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八分鐘
上学记 豆瓣 Goodreads
9.2 (98 个评分) 作者: 何兆武 / 文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8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免得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任何津津乐道于名人八卦消息的解读,都大大偏离了何先生的志趣。久已厌倦标签化历史著作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鲜活的历史体验,特别是今天“上学者”和“治学者”,或可藉此思考一下,学应该如何上、如何治。
——中华读书报
倫敦的崛起 豆瓣
London Rising: The Men Who Made Modern London
作者: 賀利思(Leo Hollis) 译者: 宋美瑩 貓頭鷹 2011 - 4
為什麼一個海島國家的城市,可以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首都?
倫敦如何牽動世界,影響時代?既掌握全球金融脈動,又是創意產業中心?
走在時尚潮流尖端的倫敦,展現的現代化、閃亮的外表和繁忙的交通,都呈現著未來的意象。這個國際貿易的大熔爐,各種思潮在此碰撞匯集凝聚,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偉業。然而,倫敦有著很多層面,鋼鐵、玻璃帷幕背後,還留存著許多過往的歷史。
其實十七世紀中葉的倫敦已瀕臨崩潰,古老的建築結構無法負擔急速成長的人口,內戰使社會分崩離析,瘟疫來襲還奪去十萬條人命。一六六六年九月二日晚上,布丁巷一間烘焙店竄出火苗,接著蔓延倫敦城,狂燒四天四夜。大火驅走了黑死病,也燒盡倫敦舊城的繁華,吞噬一萬三千兩百棟房屋、八十七間教堂,包括聖保羅大教堂與所有主要建築。作家艾佛林嘆道:「倫敦再也不存在了。」
可是只不過短短的六十年,倫敦猶如浴火的鳳凰,從灰燼中崛起,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也是國際貿易的風爐。
倫敦是怎麼辦到的?本書作者翻掘龐雜的史料,發現倫敦重建史裡五個傳奇的角色,他們分別是:建築師雷恩、作家艾佛林、科學家胡克、思想家洛克,以及地產商巴蓬。透過這五個人的視線和經歷,我們重新走過一次倫敦重建史,以及整個英國社會的重生和轉型。我們也看見從十五世紀以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如何透過思想的洗禮,影響了一個世代的知識份子,最後改變一個偉大城市的發展路徑。
本書核心雖在倫敦,實則寫整個英國的重大演變,及如何牽動世界。除了大時代的動盪外,我們從中看到倫敦如何在過往古蹟上重新建立未來。再也沒有比這一段艱困且輝煌的時期,更適合介紹英格蘭的政治與文化。
五四运动史 豆瓣 Goodreads
9.2 (5 个评分) 作者: 周策纵 译者: 陈永明 等 岳麓书社 1999 - 8
《五四运动史》是一本作者“想要说真话的书”。本书详细地记载了“五四”前后的史实,探讨了它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为新文化运动提 供了一幅全景的历史画面和透视的焦点,是迄今海外公认的对“五四运动”记述最详细、资 料最丰富、研究最深入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豆瓣 谷歌图书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7.9 (343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卡佛 译者: 小二 译林出版社 2010 - 1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出版于1981年,是雷蒙德•卡佛的成名之作,同时也是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本书由十七篇短篇小说组成,讲述了如餐馆女招待、锯木厂工人、修车工、推销员和汽车旅馆管理员等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的生活。这些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愿望,做着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他们发现自己在为生存而挣扎,无法获得在常人看来并不远大的人生目标。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窘困和不如意,婚姻破裂,失业,酗酒,破产。卡佛用“极简”的遣词、冷静疏离的叙事,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边缘性以及现代人脆弱的自我意识。
上海繁華 豆瓣
作者: 葉文心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2010 - 6
上海的繁華輝煌,一開始卻是個「海上奇觀」。這座充滿傳奇的城市,在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不僅由一個長江下游的縣城,一躍而成東亞數一數二的國際性通商巨埠,更以「洋」、「商」與「女性」共同挑戰與改變中國傳統文化的秩序。西風中的資本主義,在上海 長出最能代表中國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面貌,中國的現代性不能不談上海。一九四九年後,上海在共黨政策下,被賦予製造工業的角色,一代繁華洗盡,直到九○年代,中國又回到上海找尋現代性,上海再度成為繁華的代表。
這個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城市與經濟,對廣大中國的社會與文化構成什麼挑戰與影響?本書回顧一八四三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上海社會文化史,透過細細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現代百貨業,葉文心生動描繪中國第一批城市中產階層。在國家角色尚弱的二十世紀初期,這個新富階層在從商與消費被視為愛國志業的觀念下,不僅取得在儒家社會的正當性,從而改變了上海, 更成為近代中國政治與民族主義發展的主要力量。
