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八分鐘
Nothing to Envy 谷歌图书 豆瓣
9.2 (16 个评分) 作者: Barbara Demick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2010 - 9
An eye-opening account of life inside North Korea—a closed world of increasing global importance—hailed as a “tour de force of meticulous reporting”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NATIONAL BOOK AWARD FINALIST •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INALIST
 
In this landmark addi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totalitarianism, award-winning journalist Barbara Demick follows the lives of six North Korean citizens over fifteen years—a chaotic period that saw the death of Kim Il-sung, the rise to power of his son Kim Jong-il (the father of Kim Jong-un), and a devastating famine that killed one-fifth of the population.
 
Demick brings to life what it means to be living under the most repressive regime today—an Orwellian world that is by choice not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where displays of affection are punished, informants are rewarded, and an offhand remark can send a person to the gulag for life. She takes us deep inside the country, beyond the reach of government censors, and through meticulous and sensitive reporting we see her subjects fall in love, raise families, nurture ambitions, and struggle for survival. One by one, we witness their profound, life-altering disillusionment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ir realization that, rather than providing them with lives of abundance, their country has betrayed them.

Praise for Nothing to Envy

“Provocative . . . offers extensive evidence of the author’s deep knowledge of this country while keeping its sights firmly on individual stories and human details.”—The New York Times

“Deeply moving . . . The personal stories are related with novelistic detail.”—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 tour de force of meticulous reporting.”—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Excellent . . . humanizes a downtrodden, long-suffering people whose individual lives, hopes and dreams are so little known abroad.”—San Francisco Chronicle

“The narrow boundaries of our knowledge have expanded radically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Nothing to Envy. . . . Elegantly structured and written, [it] is a groundbreaking work of literary nonfiction.”—John Delury, Slate

“At times a page-turner, at others an intimate study in totalitarian psychology.”—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民主在美國 豆瓣
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
作者: 托克維爾 译者: 秦修明、湯新楣、李宜培 左岸文化 2005
這本書可說是一本政治預言書,雖然成書比資本論的時間還早25年,他所提出的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和資本論所述卻大同小異,他也提出全民平等未必是福氣,而且在社會平等的國家裡,成立一個絕對專制的政府比在其他任何國家都容易,法西斯專政又再次印證其說法。托克維爾處於19世紀政治變動頗為劇烈的時期,民主共和政體與君主專制政體的衝突不斷。他認為從長遠的歷史發展來看,人類社會不斷地朝著民主發展的方向前進。而當時美國可說是全世界民主發展最先進的國家,因此托克維爾希望藉由研究美國的政治體制運作、社會文化的特色等等,來進一步分析了解民主政治的優劣及未來的發展。本書分成上下兩卷,上卷闡述的側重在政府與政治方面,下卷則側重於美國民主政治對美國一般風俗習慣、學術文化、科學宗教、文學藝術的影響。
The Buried Soul 豆瓣
作者: Taylor, Timothy Beacon 2008 - 7
Taylor's entertaining, if grisly, interpretative history turns the raw gleanings of two centuries of archaeology on their head. Referencing his own experience, as well as others' documented discoveries, he expounds on the pervasiveness of such practices as funerary cannibalism, vampirism, and human sacrifice, and he poses the question, Which came first, the notion of the soul or the ceremonial burial of remains?
His conclusions, as he acknowledges, may be somewhat unsettling. Caches of bones, pottery shards, and tools reveal only the most basic clues, and the majority of archaeologists, filtering those clues through their modern "visceral insulation" from things pertaining to death, are, by Taylor's lights, unable to acknowledge how prevalent cannibalism and ritual sacrifice were and are.
