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新小说·新电影 豆瓣
作者: 克洛德·托马塞 译者: 李华 2003 - 1
《新小说新电影》一本128页的书要涵盖新小说、新电影这样宽广而复杂的两个创作领域,仿佛在下一个赌注。首先是因为相关的概念模糊,使得任何试图以此作为界限明确的研究对象、并确定其内宾 做法都困难重重,并且问题颇多。同时也因为这样一项尝试只能精减内容,加上由于它的兼容并蓄,一开始就不得不将构成每部作品特色的特色的写作公歧弃之不顾。由此造成《新小说新电影》作者和读者的失望情绪,就像新小说家们被归并到“杂物柜和缩小仪的同一个标签”之下时表现出的迟疑正如M.比托尔在《履历》(1996)中所写的,他抱怨自己被贴上了标签,“它粘在我的皮肤上!现在仍然这样,在学校教科书或词典里,比托尔,就是新小说!好像我的工作就止步于1960年……”至于C.西蒙,在他最近的那本《植物园》里,嘲讽了20世纪60年代新小说的自我参照癖,同时呼唤能使新小说与此远离的东西。
2008年11月18日 想读
二十世纪音乐 豆瓣
作者: [法]玛丽-克莱尔·缪萨 译者: 马凌 / 王洪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00 - 1
审视二十世纪音乐的语言与形式;关注二十世纪音乐与其它艺术的关系;探索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历程……
2008年11月18日 想读
噪音 豆瓣
作者: 贾克·阿达利 译者: 宋素凤 / 翁桂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本书作者贾克·阿达利(Jacques Attali)是当代法国著名学术与政治人物,曾任法国总统密特朗的特别顾问,他的作品涉及面广,并具有历史文化的内涵,深受欧美知识界的重视。在本书中作者强调了音乐与社会的密切而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而整部音乐史即是噪音如何被含纳、转化、调谐、传播的历史。全书以此为结构分为五章:一、倾听:论述音乐离不开对象、听众的聆听;二、牺牲:为宗教而演奏;三、再现;四、重复:音乐为商业目的、录制唱片而作;五、作曲:未来的自由地为创作而作,从而不断制造出社会新秩序。全书贯穿着作者后结构主义观点、旁征博引,是一本研究音乐深层社会意义的杰作。
2008年11月18日 想读
日本暗黑舞踏 豆瓣
作者: 蘇珊.克蘭 (Klein, Susan B.) 译者: 陳志宇 左耳文化出版社 2007 - 6
英語世界第一本日本舞踏研究專書,隨書收錄日本及台灣藝評所寫之舞踏評論及訪談稿,內含超過30張精采舞踏演出黑白劇照。
學者蘇姍.克蘭(Susan B. Klein)的這本著作是英語系國家引介日本舞踏的先鋒,在八○年代末期由美國康乃爾大學的東亞研究中心出版。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舞踏所代表的前衛舞蹈運動、它的創始者土方巽與大野一雄、舞踏的歷史、美學及技巧。舞踏團體諸如「山海塾」與「大駱駝艦」等,經由呈現怪誕的身體形象與語彙,以及用酒神式的狂歡態度來慶祝人性黑暗面,而廣受世界各國藝文界的讚揚。戰後,日本舞踏也成為現代舞蹈中最具影響力的新浪潮之一。
這本專書首先從五○年代末期,日本國內殘破的社會與文化背景談起,以追溯舞踏從誕生那天起的發展歷程。在考掘日本傳統表演藝術對舞踏技巧的影響之前,作者先從各個不同的脈絡切入, 並處理日本舞踏作為一種後現代藝術現象的美學問題。最後一個章節則以細膩的手法,分析由舞踏團體「霧笛舍」所演出的作品《庭園》,並藉此說明舞踏技巧是如何具體地被運用。最後,附錄部份收錄四篇日本國內的舞踏評論,以及三篇台灣藝文界對舞踏的研究與訪談稿。導讀部份則由台灣資深劇場工作者暨評論家王墨林,以及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助理教授林于.擔任。封面及內頁的舞踏演出照片,是國內紀實攝影家許斌多年來的精采作品。
■作者簡介
蘇姍.克蘭(Susan B. Klein)
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東亞語言與文學系日本文學副教授。除了日本的前衛劇場與舞蹈之外,她也專攻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宗教研究、日本前現代與後現代文學。她的另一本著作《Allegories of Desire: Esoteric Literary Commentaries of Medieval Japan》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在2003年時發行,內容探討日本能劇在師徒制上的神秘私授體系及其影響。而下一個寫作計劃將由女性主義的文學批評觀點出發,探索日本前現代時期的陰性鬼魂與超自然意象,分別在政治、宗教、文學、劇場、視覺藝術上的再現。貫穿她歷年研究的主要關懷,則是爬梳出日本文學及劇場藝術,如何試圖以象徵式的柔性展演手段,來化解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文化掙扎與社會鬥爭。
