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八分鐘
群眾的智慧 豆瓣
The Wisdom of Crowds: Why the Many Are Smarter Than the Few & How Collective Wisdom Shapes Business,Economies, Societies & Nations
作者: James Surowiecki 译者: 楊玉齡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5 - 3
在這本令人讚嘆不絕的書中,《紐約客》雜誌的專欄作家索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致力探討一個認知上雖很單純,但實質上卻極具複雜度的想法:一大群人比一小群菁英份子還來得聰明,不論這群菁英份子有多聰慧,前者更擅長解決問題,更能蘊釀出革新,更能做出智慧決策,甚至能更準確地預測未來。這些似乎與我們直覺不符的想法,可以伸展出許許多多的分枝,深入商業運作、知識的累積、經濟體系的整合、乃至我們的每日生活之中。作者索羅維基用他那看似無止盡的廣博學識,以及清新可喜的敘述方式,帶領讀者穿越一個又一個的領域,像是流行文化、心理學、生物學、經濟行為學、人工智慧、軍事歷史以及政治理論,來證明這個想法在真實世界裡是如何運作的。
然而,即使在書寫這些充滿知性的內容,索羅維基還是有辦法以趣味的手法來呈現。他在書中所舉的例子都很紮實、很出人意表,而且很好玩。為什麼你排的隊伍總是看起來最長?為什麼你在世界任一角落買一顆螺絲帽,都能與距離它一萬英哩之外的一顆螺絲釘相吻合?如果你得在某一天,在巴黎與某人碰面,但卻沒辦法聯絡到她,你們可能會在何時、何地碰面?塞車是怎麼形成的?什麼方法最有機會贏得電視益智節目的獎金?為何你在凌晨兩點,走進一家便利商店想買瓶果汁,而果汁就會坐在架上等著你?為什麼好萊塢的黑幫電影,能讓我們了解企業是怎麼回事?
《群眾的智慧》是一部聰明絕頂但又容易理解的傳記,傳主是一個點子,這個點子可以教導我們如何過日子、如何選擇領導人、如何做生意、以及如何思考這個世界。
十年後的台灣 豆瓣
作者: 楊照 印刻 2005 - 6
二○一五年的台灣會是個什麼模樣?
我們為什麼要在乎、預想十年後的台灣?本書作者提出「十年遠見」思維,為的是讓更多「十年後台灣」的討論與想像成為可能,而多元想像才能創造多元未來。用「未來歷史」來檢驗現實,對現實提出警告,要求現實該為未來做準備,不該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地等 待未來降臨。讓台灣有機會提早為十年後的境遇做準備,看看十年時間,如果提早走不同路做不同準備,台灣可以躲掉哪些危險?台灣人能多創造出哪些幸福來?
本書第一章從歷史舉例說明「十年遠見」的真實意義,第二章到第六章則分別針對兩岸關係、民主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產業和國家體制,不同面向進行思考。〈序章〉和〈終章〉則是想像兩種二○一五年台灣圖像。一是假設我們什麼準備都不做,那麼十年後會面對什麼樣的大局?另一種則是假設,如果我們真能找出對的方法,做好準備,那麼,十年後台灣雖然不會變成天堂,卻有機會蛻化成為充滿美麗、平和、繁榮的健康社會。
為擋住將台灣封閉起來的趨勢,努力將台灣拉在世界網絡之內,不要向邊緣孤立情境流離出去,應當保存台灣好不容易擁有的多元異質性,拒絕一元同質的壓迫性力量。這是《十年後的台灣》貫串全書的主要三大用心。
牟宜之诗 豆瓣
作者: 牟宜之 2009 - 1
