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人道是伤春悲秋不长进 豆瓣
作者:
董桥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
- 1
人道是伤春悲秋不长进,ISBN:9787538254471,作者:董桥著
午夜的幽光 豆瓣
作者:
林贤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思想,是穿过人生与世相的一道幽光,能让昏昧的心灵豁然开朗。思想者的文字,是社会大幕下一道刺目的闪电,能映照出思想者卓然挺立的身姿。本书即是这样一部透析知识分子喝知识的警世之作。批判、自由、正义、宽容……所有知识分子捍卫的价值,在作者雕刻刀般的笔下,——得到呈现。
题记
关于知识分子的札记
穿过黑暗的那一道幽光
对称:在纳粹的阴影下
在奈保尔与萨义德之间
萨义德:丧失之痛
奥威尔:政治、艺术与自由
奥威尔:书的命运
为宽容而斗争
后奥斯威辛写作
米沃什的根
包围凯尔泰斯
穿粗布衫的穿燕尾服的终究要分手
盗版与地下印刷
法布尔与他的昆虫共和国
性、群众、法西斯
《现代性与大屠杀》
有一种书用道义书写
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
三部书
鲁迅:反抗者的精神文本
《人间鲁迅》修订版后记
纪念李慎之先生
《文学中国》:序言,或一种文学告白
序《紫地丁文丛》
序《忍冬花诗丛》
题记
关于知识分子的札记
穿过黑暗的那一道幽光
对称:在纳粹的阴影下
在奈保尔与萨义德之间
萨义德:丧失之痛
奥威尔:政治、艺术与自由
奥威尔:书的命运
为宽容而斗争
后奥斯威辛写作
米沃什的根
包围凯尔泰斯
穿粗布衫的穿燕尾服的终究要分手
盗版与地下印刷
法布尔与他的昆虫共和国
性、群众、法西斯
《现代性与大屠杀》
有一种书用道义书写
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
三部书
鲁迅:反抗者的精神文本
《人间鲁迅》修订版后记
纪念李慎之先生
《文学中国》:序言,或一种文学告白
序《紫地丁文丛》
序《忍冬花诗丛》
原来这才是春秋 第一部:《称霸》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贾志刚
花城出版社
2008
《原来这才是春秋1》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2009年,听易中天讲春秋,看贾志刚写春秋
易中天说,春秋是中华思想史上的奥林匹克,贾志刚说,没有春秋就没有现在的中华文明。
历史不可以写得很好看,还可以写得很有趣,很回味……
除了春秋,我们可以去任何朝代,中国还是中国。
如果假设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朝代最不可缺失,如果我们只能留下一个朝代,应该留下哪一个,
清朝,0分;明朝,0分;宋朝,一分;唐朝,2分;汉朝,3,接近答案了。
正确答案是:春秋战国,也就是东周。为什么这样说,了解春秋就知道了。
如果没有春秋,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如果没有春秋,你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祖师爷是谁。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不知道礼义廉耻是什么意思,因为孔子来自春秋。
如果没有春秋,就没有《道德经》和《易经》,因为老子是春秋人。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也不知道法治是什么意思,因为法家的列祖列宗管子、苟子和商鞅都是春秋人。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就不知道怎样打胜仗,因为《孙子兵法》的作者就是春秋人。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写文章就不会生动,因为一半以上的成语典故来自春秋故事。
好像,如果没有春秋,就没有现在的中华文明。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事实。
2009年,听易中天讲春秋,看贾志刚写春秋
易中天说,春秋是中华思想史上的奥林匹克,贾志刚说,没有春秋就没有现在的中华文明。
历史不可以写得很好看,还可以写得很有趣,很回味……
除了春秋,我们可以去任何朝代,中国还是中国。
如果假设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朝代最不可缺失,如果我们只能留下一个朝代,应该留下哪一个,
清朝,0分;明朝,0分;宋朝,一分;唐朝,2分;汉朝,3,接近答案了。
正确答案是:春秋战国,也就是东周。为什么这样说,了解春秋就知道了。
