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狂乱 豆瓣
作者: 弗朗索瓦丝.萨冈(法) 译者: 吕志祥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6 - 1
弗朗索瓦丝・萨冈 (FrancoiseSagan),1935年生,1954年以“您好,忧愁”而一举成名,之后不断发表小说和剧本,确立了她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
作者以流畅的文笔,描述了她这一代人的苦闷,爱情上的随意和情爱上的失败,萨冈笔下的人物往往不顾道 德的束缚,在萍水 相逢的朋友身上找到安慰。她的作品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思想状况。作者以犀利的文笔,深刻的心理描写,讲述一对青年男女疯狂的爱情生活。他们离开了各自的情人,追求他们的幸福,然而紧跟温暖的春天、炎热的夏天之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秋天呢?作者弗朗索瓦丝・萨冈在1954年出版了“您好,忧愁”,而一举成名,是法国有名的女作家 之一。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豆瓣
Aimez-vous Brahms?
7.1 (1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弗朗索瓦兹·萨冈 译者: 李玉民 / 余中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半老徐娘宝珥与浪荡男子罗捷之间,应该说没有什么真正的爱,即便宝珥希望在这同居生活中投入自己真实的感情,也在罗捷不时与女人鬼混的欺骗和隐瞒面前连连碰壁。比宝珥年轻十多岁的西蒙进入了女主人公孤独的心灵,以一种“勃拉姆斯”式的经典方式,给了宝珥以同情、体贴、照顾、珍爱,但古典的爱毕竟没有完美的结,她最终没有接受西蒙这一宝贵的感情,而莫名其妙地回到了脚踏多只船的罗捷身边。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淡彩之血 豆瓣
作者: [法国] 弗朗索瓦兹·萨冈 译者: 黄小彦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9
本书是法国著名女作家萨冈在50岁时创作的战争三部曲之二。本书在萨冈充满存在主义精神的小资文笔的基础上,更着重反映了作家本人对于战争和人生这些对于以往的萨冈而言略显厚重的主题的深刻思索。正如本书标题所表明的,小说主人公是一位有着恬淡色彩般血液的电影导演,也就是说,他的思想体系中,充斥着强烈的主观个人概念,而没有给道德、正义等等凝重的概念留出多少位置。他凭借本能和主观判断来决定是非和善恶,自由、责任、选择是他展开人生历程的唯一原则。这样一个充满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人物,被投放到二战中的德国,从人类的原始本能出发,力图不受任何既有概念的影响,在战争和邪恶的海洋中摸索道路,做出选择,寻求自赎。萨冈本着对人物精神的深刻领悟,精彩地演绎出非常时期中,一个对着真善美有着本能追求的富有自由精神的人的心路历程,并大笔一挥,帮助他在最终的自我牺牲中,寻求到了一生苦寻的完满爱情,并借此令生命达到辉煌圆满的顶点,从而完成了存在主义意义上最理想的自赎过程。中年的萨冈,经过战争的磨练,既不失昔日的情调和细腻,又增加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她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一部战争题材的作品呈现出惊人的人文魅力。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萨冈,一个迷人的小魔鬼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兰·维尔龚德莱 译者: 段慧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8
弗朗索瓦兹·夸雷出身在一个优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但从小在外省卡加克农村的生活经历使她的性格中充满了与循规蹈矩的资产阶级道德习惯格格不入的东西,她好玩耍、逃学。从很早的时候起,她就发现了纪德、拉辛、普鲁斯特、帕斯卡尔等伟大的作家,从很早的时候起,写作就已经是她的生命的第一需求。1954年,她以萨冈为笔名,发表小说《你好,忧伤》,引起巨大的轰动,从此萨冈成为法国文学界的一颗明星,影响着一个时代。成名后的萨冈依旧过着不羁的生活,她的一切都成为公众议论的话题。有关她的各种丑闻和传言一直不断,她成为战后法国青年心中涌动的那种反传统精神的代表。本书讲述的就是被视为“迷人的小妖魔”的萨冈从出生到成名的经历。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无心应战 豆瓣
作者: [法国] 弗朗索瓦兹·萨冈 译者: 段慧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8
《无心应战》(De guerre lasse)是萨冈的战争三部曲之一,小说给人的印象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闲愁,是一种让人亲近的惆怅。萨冈的才气也许远不及杜拉斯,她没有杜拉斯的那种乖戾、绝对与成熟老练,她的忧郁中总是带着一种平静和幽默,如一个天真的孩子。《无心应战》也描述了一段转瞬既逝的爱情,反应了战后笼罩在青年头上的一种普遍的情绪,一代人对人生都产生了深深的厌倦情绪。萨冈用她娴熟轻灵的文字捕捉住了这种挥之不去的气氛,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肩后 豆瓣
