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版本杂谈 豆瓣
作者: 薛冰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1
在这本小书中,笔者尝试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宏观图景。虽然书中列举出大量实例,其目的并不在于孤立地对某种珍稀版本做鉴赏或评价,也无意于为书友们选择藏品方向出谋划策,而足力图从实例出发,说清近现代时期大致产生了哪些版本形态,各有什么特征,与此前此后的同类版本有什么联系与差异,在鉴赏、评判时应掌握什么标准,注意哪些问题。《版本杂谈》定名《版本杂谈》,准确地说,应该是《近现代版本杂谈》。
目录

手稿本与修改稿本
誊清稿本与编辑稿本
传抄本
影抄本
批校本
题跋本
修订本
日记和书信
家谱
文书
档案
雕版本
写刻本
重刻本
影刻本
增刻本
木活字本
拓本
红印本和蓝印本
套印本
后印本
线装铅印本
石印本
珂罗版印本
影印本
名家手迹影印本
影印插图本
早期横排本
单彩印本
油印本
土纸本
摄影、晒蓝与复印
计算机激光照排
线装本
西式装订本
毛边本
精装本
软精装本
烫金与压空
同书的不同装订
开本
异型开本
版权
版权凭证
保密本与编号本
内部发行
非卖品
自印本与准印本
征求意见本
征订样本
丛书零种与抽印本
印数
封面装帧
社标
扉页与环衬
正文版式与装饰
插图装帧
插图艺术
著者签赠本
书首赠言
转赠、代赠及其他
名家旧藏本
私藏趣印
馆藏印记
藏书票
书生的困境 豆瓣
作者: 谢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制度变化,书生之困,有什么关系。
本书从资料搜集入手,于正史之外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判断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分析现代以来知识分子的命运。1949年前相对论传播及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从院士到学部委员折射出的1949年前后知识精英与国家之关系,一本国文教科书酝酿的现代文学教材模式,一个小说细节预示的百年中国文学之“赵树理悲剧”,《文艺报》讨论、《文汇报》专栏反映的当代文学转型过程,《学习》杂志事件揭示的延安知识分子在新意识形态建立中的作用,《胡适思想批判参考资料》透露的高层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北京大学《红楼》杂志与“文革”后期《朝霞》杂志呈现的政治理想和文化品质,以及王瑶学术道路中的“陈寅恪影响”, 70年代初访华的西南联大知识分子何炳棣、杨振宁等人的家国情感……一切发生过的历史,无论当时或后人如何评价,这些历史本身都具有研究价值。
侠的人格与世界 豆瓣
作者: 汪涌豪,陈广宏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4
本书在扼要介绍游侠的缘起、发展与衰亡基础上,着重从地域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中国古代历史上这一特殊人群的行为方式、心理特征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清理,由此,对其人格构成的方方面面,以及这种特殊人格的形成原因、正面与负面的影响,首度作了深入详明的论列。
相较于著者所作的《中国游侠史》,本书更多的是择取一种横向的、逻辑的叙述方式,旨在通过游侠人格的梳理,进一步充实后人对其人群特征的认识;揭示出侠作为主潮文化的对立与补充,其人格构成对于中国人集体人格健全的意义与价值。
著者以为,一种文化的理想人格,体现了这种文化的精神。游侠的行为做派以及体现出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贯常的功利拘束,足以启发人从内心深处引导出良知,在生活中发展自己高于一般道德水平的人格力量,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自由。而这种超越功利的精神自由,正契合于中国人的哲学传统与伦理崇尚。从这个意义上说,侠不但对古代中国人多元化人格建构有重要的助成意义,使之不致于趋向平弱、保守乃或虚伪,就是对以儒道思想为核心的传统理想人格,即所谓“君子人格”,也有明显的助成意义。
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陈弱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本书从多个角度考察唐代思想的演进和唐宋思想剧变的起源,希望重建一个动态、立体的历史过程。作者精研唐代思想史,这是他多年研究心得的荟萃,内容涉及:中古心灵的基调,六、七世纪的思想状态,安史乱后的文人意识,中晚唐古文运动与儒家复兴,以及唐代思想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本书涵盖佛教、道教、儒家学说、文学思想,是隋代至唐末五代思想史点与面兼顾的探索和反思。
隐匿者 豆瓣
作者: 胡发云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9 - 1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做“不堪回首”。每当不意中碰上那些令人窘迫,令人悔痛,令人心悸,令人面红耳热的往事,便连忙搬出这四个字抵挡。于是,便可以不再回首,不再向那往事深处看去。久而久之,中国人只记住了那些辉煌的荣耀的历史。一记就是几千年,开口就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而对自己所做下的许多不堪,却很快忘掉了。便是有些史官不小心录下一些,后来也是要被剔除的。皇帝删史的事,朝朝都有的。看来,他们曾下决心要历史忘掉那些他们认为不该记住的东西。果真,有许多不堪往事永远就从史籍中,也从中国人的记忆中消失了,一部中国史由此变得扑朔迷离似真似幻。许多错事蠢事恶事烂事,因没有了记忆的提醒,也就一做再做。像猴子掰玉米一样,走了一路留了一路。
给中国历史、也给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上划下巨大创口的文革,转眼间过去三十多年了。那个时期活蹦乱跳的人,现在已渐渐进入中老年。那个时候的中老年,现已离世或正在离世。而今天满天下活蹦乱跳的人,那时大约还只是哪个少男少女身上的一粒沸腾的细胞。如学生作文中常说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昨天很快地被闭合上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已不再回首,没有经历过的,更是恍若隔世。一个全民族付出如此巨大代价的事件,就这么轻易地被忘却了。
简明中华印刷通史 豆瓣
作者: 张树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8
本书是中华印刷术的源流史,上起新石器时期末手工雕刻技术之萌芽,下迄印刷高速发展的当代,时间跨度达五千余年。印刷术是工艺技术,属于科学技术范畴。本书从工艺技术入手,以印刷工艺技术的发展为主线,旁及印刷设备、科研教育、传播源流及与社会文化事业关联的各个领域,因而也是以印刷工艺为主线的印刷事业史。本书作为巨著《中华印刷通史》的修订普及版,秉承其特点,以大量文献、文物为据,集前人和今人之研究成果,从大印刷史观出发,在纵向时间上以及横向与印刷技术和印刷工业相关的各领域均做了延伸,从而扩大了印刷研究...