新的往往也是舊的,葉文心認為,上海如今再度回到中國現代性的核心位置,卻有不少力氣花在挖掘過去的歷史記憶。因此要瞭解今日之上海,必須回到一九四九年前,那個張愛玲曾經生活過也貪嗔癡過的上海。而當代上海新富階層,是否會再次扮演推動國家變遷的角色,或許可從本書的歷史分析窺見一二。
世紀末的維也納 豆瓣
作者: 卡爾.休斯克 译者: 黃煜文 麥田出版社 2002 - 11
十九世紀末的維也納,空氣中瀰漫著對於社會與政治將形解體的震顫,時下的思想創新者——表現在音樂與哲學上、經濟學與建築上,當然還包括了精神分析——都想與那些曾培育他們成長的十九世紀自由主義文化劃清界線。
本書作者卡爾•休斯克運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來析論十九世紀末維也納的文學家、建築師、畫家、音樂家從童年到成年的成長經驗,研究他們的作品(詩、小說、建築、畫作、音樂)中所透露的感傷與期望。休斯克發現,十九世紀末的維也納知識分子呈現出一種驚人的同質性,他們都在「反叛父親」。反映在政治上,是反對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秩序;在文化上,則是反對資產階級庸俗的文化。他們從政治界退縮,轉而投入於藝術面來寄託自己的靈魂。
休斯克就是想從這些人轉變時所呈現出的「共同特質」,來看出一個「歷史趨勢」,那就是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初,整個奧匈帝國的政治氣候與文化氣氛。
世纪末的维也纳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卡尔·休斯克 译者: 李锋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5
该书不仅对早期现代主义在政治环境下的诸多方面做了精彩的探索,更体现出最具才干与雄心的巨匠研究思想史这门学科所用的方法,同时面对现代主义有关历史早已过时的轻蔑所指,对史学自身做出了有力维护。——David A. Hollinger,《史书俱乐部评论》
七个单独的专题,均可分别阅读……然而各专题构思之巧妙、结合之完备,如若依次读来,又会折服于本书的浑然一体以及有力论证。——Gordon A.Craig,《新共和》
一部有关现代思想史上重要一章的深刻著述。——H.R.Trevor-Roper,《纽约时报书评》头版
对社会历史学和政治历史学专家,以及关注艺术的人们,此书具有无可衡量的价值。——John Willett,《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在归纳汇总与学术研究上均属原创的著作,实在引人入胜。——《新闻周刊》
本书作者运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析论19世纪末维也纳的文学家、建筑师、画家、音乐家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经验,研究他们创作的诗歌、小说、建筑、画作、音乐中所透露的感伤与期望。作者发现,19世纪末的维也纳知识分子呈现出一种惊人的同构型,反映在政治上,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秩序;在文化上,则是反对资产阶级庸俗的文化。作者试图把握这些转变过程中所透露出的 “历史趋势”。
2011年5月15日 想读 在自由主義起源的西方,自由主義也曾經脆崩離析,在中國廿一世紀的改革中,類似的問題必也將會出現,因此一些事情還是淡定的好,任歷史發展吧
文化 歷史 維也納 開卷八分鐘
书籍的社会史 豆瓣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作者: 周绍明(Joseph P.McDermott) 译者: 何朝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以广阔的视野全景式地展现了从宋代到清中叶中国书籍的生产、发行、阅读、流传,而重在探究书籍与士人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西方学者研究中国书籍史和书文化的一部力作。书中对印本与手抄本的兴替、中国古代藏书文化与“知识共同体”,以及中西书史比较的论述,尤为精彩。《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反映了近年来西方中国史学界兴起的书籍史研究热的最新成果,是读者了解西方学者以社会史、文化史方法研治中国书籍史的理论、方法、动态的一个极佳窗口。《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是一部体例严谨、取材广泛、创见迭出的学术著作,同时笔触生动、细腻,深入浅出,娓娓道来,雅俗共赏,引人入胜。
2011年5月15日 想读 確實,上次不記得從哪看到的數據,記載中國歷朝發行卷册數,明朝時每年好像只有14000多卷,與兩宋時相差無異,然清朝時已翻了10倍左右
書話 歷史 海外中國研究 開卷八分鐘
誰偷走了我的記憶? 正常記憶喪失的情形、時點與成因 豆瓣
作者: Lear, Martha Weinman 译者: 蕭秀姍 / 黎敏中 久周出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8 - 11
記憶這個小惡魔,事實上可能從你二十多歲起便悄悄開始作怪,隨著年齡增長,你發現自己愈來愈容易丟三落四,話到嘴邊卻突然腦袋一片空白,甚至懷疑自己的腦子是不是出了問題…… 為了解開記憶之謎,深受其擾的作者里爾訪談各界人士,針對各種記憶問題做了生動有趣的探討,包括:遺忘也有好處?什麼事會讓我們想忘也忘不掉?男人與女人在記憶上有先天的不同?怎樣才算是記憶異常?吃什麼、做什麼可以增強記憶力?你認為你所記得的一切都是事實真相嗎?透過作者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筆調,你將得以一窺記憶的種種奇妙面貌,更有助於舒緩你對可能罹患各式失智症的驚恐情緒。你或許還會在字裡行間,找到自己的影子喔!