《牟宜之诗》收录了作者从20岁的《少年行》到66岁去世前的《论作诗》,时间跨度46年,共179首诗。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两个阶段:1957年以前28首,1957年以后151首。这就说明,他的作品绝大部分是身处逆境时哼吟的。尤其1966年“文革”伊始,他被发配到东北齐齐哈尔郊区昂昂溪劳动改造,抄家游街,牛棚大狱,田间劳改,忍饥挨饿,皮肉之苦等自不待言。1975年邓小平复出后,对这位同国民党上层有交往并在抗战初期曾以好几万大洋解决了一二九师棉衣过冬的有功之人,没予忘怀,在信件上批示让他从北大荒回山东老家过日子。但当时山东方面拒不收留,致使牟老悲愤成疾,客死济南。从1966至1975年,在这九年里他写的诗词最多,共122首。自古以来的好诗,如司马迁所言,大都是处于逆境的人“发愤之所为也”,屈原不被放逐,何来《离骚》!牟老的诗再次证实了太史公的高论。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本书收作者对近代中国自太平天国至辛亥革命时期各主要思潮和重要思想人物如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的系统论述和细致分析。首篇即从思想角度剖析,太平天国为何“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指出农民革命战争诸多规律性现象、慨乎言之,深意存焉。其后数篇乃对戊戌变法维新思想和人物的详尽分疏,于康有为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策略,评价甚高。此外,对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特殊地位,章太炎的民粹主义的突出思想特征,上世纪初知识者由爱国而革命的心路历程以及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独特意义,都或详或略予以点明和论述。
中国人的性情 豆瓣
作者: 阿瑟·史密斯 译者: 王续然 长征出版社 2009 - 5
《中国人的性情》一书被译成法、德、日等多国文字,使阿瑟·史密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并一度成为西方世界研究中国、看待中国的依据,也成为来华传教士的必读之书。在《中国人的性情》中,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试图不偏不倚地描述中国人的性情,但由于无法超越文化与时代的偏见与局限,基督教的普世精神与偏见、西方中心主义及其文化固有的优越感构成了其观察和叙述中国的既定视野。因此,阿瑟·史密斯描摹在异域文化背景上的中国社会及中国人的性情会变得模糊甚至扭曲是在所难免的。
中国历史中的佛教 豆瓣
Buddhism in Chinese History
7.8 (11 个评分) 作者: 芮沃寿 译者: 常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6
本书收录了芮沃寿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芝加哥大学的六篇讲演稿。作者试图展示从佛教进入中国至6世纪,佛教如何适应中国文化,减少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摩擦与碰撞,为儒释道三教合和打下统一的思想基础,作者还将研究视野进一步延伸至近代中国社会,检讨佛教如何在近代社会继续发挥其影响和作用,兼顾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禅与文化 豆瓣
作者: 季羡林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禅与文化》内容简介:“野孤谈禅”与其让别人在自己脑袋上跑马,不如自己来跑上一趟。从来没有信过任何宗教,对佛教也不例外。为什么还要研究佛教呢?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再细分起来,更无法写中国绘画史、中国语言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程度不同的模糊性,而汉语则是模糊中之特别模糊者。
