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豆瓣
作者: (英)拉卡托斯 译者: 兰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3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由著名数学学家和科学哲家,代科哲学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伊姆雷·拉卡托斯著。《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收入了作者的关于科学哲学的五篇重要论文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科学哲学观和历史方法论。书中批判了波普尔的证主义方法论与库思的理性主义科学心理学,提出了一个理论演替的合理的动态的科学发展模式。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豆瓣
A Brief History of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5.2 (5 个评分) 作者: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6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二版)》首版于2001年,是我社哲学类教材的重头产品。这是十多年来作者头次对本书做出修订,主要是依据近年来西方哲学原著方面的翻译进展,对书中内容做出修订。
这部《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崩溃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终结的标志,将“西方现代哲学”不仅作为一个时间性概念,而且作为一个与“传统”相对应的表示社会与文化变迁的理论性概念,描述了黑格尔之后,即从19世纪后期一直到现在的西方哲学众多的思想、观点、理论、流派,通过哲学史料的排比,重新建构富于思辨性的哲学论证过程。
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卷) 豆瓣
作者: 万俊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4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现代西方伦理学史(套装上下卷)》包括《当代中国人文大系:现代西方伦理学史(套装上卷)》和《当代中国人文大系:现代西方伦理学史(套装下卷)》内容简介: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自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西方伦理学各种思潮和流派的发展脉络,对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德国唯意志论伦理学,以斯宾塞、赫胥黎为代表的英国进化论伦理学,以居友、柏格森为代表的法国生命伦理学,以格林、布拉德雷为代表的英国新黑格尔主义伦理学,以摩尔、普里查德、罗斯为代表的直觉主义伦理学,以罗素、维特根斯坦、石里克、卡尔纳普、艾耶尔、史蒂文森等人为代表的情感主义伦理学,以及以图尔闵、黑尔等人为代表的语言分析伦理学等都有较为深刻的论述。《当代中国人文大系:现代西方伦理学史(套装上下卷)》深入浅出、文笔清新、材料丰富、分析透彻。既可作为大专院校教材,又可作为伦理学爱好者、研究者参考用书。
技术哲学讲演录 豆瓣
作者: 吴国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技术哲学讲演录》讲述了:2007-2008年间,作者在东南大学等地的讲堂上以技术哲学为主题做了多次讲演,《技术哲学讲演录》是其中七次讲演的录音整理稿结集。在这些“当场发生”的哲学运思中,作者试图把技术阐释成人的存在方式或“存在论差异”,阐释成人类文明活跃而又实际的构成要素,从而构建一种非本质主义的技术存在论框架。在这种新的技术存在论框架下,技术中性论、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受到了批判,技术与人性的自我构造、技术之中渗透着的政治要素以及现代技术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则得到了新鲜而生动的说明。
目录
技术的人文本质
什么是技术
对现代技术的一种理解
问答
技术与人性
生物本能贫乏论
心理能量冗余论
技术的三个类别
问答
技术与政治
技术有政治吗
技术的政治批判
三种技术观
技术与哲学
技术哲学的历史性缺席
技术哲学的兴起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
问答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
准备性的说明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
问答
什么是科学
希腊理性科学
现代求力科学
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督教背景
世界的图景化
科学的结构:后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探索 豆瓣
作者: 张华夏 2016 - 5
本书立足实体结构主义和广义的科学结构,对逻辑经验主义衰落后的一些比较重大的科学哲学问题进行了一种综合性的探讨。书中揭示了科学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和社会交往合理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探究了逻辑经验主义衰落、结构模型主义兴起的原因,并对科学理论结构中的语义、语法和语境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因果性与自然侓的结构问题,力图从实体和结构上讨论因果性和自然侓,从而开辟一条新的研究进路。
科学的哲学基础 豆瓣
作者: 周昌忠 2013 - 7
本书以“形而上学-认识论-方法论-生存论”为经,以“辩护脑络-发现脉络”为纬,组成统一架构,把科学的哲学基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放到这架构中,精准定位,进而予以探讨,为此努力贯通作为科学母体的一般西方哲学和直接面对科学的科学哲学,尤其把纷繁复杂的科学哲学学派学说放到西方哲学现代生存论转向的大背景中考察。
现代科学的哲学争论 豆瓣
作者: 孙小礼 2003 - 8
科学——人类的智慧、理性和文明。就像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太阳,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科学好比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轮“精神的太阳”,也给我们光和热,照亮人的思路,激发人的才能。然而科学毕竟不是宇宙的太阳,如果没有社会的哺育,科学就不能健壮成长,难以放射光芒。<br><br><br><br>本书是我国一些著名的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在“科学技术的哲学问题探索”方面按学科或按专题写成的论文汇集,这些论文提供了
