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故宫退食录(上下) 豆瓣
作者: 朱家溍 北京出版社 2000 - 1
《故宫退食录》一书按性质归类分为十二组,大致是:一、在故宫工作与碑版书画等的鉴定,二、珐琅、牙角、雕漆、书籍等器物的研究,三、先世遗泽,四、书序,五、清宫礼俗,六、有关宫廷生活的作品(包括影片)正误,七、宫庭和贵胃演戏情况,八、四时府邸园林,九、记先贤,十、有关故宫博物院诸事,十一、京剧及一些名演员,十二、方言及饮食。内容多,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宝库。记琐闻于备掌故之外,还多有风趣,是这本《故宫退食录》一书的一大特点。书中涉及的门类很多:书法、名画、碑帖、法琅、瓷器、掐丝法琅、漆器、木器、图书、古砚、古建筑、明清室内装修陈设、园治、明清历史、戏曲史、饮食等等,篇篇开卷有益,非常耐读。
去他的巴西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胡旭东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7 - 4
巴西被社会学大师吉尔伯托·弗菜里称为“热带中国”,但却是一个我们所知甚少的遥远国度。在本书中,作者以其深入异域日常生活的热情、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色生香的笔触,为我们揭开了巴西的神秘面纱。
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巴西游记,不如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巴西生活辞典,从战争、宗教、诗歌、电影、绘画、语言研究,到厨艺、雨季、黑社会、未婚妈妈、路有冻死骨、烟民的地位……作者没有预先的想象、崇敬和批判,只任自已浸淫于巴西的风情美 食、人情世故之中,兼且记载跨文化语境中每每遭际的奇人逸事,以及种种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戏剧化情境,堪称是以自己的肉身遭遇做榔头,为读者砸开了一扇了解巴西的窗户。
黄河十四走 豆瓣
作者: 杨先让 / 杨阳 作家出版社 2003 - 4
《黄河十四走》是一本以画家的文化考察笔记为线索的整个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美术)图集。它的重大意义在于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14次率队考察黄河流域民间艺术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结果是前无古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演进,仅仅十几年,他们记录下大量的黄河流域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民间艺术形式今天已不复存在,绝大部分著名的老艺术家已经人亡艺死。我们今天在书里所看到的是一大批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最后的绝响。
作者杨先让和杨阳是中央美院和清华美术学院的教授,他们认为黄河流域可以说是最富有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代表性的大区域、大文化圈。这里所产生的一切民间艺术活动又必然与这里的考古史、哲学史、古代史、民俗学、民族学、艺术史等多方面的学科,在内涵和根源上密切相连。考察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很可能获得认识和打开中国其他地区民间艺术的一把钥匙。
本书文字部分根据作者数十万字原始考察笔记整理而成。14次考察的行程综述和100多个极精彩的传统民间艺术特写组成本书的基本框架,近千张反转片永久记录下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凝聚成目前为止最全面的一本关于黄河流域传统文化记载的图书,黄永玉在评价此书时写到:《黄河十四走》这一走,就好像当年梁思成、林徽因为了传统建筑的那一走,罗振玉甲骨文的那一走,叶恭绰龙门的那一走……理出文化行当一条新的脉络,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无可估量。
赖声川的创意学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赖声川 中信出版社 2006 - 9
创意经济时代来临,创意成了个人与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但创意可以“学”吗?创意该如何“学”呢?有没有一门学问可以让人有系统、有步骤地学习创意?
