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入夜山岚 豆瓣
黄志群
发布日期 2009年3月25日 出版发行: 风潮唱片
《入夜山岚》,是长年在木栅老泉山上生活、训练的「优人」献给这座山的作品;没有厚重生命课题的外衣,没有沾染超脱尘世的修行色彩,而是纯粹、自在、信手捻来,浑然天成的真切之作。
以「山」为题的《入夜山岚》,由「破晓直入」、「风回竹林」、「骤雨不定」、「清凉一昧」、「夕阳独行」、「入夜山岚」六个曲目彼此串联;笛子、大提琴、笙、扬琴、胡琴……等中西乐器的悠扬旋律,比重也与优人向来擅长的锣鼓相当,彼此融合成为一体;在打击部分,也不再只是鼓声的独出表现,而与云锣、魔音锣、抄锣、云板、雷板等各具独特音色的乐器,共同编织一阙音乐与自然交响的诗篇《入夜山岚》
种树 豆瓣
9.1 (45 个评分) 林生祥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大大樹
種樹/林生祥
Planting Trees/Lin, Sheng Xiang
Featuring
平安隆 Takashi Hirayasu
大竹研 Ken Ohtake
定價:350元
發行日期:2006年10月6日
Featuring
平安隆 Takashi Hirayasu
大竹研 Ken Ohtake
【種樹】以「農民」為主題,描述了1990年後期出身美濃的農村青年自都市回鄉後,尋找出路、連結其他農民,共同努力找回自己所認定的農村生命力與人性價值的故事。林生祥與鍾永豐以更謙卑的態度,就美濃客家農村社區為田野調查範圍,採集社區成員的生命故事。
音樂創作方面,【種樹】帶進了「氣候音樂」的概念,企圖用聲響表現台灣南部「熱帶海島濕熱氣候」的特色。唱腔上,有別於過去作品中的激昂音色,改採質樸的人聲表現方式。除了原有的創作班底-包括主唱林生祥、筆手鍾永豐,還加入了沖繩音樂大師平安隆(Takashi Hirayasu),以及日本吉它好手大竹(Ken Othake)。平安隆與大竹研歷經不同的音樂訓練,卻同樣身處東亞海島文化,也同樣在國際舞台上備受肯定。
三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音樂家,自2003年第一次在流浪之歌音樂節合作後,曾一起在歐洲、美國與日本演出。生祥為了更了解日本與沖繩的文化,而使彼此間的合作更深刻,於2006年夏天旅居日本與沖繩兩個月,一面完成種樹專輯中的創作,一面向平安隆學習沖繩三弦、音樂與文化;同時也與大竹研切磋亞洲樂人如何發展出吉他演奏的特色。
三位樂人最後再聚林生祥與鍾永豐的家鄉美濃,在美濃自然場景的環繞下,以近二十天的時間,生活在一起,並完成這張【種樹】專輯的錄音。【種樹】專輯除了樂人跨國界與文化的參與外,還有錄音混音工程師Wolfgang Obrecht遠自德國帶著器材到美濃支援錄音工作,整張專輯錄音在美濃的民宿湖美茵完成。
專輯中的歌詞創作,除了林生祥的老搭檔鍾永豐持續貼近社會的觀察外,更加入了新起的美濃詩謠創作者邱靜慧與谷雨。值得一提的是,專輯歌詞的英文翻譯是由目前任教於柏克萊東亞所、【Yellow Music: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的作者Andrew F. Jones擔任。專欄散見於台灣各報副刊的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則以詩經般的文采將歌詞翻譯成日文。
三弦/平安隆 Takashi Hirayasu
平安隆成長於沖繩,在二次大戰後美軍占駐沖繩期間,接觸到藍調、搖滾、R&B等西方音樂。20歲開始正式學習沖繩傳統樂器─三弦(sanshin)。而後進入喜納昌吉的 Champloose樂團,,為樂團注入融合東/西方、傳統/現代的嶄新活力,引起日本一陣「沖繩熱」的風潮。
九○年代,平安隆單飛,第一張個人專輯「KARIYUSU NO TSUKI」,呈現了他在沖繩所有的音樂經歷。與美國吉他名手伯斯曼(Bob Brozman)合力製作的「螢火蟲」(Jin Jin),以沖繩島唄與Brozman的夏威夷滑音互相唱和,獲得國際一致好評。兩人持續合作的「慢慢來」 (Nankuru Naisa)更引入留尼旺Sega傳統樂,平安隆使用標準日語描寫1960年被美軍占領,直到1972年才歸還日本的沖繩人民的時代悲劇,以民謠向逝去的歷史致敬。平安隆在日本各地巡迴演出和講習。