如果没有春秋,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如果没有春秋,你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祖师爷是谁。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不知道礼义廉耻是什么意思,因为孔子来自春秋。
如果没有春秋,就没有《道德经》和《易经》,因为老子是春秋人。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也不知道法治是什么意思,因为法家的列祖列宗管子、苟子和商鞅都是春秋人。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就不知道怎样打胜仗,因为《孙子兵法》的作者就是春秋人。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写文章就不会生动,因为一半以上的成语典故来自春秋故事。
好像,如果没有春秋,就没有现在的中华文明。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事实。
中国游仙文化 豆瓣
作者:
汪涌豪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9
本书综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彼此消长,特别是作为本土化宗教的道教之于古代中国人的深刻影响,对传统游仙文化从观念形成到表现形态,做了深入细致的论述。对社会各阶层在接受他道思想和游仙活动中所体现出的生活理想和生命诉求,以及这种理想诉求背后所蕴蓄的精神价值,也给予了准确生动的畅明。最后,在与西方宗教的横向比较中,进一步凸现了这种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向上对中国人人生趣味和文化精神的深刻影响。全书融事理剖析和义理发明于一体,简切而不失丰蔚,在增进人们对光怪陆离的宗教事相的了解的同时,也使之获得有关中国文化整体特征和价值取向方面更全面准确的知识。
诗人玉屑(全两册) 豆瓣
作者:
魏庆之
/
王仲闻、魏庆之点校
译者:
王仲闻 注解
中华书局
2007
南宋魏庆之的《诗人玉屑》,是宋诗话中较著名和规模较大的一种,和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齐名。
此书用辑录体的形式,编录了两宋诸家论诗的短札和谈片,也可以说是宋人诗话的集成性选编。《苕溪渔隐丛话》编录北宋诸家的诗话较多,《诗人玉屑》则着重于编录南宋诸家的诗话,两书互相参证,约可见宋代诗话的全貌。《诗人玉屑》一至十一卷论诗艺、体裁、格律及表现方法等等,十二卷以后评论两汉以下的具体作家和作品。全书虽有重复支蔓之病,但排比大致有序,可从中获得关于诗歌发展的轮廓及有关诗歌体裁的知识,是研究中国诗歌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由王仲闻先生点校。在《校勘记前言》中,王先生对本书的版本与校勘情况都做了详细说明。
此书用辑录体的形式,编录了两宋诸家论诗的短札和谈片,也可以说是宋人诗话的集成性选编。《苕溪渔隐丛话》编录北宋诸家的诗话较多,《诗人玉屑》则着重于编录南宋诸家的诗话,两书互相参证,约可见宋代诗话的全貌。《诗人玉屑》一至十一卷论诗艺、体裁、格律及表现方法等等,十二卷以后评论两汉以下的具体作家和作品。全书虽有重复支蔓之病,但排比大致有序,可从中获得关于诗歌发展的轮廓及有关诗歌体裁的知识,是研究中国诗歌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由王仲闻先生点校。在《校勘记前言》中,王先生对本书的版本与校勘情况都做了详细说明。
八大山人 豆瓣
作者:
刘墨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 7
《中国名画家全集:八大山人》为大32开精装,铜版纸彩印,包括画家生平学行、艺术历程、绘画风格、谈艺录、各家评论、年表、传世作品目录等,并收入画家大量的生活、工作照片和近200幅绘画作品,资料详实,图文并茂。中国绘画艺术,渊源有自,与吾国文明紧密相连。自晋顾恺之,千数百年来,流派纷呈,名家辈出。遗憾的是,我们至今尚无一部系统、全面介绍历代绘画、画家的著作。为填补这一缺憾,让读者更详实地了解中国绘画文明和历代画家,我们编辑了这套大型丛书。丛书分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部分。古代画家上自顾恺之、吴道子、王维、下继宋、元、明、清诸贤,凡60余人,每人(个别2-3人)一集,近现代部分包括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周思聪等,凡30余人,每人一集,由郎绍君、张志欣主编。
停滞的帝国 豆瓣
L'empire immobile ou le choc des mondes
作者:
[法] 佩雷菲特
译者:
王国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7
1793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到访中国,这次出使在历史上最大的争论是:英国使者有没有向乾隆皇帝下跪磕头?…… 本书作者佩雷菲特从世界史的角度,将此次出使作为东方与西方的首次撞击来考察,于是,视野开阔了,可供思考的素材也就相应丰富起来。
在作者眼中,这次英国人的出使实质意味着当时的“天下唯一的文明国家 ”面对“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本书以详实的史实,有趣的细节,精彩的笔致,揭示中西文明巨大差异和冲突。
二百年前,大英帝国从给乾隆祝寿为名向中国派出了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庞大使团,英国此举意图同清政府谈判以改善两国的贸易,而中国方面由于文化背景与政治观念不同,认为英国里仰慕中华文明才遣使臣远涉重洋为皇上祝寿的,这场聋子之对话尚未开始就注定失败了。学术界争论已久的马戛尔尼觐见时是否下跪的问题并不单纯是一场礼仪之争,而是两种文明的撞击,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先生就这一主题在1989年5月出版了《停滞的帝国》一书。该书一出版就进入畅销书行列,半年内就售出了20万册。
在作者眼中,这次英国人的出使实质意味着当时的“天下唯一的文明国家 ”面对“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本书以详实的史实,有趣的细节,精彩的笔致,揭示中西文明巨大差异和冲突。
二百年前,大英帝国从给乾隆祝寿为名向中国派出了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庞大使团,英国此举意图同清政府谈判以改善两国的贸易,而中国方面由于文化背景与政治观念不同,认为英国里仰慕中华文明才遣使臣远涉重洋为皇上祝寿的,这场聋子之对话尚未开始就注定失败了。学术界争论已久的马戛尔尼觐见时是否下跪的问题并不单纯是一场礼仪之争,而是两种文明的撞击,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先生就这一主题在1989年5月出版了《停滞的帝国》一书。该书一出版就进入畅销书行列,半年内就售出了20万册。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豆瓣
作者:
朱良志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 8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修订版)》内容简介:本编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背景上,探讨艺术生命精神形成的内在机制。选择了生命结构、生命时间、生命基础和生命符号四个问题,逐一剖析中国文化和哲学影响艺术生命精神的内在逻辑点。
从总体倾向上说,中国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以生命为宇宙间的最高真实。我们说生命,有不同的指谓,有生物学上的生命,有医学上的生命,也有哲学层面的生命。从哲学的层面看,生命是一种精神(此精神,不是言其观念,而是就本体和真实而言)。中国哲学认为,这个世界是“活”的,无论是你看起来“活”的东西,还是看起来不“活”的东西,都有一种“活”的精神在。天地以“生”为精神。因为“活”,世界即联系。不“活”,世界即枯竭,生命即断流。中国人以生命概括天地的本性,天地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有生命,都具有生命形态,而且具有活力。生命是一种贯彻天地人伦的精神,一种创造的品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体、为最高真实的精神。
从总体倾向上说,中国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以生命为宇宙间的最高真实。我们说生命,有不同的指谓,有生物学上的生命,有医学上的生命,也有哲学层面的生命。从哲学的层面看,生命是一种精神(此精神,不是言其观念,而是就本体和真实而言)。中国哲学认为,这个世界是“活”的,无论是你看起来“活”的东西,还是看起来不“活”的东西,都有一种“活”的精神在。天地以“生”为精神。因为“活”,世界即联系。不“活”,世界即枯竭,生命即断流。中国人以生命概括天地的本性,天地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有生命,都具有生命形态,而且具有活力。生命是一种贯彻天地人伦的精神,一种创造的品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体、为最高真实的精神。
