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云南纸马 豆瓣
作者:
高金龙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999
- 2
中华文化长河中,民俗文化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民俗艺术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民俗艺术能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观念,并构成民族特质和民族气质。如果你对中国版画感兴趣,或热衷于云南纸马艺术就不该错过这本中华民俗艺术精粹丛书之云南纸马,详尽的讲解和大量的彩色照片实例,兼具收藏欣赏价值。
纸马为民间版画中独特的一种,其在一般的美术史著作中,往往只字不提,所以《云南纸马》一书所比较系统介绍的纸马艺术可说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绝唱。云南纸马具纯正的传统木刻黑白艺术形式。本书所收集的许多纸马艺术精品除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外,还有着与古代雕刻艺术的魅力,颇有汉代石刻的遗风。
云南纸马欣赏(一)http://ykuu.blog.sohu.com/100687689.html
云南纸马欣赏(二)http://ykuu.blog.sohu.com/100688602.html
纸马为民间版画中独特的一种,其在一般的美术史著作中,往往只字不提,所以《云南纸马》一书所比较系统介绍的纸马艺术可说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绝唱。云南纸马具纯正的传统木刻黑白艺术形式。本书所收集的许多纸马艺术精品除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外,还有着与古代雕刻艺术的魅力,颇有汉代石刻的遗风。
云南纸马欣赏(一)http://ykuu.blog.sohu.com/100687689.html
云南纸马欣赏(二)http://ykuu.blog.sohu.com/100688602.html
文化符号学 豆瓣
作者:
龚鹏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
中国文人传统之形成:论作者
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结构:说“文”解“字”
文字艺术中的辩证:由张怀瓘书论观察
深查名号:哲学文字学
以文字掌握世界:有字天书
文学的历史与历史的文学:文史通义
文学崇拜与中国社会:以唐代为例
儒学、吏学与文书政治
文字传统的解构与重建:新文学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
中国传统社会呈现出“文字—文学—文化”一体性的结构关系。本书旨在说明中国语文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由对文字符号的解析,指向文化传统,进行文学与文化批评。全书论述中国文学的发展、文人阶层的形成、文学与诸艺术之关系;探究中国文字之特性及其在哲学、宗教、史学、文学各方面的文化表现;并观察中国这种文字化的社会特质,以及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问题。经由这些讨论,一方面深入剖析中国社会文化的性质,一方面也在论述中尝试建立中国文化符号学的方法论体系。
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结构:说“文”解“字”
文字艺术中的辩证:由张怀瓘书论观察
深查名号:哲学文字学
以文字掌握世界:有字天书
文学的历史与历史的文学:文史通义
文学崇拜与中国社会:以唐代为例
儒学、吏学与文书政治
文字传统的解构与重建:新文学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
中国传统社会呈现出“文字—文学—文化”一体性的结构关系。本书旨在说明中国语文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由对文字符号的解析,指向文化传统,进行文学与文化批评。全书论述中国文学的发展、文人阶层的形成、文学与诸艺术之关系;探究中国文字之特性及其在哲学、宗教、史学、文学各方面的文化表现;并观察中国这种文字化的社会特质,以及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问题。经由这些讨论,一方面深入剖析中国社会文化的性质,一方面也在论述中尝试建立中国文化符号学的方法论体系。
黑暗中相逢 豆瓣
作者:
倪湛舸
上海三联书店
2004
- 6