Furthermore, while widespread popular thought maintains that humans acquired belief in the soul first and then developed ritual burial, Taylor considers the reverse to be more accurate: the immortal soul was invented as a result of the first burial ceremonies. Taylor demonstrates, albeit in highly scholarly style, the value of postulating well-developed, opposing points of view. (by Donna Chavez)
為當下懷舊 豆瓣
作者: 葉蔭聰 / 主編︰馬傑偉﹑吳俊雄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2010 - 6
「文化保育」的出現,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結果,但絕不是「時移世易」那樣簡單,當中包括政治角力、政治經濟變動、社會及文化變革運動等。換言之,「當下」的變化影響著我們如何面對「過去」,不論是集體記憶、保存歷史建築,以及保護社區文化。
近年,我們可以看到在香港,以至中國與全球,「當下」正發生的一些變動,令我們與「過去」之間,出現了新的關係。本書勾劃文化保育在現代西方及中國的演變軌跡,分析「世界文化遺產」制度在中國實施的情況,並從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等保育運動經驗,以及市區重建策略的轉變,探討身份認同與香港的保育制度。
推土機前種花 豆瓣
周綺薇
作者: 周綺薇 kubrick 2011 - 7
舊區要重建,政府說目標是改善居民生活,會用以人為本的方式進行,議會通過重建計劃。在深水埗的興華街、青山道、元州街上,一群將被清拆的唐樓,自此被統稱為K20-23項目。
唐樓的年老居民犯了法,罪名是不肯依期遷出,「非法霸佔官地」。在推土機和舊樓磚牆之間,這群各有名字、各有故事的人,都叫做街坊;街坊有話想說,有沒有人要聽﹖
《推土機前種花》是一頁一頁的口述歷史。區內古老店鋪的老闆細說的故事,既不可替代,亦無從複製,在在反映地道的生命力、創造力。作者並試圖從另一角度來看巿區重建:舊社區為何及如何嘗試保持原來的生活方式?
地產霸權 豆瓣
作者: 潘慧嫻 译者: 顏詩敏 天窗出版社 2010 - 6
香港的樓價一再飇升,令不少中產階級怨聲載道,抱怨沒有能力買樓。究竟香港樓價長時間高企的原因何在?
《地產霸權》作者潘慧嫻,曾任新鴻基地產集團創辦人郭得勝的私人助理達八年,其後加入嘉里建設,負責土地及物業的估價與收購。藉其從事地產發展業的專業經驗,配合詳盡的資料及數據,深入剖析香港地產業的運作與結構,縷述樓宇供應數十年來如何由數大地產財團壟斷。她
作者更從地產業延伸,認為「地產霸權」已擴展至公用事業及零售服務業,成為香港貧富懸殊、民怨沸騰的罪魁禍首。作者支持自由市場,在書中建議特區政府應立即改善政策,以保障市場公平,不應再縱容地產財團壟斷各大行業,阻礙香港經濟進一步發展。
本書英文原版 Land and the Ruling Class in Hong Kong 於2007年獲「加拿大書評年鑑」編輯推薦書籍。中文譯版《地產霸權》經作者重新修訂內容,加入2010年的最新分析及資料,從樓價飛升、高鐵爭議,以至政府修改樓宇強迫拍賣比例等,均作出深入探討,讓讀者透徹掌握香港當前的政經局面。
「潘慧嫻從事地產業多年,難得她有這樣的勇氣,撰書論述地產市場及公用事業市場的種種不公平的現象。書中所述的,正是她多年來從事地產業的親身經驗和體會,絕非紙上談兵,可讀性極高。筆者在此誠意向讀者推薦此書。」
─ 林本利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經濟學上有所謂『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如水、電等,是壟斷下有最大的經濟效益,但其利潤便要受到管制。究竟香港的地產商是否壟斷呢?無論你同不同意本書的結論,看完本書後,你肯定會有更深刻的看法。」
─ 黃元山 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本書把土地政策連上權力結構,解釋了香港如何出現了一個「親發展商」的政府 , 進而論述發展商把王國從物業開拓至公營事業,令本地經濟高度集中,因而衍生連串後遺症。作者視野廣濶,帶引讀者從另一個新角度分析土地政策,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 陳景祥 《信報》總編輯
