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美的历程 豆瓣
8.8 (33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 3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拧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1981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此修订插图本,是作者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作了最新订正。全书插图作了调整,增加了四十余幅重要插图,用以佐证真论述、丰富其内容。
2018年4月9日 想读
Art
多莱尔的希腊神话书 豆瓣
D'Aulaires' Book of Greek Myths
9.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英格丽·多莱尔 / [美] 爱德加·帕林·多莱尔 译者: 熊裕 全本书店|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6 - 6
凯迪克大奖得主作品,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百年百佳书”
畅销五十年,销量过千万,迄今仍在亚马逊榜单前列
超越时间的大师经典
大人小孩都喜爱的书之瑰宝,家庭藏书的理想之选
适合识字看图的孩子,也适合被繁冗的希腊神话谱系绕晕的大人
全本书店出品。
** ********************************************
希腊神话是文学和众多艺术门类的基础,没有小孩会小到,也没有大人会大到不适合看希腊神话。没有希腊神话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多莱尔的希腊神话书》初版于1962年,世界著名的童书绘本艺术家多莱尔夫妇去希腊小岛考察后,将希腊神话繁杂的谱系加以梳理,用简炼而优美的语言讲述,配以真实、稚趣又幽默的插图。此书多年来畅销不衰,至今仍位于亚马逊图书排行榜前列,成为影响了一代代人的最受欢迎的希腊神话之书。
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 豆瓣
作者: Arnold Hauser Routledge 1999 - 8
First published in 1951, Arnold Hauser's commanding work presents an accoun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meaning of art from its origins in the Stone Age through to the 'Film Age'. 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rt and society, Hauser effectively details social and historical movements and sketches the frameworks in which visual art is produced. This new edition of a classic work provides an excellent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Arnold Hauser. In his introduction to the four volumes of 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 , Jonathan Harris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work for contemporary art history and visual culture and suggests reasons and strategies for reading. In addition, an introduction to each individual volume provides a synopsis of Hauser's narrative and serves as a critical guide to the text and signposts major themes, trends and arguments.
Manet 豆瓣
作者: Pierre Bourdieu 译者: Margaret Rigaud-Drayton Polity Press 2017 - 9
What is a 'symbolic revolution'? What happens when a symbolic revolutions occurs, how can it succeed and prevail and why is it so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Using the exemplary case of Edouard Manet, Pierre Bourdieu began to ponder these questions as early as the 1980s, before making it the focus of his lectures in his last years at the College de France. This volume of Bourdieu's previously unpublished lectures provides his most sustained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art and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fields. It is also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impressionism and the works of Manet. Bourdieu treats the paintings of Manet as so many challenges to the conservative academicism of the pompier painters, the populism of the Realists, the commercial eclecticism of genre painting, and even the 'Impressionists', showing that such a revolu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onditions that allow field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to emerge. At a time when the Academy was in crisis and when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ainters challenged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defining artistic value, the break that Manet inaugurated revolutionised the aesthetic order.
The new vision of the world that emerged from this upheaval still shapes our categories of perception and judgement today the very categories that we use every day to understand th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itself. This major work by one of the greatest sociologists of the last 50 years will be welcomed by students and scholars in sociology, art histor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generally. It will also appeal to a wide readership interested in art, in impressionism and in the works of Manet.
