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
价值论 豆瓣
作者: 李德顺 2013 - 7
《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第3版)》力求表达一种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并运用新的哲学方法所进行的思考。《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第3版)》就价值现象的本质、发生和存在的基础,价值意识表现形式和现实实践形态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探讨,并经过分析论证,对价值的本质和特性、价值分类及其方法、各种具体的价值类型、价值意识与价值观念、评价与评价标准、社会评价科学化的可能性与方法论原则、价值与真理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当代价值观念变革和文明冲突等重大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理论表述。
艺术哲学 豆瓣
作者: 王德峰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艺术哲学》讲述在人类生活体系中,艺术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无法设想一个没有艺术的人类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但是,艺术又是神秘的,它始终抵御对它的理论的解释和法则的规定,它使历史上的种种美学一再陷入困境。《艺术哲学》主张由美学向艺术哲学进展,围绕艺术作品的“作品存在”这一核心问题,重新思考艺术与人类生活的本质关联;反对把艺术看成是伴随人类现实生活的装饰物、娱乐品,或实现其他社会价值的工具。《艺术哲学》的基本观点是: 艺术的事业是真理的事业。
2018年6月20日 已读 「真理是指对超越性存在的领会,至于对现实事物的理智把握,掌握它们之间的因果和定律则是科学的知识,不能称为源本的真理。痛苦与哲学联系在一起,也与艺术、宗教联系在一起,总之是与真理联系在一起。在对恐惧的感受和欣赏中隐藏着人的生存的超越性,这番话若是在科学讲坛上说出恐怕会引起哄堂大笑,但是在人文讲坛上讲却是十分自然的。56」
「艺术是感性的,在其中有真理的发生。而逻辑和科学的真理则是派生的真理。72」
直接说感性高于理性,审美情感高于逻辑知识,艺术真理是最高真理得了。
艺术 西方哲学
历史哲学 豆瓣
作者: 周建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3
《历史哲学》意在为哲学、史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及研究生提供系统翔实的历史哲学概览,希望对专业内外研究者亦能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内容方面尽量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勾勒历史哲学的基本学科性质及理论轮廓,展现、梳理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基本学术议题,举凡重要学术人物及其著作、观点均一一纳入视野,加以讨论,尤其是不囿于现有学科框架,力图将视野扩展至狭义历史哲学学科范围之外如解释学、文学、艺术领域及尼采、福柯等人关于历史的理论思考。
历史哲学 豆瓣
作者: 庄国雄 / 马拥军 2004 - 10
人类的存在,在时间中的展开,即为历史。从最初的历史意识到成熟的历史观以及系统的历史哲学,人们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历史命运。对历史和历史学的哲学思考,归根到底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历史哲学》是对历史哲学这门比较特殊的交叉学科的介绍与研究。绪论和第一章,着重分析了历史哲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和地位,概述了历史哲学的发展过程———包括西方历史哲学和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思想的演变。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就历史主体、历史单位、历史进步和历史分期、历史过程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历史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历史认识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叙述和评价了历史哲学重要思想家的相关看法,并且试图给出唯物史观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或研究思路。《历史哲学》的最后,对历史哲学的当代意义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它对于思考人类命运、历史前景的重大意义。
人生哲学 豆瓣
作者: 陈根法,汪堂家 2004 - 8
第一章“文化的人生”,试图把人看成文化的作品,把人生看作文化的人生。作者认为,文化是人的本性的自我开展,它反映了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作为生活的表达,文化不但映照着人的形象,而且塑造着、丰富着人生。
第二章“创价的人生”,试图从价值论的立场探讨人的“为我价值”与“为他价值”,并从价值实现的社会向度细说人对最高价值即生命、自由与尊严的自觉。