■攝影者簡介
許 斌(Simple Being)
紀實攝影師。簡單。原生的紀實基因,無關攝影。期望生命的終點,是簡單的極致。而,自然是生命的原點。旅行,尋求簡單生命的修持。
■譯者簡介
陳志宇(ChihYu Chen)
台灣島台北人,士林區農友。目前與六歲美國短毛貓Gima旅居紐約布魯克林,仍然閑晃與待業中。曾於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研習文化社會學、爵士樂史、表演藝術。
■審閱者簡介
林于
日本廣島大學博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助理教授。學術專長為日本戰後前衛戲劇、日本傳統戲劇、戲劇美學。
■本書目錄
導讀 (一) 超現實與反秩序:日本舞踏的非理性精神 王墨林
導讀 (二) 他者凝視下的日本舞踏 林于
譯序 一本遲來二十年的舞踏專書 陳志宇
導言
第一章:暗黑舞踏的起源與歷史脈絡
西方劇場與舞蹈在日本的歷史脈絡
日本傳統劇場的歷史脈絡
一九六○年代
舞踏作為一種後現代舞蹈形式
第二章:舞踏美學及其技巧
舞踏美學
舞踏捨棄的技巧及其怪誕的運用
反個人主義與暴力的運用
邊緣性的挪用
「變形」訓練
時間輪迴模式
白妝
..見型
蟹形腳
第三章:作品《庭園》的分析
附錄 (一) 日本
關於舞踏的序言 市川雅
舞踏的典範 岩淵..介
論暗黑舞踏 合田成男
舞踏的典範 岩淵..介
論暗黑舞踏 合田成男
我對北方舞踏派的觀點 江口修
附錄 (二) 台灣
舞踏的發展與秦Kanoko在台灣林于
專訪「大駱駝艦」藝術總監..赤兒:能劇其實比舞踏「政治」李立亨
專訪舞踏表演家田中泯:我只是一個媒介而已 李立亨
引用書目
2008年11月18日 想读
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卷) 豆瓣
作者: 曹本冶 2007 - 7
《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卷(套装上下册)》是“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计划”的重点课题之一——“中国民间信仰仪式音乐的曲目、风格及传统研究”的第二单元(华东和华南地域)部分研究成果,研究的重点范围是“近信仰”仪式行为中的音声行为。《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卷(套装上下册)》对一些保存较完整的民间信仰体系之仪式音乐传统进行实地考查,记录仪式实况的完整现场录音、录像及摄影,并搜集有关的文字及口述数据;将这些仪式音乐传统,包括仪式音乐在信仰体系内的运用场合、功能、习惯、曲目、传承和传播方式、乐师与仪式人员等,作系统性整理及汇编;从仪式音声的生态环境切人(即其信仰体系和社会文化环境),分析研究仪式音声与信仰、仪式演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辨别出其地域性文化特征及跨地域性文化元素。
2008年11月18日 想读
美国爵士乐全攻略 豆瓣
作者: John F. Szwed 译者: 陳志宇 左耳文化 2007 - 5
美國爵士樂全攻略是左耳文化籌備已久的爵士樂導讀專書,作者除了風格與藝人介紹外,也以多種角度提供評論與剖析,是本知識性與文學性都很強的著作。從bibby與樂友的信件往來裡可得知,bibby與左耳為了這本書花費相當多心思(labour of love),從翻譯、校稿到美編、出版,bibby都事必躬親,務求盡善盡美。有幸在全書付梓之前讀過Free Jazz與Fusion等部分,吸收資訊之餘,並依據自己認知提供一些專有名詞翻譯上的建議。全書內容豐富,譯筆清晰流暢,相信美國爵士樂全攻略是適合有志於欣賞爵士樂的華文世界朋友不可或缺的好書。
美國爵士樂全攻略 內容簡介
爵士樂被認為是美國唯一的原創藝術形式,卻也是我們在二十一世紀才重新發掘與理解的新興現象之一。美國爵士樂全攻略(Jazz 101)是引導入門者、初學者、好奇者、愛樂者進入爵士樂世界的絕佳窗口。美國耶魯大學的約翰.史威玆(John F. Szwed)教授將在這本廣為長春藤名校指定使用的入門書中,替讀者逐一分析這種迷人音樂的歷史、風格、精神、發展、迷思。
