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北欧文学史 豆瓣
作者: 石琴娥 译林出版社 2005 - 5
北欧各国文学既有相似甚至相同的发展过程、潮流和特色,也有巨大的不同,由于纵向上要写从古至今数百年的文学演进史,横向上还要同时兼顾五个不同国家文学上各自的成就和特点,编写这部文学史便有了相当难度,弄不好便容易产生叙述上的漫漶和重叠,或者是顾此失彼写成了国别史,以致前后无法一气呵成。笔者采用了按时代分段,平行论述五国文学的成果、发展、状况和潮流的体例,并且通过每一章的概述交待清楚该时段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把北欧始终置于整个欧洲的历史、政治、文化和文学的大框架之中,这样既能体现北欧文学的整体性,展现地区五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又能较深入地评介各国文学在每一个时段上的独特成就和著名作家的作品,因此本书在体例上基本上做到了轮廓分明,线条清晰。
《北欧文学史》以翔实的资料,系统地叙述了中世纪至20世纪北欧五国文学发展的概况,精辟地论述了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和冰岛五国文学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勾画出北欧文学发展的脉络,着重介绍了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和作品。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北欧文学史的专著,填补了外国文学出版的空白。
维京人――强盗与水手 豆瓣
作者: (法)Yves Cohat 译者: 张容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
866年,丹麦的维京人由领袖伊瓦尔带领,越过北海,踏上英格兰,远行俄国,陷 法国于血海,处决了英王爱德蒙,屠杀百姓,掠夺土地……本书叙述了这一曲沾满血的史诗 ,也描写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与崇拜的英雄和神。
蔡澜食材字典 豆瓣
作者: 蔡澜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8 - 2
这部《蔡澜食材字典》别具一格,写的就是蔡先生对中外饮食中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各种粮食、蔬菜、水果、鱼肉和调味配料的认知,文笔依然生动,描绘依然细腻,看法依然独特,是蔡先生在美食文字创作上新的成功的尝试,值得对美食和美食文字感兴趣的读者玩味。
蔡澜,香港著名作家、美食家、旅游家、电影人,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才子”。近年来不断组团旅游,走遍天下,吃遍天下,写遍天下。本书别具一格,写的就是蔡先生对中外饮食中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各种粮食、蔬菜、水果、鱼肉和调味配料的认知,文笔生动,描绘细腻,看法独特,是蔡先生在美食文字创作上新的成功的尝试。
天地一书生 豆瓣
作者: 周一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
作者回顾自己的一生,以史家的精湛笔法,描述了自己家族在中国近代的显赫地位,自己从少年求学的经历到一生治学的艰辛,也详细诚恳地把自己的思想一览无余地倾吐出来。同时,作者还描写了自己的家庭,自己幸福的爱情婚姻生活。从一介书生的一生经历,反映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绝世珍存之中国民艺 豆瓣
作者: 周一渤,陈锋 青岛出版社 2007 - 1
本书介绍了20种传统民间工艺,数量不算多,但是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一些目前还存在,但是有一些已经濒临绝迹。本书的出版将不仅使人们看到这些手艺的过去和现状,而且对如何更好地传承它们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小的时候,这本书提及的传统工艺品作者在工艺美术商店都能看到,例如毛笔、景泰蓝、唐三彩、剑、竹编、灯笼、牙雕、泥塑、汝瓷、扎染和蜡染、蜀绣、剪纸以及与传统酿酒工艺密切相关的中国名酒等。当我们今天大量出口电器甚至高科技产品的时候,不要忘了,在新中国工业刚刚起步的时候,是这些祖宗留下的手艺生产的出口产品,为我们换取了国家需要的宝贵外汇,让我们能够购买国外先进的设备,发展我们的现代工业。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传统工艺为国家的现代化做出的贡献。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 豆瓣
7.1 (21 个评分) 作者: 吴飞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1
2002年,中国的高自杀率向全世界披露,从此自杀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本书意在透视自杀问题,以反思中国文化中的生命观以及当代中国的文化处境。作者通过梳理西方自杀思想的传统,理解当代自杀学背后的文化假设;要理解中国的自杀问题,不能靠搬用那些自杀学理论,而要寻找中国文化中的相应观念。要解决自杀问题,也不能仅仅铆在自杀这一个现象上,而要通过它来反观更重要的思想文化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现代中国的处境和问题,并慢慢找到应对现代性的中国方式。