基因或教養 豆瓣
作者: [美] 茱蒂·哈里斯 译者: 洪蘭 商周出版 2007 - 6
为什么人会有不同的行为?
为什么即使是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也会有不同的个性?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人格差异?
发展领域大师哈里斯从演化心理学出发,
为我们提出自佛洛伊德以来,第一个有关人类“个性”的完整理论!
.《教养的迷思》畅销书作者最新著作!
.知名心理学者洪兰教授翻译!
.获Amazon网站5颗星评价!
心理学上的难解之谜:是什么导致人有不同的个性和行为?
这不只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问题,
因为即使是基因极为相似且成长背景相当一致的同卵双胞胎,个性都不一样。
如果心理学连双胞胎的相异性都无法解释,更遑论其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为什么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作者深入检视了从社会心理学的传统实验到神经科学的最新领域,
包括双胞胎研究、观察自闭儿、猩猩甚至蚂蚁。
最后她终于得到了自佛洛伊德以来,第一个有关“个性”的完整理论:
以演化心理学为基础,哈里斯以地位系统、社会化系统和关系系统这三种心理机制,
精辟入里地为我们解开了人格差异之谜。
母性 豆瓣
作者: 莎拉·布莱弗·赫迪 (Sarah Blaffer Hrdy) 译者: 薛绚 新手父母 2004
女人生來就具備母性本能嗎?母親出於本能而愛護子女,是東西方文化一向崇尚的理想,甚至科學界也普遍贊同,如今卻越來越受爭議。本書以全新的視野觀察母親的行為,並探討這新的理解角度如何改變科學家對人類演化的思考。莎拉•布萊弗•赫迪教授援引人類學、史學、文學、發展心理學、動物行為 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從「生物」與「遺傳」兩個不同的層面檢視母性本能。她剔除傳統刻板印象中對女性本質隱含的偏見,從不同於以往的角度來看母親的矛盾情緒、母職與人生大志之間的關聯、母愛與性愛的關聯,以及嬰兒的需求影響等。赫迪教授也解釋兩性長久以來關係緊繃的原因,這種緊繃又如何表現在現今社會控制女性生殖抉擇的意圖上。
人類以外靈長類的殺嬰行為是作者研究女性天性的起點,三十多年來她橫跨七個國家埋首工作,就是想更深入理解人類的親職心態,這當然與她為人母親又身兼教職的親身經驗有關,而本書正是最佳的成果展現。作者從歷史與演化的觀點闡述做母親的意義,打開我們未曾察覺的眼界,必將改變我們對於人類發展及人類行為的認知。
达蜜经济学 豆瓣
作者: Tyler Cowen 译者: 陳正芬 經濟新潮社 2010 - 6
這是個「達蜜」(.me)的時代。在科技不斷創新的氛圍裡,每個人都是媒體,在網路上,每個人都發出聲音,但是接下來呢?
我們花許多時間上網,這許多時間,我們在幹什麼?在撲浪、臉書貼文、打簡訊、玩Google?這一切代表什麼意義?