自然与希腊人 科学与人文主义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奥] 埃尔温·薛定谔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5 - 2
本书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两部作品《自然与希腊人》《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合集。两部作品主题密切相关,关注的都是实在的本性以及自古以来人类如何感知存在。讨论了一些与科学和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有关的社会议题,更关心的是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是如何处理这些议题的。《自然与希腊人》着重从理性与感官的竞争、毕达哥拉斯学派、克塞诺芬尼的宗教、原子论者等展开论述;《科学与人文主义》则从科学对生活的精神影响、我们“模型”的本性、连续体的复杂性等方面展开论述。本书对于物理学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现象学导论七讲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张祥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3
现象学首先不是一些原理和体系,而是观察人生和世界的独特方式,也就是在体验对象时一同体验到这体验过程的在场意识方式,而且,关心这种意识方式的前提。它最终要超出将存在当做主体和客体来打量的传统哲学方法,而进入到更原本活泼的反思乃至前反思的思想维度。本书通过解读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德里达的著作,开显现象学的问题来源、观察问题的视角、现象学方法的特征和深化过程,以及现象学思考在不同现象学家那里的质的丰富性和内在呼应性,由此而引导读者进入思想的新天地,培养读者的现象学观察能力。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 豆瓣
8.3 (18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4
在经历了现代性的近3个世纪的构建过程之后,如今批判的锋芒转向了现代性本身。类似的问题重行开始。社会规范的基础来自何处?现代性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的根据何在?假如以“主体性”作为客体的价值之源、意义之源是错误的,那么主客体之间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人是什么?对此类问题的新解答,构成了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思想态度的转变。书中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本书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用为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本书系作为参考教材。
图解后现代主义 豆瓣
Postmodernism For Beginners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吉姆·鲍威尔 / [美]乔·李 译者: 章辉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图解后现代主义》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从哲学视角解读后现代主义的通俗读物。本书从界定后现代主义入手,逐次介绍了后现代各流派以及伊哈布•哈桑、利奥塔、鲍德里亚、福柯、德里达、拉康、大卫•哈维等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还结合建筑、工艺品、媒体技术、影视作品等贴切地展现了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者的生态观。本书内容生动丰富,解读深入浅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介绍后现代主义的通俗佳作。
世界的逻辑构造 豆瓣
作者: [德]鲁道夫·卡尔纳普 译者: 陈启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6
卡尔纳普是20世纪著名的分析哲学家,维也纳学派的领袖之一。《世界的逻辑构造》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本书运用弗雷格、罗素肇始的逻辑分析方法,将一切科学领域的概念都分析、还原到直接经验的基础,用“原初经验的相似性记忆”这个基本关系的概念,逐步地给所有其他概念以定义,有层次、有等级地把各个科学领域的概念重新构造出来,即所谓“理性的重构”。卡尔那普认为,这样一个概念的构造系统不仅揭示了概念的逻辑次序,而且体现了认识的次序;同时这种构造也是一种有力的武器,可以将不能还原到经验基础亦即不能加以构造的一切形而上学的概念和命题从哲学中驱逐出去。
德里达 豆瓣
Derrida: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7.0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西蒙•格伦迪宁 译者: 李永毅 译林出版社 2019 - 3
【内容简介】
雅克•德里达以《论书写学》《马克思的幽灵》《友谊政治学》等著作蜚声学术界,对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影响甚巨,也是深刻论述我们这个“后现代”世界的巨匠之一。他挑战了西方哲学传统一些最深层的假定,塑造了他所命名的“解构”运动,正是这层关系为他赢得了声誉,也为他招来了骂名。在本书中,西蒙•格伦迪宁向我们揭示了德里达的著作何以艰深难解,又何以意义深远。他相信,这位哲人的惊世见解对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名人评价及推荐】
格伦迪宁教授的解读不但对于澄清偏见、误读,对于领悟德里达别具一格的“书写”“解构”“起源”“延异”“播撒”等诸多哲学概念的真实涵义是值得一读的导论文本,更重要的是他同时成为传承德里达承继的西方人文精神传统的文本解读者。格伦迪宁教授的解读还让我们深深领会到德里达这位“忠实的”不忠实继承者内藏的无限魅力,那就是发自心灵的对精神传统、对世界、对他人、对个体的挚爱。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法国哲学研究中心原主任 杜小真