爱书人手记 豆瓣
作者: 许定铭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2008
目录:
序 黄俊东
第一辑
花开在南岛
孟君的《天底下》周刊
五十年代的《星岛周报》
跨年代的《文艺世纪》
杜渐和他的《开卷》
求实出版社的文学书
50年代的《新文艺选集》
路雅和他的“诗小说”--《风景习作》代序
李辉英的《雾都》
杜格灵和他的《秋之草纸》
小记李励文
望云的《星下谈》
从《海辛作品年表》谈开去
读林荫的《今夜又有雨》
送甘老远行
怀念诗人尚木
第二辑
现代风景之重现
爱书人对谈录--专访书话家姜德明
关于唐弢的藏书
谈巴金编的《文学丛刊》
赵家壁的《良友文学丛书》
《一角丛书》中的创作
徐仲年和他的《双》《双》
徐仲年的一篇手稿
戴平万和他的小说
唐诗专家孙望的新诗
施锳和他的几本书
丁丁和曹雪松的《恋歌》
看张维祺怎样《致死者》
凤子和她的《人世间》
情系三十五年--我和《第一年》、《第二年》的书缘
施方穆的《抗战前后八十家佳作集》
第三辑
我的书生活
我的淘书史
我的旧书生涯点滴
信是有缘-澳门淘书记
海上淘书之旅
新兴的收藏品--旧书
被遗忘的民俗学家黄石
书缘与人缘
长醉书乡不愿醒
乱来 豆瓣
作者: 毛尖 文汇出版社 2009 - 6
这本《乱来》所涉及的事物要黑白分明得多,也可笑得多;不是因为分明而可笑,而是因为太过分明而可笑。而那些最可笑的人物,多半都由她的朋友出演,这可以视为爱电影的衍生物,朋友们借此获得了比现实生活更加戏剧性的人生,他们甚至希望自己就有过那样电影式的遭遇,以此和这个绚烂的时代保持平衡。
本书中,毛尖选取的视角有时候是小区保安式的,她从门房或者某户人家的窗口观察保姆、陆公子、沈爷、宝爷以及宝爷的变体——大宝和小宝;白话叫做她借小区保安的立场观察这个“兵荒马乱”的世界(“兵荒马乱”和后面的“鸡飞狗跳”的描述出自木心的《上海在哪里》),她的立场是平民的,场景通常是喜剧性的,结局多少是悲凉的,你可以感觉到,那双打字的手是愤怒的。这是我们爱毛尖的原因,她为我们代言,说出我们的喜怒哀乐,说出我们这些介乎保安和保姆之间的老百姓的基本处境,说出在通风很差的大楼里用MSN聊天的族群是否真的得以脱离这个“鸡飞狗跳”的世界。
当然,在本书更多的文章里,毛尖是个大学老师,就是出席了境内外大量学术会议,同时被部分学生认为是花钱雇来陪伴他们度过上班挣钱前最后时光的那类人。她以历史研究的兴致打量在社会缝隙里喘息的街谈巷议,在冠冕堂皇的高头讲章里发现荒谬可笑之处;她深入浅出地为“张爱玲”运动去魅,同时在普罗大众的辛苦生活里发现简单淳朴之美;她的趣味保证她在影史中勾画出人所未见的线索,并且从不故作高深;她惯常从日常所见着手,见证当下生活中滋生的写作及其价值。她将诗情画意藏匿于谐谑调侃之中,仿佛对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全无动于衷。
毛尖的文章为随笔写作做出了别开生面的示范,在老朽和幼齿,滥情和冷漠,故作高深和不知所云间提供了感性的道路,在奢谈鲁迅和奢谈时尚之间接触生动坚硬的现实,为活生生的此刻留影,并且梳理出“明日帝国”的夕照。
毛尖是个天才率性的作家,知人论世通达晓畅,她风趣的文字甚至使她谈论的世界看上去比实际上要有趣得多,借她的“乱来”我们稍稍厘清杂乱的思绪,借此在“小团圆”中遥想所谓的“倾城之恋”。
拉丁文帝國 豆瓣
作者: 瓦克 译者: 陳綺文 貓頭鷹書房 2007 - 11
兩千年前的羅馬帝國官方語言拉丁文,為何至今它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拉丁文對西方世界有什麼深厚的影響?拉丁文漸漸沒落,在西方宗教界、學術界仍處處出現拉丁文,這又是為什麼?拉丁文為現代社會提供了一幅怎樣的想像願景?
