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八分鐘
清日戰爭 豆瓣
First Sino-Japanese War
作者: 宗澤亞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11 - 7
‧ 介紹中日甲午戰爭的歷史著作,全書共5章,約40萬字、500幅圖片、90張表格。書中所引材料主要出自日本所藏檔案文獻、學術著作和研究成果,包括了一些以前此類出版物中很少見的內容,材料豐富、翔實、珍貴。作者文筆通俗流暢,寫作態度嚴謹。
‧ 真實地還原了這一19世紀末期攸關中日兩國前途命運的重要戰役的時代背景、起因、經過、結果、意義和影響等內容。
本書特色:
‧ 有較高史料文獻參考價值。本書所用材料,全部來自日本文獻檔案,藏於國會圖書館、外交資料館、防衛廳防衛研究所圖書館、東京都立圖書館等地。在國內較為少見。
‧ 觀點、角度較為獨特,得出的結論比較獨到,有一定學術價值。作者是旅居日本華人,研究了大量日方關於此戰爭的文獻檔案,力圖站在中間的立場分析戰爭的勝敗得失。
‧ 寫作態度認真,清晰嚴謹,務求真實,文字通俗易懂,可讀性較強。全書除文字外,還輔助以豐富的歷史圖片、數據分析與統計表格。
‧ 體例新穎。各章節均採用日、清兩國對比手法寫作,全面對比雙方的軍、政、經、民等各方面因素,清晰直觀,一目了然。較之以往單純紀事或編年手法,是一突破。
铁甲家族 豆瓣
作者: 邓晨曦 海风出版社 2008
《中国海军抗日战争史诗:铁甲家族(套装上下册)》是一部从文化角度审视两个中日海军世家从甲午海战到抗日战争逾时半个世纪对决的长篇小说。通过福州海军林中天世家和日本海军别浦左卫门世家的生歌哭死、情天恨海、悲欢离合的命运贯穿了抗日战争中一系列重大事件:淞沪抗战、南京大屠杀、江阴血战、武汉会战、长江布雷战、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重庆大轰炸,使之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书中对中日两军的大会战和两个家族海战的再现,场面恢宏,气势磅薄,又交织着人物命运,起伏跌宕,独树一帜。中日甲午海战正是铁甲战舰时代的一曲悲歌,林中天家族失败于无法在晚清时代用鲜血书写维护中国海权的理想。可歌可泣的是在铁甲舰时代终结后的八年抗战中,林中天家族仍用铁甲战舰打败了拥有潜艇、飞机和用统一口径主炮武装战舰的别浦左卫门家族。中国近代海军是一支以福州人为主体的精英,中日甲午海战是他们第一次悲壮的毁灭,八年抗战则是他们第二次英勇的殉国。战争异化了人类,甚至使战争变成了家族间的恩仇,乃至个人间的对决,《中国海军抗日战争史诗:铁甲家族(套装上下册)》首次揭露了这种嬗变。
大債時代 豆瓣
作者: 約翰·蘭徹斯特 译者: 林茂昌 早安財經文化有限公司 2011 - 7
商業周刊1232期書摘推薦 中國時報7/16開卷版書評推薦
3大百萬超人氣部落客綠角外匯最前線林洸興《美元圈套》王伯達強力推薦!
恐怖!明明你帳戶裡有存款,ATM卻不給你錢!
這是個債債相連的大債時代! 從歐洲到美國,從日本到台灣,大家都在舉債!
如果債台垮了,會如何影響你我?沒有專家願意講,但本書揭開驚人答案:
到時候,不管你有多少存款,都將無法從提款機領到你的錢!
作者約翰.蘭徹斯特和大家一樣,很想搞清楚全球債券市場的來龍去脈,於是親自和各種人物打交道,包括不顧一切後果的銀行匪類、打瞌睡的主管機關、自滿的政治人物、吃人的放款者、借錢揮霍毫無節制的人,和無辜的旁觀者。
《大債時代》以深入而幽默的方式,講述了一個與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但我們卻一無所知的可怕現象:當地球上多數人奢華的日子,其實都奠基於債務之上,有一天債台垮掉,誰會是受害者?答案,即將揭曉。
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 豆瓣
作者: 罗志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本书讨论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这一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五四” 前夕的士人心态与政治的关联,到“五四”后各种思想观念、行为取向和政治势力之间的竞争,以及这些因素在竞争中的互动,并从区域、文武、新旧等文化因素与政治斗争的纠结考察北伐前数年军政格局的演变。全书所再现的“历史现象”与既存认知有相当距离,或更贴近这一时段中国思想、政治领域那种异常丰富、曲折而活跃的动态场景。
武道狂之詩 卷二 豆瓣
7.4 (5 个评分) 作者: 喬靖夫 天行者出版 2009 - 3
武魂不折
俠氣沖天
「只要是武當派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
流浪武者荊裂與少年劍士燕橫,追蹤武當遠征大軍,到達四川省府.成都,卻同時踏進了預想以外的險境。兩人不知道:武當也在等待他們。
燕橫初涉塵世,未知江湖路冷,人心險惡;東瀛女劍士島津虎玲蘭,千里西渡而來尋找荊裂,是敵是友不明;峨嵋武者兵團出動,迎接武當派的嚴峻挑戰。
高手群集蜀地古都,生死間髮的殺陣,已在黑夜裡悄悄佈下......
