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
科学哲学 豆瓣
作者:
李建华
2004
- 1
科学哲学还应当涉及一些更为广泛的领域,如科学社会学、科学价值论、科学与技术等等。由于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对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进行简明的概括与介绍,这些方面的问题尽可能地融入以上部分的叙述中,而不再单独地加以介绍和叙述。在20世纪结束、21世纪开始的时候,全面细致地回顾科学和科学哲学在一个世纪中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科学哲学是一个新兴的哲学学科,它是在争论中产生的,而且在争论中发展了一个世纪,甚至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罗为明确的框架和一些清楚的总体结论。作为“新兴哲学丛书”的一个部分。本书主要是关于这一学科的形成、主要观点和发展的客观的展现。但是这种介绍是建立在一个新型的基本框架之下,这种工作对我们全面地认识科学和科学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学哲学是一个新兴的哲学学科,它是在争论中产生的,而且在争论中发展了一个世纪,甚至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罗为明确的框架和一些清楚的总体结论。作为“新兴哲学丛书”的一个部分。本书主要是关于这一学科的形成、主要观点和发展的客观的展现。但是这种介绍是建立在一个新型的基本框架之下,这种工作对我们全面地认识科学和科学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皇帝新脑 豆瓣
The Emperor's New Mind: concerning computers, minds, and the laws of physics
7.5 (13 个评分)
作者:
罗杰·彭罗斯
译者:
许明贤
/
吴忠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6
本书对电脑科学、数学、物理学、宇宙学、神经和精神科学以及哲学进行了广泛、深入浅出的讨论,体现了作者向哲学上最大问题——“精神-身体关系”挑战的大无畏精神。书中充满了天才般的猜测,贯穿着探索真理的灵感和激情。这是一本这者的精心杰作,它阐释科学论题的新方式令人眼前为之一亮。这本巨著重新衡量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作者提出他对现代物理及人工智能的新看法,建议人们必须彻底改变时间与空间的观念。本书曾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许多星期。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批判 豆瓣
作者:
谢江平
2013
- 11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提出,他将意识形态界定为“思想的科学”或“观念的科学”。特拉西的观念学试图以科学的方式重建整个知识体系。在特拉西那里,意识形态并不只是一种纯粹的知识论研究,它还是“理性政治学”,特拉西的观念学是要建立一个理性的社会,以实现人类的解放。最初特拉西的想法得到了拿破仑的赏识,拿破仑宣称,“我们想要一个建立在真正自由、公民平等和国家代表基础上的共和国,我们应该拥有”意识形态这门科学。但是,由于政治观点的差异,特拉西与拿破仑发生了分裂,在拿破仑那里观念学也因此成了一个贬义词,拿破仑轻蔑地称特拉西是“意识形态家”、“险恶的形而上学家”,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拿破仑认为,意识形态“把政治、立法建立在一种从第一原理推论出来的种种玄妙原理的形而上学上面”,而不是基于现实的和历史的教训,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至此,意识形态就染上了玄学的恶名,成了人们批判的对象。
意识形态 豆瓣
作者:
[英] 大卫·麦克里兰
译者:
孔兆政
/
蒋龙翔
2005
- 5
本书是大卫·麦克里兰教授对意识形态的思想源流所作的简洁的勾勒。麦克里兰认为意识形态的研究路径有两种。一种主要存在于英国和法国的哲学中,由特拉西经迪尔凯姆,到20世纪的经验主义和结构主义。这一研究路径推崇人的理性,认为惟有自然科学的思想方式才能产生可靠的知识,社会学方法应与自然科学方法一致。另一路径发源于德国,由黑格尔、马克思,经曼海姆至哈贝马斯。这一路径认为自然科学方法不适宜解决社会问题,不存在客观的研究方法,意识形态总是与社会的局部利益相联系的。
作者旁搜远绍,条分缕析,对各家各派的意识形态学说作了细致的考察,并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作者旁搜远绍,条分缕析,对各家各派的意识形态学说作了细致的考察,并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大问题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The Big Question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9.1 (9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所罗门
/
凯思林•希金斯
译者:
张卜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其它标题:
大问题
/
简明哲学导论
本书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进入真正思考的大门。罗伯特•所罗门教授尤以擅长授课和写作清晰晓畅著称,他不像一般哲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一些观点,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从而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叙述生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为普通读者的考虑。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读者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哲学的殿堂,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思考的乐趣。
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爱。它是对价值重要性的坚持,是对完全陷入生活琐事而仅仅随波逐流的拒斥。我们渴望洞察,企盼理解,但我们的生活被常规攫住了,不时会被那些所谓的“消遣”或“娱乐”活动分神。我们失去的是思考的快乐、理解的挑战、灵感,以及哲学的慰藉。我们都是借着思想而生活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从事哲学,而在于是接受一种廉价的、没有挑战的替代品,还是试图进行真正的思考。
