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William Eggleston's Guide 豆瓣
作者: John Szarkowski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2002 - 10
"William Eggleston's Guide" was the first one-man show of color photographs ever presented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and the Museum's first publication of color photography. The reception was divided and passionate. The book and show unabashedly forced the art world to deal with color photography, a medium scarcely taken seriously at the time, and with the vernacular content of a body of photographs that could have been but definitely weren't some average American's Instamatic pictures from the family album. These photographs heralded a new mastery of the use of color as an integral element of photographic composition. Bound in a textured cover inset with a photograph of a tricycle and stamped with yearbook-style gold lettering, the "Guide" contained 48 images edited down from 375 shot between 1969 and 1971 and displayed a deceptively casual, actually super-refined look at the surrounding world. Here are people, landscapes, and odd little moments in and around Eggleston's hometown of Memphis--an anonymous woman in a loudly patterned dress and cat's eye glasses sitting, left leg slightly raised, on an equally loud outdoor sofa; a coal-fired barbecue shooting up flames, framed by a shiny silver tricycle, the curves of a gleaming black car fender, and someone's torso; a tiny, gray-haired lady in a faded, flowered housecoat, standing expectant, and dwarfed in the huge dark doorway of a mint-green room whose only visible furniture is a shaded lamp on an end table. For this edition of "William Eggleston's Guide,"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has made new color separ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35 mm slides, producing a facsimile edition in which the color will be freshly responsive tothe photographer's intentions.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民国南京1927-1949 豆瓣
作者: 秦风 2005 - 1
从少壮军人崛起、国民政府成立到首都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这座城市巨大的创痛――日军入侵,也有胜利还都的热烈场面,有三十年代运动会冠军的英姿,也有四十年代金陵女大学生的留影。夫子庙文人淘宝,秦淮河老少观灯,玄武湖才子欢聚,中山陵冬雪苍茫……蒋家王朝由盛及衰,祭祖之后撤离大陆,留下的最后的身影。作者是专心收集历史照片的优秀文史工作者,以难得的资料和角度多端的照片,倾力再现时代变迁的点点滴滴,可读性极强,更具独特的收藏价值。
近三百幅稀见的历史照片,全面凸现南京作为国民政府时期的首都风貌,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战争、体育以及城市物貌、城市风情,以最直观的影像、最具震撼力的形式,集中奉献给读者。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张爱玲画话 豆瓣
作者: 止庵,万燕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10
张爱玲除以小说、散文传世外,还遗有绘画作品,包括为自己或他人之作所画插图,漫画,为杂志所画扉页和设计的书籍封面等。目前所见她的最早画作,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第四期所载《某同学之甜梦》;最后则为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出版的散文集《流言》中收录的多幅插图。现存张作共计七十六幅(组),又炎樱所作四幅,亦与张爱玲不无关系,均以原貌收入本书。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镜子 豆瓣