创意大师赖声川认为:“创意是可以‘练’的!”他相信,创意固然神秘,却是有法可学、可管理的。赖声川累积多年创作经验与创意教学心得,突破过去创作风格,提出个人第一本专业著作《赖声川的创意学》。这本书不漫谈剧场艺术,而是透过系统化的架构,提出实用的“创意金字塔”,期待为读者找到“学会”创意的道路。
中国风水罗盘 豆瓣
作者: 程建军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1
罗盘,古称罗经、罗镜、经盘、罗经盘、子午盘、针盘、风水罗盘,是中国古代堪舆家从事堪与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罗盘盘面层次繁多,内容庞杂,原理玄奥,白五行八卦,干支甲子、节气方位,到天文历法、州国分野无所不包。正如《罗经解定》序言所说:“罗经者,以其收罗天地之蕴,上拨星辰之躔度,下察山水之峙流,以形应气,以数合理,无不森罗密布,而阴阳两宅由是叶吉,如制丝者之有经方能制锦而成章也,故曰罗经”其复杂与玄奥使人们对罗盘产生了一种神秘莫测的印象。
前些年,风水研究滥觞,但是涉及罗盘的深入研究成果缺如。这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思想有顾虑,认为不应该去研究或不合时宜;二是由于罗盘的玄奥的确难于深入研究;三是有研究成果但不想公开。所以使人们难以了解其真面目。
罗盘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么多层面与内容有什么作用?有没有科学道理依据?随着对风水学的不断探索,这些问题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很自然地,近年有人开始出版颇有深度的罗盘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成果中,有的不能以正确的观点分析之,有的过于深奥难懂,很是遗憾。
笔者认为,无论怎样,罗盘作为历史上存在的一个事物,一个谜,以正确的观念和方法花些时间去研究还是值得的。俗话说得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去花些力气研究就一味地认为这个不对,那个很好,这恰恰是不符合科学态度的。我的意思是说,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科学的也好,迷信的也好,好的也好,坏的也好,都应该有人去作些深人的研究,要不然我们如何去辩证地认识事物呢?不去深入研究如何知道哪个是科学,哪个是迷信呢?而科学又是如何科学的,迷信又是如何迷信的呢?我的意思是说,这本关于罗盘的书是一个科学的研究,不是说所研究的对象一定是科学的。
情况正是如此,通过对罗盘的一定研究,使我们认识到这个神秘之物除了用于磁针的指向定位,以及记录了一些古代天文、地理、气候和历史知识外,罗盘盘面的多数内容的使用是没有什么道理的,虽然这些内容包括了许多的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我的意思是说,罗盘盘面的一些内容是历史哲学文化等内容,但是经堪与家们的精心加工,其使用方法及其所得的吉凶结论却是荒诞不经的了。而罗盘中所包含的星占学和命理学的东西更使早期罗盘的科学几近湮没于荒唐之中,应当指出,风水罗盘实是中国古代 通天、通地术的具体展现与实施工具。
当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其他问题,如磁性指南针的发明可能始于唐代;中国发明指南针与中国的地理位置有关;又如封建社会晚期的建筑定向确实受到了罗盘使用的影响等,这对我们进行其他领域的研究均有一定意义。

风水罗盘有很多种类,本书主要以“徽盘”为例进行较为详细的研讨,力图给出一个本来面目?
死亡文化史 豆瓣
La mort et l'Occident. De 1300 à nos jours
作者: 米歇尔・沃维尔 / 蔡锦涛 译者: 高凌瀚 / 蔡锦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死令人畏惧,而死的历史却扣人心弦。对死亡和对死亡史的研究必然在新的思想史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沃维尔引领我们从死亡出发;回顾自 1300年以来西方死亡历史的发展;探究面临死亡的集体态度的变化,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走向死亡这一途程上的各种反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死亡体制去判断或评价一个社会。自1983年出版以来。本书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作为一部综合性研究著作,它集人口学、医学、宗教学、社会学、艺术文学研究之大成。在丰富资料的佐证下,作者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西方死亡史图景:从中世纪黑死病肆虐开始.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经过了巴罗克式的大规模仪式的死,自然哲学的”明智”的死。复古派的”英雄”式的死,立遗嘱的“市民阶层“的死,最后进入现代的对死的禁忌。在本书的最新版本(2000年版)中,作者新写的序言又总结了近20年研究的新成果。
恐怖 豆瓣
作者: 保罗.纽曼 译者: 赵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4
