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八分鐘
间谍王 豆瓣
作者: [美国] 魏斐德 译者: 梁禾 团结出版社 2004 - 8
本书叙述了一个非凡的秘密警察,一个阴影般的险恶幽灵——戴笠的一生。他的生活体现了20世纪中国所具有的、再封建式的多变个性与难以逾越的职业纪律之间的平衡。戴笠及其创建的国民党特务组织,是蒋介实反共反人民的忠实爪牙,在为蒋排除异己,维护国民党专制统治,以及保护蒋介实安全方面效尽犬马之劳,犯下了种种罪行。同时,抗日战争期间,在抵抗日寇、铲除汉奸方面也做过一些工作。戴笠来自于这样的一个背景:作为闭塞的“中等县城”里的精华,他克服了某种城乡之间的差别——再具有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个人关系的乡村世界与一个更加广阔、充满职业责任和冷冰冰的专业知识的领域之间的差距……
A Coffin for Dimitrios 豆瓣
作者: Eric Ambler Vintage 2001 - 10
A chance encounter with a Turkish colonel with a penchant for British crime novels leads mystery writer Charles Latimer into a world of sinister political and criminal maneuvers throughout the Balkans in the years between the world wars. Hoping that the career of the notorious Dimitrios, whose body has been identified in an Istanbul morgue, will inspire a plot for his next novel, Latimer soon finds himself caught up in a shadowy web of assassination, espionage, drugs, and treachery.
哈瓦那特派员 豆瓣
Our Man in Havana
8.9 (7 个评分)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吴幸宜 译林出版社 2008 - 10
伍尔摩是一位旅居古巴哈瓦那的英国商人,经营一家吸尘器代理店,并独力扶着十七岁的女儿梅莉。女儿日渐成熟美丽,伍尔摩开始担心她的教育问题,却苦于力不足,无法替她安排好的出路。就在此时,一位神秘的英国情报人员出现了,他选中伍尔摩做为他的下线情报员,以搜集当地的情报。伍尔摩在金钱的诱惑下,开始用身边的事物“制造”情报。英国情报本部深信不疑:将吸尘器草图视为核子武器,衣舞娘当做卧底间谍;敌方的情报部门也跳进来反制,虚构的人物竟一一浮现,而伍摩也陷入危机……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衬托出情报世界的荒谬。
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 豆瓣
作者: 海澀愛(Heather Love) 蜃樓出版社
【基本資料】
* 書名: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
* 著者:海澀愛(Heather Love)
* 編者:劉人鵬、宋玉雯、鄭聖勳、蔡孟哲
* 頁數:360頁
* 尺寸:17*19.8cm
* 定價:350元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7日
【本書介紹】
酷兒,污名,爛情感,殘缺壞主體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倒退的政治」選編酷兒學者海澀愛近期關於情感與酷兒論述的六篇作品:檢視主流婚姻-家庭連續體的強迫幸福論述,以與時俱變不了的「老處女」挑戰女性主義進步史觀,置疑已在泛道德傾向裡僵斃死去的「他者論述」,思辨文學閱讀向來標舉的「細讀」與人文主義詮釋框架的問題性。第二部分「Feeling Bad in 2010」則紀錄了海澀愛訪台期間與台灣學界及運動界所進行的三場精彩對話,內容觸及酷兒的文化政治、殘障污名與性污名等情感政治的重要研究場域。
「你會很討厭自己的壞掉被同情嗎?」
在本書中,海澀愛關注「悲傷的系列」、「寂寞的人們」、「被輕賤的隊伍」,分析讓人裹足不前的悲傷與寂寞的社會性意義,對人道主義式的悲憫作出重重一擊。「流動」從來就不是自由自在人人平等的,正如人從來就不生而平等,所謂的邊緣他者,面對的是日日夜夜情感與身體「實實在在」的顛沛流離——會髒、會臭,會死,無從詩意化也無法輕易寄寓批判向上流動。我們所面對的,也不僅是暴力形式的驅除他者,人道/人文主義裡溫情脈脈的感同身受,溫馨同情悲憫,是更難覺察更為高明的收編。
讓我們一起下流
論述與情感都是有階序性的,憂傷、沮喪、妒恨是必須克服的負面情緒,憤怒不好,至少有助於凝聚行動,而倒退主體(源於生存處境裡處處的痛楚與難堪)的孤單與孤立感,則給力不了。海澀愛不在於擁抱孤單以肯定「不運動」的正當性,而是試圖面對運動和運動不了都存在著的「運動傷害」,看清拯救孤單與浪漫化孤單,其實是現代欲望的一體兩面。作為現代的負面性而存在的酷兒、污名、爛情感、殘缺壞主體,迫使我們必須看見,「進步」論述向上流動的欲望,如何分化我們/他們,如何讓個人的內在分裂,製造出鬱卒不前、壓根兒不渴望或根本無望於「進步」的不夠格他者。
夢十夜|宋玉雯
作者與譯者簡介
附錄:「Feeling Bad in 2010: 酷兒 情感 政治 國際論壇」會議說明暨議程
【訂購資訊】
聯灃書報社總經銷
地址:10349台北市重慶北路一段83巷43號1樓
電話:02-2556-9711/傳真:02-2556-0649
在各大書店均可購得,如誠品、金石堂、三民書局、政大書城、聯經等書店,以及博客來、遠流博識網、新絲路等網路書店。
Feeling Backward 豆瓣
作者: Heather Lov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 3
Feeling Backward weighs the costs of the contemporary move to the mainstream in lesbian and gay culture. While the widening tolerance for same-sex marriage and for gay-themed media brings clear benefits, gay assimilation entails other losses--losses that have been hard to identify or mourn, since many aspects of historical gay culture are so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ain and shame of the closet.