族群政治 豆瓣
作者: 关凯 2007 - 10
《族群政治》讲述了关凯具有远比一般学者更为宽阔深入的国际视野、理论厚度和实际的实践经验。 因此,他积多年的思考和经验,主要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角度,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以“族群政治”为题撰写本著作,对族群问题的本质进行了十分深入的讨论,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与结果产生的逻辑过程。其书结合国内外的各种关于民族问题进行的陈述和分析,都与国际学术界相关的各种前沿理论和观点进行了对话,其思路清晰,语言犀利,对各派理论理解准确,分析鞭辟入里。而且他的分析并没有停留于固有的这些理论,还提出了很多个人的见解,给人以启发和更开阔的思索余地。可以看出,作者在族群政治问题上的阐述力图全面完整,这个目标应该说已基本达到,但由于全书篇幅之限制却影响了在一些较重要问题上的进一步深入探讨。 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能看到他在这些问题上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
寻找文化身份 豆瓣
作者: 李立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除了学科、学术表述范式上的这种思考外,还有两个因素也促使作者采取这种形式进行表述和写作。第一,作者与研究、书写对象的特殊关系。村落是作者妻子的家乡,文本中出现的那些人物与作者都有着或近或远的亲戚关系,这使作者得以和他们内心的隐秘世界有了亲密接触。其二,作者从前中文专业的学科出身,导致作者对以小说这种叙述形式来报道和探究人物的个性、内心和行为动机有某种偏好,而民族志这种还没有完全定型、正在发展、变化和探索中的研究文体,也为作者进行的尝试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和创造空间。用格尔茨的话说,作者采取的是一种介乎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模糊的体裁”。
在表述上,《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自己也作为一个被反思和书写的对象在文本中出场,与故事中的人物、与读者就文中涉及的问题展开对话和协商。这样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追忆过去作者自己在汉族情境或场域中面对相同问题的亲身经历、感悟,通过表达与村落遭遇后诧异于村落成员应对相同问题的不同方式、思维、心态和期望以及诧异后作者内心发生的改变,来凸现汉族群与村民在文化上的区别,从而唤起读者对本文化和异文化的直觉,使读者也有一种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之感。二是增强文本写作和研究本身的透明度,使读者对研究一书写者在研究中涉及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过程,甚至性情、趣味有所了解,从而建立一种与被动的“支配与被支配的知识”不同的、相对主动的“理解的知识”,参与到作者对对象的认识甚至于文本的建构中来。
不生氣的生活 豆瓣
作者: 金剛塔 译者: 江翰雯 橡樹林文化 2008 - 8
我們必須提出質疑,
為何經過千萬年的進化,
我們自己和全世界人類仍舊如此殘暴無情、充滿破壞力?
為何總是永無止盡地彼此爭戰?
