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巴登夏日 豆瓣
Лето в Бадене
8.0 (7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列昂尼德·茨普金 译者: 万丽娜 南海出版公司 2007 - 5
《巴登夏日》最终得以向世,不啻是个奇迹。这部1977年开始动笔,1980年最终完成的“亚小说”,以想象陀思妥耶夫斯基1867离开圣彼得堡的行为主线,杂糅进陀氏私人生活与文学精神、俄罗斯文学神韵,以及作者个人的生命经历。这部扮演“伟大的俄罗斯小说”终结者角色的小说,手稿经过友人带到国外,于1982年3月在纽约的俄罗斯移民周报《新报》上首次公开发表。1982年3月20日,作品风刚选载一周,茨普金因心脏病发作逝世。
这部最初以英文出版的小书.在伦敦街头被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偶然发现。被剧烈震撼了的桑塔格看来,这部小说仅仅被出版是不够的,仅仅意识到它的杰出也是不够的——必须要确立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后,作品相继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得以出版,批评界给了它足够和全面的评价,纷纷称其为”文学史上被遗忘的10大杰作之一”、 ”20世纪最后一部小说”。
2008年12月15日 想读
夏屋,以后 豆瓣
Sommerhaus, später
7.6 (5 个评分) 作者: [德] 尤迪特·海尔曼 译者: 任国强 / 戴英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5
本书是德国青年女作家尤迪特·海尔曼迄今为止唯一的作品,该书包括九个短篇,多描写柏林普通青年人的日常生活,其中,艺术青年的生活更是她喜爱的主题,因为她原本也是他们当中的一个。他们疏离于扰攘的主流社会,没有确定的生活目的和生活轨迹,也无法以常规来衡量他们的喜与悲,但他们并不是令人无法理解与接受的怪物。海尔曼以女性的细腻,大量描写细碎的生活琐事,然而那不是为了铺垫或渲染,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姿态,似乎便可以使读者产生“蓦然回首”的感动,对这些艺术青年的情绪产生共鸣。
图书目录
红珊瑚手镯
飓风
索尼娅
某种东西的了结
巴厘岛女人
洪特尔-汤普森-音乐
夏屋,以后
暗箱
在奥德河的这一边
2008年12月15日 想读 海尔曼以女性的细腻,大量描写细碎的生活琐事,然而那不是为了铺垫或渲染,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姿态,似乎便可以使读者产生“蓦然回首”的感动,对这些艺术青年的情绪产生共鸣
Chien-Chi Chang 豆瓣
作者: 張乾琦 Ivy Liu/Premier Foundation 2002 - 3
These Taiwanese wedding pictures are not the celebratory nuptial norm that are the bread and butter of photographers everywhere, but rather a jaundiced look at the institution and the industry of marriage. A couple is caught in a net of spray-string confetti; a bride poses among ruins; a chain of wedding couples kisses in a zoo with caged elephants behind them; and a post-nuptial couple, in all their Western finery, sleep soundly, and separately, in the back of a limousine. I do, I do, I do reveals conflicts that the artist, a 41-year-old unwed man with three younger sisters and no brothers, feels about the notion of marriage and all the traditional family pressures that it entails.
2008年12月14日 想读
快照集 为了一种新小说 豆瓣
作者: [法国] 阿兰·罗伯-格里耶 译者: 余中先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1 - 10
《快照集》是短篇小说集,《为了一种新小说》是论文集。
在罗伯-格里耶的写作生涯中,短篇小说和论文所占的比例很小,作者本人更认为他的论文并不构成小说理论,它们只是试图梳理依他看来在当代文学中相当关键的某些发展脉络。但是,如果我们今天要恢复“无动机艺术”的地位,那么,在最近的五十年当中,恐怕再也找不到比这些直截了当的论述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言论了。
2008年12月12日 想读
电影是什么? 豆瓣
Qu'est que le cinéma?