作者: [法国] 弗朗索瓦兹·萨冈 译者: 吴康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本书是萨冈晚年对自己小说写作生涯的回顾,是她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自己为主体的创作。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我最美好的回忆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弗朗索瓦兹·萨冈 译者: 刘云虹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8
萨冈传奇开始于三十多年前:《你好,忧愁》引起的轰动、赛车的疯狂、圣特罗佩或日耳曼德普雷的不眠之夜、彻夜的赌博……以及她的朋友们。
弗朗索瓦兹第一次叙述自己的故事。她喜欢速度、圣特罗佩、赌博和朋友。但她却讨厌引起轰动,讨厌一切议论和身边的流言蜚语。她羞怯而谨慎,令她完全投入的是对难以忘怀的人与事的追忆,而不是对自己心理状态的剖析。
她用同样自然的笔调回忆她与双目失明的让-保罗·萨特共进的晚餐以及她在戏剧上的“失败”。这里更激动,那里则更幽默。然而,所有这些叙述显示出一个共同点:与那些不太愿意承认别人比自己伟大的男作家……和女作家截然不同,弗朗索瓦兹喜欢爱慕、喜欢赞美。她让我们结识的是那些用才华、宽容和不幸打动她的人:比莉·霍莉黛、奥森·威尔斯、让-保罗 ·萨特、卡森·麦卡勒斯、玛丽·贝尔、鲁道夫·努雷夫、田纳西·威廉姆斯……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中世纪的秋天 豆瓣
Herfsttij der Middeleeuwen
9.3 (6 个评分) 作者: 约翰·赫伊津哈 译者: 何道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8
《中世纪的秋天》研究14世纪和15世纪的欧洲文化史,以北欧的法国和与荷兰文化为重点;描绘欧洲基督教文化在古典文化、人文主义中的自我更新。这段时间的欧洲社会风云激荡,十字军东征尚未收场 神秘主义蛊惑,人文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滥觞,宗教改革酝酿,这是一个历史大变动的时期。
本书重点展示骑士精神、宗教生活、爱情与色情、死亡的恐惧、文学与艺术;重中之重是文学与艺术的赏析、比较、评述;亮点有多彩的生活画卷、璀璨的群星、传世的作品和死亡的幻象。
本书将论辩置入事实的陈述和作品的分析中,读者可以鉴赏到40余幅图和数十部诗文著作,了解到那并不“黑暗”的中世纪末期的文明。作者的结论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并非黑白分明的两个时期,文艺复兴在中世纪中萌芽,中世纪孕育了古典主义、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北欧的文艺复兴有别于南欧即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 豆瓣
作者: [美国] 王德威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8 - 10
本書收錄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台灣學者王德威先生的一組共四篇論文:《傷痕書寫,國家文學》、《重讀張愛玲的〈秧歌〉與〈赤地之戀〉》、《歷史與怪獸》、《歷史記憶與大學之道》。
本組四篇文章對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分別提出不同角度的解讀;檢討一九四九年以來身處不同境地的中國作家負載着當代政治,重新打造了一種傷痕書寫,體現國家在追尋現代性過程中被斵傷、撕裂的遭遇;進而叩問:傷痕與國家機器的關係何在?我們需要什麽樣的傷痕論述與國家文學?更重要的,在告別傷痕的同時,我們如何檢討國家文學,以免成爲下一個時代的「預知」傷痕紀事?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我心犹同 豆瓣
作者: (法)弗朗索瓦兹·萨冈 译者: 张健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我最美好的回忆》曾经以奔放和热情的笔调对我们讲述了比利·霍莉黛、田纳西·威廉姆斯、卡森·麦卡勒斯的悲剧命运,向让-保罗·萨特和奥森·威尔斯表示了热忱的敬意,在公众和评论界获得了启人心智和明显可感的成功。
如今,《我心犹同》按照怀旧和愉悦的模式,将内心倾诉和日常叙述紧密融合在一起,充实、完成了这些最初的人物肖像。弗朗索瓦兹·萨冈描述了影坛、好莱坞和电影城以及费里尼,也描述了艾娃·嘉德娜或者卡特琳娜·德娜芙等神秘的电影明星,她着重指明了她们的真实人性。如同在上一部书一样——不算戈尔巴乔夫的意外速写——几篇自传体文章给这本集子打上了“回忆”的烙印,将读者带入她的赛马热情或大型电视辩论的奇特世界。萨冈以出色的侃侃而谈和插科打诨描写了这些场景。一种真正的讽刺家的才能在此显露。
敏感事件、热门事件又一次全都出现在这些书页中。弗朗索瓦丝·萨冈,以她的随意、她的天性、她的单纯,对我们揭示了什么是写作的幸福,同时向我们呈现了一种罕见的阅读快感。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影像中国 豆瓣