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爱。它是对价值重要性的坚持,是对完全陷入生活琐事而仅仅随波逐流的拒斥。我们渴望洞察,企盼理解,但我们的生活被常规攫住了,不时会被那些所谓的“消遣”或“娱乐”活动分神。我们失去的是思考的快乐、理解的挑战、灵感,以及哲学的慰藉。我们都是借着思想而生活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从事哲学,而在于是接受一种廉价的、没有挑战的替代品,还是试图进行真正的思考。
解读后现代主义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英)巴特勒
译者:
朱刚
/
秦海花
外语教研
2010
- 10
《斑斓阅读•解读后现代主义》围绕后现代主义的中心议题、关键例证和严重缺陷,展开极富调理、清晰易懂、简明扼要的论述。克里斯托弗•巴特勒质疑、探求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核心思想,以及他们在理论、文学、视觉艺术、电影、建筑、音乐等方面的表现。如一缕清风吹散笼罩在这个话题上的乌烟浊气。 在过去的十年间,后现代主义一直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时髦术语。但是如何来定义后现代主义呢?在《斑斓阅读•解读后现代主义》中,克里斯托弗•巴特勒质疑、探求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核心思想,以及他们在理论、文学、视觉艺术、电影、建筑、音乐等方面的表现。他认为艺术家、知识分子、批评家以及社会科学家们“就像是一个组织松散、喜好争辩的政治党派的成员”——这个政治党派的成员包括辛迪•舍曼、萨尔曼•拉什迪、雅克•德里达、沃尔特•阿比什、理查德•罗蒂等。该书搭建起一个极为有趣的框架,以揭开“后现代状况”的种种奥秘,所涉内容从博物馆文化的政治化,一直谈到崇尚政治正确的方方面面。克里斯托弗•巴特勒现为牛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著述颇丰,其中包括《早期现代主义》、《阐释、解构和意识形态》等。
不可不看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不可不看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科学大战与后现代主义科学观 豆瓣
作者:
郭贵春
/
魏屹东
2006
- 7
《科学大战与后现代主义科学观》内容简介:2004年11月5~7日,在南京大学召开了全国“科学大战与后现代主义科学观”学术会议。《科学大战与后现代主义科学观》是这次会议的论文选集。其中,一部分论文是作者在会议上提交的论文的修改版本,一部分论文是会后撰写的。这些论文都经过了编者的精心选择和审阅,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基本把握了“科学大战”的实质以及此次大战后的后现代科学观发展趋势。
自然哲学 豆瓣
作者:
陈其荣
2004
- 7
第一章,通过对自然哲学史的回顾与反思,揭示自然哲学与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论述自然哲学在哲学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通过对“存在”意义的审视,阐述“自然”的基本含义,论述自然存在的普遍方式和自然系统的层次结构。第三章,根据当代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最新认识,描绘自然演化的全景画面,展示自然演化的分叉、突现方式,揭示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第四章,讨论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和方向,揭示了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阐释“多宇宙”理论及其意义。第五章,从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出发,论述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即自然的人化,以及作为自然人化的同一过程而发生的自然的异化,阐发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第六章,在界定广义价值的概念基础上,论述了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以及与自然价值密切联系的自然的权利。跋,通过对科学哲学史的审视,揭示科学哲学与自然哲学之间的本质联系,提出科学哲学研究与自然哲学探索相结合的思想。
科学的终结(修订版) 豆瓣
The End of Science
作者:
【美】约翰·霍根(John Horgan)
译者:
孙雍君
/
张武军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 4
《科学的终结:用科学究竟可以将这个世界解释到何种程度(修订版)》:
《科学美国人》是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也是著名的《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大众化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有151位诺贝尔奖得主撰稿。作为《科学美国人》杂志的资深撰稿人,约翰·霍根对于当代科学有着卓越的领悟,因为他具有一种常人无可企及的优越条件,能借工作的便利,经常性地接触科学界的名家,诸如林恩·马古利斯,罗杰·彭罗斯,弗朗西斯·克里克,里查德·道金斯,弗里曼·戴森,莫雷·盖尔曼,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史蒂芬·霍金,托马斯·库恩,克里斯·兰顿,卡尔·波普尔,史蒂文·温伯格,以及E·0·威尔逊,等等,并能得心应手地刺探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
在《科学的终结》一书中,霍根以才华横溢的笔触,描写了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之平凡的一面和活跃的思想。科学家“在面对认识的限度时,……更像常人一样,易受到自己的恐惧和欲望的左右。”
这种隐秘的恐惧,正是霍根在本书中所着力探讨的:是否所有重大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所有值得追求的知识都已被掌握了吗?是否存在着某种标志着科学之终结的“万物至理”?重大发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今天的科学是否已衰退到只能解答细枝末节的问题、只能修补现有理论的地步?