作者: [法] Dominique Paquet 译者: 杨启岚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 - 6
这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美的追求这个历史进程,叙述了从上古时代的古埃及起,直到当代为止的人类自身装饰美的发展演变历程,辅以100多幅图片,充分展现了各个时期人类的美。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被人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 豆瓣
9.5 (16 个评分) 作者: 吕楠 中国图书出版社 2008
《被遗忘的人》1989-1990年
吕楠的三部曲之旅是从拍摄精神病院起步的,从1989年开始,吕楠前后走访了38家精神病院和上百个患者家庭。每拍摄一个精神病人,只要条件和情况允许,吕楠都会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了解病人的身世、家庭背景和病情,并作记录,采访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小时。通常接下来的拍摄会再花一至两个小时。
有一次,吕楠在北京安定医院拍摄,在一间病房外面,遭遇了一个强壮的病人,吕楠本能地用手护住头,就在这时,那个病人却向他伸出一只手,要和他握手。在这一瞬间,吕楠被病人的友好和善良深深触动,此后,在吕楠的心目中,再也没有精神病这一概念,在他眼中,精神病人和所有的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正常的感情。
吕楠在拍摄中发现,精神病人在“文革”中一度被当作是没有远大理想的人群对待,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语录曾经被用来作为精神病人的治疗手段。他在四川一家精神病院的墙上看到一条标语:“没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就等于没有灵魂。”那个“魂”的云字旁被人抠掉了,变成了“没有灵鬼”。
陶世茂,22岁,是四川一个偏僻农村里惟一的大学生。寒假回家时首次发病,杀死母亲,打伤父亲。极度恐惧的家人便把他关进石头房子里。每天为他送饭的是最疼爱他的85岁的奶奶。
采访完患者的家属,吕楠提出要见一见患者,患者家属用杠子为他抬开压在石头房子顶部沉重的石块。吕楠下到石头屋子里,和病人聊了一会天。在此之前从来没人敢下去,但吕楠却发现病人非常正常。只是因为石头屋子里面太暗,环境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吕楠才回到屋外。
患者的父亲和奶奶满面愁容地坐在石头房子前。吕楠和石头房子里的患者商量:我希望别人知道你在这样的屋子里,你的手能不能伸出一点来。患者照办了,于是,吕楠拍下了这张照片,这只从狭小洞孔里向外徒劳挥舞的手比出现完整的病人像更令人震撼。
在谈到精神病院拍摄时,吕楠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是“尊严”。广西一家精神病院的重病者病房,全身赤裸的女病人站立在铁栅栏做成的铁门背后,双手搭在铁栏杆上,病房外的近景坐着一个老年女病人。照片旁的说明文字写着:重病者病房里23岁的女病人住院超过一个月,但她从来没有离开过13号病房。
吕楠说:“她可以坐在那里,也可以站在那里,也可以趴在那个上面,她可以在房间里的任何地方,而且事实也是如此。但是我要让她的尊严显现出来,只要她是歪七扭八地靠在这个门上面,我就不会拍。”
吕楠对女病人说道:你能站过来一点吗?病人按照吕楠说的靠近门站着。近景的老年病人本来也在病房外坐着,但是偏离画面,吕楠看见了,希望把她也加进取景框:如果不加进来,可能会有两层歧义,一、会让人觉得这家医院所有的病人都是关在房间里的,其实病房里的病人只是比较重的一个;另外,画面上没有老年女病人出现,房间里的人就太强了。
吕楠叫老年女病人坐过来一点,更靠近画面中心:“很多人慢待摄影,他们有一个事先虚设的前提:世界是为摄影师准备的,你‘咔嚓’一下就行了,没那样的事。你必须要调整,但是这个调整不能违背真实,调整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够,但不能过。如果画面里没有关在房间里的女病人的话,就没有力量,老年女病人不过来,我也没法拍,我等她过来了,就开始拍,拍了五六卷,直到院方很客气地把我请出医院。”
吕楠对待所有的病人都一视同仁,即使是丧失行动和语言能力的病人。在一张照片旁边,吕楠写道:“天津的一家精神病院,她不会说话,是警察三年前在大街上捡的。她有破坏欲,医院不能为她提供衣服和被褥。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她都是躺在地上,确切地说是躺在自己的尿和屎的混合物上。这些脏物一星期才会有人来打扫一次。拍照半年后,她死于这家医院。”面对这样的病人,吕楠按下快门的瞬间也是她挺直身子坐在没有床垫的床上,而不会是歪歪斜斜躺倒的样子。
吕楠在很多照片旁边都有简短说明,写下了病人的姓名、家庭、住院前后的基本状况。以前,别人问吕楠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照片说明,吕楠也讲不明白,直到看到桑塔格在《旁观他人之痛苦》里对摄影家萨尔加多的作品提出了批评。桑塔格这样写道:“这些照片以孤苦无告的蚁民百姓为焦点,却又把他们打回孤苦无告的原形……他们的姓名在图片说明中一律从缺,拍摄人物照却不列出对象的姓名,等于是在有意无意之间与名流文化同流合污,同时助长了对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摄影口味的贪婪需索:只授予名流姓名,而将其他人贬降为他们的职业、种族及惨况的代表性样本。”吕楠发现现在可以很地好回答这个问题:我写下说明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把他们的苦难当作他们的职业。