8.5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巴赞 译者: 崔君衍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 5
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被视为电影理论史上的里程碑。他的名字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50年法国电影评论的发展及电影现实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巴赞的现实主义美学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他提出或主张的电影本体论、长镜头理论、景深摄影、作者论和真实美学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了与传统的电影蒙太奇不同的理论体系,开拓了电影研究的领域。由于巴赞的努力,电影成为严肃的艺术研究课题。
《电影是什么?》是巴赞批评论文的选集,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是研究巴赞和当代电影美学的必备读物。
2008年12月12日 想读
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 豆瓣
Die Zeit mit Antonioni: Chronik eines Films
8.1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维姆·文德斯 译者: 李宏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9
文德斯是“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安东尼奥尼(1912-2007)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导演,20世纪电影的代表性人物。从40年代到80年代初安东尼奥尼拍摄了近30部影片,其中《奇遇》、《夜》、《蚀》、《红色沙漠》、《放大》等作品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1985年的一次中风使安东尼奥尼变得行动不便,并丧失了说话写字的能力,只能画草图,因此沉寂影坛 10年。1994年,他重燃创作欲望,在文德斯的协助下再执导筒拍摄《云上的日子》。本书是文德斯在这部电影拍摄期间所写的日记,字里行间饱含着他细致的洞察力和对安东尼奥尼的崇敬之情,真实而感人地记录了当代电影著名作品的完成过程。这是一本电影大师写电影大师的书,但不是单纯的人物和作品描述或评论,而是两位大师合作过程的思想、精神、技术交流与碰撞以至融合的特殊经验记录,在电影史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文德斯详细地记述了一部电影如何付诸实现的许多细节--包括幕前幕后的每个环节,整个团队人员的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沟通,一些拍摄技术的处理,突发情况的应对等。没有高深的理论、概念之类的东西,只要对电影术语稍有认识,谁都能够轻松愉快地读完,了解一部电影是如何诞生。
2008年12月12日 想读
豆瓣
作者: 编纂: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 中文版编纂:胡昉 译者: 朱云雁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 11
2008年12月12日 想读
日本の電子音楽 豆瓣
作者: 川崎 弘二 / 大谷 能生 愛育社 2006
本書の対象は、主に1950~1970代年前半の日本の電子音楽である。主に前衛的かつアカデミックな電子音楽に的をしぼっている。ポピュラー音楽や映画/テレビ音楽に使用された電子音楽は対象外である。
「読みもの」というよりは、「資料として使う」という印象を受けた。
索引は“人名”と“作品名”から引けるようになっている。重宝しそうだ。
最後に簡単に内容を紹介しておく。
第一章は日本の電子音楽史の概観。1950年代から今日に至る日本の電子音楽史の流れを簡潔にまとめている。
第二章はインタビュー編。インタビュイーは次の通り。
湯浅譲二;上浪渡;佐藤茂;一柳 慧;高橋悠治;小杉武久;水野修孝;松本俊夫;松平頼暁;篠原眞;江崎健次郎;武田明倫;住谷智;高橋アキ;長谷川時夫;永井清治;下山一二三;鈴木昭男;藤本由紀夫
第三章は年代記。各年ごとに節を設け、その年ごとの電子音楽の動向を書いている。
第四章は資料編。特に主要文献リストは充実。雑誌/新聞記事までカバーしている。よく調査したな、と頭が下がる。
2008年12月12日 想读
黑暗时期三女哲 豆瓣
Trois femmes dans de sombres temps : Edith Stein, Hannah Arendt, Simone Weil
作者: [法] 西尔维•库尔廷-德纳米 译者: 高毅 / 高煜 新星出版社 2008 - 2
Trois femmes dans de sombres temps. Edith Stein, Hannah Arendt, Simone Weil
选段:
她们的心中都怀着一种强烈的愿望:要了解这个怒气冲冲的人世间,要和这个世间和解,无论如何都要爱这个世间,爱命运,爱世界。