真实眼泪之可怖 豆瓣
The Fright of Real Tears: Krzystof Kieslowski between Theory and Post-Theory
8.4 (10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穆青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8 - 3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以真实眼泪之可怖为始、以虚构眼泪之涌流为终,这样的说法就是非常恰当的了。这些眼泪不是打破保护墙的情不自禁的眼泪,不是个人情感自发性的表现,而是戏剧化的、表演性的眼泪,是重新获得距离的“罐头眼泪”(就像电视演播现场的罐头笑声),或用古罗马诗人的说法,这是“众生皆罪,万物堪怜”(lacrimae rerum),眼泪是公开流给大他者看的,此时我们已不再关心(甚至憎恨)我们正在哀悼的逝者。重新获得的距离关乎陈述和声明之间的裂缝:眼泪是声明,暗含着对立的陈述立场即快乐。"
——齐泽克
为了使电影思想尽快回归智性主流,英国电影协会邀请齐泽克在国家影剧院发表系列讲座,于此汇集成本书。齐泽克的所有著作都雄心勃勃,本书可以看作他通过强化理论雄心来更新电影研究的典范。他运用马克思、弗洛伊德和拉康理论对基耶斯诺夫斯基的电影进行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解读与互证。
像他所有的著作一样,《真实眼泪之可怖》结合了争议和严谨、机智和洞察。它使我们明白,缺乏理论洞见的所谓基础电影分析是不存在的——反之,理论也必须经由对电影的真实热爱,一次次地复活重生。
瓦格纳五讲 豆瓣
Cinq leçons sur le cas Wagner
作者: [法] 阿兰·巴迪欧 译者: 艾士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瓦格纳五讲》前言
文/阿兰·巴丢(Alain Badiou)
译/艾士薇
1. 正如我很久之前说的那样,瓦格纳的歌剧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这是我母亲在音乐方面最大的爱好,我在屋子里听着古老的黑胶78转唱片,在唱片的电流中,听着来自西格弗里德[ Siegfried Wagner: Wilhelm Richard Wagner(威廉·理查德·瓦格纳,1813.5.11-1883.2.13,德国著名作曲家、指挥、戏剧导演和散文家)之子,Wieland Wagner(威叶朗·瓦格纳,1917.1.5-1966.10.17,德国著名歌剧导演)的父亲。生于1869年6月6日,卒于1930年8月4日,德国作曲家、指挥家,1908至1930年间德国拜耳伊特音乐节艺术指导。——译者注]的森林细语,或者魁梧女人的骑马远行,抑或伊索尔德[ 伊索尔德:为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中的人物。——译者注]死亡的交响乐。自1952年夏以来,我的父亲,作为图卢兹的“市长”,被邀请参加由威叶朗·瓦格纳指导的“新拜耳伊特”[ 拜耳伊特:德国城市,以拜耳伊特音乐节闻名于世。——译者注]音乐节。我们穿过一个战败的德国,忧郁,仍旧狼藉。业已化为石墟的大城市,阴险地让我去现场迎接《指环》的灾难和《唐豪塞》的无依无靠。这场表演,意在结束那些所有曾将瓦格纳与纳粹主义的恐怖联系在一起的“德国式”本位主义,威叶朗近乎玄妙的演出让我十分迷恋。我曾经将《帕西法尔》作为高考作文的结尾,大概说来,作文的主题应当是“天才是什么?”。我的父亲让《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中的一部作品来图卢兹大厦演出,这部歌剧的灵感直接来源于在拜耳伊特的完美演出。我邀请高中的朋友们来市长包厢(看演出的市长包厢)。那时,我已经17岁了,律师和音乐的新拥护者时常遭到毁誉。我最早写作的那批文章之一,曾出版在一本叫《新酒》的学生杂志上,这篇文章涉及到具有纪念意义的演出:《指环》,它同样由威叶朗·瓦格纳指挥,那一次是在1956年。事实上,母亲的遗产,已经被固着地证明,总是有那么一点秘密和心照不宣的成分。比如宗教性的唱片,一些令人惊讶的东西(为了留在过去这十年里,我尤其会想到一些演出,皮特·斯坦的《莱茵的黄金》, 海纳·穆勒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让·法布尔的《唐豪塞》,或者瓦里高夫斯基的《帕西法尔》),那些刚刚兴起的歌手,那些由富有创造力的大师们演绎的交响乐。我以近乎暴力的方式思考着德国与它的命运,以及昂塞姆·科费尔是怎样的杰出艺术家,此时还会想到,与瓦格纳模棱两可却又坚固的关系对我所产生的一切撼动,这一主题在一系列的作品中已有所涉及。我想到了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还想到了很多其他的东西。
然而,直到目前这本书,我一直都没有切实地写一些关于瓦格纳的主题,既没有在我的哲学作品里提及,也没有出现在我编写的非美学专栏中。
2. 再说,没人能确定这本书是出自于我之手。无论如何,我在那里,如同藏在书写背后的幽灵,而这些书写并不属于我。
首先,要是没有我的朋友,作曲家兼批评家,弗朗索瓦·尼古拉所举办的出众的活动,就没有关于瓦格纳的这五讲。所有关于这一活动的内容,读者可以参见我的网站。[ http://www.entretemps.asso.fr/Nicolas/.]