这是一本博杂又有分量的书,内容包括作者的阅读笔记、对专业(神学与文学)的理论思考、对作者喜爱的艺术作品———电影与音乐———的文本解读,以及对自我的散文式但又充满形而上思考的生命记忆。读这本书,你会与一串串东西方文学、艺术和理论的大师与非大师、经典与非经典的文本相遇,但这绝不是说这是炫知性的掉书袋,更不是一本引介性的普及读本。 在我看来,关于人性、关于自我的思考和体验角度,构成倪湛舸的写作出发点,也成为解读本书的路径。这当然与她的治学相关———芝加哥大学宗教与文学系的博士生,但我更愿意把之看成是一种生命感受,乃至生活方式的结果、结晶———在今天,做一名知识分子,既是一种职业选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作者的思考、质疑、追问或解答并非仅仅出于专业性的工作,或是从知识到知识的自我离场式的“理论旅行”(萨伊德),而是被作者虽然年轻,却因天性的敏感、敏锐和后天的博读、善思充分扩张了的心灵涵纳了,融通了。它是一个从知识之泉到生命之酒的酿制过程,既是关于书本或他者的写作,又是关于生存和自我的写作。因此,我们才会明瞭作者何以立场鲜明地喜爱和选择那些讲述日常生活和小人物的悲苦而又轻贱命运的文本,解剖形象及其创造者痛苦挣扎的灵魂;才会明瞭为什么在通篇的读解、讲述中,作者每每会“引火烧身”地进行自我反观,使行文充满了质感、“体感”,洋溢着生命的疑惑、焦灼、痛楚和悲怆,当然也不乏体与悟的灵性与喜悦;才会明瞭作者一边在勇敢而强力地感悟、叙说、阐释和批判,一边又真切地表达关于自我的稚拙、脆弱和卑微的人生感喟。
于是写作之于作者,便成为一种摆脱和反叛,一种独白式的呐喊和不可为而为之的拯救。“黑暗”是对人生的荒谬与宿命的形象揭示,而“相逢”则是希望,是机遇,因为它会擦出火花,照亮黑暗。它能给那些同路人一些温暖,他们也许不知道路在哪里,但由此会知道一位也在泥泞中艰行的陌生同伴,看到她跋涉的脚印。
于是写作之于作者,便成为一种摆脱和反叛,一种独白式的呐喊和不可为而为之的拯救。“黑暗”是对人生的荒谬与宿命的形象揭示,而“相逢”则是希望,是机遇,因为它会擦出火花,照亮黑暗。它能给那些同路人一些温暖,他们也许不知道路在哪里,但由此会知道一位也在泥泞中艰行的陌生同伴,看到她跋涉的脚印。
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豆瓣
8.1 (78 个评分)
作者:
科学松鼠会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1
本书不是一本博客集,出自松鼠会网站的文章只占了1/3。全书54篇文章,精选自百位松鼠近三年创作的上千篇文章,从口腔溃疡到国际空间站,从玫瑰花到数学思想实验,内容天马行空,文字灵动活泼,一改传统科普的严肃面孔。梁文道称赞说“他们的科普小品简直有点像是带甜的凉茶”;罗永浩说,“为了跟愚昧和迷信争夺市场,科普作品在应有的理性和严谨之外,最好还能做到生动有趣,‘科学松鼠会’显然就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科普文章大多数情况下都很有趣,有时候甚至很酷”。
作者30人,其中17人为理工科博士或博士生,连文中的插图也出自理科博士之手。
作者30人,其中17人为理工科博士或博士生,连文中的插图也出自理科博士之手。
陈丹青 艾未未:非艺术访谈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王宝菊
/
未知 艾未未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1
陈丹青、艾未未,两个当代文艺领域小有名气的人物。现在,主持人王宝菊对他们进行了一番采访。访问的内容涉及他们对社会、文化、人生、两性和城市的看法和观点。内容丰富,语言通俗,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负暄琐话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张中行
中华书局
2006
- 9
这是一本随笔性质的书。作者取晒太阳时闲话之义,于八十年代前期著文,写三十年代前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旧人旧事,得章太炎、黄晦闻等六十余篇,于1986年出版。用意是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作者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因而笔下总是轻松中含有严肃,幽默中含有泪水。出版以后,国内外报刊如《读书》、《博览群书》、《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今晚报》、《青年报》,香港《大公报》、《东方文化》等,曾发表多篇评介文章,认为作者有卓识和深情,以行云流水、冲淡自然之笔写今世之《世说新语》,描画“逝者如斯”而寓悲悯人之怀,惜古怜今之趣,书格之奇,文笔之高,为近年所罕见。书早已售罄,现重印,除改正误字外,并增周汝昌先生长跋一篇。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研究 豆瓣