第三章“苦乐的人生”,试图从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失望与希望、厄运与幸运的辩证法出发,阐明消极经验对于人生的价值以及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可能途径。
第四章“超迈的人生”,从天地人的三重统一出发,阐述以审美的态度、超迈的精神去创造和享有人生的重要性,指出审美的人生对于提高人的境界的意义。
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 豆瓣
Political Philosophy
8.7 (23 个评分) 作者: [英] 戴维·米勒 译者: 李里峰 译林出版社 2013 - 5
我们应该如何共同生活于社会之中?我们究竟为何需要政府?社会正义意味着什么?至善的现实政治真的只能是海市蜃楼吗?这些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都需要考虑,因为它们关系到我们的人生幸福之根基。打开《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它将带你进入对于这些问题的追问与探索。
行文简洁,可为广泛的人群所理解,论题综合性强,是对许多有争议的重大问题的一个可靠导言……
——英国赫尔大学政治学理论教授 帕雷克勋爵
黑格尔 豆瓣
Hegel
8.3 (52 个评分) 作者: [澳] 彼得·辛格 译者: 张卜天 译林出版社 2015 - 11
【哲学学者邓晓芒推荐】
他在这本不到六万字的文风平实的小书中显现了不少独特的见地,越出了英语世界黑格尔研究的成规。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 邓晓芒
辛格的这本书是通向黑格尔的理想导论。在如此短的篇幅中能介绍得如此清晰,真是了不起的手笔。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 安东尼•曼瑟
【内容简介】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作品晦涩难懂,但另一方面,他又具有公认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有理由认为,若非黑格尔,过去一百五十年人类的思想进程和政治进程都会走上另一条道路。深邃的思想可能使他得出了一些看似奇怪的结论,然而,黑格尔作品中的观点和洞见直到今天仍不失力量。本书 勾勒了黑格尔哲学 的轮廓,对他的观念和主要作品进行了广泛探讨,涉及黑格尔的时代和生平,以及历史的目的、自由和社群、逻辑和辩证法等主题。
政治哲学导论 豆瓣 Goodreads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
9.4 (22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纳森·沃尔夫 译者: 王涛 / 赵荣华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 9
本书涉及政治哲学所有的重要论域(包括政治权威与政治义务、民主、自由、分配正义和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展现西方两千五百年间的哲人智慧(包括柏拉图、霍布斯、洛克、卢梭、密尔、马克思、罗尔斯等)。作为一本导论性著作,本书旨在带领你思考一些根本性的政治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每一位公民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而且必须回答的。更重要的是,作者讨论问题的方式是开放性的。他不是要告诉你最终的答案,而是以提问和交谈的方式把这些问题娓娓道来,通过展示伟大政治思想家的论证来帮助你形成自己的观点。
本书出版后受到广泛欢迎,被译成多国文字,中文版根据英文最新修订版译出。任何对政治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都会从这本书中获益。
科学哲学的兴起 豆瓣
作者: H.赖欣巴哈 译者: 伯尼 商务印书馆 1983 - 4
《科学哲学的兴起》所涉及的虽说是哲学体系和科学思想,但在写作时并没有假定读者对于它的主题已具有专业知识。这里所谈到的哲学概念和这说一一都伴随着它们所受的批判而作了说明。《科学哲学的兴起》虽然论及现代数这和物理学的逻辑分析,但并没有预先假定读者是数学家或物理学家,只要读者有足够的普能常识,期望学到一些多于普通常识的东西,他就具有充分准备,能够随着《科学哲学的兴起》的论述前进了。
2018年6月14日 已读 「学哲学的人通常并不为晦涩的表述所激恼。反之在阅读前面所引的一段话时,他大概会相信如果他看不懂那一定是他的过错。因此他会一遍又一遍地读下去,这样会在最后达到一个阶段,那时他以为他已读懂了。在这时候他会认为那已十分明白:理性包含着一种无限的物质,那是一切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基础,因此是一切事物的实体。他已为这样一种说话方式所影响以至于把一个受过较少“教育”的人会作出的一切批评都忘掉了。7」
科学哲学 西方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 豆瓣
作者: 刘大椿 2011 - 5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相关问题、要求和挑战的哲学回应,力倡全面审视科学一从知识层面、精神层面、器物层面和社会层面等不同维度来进行。对现代科技观和自然观问题、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科技时代的伦理建构问题、科学发现与科学辩护问题、科学认识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建构问题、技术和工程的概念基础问题、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社会科学的哲学反思问题等,既有基本论述,又有深入解读。全书各章均设有重点问题、小结、思考题和延伸阅读,并有配套网络教学资源可供参考。