在这里我只想说三点。
一、弗朗索瓦·尼古拉是当今最具创造力的作曲家之一。在他的重要作品中,我请大家特别留意一部名为《杜爱儿》的篇章。在将传统乐器和数码原声相结合这一问题上,此篇章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当然也因为,让我十分愤慨的是,这部作品居然不被人们所理解。
二、弗朗索瓦·尼古拉是一位伟大的音乐理论家。他以清晰的方式,从那个称之为“音乐的理智”及其产生的多样化作品的相对自主中抽离出来了。对此,我只说一件值得我们注意的事儿:在《勋伯格事件》一书中,他将专有名词“勋伯格”的方方面面,复现在音乐史中,并将其以一种全新和不容置疑的方式贯穿起来。
三、在涉及到思考边界这一问题上,弗朗索瓦·尼古拉进行了特别研究。这一边界既区分却又连接了音乐、数学、政治和哲学各领域。他那近乎百科全书式的思维方式,在当今显得尤为可贵。有一位我所特许的谈话者,在很久以前,就一直想把自己培养成尼古拉那样的人。
在我们这个千年的最初那些年里,弗朗索瓦·尼古拉负责巴黎高师的课程,在这所学校,我已经任教十余载。尼古拉举办了一场关于哲学与音乐关系的讨论会,尤其关注到了阿多诺。阿多诺本身就是音乐家,在当代音乐界里,他展示出了持久的魅力。弗朗索瓦·尼古拉开启了一场清晰且具有说服力的关于瓦格纳《帕西法尔》的解析,这一解析颠覆了所有关于这部谜一般的歌剧业已形成的论断。
在弗朗索瓦·尼古拉的研讨会这一背景下,我参与到了作为特例的阿多诺与普遍意义上的当代哲学,和普遍意义上的音乐与作为特例的瓦格纳这些关系的讨论中。正是与弗朗索瓦·尼古拉一道,我们才能将整天的时间贡献给瓦格纳研究。也是在他讲授《帕西法尔》这一背景下,我们才提倡开办一个关于这部歌剧的公共日。我此刻所呈现的这本书,只是我参加学术研讨会、讨论瓦格纳和《帕西法尔》当天的再现。关于学术研讨会和研究日的完整记录,弗朗索瓦·尼古拉和我也都参与到了其中,读者们可以在我的网站上看到这些资料。
本文的历史,尤其是法语文本的历史,是很特殊的。我的参与当然依赖于那些甚为详细的记录,然而,它们并不是被书写的正式文本。于是,我们就开始对它们进行破译,破译出来的文本并非完美,因为很明显,它具有口语化和即兴发言的特点。这一文本便是此书英文版的基础,它的负责人用精湛的技巧及恰到好处的勇气进行了编写。事实上,苏珊·思毕茨所编写的可靠的、浓缩的英文版,直接由法语材料提炼而成。基于这一版本在思想表述的细节还原上还存在一些疑虑,今后还是要支持原版。毫不夸张的说,苏珊·思毕茨是“维尔索”(Verso)出版的版本的共同作者。
然而,她并非孤军奋战。事实上,当“弩”(Nous)出版社计划出版本书的法语版时,我让伊莎贝尔·沃多兹把由苏珊·思毕茨基于我参与发言的法文录音记录编写而成的英文版,再一次翻译成法语。苛刻的要求就是不允许将其恢复成原来的录音文本,因此,基于英文版的法语文本,可能就会远离我最初发言的附加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伊莎贝尔·沃多兹是本书的第二联合作者,尤其是她要注意到结论的连贯性,这就意味着要尤为警惕地去关注一些问题。为了在你们将要看到的这本书上达成这一目的,在预计的差距和建构细节的双重需要下,伊莎贝尔·沃多兹必须要再一次重新编写文本,总之,这也就是第三次了。此外,她还要赋予文章独特的流畅度,我觉得口头发言通常会有些重复,而且并不是很流利。
因此,你们可以合理地考虑一下,你们最终将会读哪个文本,以及何种书写语言。因为一切, 我只是我宣称的那样,在我结构主义的早期,一个“消失的事业”。
如果不提到斯拉沃热·齐泽克,我是不愿意就此结束的。齐泽克是当代哲学领域的瓦格纳作品爱好者。而且,在2010年,我们均参加了由我们共同的好朋友肯·汉纳德在洛杉矶组织的学术研讨会。由于《指环》的完整版成为城市歌剧,这一研讨会的主题是对瓦格纳作品的思考。此外,对两派而言,这是一场艰难的战役,一派认为瓦格纳是“原法西斯主义”;另一派就是像我这样,尽管有一些野心且反动的平庸人士,有时会去贬损公众人物,可我们超越了他们,我们支持音乐家和戏剧演员,面向未来,推动他们艺术的普及性。