史威玆教授將帶領讀者航行在多元化、非線性的奇異歷史觀裡,並一同探索爵士樂如何從種族色彩濃厚的庶民音樂,一躍成為美國最早期的流行音樂,甚至成為西方前衛藝術運動的一環。爵士樂這些傲人的成就卻在五十年內就達成。另外,史威玆教授也提供犀利的見解與評論,以釐清爵士樂如何改變世人看待音樂的態度,像他就曾在書中提及:「當爵士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首度傳佈到巴黎時,音樂鑑賞家感到一致的震驚:爵士樂不只是音樂上的形式,同時也是肢體、視覺、社會、情緒上的藝術表達。」美國爵士樂全攻略在史威玆教授深入淺出且語帶幽默的流暢筆鋒下,是本適合各種程度樂迷的工具書,並是理解與欣賞爵士樂的重要參考資料。
此外,本書提供的爵士樂全覽也包括:
* 爵士樂主要的風格形式,以及二十世紀傑出樂手的簡介
* 爵士樂的根基與源流,其中包括來自歐洲與非洲的影響
* 延伸聆聽的建議清單,再加上關於爵士樂歌手、唱片廠牌、網路資源、電影、評鑑指南、延伸閱讀等的精美附錄
目次:
導讀
譯序
作者序
前言
第一部份
01. 導論
02. 錄音作品及現場表演
03. 定義爵士樂
04. 元素
05. 形式
06. 即興、作曲、編曲
07. 根源
08. 聆聽爵士樂
09. 俱樂部
第二部份
10. 爵士樂的風格
11. 爵士樂的起源
12. 1900年到1925年:紐奧爾良
13. 紐奧爾良以外
14. 1925年到1940年:搖擺樂
第三部份
15. 1940年代:復古運動
16. 興起革命的五位樂手
17. 咆勃爵士樂
18. 1950年代:酷派爵士樂
19. 西海岸爵士樂
20. 硬式咆勃、靈魂樂、放克
21. 電風琴三重奏
22. 後咆勃即興樂,1956年前後
第四部份
23. 1959年:多元革命運動
24. 自由爵士樂
25. 第三潮流
第五部份
26. 1970年代
27. 爵士—搖滾樂
28. 1980年代與1990年代
29. 歐洲
30. Acid Jazz、Drum 'n' Bass、Neo-swing
31. 下一步?
附錄
01. 爵士樂演唱
02. 關於爵士唱片評鑑的指南
03. 網路上的爵士樂
04. 電影裡的爵士樂
05. 節選書目
06. 郵購爵士樂唱片
07. 報章雜誌
2008年11月18日 想读
亲爱的坏品味 豆瓣
作者: 逸飞媒体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 5
坏品味言论:
“有创造力的人就应当在人群中间与众不同,因为这是他的责任。”--Vivenne Westwood
“我与疯子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我没疯”--Salvador Dali
“时装就是废物”--Alexander McQueen
“平庸,是这个星球最要不得的事”--Terry Richardson
“我的作品里80%都是愤怒”--Jean-Michel Basquiat
“为了避免彻底前疯掉,我在成为音乐人和成为杀人犯之间做了一个选择”--Marilyn Manson
2008年11月18日 想读
绝版爱情:十三对电影情侣私密生活 豆瓣
作者: 逸飞媒体 / 王方 2005 - 5
当爱情成为绝版,其中包含多少惊世骇俗的故事。继“十三对艺术情侣的私密生活”之后,《绝版爱情》推出第二辑,搜寻当今国际影坛最有魅力最具争议的十三对电影情侣的真实生活事件,独家照片资料,看造梦者如何造爱。
《绝版爱情》不是爱情教科书,如果你希望从这本书中发现“好情人”或者学习怎么做一个“好情人”,那绝对是个错误。他们绝对不是“好情人”,应该称他们是“伟大的情人”。“你必须首先是一个很性感的人,才可能是一个伟大的情人”,亨利・米勒的忘年恋人如是说。所以也可以说,《绝版爱情》中的十三对情侣,是世界上最性感的人。
这十三对艺术情侣,他们的名字绝对经典,无论是约翰・列侬、大野洋子还是欧姬芙、史蒂格利兹或者柯特・科本、科特妮・洛芙,从某种程度上,他们是艺术和爱情的双子星集群。他们的爱情和艺术无法分离,相互渗透,直到成一体,所以他们的爱情也是他们的作品。但是他们和爱情的关系,又是如此微妙和复杂,很多时候,艺术和他们至亲至近,而爱情总是那样遥远。这些艺术天才在生命剧本中过度地使用了精神和情感,他们像盛大礼花的精密火药,被点燃,在夜空中迸发令人惊叹的光影艳姿――在繁花之中再生繁花,在梦境之上再现梦境,而他们生命中的狂喜和刺痛,也都在这顷刻宛如烟火。
“爱情这件事情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爱情的证据。”这本书用了毕加索的话,作为扉页题词。没有人可以理解爱情,只有去体验和经历爱情,只有如此。但如果任何人试图去总结爱情,绝对会步入岐途。所以封底,这本书又用了杜拉斯的话:“情人微不足道,哪怕没有情人,关键的是要有这种对爱情本身的癖好。”
“对爱情本身的癖好”,我喜欢这种说法,如果说爱情是不存在的,那么这种癖好却绝对存在。《绝版爱情》也正是因为这癖好而产生和存在,这本书正是在向这些伟大的情侣致敬!
