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
当代西方伦理思想研究 豆瓣
作者: 龚群 陈真 著 2013 - 9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伦理学已经是当代西方哲学界的第一显学。当代最著名、最重要的哲学家中,几乎很少不介入伦理学研究领域的。在过去的四十余年间,整个西方伦理学的学术研究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地缘意义上看,以欧洲大陆为主体的思想风潮向以英语世界为主的地区转变;从研究重心来看,英语世界的伦理学研究由分析的伦理学重新向规范伦理学转换,或在分析哲学的基础上进行规范伦理学的研究与再造。
《爱智文丛:当代西方伦理思想研究》深入地考察、分析了英美元伦理学、功利主义、义务论、契约论伦理学和德性论在这四十佘年里的发展、理论缘起和方法特征,同时分析了其理论创新和困境。这五个方面也基本涵盖了当代西方伦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爱智文丛:当代西方伦理思想研究》的前沿性对目前国内的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 豆瓣
作者: 郭贵春 2009 - 9
《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首先考察了当代科学哲学面临的内在困境与受到的外在挑战,其次,通过科学实在论的基本问题、基本观点、历史演变及其基本走向的考察,论证了科学实在论语境重建的必要性;第三,对语境分析的方法论意义与基本原则的阐释;第四,概述了语境实在论的基本原理;第五,探讨一直困扰科学实在论者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提出了科学发展的语境生成论模式;最后,借助当代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领域中的案例研究,进一步印证了语境分析方法的实用性与语境实在论观点的合理性。
《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选题前沿、视角独特、资料丰富、论述脉络清晰、论证立场鲜明,是一本探索性的论著,适合于从事科学哲学与物理哲学的工作者,相关专业的大学师生,以及科学哲学爱好者阅读。
后马克思主义 豆瓣
作者: 周凡 2007 - 8
随着1968年“五月风潮”的结束和西方7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危机”的出现,部分新左派理论家开始以多种方式解构古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并对意识形态的自主性进行立论和诠证。后马克思主义在对古典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中,重新调整社会主义策略并重建社会主义价值的信念。本书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背景、问题域及其理论特征,以期为我们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国外后马克思义发展的现状、问题域及其争论点提供参考。
西方政治思想史 豆瓣
作者: 唐士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9
《西方政治思想史(修订版)》围绕西方政治思想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以及各种不同思潮之间的关系,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并且就一些重要理论家在不同理论问题上的贡献及其思想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同时对西方政治思想史这门学科的形成与演变,以及这个领域中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豆瓣
作者: 聂耀东 编 2009 -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第2版)》介绍了那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也包括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继承者的著作。对这些著作的介绍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历史条件、主要观点和简要评述。在观点介绍时,力求忠于作者原意。考虑到一些著作的评价存在争议,在简要评述时对不同评价观点做了说明,以供读者阅读和研究时参考。
事实与价值 豆瓣
作者: 孙伟平 2016 - 9
休谟提出的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价值论、伦理学领域的一个基本的、但尚未解决的问题。一些哲学家继承并发展了休谟的观点,将它演变为所谓“休谟法则”:即事实和价值分属两个完全不同、互不相关的领域,价值判断决不能从事实判断推导出来。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为基础,从探讨事实与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内在关联出发,系统研究了沟通事实与价值、“是”与“应该”的实践和理论途径,给出了解决这一古老问题的一个新尝试。
认识与价值 豆瓣
作者: 杨国荣 2009 - 6
《认识与价值》内容简介:现代社会似乎面临着一种历史的悖论:主体失落于外与主体封闭于内同时并存。商品经济与技术专制的扩展,渐渐将人本身也推入商品化与物化的过程,与之相应的是外在之物对内在之我的支配。无所不在的制度控制(从日常生活中的服务系统到政治、经济、法律机构,等等)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程式化操作过程,使个体的创造性愈益变得多余:他的作用不外是履行制度的功能或完成某种程序,而大众文化的膨胀,又使个体从审美趣味到行为方式都趋向于划一并逐渐失去批判的能力。
简明哲学通论 豆瓣
作者: 孙正聿 高等教育 2000 - 7
《简明哲学通论》是教育部“高等教育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它围绕“哲学是什么”展开追问,深入探讨了哲学的自然现解、思维方式、超越常识、寻求本体、反思科学等特点,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实验性,便于引导学生进入深切的哲学思考,形成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的生活态度。
《简明哲学通论》可作为高等学校哲学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其他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阅读。
价值判断 豆瓣
作者: W.D.拉蒙特 译者: 马俊峰 / 王建国 1992 - 9
2018年6月26日 已读 「价值判断根本上不同于道德功效审美判断。47」……重新定义?