作者身為一個經濟學家,也是美國最受歡迎的經濟學部落格「邊際革命」的格主,還是個「資訊大胃王」,熱愛文學、音樂美術、美食等等。他想探討的是:
◎傳統經濟學是研究人對於客觀環境的反應,也就是人的行為;
◎再深入一些的行為經濟學,加入心理學的因素,探討誘因、動機會如何影響人的行為;
◎作者再加入「神經多元性」(neurodiversity)的因素:每個人的神經組織結構都不一樣,這是唯一能夠確立每個人「主體性」的元素;神經組織結構體現在人們不同的認知方式上,尤其是我們如何處理資訊(包括網路的資訊、音樂、文字、繪畫、與人互動)。
人們在腦內編排資訊(mental ordering)的方式,會塑造出不同的品味、美學觀、對事物的認知,接著是行為。因此,他針對人們運用網路和接觸文化的模式,做了一番人類學式的觀察:
◎現代人熱中於「編排資訊」:在iPod上編輯歌曲或專輯、在網路洪流中搜尋整理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第1章)
◎人們喜歡文化小品(文化的片段化)勝過文化鉅作:例如Twitter的推文、手機簡訊、Youtube上的歌曲、iPod……現代文化越來越以「小品」、小片段的形式出現,而被人們所擁有。(第3,4章)
◎自閉症者在認知方面的優勢(擅長於編排資訊),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示?(第2章)
◎佛教vs.數位生活(第5章)
◎編排資訊的結果,「故事」就出來了;人人都喜歡有趣的故事,而故事需要編排、削減資訊;媒體更喜歡有故事的事件……(第6章)
◎福爾摩斯、赫曼赫塞、亞當斯密,他們有什麼共同點?(第7章)
◎一個人的美學觀念是如何產生的?跟我們的神經組織有關嗎?你喜歡的音樂和別人不一樣,為什麼?(第8章)
作者特別舉自閉症為例,雖然這些人通常被認為「與人互動有障礙」,但是他們認知事物的方式具有某些長處(例如專注力強、常專精於某個領域),使得從歷史上到現在,許多自閉症者也非常成功。作者以自閉症者做為對照組,來探討人類的心智如何處理資訊。所以作者說,可以把這本書看成是描繪當代文化的行為經濟學,或是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
他的結論是:人們處理資訊的方式不同,或是專精於某個領域,這就是「達蜜世代」的競爭優勢。向內看(從網路、從我們的心智),現代文化越來越豐富,我們比過去更能夠塑造自己的生活,來達到最深層的滿足,從而對周遭事物做出貢獻。人們使用文化的方式,將會創造出自己的經濟未來,走出自己的路。
知道了 豆瓣
Thou art understood
作者: 劉錚雲 译者: 張起玉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9 - 3
知道了,是皇帝批閱大臣奏摺的常用語,意思是說,所奏之事「朕」知道了。本展覽手冊,是以康熙皇帝御筆書寫滿、漢文「知道了」為標題,目的在介紹清朝皇帝是如何利用「奏摺」知曉天下訊息,又如何利用「硃批」運籌帷幄,治理天下。
恐怖分子 豆瓣
作者: [美] 约翰·厄普代克 译者: 刘子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奥巴马总统最推崇的作家,包揽美国全部重要文学奖,深入恐怖分子内心,带你认识真实到可怕的美国!
18岁的艾哈迈德是一名美国高中生,他英俊的外貌源自爱尔兰裔的母亲和埃及父亲。但单亲的成长环境让他格外孤独,母亲不检点的生活更让他厌恶。他讨厌穿着性感的校花、野蛮暴力的问题学生、虚伪无知的老师。只有在神秘的清真寺里,他才能获得片刻的安慰。
艾哈迈德拒绝进入大学,高中毕业后就过起了独立生活,成为一名重型卡车司机。女友性感的身体和老师苦心的劝说都不能阻止他的“雄心”。在一家诡异的家具店里,他得到终极命令——制造一起不亚于9·11事件的自杀袭击!
这个时代感极强的故事刻画了一位生活在新泽西破败小城里的中学生。热忱的伊斯兰信仰和对现代生活的不满把他变成了穆斯林与基督徒、东方与西方之间大规模冲突中的一枚棋子。他也成了厄普代克继续批判美国文明的有力代言人。
——《时代》
《恐怖分子》最令人满意的地方是,它提醒我们,任何诡辩都无法使我们挣脱历史,无论我们对历史采取如何健忘与漠然的态度。而且,这样的历史在抛弃一个个帝国的时候,不容许夹杂丝毫的天真,不容许宽恕任何人。
——《纽约时报书评》
约翰·厄普代克是我最崇敬的作家。
——巴拉克·奥巴马
經驗匱乏者筆記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駱以軍 印刻文學 2008 - 10
《經驗匱乏者筆記》為《西夏旅館》套書.首批限量贈品.禁止轉售!