瓦格纳爱好者的默契,将我和斯拉沃热·齐泽克联系在了一起。齐泽克有点儿自相矛盾。看起来在当今,是这两位哲学家,激活了“共产主义”一词的上升趋势,他们富有激情地追随理查德·瓦格纳的公共命运,他们反对当前,反对那些抛出来以反对他的公开谴责,这些谴责既有来自“亲巴勒斯坦”的进步主义者,也有来自以色列政府,既有来自分析哲学中平庸的唯理主义哲学家,也有来自海德格尔开创的深刻的阐释学。
至于总结,我们应该注意到,苏联时期最伟大的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瑞希特,他喜欢在苏联偏远的省里的小城市进行表演,不无讽刺的是,即便是在斯大林葬礼时,他还在弹钢琴,他一直如此,像瓦格纳虔诚的仰慕者,他知道要将瓦格纳的整部歌剧,通过心灵转移至他的乐器。
2018年2月7日 想读
Art
光与暗的故事 豆瓣
In Sunlight or In Shadow
7.2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伦斯·布洛克 编著 / [美] 爱德华·霍普 绘 译者: 曹雷雨 / 刘洲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1
17幅全彩的霍普绘画+17个小说大师的短篇故事。
劳伦斯•布洛克是爱德华•霍普的粉丝,他和同样痴迷霍普画作的电影导演希区柯克一样,为霍普画中深入骨髓的孤独与寂寥所痴迷。布洛克因此邀请了16位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畅销小说家,连同他自己一起,为霍普的17幅最为人所知的画作各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集结成册包含17个故事的短篇小说集。
建筑的声音 豆瓣
隈研吾 オノマトペ 建築
作者: [日] 隈研吾 译者: 木点 新星出版社 2017 - 8
“建筑不应追求形式,而要从感觉入手。”
《建筑的声音》是建筑大师隈研吾生涯首部作品集,收录了他近10年来32件经典作品。在他看来,建筑不只是各种建材的堆砌,而是有灵魂、有生命的存在,它们用声音表达自己——啪嗒啪嗒、沙啦沙啦、骨碌骨碌……隈研吾用这11种声音概括、剖析了自己近年来的代表作品——莲屋、九州艺文馆、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等。这是超越文字定义、突破形式局限,源于感觉最原本、最直观、最诗意的表达。全彩图文让你跟随隈研吾回到建筑现场,看到建筑的同时,也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另外收录作者长篇访谈,以及32件建筑作品的所在地、竣工年份、用途、构造等大量信息。
2018年1月25日 想读
Art W
现代主义 豆瓣
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From Baudelaire to Beckett and Beyond
8.0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盖伊 译者: 骆守怡 / 杜冬 译林出版社 2017 - 1
萌发于19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是对传统审美的全面反叛,小说、绘画、诗歌、戏剧、音乐、舞蹈、建筑、设计、电影,几乎所有艺术形式皆在这场运动中被彻底颠覆。两百多年来,现代主义余韵未消,当年的文化先锋们仍深刻影响着我们今日的文化生活。