作者:
施晔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本书在综述明清同性恋历史及同性恋书写的基础上,将明清同性恋书写置于商品经济发展、启蒙思潮高涨及新旧朝代更替的社会大背景下予以考量,大致勾勒初中国古代文学中同性恋书写的历史轨迹,以作家、作品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不同文本不同的表现方式、审美情趣及文化意义。
香港九七文化视野文件集 豆瓣
作者:
进念二十面体
/
香港文化界联席会议
…
进念二十面体[编]
Appendix 附录
香港九七文化视野 / 荣念曾 i
Towards 1997 and beyond : a global view of arts in Hong Kong / Vicki Ooi iii
与特首参选人论文化视野
没有文化政策的文化政策 - 九七前香港官办文化 / 周凡夫 9
市政局文化政策五年计划进度 / 黄英琦 14
如何实践推广演艺的五年计划 / 黄英琦 16
市政局的视艺政策检讨刻不容缓 / 黄英琦 18
中央图书馆与文学推广 / 黄英琦 20
The five year plan of the Urban Council's Cultural Select Committee / Vicki Ooi 22
市政局文化委员会的文化政策五年计划有感 / 黄清霞 26
香港, 边缘, 艺术 / 荣念曾 29
The best culture policy is no cultural policy : cultural policy in Hong Kong / Vicki Ooi 31
What is honoured in a country is cultivated there / Vicki Ooi 44
Hong Kong - gateway to Asia? / Danny Yung 50
Hong Kong arts policy / Benjamin Lee 52
香港艺术政策 / 李湛愍 56
In search of cultural policy 93 / Danny Yung 59
寻找文化政策九三 / 荣念曾 61
应否介入功能组别政治游戏 / 荣念曾 63
文化界争取功能议席的理念 / 洪清田 65
文化界是香港民主化的先驱 / 洪清田 67
香港需要一次'文化反思' / 洪清田 69
文化界争功能议席历程 / 荣念曾 71
从经济角度看文化功能 / 周凡夫 74
一国两制的文化问题 / 胡恩威 梁文道 1
认同中国还是建造中国 / 胡恩威 梁文道 3
人力资源来自文化资源 / 胡恩威 梁文道 5
谁来关心我们的准公民 / 胡恩威 梁文道 7
香港九七文化视野 / 荣念曾 i
Towards 1997 and beyond : a global view of arts in Hong Kong / Vicki Ooi iii
与特首参选人论文化视野
没有文化政策的文化政策 - 九七前香港官办文化 / 周凡夫 9
市政局文化政策五年计划进度 / 黄英琦 14
如何实践推广演艺的五年计划 / 黄英琦 16
市政局的视艺政策检讨刻不容缓 / 黄英琦 18
中央图书馆与文学推广 / 黄英琦 20
The five year plan of the Urban Council's Cultural Select Committee / Vicki Ooi 22
市政局文化委员会的文化政策五年计划有感 / 黄清霞 26
香港, 边缘, 艺术 / 荣念曾 29
The best culture policy is no cultural policy : cultural policy in Hong Kong / Vicki Ooi 31
What is honoured in a country is cultivated there / Vicki Ooi 44
Hong Kong - gateway to Asia? / Danny Yung 50
Hong Kong arts policy / Benjamin Lee 52
香港艺术政策 / 李湛愍 56
In search of cultural policy 93 / Danny Yung 59
寻找文化政策九三 / 荣念曾 61
应否介入功能组别政治游戏 / 荣念曾 63
文化界争取功能议席的理念 / 洪清田 65
文化界是香港民主化的先驱 / 洪清田 67
香港需要一次'文化反思' / 洪清田 69
文化界争功能议席历程 / 荣念曾 71
从经济角度看文化功能 / 周凡夫 74
一国两制的文化问题 / 胡恩威 梁文道 1
认同中国还是建造中国 / 胡恩威 梁文道 3
人力资源来自文化资源 / 胡恩威 梁文道 5
谁来关心我们的准公民 / 胡恩威 梁文道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