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国方术续考 豆瓣
作者: 李零 东方出版社 2001 - 8
《中国方术续考》是讨论中国方术。中国以外,语言不灵,知识贫乏,作者不敢做比较研究。但作者研究自己,是不是真的就没有比较,那也不是。粗糙的想法还是有一点。早就应该告别方术。只是为了弥补《中国方术考》留下的各种遗憾,只是为了追论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在等待再版的同时,作者又写了这本《中国方术续考》。《中国方术续考》怀它的前身一样,也是以考古材料为主,也是讨论早期方术,但不同点是,结构比较松散,思路比较开阔。作者自己的感觉是,它比前书更接近作者想讨论的“绝地天通”(作者在《中国方术考》再版前言中计划要写的三个题目之一)。
在《中国方术续考》中,作者想贯穿作者对“现代化”的古代思考,一个可能会被视为荒诞的念头。首先,读者不难发现,在《中国方术续考》中,作者的“时间观念”很差,差到常常淆乱古今,竟把考古学家才关心的时段和我们正在要“走向富强”的时代相担并论。作者并不相信历史学家告诉他的基本常识:“现代”和“古代”绝不可同日而语。作者不但怀疑“现代化”的高贵出身,也怀疑“现代化”的绝对优势。
香港風格2 豆瓣
作者: 胡恩威 進念二十面體 2006
於 2005 年出版的《香港風格》是本地出版界的一件奇事。在沒有宣傳、沒有大量傳媒曝光下,這本大家都以為是深奧的城市建築為題的作品,在人傳人的口碑之下,至今出版了四版,銷量接近一萬本。2006 年,胡恩威再接再厲,出版《香港風格 2 ──消滅香港》,連同攝影師──人山人海創作人于逸堯,及多位作者,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鄭炳鴻、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許寶強、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邵健偉等,各自將自己對本地公共空間與建築的觀察、經驗和感情,化為文字與圖片,帶領讀者繼續尋找香港風格。本書分為消滅香港、消滅城市,消滅小販、消滅家庭,消滅生活,消滅藝術、規劃閱讀四個篇章,環繞城市組成的重要部分──舊區、街市、小販、公共房屋、公共藝術、商場等,探討目前香港城市規劃政策的弊病與結果。
香港風格 豆瓣
作者: 胡恩威 CUP ELITE TRAVELLE 2005
擠迫是香港的既有優勢。
我們的複雜、擁擠、曖昧、不協調、半唐番……吸引了幾許國際目光。
混雜中,我們醞釀了獨特的建築、電影、音樂、文學、小說、設計、漫畫、茶餐廳、砵仔糕、油炸鬼 ……並成為了香港學派。
文化評論人胡恩威,這次透過文字來閱讀城市。
在新書《香港風格》中,看透了香港,在這石屎森林裡,尋找美學和夢魘。
從老區的風味到新建築的霸氣、從雲石建築到茶餐廳的卡位、拉閘、紙皮石,還有城中公共空間的鬧劇、政府政策的謬誤、香港風格的承傳與實驗,而不斷破舊立新的氣氛下,不知不覺間,社區和鄉村都遺失在這城市裡。
闺中奇迹 豆瓣
作者: 刘忠华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 4
本书全面介绍了湖南省江永县一带在女人中流传的文字——女书,简释了女书的发现、发展、流传地域、传承方式及重大的社会意义、文化价值和它作为世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抢救它的迫切性。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豆瓣
8.1 (16 个评分) 作者: 楼庆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9
这本书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共分二十讲,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叙述全面,语言平易,深入浅出。
作者亦精于古建筑摄影,有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使这本书更富鉴藏价值。
江湖丛谈 豆瓣 Goodreads
8.1 (17 个评分) 作者: 连阔如 著 / 贾建国 连丽如 整理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5 - 8
本书是我国现今仅存的一部客观而又比较全面地介绍江湖行当、行话和内幕的书籍。
作者连阔如是我国著名的评书艺术家。20世纪30年代,他以云游客的笔名,在北平《时言报》发表长篇连载《江湖丛谈》。1938年由时言报社结集出版,共三集。这本书除了介绍北平天桥、天津三不管等地的变迁以及艺人小传、艺人生活状况外,还以大量的篇幅着重记述和揭露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江湖行当的内幕以及危害社会的种种骗术,劝诫人们不要贪便宜上当受骗。
由于作者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他同江湖上的一些人又有很深的交往,所以他能透彻地了解江湖内幕,并勇敢地将它书写出来,公之于众,且该书写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真实可信,因而颇受读者欢迎,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发现汉字2 豆瓣
作者: 唐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发现汉字2:图说六书甲骨文》是迄今已知最早的汉字。从1899年重见天日,1903年《铁云藏龟》出版。整个20世纪,可以说,这是一个重塑汉字学的世纪百年。各家学说风起云涌,仅标名“汉字学”的著作便不下一二十本。然而,这又是一个“六书说”遭到歪曲和摧残的世纪。从清末戴震、段玉裁等一批训诂学者人为阉割,变六书为“四书说”到唐兰、陈梦家、裘锡圭等一批古文字学者攻讦“六书说不能范围一切汉字”,“无法穷源”,从而倡导“三书说”为止。汉字“六书说”成了20世纪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两汉以前中国学人极具天才发现 书说,似乎已经盖馆定论,可以寿终正寝,成为一件历史古董了。
纹章学 豆瓣
7.0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巴斯图罗(Michel Pastoureau) 译者: 谢军瑞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 9
