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八分鐘
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 豆瓣
作者: 齊邦媛 / 王德威 麥田出版公司 2004 - 2
內容簡介
本書為齊邦媛、王德威教授主編,收入與老兵、眷村、探親有關的散文/小說。入選文章之作者包括:孫瑋芒、朱天心、張啟彊、蕭颯、白先勇、桑品載、李黎、王幼華、張曉風、戴文采、遠人、李渝、袁瓊瓊等當代名作家。本書完整體現了台灣外省族群的離散故事,譬如少小離家的老兵、眷村族群、海峽兩岸開放大陸探親的感人故事、偉人將軍的歿落、外省人兩代之間的代溝問題、外省人來台的心境等。本書也將台灣歷史上這一頁長期被爭論的議題給予適當的文學定位,將之予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本書並有齊邦媛、王德威教授的序,清楚交代編纂此書的心路。本書堪稱二OO四年度台灣總統大選時的台灣人應該重新反省自己的必讀書,也是泛藍軍、綠陣營應予以重視的預言書。本書英譯本已於二OO四年初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
The Opium War: Drugs, Dream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Goodreads 豆瓣
Julia Lovell
作者: Julia Lovell Picador 2011 - 7 其它标题: The Opium War
This title tells a story of drugs, distrust, greed and rebellion. 'On the outside, [the foreigners] seem intractable, but inside they are cowardly...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a few ups-and-downs, the situation as a whole is under control.' In October 1839, a few months after the Chinese Imperial Commissioner, Lin Zexu, dispatched these confident words to his emperor, a Cabinet meeting in Windsor voted to fight Britain's first Opium War (1839-42) with China. The conflict turned out to be rich in tragicomedy: in bureaucratic fumblings, military missteps, political opportunism and collaboration. Yet over the past hundred and seventy years, this strange tale of misunderstanding, incompetence and compromise has become the founding myth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 the start of China's heroic struggle against a Western conspiracy to destroy the country with opium and gunboat diplomacy. "The Opium War" is both the story of modern China - starting from this first conflict with the West - and an analysis of the country's contemporary self-image. It explores how China's national myths mould its interaction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how public memory is spun to serve the present; and how delusion and prejudice have bedeville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modern West.
雅爾達 豆瓣
Yalta: The Price of Peace
作者: 浦洛基 / Serhii M. Plokhy 译者: 林添貴 時報文化 2011 - 9
羅斯福是否遭受欺矇?
邱吉爾是否以鄰為壑?
史達林是否乘機勒索?
中國是否遭到出賣?
一本建立在最新史料上,如說書般詳細解讀「雅爾達」八天歷程的最權威、精彩的著作。
雅爾達會議一直是研究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冷戰形成導因的重要指標。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三巨頭於大戰尚未結束前,相聚於黑海濱的雅爾達,進行了現代史上最祕密的和平會議,決定了世界的命運。在這場會議裡,他們調遣數以百萬計的雄師,以他們的意志來裁定勝利者的公義;決定各個民族的未來;更使得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東西遷徙,只因他們認為唯有這樣,才能促進永久和平。
本書作者應用了近年來陸續解密的蘇聯政府檔案,及諸位與會者所留下的日記、回憶錄,以宛如說書的方式,鉅細靡遺地描述了在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到十一日這短短八天的雅爾達會議中,這三位政治領袖想了什麼樣的問題、作了什麼樣的分析以及算計了什麼樣的利益。情節複雜,敘事詳盡,如同完整還原了這場重要會議的現場時況。