人們有時分不清楚,哪些身世是我自己的,哪些是聽來的、因為魔幻迷離愛不釋手便是往自己身上插的,別人的故事。
25則關於小說家、異鄉客老靈魂的--書寫、閱讀札記/詞條/關鍵字/夢境拼圖/異想流亡繪卷/傷害劇場本事/偽造術與謊言秘笈/及其他...。
駱以軍省思閱讀、創作過程,以及淘掘生命與記憶中的幽微線索提煉成為書寫動力的精采短文。書中並收錄「搜尋 駱以軍 的幾個關鍵字」與《遠方》《我們》等作品精采摘句。
貧窮創新 豆瓣
作者: 萧富元 天下杂志 2008 - 5
◎聯合推薦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
大陸工程董事長/殷琪
經濟部國貿局局長/黃志鵬
讓林懷民愛不釋手的印度專書!《全球錢景看中天》、《文茜世界週報》熱烈報導!
猛的經濟成長渴求mix心靈宇宙無盡探索,一邊向世界吸金,一邊召喚創意人朝聖。印度究竟怎麼回事?年輕且古老、先進但落後、奢華又貧窮;不可思議的印度,正在改變世界!
奢華與赤貧、現代與古老、效能與草率;不可思議的印度,正在改變世界!
過去四年內,印度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8.8%;今年一月,印度擠下台灣,成為第四大外匯存底國。這個衝勁十足的成長引擎,是全亞洲唯一不靠出口刺激成長的國家。它沒有經歷大規模工業化,就迅速發達起來。跳過製造業,直接發展服務業,更是史上唯一。
印度模式最特別之處,在於善用其最大弱點——貧窮——創新,橫掃金字塔底端財富。從電信、醫療到消費性產品,印度的破壞式創新幾乎貫穿所有產業,改變世界競爭規則。以低價高效率的軟實力,吃下全球近半數的外包市場,刷新全球商業模式。
2008年初春,《天下雜誌》,派出兩組人馬,分頭前往印度改變世界的兩條走廊。一個以貧窮孕育出低價創新,改變世界競爭規則。一個則以清貧的信仰,提出對物質主義的反思。
從德里到孟買這條一千四百多公里的成長走廊,是印度最具潛力的地區,全球企業蜂擁而至。《天下》採訪了宏達電、聯強、大陸工程、農友種苗等台商企業,親身經歷台商深入印度的奮戰故事。
另一組人從北方的達蘭莎拉,一路往南走到瓦拉納西恆河和菩提迦葉。這條綿延上千公里的心靈走廊,雖然是印度物質生活最艱困的窮鄉僻壤,卻吸引了千萬信徒,到印度尋找自己和生命的意義。在喜馬拉雅山麓,《天下》記者排除萬難,在過年閉關後第一時間專訪達賴喇嘛,請他為二十一世紀的領導人尋找出路。這一路上,坐過駱駝,走過恆河,甚至搭了兩天夜車,與蟑螂共眠,最後到達佛教聖地——釋迦牟尼佛悟道的地方。即使路途困頓,卻被印度人樂天知命的笑容感動。
關於印度,另一個大家關注的重點,就是為什麼印度培養了那麼多的軟體人才?甚至在美國矽谷,每三個軟體工程師中就有一個是印度人。本書特別收錄《天下雜誌》報導的「印度打造百萬軟體人才的祕密」、「印度理工學院──百萬富翁製造機」等精彩文章,與讀者一起深入了解印度獨特的邏輯思考和數理教育背後的祕密。
除此之外,本書也收錄《康健雜誌》所做的印度瑜珈朝聖完整報導。這趟身心靈之旅,記錄了在世界瑜珈首都虛凱詩每天練瑜珈、到南印度的「奧修國際靜心村」跳舞、靜心的情形,也分享了在喜馬拉雅山腳下體驗最原汁原味的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SPA的心得,並提供實用的旅遊資訊,供讀者規劃幸福旅行的參考。
“她”字的文化史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黄兴涛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 - 10
“她”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所发明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女性新代词。它的诞生、早期书写实践和社会认同的过程,蕴涵着丰富多彩、生动曲折的历史内容。揭示这一过程,对于认知汉语的现代变革、新文艺的起源、女性意识的强化与渗透,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意义等,都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她”字的文化史》是作者长期研究近代中国新名词的一个典型个案,很是系统完整。其所发掘出的材料让人感到惊奇。全书为“她”字作“传”,构思新颖,讨论深入,图文并茂,集历史叙事、史实考辨、分析评论于一体,融语言、文学、性别、观念和跨文化交流的多维视野于一字,是对反对“她”字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理念的自觉实践。