2008年11月18日 想读
绝版爱情 豆瓣
作者: 逸飞媒体 2004 - 7
《绝版爱情:13对艺术情侣的私密生活》内容简介:你也许曾被他们的作品所震撼,但他们真实的爱欲肯定比作品更惊世骇俗,深刻文字和珍贵图片,展现西方最知名现代艺术家的隐秘生活。
2008年11月18日 想读
幻影书 豆瓣
8.4 (49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孔亚雷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7 - 7
一场空难让戴维·齐默教授失去了深爱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不知所措,他迷失了自我,他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死人。他足不出户,沉溺于悲伤的酗酒泥潭中不可自拔,直到六个月后的某个夜晚,他偶然在电视里看到了默片谐星海克特·曼的电影片断,才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还有笑的能力——于是,为了看完所有海克特的老电影,他开始周游世界,那成了使他继续活下去的惟一动力。
海克特是谁?海克特是原籍阿根廷的喜剧天才,作为正在二十年代美国电影界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明星,他却在一天清晨突然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六十年来,他的失踪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所有人都认为他已经不在人世。然而,在齐默教授撰写的关于海克特喜剧默片的书出版后,他却收到了一封新墨西哥荒漠中的来信,信上称海克特还活着,并想同他会面!正当齐默半信半疑,犹豫不决之际,一位神秘女子忽然出现,她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使他走上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幻影之旅……
2008年11月18日 想读
密室中的旅行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文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7
老人醒来,惘然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陌生的房间。他不记得自己是谁,怎么来到这里?
可想而知自己是被关在房间里了,他(姑且叫他茫然先生)开始阅读桌上的一部文稿,那是另一个囚犯的故事,那个交替出现的世界更是让老人一头雾水。然而,这些文稿似乎正是为他准备的,另外还有一叠让他神思恍惚的照片。
随着时间推移,各色人物逐一来到斗室中。与此同时,一架暗置在他头顶的摄像机不停地拍摄他的图像,记录下他的行动,他的每一句话也都被录音。有人在监视……
《密室中的旅行》具有典型的奥斯特风格:神秘的故事,流畅的叙述,一段被遮蔽的往事,还有,某个地方,一个隐身的操控者。然而,当我们看到茫然先生这一天内的生活,也许会发现,他的世界与我们并非完全不同。
2008年11月18日 想读
纽约三部曲 豆瓣
7.6 (34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文敏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7 - 3
《玻璃城》、《幽灵》、《锁闭的房间》被称为纽约三部曲。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侦探小说,奥斯特通过营造哥特式的紧张气氛,设置一个又一个悬念来诱使读者与之一起踏上追寻身份和存在意义的心灵之旅。
玻璃城:深更半夜,一个陌生电话打到侦探小说作家奎恩家里,这让他陷入了比任何侦探小说更为扑朔迷离的案情之中。
幽灵:布鲁受雇于怀特去监视布莱克。监视,跟踪,一年过去了,他一无所获,布鲁几近崩溃。
锁闭的房间:一封不期而至的信,告诉“我”——范肖的童年好友,范肖失踪了,留下妻儿和一堆非同寻常的手稿。按照范肖以前的意愿,“我”被要求处理这些手稿。起初一切很顺利,范肖的手稿得以出版。与此同时,我娶了范肖漂亮的妻子,做了范肖儿子的父亲。然而,“我”突然发现范肖竟然还活着!