2666 豆瓣
9.0 (77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
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最佳小说奖
《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之首
《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小说
《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小说
《旧金山纪事报》年度50部最佳小说
《西雅图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纽约杂志》年度十佳小说
美国Amazon 年度编辑选书 读者最爱十大书籍
25年来百部最佳西语小说
新千年最佳小说
2666的五部分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讲述四个来自欧洲不同地区(英法西意)的文学评论家,因为共同喜欢及研究一位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而成为朋友进而成为情人的故事。几人得知阿琴波尔迪曾在墨西哥现身时,便共同前往。这个部分的基调很平静,甚至有轻喜 剧般的轻松可人。但进入尾声时,气氛开始诡异起来,有很强的梦幻色彩。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是举家迁居到墨西哥的智利教授的故事。在第一部分里他曾是几位评论家的向导,因为他宣称曾与阿琴波尔迪有一面之缘。这一部分里,几位评论家已不见踪影,只留下这位日渐迷幻的教授,他不只能听到死人对自己说话,更是在某天效法杜尚,把一本偶然发现的几何学著作挂在自家的晾衣绳上,看风吹动书页。这部分也交待了教授的妻子迷恋上一位疯诗人抛家弃女的情节。这部分的情绪相对来说超现实,很迷幻。气氛压抑诡谲。甚至配有一些另人费解的图示。
第三部分《法特》,一位纽约《黑色黎明》杂志的黑人记者,因同刊的拳击口记者遇害身亡,接替那人来到墨西哥报道一场拳击赛。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各地媒体同僚,还遇到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他逐渐地了解到在这个墨西哥北方城市圣特莱莎发生了多起杀害妇女的案件,手段残忍,抛尸荒野,他想进行报道,但困难重重。这部分写法上非常写实,叙述简洁有力。特别之处在于(也贯穿于2666全书),线性叙事之间,穿插有非常多的“离题”之言,比如法特乘飞机时听乘客讲的一段海上求生故事,寻访某人时在教堂听到的大段个人独白,某个美国导演的八卦等等。再如前文那晒书的杜尚,也特书了一段。这部分的结尾交待法特在某人帮助下到监狱找一个这些连环杀人案的嫌犯采访,可在见到那人时,却不知道该问些什么了。
第四部分《罪行》可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这部分看似警方档案,因为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自1993年1月到1997年12月,每月甚至每周发生的一起或多起杀害妇女案件,简明扼要,某时某地某人被谁谁发现,死状如何,衣物怎样,周遭环境,死者有否确认身份,法医学检测死因是何,有否嫌犯,警方又是怎样处理的。当然其间穿插了警方故事,贩毒集团背景,政治人物干预,来自FBI的侦探,亵渎教堂的“忏悔者”,能预言未来的女巫师,监狱中呼风唤雨的嫌犯(此嫌犯与第三部分结尾那位巨人嫌犯联系起来),等等。这部分“警方报告”的罗列,让人震惊愤怒,继而失望无奈,直到只能接受这现实的残酷。对读者而言,阅读这部分将会是一次极为震撼的心理过程。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回归开篇引入的悬念人物,他出场了。这个部分甚至可作为独立的历史小说阅读,讲述了阿琴波尔迪的一生,他的出生,成长,贵族家的用人生活,参军,二战,与家人失散,目睹酷刑,成为战俘,耳闻屠犹亲历,开始写作,一家汉堡出版社社长的高度认可关注甚至是资助,传闻其极有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隐姓埋名混迹于欧洲各地,再到遇见家人,直到决定去圣特莱莎那个充满死亡的墨西哥北方小城。这部分的情绪悠然回荡着一首哀伤的歌曲,尽管一些细节的震撼力并不比第四部分弱,然而这更是一种尽在不言中让人既恐惧又哀伤无奈的调子。
No God But God 豆瓣
作者: Reza Aslan Arrow Books 2006 - 3
Though it is the fastest growing religion in the world, Islam remains shrouded in ignorance and fear. To many in the west, Islam means jihad, veiled women and suicide bombers. Yet these represent only fringe elements of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religion. While there have been a number of successful books on the topic of Islamic history - from Karen Armstrong's Islam: A Brief History to Bernard Lewis's The Crisis of Islam , there is surprisingly no book for a popular audience about Islam as a religion, let alone one by an author from an Islamic