隨著羅馬帝國打遍天下的拉丁文,曾是西方文明和知識的重要源頭。雖然羅馬帝國瓦解於五世紀,拉丁文深厚的文化和知識寶庫依然讓這種語文流傳近兩千年的歷史。拉丁文曾經孕育了許多文明的種子,它的文字深深影響了西方世界各種語文,至今,所有生物物種的學名以拉丁文命名。
文藝復興運動後,拉丁文在十六世紀獲得史無前例的重視。天主教教會決定以拉丁文作為禮儀語言,學校也以教育拉丁文為主,西方世界沉浸在拉丁文的世界中。雖然當時各地方言日益抬頭,拉丁文仍以其優異的文化傳統屹立不搖。拉丁文是各種方言詞彙之母,是學習語言所無法規避的必經之路。
然而隨著講求效益、實用的近代社會出現,西方世界正面臨了一場語文的大革命。拉丁文面臨了經濟效益和實用性的大考驗。雖然各界領袖極力擁護拉丁文,聲稱拉丁文是人文主義教育的根源,仍然不敵實用性的挑戰。《拉丁文帝國》作者瓦克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主任和文化史專家,精彩且詳細描繪了西方世界這一段的語文陣痛期,並分析了為何在教會、教育界和貴族的支持下,為何最終還是走向衰弱一途。
二十世紀,拉丁文不再獨占教會禮儀,學校也不再強制學習拉丁文,但仍有些許學生投入拉丁文的懷抱,緬懷那份文明源頭的歷史。想要理解拉丁文的命運,以及它之所以曾為西方世界文明的搖籃,這本歷史資料豐富、分析透澈的《拉丁文帝國》將你走一回拉丁文及西方文化的近代史。
【名家推薦】
◎台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李若庸 專文推薦
◎輔大歷史系教授 王芝芝
◎中研院歐美所所長 李有成
◎政大歷史系教授 周惠民
◎政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林美香
◎成大歷史系教授 翁嘉聲
◎台大外文系教授 張淑英
◎輔大歷史系教授 張淑勤
◎台大歷史系教授 楊肅獻
百家姓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杨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作者说,活了四十多年,与多少人相遇。有的仅一面之缘,即成永久陌路;有的定期交集,却从未用心留意;有的以为相知甚深,细想却不尽然。某日一念及此,开始素描其中一二,不想一发不可收拾。
全书收录五十篇短文,速写貌似陌生的熟人,以及貌似熟悉的陌生人。只勾勒大模样,重神似,不强求齐备。其中或另有含义——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曾有这样一些人来过。
裙拉褲甩 豆瓣
作者: 游靜 蜃樓出版社 2011 - 2
香港八十年代文化評論復活記
本書從寫作的八十年代,到1999年作為珍熊靜出版社唯一的出版品,直到2011年於蜃樓重新與讀者見面,《裙拉褲甩》具體呈現了在這期間香港「文藝青年成長的機遇、想望與艱辛」,其寫作與初版、再版的本身就是一則「充滿機緣巧合、關於感知的承傳與轉化的故事」(游靜)。
多謝你讀我的文字。我們依然是陌生人。——游靜
本書收錄游靜八十年代在香港報章雜誌上發表的詩文。相對於置身事外貌似「客觀」,或是獻身涉入的激昂吶喊,游靜冷調的文化評論,既不犬儒也不高亢,與描寫對象始終保持著一種親暱而又疏遠的距離,她的關切仍然是熱烈的,儘管隔著某種奇異的陌生感。
總是有這許多無以言說的一切,有一段,甚至每一個音符都來遲了,都來了,只是遲。——游靜
葉輝在十多年前的書序裡說:「一本書和一個人,是一個故事。一本書和一個人,加上一段時間,是另一個故事。」事過,境也不一定遷得過,《裙拉褲甩》中評論的電影、選舉、事件都下檔了,但其中錯落、掩抑的情感,包括身分/性別/國族認同,並沒有隨著歷史時間歸檔。經過了時間,它們變得更加清晰、更加銳利而抒情,展開了文化評論可以具備的情感張力,那是我們在《裙拉褲甩》可以讀到的不安、邊緣、脆弱與動亂。
终极时刻 豆瓣
作者: 马丁·里斯 译者: 陈艳艳 / 赵敏 2010 - 4
《终极时刻》主要内容简介:生物恐怖、实验错误以及环境危机威胁到人类在本世纪的前途和命运——无论在地球之上,在地球之外。宇宙学家马丁·里斯长期致力于破解我们宇宙无限复杂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职业生涯,如今他对我们的未来之路提出了令人震惊的评判。里斯清晰而准确地描绘了科技进步如何把我们带到了人类历史的崭新疆域——某起恶意或无意的独立事件即可触发全球性灾难的时代。不管是评价我们人类会否被“改造的”经空气传染的病毒击垮,还是阐释原子核碰撞的实验如何会引发毁灭性的连锁反应,《终极时刻》都是一本既有让人叹为观止的科学独创性又有关注生命未来的人性呼唤的杰出作品。
哲學家與狼 豆瓣
作者: Mark Rowlands 译者: 黃意然 麥田 2009
災禍臨頭時,人們尋求上帝。
而我,則是想起小小的幼狼……
我們每個人的靈魂都有塊空地。