现代主义运动缘何而起?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和能量?在这本关于现代主义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中,彼得·盖伊将“现代主义”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现代主义风格代表人物或一件件名垂艺术史的经典作品,他以波德莱尔为这一波澜壮阔的研究揭开序幕,追溯了现代主义最初如何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于巴黎。随后,马尔克斯的小说、毕加索的绘画、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盖瑞的建筑等轮番出场,盖伊在书中将它们或相互比较,或相互融汇,以博学且风趣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异彩纷呈的盛会,而现代主义发展、壮大直至衰退的过程在其中得以清晰的显现。
浪漫主义的根源 (新编版) 豆瓣
Roots of romanticism
9.5 (8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吕梁 / 洪丽娟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根据以赛亚·伯林1965年关于浪漫主义的梅隆系列讲座的BBC录音结集而成,自浪漫主义定义问题始,中经浪漫主义之滥觞、成长和壮大的过程,至浪漫主义的巨大影响终。结构了然,思维缜密,处处闪耀着天才洞见的火花,伴以伯林特有的雄浑酣畅的即兴风格,是一曲令人魂销神醉的思想咏叹调。
2018年1月22日 想读
Art
艺术家的责任 豆瓣
作者: [法]让•克莱尔(Jean Clair) 译者: 赵苓岑 / 曹丹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3
很长时间以来,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作品及行为不解释、不负责,而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并非没有造成一定的后果,这正是《艺术家的责任》一书要讨论的问题。现代艺术先锋派从哪里获得了豁免权,乃至于让它远离评判,摆脱“有用性”的逻辑,甚或避免向共同体投入的义务?艺术家难道是不负任何责任的人吗?
这种豁免权与先锋派一个世纪以来被赋予的特权有关,因为先锋派曾被认为代表了进步与革命。让•克莱尔用富有历史性的分析表明,先锋派不仅以极左与极右的政治乌托邦为原型打造自己,反过来也为其提供了基本信条。先锋派和此类乌托邦同样具有暴力性,同样仇恨传统文化,且自60年代以来最终将反人道主义确立为行动的纲领。
本书重新勾勒了一种堕落的历史谱系。有关当代艺术的本质及其评判标准,争论甚至是论战,历时已久。在一个“去责任化的世界”,艺术家是否应该比寻常人承担更多的责任?作者强调 “我”与“他者”的“面对面”伦理关系,这或许能够引发我们的深思。
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 豆瓣
モチーフで読む美術史 2
作者: [日] 宫下规久朗 译者: 杨明绮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 - 8
蝗虫象征破坏与灾厄,也有复活之意;蜘蛛是邪恶的象征;独角兽象征处女之神与圣母;狐狸在西方代表恶德,在日本却成为信仰的对象;而松鼠则竟同时象征预知与迟钝;还有樱桃,既是“天国的果实”,也暗喻性爱?……这些以及更多解读世界名画的密码,你知道吗?