一般科学哲学史 豆瓣
作者: 刘大椿 等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 1
作为哲学重要分支的科学哲学没有一部公认、全面、融贯的哲学史专著,是为一大遗憾。《一般科学哲学史》填补了哲学史、思想史上的这个空白,对于理解人类的历史性生存境遇,展望未来发展之路不可或缺。
《一般科学哲学史》分为三篇,从溯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思想之源头开始,论述了近现代科学与科学哲学的兴起、流变及重要哲人科学家与科学哲学家的科学哲学思想,并介绍和阐释了后现代主义兴盛时段,西方重要哲学流派代表人物的科学哲学思想。全书既囊括了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哲学思想与理论体系,同时又介绍了历史上重要哲学家的科学哲学思想,脉络清晰,语言平实,详略有序,精谨有致。读者可从科学哲学的源头、发展与自我反思中学习、体悟其中的思想内涵。
分殊科学哲学史 豆瓣
作者: 刘大椿 等 2017 - 1
《分殊科学哲学史》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以若干重要分支科学为反思对象的分支科学哲学史,所涉猎的分支史有:数学哲学史、物理学哲学史、生物学哲学史、系统科学哲学史、认知科学哲学史、社会科学哲学史;下篇是以一些特殊科学哲学问题为焦点的论争和思想演变史,所选取的问题史有:主题与研究进路的转换、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的历史辨析、从哲学化的科学到可接受的科学、建构主义的科学哲学建构方式、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与审度。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 豆瓣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作者: (澳)约翰·A·舒斯特 译者: 安维复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3 - 8
本书是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性质的著作。面对科学的叙事与理解的二难问题,本书的新意在于采取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穿插进行的方式,清晰地解读了欧洲近代科学革命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一直到牛顿科学体系建立的思想进程,论证了科学革命其实是自然哲学的转变:第一篇破除了科学史对于“事实”的误解;第二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与哥白尼之争在于自然哲学的根本不同;第三篇批判了科学方法之谜;第四篇详细解读了第谷、开普勒和伽利略在维护哥白尼学说中的不同路径;第五篇对库恩的科学革命观进行了合理重建;第六篇分析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联;第七篇表达了作者试图整合内史论和外史论的新探索。
2018年6月14日 已读 通篇历史主义、相对主义、建构主义。不偏不倚的书名和批判辉格史只是貌似中立客观罢了。
科学史 科学哲学 西方哲学
艺术的终结 豆瓣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作者: (美)阿瑟・丹托 译者: 欧阳英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本书的写作起源于哲学发动的两场对艺术进行剥夺的运动。作者试图解说有关艺术和阐释、艺术和哲学、艺术和历史意识的主题,其目的是要表明:我们已进入一个后历史的时期,对艺术不断的自我革命的需求现已消失,阅读此书就像阅读一部独立的哲学史话。
计算主义 豆瓣
作者: 李建会 / 符征 2012
计算主义世界观把整个宇宙看做是一台巨大大的计算机,把整个世界中的物质过程,从最小的微粒或场到最大的天体或场,都看作是自然的计算过程。这种新的世界观不仅对我们的哲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前沿科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当代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中,计算主义起着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作用。不仅很多人工生命、人工智能、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受着计算主义的指导,而且很多生命科学、物理科学(比如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者也受着这种思想的指导。本书系统梳理、研究了计算主义的兴起、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并对可能的挑战进行回应。
高科技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 豆瓣
2012 - 11