纹章在12世纪诞生于战场上,主要是为了识别因披挂甲胃而无法辩的骑士。认为纹章是贵族专利的普遍观点就源自于此。然而,从13世纪起,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遵守纹章术的规则,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和使用纹章。至今,纹章已经融入识别标志,它无所不在。
这本书分“纹章的历史”、“纹章的图案与色彩”、“纹章学,鲜为人知的学科”三章,介绍了这种象征标志的文化的发展历史。
合肥四姊妹 豆瓣
Four Sisters of Hofei
7.7 (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金安平 译者: 凌云岚 / 杨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合肥四姊妹》讲述了张家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姐妹的传奇故事和集体记忆,让我们有幸与中国历史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借由信件、日记、家谱、诗歌、杂志和访谈,作者为这个家族撰写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编年史。对于古老中国及其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进程,她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洞察力。
张家姐妹从父亲身上继承了理性和对现代西方教育的信任,从母亲那里体会到为人处世的艺术。她们的保姆一群来自合肥乡间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寡妇,有着自己的传统信仰和见解。四姐妹的情感和家庭、艺术与生活,让我们窥见二十世纪中国私人生活的真实面目和传统仕宦家庭的起落浮沉,也见证了这个古老国度在过去百年间历史与命运。
复活节岛最后的秘密 豆瓣
作者: Catherine Orliac Michel Orliac / 陈良明 译者: 陈良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 4
《复活节岛最后的秘密》主要内容:1722年4月5日,那一天是礼拜天,是复活节。无垠的太平洋面上,夜色正在降临。远航途中,罗杰文船长率领的荷兰水于们,看见了一块陌生的陆地。很快,他们告诉了整个欧洲,这是一个到处耸立着臣石雕像的奇异孤岛。然而,复活节岛人源于什么民族?他们是怎样越过这汪洋人海的?难道他们来自天国仙境?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已山逐渐知晓了这座奇岛惊人的历史。但,从远古走来的复活节岛,它的神秘还远未被完全解开。
妆匣遗珍 豆瓣
作者: 杭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9
银饰是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妇女最常用的饰物之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民国以后,随着生活方式的激变及女性妆饰的日渐西化,城市妇女不再佩戴传统银饰,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佩戴银饰的旧谷仍然遗存于中国的乡村生活之中。近年来,随着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国乡村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已发生了剧烈的改变,传统的习俗日渐淡化,甚至濒临消亡。
本书是写传统银饰的专著,以总结多年的收藏经历,明清至民国时期女性传统银饰。书中近千张的首饰图片,令人目不暇接。
汪曾祺说戏 豆瓣
作者: 汪曾祺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 8
本书所选都是与戏曲有关的话题,是汪曾祺做编剧二十余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样板戏”谈往、名优逸事、戏曲与文学的关系、习剧札记等等,笔下闪烁着理性、睿智和从容。
汪曾祺以文名,被誉为美文家。他的小说和散文别具一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本书所选都是与戏曲有关的话题,是汪曾祺做编剧二十余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样板戏”谈往、名优逸事、戏曲与文学的关系、习剧札记等等,笔下闪烁着理性、睿智和从容。这些谈戏文章同他的记游、民俗类散文一样,无不开阖张弛,潇洒有致,颇有看头。
留住手艺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日] 盐野米松 译者: 英珂 山东画报出版社 1998
现代化的冲击,使传统的手艺正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随之消逝的,还有人与物的沟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当今,日用品、工艺品琳琅满,但却没有了制作人留下的体温和感情……烧炭的、刮漆的、做丝柏树皮屋顶的、编簸箕的、编野葡萄蔓的、修木板屋顶的、织锻布的,还有建造宫殿的……这所有的手艺人,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吧。――这是著名学者对传统手艺人的14篇访谈;这是一本谈手艺的书,更是一本谈文化的书。在这些手艺人的叙述中,你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书中提出的问题不只是日本的,也是世界性的。传统的手艺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遭遇。
◎本书被日本文部省推荐为对青少年有益之读物
◎1996年曾被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桥本龙太郎选为工作之余好读的10佳书之一
◎由于该书的出版以及作者四年多不懈的努力,在日本人们已开始重视这些一度处于消亡状态下的“手艺活”,对方兴未艾的“传统文化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锦灰堆 豆瓣
作者: 王世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 8
