;同时他也讲述人们只有到了一定年纪之后才能体会到一种未曾预料到的喜悦:所谓的怀旧性记忆的回归效应,正是这种心理效应影响的缘故,人们到了晚年会忽然回想起自己年轻时代的故事。《怀旧制造厂:记忆、时间、变老》向读者叙述了一个关于不断变老的大脑的真实故事,并告诉读者,我们应当珍惜那种缅怀式的恋旧,珍惜往事不可捉摸的本质和鲜明的回忆所带来的慰藉。
众声喧哗 豆瓣
6.8 (10 个评分) 作者: 胡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9
本书触及了网络政治学中的一个重大话题——网络空间中的私域与公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信息时代的开端,公与私的含义和边界都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游移。《众声喧哗》主要探讨,经由新的共有媒体的作用,传统的公私两分如何在社会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产生消长和易位。在这里,公域与私域不能看做结构性的东西,而必须视之为一种流和一种过程。在网络时代,我们既要追求生机勃勃的公共生活,又要保证私人领域一定的自主性。共有媒体也许不能一夜之间改变中国政治,但是却能够促进独立于国家的社会力量的发展。
Remix 豆瓣
作者: Lawrence Lessig Penguin Press HC, The 2008 - 10
The author of Free Culture shows how we harm our children—and almost anyone who creates, enjoys, or sells any art form—with a restrictive copyright system driven by corporate interests. Lessig reveals the solutions to this impasse offered by a collaborative yet profitable “hybrid economy” .
Lawrence Lessig, the reigning authority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Internet age, spotlights the newest and possibly the most harmful culture war—a war waged against our kids and others who create and consume art. America’s copyright laws have ceased to perform their original, beneficial role: protecting artists’ creations while allowing them to build on previous creative works. In fact, our system now criminalizes those very actions.
For many, new technologies have made it irresistible to flout these unreasonable and ultimately untenable laws. Some of today’s most talented artists are felons, and so are our kids, who see no reason why they shouldn’t do what their computers and the Web let them do, from burning a copyrighted CD for a friend to “biting” riffs from films, videos, songs, etc and making new art from them.
Criminalizing our children and others is exactly what our society should not do, and Lessig shows how we can and must end this conflict—a war as ill conceived and unwinnable as the war on drugs. By embracing “read-write culture,” which allows its users to create art as readily as they consume it, we can ensure that creators get the support—artistic, commercial, and ethical—that they deserve and need. Indeed, we can already see glimmers of a new hybrid economy that combines the profit motives of traditional business with the “sharing economy” evident in such Web sites as Wikipedia and YouTube. The hybrid economy will become ever more prominent in every creative realm—from news to music—and Lessig shows how we can and should use it to benefit those who make and consume culture.
Remix is an urgent, eloquent plea to end a war that harms our children and other intrepid creative users of new technologies. It also offers an inspiring vision of the post-war world where enormous opportunities await those who view art as a resource to be shared openly rather than a commodity to be hoarded.
Economics for Humans 豆瓣
作者: Julie A Nels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6 - 9
Acknowledgments
Introduction
1 Tending the Body: The History of Economics
2 Tending the Soul: The Defense of "Noneconomic Values"
3 Bringing Body and Soul Together
4 Love and Money? The Question of Individual Motivation
5 Business and Ethics? The Question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6 Keeping Body and Soul Together
Notes
Index
信徒与公民 豆瓣
作者: 龚浩群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8
《信徒与公民:泰国曲乡的政治民族志》是关于现代国家公民身份建构的人类学研究。关于国家的人类学是政治人类学当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早期的政治人类学侧重研究无国家社会,随着二战后民族国家的广泛兴起,现代国家当-中公民与国家关系的建构问题成为了当代人类学的关注点。《信徒与公民:泰国曲乡的政治民族志》对于小乘佛教在政治现
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阐释。作者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公共性的转换入手,着重探讨了由宗教建构起来的公共性逻辑在现代社会的转化形式。泰国作为一个典型的佛教国度,在这一大多数民众信仰佛教的社会里其公民身份是如何在制度、认同和实践层面得以表现的呢?特别是在泰国最基层的村落社会这些要素又是如何其体得以体现的呢?这就需要在民族志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公民身份的实现形式及其背后的政治社会文化等背景进行“深描”,从中发现这一社会人们的思想结构和行动特点。
氣候經濟學 豆瓣
作者: 弗里德黑姆.施瓦茨 译者: 范瑞薇 臉譜 2006 - 10
《商業周刊》982期書摘特別報導
亞馬遜網路書店5顆星最高評價
國內第一本探討氣候改變經濟的專書
你知道全球五分之四的經濟活動要看「天氣」的臉色嗎?