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豆瓣
作者: 宿白 文物出版社 1999 - 3
《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共辑论文五篇、附录两篇。论文的前四篇原拟收在拙著《中国历史考古论集》中,后因讨论雕版印刷的文字也可以不属历史考古学范畴,出版社的同志认为另册付印为好。编者接受了个这个建议,并把《宋元史料目录》讲稿中的《南宋刻本书的激增和刊书地点的扩展》一节,排在《南宋的雕版印刷》之后,作为该文的补充。
附录一是1948年纪念北京大学五十周年参加撰写《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录》时,编者分担的部分任务。附录二是北京大学一百周年前夕,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部张玉范同志商议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影》的草目。两篇附录记录了编者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工作联系;40年代以来,为了学习、教学、科研,凡翻检中外文献,大半也唯北京大学图书馆是赖。饮水思源,谨以这几篇有关雕版印刷的重订稿,预贺即将到来的北京大学图书馆百年大庆。
中国和欧洲 豆瓣
作者: 韩琦 / [意] 米盖拉 编 商务印书馆 2008
《中国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收集了这次讨论会的论文。研讨会的计划是在北京与法国专家们一起合作才形成的,它肯定了交流的丰富与多样性。作为简短总结,我要说,重新回顾研讨会的过程,我们要感谢的人很多,这也是友谊的证明。我们在此仅能列举一些主要组织机构,首先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国家图书馆,他们支持了这个项目,并在善本部这个久负盛名的地方承办会议,这里对于中国和欧洲的历史学家是多么有象征意义啊。另外,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一直努力使活动取得成功。在此,我们向所有人表示诚挚感谢。最后,这项工作并不会以这些论文出版而结束,这些论文标志着我们共同进行的新的交流和研究的开端。
说文解字六书疏证 豆瓣
作者: 马叙伦 上海书店 1985
马叙伦著,科学出版社1956年影印。本书汇集各家说解,除《说文诂林》所收诸书之外,还增加了近人有关论著和甲骨文全文。该书以徐铉校定本为据,与徐本不同者则旁加说明,原书初名《六书分纂》,在每字说解之后注明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类。第30卷为《六书表》,将《说文》9000余字依六书分类与正文相对照。
汉字的文化史 豆瓣
作者: 藤枝晃 译者: 李运博 新星出版社 2005 - 5
你每天都在使用汉字,但是你真的了解它么?
你知道比甲骨文更早的汉字是什么样的?你知道汉字最初的用途是什么?你知道人们常用的隶、楷、行、草四书是什么样的关系?你知道从刻画在甲骨、金石上的汉字到写在简牍上的汉字、写在绢帛上的汉字,再到写在纸上的汉字,最后到印刷在纸上的汉字,其间经历了多少曲折漫长的努力?
在这本小书里,日本著名敦煌学专家藤枝晃教授,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和百多幅珍贵的图片,联系汉字载体的材料和形式、制作方式、收藏方式等,饶有趣味地为你讲述了汉字三千五百年的发展与进化。这是一些你或许已经有所耳闻,或许还从未听说过的,但却是应该知道的知识。
本书第一版1971年由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翌年,法国学士院给这部著作颁发“朱里安奖”。1991年,这部著作登上岩波书店“同时代藏书版”排行榜,并再版。同年年尾,知识出版社出版此书的中文版,书中的大量资料对中国在该学术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1990年,本著作收入日本“讲谈社学术文库”目录,并发行第三版.