每当汉娜•阿伦特在社交场合碰到一个年轻学生,并从他的话语中看到永恒人类又有希望出现一个新的开端的时候,她都会习惯地低声嘟哝起歌德《浮士德》中一句她喜爱的话:“因为他们又从地下喷涌而出了,一如既往无止无休。”尽管这位新来者根本不是“神圣的救星”,但他的诞生本身实际上还是神圣的,“人类生生不息、直至永远,世界有可能得救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了”。
内容简介:
1933年,希特勒攫取了德国的全部权力,书籍被投进了烈火。1943年,华沙犹太人居住区的起义被镇压,人被投进了烈火。1933年—1943年,就是布莱希特在一首诗中所说的“黑暗时期”。在这首诗里,他恳求“在我们后面出生的人”宽恕不懂得“为建立一个友爱的世界奠基的”那一代人。
为了给这个时代画一张像,西尔维选择了三位非凡的女性:埃迪特•施泰因、汉娜•阿伦特和西蒙娜•韦伊。她们都出身犹太家庭,只因为是犹太人,命运就注定和别人不一样。她们都在年轻时就选择了哲学,她们的老师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阿兰,都以离经叛道著称,而她们都敢于批判老师,并且想超越他们。
身处这个黑暗时代,革命、法西斯主义、帝国主义、民主主义、极权主义、反犹主义,这些都是韦伊和阿伦特充满激情的思想赖以植根的沃土,而施泰因则一边聆听尘世的动荡在加尔默罗修院深处激起的回响,一边继续默想十字架的圣约翰。
她们的心中都怀着一种强烈的愿望:要了解这个怒气冲冲的人世间,要和这个世间和解,无论如何都要爱这个世间,爱命运,爱世界。
2008年12月12日 想读
灰掐 豆瓣
作者: 智海 / 鴻鴻 黑眼睛文化 2007 - 11
香港漫畫家智海,以台灣詩人鴻鴻之時報文學獎得獎小說〈木馬〉為藍本進行創作,繪出短篇漫畫〈火車〉,小說與漫畫同時收在本書《灰掐》裡。
「灰掐」是台語裡「火車」的意思,從書名可見文字與圖像、或不同語意界限的互相轉化與落差,造成奇妙有趣的閱讀。
本書已推出意大利文譯本。http://www.douban.com/subject/3024551/
2008年12月10日 想读
激动的舌头 豆瓣
作者: 王开岭 2000 - 1
王开岭是一位刚浮出地表的地下作家,《激动的舌头》被知名批评家摩罗誉为中国20世纪末的《地下室手记》,文笔峭拔犀利,感情激越飞扬。作者挤出灵魂的胆汁,诉说着深刻的痛苦、不屈的尊严、浩瀚的激情,表达着生命的血性和高贵。文章一出,四方震惊,余杰引为同道,大加赞赏;摩罗先生欣然为之作一长序。
2008年12月8日 想读
拉辛与莎士比亚 豆瓣
作者: [法国] 司汤达 译者: 王道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是一八二三年与一八二五年出版的反对学院古典主义论战的两本小册子的合集,是司汤达的重要理论著作,也是法国现实主义文献之一。一八二三年的第一部分包括三章:《为创作能使一八二三年观众感兴趣的悲剧,应该走拉辛的道路,还是莎士比亚的道路?》、《笑》、《浪漫主义》;一八二五年的第二部分是直接对法国复辟时期旧制度旧思想的官方代表法兰西学院古典派攻击浪漫主义的反击。莎士比亚与拉辛分别作为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代表,表示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美学观点与封建贵族旧艺术的对立。司汤达在这部著作中提出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为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开辟了道路。附后还增收了司汤达《旅人札记》(选)、《意大利绘画史》导言、《阿尔芒斯》前言,以及关于司汤达一部未完成小说《吕西安·勒万》的序言、第一部第二部引言、一封致于勒 ·高及耶夫人的信和一份为该书所写的遗嘱。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 “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 本书为其中一册。
2008年12月8日 想读
杜尚访谈录 豆瓣
8.8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卡巴纳 译者: 王瑞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9
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出生于法国,1954年入美国籍。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
这本书是法国艺术评论家卡巴纳在1966年对杜尚惟一一次访谈的归总。杜尚一生除了写过一本棋书外从未著书立说,但在这本书中,他在卡巴纳提问的循循善诱下愉快地讲述着围绕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言谈如偈语般简洁而充满智慧。杜尚从未想以自己对艺术观念的撼动来竖立自身在艺术史上的显要地位,而恰恰是他的举重若轻成就了他人生的精彩与宽阔。他呈现给我们的是人之为人的自由之可贵,生命的质感在字里行间闪光。
2008年12月8日 想读
繁花 豆瓣
作者: 叶锦添 三联书店 2003 - 3
自1986年参与第一部电影《英雄本色》(吴宇森导演、周润发主演)以来,15年的时间内,叶锦添先生参与了多部电影的美术、服装制作,合作的导演更遍及两岸三地、美国等地知名导演,包括李安、蔡明亮、田壮壮、李少红、罗卓瑶、关锦鹏与王颖、陈国富等人。其中,不仅以电影《诱僧》荣获1993年金马奖“最佳美术设计”,2001年更以《卧虎藏龙》一片,获得前所未见的“最佳美术设计”与“最佳服装设计”双项提名,此举不但一举刷新奥斯卡的历史记录,并荣获2001年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与“英国影艺学院——最佳服装设计”,同时也将叶锦添先生的创作生涯推向全世界的舞台。