Feeling Backward makes an effort to value aspects of historical gay experience that now threaten to disappear, branded as embarrassing evidence of the bad old days before Stonewall. It looks at early-twentieth-century queer novels often dismissed as "too depressing" and asks how we might value and reclaim the dark feelings that they represent. Heather Love argues that instead of moving on, we need to look backward and consider how this history continues to affect us in the present.
Through elegant readings of Walter Pater, Willa Cather, Radclyffe Hall, and Sylvia Townsend Warner, and through stimulating engagement with a range of critical sources, Feeling Backward argues for a form of politics attentive to social exclusion and its effects.
狼廳 豆瓣
Wolf Hall
作者: 希拉蕊‧曼特爾 译者: 廖月娟 天下文化 2010 - 6
他不是魔鬼的代言人,但魔鬼也攔不住他;他不過是個無名小卒,但他卻是天生贏家。
宮廷就是他的競技場,罪惡是力量的來源;然而只要走錯一小步,就有可能萬劫不復…
亨利八世的宮廷猶如一個殘忍無情的競技場,只有一個人敢以自己的生命為賭注,以博取國王的寵愛,進而步步高升,登上權力的顛峰。
一五二○年代的英格蘭,災禍一觸即發。英王亨利八世與凱瑟琳王后結褵已十數年,但膝下始終沒有男性繼承人。亨利八世開始擔心,英格蘭在未來會為了繼承權問題而引發內戰。此時,宮廷內出現一位年輕女子,工於心計的她,把亨利八世迷得神魂顛倒。樞機主教沃爾西為了國王的離婚案費盡心思,百般週旋,卻始終無法突破僵局,最後遭到罷黜、含恨而終。出身寒微的克倫威爾趁勢而起,他足智多謀、鐵石心腸、不擇手段,精力旺盛得像魔鬼。
然而,亨利八世卻是個生性反覆無常的君王。在那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一小步錯就可能人頭落地的時代,克倫威爾該如何在腥風血雨的宮廷中求生?
日夜书 豆瓣
6.8 (8 个评分) 作者: 韩少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4
编辑推荐
知青一代的精神史。
以大眼界诊断时代,以大悲悯直指人心,具有社会广角与人性深度的心灵书写。
灵动的言表与深刻的思辨自然融合,当代文学的独步标高之作。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精品。作品通过几位五○后从知青年代到转型时期的人生轨迹和恩怨纠葛,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变迁。作品的聚焦点是性格、情感及价值观的冲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后知青”官员、工人、民营企业家、艺术家、流亡者等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用他们各自的一生回答了时代的精神之问。
这是知青一代的精神史。以大眼界诊断时代,以大悲悯直指人心,具有社会广角与人性深度的心灵书写。灵动的言表与深刻的思辨自然融合,当代文学的独步标高之作。
媒体评论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之一例。
格非:像是畸人录,又像是英雄传,对历史和现实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欧阳江河:整整一代人的安魂曲。
黄雀记 豆瓣
7.2 (30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作家出版社 2013 - 8
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
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
儿媳嫌弃,儿子不争,祖父只好交给医院关照。祖父不屈不挠,开始“破坏”医院的树木。周围的人都被祖父气疯了,照看祖父这件事自然落在了保润身上。为了驯服不安分的祖父,保润发明出了自己独特的绝招——娴熟的“捆人”技术以及五花八门的绳结。祖父变得服服帖帖,保润也成了医院里的大名人,不断地被请去驯服那些不安分不听话的病人。
终于有一天,他在医院里,撞见了照片上那个不知名的少女。
少女无名,是从小被医院老花匠收养的弃婴,人称仙女。仙女年少傲气,唯独听命于柳生。与仙女约会,让保润动了心,他与柳生做一个交易。事后发觉被柳生欺骗的仙女看不上保润,两人在溜冰场上不欢而散。
保润心有不甘,柳生遂撺掇两人的舞会,跳小拉,地点在医院的水塔。仙女不从,保润便使出自己的捆人绝技,把仙女捆在了水塔里,扬长而去。然而,等待他的,却是警车。柳生出来了,保润却被留在了监狱里,蒙受十年冤屈,徒耗十年光阴。
这十年里,仙女被视为“扫帚星”远走故里,保润一家则早已家破人亡。柳生深藏罪疚,洗心革面,代替保润照顾祖父,做起了本分的生意。万料不到,仙女回来了,回到了这间医院和香椿街,改名“白蓁”。柳生迷上了更漂亮的白蓁。但曾经的罪恶是抹不掉的,白蓁再次离开了。
保润出狱,柳生迎接。两人成了至交,仿佛彼此不曾相欠。可是,白蓁带着肚里的孩子回来了,致使三人无法不去面对过往的巨大创痛。在水塔里跳一场小拉,对于保润来说,就与白蓁(仙女)“清账”了。他曾经以为,自己与柳生之间,过去的就过去了,但是,命运迫使他发现,该还的终是要还的。于是,在柳生的新婚之夜,他终于跟柳生“清帐”了……