也有例外,画册里有一张拍摄于北京一家精神病院的照片,小女孩怀抱一只玩具熊猫,目光与镜头对视。吕楠在照片旁边用简短的文字写道:女孩,11岁。由于缺少儿童病房,中国绝大多数儿童患者只能同成年人住在一起。这些成年人不仅不会照顾他们,有时还会打他们。
画册上原来有小女孩的名字,但是在画册制版的当天晚上,吕楠考虑再三,还是把女孩的名字划掉了。吕楠担心女孩以后痊愈了,不愿意让人家知道她以前的经历,有名字就会带来麻烦。
耗时两年完成的《被遗忘的人》虽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吕楠并没有强调病人的痛苦和惨状,而是以极其克制的拍摄手法,真实再现了精神病人的生存状态:“我拍完了精神病院以后,才理解病人的想法:医院外面才是精神病院呢。里面倒像教堂,像寺庙,像修道院,宁静至极,安静极了。”
武器屋 豆瓣
作者: 日本TRUTH IN FANTASY编辑部 译者: 赵佳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5 - 7
了解中国古武器外形、特征、功能的必读入门书。
风趣、详尽的解说,带您进入武器殿堂。
您知道电玩中常见,像是手斧、阔刃剑、连枷等武器的长相、特征与功能有哪些吗?
您知道中古时期的女战士常用的装备及武器是哪些吗?
您知道战士跟骑士的装备、武器、防具有什么不同吗?
您知道圣职者也有专属的武器,而且威力颇大吗?
您知道刺客如何隐藏他的武器;忍者怎么握飞镖吗?
详细介绍超过100种战士、骑士、刺客、忍者、异族战士所使用的武器,防具。附有1500张以上的图片,让您对武器形貌一目了然。欲了解武器发展的历史、缘由,绝对不可错过的一本书。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图文形式,解说中古世界战士、骑士、忍者、圣职者等职业使用的武器形貌、功能、特征,辅以准确的大幅插图,让您轻轻松松成为“武器通”。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Skinhead (Omnibus Press) 豆瓣
作者: Nick Night / Nick Knight Omnibus Press 1982
Traces the history of this unique group from the original '60s Skinheads to its mid-'70s revival. Features a piece by Dick Hebdige on the sociology of youth cults.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大象·fotoyard 豆瓣
作者: fotoyard会员 2006
邮购方式在此:http://www2.fotoyard.com/Photoshow/fotoyardbook/fotoyardbook.html
据说在北京798里一个书店也有卖?如果有同学看到在下面讨论栏目里确认一下也好。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比亚兹莱插画集 豆瓣
作者: 比亚兹莱 / 韦君琳(编) 海燕出版社 2005 - 6
本书是一本比亚兹莱插画集。收录了《亚瑟王之死》、《莎乐美》、《黄面志》、《萨沃伊》等。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バガボンド画集 墨 Goodreads 豆瓣
バガボンド画集 墨
9.7 (1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井上雄彦 講談社 2006 - 10
毛筆とペンで描かれた本文原稿を、彩り豊かに高画質で再構築。仕事場の写真やラフスケッチなど、バガボンド制作の裏側も見られる。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China, Portrait of a Country 豆瓣
作者: James Kynge (Author) / Karen Smith (Author) Taschen 2008 - 8
The People's Republic seen by Chinese photographers. This book brings together a vast selection of images by Chinese photographers since 1949, giving readers a visual journey across the great People's Republic; edited by esteemed photojournalist Liu Heung Shing, longtime Associated Press correspondent and Time magazine contributor. In post-Mao China, late Chinese leader Deng Xiaoping urged his one billion countrymen to ""seek truth from facts."" Taking its cue from Deng's overture, China today is the leading economic story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process by which China navigated the path from periphery to a central position in world affairs dominates the debate about Asia and China's relationship to the western world. Pulitzer-winning photojournalist Liu Heung Shing charts the visual history of sixt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1949 to 2008), and along the way aims to illustrate the humanistic course.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Stephen Shore 豆瓣