background. No God But God fills that gap. What is the essence of this ancient faith? Is it a religion of peace or of war? How does Allah differ from the God of Jews and Christians? Can an Islamic state be founded on democratic values such as pluralism and human rights? In No god but God , challenging the ‘clash of civilisations’ mentality that has distorted out view of Islam, Aslan explains the faith in all its complexity, beauty and compassion. (20040315)
再造文明的尝试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罗志田 中华书局 2006 - 6
本书要研究的是胡适。这位二十多岁就暴得大名的人物,从青年起就一生都是新闻媒体注意的对象,也是学术界一个久有争议而很难处理的题目:前些年是贬多于褒,近几年则褒多于贬。而本书要做的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去了解这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个1891-1929年间的胡适。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以一个没有什么身世凭借的二十多岁的青年,回国两年间,即“暴得大名”,一举成为士林之首,真是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之事。这个极有意思的事例,几十年来吸引了无数学者。故此,有人曾说,胡适的“暴得大名”,就是因为“中国思想界有一段空白而恰好被他填上了”。而今,这个人物已经远离我们数十年,但是关于他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胡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隐私不保的年代 豆瓣
The Future of Reputation: Gossip, Rumor, and Privacy on the Internet
作者: [美]丹尼尔•沙勒夫 译者: 林铮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风靡全球的网络隐私安全圣经
高危信息生态环境的生存指南
这是一部及时、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著作,可以改变人们对隐私、名声以及互联网上的言论的看法。丹尼尔•沙勒夫讲述了一系列关于博客、社交网站和其它网站如何散播与人们的隐私生活有关的八卦与谣言的引人入胜和令人害怕的故事,并进 行了别开生面和令人深思的分析,详细阐述可行的建议,以及面对这些挑战时,我们能做些什么。本书的目在于,深入探讨一系列极有吸引力且非常棘手的问题,同时在介于隐私与言论自由的矛盾中,提出某些适度的妥协之举。
-----------------------------------------------------------------
我们身处网络的世纪,人人都喜欢网络,离不开网络。
但网络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它如同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呈现出所青春期特有的狂野特质:莽撞、任性、无畏、不受约束、不计后果……
于是,层出不穷的艳照门、无处不在的人肉搜索和大量随时随地的微博爆料……种种故意、意外或未经同意的信息,在网上大面积流传分享,而且永不消失。
无论你是强势的政治人物,或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学生,在网民集结的意见暴力面前,你都可能遭到无法无天的欺凌!
那么,网络能建立我们的人气还是毁坏我们的名声?掩饰我们的身份还是揭露我们的身份?
使用网络越自由,越使我们陷入更多不自由──如果分享八卦和散布谣言真的是人类不可悔改的天性,我们该如何应对?
国际著名个人隐私法权威、网络法律专家丹尼尔•沙勒夫通过本书为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两难寻求平衡点,教你如何在网络的高危信息环境中捍卫你的言论自由,并同时确保攸关个人名声的信息受到保护!
我愛偷窺 豆瓣
The peep diaries: how we’re learning to love watching ourselves and our neighbors
作者: Hal Niedzviecki 译者: 黃玉華 立緒 2012 - 2
一本讓人忍不住想按讚、分享的「窺視心得報告」
本書作者霍爾.尼茲維奇(Hal Niedzviecki)以詼諧又尖銳的筆觸深入窺視世界;為了深入窺視世界一探究竟,在住家周圍裝設監視器、在老婆車上裝GPS定位系統、僱用私家偵探調查自己,加入各個社交網站、在聊天室貼文、開設部落格、窺探鄰居、應徵上真人秀節目、和在網路張貼裸照的空巢期夫婦一起喝酒、舉辦臉書「朋友」派對。本書內容包含一部分作者的網路世界遊記、一部分的日記、一部分的思索與社會史、加上多位比小說角色更離奇的真實世界人物的採訪。
本書反映了越來越多人的渴望與困惑,讓他們願意用私生活細節換取情感的宣洩、他人的注目、甚至遠播的臭名。人們開始費盡心思包裝自己的形象,甚至開始把自己想成是產品,會認真去想:「我現在要更新什麼,能讓我得到更多粉絲、點閱數,或是有人來邀我上電視?」
我們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跨越了分享的界線,最終變成過度分享?