本书以时间为序,从公元一世纪开始讲述恐怖的起源,进一步阐述中世纪恐怖与神学宗教相联系后对社会的影响,伊丽莎白当政时期的恐怖统治给国家带来的混乱,复辟革命时期瘟疫蔓延和社会动荡给人民造成的不安和恐惧心理,浪漫主义时期恐怖也极大激发了作家、艺术家的灵感,从而促使了大量以恐怖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的产生,维多利亚时期恐怖又与鬼魅相结合,一直到20世纪,恐怖情绪仍然笼罩着世界,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作者保罗・纽曼分别从文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各个方面介绍了恐怖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带领读者进入令人心悸的恐怖之旅。
巫术的兴衰 豆瓣
Religion and the Decline of Magic
作者: [英] 基思·托马斯 译者: 芮传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本书旨在分析从中世纪教会的崩溃到1700年左右知识空气的改变这段时期内英国的大众信仰。内容包括巫术、占星术、妖术及同源的信仰等。
魔鬼的历史 豆瓣
Une Histoire du diable, xve siècle-xxe siècle
作者: (法)穆尚布莱 译者: 张庭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6
“魔鬼”是一种文化符号,渗透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书梳理了“魔鬼”从12世纪诞生到20世纪在西方的发展变化及影响。魔鬼的形象多变,;最初魔鬼是基督教传说中的大人物,是恐怖的地狱之王,启蒙时代后,魔鬼慢慢由一个外在的独立存在内化为人心深处的“恶”;到了反抗与革命的时代,它又成了浪漫主义的象征,20世纪,魔鬼频频出现在书籍、电影、广告中,形象却是轻松、活泼的,成为一个取乐的因素,一个没有危险的玩伴。
他多变的形象代表是人们对个人命运和文明前景的不同看法。书中剖析文学作品,讲述生动故事,分析有趣电影、描给魔鬼图像。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李长之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 3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篇幅不大,但却是一部诗人李白的全面研究,举凡政治生活、思想趣向、文学创作都论涉到了。其中很有一些敏锐的观察,并且作了专题的阐发。比如用两章的文字勾勒了李白的求仙学道及与道教思想的密切关系,比如专章探析谢 与李白间的诗学脉络,都是以往语焉不详而后来的学人们乐道的话题。至少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中专列了《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一节。书中特别发扬李白的浪漫精神,他的狂与梦、他
2008年3月22日 想读 家裡有,老爹的,但是沒看過。
中国 文化
重庆方言俚俗语集释 豆瓣
作者: 杨月蓉 重庆出版社 2006 - 1
俚俗语,是熟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熟语,是语言中含义丰富、短小而定型的固定短语或句子。它包括多种类型:成语、谚语、格言、警句、歇后语、俗语、惯用语等。其中谚语、晚歇后语、惯用语、俗语四类口语色彩较浓,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造,我们统称为俚俗语。俚俗语主要用于口语,流行于普通劳动人民中,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语言智慧的结晶。
本书所收的是重庆地区通用的俚俗语,尤其注重收录带有方言特点和地区文化特点的俚俗语。
如果只流行于部分地区而主城区不使用,前边加上“*”号以示区别。
书中所收俚俗语是能单用的短语以上的最小的表意单位。
番薯人的故事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张光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 7 其它标题: 蕃薯人的故事
台湾岛的形状很像一个白薯,所以岛上两三千万的汉人常常自称“番薯人”。
这里写下来的这些事在心里记忆了近五十年,现在事过境迁,访旧半为鬼,再不写,恐怕这一小段历史就没有人记得了。
常常有人问我:这一年牢狱之灾对你有什么影响?我想,它影响了我一生做人的态度……我出来以后,没有继续念书,在家里自己读点书,以同等学力考上了台大的考古人类学系。考这个系,基本的原因就是想知“人之所以为人”。
昆曲:今生看到的前世 豆瓣
作者: 郭晨子 新星出版社 2006
再明亮的舞台,演起昆曲来,都美好得陈旧。——旧人、旧事、旧的心绪,旧情未了。妩媚和烦恼都是许久以前的,尘封起来没有走样。几个朝代几个百年前的一篷一笑,而今,也还是懂得。懂得,却无法安慰了——隔得太远,隔了万千的光阴。
横亘着岁月的河,昆曲是对岸的风景。河水汤汤,没有摆渡的舟。只有停留在此岸看着。迷失、怅润、困惑……
一段段前尘往事,明明素未谋面却偏偏似曾相识,梦里熟悉得真切,醒来,皆不认得。
昆曲,是今生看到的前世。
目录
楔子
昆曲,今生看到的前世
[上本]
世故与天真
昆腔
曲牌
全本戏
折子戏
清唱与剧唱
女戏
船戏
灯彩戏
节令戏
娱神戏
串戏
行当
做功
戏箱
家班
曲会
[中本]
《水斗》
《断桥》
《偷鸡》
《思凡》
《下山》
《羊肚》
《说亲》
《说亲》(又一)
《古城会》
《楼会》
《打瓜园》
……
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 豆瓣
作者: 重庆文化局三峡办 科学出版社 2001 - 11