吉他/大竹研 Ken Ohtake
日本中生代吉他好手,近年與沖繩民謠大師平安隆合作演出,被譽為最沉穩內斂的搭檔夥伴曾與林生祥於2003年10月「流浪之歌音樂節」、2005年9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2005年12月「美濃音樂祭」、2006年2月「文建會文化行春」草根之聲新演繹......等合作演出
楊祖珺专辑 豆瓣 Spotify
8.1 (22 个评分) 楊祖珺 / 杨祖珺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6年8月2日 出版发行: 滚石唱片
台灣唱片史上傳奇與神祕色彩重新回歸音樂本質
最重要社會運動濫觴音樂專輯
與商業流派所興起的民歌發展系統迥異,楊祖珺承襲的是自李雙澤所開創的理想實踐路線。1976年,當淡江校友李雙澤在校內的一場西洋歌曲演唱會中質問台下聽眾,為甚麼不唱自己的歌?而成就了民歌史上著名的「淡江事件」時,受彼時淡江自由學風薰陶和英文系老師王津平的春風化雨影響,理想的種子也悄然在楊祖珺的心中播下,而開始了後來長達近三十年在社會運動上實踐的一場因緣際會。
和其它的民歌手不同,楊祖珺的音樂作品並不多,她因此也曾經不知該如何再面對「民歌手」這樣的一個頭銜。這或許與她後來選擇走上政治的道路有關:當其他的民歌手選擇在音樂的路上繼續前行,開展在她面前的卻已是擁抱社會、走向前線的另一番風景。楊祖珺早期的作品散見於洪建全文化基金會所出版的【我們的歌第一輯】的《三月思》、【第二輯】的《媽媽的愛心》及這張【楊祖珺專輯】。
從事社會與政治運動後,則陸續灌錄過【黨外的聲音與新生的歌謠】(1980)、【大地是我的母親】(1986)以及【我扮演著我要的我】(1994)等有聲出版品。爾後取得美國麻州大學傳播研究所哲學博士學位,現為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之助理教授。
【楊祖珺專輯】出版於1979年,也是楊祖珺透過商業體制所發行唯一的一張個人專輯(不含上述錄音帶出版品)。這張唱片在民歌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當年楊祖珺因活躍於社會運動的特殊身份,使其遭到國民黨政府無情打壓及封殺,從而使得唱片公司在發片兩個月後即全面回收,而造就了其在唱片史上的傳奇與神祕色彩;另一方面,歌曲《美麗島》的名稱,意外地被後來的黨外雜誌所運用,產生了巨大的圖騰效應。這一切的機緣巧合,不僅是單純的創作者與歌者所始料未及,更讓這張唱片所揹負的時代意義,有別於一般的民歌唱片。這次能在絕版近三十年後重新以數位化型式出版,更顯得珍貴而意義不凡。
1977年楊祖珺自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後,應功學社之邀,開始在台視主持「跳躍的音符」節目,推廣中西民謠歌曲,同時也在工廠及學校展開其對社會工作理念的具體實踐;也因其為受歡迎的民歌手身份,使主辦金韻獎而掀起校園民歌商業波瀾的新格唱片,興起邀請楊祖珺灌錄專輯的念頭。在製作人姚厚笙前後長達一年多的熱情邀約下,楊祖珺後來答應了新格唱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夠繼續推廣李雙澤的未竟職志,使其作品能夠在這張唱片中發表,從而讓「唱自己的歌」的理念得以繼續宣揚實現。而新格當年也給予其極大的製作空間:包含不限制錄音的時間多寡,編曲及封面設計可由楊祖珺決定等條件。
僅管這樣的構想在歌曲審查制度的箝制下而難以落實,連《美麗島》這首歌曲最後也因具「台獨意識」而只能灌錄不能公開演唱或播放;至於其它多首歌曲如蔣勳詞,李雙澤曲的《少年中國》更因「嚮往中共統一」意識不正確,而無法通過審查。這也使得唱片中原定收錄的歌曲,包括梁景峰寫給抗日文學家楊逵的《愚公移山》、寫給農民、工人、漁民及父母的《我知道》、《我們都是歌手》、《老鼓手》等,多以各省民謠予以替換。唯從專輯後來呈現的樣貌,我們仍不難看出楊祖珺和編曲陳揚仍試圖至少從音樂角度上突破體制的理念和雄心。
