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这就是达利 豆瓣
This is Dalí
作者: [英] 凯瑟琳·英格拉姆 著 / 安德鲁·雷 插图 译者: 程文欢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4
适合各年龄层读者阅读的艺术启蒙经典
权威艺术史家联手知名插画师倾力编撰
设计独特、装帧精美,呈现值得收藏的艺术丛书
..................
※编辑推荐※
☆ 本系列图书邀请多位世界知名插画家绘制插画,风格独特、妙趣横生,并和艺术家的作品相互呼应,轻松品读艺 术家的传奇人生。
☆ 文字部分亦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撰写,简明易读。作者围绕艺术家生平和创作的关键节点,生动解读这些天才人物的艺术魅力。
☆ 印制精美,采用独特的平切三边的精装方式,易于翻阅,无论是假日休闲还是旅途闲暇均可随手翻读,让艺术与您相伴。
..................
※内容简介※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著名西班牙画家,因其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达利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象力的画家,他的作品将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绘画技巧令人惊奇地混合在一起。达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除了他的绘画,他的文章、口才、动作、相貌以及胡须均给欣赏他的人们留下了扑朔迷离的印象。
本书通过生动的插图,描绘了达利诙谐的一生。还试图用插画来分析达利画中的哲学意象。配合达利画作的展示,让人对他有更深入的了解。
小顾聊绘画·壹 豆瓣
7.4 (76 个评分) 作者: 顾爷 中信出版社 2014 - 3
☆微博最红的艺术科普作家
☆18万粉丝推崇备至的艺术长微博
☆数十个穿越时空的e时代笑点
☆形似ppt的精简艺术故事展演
☆脱口秀一般充满诱惑力的旁白解说
☆6万个平凡文字的奇妙排列,组合成让你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的非凡艺术故事!
《小顾聊绘画》系列脱胎自作者在微博上发布的“小顾聊绘画”系列长微博,顾爷以一个艺术爱好者的身份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向读者讲述九位世界顶级艺术家的生平故事:搞基(?)的男神卡拉瓦乔,艺术“新东方”创办人伦勃朗,站在“风口浪尖”的神童透纳(是真的站在风口浪尖哦~),大器晚成为爱而殇的康斯太勃尔,一画画就挪不动地方的莫奈,没有乳房就不会画画的雷诺阿,命苦如中药命硬如钻石的梵高,隐约有些变态倾向的德加,还有附赠的史上最贵的“附赠品”——塞尚。艺术家还是那些熟悉的艺术家,他们的人生也还是他们的人生,只是一切因为顾爷的闲聊而变得生动可爱,妙趣横生。
2017年2月14日 已读
Art
八卦艺术史 豆瓣
5.8 (24 个评分) 作者: 祺四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 2014
罗马艺术圈一哥卡拉瓦乔居然是个逞凶斗狠的杀人犯?
人类历史上第一桩离婚,竟为了床上姿势?
茜茜公主的腰围居然一生都只有一尺三?
这是一本出自艺术史博士之手的书,是一个博士在阅览群书苦写论文之余,从书海边角、文献行间挖出来的名人爆料,历史八卦。其八卦内容,时而狗血,时而香艳;时而重口味,时而小清新。
她的笔下,横跨千年西方历史上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逞凶好斗的卡拉瓦乔、为爱痴狂的贝尼尼、坚守‘好女不过百’信条的茜茜公主,还有那充满传奇色彩放荡不羁的莎士比亚与拜伦等。这一幕幕、一桩桩、一场场,或让人捧腹大笑,或让人大跌眼镜,或让人唏嘘感慨。而这些八卦故事,又似曾相识,仿佛在我们身边早已无数次的上演。
是的,作者写的是艺术和八卦,讲的却是现实中的人心与人生。
《八卦艺术史》:告诉你教科书上没有的秘密!