世界各地興起的選秀節目,美國真人實境秀節目高達數百個;Justin.TV的創辦人賈斯汀在頭上裝置攝影機,將自己一天24小時的生活在網路上全程轉播,並公佈手機號碼隨時接受陌生人傳簡訊來給他建議;加拿大一位兼任家教的中年婦女每逢假日便和丈夫到全世界各地著名景點拍全裸照片,並放到色情網站Voyeurweb上,每天吸引全球超過五百萬人次點閱……
這種過度分享的「窺視文化」(Peep Culture)是一種快速興起的現象,而「塑造一個適於被窺視的形象」與「窺視他人」則已成了全(地球公)民運動。
本書同時讓我們在滿足窺視欲望的同時反思:那永無止盡揭露個人資訊的自戀衝動究竟所為何來?從而呈現科技是如何戲劇性地改變我們對於隱私、個體、甚至人性的觀念。
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停止上臉書、推特、YouTube貼文,又覺得這種生活不太對勁;小心,「楚門的世界」或許正在你生活中即時上映!
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 豆瓣
The Filter Bubble: 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
作者: 伊萊.帕理澤 译者: 宋瑛堂 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2 - 3
Google新版隱私權條款上路
Facebook動態時報公測中
你,是否準備好迎接訊息全面個人化的時代?
和非洲死了一群人的新聞比較起來﹐你家門前死了一隻松鼠的消息更能引起你當下的注意。
—馬克﹒札克伯格﹐臉書創辦人
我們曾經以為「在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一隻狗」,
但現在網站不但知道你是狗,
知道你最愛吃哪一牌狗食,
還知道怎樣的廣告最能撩撥你的心。
我們曾經以為Web2.0終於讓每個人都能接觸不同的想法,
但是網站紛紛使用精心設計的演算法將訊息個人化,
你可能點閱許多文章,但卻全是同一個主題,
永遠只能聽到自己的回音。
我們的網路經驗正在劇烈改變,我們造訪的網站愈來愈積極調查你的個人喜好,並且利用這些喜好來調整網站餵給你的訊息,好讓你對網站愛不釋手,把裡面的文章一篇接一篇點下去。
許多人天天都會利用免費的超大容量的電子郵件、跟朋友保持連繫的社交網站,然而要使用這些方便的服務,就得交出你的個人資訊。其中也不少人非但不介意,還十分以此為樂,凡走過哪個景點,必留下打卡的痕跡。
而如果不找一個朋友坐在身邊上網,你很難察覺原來你螢幕上的Google或Yahoo新聞和別人居然有如此大的差異。個人化消蝕了共同討論的基礎,把這個問題搬上檯面來談,是刻不容緩的要務。
全民書寫運動 豆瓣
John Hartley
作者: 約翰.哈特利 译者: 鄭百雅 漫遊者文化 2012 - 2
在熱絡的網路上傳貼文、分享與回應交流中,數位原住民已主導了未來的知識與產業創新。
你必須擁抱數位素養,才能成為贏家!
數位時代關鍵的文化素養,已成為改寫教育內容、創造知識經濟的能量,也將是下一輪民主世代,必備也必須競逐的政治話語權及場域!
無論是熱衷上網的網民、關心數位教育的師長、追求產業創新的企業家與官員,都必須聽取文化研究學者哈特利的建言。
審定、導讀:簡妙如(中正大學電傳所副教授)
陳光興(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陳順孝(輔仁大學新聞系副教授)、詹宏志(PChome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偉雄(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鄭國威(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 推薦
微網誌、討論區和社群網站,正熱熱鬧鬧地上演著全民書寫盛事。在複雜的網路世界裡,我們如何引領系統走向創新的未來?如何看待數位時代的新媒體型態,如何正視數位世界的新奇、互動、創意特質?