專輯中,除收錄了楊祖珺的個人創作《誕生》以及《我唱歌給你聽》,朱介英的《風鈴》與《金縷鞋》等現代創作歌謠外,在傳統民謠的推介上也不遺餘力。如東北民謠《東北太平鼓舞曲》、蒙古民謠《早起的太陽》、新疆民謠《你送我一支玫瑰花》與《青春舞曲》、山東民謠《紫竹調》以及台灣民謠《一隻鳥兒哮救救》、《西北雨直直落》。這樣的歌曲組合,已早先一步於音樂上勾勒出族群共生的融合觀念,對照台灣時下統獨意識仍吵嚷不休的困境,更顯可貴。
音樂上的原創及實驗手法亦是這張專輯所展現的獨到之處。時年甫從文化學院音樂系畢業並自美國學習歸來的陳揚,以古典學院的背景為經,輔以西方搖滾手法為緯,努力落實楊祖珺參與“唱自己的歌”運動以來的夢想-將中國與西方的樂風結合,大膽的賦予傳統民謠一個嶄新的面貌。而各項器樂如各式打擊樂器的大量使用,弦樂在歌曲力度上的幫襯,以及鼓與吉他的特殊節奏走法,全然打破當時一般流行音樂唱片的陳腐與窠臼。在陳揚的要求下,楊祖珺更跳脫以往,耗費近一百小時的錄音時間,首度嚐試了多樣化的唱腔:或可愛,或吶喊,或民謠,或搖滾,或輕柔,甚或似彈唱詞。儘管現在聽來,某些歌唱的表現方式,可能不全然適合其嗓音的特質,但開創性的手法和勇氣,仍需給予喝采。
楊祖珺是民歌運動具體實踐的表徵,當年張照堂在淡水龍山寺所拍攝的封面照,堅毅的臉龐,忠實的傳達了其為打破不公而衝撞體制的善美理念與決心。近三十年來一路走來,或許時空轉換,當年的盟友多已轉向,但她仍始終如一,一如在《青春舞曲》中的歌詞所述:「青春在人間永遠存在,任何的力量不能毀壞。」
遇见 豆瓣
9.1 (26 个评分) 蔡琴 类型: 爵士
发布日期 200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为什么在“遇见”之前要加上“鲍比达&蔡琴”呢?蔡琴将新专辑的一半功劳归功于鲍比达。专辑中所有作品皆由鲍比达编曲,部分歌曲由鲍比达作曲。蔡琴只承认这只是她的半张专辑,另外一半属于鲍比达。我们可以想像:当鲍比达遇见蔡琴,当动人的音符遇见妩媚的歌声,我们听到的是经历人生风风雨雨的沉淀和走过悲欢岁月的经典。12首隽永的情歌,让众多发烧友坠入“琴”网。
两个不能用同一种语言沟通的艺术家,却用音乐搭起了桥梁,制作出一张值得珍藏的专辑,这是乐坛的神话。她再次证明了音乐无穷的魅力。
出塞曲 豆瓣
9.2 (22 个评分) 蔡琴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1979年4月1日 出版发行: 海山
1979年的愚人节,生于1957年12月22日的蔡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张正式唱片《出塞曲》(非EP),虽然当时她还只是乐坛新人,但是这张专辑中却不乏优秀作品,有刘家昌写的《庭院深深》,梁弘志写的《抉择》.席慕容写的《出塞曲》,还有她当时做梦也不会想到的一首会随很多年以后的一部电影《无间道》而红遍大江南北的《被遗忘的时光》。
野火集 豆瓣 Goodreads
野火集
8.7 (154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文汇出版社 2005 - 8
龙应台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这些事,就发生在周围,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具体、实在、确切;而内中的缘由、涵义、影响、作用,常人似乎无所感,一经点破;立时豁然开朗。
此次重新编整后推出的《野火集》,除了保留作者当年的“野火”文字,附加了作者对此文的感言,或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补充说明,或观照了对文章产生的现实意义。并邀请二十位华语文学名人如柏杨、余秋雨等,为文或追忆或评析走过“野火时代”的台湾。
小说稗类 豆瓣
8.7 (43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此书曾于2004年出版,引起小说界和学界的瞩目,更是受到广大小说爱好者的追捧。此次为修订版,作者亲自写了一篇精彩纷呈的长序《志怪应逢天雨粟》。