2017年2月13日 已读
Art
偏爱原始性 豆瓣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译者: 杨小京 / 范景中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6 - 4
《偏爱原始性》研究视觉艺术趣味变化史上反复发生的一个现象:古老而单纯的作品,例如“原始的”作品,在道德上和审美上要优于后来变得柔弱、颓废的作品。贡布里希将这种观念追溯到古典时代,既把它与西塞罗关于放纵感官会导致厌恶的观察联系起来,又把它与艺术发展像生命体一样会生长、会成熟、会腐败以致死亡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比喻联系起来。一代代的艺术家和批评家更偏爱早期风格所具有的力量、高贵和真诚,而厌恶精致的风格,因为它以腐败和俗气诉诸人们的感官。《偏爱原始性》总结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思索,他论证严密,旁征博引,讨论了相关作者、批评家和艺术家在塑造和改变这些观念时所起的作用。
2017年1月11日 想读
Art W
伦勃朗1642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张佳玮 译林出版社 2014 - 7
●莫奈之后,再写伦勃朗
●艺术史达人张佳玮从最著名的《夜巡》入手
描摹生动的荷兰黄金时代市民生活
再现不为人知的欧陆绘画传统
复原光影大师伦勃朗的跌宕人生
●一书双壁=好读文本+精彩配图
开创莫奈之后新的欣赏热潮
一幅《夜巡》将荷兰美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的一生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之前他被荷兰这个黄金时代的市民社会扶上太阳之巅的,之后他被这庸碌的团体揪下了地狱。“他一度和黑暗抗争,一直到了最后,他和黑暗讲了和。他的人生恰好经历了荷兰的黄金时代,他的笔触也纪录下了那一段时光里,人们可以拥有的欢欣、光明、荣耀、痛苦与黑暗。”
莫奈和他的眼睛 豆瓣
7.0 (30 个评分) 作者: 张佳玮 译林出版社 2014 - 3
●对艺术圈来说,那是一个最糟的时代
对艺术来说,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一个天才辈出的时代
一个老传统被抛弃的时代
而这本书要说的是那个时代里 一个并不天才
但因其画作命名了那群新天才的画家——莫奈
●满肚子文人段子,爱掉书袋的张佳玮
首次将擅长的传记笔墨与熟读的美术史料 融为一 体
书写印象派创始人莫奈的一生
把画家重新镶回印象派诞生之初的法国
复原塞尚赞叹的“那是一双多么美妙的眼睛”所看到的“麦垛,鲁昂的教堂,拱桥和睡莲,以及当时正飘拂在这些事物之上的、19世纪到20世纪的阳光与风雪。”
●史料丰富,图文并茂,一本莫奈 看明印象派
音乐逸事 豆瓣
作者: (英)诺曼·莱布雷希特(Norman Lebrecht) 译者: 盛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本书为爱乐者而作,充满了乐趣与启迪,堪称趣闻轶事的盛宴,同时揭示了伟大的作曲家和演奏家最人化的一面。
这里有大胃王(亨德尔吃三人份的晚餐),有尴尬场景(勃拉姆斯在李斯特演奏时睡着了),有咄咄怪事(布鲁克纳的狗儿被训练成能够对瓦格纳的音乐嚎叫),也有爱的奉献(一位仰慕者不惜为普契尼宽衣解带)。这里也有值得记忆的片断,比如斯特拉文斯基告诉普鲁斯特自己如何厌恶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通迷糊电话,德沃夏克对于鸽子的奇特迷恋,威尔第绞尽脑汁把“女人善变”的旋律变成最高机密。
这里还有绝妙的日常琐事(贝多芬喜欢喝十个生蛋做的“面包汤”),古怪的策略(威尔第觉得街头的管风琴整日演奏他的歌剧中的咏叹调十分恼人,便租下了所有的管风琴锁在房间里),音乐家的慷慨大度(海顿称莫扎特“是我认识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不管是通过本人还是名字”),以及冷嘲热讽(有人问托马斯?比彻姆爵士:“您听过施托克豪森的音乐吗?”“没有,”他回答,“但我可能踩过一些。”)
这些逸事来自于成百上千的书籍、文章、未刊发的手稿(附录中提供了材料的来源),保存了原有的叙述方式,为那些音乐厅中广为人知的形象增加了新鲜的光彩。不论是对音乐厅常客、唱片买家、歌剧迷、八卦爱好者还是一般爱乐者,不论你的目的是浏览、细读、研究或娱乐,阅读本书都是一种绝妙的享受。
2016年8月2日 已读
Art
聆听巴赫 豆瓣
Bach hören. Eine Anleitung
作者: [德]米歇尔•魏尔新 译者: 吴勇立 漓江出版社 2014 - 7
三百多年来,很多人认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是永恒的。他的音乐语言仿佛表述出了深沉的、根基性的思想内涵,从而一再打动并震撼了听者的灵魂。无论巴赫处理哪种音乐体裁,他都能成功地让巴洛克的音乐风格超越时代、臻于不朽。
德国著名音乐家米歇尔•魏尔新的新作《聆听巴赫》将这天才的音乐向听众作了阐明,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它并且不断有新的发现。为此,他沉潜到音乐结构的深处,同时也挺进到广阔的文化史和演出实践背景中――从巴赫《创意曲》的课堂教育伊始,到圣咏及其在礼拜仪式中被确定下来,到他广博的神学知识的应用,以及他在莱比锡齐默尔曼咖啡厅里演出的协奏曲,再到他最后的那些达到一生事业巅峰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b小调弥撒》和《赋格的艺术》。
2016年7月13日 想读