費瑪最後定理 豆瓣
作者: 賽門‧辛 台灣商務 1999
一個看似簡單的17世紀數學定理,竟然困惑了世界上所有的數學家三百多年,直到1963年,一個十歲的小男孩知道自己一定可以解決它,而30年後,小男孩真的辦到了。

故事開始於一段你我都熟知的數學術語-畢氏定理x2+y2=z2。而17世紀的數學怪傑費瑪則進一步宣稱:x?+y?=z?,當n大於2時沒有整數解。如此簡單的敘述,卻成為數學史上最深奧的謎團。三百年來,遺失的〔費瑪定理〕證明不知道讓多少數學家窮盡畢生心力卻終身遺憾,它是如此的有名以至於不斷的有人提出獎賞,甚至涉及了死亡和詐欺等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它挑戰了世上最聰明的一群人,卻毫不留情的將之一一擊倒。

直到1993年的夏天,一個羞澀的學者安德魯懷爾斯,站在牛頓研究所的演講廳裡,在黑板上飛快的寫著,當他寫完最後一行的演繹邏輯證明時,他平靜的轉向觀眾:我想我就在這裡結束。200多個數學家頓時起立鼓掌向他致敬,鎂光燈不斷的記錄著這歷史性的一刻,因為,費瑪定理的魔咒,在糾纏了數學界三百多年後,終於被破解了。

本書生動而完整的記錄了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但與其說它是一部數學的歷史,不如說它更是一部天才、靈感、冒險的歷險記。不要將之視為純數學理論的書籍,那末,你將失去了個中的完美、輝煌與陶醉。
笛卡爾之夢 豆瓣
Descartes' Dream: The World According to Mathematics
作者: Philip J. Davis / Hersh Reuben 译者: 常庚哲 / 周炳蘭 九章出版社 1996
文藝復興之後,思想界空氣清新,相信人類理性可以掌握真理,不再依賴宗教權威的自信慢慢建立起來。十七世紀時,哲學界的問題集中在知識論,以歐陸為中心的唯理論與以英國為中心的經驗論掌握了思想界的中心議題,並為日後科學的發展打下思想的基礎。
笛卡兒是唯理論的第一位大師,而笛卡兒之夢,說穿了就是以理性理解宇宙知識之夢。他相信人類憑藉理性的思考,尤其是借助於數學,就能理解自然或道德的知識真理。唯理論的另一個大將是萊布尼茲,他不只是發明微積分,更發展以符號來表現理性思考的想法,算是後來邏輯與計算機理論的先行者。
作者P. J. Davis和R. Hersh都是數學家,在本書之前,還寫了一本很受歡迎的姊妹作《數學經驗》(Mathematical Experience)。他們這對搭檔的著作,80年代在數學教育與數學哲學造成一些影響,有些文章甚至收錄在後現代思想的選集中。
據他們所言,《數學經驗》目的在由數學內部來描述數學工作,而《笛卡兒之夢》則是由數學外部來談論數學。但是讀者若以為本書是在描述數學的豐功偉業,那就大錯特錯了。
本書蒐羅他們一些文章,談論的內容很雜,但重點不在加強數學家的自信心,書中絕少數學家的話,也沒有什麼數學。倒是深入與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對話。換句話說,他們在檢討自笛卡兒之夢出現後,數學對社會與文化所造成的影響,不管利弊都在討論範圍內。看看下面這些選文標題,就可以看出來:〈數學和修辭學〉、〈計算在團體中之作用的馬克思分析〉、〈非歐幾何和道德相對性〉、〈數學和世界末日〉、〈數學和強加於人的實在〉。
另外由於作者的背景,本書和「狹義」應用數學最有關的文章,都集中在計算機,有相當多的篇幅在反省計算機方法的意義與限制。
總之,此書不適合數學初學者,而且除非平時對數學在文化事務的影響有相當興趣,不然即使是專業數學家,可能也無法掌握他們的論述要旨。作者算是相當有思考力的數學家,但是這種書不易討好。一方面,多數數學家無法體會他們的苦心,另一方面,後現代論者也容易誤用他們的想法,斷章取義。事實上,從書中也看得出,數學訓練加諸於他們思考上的好處與限制。
本書的翻譯用心,文字稍嫌生硬。由於本書包括範圍太廣,兩位譯者(一位數學家、一位外語專家)也有自知之明,某些誤譯難免,讀者也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