作者: Lynne Tillman / Stephan Schmidt-Wulffen Aperture 2005 - 6
Published by Aperture in 1982 and long unavailable, Stephen Shore's legendary "Uncommon Places" has influenced a generation of photographers. Among the first artists to take color beyond advertising and fashion photography, Shore's large-format color work on the American vernacular landscape stands at the root of what has become a vital photographic tradition. "Uncommon Places: The Complete Works" presents a definitive collection of the original series, much of it never before published or exhibited. Like Robert Frank and Walker Evans before him, Shore discovered a hitherto unarticulated version of America via highway and camera. Approaching his subjects with cool objectivity, Shore's images retain precise internal systems of gestures in composition and light through which the objects before his lens assume both an archetypal aura and an ambiguously personal importance. In contrast to Shore's signature landscapes with which ""Un-common Places"" is often associated, this expanded survey reveals equally remarkable collections of interiors and portraits. As a new generation of artists expands on the projects of the New Topographic and New Color photographers of the seventies--Thomas Struth (whose first book was titled "Unconscious Places"), Andreas Gursky, and Catherine Opie among them--"Uncommon Places: The Complete Works" provides a timely opportunity to reexamine the diverse implications of Shore's project and offers a fundamental primer for the last thirty years of large-format color photography.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达利 豆瓣
作者: 达利 (Dali Salvador) 译者: 韦洪发 2004 - 1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
萨尔瓦多·达利运用矛盾、错位、荒诞的意象,魔纪般地展示了人类神秘世界。他把许多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物体并列在时空倒置的画面里,把人们带入一个潜意识、超自然、梦境般的视觉世界。达利卓然不群的怪异性格使他创作出许多让人始料不及却又情趣盎然的作品,为超现实主义艺术奠定了基础,为20世纪的艺术家开启了视觉艺术自由构想的闸门。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玛格南 豆瓣
作者: IC传媒 文汇出版社 2006 - 1
《玛格南》系中国国内第一次集中展现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作品的大型图文摄影集,相当数量的图片在中国尚未公开刊载。全书按照时间倒叙,分为四个主要部分:1990-2005、1970-1989、1960-1969、1930-1959,并为每个部分配有世界形势导读,让读者宛若走进时间倒流的机器,从2005年印度尼西亚的海啸,一直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那战火纷飞的动荡岁月。同时,数篇海峡两岸摄影专家为本书专门撰写的内容翔实、观点深刻的评论文章,全面展现了华人摄影人心目中的“玛格南”。  什么是“玛格南”?“玛格南”,在枪文化发达的美国,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种威力强大的左轮手枪子弹,0.50英寸的“玛格南”被认为是威力最强的手枪子弹。另外,“玛格南”在法语里还有“至高无上”“不可思议”的意思,也是一种香槟酒的名字。1947年成立的玛格南图片社是著名的新闻摄影图片社,过去50年多里,玛格南摄影师总能在关键时刻出现在重大事件的发生地。甘地遇刺与肯尼迪遇刺,惟一记录下全过程的都是玛格南的摄影师。玛格南摄影师让照片超越了单纯的新闻性,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关于玛格南图片社的名字,据说是创始人之一卡帕从香槟酒的名字得来的灵感。但近60年来,玛格南图片社对世界纪实新闻摄影事业的影响,以及记录历史、针砭时弊的作用,完全可以担当一种威力巨大、至高无上“子弹”的称号。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The Polaroid Book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Barbara Hitchcock Taschen 2008 - 5