本书共收录三峡工程重庆库区1997年度田野考古发掘报告31篇。长江三峡地区不仅山水雄奇,而且是一座瑰丽的文化宝库。考古发掘表明,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华民族长江文明的重要舞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保存着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经历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的各代文物古迹。
本书作为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第一部科学发掘的正式报告集,相信对于三峡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书可供历史研究、文物考古工作者以及历史文物爱好者阅读参考。
重庆老巷子 豆瓣
作者: 何智亚 重庆出版社 2002 - 11
本书内容为中、日、英文!  比起北京的胡同、上诲的里弄、广州的骑楼,重庆的巷子由于特殊的“地势刚险,重屋累居”(《华阳国志·巴志》),从而极富七弯八拐、上坡下坎的个性与特色。作为摄影家,何智亚先生是深谙其间的艺术魅力的。面对栩栩如生的镂空馏金木雕,显示着当年房屋主人的富贵之气和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抑或传统的、拙朴的,甚至建筑手法原始而落后的街坊、民居,作为建筑方面的专家,何智亚先生又是深谙其间的艺术价值的。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在那狭小而低矮的吊脚楼里,他看见了空间与时间的最大容量;在那光滑而潮湿的石板路上,他看见了沉积着的深厚的地域文化、民风民俗、乃至现代社会被厚重的防盗门关在高楼大厦里的人们所无法感受到的人情与温馨。因为如此,他自始至终把他的焦距调置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宛如那石壁缝里的黄桷树,在古老而沧桑的情怀中,寄托着他对生命与绿色的深切的祝福。  重庆的老巷子主要集中在原九开八闭的十七个城门之内。民国以前和民国初年,重庆城实际上就是指城门之内的区域。乃至七十年代以前,人们常说的"进城"也是指的这一区域。随着城市的变迁,特别是旧城改造的迅猛步伐,同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一样,重庆的巷子呈加速度的减少和消失,真正的老巷子已尚存不多。为了把正在消失的老巷子用画面凝固下来,让人们从中了解重庆古城的踪影,了解重庆的历史和文化,了解重庆民居建筑的历史文脉,了解重庆人独特的性格、气质形成的地理地域渊源,我们从上千张图片中中精选后汇编成这本画册。
鲁班经 豆瓣
作者: 午荣 译者: 易金木 译注 华文出版社 2007 - 9
《鲁班经》中重点论述了古建筑中所用的寸木尺地、片瓦只砖、尺长寸短(鲁班真尺)以及建筑物中的尺寸高低、左右前后与吉凶祸福的关系。并详尽记录了自春秋以来,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及宋元千年来历代匠师关于建筑营造法式、古代家具设计制作的经典形制和图样。民间建筑包括框架结构的“正三架式”、“正五架式”、“正七架式”,具体有宫殿式、钟鼓楼式、祠堂式、庙宇道观式等。其家具形式多达三十余种,如桌椅式、大床式、箱柜式、镜架式等。因此,《鲁班经》不仅是一部稀世罕有的古代建筑文化奠基之作,还是一部古代家具设计制造的实用经典。
夹缬 豆瓣
作者: 汉声编辑室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
《夹缬》中夹缬是在织物上印花染色的工艺,盛行于唐代,近代以来早已失传成谜。1990年汉声编辑首次在上海看到夹缬印出的“百子图高敲花被”,1997年锲尔不舍追踪至浙江苍南县八岱村的夹缬作坊,采访老师傅,抽丝剥茧探索雕花古版的明渠暗沟,逐步复原一千多年前夹缬印花的全过程。
乐饮四季茶 豆瓣
作者: 黄安希 译者: 孙晓艳 三联书店 2004 - 4
该书作者黄安希为一位日本女茶人,自幼酷爱中国茶文化。《乐饮四季茶》就是黄安希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灵秀以及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依四季时空的不同变化,设计了一场场茶会、一次次茶席,让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徜徉在茶的世界,浸润于山水自然之间。《乐饮四季茶》不仅引领人们品尝了春的新绿、夏的清苦、秋的芬香、冬的甘醇,更是分享了一份平和与宁静、清雅悠然的生活。
图说汉字的历史 豆瓣
作者: 阿辻哲次 译者: 高文汉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 7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汉字写真集。本书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汉字史通论,主要考察了新石器时代直至现代的汉字发展史,探明了汉字在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及其历史地位。第二部分重点叙述了汉字的书写史,比如书写工具史、书写材料史等。作者以“对汉字未来的思考”一文做结语,提出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推进,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微机处理语言的情况下,汉字将如何获得传承和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