植物古汉名图考 豆瓣
作者:
高明乾
大象出版社
2006
拯救古文化是刻不容缓的课题。我国古代有关农、林、牧、文、史、地等典藉和各种《本草》中载有许多植物,由于历史变迁,使很多植物的名称发生嬗变,造成古今名称不一致,且同物异名及同名异物颇多,影响古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昨天是今天的历史,明天是今天的发展。昨天、今天和明天应是一脉相承的。昨天的文化不能让她凝固与遗失,要她活起来,为我们的今天和明天服务。然而沟通古今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此大有考证的必要。
明朝的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曾感叹说:“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遗漏不可胜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经过他的考证,成就了《本草纲目》这一不朽传世之作。清末,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其濬著了《植物名实图考》,他也感叹:植物“称名亦无确诂,盖方言侏俪(该字右边应为“离”),难为译也。”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钟观光先生(1868-1940)于1930年以后曾对《毛诗》、《尔雅》、《离骚》上的植物进行了考证,还结合实地之调查,对历代《本草》作了大量研究,写成了《植物古名考证》,1937年后由于日寇入侵,在南撤中,手稿丢失。此后,很少有人从事植物古汉名的考证研究。
高明乾教授已年近古稀,其治学精神可佳。他从事这项研究始于1974年,30余年来,历尽艰辛,要钻古书堆,翻阅不计其数的典籍进行考证。他终于在同仁的协助下把这些失落在泥土中的“珍珠”找回来,穿成了串儿,编著成《植物古汉名图考》。该书新近在大象出版社出版,这是值得庆幸的。这一研究项目得到河南省教育厅的立项资助(项目编号:9547600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立项资助(项目编号:30370864)。该书收载了植物古汉名4394个,分属于177科,800种。附图789幅,80万字。对每个植物古汉名都作了注释,标明了现代汉名和世界通用的拉丁名,注明了出典和书证,传承古今,沟通中外。对每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境产地、简要用途作了介绍,还附有植物形态图便于读者识别。作为我国第一部《植物古汉名图考》,会给生物学、农学、医药学、林学、花卉学、文学、史学、地理学等工作者带来莫大的帮助。
该书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一项研究成果。作者应用训诂学与现代植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考证植物的古汉名,逆历史查阅文献,旨在植物名称上沟通古今,沟通中外。由于现代学科分科过细,多数学者都是擅长文科,而弱理科,懂文学,不懂生物学,对于古典著作中记载的植物很难注释。作者应用跨学科的方法,是项创新工程,并且行之有效。该书也是文化传承与跨时空的一项研究成果。古代文化的发展有其传承性,清末(1848年),吴其濬著《植物名实图考》时,由于历史的局限,西洋的植物学尚未传到中国,他的著作,不可能与世界文化接轨。他著录的植物没有注明,也不可能注明植物隶属何科、何属,也没有加注世界通用的拉丁名。作为吴其濬出版《植物名图实图考》120年以后的这一新作,反映该领域研究的新成就,不失时代特色,又一脉相承。本书做到了古汉名、今汉名、拉丁名三沟通,达到沟通古今,沟通中外的目的。有利于我国古代文化走向世界。该书还具有图文并茂,注释精良的特点。对每种植物注释的内容较为详细,包括:“古汉名、现代汉名(科名)、拉丁名、古代别名。著录摘要,拉丁名释义。还简要介绍了植物的形态特征以及生境、产地、用途等。并且,植物有直观性特点,仅有文字说明,很难形成具体形象,文字旁加了植物的附图便于读者识别,不失为本书的一大特色。
以前在查阅在古典文献时经常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如古典著作中有多种植物都叫“鬼目”,它们都是些什么植物?类似的同名异物的情况,该书都得到了澄清,使不少同名异物的中药名得到了鉴别。另如《诗经·周颂》:“贻我来牟,帝命率育。”中的“来”与“牟”是什么?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中的“江离”与“辟芷”是什么?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林赋》:“留落胥余。”中的“胥余”是什么?杜甫《海棕行》:“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知。”中的“海棕”是什么?唐元稹诗:“庭中载得红荆树,十月花开不待春,直到孩提尽惊怪,一家同是北来人”中的“红荆树”是什么?是我们北方的紫荆吗?对这些问题很难找到答案,而今有了此书倍感方便,从这本书中将可以容易地获得对这些植物更全面的了解。如我们要想了解红荆树是什么,就可以检索到该书255页【红荆树】条:
【红荆树】羊蹄甲(豆科)Bauhinia variegata L.羊蹄甲又有紫荆、红花紫荆、洋紫荆、红紫荆、弯叶树等别称。唐元稹有红荆树诗:“庭中载得红荆树,十月花开不待春,直到孩提尽惊怪,一家同是北来人”此红荆树不是我们北方所种的紫荆(Cercis chinensis),因为北方紫荆是早春先叶开花,而红荆树是在每年11月至翌年的三月开花,故北方人见到南方冬季开花的红荆树感到惊怪。古代所称的红荆树是泛指现在羊蹄甲属的多种植物,其中羊蹄甲最具代表性,现统称紫荆。1908年,法国一位传道会神父于香港薄扶林海边一间破屋附近发现它,其后将该植物曾定名为 B. blakeana Dunn.,此名来自1898~1903年间港督亨利布力爵士(Sir Heny Blake)的名字。紫荆是香港的本土植物,因树秀花美深受港人喜爱,常作为行道树和观赏花木栽培,因此,1965年被正式定为香港市花,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该花的图案绘上了香港的区旗和区徽。羊蹄甲学名中的Bauhinia,来自瑞典J. Bauhin 及C.Bunhin兄弟的名字;variegata 有斑的。羊蹄甲是中等乔木。茎高5~8米;叶圆形或广卵形,顶端2裂,钝头,状如羊蹄甲,叶长4~17厘米,宽7~15厘米;总状花序,花萼管状,有茸毛,裂片卵形,花瓣5,倒卵形,粉红色或白色,具有紫色纹线,其中一片上具暗紫斑纹;荚果条形,长15~25厘米,宽1.5~2厘米。生南方热带丛林或栽培。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常作行道树和庭院树,树皮含丹宁,花入药,清热解毒。据记载花芽可食。
明朝的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曾感叹说:“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遗漏不可胜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经过他的考证,成就了《本草纲目》这一不朽传世之作。清末,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其濬著了《植物名实图考》,他也感叹:植物“称名亦无确诂,盖方言侏俪(该字右边应为“离”),难为译也。”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钟观光先生(1868-1940)于1930年以后曾对《毛诗》、《尔雅》、《离骚》上的植物进行了考证,还结合实地之调查,对历代《本草》作了大量研究,写成了《植物古名考证》,1937年后由于日寇入侵,在南撤中,手稿丢失。此后,很少有人从事植物古汉名的考证研究。
高明乾教授已年近古稀,其治学精神可佳。他从事这项研究始于1974年,30余年来,历尽艰辛,要钻古书堆,翻阅不计其数的典籍进行考证。他终于在同仁的协助下把这些失落在泥土中的“珍珠”找回来,穿成了串儿,编著成《植物古汉名图考》。该书新近在大象出版社出版,这是值得庆幸的。这一研究项目得到河南省教育厅的立项资助(项目编号:9547600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立项资助(项目编号:30370864)。该书收载了植物古汉名4394个,分属于177科,800种。附图789幅,80万字。对每个植物古汉名都作了注释,标明了现代汉名和世界通用的拉丁名,注明了出典和书证,传承古今,沟通中外。对每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境产地、简要用途作了介绍,还附有植物形态图便于读者识别。作为我国第一部《植物古汉名图考》,会给生物学、农学、医药学、林学、花卉学、文学、史学、地理学等工作者带来莫大的帮助。
该书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一项研究成果。作者应用训诂学与现代植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考证植物的古汉名,逆历史查阅文献,旨在植物名称上沟通古今,沟通中外。由于现代学科分科过细,多数学者都是擅长文科,而弱理科,懂文学,不懂生物学,对于古典著作中记载的植物很难注释。作者应用跨学科的方法,是项创新工程,并且行之有效。该书也是文化传承与跨时空的一项研究成果。古代文化的发展有其传承性,清末(1848年),吴其濬著《植物名实图考》时,由于历史的局限,西洋的植物学尚未传到中国,他的著作,不可能与世界文化接轨。他著录的植物没有注明,也不可能注明植物隶属何科、何属,也没有加注世界通用的拉丁名。作为吴其濬出版《植物名图实图考》120年以后的这一新作,反映该领域研究的新成就,不失时代特色,又一脉相承。本书做到了古汉名、今汉名、拉丁名三沟通,达到沟通古今,沟通中外的目的。有利于我国古代文化走向世界。该书还具有图文并茂,注释精良的特点。对每种植物注释的内容较为详细,包括:“古汉名、现代汉名(科名)、拉丁名、古代别名。著录摘要,拉丁名释义。还简要介绍了植物的形态特征以及生境、产地、用途等。并且,植物有直观性特点,仅有文字说明,很难形成具体形象,文字旁加了植物的附图便于读者识别,不失为本书的一大特色。