白蓁走了,留下了一个红脸婴儿,红脸是羞耻,是愤怒。他躺在保润祖父的怀里,那个比任何人都活得长久、活得不朽的祖父。
繁花 豆瓣 Goodreads
8.7 (281 个评分) 作者: 金宇澄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3
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繁花》让人为之一震,小说的好处自有高人评说----程永新
优雅之野心,当今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文体----张辛欣
近年来最有看头的小说---吴亮
獨學術 豆瓣
独学術
作者: 白取春彦 译者: 張富玲 / 戴偉傑 麥田 2013 - 11
學習(learn)≠獨學(study)
獨學才是在求學與工作上能夠超群的必要手段!
以研究哲學、宗教與文學著稱的日本暢銷作家、《超譯尼采》作者白取春彥
首次披露自身的讀書方法!
人的腦袋可以產生自己的創見,創造出過去所不曾出現的見解或推論──
這就是獨學的最終目的。
「學習」是種低層次的事。
就像小朋友學寫字是「學習」,學習是種模仿;
成人要做的不應該是學習,而是研究。
熟悉哲學與宗教的思想家白取春彥不被既成的概念所拘束,
他提出關於學習具體明確的指導方針,
像是「不要害怕閱讀困難的書」、「與其讀解說參考書,不如直接閱讀原典」、
「多讀比速讀好」、「學習外語的基礎在於『讀解力』」等等,
說明獨學的最終目的,是讓自己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跳脫出填鴨式教育框下的思維。
本書特色
●作者針對現今大眾盲從「實用路線」的學習方法,功利取向的學習心態,提出了自己的批判,並分享自己閱讀艱澀書籍的態度和訣竅。
●內容主要著重在「建立正確的學習心態」,而非坊間常見的know-how路線學習書。
寻找·苏慧廉 豆瓣
作者: 沈迦 新星出版社 2013 - 3
苏慧廉,英国人,传教士,著名的教育家,欧洲一流的汉学家。他一生最好的时光都在中国度过,他的故事,却少有人知。在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这三个字与许多历史大事件、历史名人关联密切。
二十岁出头的他,漂洋过海从英国来到中国,他的未婚妻也追随而来。他的孩子出生在这里,并由此开始了一生与中国的缘分。
他在温州定居二十余载,设立禁烟所,修医院建学堂。学习温州方言,编撰便于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四千常用汉字学生袖珍字典》,向西方介绍中文典籍。
由于他在教育方面的杰出才能,被聘为山西大学堂的总教习。随后受聘牛津,成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而苏慧廉之后的继任者,正是陈寅恪(因二战未成行)。苏慧廉的女儿,长大之回到中国,创办培华女校,这是林徽因的母校。他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英方代表,是让英国庚子赔款最终退还中国的有力推手。
苏慧廉经历中国最动荡的时期,而他的历程,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理雅各、李提摩太、赫德、严复、王国维、蔡元培、吴佩孚、胡适、顾颉刚、费正清,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都与苏慧廉有着或近或远的联系。
作者沈迦,历时六年,跨越三大洲,用翔实的史料,为我们还原了苏慧廉百年前的人生轨迹,也描绘出大时代的波澜诡谲。日光之下,众生如蚁。对历史的追溯,不光是为了这些不能忘却的纪念,还有对那些逝去的岁月,保持一份尊重。
寻访抗战老兵 豆瓣
作者: 《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组 2005 - 11
{这些伟大名字背后的默默无闻者,这些宏大叙事下的细节与人性,是我们最堪珍藏的同仇敌忾,是我们最可信赖的历史真实。}
王春芙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都市报总编辑)
在全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从2005年5月9日到9月2日,《南方都市报》以“寻访抗战老兵”为主题,先后推出了60期特别报道,详细披露了60名老战士在那血与火的年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便是这60期特别报道的一个结集。
《南方都市报》编辑部从一开始就准确捕捉到了今年抗战纪念报道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今年最重要的新闻事件。从4月到8月,我们的记者分赴全国20余省市,包括出境采访至今残留在缅甸边境的原中国军人。采访到的这60名老战士的经历,基本涵盖了整个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和重要战役。如果将60篇报道连缀起来,便构成了一部个人化的抗战史。纵观《南方都市报》的这一报道,有着以下几点独特的优势:
一、立足高处,视野广阔,时空跨度大。
与大多数报纸媒体的老兵报道更多呈现本地化倾向不同,南都的“寻访抗战老兵”力图通过老兵的视角,全方位呈现出抗日战争的壮阔与艰苦。因而我们的报道选择对象上是以战役为主轴,力求每一场重大战役都能找到参与过的老兵,因而报道的空间跨度极大,60篇报道完整地构造了抗战的战场态势与战役历程。
二、对于敏感历史题材大胆突破创新,把握分寸得宜。