Art W
如何用你的眼睛 豆瓣
作者: [美] 詹姆斯·埃尔金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6
草地,夜空,邮票,
马路上的一道道裂缝,肩膀——
平常日子里的普通事物,
当我们去看——真正去看它们时,
我们能看出什么?在本书中,
詹姆斯·埃尔金斯教授邀请我们去观看——
也许是让我们第一次看见周边的世界,
并获得令人屏息的发现。
本书把镜头推进到人们往往忽视或误读的日常事物(包括人工制品)中,告诉你从蝴蝶的翅膀可以知道它们的身份,无云的天空在日落时分会按照准确的颜色层次发生渐变,一座桥梁能揭示出人群与那个地方的关系,油画的裂缝可以告诉你它的年代,而马路的裂缝也告诉你一些秘密……以画家敏锐的眼睛和侦探家般的热情,埃尔金斯也考察那些复杂的东西,如佛教和印度教的曼荼罗、化学元素周期表、象形文字等,把世界变成了观察家的百宝盒。
2014年10月22日 想读
Art W
音乐的极境 豆瓣
Music at the Limits
作者: [美] 爱德华·萨义德 / Edward W. Said 译者: 彭淮栋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 - 6
《音乐的极境》是萨义德论乐横跨三个十年的第一本文集,他讨论许多作曲家、音乐家、演奏家,在过程中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连带发挥他古典钢琴家的素养,对古典音乐和歌剧提供丰富而且不时出人意表的评价。
全书以清新的角度赏析经典作品,也以他人不及的眼光品题为人冷落的当代作曲家作品。萨义德批评纽约大都会过于保守,也惋惜帕瓦罗蒂有超级巨星之誉,却“将歌剧演出的智慧贬到最低,把要价过高的噪音推到最大”。此外,他思考以色列禁演瓦格纳的问题,音乐节愈来愈浮滥的令人忧心趋势,以及马尔孔•X生平为主题的歌剧,音乐与女性主义的关系,钢琴家古尔德,及莫扎特、巴赫、理查•施特劳斯等名家的作品。
萨义德以内行人的造诣,权威的身份,书写精辟犀利的批判。他在音乐里看出文学与历史理念的反映,并密切观察其构成和创造的潜力。《音乐的极境》情文并茂,处处发人深省,呈现萨义德思想事业的一个重要层面,进一步证明,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最勇于突破的学者之一,他实至名归。
专业评论
此书让我们深入了解萨义德作为乐评家的心路历程。他渊博的音乐知识,以及深厚的音乐与政治信念,在全书流露无余。萨义德笔锋充满挑战性,机趣洋溢,饱学睿智,为我们这时代的音乐和音乐家提供既令人手不释卷,又充满批判性的写照。
——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教授、音乐学者Lydia Goher
萨义德冷眼热心,运用他多才多艺的学养讨论他拥有深厚理解的音乐。他以此为主轴,优游社会、历史、文学、哲学、政治思考之间,穿针引线,创构一个宏大、统一、充满慧见的整体。萨义德文笔清晰、热情,斯人已杳,但全书字里行间回响的气势和活力,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钢琴家 鲁普
在这本精彩层出的文集里,萨义德贯注他的才智与精纯的音乐感性,探讨林林总总的专题,构成这位入世、热情批评家境界深广的音乐沉思。拜读萨义德的辞采和雄辩,再度令人想起我们痛失一位如此杰出的乐评家。
——朱莉亚音乐学院 索罗门
这本书里,一位造诣精熟的音乐家兼文化理论家与巴赫到贝多芬、瓦格纳到布列兹、布伦德尔到巴伦波伊姆、莫扎特到理查•施特劳斯的所有大师互动,放出令人眼亮的交会光芒。钢琴家古尔德的身影也笼罩全书许多篇幅。萨义德怀着精博的音乐知识和修养,以开放的心灵、开放的眼睛、开放的耳朵探触音乐所有层面,无论是现场、录音、谈论或著述,并搭起桥梁,将音乐连接于其他艺术,以及人生的政治和伦理层次。
——多伦多大学 琳达赫岑
这本书里的文章,其洗炼有劲、敏锐洞察,以及思想力量,令读者想起萧伯纳的乐评。全书涵盖萨义德二十年人生,体现他对音乐演出与音乐史连贯、逼人深思的观点。
——斯坦福大学 林登柏格
富于深思的书籍,阐释音乐对社会被低估的影响力……在此文集中,萨义德表现了更多非正式的个人风格,写作特点是巨大的热情,以及深度与广度兼具的洞见,这不论在撰写任何主题的作家中都是极少见的。
——《经济学人》
萨义德是许多人心目中理想的乐评家,在《The Nation》超过二十年的音乐评论专栏,结合了惊人的广度和具有感染力的热情。
——《每日电讯报》
强烈推荐这部由二十世纪后半叶最敏锐的音乐评论家所写的文集。
——《图书馆期刊》
2014年8月27日 想读
Art W
How New York Stole the Idea of Modern Art 豆瓣
作者: Serge Guilbaut 译者: Arthur Goldhamm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 4
"A provoc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early cold war years. . . . By insisting that art, even art of the avant-garde, is part of the general culture, not autonomous or above it, he forces us to think differently not only about art and art history but about society itself."--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2011年11月10日 想读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