《高科技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是一部中德两国学者关于高科技前沿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的对话录,内容涉及高科技的科学与哲学特征、纳米科技、生物和基因技术、网络与信息技术等具体领域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两国学者一致认为,高科技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研究范式和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模式,而且以新的方式实现了对人的外部自然和内部自然的干预,对传统的伦理观念构成了挑战。但是,不同社会的认知差异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高科技的意义和后果,往往会提出不同的理解与阐释。《高科技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不仅记载了两国学者对高科技伦理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也反映了这些思考背后的差异,包括视角、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
2018年6月10日 已读 「最基础的研究毫无疑问当属纳米技术,纳米科学研究的是微小粒子单位,往往只有几个原子大小,也就是1到100纳米。6」信了你的邪
伦理学 技术哲学 西方哲学
后现代科学 豆瓣
The Reenchantment of Science: Postmodern Proposals
作者: (美)格里芬(Griffin,D.R) 译者: 马季方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 1
本书试图证明,顽固自然主义不但拒绝介入生活意义的讨论,同时,它对科学本身也是不合适的。书中关于灵活自然主义的讨论,我希望中国思想界的各部门,包括哲学、宗教、思想家、诗人以及科学家都能予以重视。尽管它只是一种自然主义,但它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自然主义其中,自由、价值和客观实在性、神在世界中的作用(通过它的作用,价值才得以在我们生活中产生影响)、生态伦理以及对泛心理学,如超感观视觉、心灵感应以及中国气功师的外气发放等问题的研究,甚至死后生命问题等等,都占有一席之地。
2018年6月9日 已读 划分现代科学和后现代科学的标准和意义是什么?科学非要符合后现代标准才正确?量子力学是现代的还是后现代的?真如后现代所说又何必基于量子力学甚至考虑相对论效应来精确计算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强行给科学和自然贴上后现代标签:早期胚胎细胞的全能性扯上后现代主义以此把“机械的还原论”批判一番;生态学作为后现代科学楷模以此又把“现代科学”批判一番……日常对着还原论、决定论的靶子打个没完没了,除此之外整体论有机论的后现代指导方针有什么用?建设性是靠哲学议论文学评论扯出来的?后现代不遗余力标榜先进性的同时处处散发腐朽落后气息。
后现代 科学哲学 西方哲学
道德哲学 豆瓣
作者: 高国希 2005
我们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道德何以必要?它为何能成为指导人生的价值体系?道德成立的根据是什么?道德哲学会和你一起来思考。不应把道德理解为限制我们做事情的规条,而应把它掌握为思考我们如何生活的基础。
道德理论基本问题通过对生活的追问、对人性的追问、对道德的追问、对实践理性的追问、对宗教、法律等社会价值形态的追问,展示出相关的理论探讨。
建构道德理论的基本形态是基于后果、功效;还是基于责任、原则;或是基于人自身的德性、情感?抑或基于自由平等的个体的合作契约?对道德理论的深入思考,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道德的真谛。
《道德哲学》提出,道德在三种层次上为我们所关注。首先,道德是一种智慧,给人的生活提供价值和理智的方向,需要去学习;其次,道德是一种规范,用以指导、约束人的行为符合价值取向,需要去承担;最后,道德是一种信念,与生命一体,需要去体悟持存。
《道德哲学》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研究项目。
告别理性 豆瓣
作者: [美]保罗·费耶阿本德 译者: 陈健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11
本书所收录的论文论述了文化多元性和文化转型问题,它们试图说明,当同一性减少我们的快乐和我们的财富时,多样性是有益的。
《告别理性》一书对强调“进步”和“发展”观念的西方科学理性主义发起了猛烈挑战,后者对社会的损害和生态的后果现在已被人们广泛认识到。本书所有的文章都坚持一个哲学目标,不论是讨论希腊艺术和思想,还是为教会对伽利略的斗争做辩护,或是探求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抑或揭露卡尔·波普尔的教条主义,费耶阿本德均捍卫了科学的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观念。他坚持认为,对理论的追求是空的,他必须被从属于公民和共同需要的科学观念所代替。
挑衅,争论,严密的证明。《告别理性》一书激怒了费耶阿本德的批评者,并令他的众多拥护者兴奋不已。
科技与人性 豆瓣
作者: 吴文新 2003 - 1
《科技与人性(科技文明的人学沉思)》揭示了科技与人性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科技异化的人性和科技根源,以及人类走出困境的途径;书中还说明了科技与人性的含义、选题的意义、学术状况、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