民艺调查 豆瓣
作者: 潘鲁生 / 赵屹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5 - 9
“民间文化生态调查”丛书对民间衣食住行用品、精神生活用品进行了考察,这种考察除了对用品用具本身的研究,还对其材质、加工技艺、造物思想、科学价值、文化内涵、价值尺度、审美理想、生活方式等进行了考察与理论总结。那些生动的民艺、民俗、民风、民情恰似一幅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画卷,向我们展示了民间社会多姿多彩、深沉丰厚的文化和生活情景。全书图文并茂,包装精美,文字排版还采用竖排方式,本书为丛书之一。
2010年5月13日 已读
我终于醒悟对于这类书籍,确实不能要求文笔,但是,潘老师,您也实在太啰嗦了些……
中国 文化 民俗
黑暗传 豆瓣
作者: 胡崇峻搜集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 - 4
《黑暗传》主要为神农架地区打“丧鼓”时所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结束混沌黑暗、人类起源及社会发展的历程,融汇了混沌、盘古、女娲、伏羲、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众多英雄人物在洪荒时代艰难创世的一系列神话传说。著名学者袁珂、刘守华等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可作为“汉民族广义神话史诗”来看待。
天籁之音 源自何方 豆瓣
作者: 那薇 商务印书馆 2009 - 4
本书中运用海德格尔的学说分析庄子的无心之言,对于学术界囿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研究道家将是一个理论突破;本课题研究从庄子的寓言、故事、对话对海氏说不可说之神秘加以阐释,有助于中国读者理解海氏的思想。
慈城·宁波年糕 豆瓣
作者: 汉声编辑室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9 - 1
身为慈城古城保护与开发研究的文化顾问,黄永松及其团队选择了“年糕”这一主题,编辑们采用实际调查法,走访了宁波地区的农友、水库、作坊、百姓人家及香港、台湾、新加坡、加拿大、美国和澳洲等地的“阿拉宁波人”,采集相关信息,集结成书。《慈城·宁波年糕》从“三个年糕的传说”讲起,分稻米、工艺、食谱、科学和知味乡亲五个篇章,完整地呈现了宁波年糕浸米、水磨、蒸煮、捣搡等步骤的加工过程。书中记录的46道年糕菜,分别以煨、烤、爆、火靠、煮、烩、蒸、炒、煎、蜜汁、拔丝等方法烹调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记录皆来自“民间”,图文并陈,浅显易懂,人人都可照样制作。可以这么说,就像美国科幻片《侏罗纪公园》展示的那样,恐龙从地球上消失了,但只要其基因存在,科学家仍然能让其“复活”一样,如果真的有一天,年糕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只要有《慈城·宁波年糕》这本书在,我们一样可以做出地道可口的“宁波年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像别的书,只说年糕多么好吃,《慈城·宁波年糕》不仅说年糕好吃,还从稻米分类谈品质、营养,总结出慈城晚梗米最适合做宁波年糕的道理。并从蛋白质及脂类含量、直链淀粉的多少、胶稠度及糊化温度各方面一一验证,充分说明宁波年糕“好吃”是有原因的。
《慈城·宁波年糕》是一本书,更是一件艺术收藏品,打开蓝底碎花的硬壳包装,一股“传统风味”扑面而来,这也应和了汉声出版社的宗旨与风格:在消费文化冲击下,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在快速倾颓、消失,要为它们建立基因库。
《汉声》1971年创刊于台湾,名为杂志,实际上每期都是一本主题书,38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整理和保护,已出版140多期。2004年进入大陆后,汉声董事长兼发行人黄永松及其团队,像文化修行者,抱着“舍我其谁”的精神走南闯北,为福建土楼、北方剪纸艺术、18世纪的风筝谱、中国童玩、惠山泥人、贵州蜡染等文化遗产建立“基因库”,每本书常常要花上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不只从文化上寻根溯源,更详细记录了这些古老的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探讨民间工艺代表的生活哲学与生活文化。
民间工艺美术 豆瓣
作者: 王海霞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1 - 4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系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
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 豆瓣
作者: 唐家路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 5