生命中極罕見的時刻,光會射進這塊空地閃閃發亮。也許陰影有多黑暗濃重,光就有多耀眼。
布列寧幾年前過世了。我發現自己每天仍然想著他。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了解自己為什麼如此深愛布列寧,並且在他離去後如此痛苦地想念他。他教了我一些我長期所受的正式教育無法教的東西。
既然他走了,這門課就很難保持所需的清晰與鮮明。時間會治癒傷痕,但必須透過遺忘。這本書就是希望能在記憶消失之前,將這門課記錄下來。
你可以將這本書當成是個時而引人發笑,時而讓人陷入沉思,最後賺人熱淚的故事:有個哲學家養了匹幼狼。他們共同生活了十幾年,狼死去後,哲學家藉此書來回憶記述他和狼的生活。
你也可以將此書當成一門生命哲學課。跟其他課程不同的是,你上了這門課之後,你的人生可能也會跟這位哲學家一樣,從此改變。
這是個哲學家跟狼的故事,也是我們生命中陰影和光明的故事。
你將在此歷經人生最特別的幾堂課,學習關於恐懼、當下、生命的價值、死亡,以及重生……
生命的壮阔 豆瓣
作者: [美国] 斯蒂芬·杰·古尔德 译者: 范昱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5
古尔德告诉读者,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并不是自然界普遍的铁律,把“进化”说成趋势是人类中心主义演绎出来的神话。他用了极其简单易懂的实例,雄辩地分析了流行于科学界并广为普通人接受的观点中包藏的迷误。
馬路學 豆瓣
作者: Vanderbilt, Tom 译者: 饒偉立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9 - 3
是馬路消息,也是馬路知識
不只是交通問題,更是人性問題
不管是走路的或開車的
保自己的命,也保別人的命
我們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比別人好,男人肯定也比女人會開車。在步行時,我們認為汽車總是橫衝直撞;而當坐上駕駛座,又覺得行人走路不看路。我們要求提升汽車的安全性能,只為追求更快的速度,而越安全的車,卻越容易引發危險的駕駛行為。在路上,我們依賴不完美的人類計算能力,來分辨危險和安全的事物。我們總覺得大卡車上全都是危險駕駛,小客車的我們卻又在他們附近以更不安全的方式行車。我們認為無標誌圓環比十字路口來得危險,或是越高速的道路越危險,雖然事實正好相反。我們認為人行道適合騎乘自行車或機車,即使你不僅容易撞到行人,更容易被大車撞。我們不讓小孩走路上學,雖然開車出門其實更加危險。我們改用免手持式手機,但又花上更多時間接聽電話,並在車內做其他同樣危險的事。即使一眼望去路上空無人車,我們仍在紅燈前停車,之後卻沿途超速趕路。我們認為休旅車比較安全,卻又以危險的方式駕駛這些車輛。我們緊緊跟隨前方車輛,剝奪了任何緩衝空間,但又盲目地相信前方車輛永遠不會緊急煞車……這些都是「馬路學」,在馬路的世界,你得隨時預期超出預期的事。世界因交通而形成,瞭解人性,比你瞭解車子更為迫切而重要。
「道路憤怒」是不是有助於提升社會的整體利益?大多數車禍是不是發生在晴朗且乾燥的日子裡?我們是不是常誤以為其他車道上的車速比較快?你能不能依據一個國家的貪腐程度,推論該國民眾的駕駛行為?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你現在是不是感到非常驚訝?但范德比爾特在這本探索交通現象的書中,還提出了更多有趣的問題。
藉由詳盡的研究,以及和各國交通專家與官員的深入訪談,本書深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交通活動,並以各種複雜的物理,心理和科技因素,闡釋交通系統的運作方式、駕駛人的行車模式,以及這些事物中的人性面向。范德比爾特討論了令人們誤認為自己擁有優越駕駛技術的各種知覺限制和認知機制。他說明了為什麼行人保護措施常會引發更多車禍。他指出了看似危險而混亂的無號誌圓環,除了具備提升道路安全的功用之外,還可紓解過度擁擠的車流。他發現了哪些人比較容易對哪些人鳴按喇叭,以及這些現象的原因。他解釋了塞車的形成原因,梳理了人們追求交通安全的意外後果,甚至統整了駕駛人在停車場上最常犯的各種錯誤。
汽車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個部份;不論我們是不是將它視為自由的象徵,或是雜亂市郊的病徵,我們駕駛的汽車和我們的行車模式,都能被用來定義我們的社會角色。正如范德比爾特所示,人類的駕駛行為,是解析人類心靈運作和人際關係互動的最佳稜鏡。從根本上而言,本書關切的焦點,不只是人類的駕駛行為,更是這隱藏這些行為之後的人性。本書將會改變我們看待自己和周遭世界的方式,說不定還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駕駛人。誰知道呢?