作者: [美] 张英进 译者: 胡静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7
随着中国电影近年来在各大国际影节上屡获殊荣,西方批评界对于中国电影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在西方中国电影研究表面的兴旺繁荣之下,其实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集中考察中国电影以影像来展示中国的众多文本和批评层面,纵观中国电影研究在西方体制化的历史,提议一种自省性对话式批评的范例以代替跨文化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并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政治语境中研究了一系列影片类型:少数民族电影,战争电影,民俗电影,怀旧电影以及都市电影。全书始终贯穿跨国文化政治的问题,指出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研究在跨国文化生产领域里正在进行的全球性/本土性构建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独角兽与龙 豆瓣
La Licorne et le Dragon
作者: 乐黛云 / 勒.比松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乐黛云(1931年1月-),苗族人,生于贵州贵阳,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英语、俄语可阅读。现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兼任教授。1990 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984-1998)、深圳大学中文系主任(1984-1989)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1990-1997)。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图像时代 豆瓣
作者: (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获茨 译者: 胡菊兰等 2003 - 2
本书主要探讨作为当代全球化社会重要特征之一的艺术与文化上的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论题。本书的各个章节,既涉及到对新近及当代艺术和文化的哲学分析,也包含了对反映于哲学上的各处理理论所做的研究。在带有引言性的章节里,并且结合弗里德里克·詹姆逊的分析,论证了当代文化,即后现代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不仅是视觉化,而且是全球化和商品化。作者指出,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以及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存在着差异和连续性;在第一章,作者从更加广阔的视野对现代和后现代的视觉艺术与文化论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并且认为,近来的图像崇拜文化实践与图像破坏的理论反响在西方历史中是经常出现的。作者认为,莫里斯·格洛-庞蒂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不仅是克服现代西方人把主客体分开的基础,而且也是战胜把造型与话语分离的基石。正是为了这一目的,作者在第四章对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一部早期著作进行了长篇分析。


目录:

译丛总序
内容摘要

第一章 “我从不阅读,只是看看图画而已”
第二章 满足眼睛
第三章 直接标示物:布莱森、梅洛一庞蒂与超越
第四章 话语与造型:利奥塔的遗产
第五章 山脉摄影与民族个性的建构
第六章 美学与缺席的政治:意大利未来派
第七章 艺术和文化中的后社会主义:视觉艺术
第八章 辩证美学与二元方法:论新近的政治化艺术
第九章 辩证美学与二元方法:论新近的政治化艺术
第十章 自然与情感:埃里克·布拉托夫
第十一章 美学:马塞尔·杜尚前后
附录 英中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2008年12月18日 想读
古字通假会典 豆瓣
作者: 高亨 / 董治安 1989 - 7
《古字通假会典》的取材,遍及先秦两汉大部分主要著作,魏晋以下的典籍也偶有征引,包括经、史、子、集、小学等各种专著。它所辑录的有关通用字的例证,概而言之,可分为如下两通情况:其一,是有关古籍中某些"异文"的对照比较。古人抄书、引书,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所变通,用了同音或音近的替代宇。这类"异文",是古人使用通用字的可靠例证,于我们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参考价值。其二,是两汉到唐宋阶段若干字书和古籍注解中关于通用字的训释。汉魏六朝,去古未远;迄于唐、宋,所见古籍资料也远较今人为多。所以,汉至唐宋时期一些训诂学者对于古籍中通用字的辨析、考订,为后代进一步研究这一语言现象,开辟了途径,打下了基础,值得重视。《古字通假含典》对于这部分前人成果的汇集,于我们同样具有可贵的启示和参考作用。
