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
科学哲学 豆瓣
作者: 亚历山大·伯德 译者: 贾玉树 荣小雪/译 2008 - 4
《国外经典哲学教材译丛·科学哲学》通过富有智慧的例证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世界的兴趣。亚历山大·伯德对于诸如科学定律的本质这样一些受到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概念性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同时把它们同我们关于那些规律的知识这样一些认识论问题相对照并联系在一起。自然规律、自然种类、说明、理论、实在论、最佳说明推论、归纳、反归纳主义、概率、科学方法与进步等问题,都在这样一种敏锐的洞察力中获得了清晰的说明,并且被不知不觉地传达给了那些对于由人类最富有智慧的头脑所提出来的问题具有深刻理解力的读者。
伦理学是什么 豆瓣
作者: 何怀宏 2015 - 9
良心是什么?道德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讲良心、有道德?善是什么?恶又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区分善恶?在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和个人利益的实现的道路上,人可不可以无所顾忌?在个人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或者是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相信每一位对人生有省察意识的读者都思考过这样一些问题。在这本旨在回答伦理学是什么的小书里,作者用一种充满思辨色彩的行文方式告诉我们:伦理学并非是知识精英们纸面上的智力游戏,而是致力于思考、研究、解决上述这些人之为人所不可回避的的伦理命题的性命之学。学习伦理学,除了满足我们知识上的兴趣,更重要的,有助于我们确立为人处事的正确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
伦理学导论 豆瓣
作者: [美]史蒂文·卢坡尔 译者: 陈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9
《伦理学导论》是对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简要介绍。作者史蒂文•卢坡尔阐明了道德哲学的主要观念,讨论了其最富争议的领域,并考察了最主要的道德论述。在追寻伦理学的根本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时,卢坡尔对“最好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这一问题投入了大量篇幅——两章。
主要特征:
•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的一种宽泛的概观
•讨论了主要伦理学理论的优势和弱点
•每一章都从一个生动的现实世界的案例开始
•对好的生活的快乐主义和至善主义理论的独特叙述
•包含非西方的理论
。概述了最近的方法,包括女性主义、社群主义和德性伦理学
逻辑学导论(第13版) 豆瓣
Introduction to Logic
9.2 (5 个评分) 作者: 欧文·M·柯匹 (Irving M.Copi) / 卡尔·科恩 (Carl Cohen) 译者: 张建军 / 潘天群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国外经典哲学教材译丛:逻辑学导论(第13版)》是导论性逻辑教科书中最完满的一部:既有演绎逻辑亦有归纳逻辑,既有古典逻辑亦有现代逻辑。《国外经典哲学教材译丛:逻辑学导论(第13版)》是当今逻辑教科书的标准范本,是清晰性与准确性的典范,它能够使学生理解、把握并应用古典三段论逻辑和更为强有力的现代符号逻辑技术。
书中所选用的有关政治、哲学、科学及多领域当代论争的鲜活的论证实例,展示了许多严肃的学者和思想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逻辑原理的应用,使逻辑学习既内容充盈又富有生活气息。
何为良好生活 豆瓣 Goodreads
8.8 (125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4
本书探讨伦理学中的几个论题。读过几本书的人知道,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其中有些,我有自己的体会、思考,尝试用当代中国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这些道理重新讲述;有些,前人好像讲得不太对不太好,我尝试讲得更好些。也许没做到——我一直对自己期望不高,更希望的倒是有几个读者能与作者一样,感到诚实的思考实是人生一大乐事。
“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
在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我们大概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歌德说他的浮士德是一系列越来越纯粹或纯洁(rein)的努力。我把这个“纯粹”或“纯洁”理解为:自身通透。我以为,这种自身通透是phronesis最核心的含义——洞明自己行在何处,浑然一体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能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哲学的思与惑 豆瓣
Philosoph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7.2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爱德华•克雷格 译者: 曹新宇 译林出版社 2013 - 1