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应该能体贴胡适把明、清之际的许多小说家“拉拔”到和古文家等高甚至更高一等的地位上去。虽然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只写到中唐的元、白诗便戛然而止,压根儿没从小说上说明白:中国文学是如何“永永脱离了盲目的自然演化的老路,走上了有意创作的新路”的。然而,在《白话文学史》书成近70年后,胡适的意见乃至于诸多考证研究与观念的发明,不该只被看成是“奖掖小说”、“揄扬当代”而已。他所触及的课题倘若不被进一步发现、开展,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恐怕也“永永”不会明白:从施耐庵到吴跌人是如何……
在《小说稗类》中,由庄子始,张大春炫技似地学舌马奎兹、戏仿司马中原……极尽耍痞嘲弄之能事。难得他如此杂学百家、博古通今,更难得有如此清晰的架构,梳理出独特的小说观。
樵歌 豆瓣
包美聖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6年6月15日 出版发行: 滚石
※本專輯為首度CD化之復刻發行版※
民歌黃金年代第一屆金韻獎優勝歌手赴美深造前製作最成熟之個人專輯
民歌界的歌唱女精靈音色清亮而帶童趣獨特嗓音見長廣受聽眾喜愛歌伶
國語歌壇實力創作名將攜手合作譚荃中吳明華蘇來王新蓮楊芳儀合聲奧援
台大歷史系畢業的包美聖,是第一屆金韻獎的優勝歌手。包美聖的音色清亮而帶童趣,在眾多民歌手之中,辨識度極高,也因為其聲音的獨特性,在民歌鼎盛之時,極受聽眾的喜愛。新格時期,除了《金韻獎第一輯》的<小茉莉>,《第二輯》的<撒落一地杜鵑花>及《第七輯》的<圈兒詞>與<媽媽說的故事>等單曲外,一共還出版了《包美聖之歌-你在日落深處等我》,《長空下的獨白》,《那一盆火》及《樵歌》等四張專輯。
《樵歌》出版於1981年,是包美聖赴美深造前的最後一張唱片、也是其所有出版過唱片中,製作最成熟的一張。本張專輯的詞曲作者,均為一時之選。專輯同名歌曲是靳鐵章之力作,他擅長書寫中國風味的歌曲:黃大城的<漁唱>是其對於寄情天地神往之情的首部曲,而<樵歌>則是其對於隱士生活熱切渴望的再次抒發;至於兩者間的對話,則總結於天水樂集所出版《李建復專輯》中的<漁樵問答>一曲。
賴西安和戴志行所寫的<竹姿>,透過磅礡的弦樂前導與合聲氣勢,以及管鐘的鋪陳,勾勒出贈別離鄉遊子的殷切叮嚀。而作家小野的弟弟-近人的詞作,則多樣化的描述了彼時大學學子的生活感懷:包括遙想母愛的<媽媽的信>,描寫畢業情懷的<又是六月>,服役時於營區的信筆隨想<捕蝶>,以及負笈離鄉的心情寫照<陽關疊>等作品。
除了上述歌曲,洪光達,馬兆駿這對組合的抒情曲<如果沒有>,亦是專輯中的重要作品。而民歌手李建復、鍾麗莉以及黃韻玲,也都在這張專輯中分別有歌曲的發表。特別是黃韻玲的<第二個夢>:以兩段式的轉調,盤旋出對夢中國度的嚮往,是頗富巧思的曲式安排。而專輯裏最值得一提的,是包美聖本身也有一首爵士創作<給小女生>。另外,蘇來譜曲,胡適詞的<秘魔崖月夜>亦是另一佳作。
當時新格旗下的民歌手,如譚荃中,吳明華,蘇來,王新蓮,楊芳儀等,也在這張唱片裡支援合聲,這也是民歌時代唱片裡常見的作法:彼此支援協助,共同完成音樂的理想;特別是<竹姿>一曲的合聲表現,聽眾可仔細的聆聽。
水月 豆瓣
云门舞集 / 林怀民
出版发行: 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
欧洲《舞蹈》杂志将林怀民选为20世纪编舞名家,他在国际获奖无数,云门舞集2000年还与德国碧娜·鲍许舞蹈剧团、英国DV8舞团等世界顶尖舞团一起应邀参加悉尼奥林匹克艺术节,而且是艺术节中惟一的亚洲团队。
1973年,林怀民创立台湾第一个专业现代舞团,以《吕氏春秋》中所记载的中国古代第一支舞"云门"为团名,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中国人作曲,中国人编舞,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29年后,云门舞集成为华人世界中最具盛名的舞团。他们不再只是跳给中国人看,他们的足迹北至挪威,南至澳州,纽约、伦敦、柏林是他们经常表演的城市。