一本溫和親切,教我們遠離憤怒的絕佳著作
教你管理「自我」的秘訣,做個高EQ的人
每個人心中都潛藏著一顆憤怒的種子,生氣、情緒失控、甚至對人怒目相向的戲碼,每天都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演。通常在生過氣之後,心中總會充滿著懊悔和失落,卻總是遍尋不著對治憤怒的方法,來處理這個令人困擾的情緒障礙。
本書作者是一位泰國年輕的佛教暢銷書作家,他以書信的方式,跟弟子談論憤怒的根源和本質,以及當心中生起憤怒的情緒時,我們該如何自處、面對和處理。他運用淺顯親近的事例,循序漸近地教導我們,當憤怒來襲時,只要採用書中的建議,就可以穩定情緒,讓自己從憤怒的險難中解脫,看清楚憤怒的真面目,進而洞見憤怒帶給自己和周遭人的影響。
中國文化史通釋 豆瓣
作者: 余英時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0 - 1
余英時教授著作等身,2006 年11 月16 日,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詹姆士·畢靈頓博士宣布余英時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 ),實在實至名歸。
本書是余教授最新的著述。余教授的文化史通釋,不但研究上層的經典 (如儒選) 而且也注重下層的民間思想,尤其關懷上、下層之間的互動。不但探索中國思想史的連續性 (continuities) ,而且也分析它的斷裂狀態 (discontinuities)。余教授過去的研究工作,重點主要放在中國思想史的幾個重大的變動時代,如春秋戰國之際、漢晋之際、唐宋之際、明清之際,這是四個最有突破性的轉型期。今天研究中國思想史不能不具備一種比較的眼光 (comparative perspective),但不能流入一種牽強的比附 (forced analogy)。
橋上的孩子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陳雪 印刻 2004
本書是年輕小說家陳雪首部自傳體長篇小說,她第一次將過去作品中片段透露過的坎坷成長經驗,貫串起來,一方面回憶隨父母在夜市擺攤叫賣衣服、母親離家數年暫代母職照顧弟妹、父母投資失敗為債務所逼、居無定所......種種不堪的艱困生活;另一方面則描述大學畢業後求職無門,一度在色情KTV工作,後來又不得不回到家人身邊以批發手錶維生......種種彷徨失措的經驗;然而即使在困窘的環境中她仍選擇逃離家庭、逃離情人,蟄居陌生大樓專心寫下自己的故事,試著由不斷的反覆述說中,逐漸找回失竊的身世、空白的記憶......
街邊有檔報紙檔 豆瓣
作者: 莊玉惜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0
誰說研究報紙檔「小題大做」?且看有關業界之百年興衰:
1903年,《南華早報》創立,肩負「反清」重任。翌年,首個流動報紙檔在中環花園道開檔,開後世報紙檔之先河。 1930年,報紙仔及報紙妹穿街過巷兜售報章。 1955年,痲瘋病等傳染病康復者,給刻意安插在佐敦碼頭,經營報紙檔。 1956年,深水英籍警司,設計了首個標準報紙檔。 1960年,經改良後的設計規格,立此存照於1960年政府憲報。 1980年,報紙檔物料由木製改為鐵製。 1990年,贊助商贊助的報紙檔日漸大行其道。 2000年,報紙檔數量每況愈下……
從首個流動報紙檔之誕生,到其如何充斥市面,還有報紙檔之設計顏色密碼與報販的生涯與身份確立,本書作者將一一道出。通過本書,讀者將發現報紙檔背後呈現的香港大歷史小歷史之進程,是不可小覷及必須保育的街頭重要文物。
惯于赞同 豆瓣
作者: [美]萨克凡·伯克维奇 译者: 钱满素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1
本书从对美利坚的概述开始(第一、二章),继而描述清教徒们如何创造出一套适应他们需要的辞令(第三章),以及对美国第一部史诗的作者科顿?马瑟的生平著作的详细分析(第四章)。随后的两章讲的是从18世纪中叶开始经过革命到杰克逊时期清教辞令的转化。主要人物是大觉醒的领袖乔纳森?爱德华兹和民族历史学家乔治?班克洛夫特,后者的著作提供了新共和国初创几十年中神话塑造的主要源泉。我接着转到更为复杂的对神话的文学处理问题。在霍桑的《红字》(第七章)中我读到了美国共识的象征方法的经典程式。在麦尔维尔《皮埃尔》(第八章)中,我看到了我们对那象征学的最深刻的批判。在爱默生的散文(第九章)中,我探索了美国方式最有影响的方面——个人主义理论——的发展,我称这些问题更为复杂是因为它们呈现在艺术作品之中,仪式和意识形态可以很容易地连在一起理解,但文学想象为分析加上了另一维度。
The Rites of Assent 豆瓣
作者: Sacvan Bercovitch Routledge 1992 - 11
Between the Revolution and the Civil War there develop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 new culture - modern and liberal. With a new vision of community and nationality and an interwoven set of institutions (legal,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it had as a link between all these, a complex system of symbols, rituals, and beliefs. The subject of The Rites of Assent is the growth of this symbolic economy. Sacvan Bercovitch traces its