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什么用?如果诸如此类的问题曾让你感到困惑不解,本书将是理想的入门引论。作者克雷格认为,哲学并非一个曲高和寡的陌生领域,它不过是对平常世事的深化和拓展。另一方面,哲学思考又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消遣,它还对人类的现实需求和重大问题作出了回应。
克雷格精心选取了一些关键文本与主题,并以明晰的风格与平易的笔调引导读者去步步接近,领悟探究;这些文本与主题表明,哲学活动并非仅限于学院书斋,它本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关切的对象。
——里丁大学 约翰•科廷汉姆
科学及其编造 豆瓣
作者: 艾伦·查尔默斯 译者: 蒋劲松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 - 8
如何才能辩护和论证,科学知识截然不同且优越于巫术和伏都教?艾伦·查尔默斯在另一本非常成功的著作《科学究竟是什么?》中,概括并批判了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正统回答,然而,在那本书中,对受到批判的观点并没有提供任何在细节上精心阐述的替代观点。
结构之后的路 豆瓣
作者: [美国] 托马斯·库恩 译者: 邱慧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2
《结构之后的路》内容简介:过去五十年里,科技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当属托马斯•库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而这部《结构之后的路》是库恩去世前重要文章的结集,《结构之后的路》体现了库恩晚年思想的发展,是对《科学革命的结构》观点的拓展与反思,并对于对他理论的一些批评和误读,作出了回应。书末还收录库恩去世前一年所进行的深度访谈,是库恩学术生平的极好自传式材料。
哲学 科学 常识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东方出版社 2007 - 2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嘉映先生,是当代中国 治学最塌实的学者之一,更可贵的是,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哲学观念。这本书的主题是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以及两者各自和常识的关系。沿着这条主思路,上篇先粗略回顾了哲学方式的整体解释到科学方式的转变。下篇分专题讨论实证科学对经验的关系,科学概念的特征,科学的数学性质,预测、假说和实在问题。作者语言朴素,但识力惊人。哲学初学者细读此书,必有大收获。
2018年8月23日 已读
「哲学概念似乎人言人殊,说到“形而上学”这个词我们常常会说在康德的意义上,在黑格尔那里,在海德格尔看来。科学术语很少有这么说的。我们只有一个物理学体系,是整个物理学在积累进步。哲学却好像没有什么进步,今天的哲学学生仍然在读孔子和庄子,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书读得越古,反倒越像哲学专家。伽达默尔半开玩笑说书龄小于两千年的他不读。理科学生读最新的论文,只有那些本来也兼哲学家的科学家才去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牛顿的英文版《原理》现在每年还出售约700部,这本书的买主不是学力学或学数学的学生而是文科学生。怀特海说全部哲学史只是柏拉图的脚注。好好作注也罢了,哲学家却似乎永远在争论不休……如果你用科学的模式来理解、要求哲学,你恐怕从一开始便是在要求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东西。11」
科学哲学 西方哲学
人生的意义 豆瓣
The Meaning of Lif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8.1 (6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朱新伟 译林出版社 2012 - 11
我们都曾对人生的意义感到困惑。这个问题是否有答案?答案是否取决于我们?或者它不过是一个伪问题?在这部充满睿智和生气又能激发思考的作品中,特里•伊格尔顿展现了许多世纪以来的思想者,从莎士比亚、叔本华到马克思、萨特、贝克特,对人生意义问题的探索。作者知道,“本书的许多读者很可能会像怀疑圣诞老人的存在一样怀疑人生意义”,但同时又认为,在需要寻求共同意义的当今之世,我们有必要回答这个所有问题背后的问题。
伦理学原理 豆瓣
作者: [英国] 乔治·爱德华·摩尔 译者: 陈德中 商务印书馆 2017 - 4
一直到19世纪末,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是同一概念。1903年,摩尔的《伦理学原理》出版,宣告了另一种伦理学即元伦理学的诞生。尔后半个多世纪,元伦理学在西方伦理学王国一直居于主导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美德伦理学的兴起,以及道德心理学研究的复兴,伦理学研究呈现出了规范伦理学、美德伦理学与元伦理学鼎足发展的局面。而由摩尔所倡导的元伦理学研究的哲学意义,仍然是当代伦理学大家关注的重心。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摩尔的《伦理学原理》才被列选为20世纪前半叶唯一一部伦理学经典名著。
后现代转向 豆瓣
作者: 斯蒂芬·贝斯特 / 道格拉斯·科尔纳 译者: 陈刚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7
本书关于后现代概念领域的入门,对后现代转向的轮廓作了初步的描述,并解释了一些基本概念、争端和问题等内容。
2018年7月19日 已读 20世纪以来科学的普遍称呼是现代科学。真不知道“后现代科学”“机械主义”“有机主义”“牛顿主义”“后牛顿主义”这些空洞肤浅的标签有什么意义。把相对论量子力学混沌理论生态学作为“后现代科学”我好像只在后现代主义自我吹嘘的话语中见过。符合后现代价值观的称之“后现代科学”,不符合的斥之“机械决定论”——用价值凌驾事实对科学毫无意义。最后在关于科学战的评论上将格罗斯、列维特和索卡尔被视为“右派”“三人帮”批判,也没有看到关于科学事实本身的分析。
