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钓大鱼 豆瓣
7.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林奇 译者: 卢慈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在《大卫·林奇的创意之道》中,这位享誉国际的电影导演难得地敞开心扉,亲口讲述他独特的创作方法和个性化的工作风格,并与读者分享他以静坐孕育创意的珍贵体验。
用林奇的话来说,这种经验仿若“潜入内在”,而“捕捉”创意犹如捉鱼,再以电视、电影、绘画、音乐、设计等媒介予以呈现。在本书中,林奇第一次详述他修炼超过三十年的超觉静坐,以及超觉静坐对其创作过程所产生的影响。
林奇以简洁精练的话语,描绘他创意发展的过程——创意从何而来,如何捕捉,以及哪些念头对于他来说最具有吸引力。他尤其仔细地讨论了他如何将思考转化为行动,并如何与别人互动。最后,他思索自我与周遭世界的关系,以及这个深深地影响他自身创作的“潜入内在”过程,如何能够直接嘉惠他人。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林奇心灵世界的广大影迷而言,《大卫·林奇的创意之道》可谓一个最佳的窗口;而对于那些思索着如何才能培养创造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亦具有非凡的启示作用。
2008年11月6日 想读
也许并没有故事 豆瓣
作者: [法]帕斯卡尔·博尼策 译者: 何家炜 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世纪文景) 2008
本书主要是介绍法国著名电影导演侯麦的生平与主要电影作品,展现和研究侯麦朴实简约、兼具文学气息与人生哲理的电影表现手法及精湛的导演艺术与技巧。身为文学教授、影评人、《电影手册》主编的侯麦,四十年如一日,用极低的成本、规模极小的摄制组拍出水准极高的作品。他的电影几乎永远在描写普通青年人的心理状态,简约隽永的影像风格,兼具文学气息与人生哲理的精妙对白,往往使看似平常的情节却意味深长。
这部随笔作品揭开了侯麦作品中包含的“暧昧的道德”,正是这暧昧的道德,让侯麦的大部分电影焕发勃勃生机。从《六个道德故事》到《四季的故事》,其间还有《喜剧与箴言》、《柏士浮》、《O侯爵夫人》等影片,帕斯卡尔•博尼策描写了多条道路,并藉此质询主人公叙事的伪装和圈套及其审慎的疯狂。
2008年11月6日 想读
黑夜的蝴蝶 豆瓣
作者: (法)阿兰·儒弗瓦 译者: 钱林森 / 蔡宏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进入20世纪,提到“艺术”,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巴黎,想到巴黎蒙帕纳斯周边街巷的咖啡馆、小酒吧……这里被誉为是现代文学与艺术的摇篮,孕育了一批后来影响整个世界的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如何践行个体的自由?又给人类文化艺术带来什么样的奇迹?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就是对这场 “艺术大爆炸”的真实记录。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初版于1982年,2004年再版。儒弗瓦作为和超现实主义血气相通的“过来人”与独立自主的同路人,他在重温过往的岁月,重议自己似曾信奉的“主义”这一话题时,有他独特的追求、独立的叙述角度与方式,他赋予描写对象以不同的基调和色彩,注入自己的激情和思考,从而成就了这样一部充溢个性的巴黎(20年代)的艺术史。
这些创作者保持独立,保证了历史上所有个人的最初自由。布勒东的革命个人主义倾向表现在他对精神困苦的新的定义,阿拉贡则表现为他过激的言行和挑衅,毕卡比亚表现为他喜欢否定、反驳的笑容,查拉表现为他所颠覆的文化价值,阿尔托表现在他呼唤内心的深渊上,杜尚的倾向表现在他的 “肯定的讽刺”中,曼·雷则接触艺术的神秘化和改变交流方式,马克斯· 恩斯特表现在对新神话的研究上,苏波表现在他的磁针的“轻”上,米罗在粗暴的表达方式和彻底的简洁上,莱利斯表现在完全揭示语言的真相上,马松则表现在联系直观的思维和感觉的闪光点上。吉吉为超越了小资产阶级的道义而开心不已,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她也是革命个人主义者,南希·库纳德则从她反抗愚昧、反对向往富人生活可以看出她也是革命个人主义者。莫迪利阿尼的倾向表现为自身优雅混合着抗拒,苏丁表现在他对美的风尚的否定,帕斯金则表现在他被性自由所颠覆。是的,每个革命个体都以相同的方式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为之付出一切。
2008年11月6日 想读
热春光 豆瓣
作者: 乔纳森 2006 - 8
本书系一本电影散文的书籍。文稿由四位作者的各个单元集合而成。内容或是针对一部电影,展开有深度有广度的评论;或是就某个主题,挑出一系列的电影展开话题,虽风格各异,但主旨鲜明。四位作者在网络上均有一定的读者群,他们的叙述方式具有网络语言的诸多特征,充满都市时尚气息。评及的电影非最新的影片,多为一些经典的收藏之作,细细读起来,别有一番闲情。

目录:
LIAR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活着》
在时间的另一侧——看《悲情城市》散记
20年后的一杯咖啡——《一一》
执子之手,戏梦人生——重温《霸王别姬》
无穷红艳烟尘里——《剪刀手爱德华》
乔纳森
玩到明天玩到死
热春光一阵冰凉
此生无份了相思
蓝色归途
Rene
《终极奇兵》
没有屋顶的天空——《屋顶芽的小提琴手》
禁忌之恋——《戏梦人生》
天才与疯狂,一步之隔——《美丽心灵》
比永远多一天——《永远的一天》
《无事生非》
赛人
玫瑰玫瑰我爱你
故事,刚刚开始
温暖的绝望
无聊和有趣
颂歌世界
愤怒出真相
拒绝未来