origins back to the colonial period, and specifically to the legacy of early New England. He analyses the manifold functions of America' - as a view of history, a spiritual ideal, a myth of origins, and a mode of identity - in the work of influential figures from the Revolution to the Civil War. The major part of the book explores these themes in the work of classic American writers - Hawthorne, Melville, and Emerson. Bercovitch's focus is broadly cultural, emphasiz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language, popular and high literature, social action and creative expression. His book will be valuable reading for Americanists in every field, and to students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日本帝国主义研究 豆瓣
作者: 依田熹家 译者: 卞立强 等译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 - 1
本文集卷一收录的《简明日本通史》,是依田先生在中国讲学时所使用的讲稿。已故的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在《序言》中作了准确扼要的评价,并推荐说:“这部书既可作教材使用,也可以供对日外事工作人员检阅和参考。”卷二《日本帝国主义研究》着重从经济上揭露二战前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侵略,其特点是运用大量的资料、统计和图表,而且几乎全部都是日本统治阶层的资料,然后用画龙点睛的手法,轻轻点上几笔,勾画出侵略者险恶狠毒的用心和狰狞面目,反推出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卷三中收录的《近代日本与中国》,论述了近代日本帝国主义是在野蛮侵略和掠夺中国、朝鲜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同时也在中国、朝鲜以及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的反抗中走向灭亡。卷三中收录的《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和卷四《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是在我国推行“改革开放”、全面现代化时期,作者新撰的论著。后者是学术专著,前者通俗易懂地概述了后者的主要内容。两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比较了中日两国近代化背景的“异”与“同”,特别强调了两国文化类型与民族性的差异。它们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对我国当前的现代化也有现实意义。卷五《近代日本的历史问题》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单篇论文,其中涉及明治维新、天皇制、自由民权运动以及战前日本的殖民政策、军部独裁等近代日本史中的重大问题。《战后教科书问题》一文中,揭露主审教科书的文部省(教育部)文教官僚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反动的皇国史观的传统。这表明日本的教科书问题屡屡发生,日本当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五卷文集收录了依田先生关于日本史和中日比较研究的学术著作和论文,是他一辈子的心血结晶,也是他对中国友好感情的自然流露。我相信文集的问世对我国日本史的研究会有所参考、启发和促进。广大读者通过文集可以认识日本社会发展的历史及中日两国之间的异同,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从而加深对中日关系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的理解。
孫逸仙 豆瓣
作者: 白吉爾 译者: 溫洽溢 時報文化 2010 - 6
有關孫逸仙的研究,長期以來被兩種歷史生產模式所主宰:一是中國史學的製造迷思,一是西方史學的破除迷思,兩者都扭曲了孫逸仙。本書顛覆又客觀地企圖呈現中國百餘年前第一次現代化時期,孫逸仙真正的歷史角色。
在法國漢學家白吉爾筆下,孫逸仙其實是昏庸的政客、慷慨又糊塗的機會主義者,更不是個偉大的理論家。但作者同時認為他的確懷抱救國理想,最倚仗的才能就是「跨界」溝通。綜其一生,他為革命全球奔波,訴諸三合會、教會、學生、商人、西方列強、共產國際等的支持,能悠遊與動員這些利益與思想大相逕庭的群體。如此複雜而矛盾的形象,放大到近代中國的經濟、社會脈絡來看,白吉爾認為,孫逸仙正是海洋中國的產物,他的發跡,代表的是沿海中國勢力的崛起。在如是的風雲湧動中,孫逸仙的一生讓我們有機會探究近代中國發生革命的背景與條件。