日本知名美术史家宫下规久朗艺术鉴赏代表作品《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好评续集。作者从不同时期的不同画作中提炼出共有的形象,如苍蝇、蜜蜂、风、雨、雪,等等,通过通俗的讲解,告知人们不同事物作为绘画的主题时分别象征什么(即使是同一种事物,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寓意也各不相同),以及一些知名画作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在表达什么。
全书包含50个绘画母题,配有东西方绘画名作260余幅。
宫下规久朗对世界名作的解读,不是全面而宏观地介绍其创作背景、风格和主题,而是关注其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细节和元素,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一本适合大众的艺术鉴赏入门读物。
2018年1月21日 想读
Art W
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 豆瓣
Philosophische Analysen zur Kunst der Gegenwart
作者: [德] 瓦尔特·比尔梅 译者: 孙周兴 / 李媛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本书为欧洲当代哲学家瓦尔特·比梅尔的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中选取卡夫卡、普鲁斯特和毕加索三位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大师,以之为范例,对西方当代艺术作了深入细致的哲学分析和探讨。作为胡塞尔档案馆的合作者、海德格尔的第子,比梅尔在本书中对当代艺术的和分析带有深厚的现象学色彩,并深受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海德格尔对近代以来主体主义美学的批判构成本书的出发点。作者在本书前言中指明:传统美学的时代已经终结了。这个海德格尔式的论断应当在本书的艺术考察工作中得到检验。如果比梅尔的工作是成功的,那么,他实际上也就解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一种非美学的艺术观察和艺术探讨是如何可能的?
福柯看电影 豆瓣
Foucault va au cinéma
7.1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帕特里斯·马尼利耶 / [法] 道尔·扎班扬 译者: 谢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电影在什么意义上可以别样地书写历史?电影是否可能评判和揭示构成福柯称之为“权力技术论”齿轮的那些既意外又必然的微小元素?电影是否有助于我们对现在的批判?
《福柯看电影》一书通过福柯关于电影的若干访谈以及马尼利耶和扎班扬的两篇研究论文,在哲学、历史和电影的交叉中,向读者揭示了福柯对电影评论、对电影理论与美学、对哲学实践、对历史调查等的影响,在另一种情境下重论了福柯曾经阐释过的问题。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 豆瓣
モチーフで読む美術史
作者: [日]宫下规久朗 译者: 杨明琦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6 - 6
众多有关“最后的晚餐”的画作里,为什么餐桌上摆放的总是鱼?
老虎在东方被公认为是勇猛的野兽,为什么却鲜少出现在西方名画中?
如何从画作背景里远航的帆船来断定妇人的手中拿的是情书?
本书封面上的《阿诺芬尼夫妇像》中,墙壁中央悬挂的镜子里映出的是谁的身影?
日本知名美术史家宫下规久朗在代表作《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中,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角度,通过猿猴、蝴蝶、葡萄、向日葵、月亮、镜子、书信、铁路、性爱、梦……这些我们日常所熟悉的事物,这些在名画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轻松解读各个时期中外名画的秘密。
这是一本绝不一样的入门级绘画读物。再也不依循历史脉络,无须知识背景,零基础就能读懂梵·高、伦勃朗。
全书收录150多幅画作,图文简单对应,普及知识与实物鉴赏并行。
2018年1月21日 想读
Art W
另一种讲述的方式 豆瓣
作者: [瑞士] 让·摩尔 /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沈语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5
“没有一张照片可以被否定。所有照片都具有事实性。需要加以检验的只是照片以何种方式能够或不能赋予事实以意义。”写下这些话时,我们时代两位深刻而雄辩的视觉探索者,对一种似乎是最直截了当的艺术形式的歧义性,提出了最为独特的思考。
此书由约翰·伯格和瑞士著名摄影家让·摩尔共同撰写。图文并茂,理论分析与奇闻轶事、新闻纪实兼顾。书中探索了摄影师与被拍摄之物、图片与观众、被拍摄的瞬间与回忆之间的张力。伯格和摩尔,以批评家的道德热忱和摄影家的实践技术,制作了这部著作,由此拓展了由瓦尔特·本雅明、罗兰·巴特和苏珊·桑塔格所开创的批评前沿。
刀与星辰 豆瓣
8.5 (60 个评分) 作者: 徐皓峰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 6
本书精选自徐皓峰近年来的影评文章,从颇受瞩目的大制作《卧虎藏龙》、《赤壁》、《十面埋伏》,到独具风格的《放·逐》、《春夏秋冬又一春》,作者由自己的美学体系、文化观念恣意放笔,文风犀利,观点独到,态度直率,尽显其趣味所在,与他的电影、小说创作浑然一体,自诩为“认输的影评”。
2017年12月29日 想读
Art
如何参观美术馆 豆瓣
How to Visit an Art Museum
6.9 (14 个评分) 作者: [荷] 约翰·艾迪玛 译者: 李鹏程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10
美术馆只有“专业人士”才去?