因《解讀電視》一書享譽盛名的文化研究學者約翰.哈特利,以鉅觀的理論架構,穿透當前的數位文化現象,交出這本《全民書寫運動》。他檢視從印刷媒體走向數位影音多媒體的歷史變遷,就媒體的科技及文化形式,論證網絡社會裡的媒體運作型態,探討熱衷貼文分享的網友、關心數位教育的師長、追求產業創新的企業家與官員,在數位浪潮中應該積極努力的方向。
哈特利認為,數位時代的發展關鍵,將是能否善用「數位素養」。經由數位科技,我們自由地讀寫並用,並透過社會網絡參與公共領域、為知識交流貢獻一己之力。我們不僅可以在商業和社群環境中發展個人事業,創造經濟與文化上的價值,連帶開創了集體智慧的知識成長模式。
哈特利由這種以社會網絡為基礎的市場形態,延伸出「創意產業」的核心運作邏輯,認為這正可全面推動創意革新、知識成長與人類福祉。
五十年前,文化研究學者霍加特交出經典之作《讀寫能力的用途》;五十年後,哈特利延伸了霍加特的理念,交出又一部鉅作。有別於一般的個案現象討論,哈特利的系統性分析,讓我們更明瞭網絡運作的社會、文化與經濟價值,清楚創意產業的創新模式、價值鍊及經濟體系,也同時捕捉到數位世代眾多文化現象的深層意涵。
走出中世纪二集 豆瓣
作者: 朱维铮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 5
作为蜚声中外的一流学者,朱维铮教授以其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多元的探索视野和妙语连珠的流畅文字,在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连贯的发掘探讨和发人深省的研究思辨,对中国及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出中世纪的过程,作出了独到地阐述,从而充分显示其不仅把握中国历史昨天、前天的学术修养,更体现其关怀人类社会今天、明天的人文精神。
目录

走出中世纪
——从晚明到晚清的历史断想(续)
“君子梦”:晚清的“白改革”思潮
清末的现代化思潮
——夜读小札
清学史:学者与思想家
在晚清思想界的黄宗羲
一、寂寞“待访”二百年
二、清末鼓动反君主专制的经典
三、推崇《明夷待访录》的角度
四、章太炎由“非孙”而“非黄”
梁启超和清学史
清学史的经典性名著
梁启超与“五四事件”
“迷梦的政治活动”
映现危机意识的“心影”
徘徊于治学与问政之间
并非治清学史的第一人
章太炎和梁启超,兼及刘师培
非天才的天才论述
自己给自己作盖棺之论
胡适《自传》的一则附注
难讲的“原儒”公案
关于钱穆研究
钱穆的文化关怀
民国学术史的过渡人物
新儒家呢,还是史学家?
略说钱著《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与章太炎、梁启超
附记:也说“国学大师”之类
令人将信将疑的回忆录
——评《银元时代生活史》记章太炎
似已忘却的回忆录
《积微翁回忆录》
杨树达上告杨荣国
杨树达私记陈寅恪
叙史的小小尾声
索解晚清的民间报人
——廖梅著《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小引
杨度的《杨氏史例》
百年来的韩愈
《伯夷颂》颂错了?
曾国藩与韩愈行情
严复《辟韩》及其反弹
韩愈在“五四”前后
韩愈和民国“训政”
陈寅恪《论韩愈》前后
俞平伯与陈寅恪
陈寅恪在劫难逃
韩愈成了“尊儒反法”的反面教员
对韩愈“一分为二为宜”
顺便说到《拘幽操》
基督教与近代文化
引言
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
耶稣会士向往中国
基督教在华梅开三度
十八世纪的相反记录
马礼逊与太平天国运动
从“教难”到“教案”
“传教宽容条款”
利玛窦的后继者们
在华的自由派传教士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
剪影与参照
晚清上海租界的宗教文化
历史展现的特定文化形态
光怪陆离的宗教现象
新旧基督教
两个租界的“自治”
新教各差会的“学术传教”
仍待深究的课题
过去的“风流世纪”
——关于十八世纪的中国与欧洲
龚橙与火烧圆明园
——以讹传讹的一则史例
附录: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现代大学的中国先驱
——《马相伯传略》弁言
《壶里春秋》小引
“五四”: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
我看经学与经学史
——《中国经学史十讲》小引
关于清代汉学
一、三类“汉学”
二、名目的确立
三、名实问题
四、形态问题
五、文化比较
晚清学术的非传统化进程
读《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家谱和年谱
“国学”岂是“君学”?