「這兩三年,社會對高地價政策衍生出來的問題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怨憤……要對抗少數精英支配大眾的失衡局面,民眾教育是重要的一步,本書定是不二之選。」
─ 易汶健 獨立媒體特約記者
「The first thing that struck me is that your book is much more serious than the superficial and sarcastic stuff from Sub-Culture (to be more precise, mere destructive caricatures without any constructive and progressive ideas). There is just nothing in Chinese that deals with the subject that your book does. If there were, I would have recommended that publisher.」
─ 宋以朗 著名網誌東南西北(ESWN)作者
本書賣點
# 深入分析各大地產商的運作模式,以及政府的政策如何有助他們進一步擴張勢力,導致目前樓價高企,是香港第一部以詳盡數據及資料引證地產業壟斷情況的專書。
# 以地產業作為出發點,深入分析香港貧富懸殊、經濟難以進一步發展的原因,讓讀者對香港的政治、經濟、民生局面有宏觀的掌握。
# 內容適合各類對香港時事、社會民生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包括政策研究者、新聞從業員、學生等,更適合作為大學社會科學及中學通識科的參考資料。
香港正菜 豆瓣
作者: 陳曉蕾 三聯書店(香港) 2010
耕田種地曾經是先輩最基本的生存之道,可惜在現今世代,耕田種地者寥寥無幾,以農立國的傳統和民間智慧慢慢消逝,我們對農作物的認識不但不深,亦彷彿不再在乎。
何謂「當造」?不時不食的文化,隨著香港農業式微變得不再重要,除了再沒有本地時蔬吃,「菜不再有菜味」外,我們喪失的同時是人和自然的關係。
此書正好透過本地有心農夫的專訪,重新發現香港新界的土地,發掘香港四時的特色蔬果 ,分享有機種植的心得……原來城市以外,有一撮人,不論是全職抑或半職,都選擇了以耕作去與大自然建立更緊密的關係,田園生活背後的困難與堅持、農作物的知識、生產和供應背後牽涉的議題,此書都給你娓娓道來。
The Infinity of Lists 豆瓣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Alastair McEwen Rizzoli 2009 - 11
Umberto Eco, semiotician at the University of Bologna, is widely known as one of the finest living authors whose best-selling novels include The Name of the Rose, Foucault’s Pendulum, The Island of the Day Before, and Baudolino.
浮生取义 豆瓣
7.7 (107 个评分) 作者: 吴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简介
“舍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自杀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需要舍生的场合很少,但“义”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让进退之间都该看重的。作者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前言与鸣谢
在我们家乡的方言中,“过日子”被称为“过晌”。我大概5岁的时候,跟着我姥姥到她的娘家村去服侍她的母亲。当时我姥姥刚过70,我的太姥姥96岁。我总是听姥姥说“过晌”、“过晌”的,就禁不住问,到底什么是“过晌”呢?面对这样幼稚的问题,大人们自然会哄堂大笑,却也难以给出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我的困惑自然不会打消,不过时间久了,这个词听得多了,好像就忘了我的疑问。直到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我忽然又想起了当年的那个问题,这个时候,我的姥姥也和当年的太姥姥一样年纪了。