伦理学 西方哲学
自然科学的哲学 豆瓣
作者: [美]卡尔·G·亨普尔 译者: 张华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11
本书是20世纪著名科学哲学家亨普尔的主要著作之一。它对当代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最主要问题,例如科学的发现和假说的检验问题、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的性质问题、科学解释的结构及其功能问题、科学概念的形成和科学理论的还原问题等,都作了极为深入、极为严格又极为简明的论证。对于所有这些问题作者都从科学史上挑选了最为恰当、最为典型又最为生动的案例来加以通俗的解说。因此,它作为一本引人入胜的科学哲学教材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在世界上已有十几种文字的翻译版本。
量子论与科学哲学的发展 豆瓣
作者: 成素梅 科学出版社 2012 - 10
《量子论与科学哲学的发展》揭示了量子力学蕴含的哲学假设,阐述了科学实在、统计决定性、因果性与关联、非定域性等基本概念,剖析了量子物理学家的争论焦点及其新形式的实在观,追溯了与量子论相关的当代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基于对科学哲学的四种语境论进路的比较,对技能性知识的特征与表现形式的考察,论证了一种体知合一的认识论观点。围绕这一观点的深入研究有可能超越传统科学哲学与后现代科学哲学之争,形成“新现代”的科学哲学。
理性地捍卫科学 豆瓣
作者: [美]苏珊·哈克 译者: 曾国屏 等 2008 - 8
《理性地捍卫科学:在科学主义与犬儒主义之间》尝试以批判常识主义、坦诚实在论和温和的自然主义立场,来克服关于科学的传统尊崇主义和新犬儒主义的两种极端立场,从而对于科学究竟是什么和科学究竟干什么阐明一种新的真实理解。作者深入考察了科学探究的性质、科学方法、科学真理和科学进步等基本问题,以及科学与社会、文学、法律、宗教等的基本关系,致力于践履“理性地捍卫科学”。这是一本科学哲学(或曰更广范围的科学元勘)前沿领域的相当睿智的创新之作,成为了力图超越“科学大战”的振聋发聩之声。
技术批判理论 豆瓣
Transforming Technology : A Critical Theory Revisited
作者: Andrew Feenberg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 10
《技术批判理论》是美国哲学家安德鲁·芬伯格在自己以前的“技术哲学三部曲”的基础上,最新修订出版的一本技术哲学专著。在这部著作中,芬伯格从马克思对技术的“设计批判”出发,借助马尔库塞、福柯、拉图尔等人的著作和观点,通过对技术设计案例的具体分析,阐明了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斗争的舞台,它是由技术标准和社会标准共同决定的,可以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真正解决技术产生的问题,就需要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作为内在因素来考虑,将它们融合到技术的设计中,这样才能在事前避免技术的负面效应。芬伯格认为,通过一种技术政治学,可以创造出一种替代的技术体系。该书的出版在西方学术界内外引起了文学的设计中,这样才能在事前避免技术的负面效应。该书的出版在西方学术界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技术哲学概论 豆瓣
作者: 姜振寰 2009 - 5
《技术哲学概论》的书名为《技术哲学概论》,显然,其内容也就是对技术从哲学的角度概而论之。《技术哲学概论》用了一定篇幅讨论了技术认识论,其中主要是技术的概念问题。在内容安排方面,《技术哲学概论》更倾向于与实际的联系,即哲学研究的实践性。对于技术哲学界所忽视的关于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技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技术哲学概论》单立章节试作分析,期望会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现代美学导论 豆瓣