对于诸如此类的敏感问题,霍根在走访弗雷德·霍伊尔、诺姆·乔姆斯基、约翰·惠勒、克利福德·格尔茨及其他数十位杰出学者之后,在与这些名人就上帝、星际旅行、超弦、夸克、混杂学、意识、神经达尔文主义、马克思的进步观、库恩的革命观、元胞自动机、机器人以及“欧米加点”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抽象出了率真的答案。由此引发出的评述,混合着霍根对“终结论”所作的机智而又精辟的辩护,以及他对于整个科学事业的睿智、独到而又深刻的领悟,读来既让人兴奋激动,又给人带来衷心的愉悦。
科学家通常自以为与其他学者不同,因为他们坚信自己不是在建构真理,而是在发现真理;其工作是要揭示经验世界存在的规律,而不是仅仅去解释它。但科学的力量却存在着自身固有的限度:狭义相对论把物理运动(甚至信息转换)的速度限制在光速之下;量子力学宣示出不确定性;而混沌理论则进一步证明完全的预见是不可能的。同时,科学合理性本身正受到新勒德派分子、保护动物权利活动分子、宗教原教旨主义者以及新时代信徒的攻击。
霍根强调,对科学的最大威胁可能来自科学规范的丧失,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致力于玩弄被霍根称为“反讽科学”的理论,科学规范已被逐渐削弱成某种近似文学批评的东西。基于对当世思想大师们的采访与思索,霍根在提出对科学质疑的同时,也表示了他对于科学的崇敬。
科学的终结插图创意
以洞察世间万物的眼睛为起始点,流动的线条代表着复杂的思维。不同的分割色块代表着空间的不同。沉稳的黑色代表未知,流动的白色代表探索的已知。黑白同时结合人脸也是一种阴阳矛盾的同体。有限既是无限,无限又可化为有限。
《科学美国人》是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也是著名的《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大众化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有151位诺贝尔奖得主撰稿。作为《科学美国人》杂志的资深撰稿人,约翰·霍根对于当代科学有着卓越的领悟,因为他具有一种常人无可企及的优越条件,能借工作的便利,经常性地接触科学界的名家,诸如林恩·马古利斯,罗杰·彭罗斯,弗朗西斯·克里克,里查德·道金斯,弗里曼·戴森,莫雷·盖尔曼,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史蒂芬·霍金,托马斯·库恩,克里斯·兰顿,卡尔·波普尔,史蒂文·温伯格,以及E·0·威尔逊,等等,并能得心应手地刺探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
在《科学的终结》一书中,霍根以才华横溢的笔触,描写了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之平凡的一面和活跃的思想。科学家“在面对认识的限度时,……更像常人一样,易受到自己的恐惧和欲望的左右。”
这种隐秘的恐惧,正是霍根在本书中所着力探讨的:是否所有重大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所有值得追求的知识都已被掌握了吗?是否存在着某种标志着科学之终结的“万物至理”?重大发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今天的科学是否已衰退到只能解答细枝末节的问题、只能修补现有理论的地步?
对于诸如此类的敏感问题,霍根在走访弗雷德·霍伊尔、诺姆·乔姆斯基、约翰·惠勒、克利福德·格尔茨及其他数十位杰出学者之后,在与这些名人就上帝、星际旅行、超弦、夸克、混杂学、意识、神经达尔文主义、马克思的进步观、库恩的革命观、元胞自动机、机器人以及“欧米加点”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抽象出了率真的答案。由此引发出的评述,混合着霍根对“终结论”所作的机智而又精辟的辩护,以及他对于整个科学事业的睿智、独到而又深刻的领悟,读来既让人兴奋激动,又给人带来衷心的愉悦。
科学家通常自以为与其他学者不同,因为他们坚信自己不是在建构真理,而是在发现真理;其工作是要揭示经验世界存在的规律,而不是仅仅去解释它。但科学的力量却存在着自身固有的限度:狭义相对论把物理运动(甚至信息转换)的速度限制在光速之下;量子力学宣示出不确定性;而混沌理论则进一步证明完全的预见是不可能的。同时,科学合理性本身正受到新勒德派分子、保护动物权利活动分子、宗教原教旨主义者以及新时代信徒的攻击。
霍根强调,对科学的最大威胁可能来自科学规范的丧失,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致力于玩弄被霍根称为“反讽科学”的理论,科学规范已被逐渐削弱成某种近似文学批评的东西。基于对当世思想大师们的采访与思索,霍根在提出对科学质疑的同时,也表示了他对于科学的崇敬。
科学的终结插图创意
以洞察世间万物的眼睛为起始点,流动的线条代表着复杂的思维。不同的分割色块代表着空间的不同。沉稳的黑色代表未知,流动的白色代表探索的已知。黑白同时结合人脸也是一种阴阳矛盾的同体。有限既是无限,无限又可化为有限。
人类知识原理 豆瓣
A Treatise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
9.7 (6 个评分)
作者:
(英) 贝克莱
译者:
关文运
商务印书馆
2010
- 11
《人类知识原理》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着手分辑刊行,至2010年已先后分十一辑印行名著460种。现继续编印第十二辑。到2011年底出版至500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得更好。
感觉的分析 豆瓣
The Analysis of Sensations, and the Relation of the Physical to the Psychical
作者:
马赫
译者:
洪谦
商务印书馆
1986
- 7
恩斯特·马赫(1838—1916),奥地利—捷克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其科学哲学直接地影响了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本书是马赫主义哲学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马赫详细阐述了他的实证主义的“反形而上学”立场和在心—物关系问题上的现象主义观点。本书代表了一种普遍而自然的世界观,并试图为这种世界观奠定最简单和最可靠的理论基础。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