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一些司空见惯的词汇和说法,我们从来不去思考它背后的意义,因而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探讨的价值。但我们一旦认真对待这些词,就会发现,恰恰是这些看上去最平常的词,才有着巨大的力量。“过日子”和“做人”都是这样的词。我在2002年要下田野的时候,姥姥身体还非常好,没有什么病,知道我要到农村去作研究,就会和我讲起老家很多很多的事,使我恍惚间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到了农村里,我母亲不断帮我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帮我理解一个一个自杀背后的理由,我也在不断品味着姥姥给我讲的那些事情和道理,“过日子”这个词就在我脑子里逐渐清晰了起来。我最终决定把它当作理解自杀问题的最重要的概念工具,因为它使我能最好地理解这些普通人的生与死。
因此,面对那么多自杀者的悲惨故事,我一直在以我姥姥的人生当作参照系;甚至在理解西方思想中的人生理论时,姥姥的一生都成为我最根本的思想源泉。但没想到,在我回国半年后,姥姥病倒在了床上;就在我的书写到最后关头的时候,她未能等到看一眼,在自己99岁生日前几天,就驾鹤西去了;而且,最为遗憾的是,我女儿的出生竟然与此凑到了一起,使我无法抽身赶回,只能在妇产医院旁边的十字路口烧一点纸钱。
在研究和写作当中,我以前一直觉得很平凡的姥姥,却显得那么伟大起来。姥姥于1908年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经历了两度江山易主,以及日本侵华、大饥荒、文化大革命这些灾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丈夫和公公相继辞世时,她五十多岁,带着五个未成年的女儿,我母亲是老四。我的太姥爷,也就是她的公公,走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让几个女孩子读书。当时正是六十年代初,生活状况很不好,但她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变卖家产,甚至卖掉了祖上传下的珍宝,宁愿让邻里讥嘲她不过日子,也要使自己的五个女儿都读书成才。
姥姥一生虽遭际坎坷,而言谈举止未尝逾礼,乐观豁达,宠辱不惊,侍奉翁姑尽心尽力,教育后辈有张有弛,在远近乡里更是扶危济困,善名远播。最终求仁得仁,福寿百年。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幻,在她和她的家庭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烟消云散。中国人过日子的方式究竟有怎样的力量,在这位普通农妇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姥姥生病的这一年多里,我母亲就慢慢写下了姥姥的一生。我之所以要把她写的一些内容附在本书的最后,不仅是为了纪念老人家,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从正面,而不仅仅是自杀者这样的反面,来窥见现代中国人过日子的智慧和境界。之所以说是现代,是因为,虽然姥姥在我们看来还是太传统了,但她面对的问题完全是现代中国的问题;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一定可以从她那里学到很多。
正是因为姥姥对我的思考的重要意义,我违反了一般鸣谢的惯例,把自己家的人放在了最前面而不是最后,希望读者能够谅解。人到中年,在经历了一些事情,读了一些书之后,才会慢慢体会到中国思想的深厚,才知道日常生活是一部最值得读的书。希望此书在终结了我对自杀研究的同时,开启对“过日子”的更多思考。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年读书的经验,特别是西学的思考,那些日常生活的力量还是很难显露出来的。在我的过日子和做人的过程中,诸多师友的提携与警醒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本书中一再表明的,除了亲人之外,我们还需要师友和国家,才能为自己建构一个立体的人生格局,才能为过日子添加更多的味道。因此,我必须把崇高的敬意献给我的老师:慷慨豪爽的凯博文(Arthur Kleinman)教授和她的夫人凯博艺(Joan Kleinman)、温文尔雅的曼斯费尔德(Harvey Mansfield)教授、随和宽厚的屈佑天(James Watson)教授和他的夫人体贴的华屈若碧(Rubie Watson)教授、博学的卡顿(Steve Caton)教授、和蔼的古德(Byron Good)教授,使我在康桥的日子充满了各种色彩;而杜维明教授不仅直接为我提供了经济支持,也让我深深理解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困难。国内的王守常教授、刘小枫教授、甘阳教授、王铭铭教授、杨念群教授、萧国亮教授、景军教授则使我的一切思考都无法和中国问题割舍开来。