尼采的智慧:尼采自我哲学解读 豆瓣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刘烨 联经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无所畏惧的在尼采的思想里遨游,追寻昔日伟人的足迹,撷取其智慧的灵光,将其一生中的闪光点整理成书。全书分为四卷:卷一,人生的告诫;卷二,天才的感悟;卷三:理性的思考;卷四:疯狂的激情。全书囊括了尼采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和丰张,包含有很多惊世警言,如“人是应该超越的东两”、“上帝死了”等。
读其书而知其人,明其义而囿其辞。本书对于帮助读者了解尼采有重要的作用。在存在主义的演讲过程中,尼采占着中心的席位:如果没有尼采,那么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萨特是不可思议的。并且,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的结论,听来也像是尼采遥远的回音。他是一个幽灵,一个在人生的旅途巾徘徊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幽灵;他是一个天才,一个在人类哲学史、美学史上恣意表演的天才。他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先哲,一个在冷酷的银河里闪烁的星星。
还有谁能高呼惟有日神与酒神及美好理想与非理性主义的激情碰撞,才能摆脱噩梦的纠缠呢?惟有尼采,他的疯狂近乎癫狂。他的生命的冲动、意志的力量,让无数人彻夜难眠。
思想家 豆瓣
作者: 麦基编 译者: 周穗明 三联书店 1987
七十年代中期,英国广播公司播放了十五集电视系列节目,请十几位著名的西方哲学家在节目中同广大观众见面,使大量新老观众变成哲学探讨的直接参与者。这种在电视中进行哲学对话的形式,十分引人注目,受到很大欢迎。本书是这些哲学对话的汇编。读者在这里可以看 到许多西方哲学流派的创始人和主将怎样通俗简明地阐发自己的主张,怎样回答节目主持人的多方诘难,了解这些哲学思想的源流和现状。在提倡协商对话的今天,了解国外利用电视进行学术对话的形式,也无疑是有益的。
科学与近代世界 豆瓣
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
作者: [英]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译者: 黄振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2017 - 7
本书或许是怀特海读者最为众多的哲学著作,主要收录了1925年他在啥佛大学的八篇洛厄尔演讲,主要研究过去三个世纪中,西方文化在科学发展的影响下所显示出的某些方面,强调流行的哲学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透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思想家的不断自我修正,敏锐而充满智慧,表现了当时所处社会的张力。
西方死亡哲学 豆瓣
作者: 段德智 2006 - 10
《西方死亡哲学》从理论层面上阐释了西方人心中的死亡之谜和西方死亡哲学的基本意涵,而后具体地考察了西方死亡哲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一般哲学一样,死亡哲学具有人生观或价值观的意义,是人生哲学或生命哲学的深化和延展。西方死亡哲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系统,是一个包含着“死亡的诧异”、“ 死亡的渴望”、“死亡的漠视”和“死亡的直面”这样几个具有质的差异性的阶段的发展过程。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豆瓣
作者: 黄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逻辑哲学论》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也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早期重要著作。作者在这本书中否定因果律,断言逻辑和数学的命题都是重言性质的,所有哲学史上争论的问题都是无意义的,哲学的任务只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即日常语言的明确化。这种思想对后来分析哲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本书是关于研究《逻辑哲学论》的专著。
单向度的人 豆瓣
One-Dimensional Man
8.4 (44 个评分) 作者: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译者: 刘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4
赫伯特·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本书是其最负盛名的著作,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此书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后,先后在德国和法国出德文版和法文版,其后又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被称为西方6 0年代末大学造反运动的教科书.
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本书对研究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正义论 豆瓣 Goodreads
A Theory of Justice
9.1 (1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约翰·罗尔斯 译者: 何怀宏 / 何包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 6
自由主义中的保守派只能接受形式上的平等,也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而自由平等主义者则表现出对于实质平等的强烈关怀。罗尔斯在《正义论》当中提出了关于正义的两条原则:第一条是所谓平等的自由原则,即每个人应该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第二条原则包括差别原则与机会平等原则。前者要求在进行分配的时候,如果不得不产生某种不平等的话,这种不平等应该有利于境遇最差的人们的最大利益,就是说,利益分配应该像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倾斜;后者要求将机会平等的原则应用于社会经济的不平等,使具有同等能力、技术与动机的人们享有平等的获得职位的机会。煌煌50万言的文字,便是围绕这两个原则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