后现代 文化研究 文学理论 社会学 艺术
超越科学大战 豆瓣
作者: (美)奥利卡·舍格斯特尔
本书收编了不同学者关于“科学大战”的定位的观点,透过多种视角——历史的、社会学的、哲学的、科学的、心理学的——将作为社会现象的科学情景化,并对“科学大战”划界。全书力图消解传统上所理解的“科学大战代表了两种文化的冲突的观念”,并尝试更好地理解科学卫士一直坚持“科学和理性”的原因。本书结论和传统上对“科学大战”的理解自然也大相径庭——作者传达了这样的观点,即科学大战不应该被理解为两种文化的冲突,而应该被理解为科学与人文更进一步融合的一个转折。
本书以科学家的眼光针对普通读者,也同样为学术界而写。
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 豆瓣
作者: A.拉宾格尔 / H.柯林斯 2006 - 8
近年来,来自C·P·斯诺所称的“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两大阵营的斗士们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但是,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试图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在本书中,杰伊·A·拉宾格尔和哈里·柯林斯为一些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创造了机会,让他们在一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而不是相互指责和谩骂。本书各章的作者惊喜地发现,在关于科学,关于科学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以及关于科学论是否贬损了科学家、科学实践和科学发现等方面,他们展开了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谁有权评论科学?科学知识的恰当角色是什么?在社会决策中,科学家与社会中的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鉴于科学在当今社会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对此不会有简单的答案,但是,《一种文化?》向读者准确地阐述了在所谓的“科学大战”中存在的真正危险是什么,并且为我们探寻这些紧迫问题的解决之道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框架。
二十世纪分析哲学 豆瓣
Twentieth-Century Analytic Philosophy
作者: [美] 阿弗拉姆·斯特罗(Avrum Stroll) 译者: 张学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 8
《二十世纪分析哲学》(Twentieth-Century Analytic Philosophy)是研究总结二十世纪英美分析哲学的重要著作,2000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阿弗拉姆•斯特罗(Avrum Stroll,1921—)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美国著名哲学家、知识论、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中出版著作20余部、论文100多篇。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二十世纪分析哲学进行了深刻而简明的阐述,体现了作者对分析哲学内容的谙熟和驾驭大量材料的高超能力,是学习和研究分析哲学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分析哲学教程 豆瓣
作者: 江怡 2009 - 5
《分析哲学教程》全面介绍了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整个20世纪的英美哲学中占主导地位并对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分析哲学思潮,对分析哲学中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形成和演变等做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分析哲学提出的重要哲学问题给出了作者的独到观点。《分析哲学教程》的写作完全根据第一手外文资料,吸收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翔实,论述严谨,表达流畅,各章末还提供了进一步阅读书目和思考题,适合用作高等院校的哲学本科选修课教材,也可以供非哲学专业的一般读者阅读。
论人 豆瓣
作者: [德]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 刘述先 2006 - 11
作者恩斯特·卡西尔是现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论人》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作者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他的人类文化哲学的体系。该书一经问世,立即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甚广,影响非常大。
《论人》上篇着力于人的特点的研究,指出人具有创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并独树一帜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下篇从这一定义出发,对各种文化现象,诸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进行全面的探索。书中探幽析微,旁征博引,充分体现了一位哲学大师的睿智与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