若是一一列举给过我帮助的朋师友,势必成为一个极为冗长的名单。但我还是要提到,李猛一如既往地和我一同深入对每个问题的思考,如果没有他,这本书的完成是不可能的,应星、王利平、徐晓宏则曾经和我同下田野,与我一起体会了实地研究的艰难与收获。吴增定、渠敬东、赵晓力、周飞舟、毛亮、强世功、汪庆华、郭金华,张跃宏、李诚等与我作了多次讨论,帮我修正了很多问题。此外,不得不提到的是,与我一同赴美的同学胡宗泽和我共同渡过了初到美国最艰难的阶段,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而林国华和郑文龙二兄使我没有陷入美国专业教育的泥沼中,也令我感激不尽。我特别还要感谢我的师妹何江穗。她曾经费尽辛苦,帮我将我姥姥口述的十几盘磁带录成文字。
回国之后,北大哲学系的赵敦华、陈来、张志刚、孙尚扬、尚新建、李四龙等教授为我新的研究和教学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初为人师的我逐渐开始进入一种新的伦理关系。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极大的快乐。能够让学生们有所收获,已经成为我现在继续研究的主要动力。感谢我所有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还要感谢哈佛-燕京学社、弗里德曼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对我的研究的经济支持。
本文中的一些章节陆续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过,在此感谢这些刊物允许此处重刊:1.1以“自杀中的‘正义’问题”刊于《社会学家茶座》第十八辑,2.1和2.3以“论‘过日子’”刊于《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 6期,4.2以“夫妇之礼与家庭之义:一个个案分析”刊于《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文集(三联书店,2007)。
吴 飞
2008年7月于北京
窮到極 豆瓣
作者: 編輯委員會 關注綜援檢討聯盟 2000 - 8
從回顧98年綜援檢討至今,揭示綜援人士﹑組織者和學者的看法,希望令更多人領會綜援的另一面。
政府於98年尾推出“投入社會﹑自力更生──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檢討報告書,建議大幅削減綜援金額和改變綜援制度,向綜援人士和組織者發出了挑戰書,激起我們不同的組織和團體連結起來,共同向政府提出控訴﹑反駁政府的論調。
道濟群生錄 豆瓣
作者: 張萬康 麥田出版公司 2011 - 6
◆華語文學超新星!
◆王德威,朱天文,朱天心,林俊穎,侯孝賢,梁文道,駱以軍 獨家推薦!
「我,誠願意以多年閱讀、寫作的一點點信用,賭徒似的全數押在張萬康。」──朱天心
張萬康是誰?為何朱天心半點不怕的像一名賭徒把口袋裡的錢全部拿出悉數押在他身上?
民國走到一百年,華語文學由張萬康斧劈出一個獨特的景觀。
在嘻笑荒誕的奇幻故事背後,隱含的是動人心弦的父子之愛,與令人驚歎的醫病糾葛。
當病危的老父面對昏蔽的醫療系統,求助無門的家屬,該如何找尋挽回親人生命的一隙生機?
面對年邁的父親在骨折、肺炎、腹水、癌症……一連串疾病的重擊下,至愛的兒子,該選擇讓父親為了存活而受苦?還是幫助他有尊嚴的離開?
《道濟群生錄》以古典章回小說的形式、新穎活潑的文字,自述老父生病過程的坎坷驚險、抗病壯史;面對死亡與求生的兩難、救不救一個人的矛盾、醫療制度下人性的扭曲或良善……,其間的種種荒誕和艱辛情事,都在作者奇幻詭譎的情節下精彩展開;全書看似喜劇的噴飯笑點背後,卻傳達出深沉的生死命題與人性思索。
一生承教 豆瓣
作者: 小思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7 - 4
《一生承教》收小思散文89篇,分為三輯:〈承教小記〉、〈這樣日本〉和〈舊時衣冠〉。書名《一生承教》,其實是小思的肺腑心聲,也是她一生的終極目標。這裡除了從老師那裡獲得的「言傳身教」外,也包括從日本、從平常得來的種種「體會感悟」,當然,還包含她自己對「教育」的深刻理解與細密思考。
奇怪的戰敗 豆瓣
作者: 馬克.布洛克 (Marc Bloch) 译者: 陸元昶 五南 2009 - 6
法國年鑑學大師布洛克的最後遺作