本书依据文化学、民俗学、艺术学,尤其是文化生态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民间艺术及其文化生态进行综合、整体、系统的研究。其中,对民间艺术创造中的自然生态观念,民间造物艺术对自然生态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生活形态、艺术形态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民间艺术的文化时空存在,民间艺术的信仰观念、伦理情感、真善美的统一等精神文化形态进行了探讨,从而相对全面地揭示了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基础,及其作为民间文化的内容和载体的特征。
成都民间的33双手 豆瓣
作者: 何世平 / 卢泽明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8 - 8
《成都民间的33双手》通过一位位作家将成都民间匠人们的手工艺做了一次系统化的梳理。其中包括命名一座城市的技艺——蜀锦、千年前的一盏灯——邛窑、平原上最后的龙窑——土陶、星空的祈愿——孔明灯、民间的世俗欢乐——戏脸壳、临寒不冰,当暑不涸的蒲砚等33种民间工艺艺术。这一汇总将有助于成都民俗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民间工匠艺术的考究又做了一大贡献。
造型原本(全二册) 豆瓣
作者: 吕胜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造型原本》是作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胜中以广受学生欢迎的“造型原本”课的讲稿为基础,结合大量作品实例,带读者发现各种风格形态之下艺术造型的心理或精神特质,启发创作者和欣赏者在科学的认知方式之外保有观看世界的本真眼光。全书分“讲卷”和“看卷”两册,语言亲切,讲评中肯,分类系统地配插图版四百余幅。
中国乡土手工艺 豆瓣
作者: 高星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
本书是中国当下第一部对现实生活中手工艺人个案真实采访的著作。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和朴素的摄影记录了20 多位乡土手工艺人的生存状况,手艺传承等方面的情况。作者的态度既不夸张,也不唯美。作者关注的重点是 和物质生活相关的,如面食、造酒等手工艺和木匠、铁匠、石匠等将要消失的手工艺人。 书中附有相关手工艺 流程及发展格局的背景资讯,而大量丰富的手工艺插图,来自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汇粹。该书由著名收藏家、 民艺家王世襄题写书名,著名诗人、剧作家邹静之以手写稿形式作序。
隐蔽的光景 豆瓣
作者: 陈弱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本书主要探索唐代妇女世界,兼及隋朝和五代,试图勾画当时妇女生活的各种风貌。由于妇女的活动场域大都限于家庭,本书对于唐代的家庭样态也颇有揭示。
除了重构妇女生活的实态,书中还设法深入妇女的心灵,揭露女性生活的意义层面。唐代的妇女文化并不完全潜藏于家庭之中,唐代前期女性介入政治极深,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存在不少深具文化意涵的政治行动,本书也有考论。
唐代的妇女生活是什么样貌,有的在当时人尽皆知,有的则锁于家庭的重幕,时人也讳莫如深。本书广搜资料,运用精巧的研究技术,揭露隐藏在模糊抽象的女性史文献背后的一些光景,让被遗忘的得以唤回,也让从未被知被记忆的得以现身。
岁时 豆瓣
作者: 萧放 中华书局 2002 - 3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岁时文献资料的深刻思考,结合田野考察,向读者解释了:在中国特定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蕴育了中国民众特有的岁时观念,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体系。在历史—现实的时间流程中,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诸多节庆中,我们体味到了中华民族不息的生命意识,感悟到了民众情感的凝聚,历史的传承、社会活力的延续。
潘金莲的发型 豆瓣
7.2 (10 个评分) 作者: 孟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2
《潘金莲的发型》一书分“服饰”、“饮食”、“起居”、“鉴赏”四辑,作者对古代的名物、生活细节怀着深深温情,以清丽的文笔、幽微的心思,挖掘意趣、渲染喜悦、旁征博引、乱花迷眼,又每每能以小见大。书中另附有大量精美的彩图,使之更臻完美。潘金莲的发型到底如何?按书中的说法,是“红丝儿扎着,一窝丝攒上,载着银丝髻。”其实从图片上看来,这个“银丝髻”是个窝头形状的玩意儿,潘金莲成天将其顶在头上,还是“美极了”,依照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就未必如此。比银丝髻更高一级的是各种“冠”,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潘金莲一生没有过戴冠的风光,因为她人生的顶点,只到了够戴银丝髻的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