2008年12月15日 想读
一个导演的故事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意]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译者: 林淑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6
这是世界级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的一本笔记小说,其中充满真知灼见和睿智的光芒。这些“速写”并非毫无关联的杂记和随笔,而是富有启示性和经过精挑细选的一群“叙事核心”。荒凉的海滩、空旷的郊野、平静的海面、废弃的空城和无人的街巷,通过这些视觉的“蒸馏”精粹,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象征和隐喻上的刻意求工以及极富暗示力的摄影手法,从中欣赏到一种有力度的、细节丰富的画面语言。
2008年12月15日 想读
高邮王氏遗书 豆瓣
作者: 王念孙等 凤凰出版社 2000 - 9
《高郵王氏遗书》,上虞羅振玉辑印。公元1922年,羅振玉從江姓手中購得高郵王氏父子未刊丛稿一箱,其中的写定稿,经整理篇次,于1-25年排印出版,即《高邮王氏父遗书》。
《遗书》按内容和文同体分类,大致可从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高邮王氏的家状志传。即《王氏六叶传状碑志集》六卷;第二部分是王念孙的学术著作三种,即《方言疏证补》一卷、《释大》八篇,《毛诗群经朾辞古韵谱》二卷;第三部分是高邮王氏祖孙三代(安国、念孙、引之)的遣文,即《王文肃公遗文》一卷,《王石臞先生遗文》四卷并《丁亥计钞》一卷,《王文简公文集》四卷并附録一卷。全书总计二十八卷(篇)。
2008年12月15日 想读
蒙太奇论 豆瓣
作者: [苏联] 爱森斯坦 译者: 富澜 中国电影 1999 - 2
《蒙太奇论》选译自苏联六卷本《爱森斯坦文集》。爱森斯坦作为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创作《战舰波将金号》、《十月》等堪称经典的电影杰作。作为电影理论大师,爱森斯坦力求探索艺术作品对观众产生最有效影响的途径,创建了电影蒙太奇理论,在爱森斯坦看来,蒙太奇的意义不仅仅归结为选择,有节奏的组织和联想,也不仅仅归结为情节元素的衔接。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主张两个镜头的并列以及它们的内在冲突会产生第三因素对所叙述事物的评价和观点。
2008年12月15日 想读
关于他人的痛苦 豆瓣
8.2 (4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黄灿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6
《关于他人的痛苦》是苏珊·桑塔格继《论摄影》之后又一本关于摄影的专著,也是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本书聚焦于战争摄影,探讨影像反映出的人的痛苦与观者之间的关系。惨不忍睹的影像尽管能唤起观者的悲悯之心,但人们的无能为力感更让这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又格格不入的影像显得多余而荒诞。若不经思考而直接相信影像之内容,我们的道德判断力只会愈来愈弱。桑塔格以纯文字书写影像,为观者提供思考空间以正视“他人的痛苦”。
2008年12月15日 想读
长眠不醒 豆瓣 Goodreads
The Big Sleep
7.8 (37 个评分) 作者: (美)雷蒙德·钱德勒 译者: 傅惟慈 新星出版社 2008 - 2
一个古怪的父亲,一对儿古怪的姐妹。菲利普•马洛第一次登场,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家庭。老迈而富有的将军请马洛去寻找他的女婿,他的两个女儿却一直阻止马洛采取进一步行动,花痴一样的妹妹甚至头头爬到马洛的床上。诱惑力十足的姐姐则送上双唇。
只认识钱的混混儿、最有情意的流氓、租售淫秽书籍的同性恋……马洛本来只是找一个不见的人,结果确见了这么多人。他要一个一个和他们打交道,用他利如刀锋的语言和拳头、手枪。
这是雷蒙德•钱德勒第一部长篇小说,他把迈克尔•凯恩开创的黑色小说和达谢尔•哈米特开创的硬汉小说结合在了一起,从此将自己的名字铸在侦探小说的门楣上,并铺下了通往今日的苏•格拉夫顿、以及CSI等犯罪电视之路的第一块砖。
2008年12月15日 想读
Araki 谷歌图书 豆瓣
东京幸运洞
作者: Nobuyoshi Araki Taschen 1997 - 4
De 1983 à 1985, années d'or de l'industrie du sexe à Tôkyô, Nobuyoshi Araki hanta les nuits du quartier chaud de Shinjuku, autour des ruelles du Kabukichô, en compagnie d'Akira Suei, rédacteur en chef du magazine Shashinjidaï (L'Age de la Photo), photographiant avec une énergie infatigable les cabarets de moeurs et les femmes qui y travaillaient.
2008年12月1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