在舞台戏剧的领域里,叶锦添的作品,更以一贯对服装与美术的坚持,通过与云门舞集、汉唐乐府、当代传奇剧场与太古踏舞团等艺术团体的合作,创作足迹遍及奥地利、法国、英国与新加坡等地。在多出戏剧舞台的丰厚经验外,叶锦添更将创作触角延伸至电视精装古戏《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射雕英雄传》、时装设计“女红坊”系列、书籍《不确定时间》、《繁花——美学·散文·作品集》、《叶锦添小说》等的出版及展览等多重面向。
2008年12月8日 想读
万物 豆瓣
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
8.3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雷德侯 译者: 张总 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作者雷德侯是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本书一经面世即引起西方汉学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书中的观点被广泛引述。
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按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 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作者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他们不寻求忠实地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读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2008年12月8日 想读
故園春夢——朱石麟的電影人生 豆瓣
作者: 黃愛玲 香港電影資料館 2008
朱石麟(1899-1967)的電影生涯橫跨三十餘年,從三十年代上海「聯華」,歷經孤島時期和敵偽的「中聯」「華影」,到戰後南來香港的「大中華」、「永華」、「龍馬」和「鳳凰」「長城」等不同階段,中間幾乎從沒間斷,編導過逾百部作品。他沒有刻意迎合時代大潮,所編導的電影每每以委婉順應的姿態發揮堅韌的實力,倒奇蹟般在歷史的狂瀾中創作不斷,成為了中國電影裡少見的一名「作者」。其作品體恤著時代的關懷,躑躅游移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當年看也許並不前衛,今天看倒又覺得說到中國人的肺腑裡去了。
書中除了國內外作者撰寫的評論文章,還有朱石麟的兒女朱楓、朱岩兩姐弟,以及他的愛徒岑範的訪問。其後人慷慨捐贈給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各類文獻,格外珍貴,本書特別收錄當中四個劇本,為散佚了的朱石麟作品提供多一些線索。
2008年12月8日 想读
侯孝賢 豆瓣
作者: Folivier Assayas 等 / 龍傑娣 主編 译者: 林志明 等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2000
這本由法國《世界報》影評人Jean-Michel Frodon主導下所完成的合集,涵括了關於侯孝賢的作品、其在影史上的地位、其與中國藝術和國家歷史的聯繫等評論。其中侯孝賢與《電影筆記》影評人Emmanuel Burdeau的一場漫長訪談裡,他描述著童年與電影創作的關係,分析他的每一部影片,也提到了未來的計劃。大部分的文章由法國作者撰寫完成,同時涵蓋台灣、日本與美國作者的文章,以其達到一種綜觀全世界的寬廣視野。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也涵蓋了對於侯孝賢每一部影片的評論性研究。
2008年12月8日 想读
碰巧的杰作 豆瓣
作者: 迈克尔·基默尔曼 译者: 李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碰巧的杰作:论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再次证明不必成为艺术家,你就可以理解艺术的真谛、体验艺术的激情。因为艺术并不仅仅被创造,它同时也需要我们去发扬。只要目光足够敏锐,我们几乎可以从任何地方发现艺术。“认识”我们生命中的激情,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做”艺术。艺术的独特力量在于:联结我们和我们珍视的永恒之物,从而超越此刻、融于太一。
2008年12月8日 想读
更美好年代──手製文具創作筆記 豆瓣
作者: Benedict Leung kubrick / sunrise thunder storm 2007
"La Jeunesse"延續五十年代香港文具生產技術及設計傳統,以舊式機械及手工出產貼近現代香港生活的風格文具。本書分上下兩部分,第一部分為"La Jeunesse"主理Benedict Leung的訪談,娓娓道出發人深省的設計概念及對手工技術追求;第二部分是漫畫家智海的插畫演繹,繪出文具生產的各項工序細節。
2008年12月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