一九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軍不到一個月就潰敗於德軍閃擊戰下。五十四歲毅然從軍的布洛克,以他親身的經歷和史家的角度,評斷這場「奇怪的戰敗」。
本書寫於1940年7月,即二次世界大戰法國被德國打敗之後。但於布洛克死後才出版,也是他的最後一本書,內容是對1940年法軍步兵猝敗於德國閃擊戰下的簡略評論。
二次世界大戰時,布洛克以54歲的年紀被動員徵召,放下家中的六個小孩,先在史特拉斯堡的參謀部服役,後來轉到第一軍參謀部擔任油料補給的任務。敦克爾克大徹退時抵達英國,再渡海回到法國的諾曼第,但因敵軍阻擋,轉向布賀塔尼地區,甚至脫去軍裝避開追捕。後來在中南部和家人會合,於此地寫下了他對法國戰敗的看法。由於他親身經歷戰敗的過程,甚至仍處在危險之境,但依舊清晰鎮靜的寫下對法國軍方的失誤檢討,其評判嚴厲但正確。
[名人推薦]
過去絕非等於完結,過去仍繼續存活,因為史學家總能在其中找出新意。這個意念引導了布洛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作為,在1914年曾任戰士,在1944年參與抗德工作而死。
──勒高夫(Jacques Le Goff),第三代年鑑學派史學家,《新觀察家》。
這本書讓我驚異的是他完全坦白無隱的心志。……他作了意識的檢討,很嚴厲的反省了他在1918到1939年間的政治、知識、社會生活。
──Etienne Bloch,布洛克之子,《新觀察家》。
他對同時代的人有嚴厲但正確的評判,因為那時代的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布洛克指陳教育方法的錯誤、譴責政治人物的失誤、領導階層的消沉、工會領袖的不明大局。本書值得一讀和思考,不僅是他強有力的理由以及一位國民的動人教訓,同時也值得注意這位歷史學者對這事件發生興趣的原因。……他認為史學家有權利也有義務把他的分析能力應用在他所置身的社會現象之中。
──Ch-Edmond Perrin,巴黎大學教授,《史學評論》。
犀利女筆:十三妹專欄選 豆瓣
作者: 主編:盧瑋鑾 / 編者:樊善標 天地圖書 2011 - 6
1950年代末,十三妹硬闖進報紙副刊界,以火辣辣的性格和獨特的知識背景,吸引了大量讀者,有些人儘管不喜歡,仍要邊罵邊看。 十三妹的文章直接取材自歐美報刊,為讀者介紹「新的觀點,新的書籍,新的動態,新的消息」,視野和格局與當時一般專欄作者不可同日而語。 十三妹從不與同行見面,神秘作家之名不脛而走。在她死後各種傳說更是愈演愈多,變成了一個時代
书读完了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金克木著 / 黄德海编选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6 - 1
金克木先生大家,其读书与治学自有独到幽微之处。惜其著作版广而且杂,况未经人整理,故今日学子得片羽易,而欲窥其全面则难。本书编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生前约30部已出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50余篇,分“书读完了”——读什么、福尔摩斯读书法—怎么读书·读书·读物·读人——读通书等3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利,全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
虛齒記 豆瓣
作者: 曹疏影 Kubrick 2011 - 2
曹疏影第一本風格散文《虛齒記》,精靈流轉於中國南和北﹑地球東和西,書寫白日夢一般存在著的人﹑食﹑事﹑時﹑詩,神奇的語言組合著神奇的節奏,情感在反覆咀嚼中變得五味紛呈,作者和讀者同時體驗在身體上的銀河之冒險。
2013年十一月,本書獲得第12屆香港中文文學獎散文組推薦獎。
屋不是家:混聲合唱 豆瓣
適然
作者: 適然 川漓社 2011 - 7
《屋不是家:混聲合唱》收錄適然十篇關於流離失所的小說,小說裡的主角從馬鞍山、跑馬地搬到石塘咀,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從男子的住處到女子的住處,再到一個女子和另一個女子的棲身之所,從地球的這一端到另一端……其實都可能是「在路上」,在此處或彼處之間,在暫住與流離之間,無以安身,那就不知何處是家了。
在適然的小說裡,總有如此或如彼的兩項,在愛或不愛,在或不在、是或不是之間,可都不免或因互相消融和而互相稀釋,或因偏執而時濃時淡;這比例猶如隔窗、隔街、隔枱、隔這、隔那的對望,一不留神,便恍如隔世了。
本書由歐陽應霽任美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