叶雨书衣 豆瓣
作者: 范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2
……美术编辑要读懂书的内容,把握书的性格,这是设计的前提。范用热爱简洁、大方、韵味深远的设计,他力避繁复,深知“减法”之妙。范用先生这一代出版人或退隐,或已仙逝。在他们身上能看到作为一个出版人的全面的素养和一以贯之的文化追求,他们所热爱、所理解的是“书”,而非我们今天的口头禅“市场”。这,也是时代的变迁。——晓岚
上世纪八十年代,三联书店大量出版人文社科类图书,在全国造成深远影响,这些书的装帧大多出于范用先生之手。他那富有书卷气、简洁朴素、高雅大方、巧妙多变的设计风格同样造成深远影响。至今不衰。这里选入的七十余种图书装帧设计作品,可说是范用先生的代表作。为了全面展示这些作品的内涵,除封面设计外,还选择了一些扉页、目录页、正文版式乃至书中广告的设计,并对每一本书的内容及相关设计背景做了介绍。所以,这部书也可以说是对三联书店老版本的一次有趣的回顾和把玩。
民国文人风骨 豆瓣
作者: 韩石山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 - 4
《民国文人风骨》民国文人,以其个性学识改变了“一为文人,便无足观”的说法,更以其“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刚烈书写着风骨与担当。《民国文人风骨》作者韩石山先生潜心研究现代文化,熟知民国文人的经历与掌故。他书写民国文人,不被既有的定论所囿,不人云亦云给人物贴标签,而是从翔实的史实,从生活中的小事、细节处剖析人物个性,展现人物全貌。十四位民国文人由他娓娓道来,细致生动,鲜活有趣。可敬、可佩,可亲、可感,读后只会觉得,他们不是活在历史里,而是我们中的一员。
武艺丛谈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龚鹏程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1
武术是我少年时最喜欢的活动,我之习武,主要是技击实战,每天邀人手搏,打得个不亦乐乎。虽然荒唐浪荡,泛滥无归,却大体摸熟了中国武术之来龙去脉及各门各派的功法特点。我后来的许多作为,事实上都可说是练武生涯的延伸。如今年岁老大、江湖梦远,徒能于纸上谈侠说剑,不无感-慨。而频年混迹上庠,讲论诗书,好像也不适合再去聒絮好勇斗狠的武林旧事了。在学术界文化界,武术乃是支流甚或末流,文人学者,袖手雅谈而已,对于武术竟能关联于中国文学、医学、药学、儒道佛学、帮会史、社会史等,大抵并无概念,不如此乃欲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之秘钥。武术界的朋友,演武论技,固擅胜场,但文史非其所长,更常因门派、见闻所囿,其讲古论艺,时不免河汉其谈。因此我之稽古考文、说拳论剑,常也不知可持与谁看。可是少日一段情缘,竟尔割舍不禁,仍要耗费我许多笔墨。以此偶恣胸臆于谈锋,稍示武学之广涂,提要钩玄,愧乎未能,徒存少日之意气,志一时之芳菲而已。
苏格拉底的6个问题 豆瓣
作者: 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 译者: 杨德睿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世纪文景 2009 - 1
德是什么?
中庸是什么?
正义是什么?
善是什么?
勇是什么?
虔心是什么?
这是苏格拉底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根本问题……在纷繁世事中停下奔忙的脚步,面对自己的内心。
想要左右世界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文言和白话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张中行 中华书局 2007 - 5
1 (May 1. 2007). Pages 301 Zhonghua Book Company; 1 (5 2007 1 May). classical and vernacular (Zhang Zhongxing a): classical and vernacular. in-kind is the ancient. the name is popular only in recent decades. Interdependence of the two na
天风海涛楼札记 豆瓣
作者: 朱偰 中华书局 2009 - 6
“天风海涛楼”是朱偰先生的书斋名。朱偰(1907—1968),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先生长子。1929年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毕业, 1932年获德国柏林大学经济学哲学博士。归国后任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1939年入国民政府财政部。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等。1957年因批评拆毁南京城墙一事,被定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天风海涛楼札记》是朱偰先生于1947、1948两年在《中央周刊》上所开的专栏名。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朱偰先生于百无聊赖中又写下一些札记性文字。后将这些新作札记与已刊于《中央周刊》及在《旅行杂志》、重庆《新民报》、《中央日报•山水专栏》上的部分文章汇为一集,统名之曰《天风海涛楼札记》。本书写作时间前后跨度达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环境对于个人的影响,也正如朱偰先生生命中最后二十年的经历一样——当然,也多少反映在本书之中。
“鬼”之来路 豆瓣
作者: (日)广田律子 中华书局 2005 - 9
本书记述了傩文化的起源、发展与传播,并通过在中国各地的调查报告介绍对这些带有所谓鬼的形象的鬼神的祭祀、信仰、及在文娱表演时出场的形态,寻找日中之鬼神比较研究的线索。她指出,傩祭的中国的鬼(即作为傩祭对象的戴假面的鬼神扮演者以及戴假面的傩戏角色的表演者)不仅单纯表示死者和祖先,并且按其性格而化分为作祟之鬼及作为鬼神为民祓除灾难之鬼。后者作为神被祭祀时,为赋与他们能够战胜灾害的形象而将其风貌表现得狰狞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