由于连战访问大陆带来的两岸关系突破,国共两党实现历史性和解,因而今年的抗战纪念活动对于国民党的抗战功绩给予了前所未有的积极评价。许历农等国民党退役将领也获邀参加9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抗战胜利纪念大会,并获得了胡锦涛主席颁发的抗战纪念章。8月30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王在希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各次重大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军队的很多将士英勇杀敌、壮烈牺牲。这一系列的举措都表明了,今年对抗战历史的叙述已出现了新的报道空间。
在大胆创新的同时,我们始终牢牢把握住舆论导向和报道分寸,坚持以我为主,彰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从而使整个报道显得既富有新意,又不失原则。
三、以人为本,贯穿始终的报道切入角度。
《南方都市报》在整个抗战报道中,秉持本报一贯的人文关怀立场,以大历史变动下的个人命运作为贯穿前后的核心报道内容。在老兵报道中,我们选择了不为人知的普通战士作为报道的主角。以人物为主的叙述角度,使宏大的概念变为有血肉的故事,遥远的历史变为有声音、有呼吸、息息相关的人性。
四、记者全面出击,第一手获取现场资料
《南方都市报》为抗战报道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四个月间,先后派出20多名记者分赴大江南北20多个省市采访,甚至远至缅甸丛林。由于有大量记者第一手的现场采访,因而我们的报道不是单纯的资料整合,而是有古战场的景物变迁,历史当事人的亲历叙述,散存于民间的乡土记忆,以及各地地方志研究专家的核心材料等等,这就使报道显得采访扎实,资料详尽,叙述角度多元。在巨大的历史价值之外,也具有强烈的新闻价值。
空前的规模,巨大的投入,使得《南方都市报》的报道获得了巨大的公共影响力。寻找60个老兵,寻找的是那场战争里千万个为国献身的将士的缩影,寻找的是一个民族在绝望境地艰难复兴的集体记忆。
网易“寻访抗战老兵”专题 http://news.163.com/918/
Biocentrism 豆瓣
作者: Robert Lanza / Bob Berman BenBella Books 2009 - 4
Every now and then, a simple yet radical idea shakes the very foundations of knowledge. The startling discovery that the world was not flat challenged and ultimately changed the way people perceived themselv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world. For most humans of the 15th century, the notion of Earth as ball of rock was nonsense. The whole of Western natural philosophy is undergoing a sea change again, forced upon us by the experimental findings of quantum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these findings have increased our doubt and uncertainty about traditional physical explanations of the universe's genesis and structure. Biocentrism completes this shift in worldview, turning the planet upside down again with the revolutionary view that life creates the universe instead of the other way around. In this new paradigm, life is not just an accidental byproduct of the laws of physics. Biocentrism takes the reader on a seemingly improbable but ultimately inescapable journey through a foreign universe--our own--from the viewpoints of an acclaimed biologist and a leading astronomer. Switching perspective from physics to biology unlocks the cages in which Western science has unwittingly managed to confine itself. Biocentrism shatters the reader's ideas of life, time and space, and even death. At the same time, it releases us from the dull worldview that life is merely the activity of an admixture of carbon and a few other elements; it suggests the exhilarating possibility that life is fundamentally immortal. Biocentrism awakens in readers a new sense of possibility and is full of so many shocking new perspectives that the reader will never see reality the same way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