2008年11月18日 想读
神谕之夜 豆瓣
Oracle Night
8.3 (41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潘帕 译林出版社 2007 - 7
大病初愈的作家希德尼偶然路过中国人张生开的小店,对其中一本蓝色笔记本爱不释手,这本亲切而魔幻的笔记本把他重新带回写作,故事在纸上快意地流淌,写作是他唯一能够投入的生活方式。然而接下来的九天里,一连串神秘事件的发生却使他开始怀疑:是否字句如谕示,牵引现实与未来……
2008年11月18日 想读
晋书斠注(全两册) 豆瓣
作者: [唐]房玄龄等撰 / [清]吴士鉴、刘承幹注 中华书局 2008 - 10
《晋书斠注》系浙江钱塘吴士鉴所著,共一百三十卷。此书是《晋书》注本中最完备者,为集注体,汇集各家旧晋书佚文,和清代学者卢文弨、钱大昕、王鸣盛、赵翼、洪颐煊、张熷等诸家校勘及考订成果,凡前人有关《晋书》的资料、议论、校语尽量收入,引书三百二十余种,前后二十余年,用力甚勤。编成《晋书斠注》。1928 年由刘承幹出资刊刻,所以他也列名为作者之一。是相关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此书过去印数较少,目前较难找到。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们据民国十七年吴兴刘氏嘉业堂本影印出版。
2008年11月17日 想读
人,诗意地安居 豆瓣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郜元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 10
本书从海德格尔基本著作中精选160余条语段,分为“存在的真理”、“思想的任务”、“语言是存在的家”、“人,诗意地安居”、“技术和人的命运”五部分,另附三篇重要论文,大致勾勒出海错思想的轮廓,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接近其邈无涯际的思想王国。
2008年11月17日 想读
象的失踪 豆瓣
7.6 (17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漓江出版社 1997 - 5
《且听风吟》获1979年“群像”文学新人奖,这是一部耐人回味的成功之作,小说描写“我”在酒吧喝酒,去卫生间时看到一少女醉倒在地,便将其护送回家,因担心 出事陪其过夜。翌日晨少女发现自己身上一丝不挂,斥责“我”侮辱了她,“我”有口难辨 。几天后的一次偶遇,使得两人开始交往,逐渐亲密。大学暑假结束时“我”即将回东京, 两人一起到海边,交谈过程中不时陷入沉默。“等我意识到时,她早已哭了。我用手抚摸她 泪水涟涟的脸颊,搂过她的肩”。于是“我”油然涌起温馨恬适的心情。小说洋溢着 莫可名状的感伤,达到了妙不可言的艺术境地。

《象的失踪》、《电视人》、《百分之百的女孩》等短篇佳作,流露出苦涩的幽默、苦闷的 调侃、刻意的洒脱与冷峻的明快,表现了人性的压抑与青春不再的感伤,均为难得的闪光之 作。

《且听风吟》是村上的第一部作品,并且因此在1979年以这本处女作获得群像新人赏,从此 踏入文坛,并以独特的风格,迅速引起注目,掀起热潮。
2008年11月17日 想读
白瓷 / Porcelain 豆瓣
作者: 李智良 / LEE Chi Leung Exist Random 1999
摘自封底:
「我」叩門,門就開了,只一個空房/一糰漆黑,夾雜活人封塵的唸白或哭喪,亡魂未能冥滅,在嚎叫。「我在想念,同時忘記。「我」寫的又怎能是妳。期間「我」老了少許。道德世界給轟成核子塵的時候,那一段靜默和停頓--- 「我」看見那朵煙花--- 世界的簡寫:世界之簡化為一個標號--- 那是永生和死亡下棋的籌碼,陀思妥也夫斯基的流行曲誓辭...... 當「追悔」變成最新近流行在前端的文學潮流,「我」高興得害怕了高興。渴望温柔。悔咎成癮。「我」看見,那朵煙花,「我」看見妳,「我」想著要找到妳。「我」在妳耳畔訴說。妄念無痛的前生。無玷的童貞女、聖靈冥滅,靜夜之華是妳。
Taken up the pseudo-confessional voice of "I," the narrator is trapped in the most difficult situation of choosing between two kinds of women in his "final bet after too many desperate stakes of losing" - one that makes him smoke, the other stops him from smoking - from there a flight of self-fashioned interrogations and a sadomasochism between the split selves take off. Carelessly invoking Nietzsche or Fante, Oxford dictionary and Che Guevara to ornament a melancholic boredom that is irreducible and reactionary. The narrative swerves around in-between cliches typical of travelers writer books, brutally dismantled by existentialist non-action, persecution paranoia reminiscent of the Freudian Schreber's, and at times frank lament of unrequited love and classic Goth motifs reinvented.
2008年11月1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