水月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两个主题:一是佛门的偈语:"镜花水月毕竟终成空",另一个是熊卫先生所创的(太极导引)原理发展成形。以清冷,冥想式的气氛贯穿全舞,美得让人沉醉。它反映了表象与本质着力与不着力,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它是篇美丽绝伦的抒情作品。舞台上舞者的身体如花一般绽放,圆熟饱满,动作准确而又轻松,使观者仿佛在静观一朵花开,婉转,丰富而且细致,终场的镜光水影尤其使人惊艳。
行草 貳 豆瓣
李靜君/周章佞/楊儀君/溫璟靜/宋超群/周偉萍/鄭宗龍 等 / 林懷民(作品)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金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倫敦泰晤士報評論為亞洲第一當代舞團
法蘭克福匯報評論為世界一流現代舞團
榮獲「時代評論」、「觀眾票選最佳節目」及「2003年度台新表演藝術獎」
演出者:
中/林懷民與雲門舞集之舞作
英/A ballet by Lin Hwai-min for Cloud Gate Dance Theatre of Taiwan
筆走龍蚊,納勢藏鋒。暨2001年的「行草」後,林懷民再次以肢體為筆墨,於宣白間動靜迴旋。「行草 貳」中拆文解字的書帖再不復見,或黑或白的舞者衣著,盡情揮灑舖天蓋地的白幕之間。紙墨交會,斑白的歲月痕跡若隱或現,中國兩千年的書法傳統,竟有如斯新意。
已然研習多年打坐、太極導引、拳術與書法的舞者,於「行草 貳」再次化律動為歷代書法名家之筆鋒。其剛柔並濟的肢體於今已然動靜自如,呼吸轉折間意猶不盡的層次不僅掌握得體,開闔變化之際更是不留鑿痕。現代樂大師約翰凱吉的十段音樂,合舞者肢體之頓挫跌宕為禪意,而靜默亦為斑斑墨跡外之留白。所謂大音聲希,不過如此。
「行草 貳」全片由英國BBC Opus Arte出資攝製,已是第四部由國際公司發行林懷民舞碼。細膩運鏡與出色的場面調度,帶出舞者流暢律動間的氣與勢,並於中國書法與西方影像觀點間取得絕佳平衡,誠是近年難得佳作。片中另收錄由林懷民親自解說的「龍行鳳舞-關於行草 貳」及關於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的影片「人間行腳」,亦是深入探索雲門與林懷民創作的珍貴素材。
特別收錄:林懷民之『龍行鳳舞』與『人間行腳』訪談紀錄
竹梦 豆瓣
云门舞集
发布日期 2004年4月1日 出版发行: 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
《云门舞集:竹梦》根据古籍,「云门」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相传存在与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舞容舞步均已失传,只留下这个美丽的舞名。1973年春天,林怀民以「云门」作为现代舞团的名称。这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也是所有华语社会的第一个现代舞团。

「云门舞集」被时代杂志盛赞为“亚洲当代第一舞团”,其丰富的舞蹈灵感来自与亚洲的神话故事、民间歌谣以及历史哲学。以同是云门舞作的《流浪者之歌》、《水月》和《竹梦》来说,三者的灵感便是取自于中国古老的思想与传说。舞作灵感虽取自于他处,但林怀民先生在编舞时却不拘泥与情节的表现,而在于思想的传递和精神阐扬。

严寒之睛,修竹挺俊,常青如玉,中国自古以此喻君子气节,誉之以凛然风骨,传之以高妙神韵!

竹林化境,似梦超远,既有观音大士,如意自在悠坐,更见魏晋南北竹林七贤,清谈玄学于其间。 《竹梦》,不以情节叙事,而托「晨雾」、「春风」、「夏喧」、「秋径」、「雨雾」、「午夜」、「冬雪」等舞段,抒论飘逸意象,乃云门林怀民又一灵感泉涌舞作!