50多年来,宝丽莱公司收藏的相片集是世界上最棒的宝丽莱相片。本书是影像产品库Polaroid 宝丽莱的照片集,展示了Polaroid在过去50年摄影中的选出的400多件精美案例。当你第一次接触Polaroid收集时,那些图象的多样化以及它的 品质给人很深的印象。本书开始于Polaroid 宝丽莱的创始人埃德温·兰德(Edwin Land)和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收集册广泛,全世界许许多多的摄影师,包含了许多艺术家如David Hockney、全世界最著名的时尚摄影大师赫尔穆特·牛顿(Helmut Newton),法国时尚摄影师杰鲁普.西埃(Jeanloup Sieff)以及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创重要作品。在当代很多事情者是瞬间而逝的,尤其是图图片,数码相机永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埃德温·兰德(Edwin Land) 和他的宝丽莱公司第一次为平凡的我们创造了“瞬间摄影”,在自己人手心中从照片中看我们的变化感,以及拍照时富有创意及技术调节都有是 一种很惊奇的新技术!过去的许多年里,传统的摄影显著的发生变化,而Polaroid 继续还是富有独特见解和意识的重要的、敏感的富有表现的材料。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双面的克里斯蒂娜 豆瓣
作者: (澳大利亚)马德琳·马森 译者: 刘略昌 / 程庆华 新星出版社 2007 - 9
“她是我所认识的最勇敢无畏的人,唯一一位对危险有着深深留恋的女性——除了不能吞吃炸药以外!……她生来就是为了行动和冒险,危险就是她生活中的主要刺激!她有时文静,但身上有某种东西让所有的女子都黯然失色!”
克里斯蒂娜,二战时期最杰出的女间谍之一。1915年生于波兰贵族家庭,从小聪明、美丽,成年后曾获波兰选美大赛冠军。1939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后,克里斯蒂娜前往英国,开始以各种神秘的身份从事间谍工作。她凭借自己的迷人魅力,时时冒着生命危险,执行绝密任务,以超群的勇气和智慧,在二战期间获得过无数价值连城的情报,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著名的女间谍之一,更是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最喜爱的女间谍“。
在从事间谍工作期间,克里斯蒂娜有过数名情人,二战后,写作007系列小说的伊恩•弗莱明也成为其秘密情人。伊恩•弗莱明以克里斯蒂娜为原型,在007系列小说中创造了著名的“邦德女郎”。在战争结束后的1952年,年仅37岁的克里斯蒂娜,在经历过无数次死里逃生之后,却在伦敦的一家酒店里被人谋杀,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谜团……
本书直率朴实,还原了克里斯蒂娜这个神秘人物的破碎肖像,重现了她在战争中一记战后的诡秘刺激的传奇经历,惊险而刺激……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伍尔夫读书随笔 豆瓣
8.4 (2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刘文荣 文汇出版社 2006 - 4
这本书主要选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三部重要散文集,《普通读者》、《普通读者二集》和《自己的房间》,多为伍尔夫的读书心得和感想,而且写得比较随意,不拘一格,故称为“读书随笔”。主要内容有:如何读书,书和女性生活有何关系,如何看待名字名作,以及如何评价当代文学。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你好,忧愁 豆瓣
Bonjour Tristesse
7.2 (6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弗朗索瓦兹·萨冈 译者: 余中先 / 谭立德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小说的主人公少女塞茜尔,生性浪漫不羁,跟同为浪荡子的父亲过着随心所欲的荒唐日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生活纳入到正规的轨道。为此,她竭力阻挠鳏居多年的父亲雷蒙和其女友安娜的婚事。因为,在塞茜尔的眼中,安娜是一个生活正派、循规蹈矩的温顺女性,一旦让她进入了家庭生活,不仅雷蒙老爸得受她的管制,而且塞茜尔的落拓不羁的生活方式也得改变,她得按照安娜的培养计划,去做一个乖乖女。于是,塞茜尔跟自己刚刚认识的男朋友,以及父亲早先认识的一个女人爱尔莎,共同精心设计了一个诡计。诡计居然还得逞了,生性浪荡的雷蒙一度又冷落了安娜,而与更为年轻、也更为放荡的爱尔莎重续旧情。不过,令塞茜尔料想不到的是,这一胡来最后导致了安娜精神恍惚,出了车祸,命丧悬崖……
少女主人公苦心经营的计谋,换来的却是她人生道路上初次品味到的忧愁中的迷惘。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