从儒学史说到新儒学
关于马一浮的“国学”
——答《大师》编导王韧先生
一、介绍马一浮的“价值”
二、关于马一浮拒任北大文科学长
三、马一浮与中西文化
四、马一浮为何强调“直接孔孟”
五、马一浮与复性学院
我的书架没有秘密
——答《南方周末》编者刘小磊先生
消逝的燕京 豆瓣
陈远撰
作者: 陈远 重庆出版社 2011 - 4
燕京大学在中国近代史上仅仅存在了33年,但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对中国教育和人才培养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本书从司徒雷登创建燕京大学开始,讲述了燕京大学的名师风采、著名校友的逸闻趣事、燕大在抗日战争中因身份特殊起到的保护作用以及受到的摧残、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过程、燕大在院系调整后对中国教育界产生的影响等,也追述了许多功绩卓著却受到误解甚至不公正待遇的学者,如傅泾波、吴兴华等。
大学校长林文庆 豆瓣
作者: 严春宝 2010 - 4
《大学校长林文庆:一生真伪有谁知》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私立时期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博士的传记性著作。作为一位出生于新加坡的海外华人,林文庆博士全程主掌私立厦大16年,为厦门大学赢得了“南方之强”的美誉,但因种种原因,尤其是鲁迅对他寥寥数语的负面评价,致使林文庆博士,成了中国大学发轫史上一个无辜的牺牲品!为了不使历史有负于先人,《大学校长林文庆:一生真伪有谁知》以大量的中外文献史料为依据,力图拨开团团的历史迷雾,吹去层层的政治浮尘,重新向世人诠释林文庆博士那富于传奇性的悲剧人生,使一个爱国者、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的崇高形象昂然矗立于人们的心中。《大学校长林文庆:一生真伪有谁知》集学术性与资料性于一体,再加上林文庆博士那曲折、传奇般的丰富人生,令读者掩卷之余,也必会感叹:虽然造化有时的确会弄人,但毕竟,历史还是不会欺骗好人的!
大河尽头 上卷 豆瓣
作者: 李永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3
生命的源头……不就是一堆石头、性和死亡?
上、下卷分别入选2008、2010 《亚洲周刊》十大华文小说
2008 《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
2010 第三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决审团奖
2010 九歌年度小说选年度小说奖
河源,天际,赤道那大日头下,苍莽雨林中,拔地而起,阴森森赤条条耸立着开天辟地时布龙神遗落的一块巨石──原住民达雅克人的冥山禁地“峇都帝坂”;传说,那是生命的源头。
十五岁那年的夏天,少年“永”与荷兰姑妈克莉丝汀娜·房龙小姐——这对刚结识的异国姑侄踏上大河溯源之旅,沿婆罗洲第一大河卡布雅斯河而上,尽头是达雅克人的圣山“峇都帝坂”。
姑侄俩一路上见识人性的纯真和黑暗,经历土人部落的夜宴与笙歌,游赏雨林的纯净且原始,在大河中游的新唐,更被迫面对房龙小姐不为人知不堪回首的过去……
雨林原始氛围令西方男女放浪形骇,刚步入青春期的华人少年情欲之弦也被拨响,但更震撼的,他目睹东西方世界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外来者对自然资源野蛮的“物掠夺”,以及对土著妇女残暴的“性掠夺”。小女孩惨遭蹂躏、低呼“血”、“痛”的童音,“注定要在我耳边呢喃一辈子,幽灵似的纠缠我整世人”。
——亚洲周刊
《大河尽头(上卷:溯流)》是李永平写作计划的上卷,但以气势和情节而言,已经可以当作一本完整的小说阅读……创作四十年,李永平写出了一本既好看也令人看好的作品。《大河尽头》的下半部因此尤其令人期待。
——哈佛大学教授 王德威
大河尽头 下卷 豆瓣
作者: 李永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3
我要用我那子宫已经残破的身体,重新把你生出来……
上、下卷分别入选2008、2010 《亚洲周刊》十大华文小说
2008 《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
2010 第三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决审团奖
2010 九歌年度小说奖