究竟該如何看待孫逸仙留下的龐大政治和智識遺產?本書試圖重建孫逸仙的生涯,看他如何從一位南海冒險家(第一部)蛻變為創建共和之父(第二部),最終成了偉大民族主義運動的領導人(第三部),或許正可以幫助我們反思認識孫逸仙的方式。
本書目錄臺灣版序
導論
第一部 南海冒險家 一八六六至一九○五
第一章 一八六六至一八九四,成長歲月
第二章 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七,革命領袖的象徵性創造
第三章 一八九七至一九○○,革命運動的象徵性創造
第四章 一九○五年,喚醒民族主義與創立同盟會
第二部 國父? 一九○五至一九二○
第五章 孫逸仙與同盟會
第六章 謀反者
第七章 中華共和之(養)父
第八章 一九一三至一九二○,跨越沙漠
第三部 孫逸仙晚年:民族革命和革命民族主義 一九二○至一九二五
第九章 一九二○至一九二四,孫逸仙、蘇聯顧問和廣州革命基地
第十章 孫逸仙的三民主義
第十一章 孫逸仙之死與變形
人物小傳
注釋
參考書目
今日的伊斯蘭:穆斯林世界導論 豆瓣
作者: Akbar S.Ahme 译者: 蔡百銓 商周出版 2003 - 5
世人以許多不同方式看待伊斯蘭。伊斯蘭不只是具有吸引力的神秘詩賦,高妙的對稱的建築物,祕傳的素菲神秘主義思想;伊斯蘭也是走在街頭的群眾,青年攻擊大使館,電視螢幕上自我鞭笞的意象。它不只是神學;它也是辯教(polemics)、爭論、媒體意象、衝突、一種觀點。
本書出自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系列節目。目的是要協助瞭解遙遠且未知的神秘國度。在這個因為對於其他民族無知而越來越充滿仇恨的世界裡,這是迫切需要的。本書將檢討穆斯林的社會與習俗、態度,書中精神是在強調,觀察其他民族不是在觀察異國的、奇異的、怪誕的事物,而是在觀察不同的事物。重點不是在降低差異,而是在解釋差異。
分斷體制.民族文學 豆瓣
作者: 白樂晴 译者: 李政勛 / 朱玫 聯經出版公司 2010 - 11
這是一本理解戰後韓國進步運動與批判思想的重要著作
白樂晴的知識實踐,是韓國的、也是亞洲的、更是全地球的,是基於第三世界知識分子立場所進行的探索與批判。
理解白樂晴的分斷體制概念,不只是理解韓半島的民族分斷危機,更是理解世界體系全球運行的邏輯。
1960年代起白樂晴即力倡以民眾為基礎的民族文學,在分斷體制的論述下,他所主張的民族文學,既是現實主義的文學,也是向全人類開放的文學。
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 豆瓣
作者: (巴西)保罗·弗雷勒 译者: 熊婴 刘思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当我们发现保罗·弗雷勒将为本书系写作时,我们万分荣幸与激动,觉得应该为这本书写篇简短的前言。这是四年前的事,现在这一时刻到来了… …对这个影响到我们的职业生涯、友谊和爱的人,我们能写点什么呢?对这个我们认为永远不应逝去,而现在却只能在精神上、文本上、教学中存在的人,我们能写点什么呢?我们能公正地写出前言吗?保罗希望我们说些什么?
不可能回答的问题,只有时间才能回答——尽管我们知道弗雷勒幽默,对这个世界常怀痛切之感,然而他还是在1997年5月2日逝世了。我们不难察觉到他淡泊名利,对自己的作品和名字被盗用一笑了之。我们还对那些毫不迟疑地兜售弗雷勒“方法”的学术骗子加以嘲笑,这亦非难事。有时很难相信那些打着弗雷勒的幌子来标榜自己的人的话。自然,弗雷勒独有的做法是,对这些新贵,他不会厌恶,仅仅是笑笑并且祝福他们。他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去澄清这类“鸡毛蒜皮的”事情。在雪莉的办公室里有一则弗雷勒语录,转引自唐纳多·马塞多:“漠视你的敌人。”她时常感到很难做到,因为受《旧约》“以眼还眼”的训诫影响太深(这也是该语录在办公室中引人注目的原因)。当然,对那些接受基督教和其家庭价值(familyvalue)的人而言,笑对恶人并非难事!上帝保佑那些能把另一边的脸颊也凑过去的人。
保罗很早就知道,时间更应该花在改变、教化这个世界上;抱怨是没有意义的。这并不是说保罗是个“常败将军”(毕竟,他坐过牢,不久又被巴西驱逐出境)。但他坚信,唯一正确的做法是,适应学生的既有经历,用彻底的爱去帮助他们。要理解弗雷勒的思想,关键在于找到既有经历与彻底的爱的交集。保罗在这两者的交集里创造的奇迹不仅为教育学提供了模式,而且为我们的生活指明了方向。
没有人能照搬弗雷勒,所谓有同情心的教育法也不足以。保罗呼唤的是承诺、政治参与和行动:毕竟,教学是一种政治行动,一种爱和洞察的行动。预售(prebought)的录像带或车间无法让教师开展彻底的教学,只有严肃的学者和为社会正义承担义务的人才可能成为“弗雷勒式”教师。我们必须牢牢记住,弗雷勒意义上的同情心不是做出来的,教育孩子们、给他们授权,仅有同情心是不够的。孩子们需要好老师来教育他们,这些老师从不逃避教育的责任,给学生制订日程并在必要时纠正学生。弗雷勒坚信,这是民主的教学。正是这样的教育给了学生权利并把他们从压迫中释放出来。
当以上短文从键盘上流出时,弗雷勒给了我们无限的温情,我们是多么感激与思念他啊。在本书付梓时,我们要对他说:情迷和再见(Obrigado and tchau)。我们知道,他将作为诤友永存于世。我们还要向他深爱的尼塔献上我们最深的爱和支持,在下一个千年中,她将继续为她的事业而奋斗。
本书为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勒写给即将成为教师的青年人的十封短信,阐释其风行世界的弗雷勒教学法,告诉人们,作为文化工作者,教师能做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读和写,更应建立起全新的教学关系,把教育活动当成是重要的政治实践来从事,让学生自我教育,参与知识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