中国佛教的复兴 豆瓣
The Buddhist Revival in China
作者: [美] 霍姆斯·维慈 译者: 王雷泉 / 包胜勇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本书是唯慈的三卷本《现代中国佛教丛书》中的第二部。第一部着重探讨了现代中国佛教的体系制度、教会组织体制和制度;第三部将从制度和历史两个方面论述在共产党统治下中国佛教所发生的变化。本书则立足于佛教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史,集中于1949年共产党胜利之前三十年间中国佛教的急速变迁。用宗教社会学的方法处理中国近代佛教,文献整理和田野调查并重,是一部非常厚重的学术力作。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具有比较宗教学的宏观视野,对中国佛教在适应现代化过程中神圣性资源的缺失,作了鞭辟入里的剖析。他以一个西方学者的立场,对某些人物和事件的品评,未必都符合中国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定论,但或许是旁观者清,亦可能为深化近现代中国佛教研究,提供另一种视角。作者在本书结论中,对中国佛教“复兴”意义的界定,对于当前中国佛教的复兴,也应具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说,要研究中国近现代佛教,唯慈的这“三部曲”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豆瓣
作者: (美)史华兹 译者: 程钢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1
先秦是中国思想史上群星灿烂的时期,它奠定了文化的基本性格和此后发展的基本格局,并因此成为世界性的永恒研究焦点。作者史华兹教授为欧美中国研究界的一代大师。他既渊博、敏锐又灵动,从不随波追逐任何成见或时髦,被学界誉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在这部集晚年功力之大成的著作中,作者从中西比较的研究视角,对先秦的思想世界进行了分析性重建。作者坚信人类思想可以通过文化符号系统进行交流沟通,并以此项研究挑战了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相对主义倾向及其相关预设。本书曾荣获Phi Beta Kappa的Ralph WaldoEmerson Award和美国历史学会的James Henry Breasted奖
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豆瓣
作者: 山本敏晴 译者: 米雅 天下雜誌 2007 - 4
一個簡單的提問,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再靠近幸福一點點…
聽聽孩子,問問自己: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本書作者山本敏晴先生對柬埔寨的孩子提問:「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並且請他們畫在圖畫紙上。有的孩子的答案是「家」,家裡務農的孩子回答是「牛」,也有孩子驕傲的回答是「國家」,或是珍貴的文化遺跡。這些孩子所珍視的東西,對台灣的小孩而言,具有何種意義?從鮮豔欲滴的野花、賴以維生的牲口、每天相處的家人,到世界和平的願望,有些東西看似微不足道,有些東西卻又視野廣闊得超過我們的想像。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而孩子們的回答,或許會讓我們憶起某些看似平凡卻重要的東西,以及簡單事物所蘊含的喜樂,以本書為討論的起點,讓我們也來聽聽孩子的想法吧。