2011 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婆罗 洲肯雅族有一则古老、与天地同生、至今族人仍深信不疑的传说:大河尽头有一座山,山下有五大湖,湖中聚居着每逢月圆之夜,成群结队,千里迢迢乘舟归来的往生灵魂……
在新唐,永知道了克莉丝汀娜曾沦为日寇慰安妇惨遭蹂躏以致无法生育,而那些曾糟蹋她的日本鬼子如今却摇身一变,以怪手电锯卷土重来大肆破坏婆罗洲母亲碧绿的子宫——雨林;两人之间隐隐母子情愫暗生,一路上被白人老神父哄骗失身、挺着大肚子的婆罗洲少女又如影随形,舍舟上岸的旅程变得愈发诡谲,山洪暴发后的婆罗洲,永远不知道会冲刷出什么东西来……
最后——月圆之夜,登临“峇都帝坂”。
《大河尽头》上下两卷《溯流》和《山》合璧出版,是新世纪华语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大事。我们很久没有看到像《大河尽头》这样好看又耐看的小说了。
——哈佛大学教授 王德威
谁说婆罗洲就只有莽苍赤裸原始?这其实是一本极为抒情的书呢!充满了对女∕母性的孺慕与赞颂,台北街头的小女孩朱鸰、克莉丝汀娜姑母、挚爱的亲娘,还有那许许多多披着纱笼的少女……都沿着河岸化身一尊尊天使啊……
尋找家園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5 (17 个评分) 作者: 高爾泰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2009 - 11
風物依舊,新世界不新,好像舊世界的延伸,只是沒有了家。——高爾泰
一個理想主義者對尊嚴、美學與自由的追求
美學名家高爾泰生死歌哭之作
2007年獲北京當代漢語研究所「當代漢語貢獻獎」
被譽為當代散文最美的收穫之一
你很久沒有看見這樣一部作品了。文字可以如此簡單又無比優雅,情感可以如此清簡又無比飽滿。原來故事可以這樣講,原來歷史可以這樣看,不用吶喊,不用悲泣,卻讓你懂得!從內心裡真正懂得。
本書共三卷。
第一卷【夢裡家山】,從一個孩子的眼睛,看一個角落裡的一段歷史。江南小城,抗戰逃難,深山小村,戰後還鄉,政權易手,「土地改革」、「鎮反運動」……為了孩子的安全,父母安排他外出上學。孩子在外想家,故園家破人亡。
第二卷【流沙墜簡】,寫一個大學生在「肅反運動」中,因「思想問題」被審查,畢業後分配西北,被打成右派,送往戈壁灘上一個關押著三千多人的右派集中營「勞動教養」。不到三年,已有兩千多人死亡。他偶然倖存,得以回到社會,成家立業。文革中又被揪舉,再次家破人亡。
第三卷【天蒼地茫】,寫「新時期」一個獨立知識分子的命運。「平反」、「歸隊」以後,因違反「四項基本原則」,被「清除清神污染」,禁止教書和出書。後來又被國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稱號。再後來又以「反革命宣傳」被捕入獄,出獄後逃出中國。
高爾泰說:「除了活著,還有更多。更多之一,是意義的追尋。」又說「在這資訊滔滔,文字滾滾,每天的印刷品像潮水一樣漫過市場貨架爆滿的日子裡,我一再囑咐自己,要寫得慢些,再慢些。少些,再少些。」他的文字清麗,飽滿而沉重,書中有控訴、有寬容,也有對現實的詰問與超越歷史的思考,使人看見潔白底下的黑暗,以及黑暗底下真正的潔白。面對歷史與過往,高爾泰選擇了寬恕,但對於現世,他卻以剛直的秉性,發出了「絕不妥協」的強音!
趣味横生的时光 豆瓣
作者: [英国]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译者: 周全 中信出版社 2010 - 3
九十一歲的歷史學家,他的生命長度幾乎等同於「恐怖的」二十世紀。雖然如此,他自己也誠實地說:個人的生活經驗其實與二十世紀的許多恐怖事件之間,存有明顯的矛盾,因為至少一般人的生活仍講得出好笑話。
身為一位歷史學家,而不是小說家,他的筆觸充滿熱情卻不煽情,敘事方式叼叼絮絮卻不試圖勾勒一個戲劇化的人生,或者特意營造某種感染力。可是跟隨他信手拈來的吉光片羽,才發現他側面認識了許多影響二十世紀發展的重要人物不論是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或社會行動方面。他也許不是某個事件的直接參與者,卻在某種機緣下近身觀察,加上身為歷史學家對文獻的嫻熟掌握,幫助他速描事件中人們的處境,以及每個世代、每個地區的變動痕跡,讓我們體會「那些年代、那些人、那些事」。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平凡的人生,但不只是「他的」人生是一個趣味橫生的「二十世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