作者: 徐亮 2009 - 5
在《现代美学导论》这部书中,我们最突出强调的、也是全书精髓的内容有三:第一,审美现象的要义…感受与意义。美学涉及的是感受,而不是理性。美学的对象是一种感性生活,通过(主要是)视觉、听觉与世界打交道的生活,情感是它的主要内容。而这种感性生活的目标则是意义,感受和领会意义。这种感性不是用来作本能的生物性选择和逃避,而是用来体会各种意义的。审美是一种通过感受,而不是观测、实验、计算、推导,来获得意义的活动。
第二,一种建立在艺术语言基础上的艺术审美观念。这也是现代美学的观念。艺术是审美的主要对象。对于艺术的审美有各种不同的途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种审美活动必须建立在对象的具体性的基础上,即具体的艺术语言基础上,否则是空洞的和无效的。对于绘画作品,我们首先要面对和搞懂的必然是色彩、线条和形状的语言,而不是人物的表情如何生动,动物的形象如何活灵活现,或者环境气氛如何真实。后者是前者的效果。而美学要关注艺术的根本。
第三,中西方美学的深刻区别。西方美学是不断发展的美学,创新体现在后人对前人的超越;西方美学受到合法性的要求,全面的体系性建构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美学是对一些核心主题的不断领悟,它在语言和精神实质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它不以发展作为标尺,也不以形而上学的建构为己任。后人要做的不是超越前人,而是对前人提出的一些永恒的话题拥有自己活的理解,从而加深对最古老的本源性思想的体会。中国美学的过程是不断地保留和增厚的过程。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缺少体系性著作,多断片式文本的原因,也能够了解很前卫的西方思想会在很古老的中国经典中发现精辟见解和思想光华的原因。我们也能够因此明白,在西方思想受到形而上学深刻纠缠之时,中国的哲学和美学应该贡献的是什么。
美学并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我们希望,对美学的学习能够成为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学习。美学要求我们首先拥有对自然和艺术审美的记忆和积累,但是在学习美学之前,如果我们真有这些积累的话,它们也可能仅仅是一种沉睡着的东西。美学能够唤醒这些沉睡的宝贵财富,让我们拥有的情感方面的潜能得以发掘。希望通过美学的学习,我们能够增加对于人和人的生活,以及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热爱,提升我们的情感能力、趣味和生活品位。但愿本书能够为读者享受到这些好处提供一条通道。
法哲学 豆瓣
Philosophy of Law
作者: 安德瑞·马默(Anderei Marmor) 译者: 孙海波 / 王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内容简介
“法律是什么”一直是数个世纪以来法哲学领域中备受争议的难题,法律仅仅是由社会事实所决定的吗?法律和道德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不借助于一种“法律应当是什么”的道德观念的条件下,我们能否全面地描述和界定法律?我们对于法律的理解是否必然蕴含着对法律的解释?法哲学是有关描述“法律是什么”的理论,还是有关规定“法律应当是什么”的理论?安德瑞·马默教授在这本著作中对有关“法律基本性质”的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十分全面的分析。
马默教授主张,由法律的事实性和规范性特征所引发的种种难题,实际上都取决于一种还原的可能性,亦即法律范畴是否可以根据其他一些性质上更为基本的范畴来解释和描述。除了探讨当代法律思想中的主要问题之外,本书还对在过去数个世纪主导该领域的学者及其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对于那些以法律为业或对法律的性质等基本问题感兴趣的人来讲,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