以前在查阅在古典文献时经常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如古典著作中有多种植物都叫“鬼目”,它们都是些什么植物?类似的同名异物的情况,该书都得到了澄清,使不少同名异物的中药名得到了鉴别。另如《诗经·周颂》:“贻我来牟,帝命率育。”中的“来”与“牟”是什么?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中的“江离”与“辟芷”是什么?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林赋》:“留落胥余。”中的“胥余”是什么?杜甫《海棕行》:“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知。”中的“海棕”是什么?唐元稹诗:“庭中载得红荆树,十月花开不待春,直到孩提尽惊怪,一家同是北来人”中的“红荆树”是什么?是我们北方的紫荆吗?对这些问题很难找到答案,而今有了此书倍感方便,从这本书中将可以容易地获得对这些植物更全面的了解。如我们要想了解红荆树是什么,就可以检索到该书255页【红荆树】条:
【红荆树】羊蹄甲(豆科)Bauhinia variegata L.羊蹄甲又有紫荆、红花紫荆、洋紫荆、红紫荆、弯叶树等别称。唐元稹有红荆树诗:“庭中载得红荆树,十月花开不待春,直到孩提尽惊怪,一家同是北来人”此红荆树不是我们北方所种的紫荆(Cercis chinensis),因为北方紫荆是早春先叶开花,而红荆树是在每年11月至翌年的三月开花,故北方人见到南方冬季开花的红荆树感到惊怪。古代所称的红荆树是泛指现在羊蹄甲属的多种植物,其中羊蹄甲最具代表性,现统称紫荆。1908年,法国一位传道会神父于香港薄扶林海边一间破屋附近发现它,其后将该植物曾定名为 B. blakeana Dunn.,此名来自1898~1903年间港督亨利布力爵士(Sir Heny Blake)的名字。紫荆是香港的本土植物,因树秀花美深受港人喜爱,常作为行道树和观赏花木栽培,因此,1965年被正式定为香港市花,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该花的图案绘上了香港的区旗和区徽。羊蹄甲学名中的Bauhinia,来自瑞典J. Bauhin 及C.Bunhin兄弟的名字;variegata 有斑的。羊蹄甲是中等乔木。茎高5~8米;叶圆形或广卵形,顶端2裂,钝头,状如羊蹄甲,叶长4~17厘米,宽7~15厘米;总状花序,花萼管状,有茸毛,裂片卵形,花瓣5,倒卵形,粉红色或白色,具有紫色纹线,其中一片上具暗紫斑纹;荚果条形,长15~25厘米,宽1.5~2厘米。生南方热带丛林或栽培。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常作行道树和庭院树,树皮含丹宁,花入药,清热解毒。据记载花芽可食。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豆瓣 谷歌图书
8.4 (9 个评分)
作者:
刘小枫
华夏出版社
2007
- 1
作者通过《蒲宁的“故园”》 、《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苦难记忆》、《柏林墙的碎片》、《“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 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等数十篇文章,传达了一种“现代中国的前辈学人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想;西方现代的思想者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那样想……想来想去,不过想的是,“我们”自己该做些什么、如何想”的思考。
这本书是刘小枫1996年版随笔集《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的增订版,加入了《“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等数篇新文章。