本書裡孩子的答案反應出各種不同的生命經驗,其中有些出人意料的回答,他們說最重要的就是「中止戰爭」或「剷除地雷」,書中穿插了當地的戰爭紀實照片,以及孩子用蠟筆畫出的戰爭場景。雖然照片中的孩子對訪問者報以燦爛的微笑,但拄著柺杖的小小身影,提醒著我們,戰爭在他們身上、心裡留下的傷痕,就像是他們用塗鴉表現的戰爭場面一般,清晰可見。在此同時,孩子甜美的笑容和真摯的話語,讓人產生一種信念:正因為過去沉重的生命體驗,這些孩子絕不會輕易忘記──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如果我們知道,這朵花是那個帶著羞赧神情小孩的寶物,那我們就不會任意摘下它;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宗教或文化,是很多小孩虔誠的信仰,我們就會好好尊重它;如果我們知道,家人是無數孩子最重視且唯一的存在,那人們就不會掀起戰爭、互相殘殺。如果大家對彼此的認識能多一些,世界或許就會很不一樣。
書的結尾把孩子們最重要的東西並置──汽車、牛車、植物、動物、漂亮的衣服等,每個孩子最重要的東西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他們身邊都有親愛的家人和朋友,每個人都是重要的存在。在美麗而沉靜的柬埔寨暮色中,作者緩緩道出他衷心的期盼:如果大家都能尊重彼此最重要的東西,那麼有一天,所有的人,一定都能得到幸福。
讓孩子吃驚的教育方式
一談到上課的手法,山本興致勃勃地說明,「一開始我們先請小朋友不記名的畫一張圖,題目是『你最重要的東西』,」然後給小朋友看其他國家小朋友的作品,「日本的小朋友都很吃驚,」因為日本小朋友畫的是電動玩具之類的,其他國家小朋友有的畫食物、有的畫戰爭。
達到「讓小朋友吃驚」的目的之後,山本或是山本培訓出來的講師,就會放相關內容的三分鐘影片給小朋友看,然後告訴小朋友們,其實幫助弱者的不只是電視裡的鹹蛋超人之類的英雄,在現實社會也有「正義的伙伴」,就是「國際協力師」,告訴小朋友們這個職業就像警察、消防隊員一樣是幫助別人的職業。
接著,山本告訴小朋友,即使不當國際協力師,也能成為「正義的伙伴」的另外兩個方法,其一是在選擇就業時,考慮一下這家公司是否用環保的原料及方式生產產品?其二是,今天在回家的路上,如果到超商買東西,注意看看商品包裝有沒有各種環保的標誌(此時會打出幻燈片,介紹小朋友認識各種各樣的環保標誌),做一個賢明的消費者。
最後山本會讓小朋友帶一張其他小朋友的畫回家,請他們貼在自己的房間牆壁上,想一想「每個人重要的東西都不一樣」這件事。
「我不喜歡用道德、倫理這些硬梆梆的字眼,我選擇『正義的伙伴』這個說法,並用電視上一些超人偶像介紹『國際協力師』的工作,就是不想強迫小孩子,只是提醒他們眼光看世界,長大以後能多想一下回饋社會,而不是只想著考上一流大學、進大企業、賺大錢,」三分之一時間穿醫袍看病的山本,目標遠大卻很務實。
專家推薦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讓孩子看到每個人心中認為最重要的事很不一樣,從而學會尊重別人的想法。」──陽明大學神經科學所教授 洪蘭
「作者藉由提問『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溫柔地以兒童發展階段之思考為中心,勾勒出對兒童自我認同、世界觀與生命教育所要傳達的美好價值觀,也讓人類思索『戰爭』對兒童生活世界的影響。」 ──光寶文教基金會社區認輔召集人 吳銀玉
「山本敏晴鏡頭下的一張張笑臉帶出一個又一個純真的回答,那些回答裡隱藏著家庭溫暖的愛,也透露著坎坷的歷史與嚴苛的國家情勢帶給孩童的不安。……這樣的一個問句,單純又細膩的『催逼』讀者在忙碌的生活中停格幾秒鐘,去正視自己、甚至是超越國界的人心需要。」         ──國立靜宜大學日文系講師 米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