《锦灰堆》一二卷收集了作者在80岁以前所写的大部分文章,计105篇,第三卷则以手书影印的形式选收了王世襄历年所作的诗词120首。全书计有线图234幅,黑白图424幅,彩图255幅,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爱不释手。尤其令人叫绝的,是其所收的105篇文章分为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其涉及面之广,在个人的自选集类书籍中极为罕见,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兴趣之博杂,积累之用心。如果说,对于古代家具,特别是明代家具,以及书画之类的详细讨论还是可在传统的文物类书籍中时常见到的话,那么,对于竹刻的把握可能就是更有该书作者之特色的了。而对于像葫芦、鸽哨这类小玩艺的长篇讨论,恐怕更非常人所能设想厂。此书既可以作为收藏发烧友的手册,又可使普通读者增长见闻,或作别致的艺术品来“把玩”。
文人饮食谭 豆瓣
作者: 范用 三联书店 2004 - 4
本书精选49位中国现当代作家、学人谈论饮食文化的散文、随笔56题。内分五辑:辑一“饮食漫话”泛谈中国饮食文化与历史;辑二“乡土风味”分述全国各地菜系的特色与风格;辑三“野味名品”杂谈具体名物与经典小吃;辑四“对酒当歌”集中阐释中国酒文化;辑五“寻常茶话”为烹泉品茗之际的清聊隽语。
什锦拼盘 豆瓣
作者: 唐鲁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什锦拼盘》内容包罗万象,谈尚方宝剑与王命旗牌、谈吃、谈名片、谈风筝、谈黄历、谈人参……文中作者还对数度造访的泰京“曼谷”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有详细的描述。
讲吃食掌故,宇内鲜有人能堪与唐鲁孙媲美者,本书所涉广泛驳杂,恰如其名“什锦拼盘”,充分展现了作者见闻广博的特色。
中国吃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唐鲁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唐鲁孙系列:中国吃》作者唐鲁孙,本名葆森,鲁孙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1946年到台湾,1985年在台湾病逝。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财政商业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年轻时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被誉为民俗学学。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有美食之名。
天下味 豆瓣
作者: 唐鲁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唐鲁孙出身贵胄,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奇珍,又遍尝各省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北方味、山珍海味、烟酒味,百味不离其宗,那就是作者对往昔的人与事的无尽回忆。
肚大能容 豆瓣
作者: 逯耀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10
《肚大能容》是逯耀东两三年中发表于报端的饮食文章的集结,大多为探访饮食的随笔。“烟雨江南”、“钱宾四先生与苏州”等篇,虽不是饮食的文章,但为探访饮食过程中写下的,也可以对饮食的探访提供一个背景的了解。
云缕心衣 豆瓣
作者: 潘健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7
本书跳开以往服饰史研究的樊篱,以极其独特的研究路径,在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简要的纵向时段性历史梳理之后,着力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了横向多元性点面剖析,其研究视域聚焦于中国古代内衣的文化、形制、赋彩、图腾、技艺和材质,对中国古代内衣的命名与称谓、传承脉象、文化特质、效能、设计、技法、制式、纹饰、色彩、审美、收藏、民俗等门类进行了专题的精当论述。该书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符号学、服饰学、艺术设计理论等多种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自春秋以来的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铺陈得流光溢彩,美仑美奂,彰显出完全不同。
该书突破以往服饰史研究的樊篱,以极其独特的研究路径,在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简要的纵向时段性历史梳理之后,着力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了横向多元性点面剖析,其研究视域聚焦于中国古代内衣的文化、形制、赋彩、图腾、技艺和材质,对中国古代内衣的命名与称谓、传承脉象、文化特质、效能、设计、技法、制式、纹饰、色彩、审美、收藏、民俗等门类进行了专题的精当论述。
该书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符号学、服饰学、艺术设计理论等多种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自春秋以来的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铺陈得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彰显出完全不同于中国古代外衣严谨服制的一种浪漫隐秘图像。
此外,更吸引学界与艺术界眼球的是,该书汇集了大量作者与欧迪芬集团多年来收集的中国古代内衣文物图片,极其珍贵,基本都为首次面世。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作为长期被学界与艺术界所忽略的一个研究盲点,该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筚路蓝缕开创之功,其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与文物图片,必将引起学界与艺术界的震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改写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书中所涉的诸多中国古代内衣的历史文化因子与穿越时光而不老旧的鲜活设计元素对中国服装界乃至艺术界保持其民族性与世界性,也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