这本书是刘小枫1996年版随笔集《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的增订版,加入了《“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等数篇新文章。
地图的发现 豆瓣
作者:
杨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9
杨浪的《地图的发现》在三联书店出版,上市后深受读者喜爱,有人评价:“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看地图,收地图,写地图的;我知道写这本书的人是一个有思想有情趣的人;我也相信读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开卷有益的”, 作者“在轻松流畅的随笔式的文字里,经纬文史,缩放物事,把枯燥的地图写活了”。杨浪多年来从事媒体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先后在《中国青年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杂志、《财经时报》、《财经》杂志等媒体任高级职务,闲时以收藏地图为乐,并将此爱好发展得与众不同深入透彻:有专门系统之理论,有切磋交流之博客,有“窥一图见天下”之抱负。杨浪常引:“地图之为用决不仅识地名望山水而已,实尚有其他重要知识可以披册而得”,地图之符号煌煌涵盖空间,文字烁烁触及古今。所以读懂一张地图,历史、文化、科技三本书缺一不可。读图需要读书,需要去寻找隐藏在“图”之后的浩浩荡荡,而且,寻找的途中不仅要思考历史在时间轴线上的演进方式,还要注意它们在空间上的存在方式。在这场讲座中,杨浪如何从几百张大大小小的地图中洞穿古今、窥见天下,我们将拭目以待。
梁陈方案与北京 豆瓣
作者:
梁思成
/
陈占祥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
- 6
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设》,史称“梁陈方案”。它的内容,不是梁思成反对拆城墙那么简单狭义,也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北京古城的完整留存。“梁陈方案”所包含的正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它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书。本着“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梁、陈两位先生对新中国的首都作了科学的规划,一方面,从整体保护的构思出发,建议把中央行政中心放到西郊,为未来北京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避免大规模拆迁的发生,降低经济成本,自然延续城市社会结构及文化生态;另一方面,提出平衡发展城市的原则,增进城市各个部分居住与就业的统一,防止跨区域交通的发生。众所周知的原因,“梁陈方案”没有被采纳。
“梁陈方案”是一份历史文件,今天,它存在的价值,是告诉我们五十多年前,老北京曾经获得过一种“完整保护”的选择,新北京也是一度面对可能与北京伟大历史遗存并肩发展而相映和生辉的前景。梁思成先生当年说“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如今,五十年已经逝去,新老北京仍在你争我夺的悲剧中不能自拔,由此带来的城市问题已波及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看看身边的北京,我们似乎就生活在“梁陈方案”的“谶语”里面。今天,我们要真诚地向先贤们说一句,历史与现实已成为你们当年的奋斗写下了注脚,对那面历史的省思,正是我们面对未来的姿态。
“梁陈方案”已是一份永远不能再实施的文件,历史已不可能再回到从前,先贤们虽命运多舛,却获得了与一个伟大城市共命运的意义。
“梁陈方案”是一份历史文件,今天,它存在的价值,是告诉我们五十多年前,老北京曾经获得过一种“完整保护”的选择,新北京也是一度面对可能与北京伟大历史遗存并肩发展而相映和生辉的前景。梁思成先生当年说“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如今,五十年已经逝去,新老北京仍在你争我夺的悲剧中不能自拔,由此带来的城市问题已波及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看看身边的北京,我们似乎就生活在“梁陈方案”的“谶语”里面。今天,我们要真诚地向先贤们说一句,历史与现实已成为你们当年的奋斗写下了注脚,对那面历史的省思,正是我们面对未来的姿态。
“梁陈方案”已是一份永远不能再实施的文件,历史已不可能再回到从前,先贤们虽命运多舛,却获得了与一个伟大城市共命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