艺术品只有“专业人士”才看得懂?
美术馆里应该保持安静,不能与其他人攀谈?
看展应该大致浏览,尽量多看?
小孩子不懂艺术?
……
忘掉以上对于美术馆和艺术的陈腐偏见吧
我们普通人与艺术的距离,比你想象得更近
以多年行走世界各地美术馆的经验,资深艺术顾问艾迪玛从32个不同角度,提出参观美术馆的不同方法,脑洞清奇,有趣兼具实用性,是一次对僵化思维的大挑战,令你止不住大呼“我怎么没想到!”
你将会了解到以下内容:如何欣赏空无一人的风景画?一件艺术品欣赏多久比较合适?遇到标题极简、内容晦涩的艺术品应该如何理解?如何判断艺术品的好坏?美术馆警卫会给你怎样的启发?如何看待裸体艺术?…
2017年12月26日 想读
Art W
杜尚访谈录 豆瓣
8.8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卡巴纳 译者: 王瑞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9
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出生于法国,1954年入美国籍。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
这本书是法国艺术评论家卡巴纳在1966年对杜尚惟一一次访谈的归总。杜尚一生除了写过一本棋书外从未著书立说,但在这本书中,他在卡巴纳提问的循循善诱下愉快地讲述着围绕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言谈如偈语般简洁而充满智慧。杜尚从未想以自己对艺术观念的撼动来竖立自身在艺术史上的显要地位,而恰恰是他的举重若轻成就了他人生的精彩与宽阔。他呈现给我们的是人之为人的自由之可贵,生命的质感在字里行间闪光。
The Age of Insight 豆瓣
作者: Eric R. Kandel Random House 2012 - 3
A brilliant book by Nobel Prize winner Eric R. Kandel, The Age of Insight takes us to Vienna 1900, where leaders in science, medicine, and art began a revolution that changed forever how we think about the human mind—our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thoughts and emotions—and how mind and brain relate to art.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Vienna was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Europe. Artists and scientists met in glittering salons, where they freely exchanged ideas that led to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in psychology, brain science, literature, and art. Kandel takes us into the world of Vienna to trace, in rich and rewarding detail, the ideas and advances made then, and their enduring influence today.
The Vienna School of Medicine led the way with its realization that truth lies hidden beneath the surface. That principle infused Viennese culture and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other pioneers of Vienna 1900. Sigmund Freud shocked the world with his insights into how our everyday unconscious aggressive and erotic desires are repressed and disguised in symbols, dreams, and behavior. Arthur Schnitzler revealed women’s unconscious sexuality in his novels through his innovative use of the interior monologue. Gustav Klimt, Oscar Kokoschka, and Egon Schiele created startlingly evocative and honest portraits that expressed unconscious lust, desire, anxiety, and the fear of death.
Kandel tells the story of how these pioneers—Freud, Schnitzler, Klimt, Kokoschka, and Schiele—inspired by the Vienna School of Medicine, in turn influenced the founders of the Vienna School of Art History to ask pivotal questions such as What does the viewer bring to a work of art? How does the beholder respond to it? These questions prompted new and ongoing discoveries in psychology and brain biology, leading to revelations about how we see and perceive, how we think and feel, and how we respond to and create works of art. Kandel, one of the leading scientific thinkers of our time, places these five innovators in the context of today’s cutting-edge science and gives u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ist art of Klimt, Kokoschka, and Schiele, as well as the school of thought of Freud and Schnitzler. Reinvigorating the intellectual enquiry that began in Vienna 1900, The Age of Insight is a wonderfully written, superbly researched, and beautifully illustrated book that also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work in neuro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 It is an extraordinary book from an international leader in neuroscience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