「一隻在中國的蝴蝶揮動翅膀,可能會引發加勒比海的一場颶風,氣候專家的這個認知可說是新經濟思想的開端。」─弗里德黑姆˙施瓦茨
專家學者研究天氣在現今全球五分之四的經濟活動中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二OO二年的全球國民生產毛額是三十一兆四千八百四十億美元,而三十一兆四千八百四十億的五分之四,也就是說,價值二十五兆一千八百七十億美元的經濟活動是與天氣有關係的。
天氣預報了經濟的繁枯與興衰,也創造出商場上的贏家與輸家。究竟哪些產業從中獲利?哪些產業又飽受威脅呢?德國經濟觀察家弗里德黑姆˙施瓦茨(Friedhelm Schwarz)以輕鬆有趣的文筆,藉著許多例子全面揭露天氣這個生產要素與經濟發展間令人意想不到的關聯性。
不管從全球整體,還是從個別國家的角度來看,天氣都深深地影響了企業、生產力、股市和人們的一舉一動。許多未來導向的企業也已漸漸重視氣候變遷這個不爭的事實。
死前活一次 豆瓣
作者: Beate Lakotta & Walter Schels 译者: 王威 大塊文化 2008 - 5
1. 少有人會為死者拍照,顯示人們對死亡的不安與不了解。本書大膽觸碰這項「禁忌」,將生死肖像並列,使讀者不得不「直視」死亡。
2. 死亡是生命必然的終點,生者唯有把握生命,才能在死亡來臨時少一點遺憾。
3. 「臨終關懷」的精神在於,讓病人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藉由「疼痛控制」將病痛減到最少,保有尊嚴地度過生命最後時光。
◎聯合推薦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余德慧
大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林名男
柳營奇美醫院院長/曹朝榮
終身義工 /孫越
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王浴
萬芳醫院安寧病房護理長/湯梅芬
新樓醫院馬雅各紀念病房
基督教門諾會醫院迦南病房
秀傳紀念醫院安寜小組
安寧照顧基金會
蓮花基金會
這就像把望遠鏡倒過來,你只能看到那些大塊的東西:我是怎樣生活的?我愛過誰?我得到什麼?我錯過什麼?我還能做些什麼?
生與死本是自然遞嬗的過程,然而在今日社會,死亡和死亡的過程脫離日常生活,變得隱密而不可言說。人們對死亡的認識變得模糊,因而心懷恐懼。然而,這個把我們帶往未知世界的過程,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臨終關懷醫院是瀕死者度過生命最後時光的地方。住進院裡的人,知道自己沒有機會回家,知道自己沒有多少時間,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他們只有短暫的一段時間,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做個總結,與自己和他人和解,面對死亡這個課題以及處理死後的問題。
本書作者和攝影者走訪德國數所臨終關懷醫院,和院中的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深談,寫成細膩的文字紀錄。攝影者則分別為每個病人拍攝兩張臉部特寫;一張是即將畫上句點的生命,另一張則是死亡的容顏。從這兩張並列對比的照片,看到面對生命終點的倉皇、滿足或哀傷,也看到死亡的平靜。
斯特萊太太在死前一個月,仍抱著堅定的求生意志。
51歲的芭芭拉,從小在孤兒院長大,渴望母親的愛。她在最後幾個月常常夢到自己是個孩子。
當死亡站在曹太太的門前,她變得更誠實。能夠談論自己的內心,對她是一種解脫。
談普林太太打定主意,直到最後一刻都帶著清醒的理智,精心安排剩下的時間。
好幾個瀕死病人沒有機會和最親密的人開誠布公地談「死」這件事,他們來不及向對方說出愛。
這些瀕死者最後的願望是什麼?希望多活一些時候,希望死亡來得乾脆而溫柔一些,希望死亡不是一切的結束……在臨終關懷醫院,這些願望並非完全不可能實現。
在死亡來臨前「真正的生活」,不但是瀕死者的願望,也是以為死亡很遙遠的每個人,珍惜生命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