《竹梦》一共分为七景:「晨雾」、「春风」、「夏喧」、「秋径」、「雨雾」、「午夜」、「冬雪」,舞蹈的呈现从独舞、双人舞、三重奏,或是云门在过去舞作中众多舞者齐聚一堂的团体表现。舞者在舞台上仿佛化身另一种生物,举手投足皆是不同,但一片望去,却是有如芭蕾舞群般配合得天衣无缝。爱沙尼亚籍的作曲家谱写音乐,旋律却是中国笛吹奏名家黄圣凯的笛声中缓换流泻,辅以灯光、舞台、服装,一个在竹间如梦似幻的仙境缓缓出现在眼前。
與你共舞 豆瓣
優人神鼓
发布日期 2006年1月1日
優人神鼓2006全新製作,於國家戲劇院首演《與妳共舞》音樂專輯
《與妳共舞》為優人神鼓音樂總監-黃誌群四次進出彌陀故鄉,在恆河畔與扥缽僧、吹笛人、中少年乞兒、盲眼彈琴老人相遇心靈之旅;黃誌群以舞、以詩樂,帶您踏上最靜謐的生命之旅。
從擊鼓、琴音到梵唱,優人神鼓一路走來,以心擊鼓、以心練舞、以心與你共舞……
亲爱的安德烈 豆瓣 Goodreads
親愛的安德烈
8.3 (337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 [德] 安德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2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Late Summer Of 1976 豆瓣
7.6 (21 个评分) 1976
发布日期 200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五四三音樂站
2003年8月,1976在爆满的“我的书房”尝试了前所未有的编制,做了一场不插电的演出︰两把木吉他加上“半套”鼓,这天的演出,跟我们习惯的1976音场完全不同,但是,实在是好听极了。

当天由交工/好客乐队的冠宇录制的母带,交给1976的超级乐迷陈珊妮担任制作人,主导整个混音工程与后制剪辑。珊妮太知道1976的音乐是怎么回事,于是这张现场实况,有了世界级的质感。此外,我们特别情商在《蓝色大门》和1976合作过的桂纶镁出演封面人物,摄影师林盟山和平面设计dizzy一起打造出脱俗的质感,绝对让你爱不释手。
大悲咒[ 24K金碟珍藏版] 豆瓣
般禅梵唱妙音组
发布日期 200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新嘹亮有限公司(新加坡)
这个版本是最好的大悲咒了,非常优美动听!
------------
唱片公司: 新加坡新嘹亮公司
额滴神咧,找了N久才找到这个版本——俺童年时学习的就是这个版本。
APE下载
与世隔绝 豆瓣
8.0 (19 个评分) 王祖贤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9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上华唱片
作词真情真性,千呼万唤终于现声
对王祖贤来说,“出唱片”是经过多年审慎计划后才付诸行动的。
听到这张专辑的人第一想法是齐秦是个很偏心的制作人,他把所有好听的个都留给了王祖贤。在专辑中可以听到许多人急欲一探究竟却不得入门的王祖贤梦幻式唱腔,还可听到台湾和美国两地最优秀的音乐人共同的成果。
王祖贤首张国语大碟《与世隔绝》在齐秦全程监督下突破国语专辑一贯的抒情曲风,展现多样宽广的音乐格局。主打歌《与世隔绝》凄美哀绝,配上久违的王祖贤玉照。王祖贤整理了多年累积的心情记事,整理出两首歌词——《小倩》《风言疯语》。词句简洁独特,可对王祖贤的内心小窥一二。名词人许常德与她多次接触后写出《与世隔绝》《我的加法》,表现王祖贤的想法与爱情观。
在电影小倩的形象混淆交错下,王祖贤有感而发,写 下《无须慌张》,“因为小倩还是小倩,我还是我……无并非无,心有似无,无爱无恨。”颇具禅意;王祖贤的念白,衬着悠扬飘渺的笛声,娓娓道来、扣人心弦;另一首《风言疯语》也表现出王祖贤的随性洒脱。
更值得一提的是《与世隔绝》的录影带由王祖贤自己编写。拍摄地点是山区和海边,王祖贤带领大家攀岩、下海,亲自扛机器。拍王祖贤和白马的戏时,白马一见到海十分恐惧,忽然朝海滨狂奔而去,在场20余位男生无力阻拦,为这张专辑铺垫了一层神秘。旋律悠扬而浪漫的《不敢想》、《爱上你就失去你》、风格诡异的《我是雾你是酒馆》更是让王祖贤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