我们都爱查理
比真还真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008年11月6日 想读
反复 豆瓣
作者: [法国] 阿兰·罗伯-格里耶 译者: 余中先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1 - 10
故事发生在1949年11月的柏林,作品主人公HR作为法国秘密情报部门的一个低级间谍,来到了这个满目疮痍的旧都市,他自以为跟这座城市有某种联系,心中勾起了一种模糊的记忆,并不时地追溯到他遥远的童年。今天,他来这里是肩负了一项神秘的使命的,而他的上司却不认为有必要向他揭示该使命的实在意义,只是想给他提供一些必不可少的条件,期望他忠诚而又盲目地完成所交代的任务。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像预想的那样……
2008年11月6日 想读
喬托 豆瓣
作者: 何政廣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2 - 1
2008年11月5日 想读
世界名画家全集--杜菲 豆瓣
作者: 何政广 1998 - 7
作为20世纪初叶现代绘画史开端的野兽主义成员之一--劳尔・杜菲,是一位多元化创作的艺术家。除绘画之外的,他的艺术领域扩展到挂毯、壁画、布料图案设计及陶瓷创作,活泼的曲线运用,成为崭新流行设计的先驱。杜菲和当时的许多艺术家一样,都面临着传统与现代艺术间的许多基本问题。在杜菲的艺术生涯中,曾先后受到印象派、野兽派及立体派的影响,但无论任何画派都不会成为他独创风格的桎梏。在他各种题材的创作中,唯一不变的是他对光与色彩的独特手法,呈现源源不断的活力。本书中辑录杜菲丰富的作品,充分介绍他的艺术与生涯。奔放的线条、鲜丽的色彩、明快的笔触、自由活泼的表现,杜菲的艺术为我们开拓了另一个现代风景与人物画的新视野。
2008年11月5日 想读
失焦 豆瓣
Slightly Out of Focus
9.5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卡帕 译者: 徐振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3
《失焦》是卡帕亲历二战的摄影手记,作品忠实记录了他在战争中经历和感受到的一切。展卷阅读,有时会哑然失笑,而更多的时候,则会让人心情沉重。卡帕深深热爱生命,热爱和平,他厌恶战争,痛恨自己的职业——眼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生死只在一瞬间,任谁也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反差——尤其是当这种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甚至随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然而卡帕却以近乎“冷酷无情”的冷静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他的文字,他的照片,无一不充分体现出这种冷静,而隐藏在冷静背后的,是用生命才能换取的勇气。
作为战地摄影的鼻祖,卡帕有着典型的冒险家的性格,他曾说“战地记者的赌注——他的生命——就在他自己手里……我是个赌徒。”而他更著名的一句话则是:“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他的摄影作品,没有太多的技巧可言,焦点不够准确,裁切不够精当,色调不够丰富……但所有这些“缺点”都无法掩盖其作品的伟大性。
2008年11月5日 想读
纪实摄影 豆瓣
作者: [美] 阿瑟·罗思坦 译者: 李文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纪实摄影表现摄影家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纪实摄影家以冰冷的机器记录边缘景象或被人有意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却往往能借着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参与改造社会的工具。从纪实摄影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没载看,它的批判性和干革命性不言而喻。副产品纪实摄影史就是一部摄影家对人世间的不公、黑暗、动乱、肃削……进行记录、表述与传播的历史。通地影像,他们达到宣传鼓动,进而促进社会变革,使人间更美好的目的。
这本书以平易的文风介绍了当代著名纪实摄影家的贡献,他们的风雨历程、创作理念、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对人性的追求等许多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关于纪实摄影的立体的、全景式的信息。
2008年11月5日 想读
九故事 豆瓣
Nine Stories
8.4 (109 个评分) 作者: J·D·塞林格 译者: 李文俊 / 何上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8
短篇小说集《九故事》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J.D.塞林格继《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出版的第二本书,初版于一九五三年,其中除《下到小船里》《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外,其余七篇均发表于《纽约客》杂志。
《九故事》是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公认的当代经典短篇小说集。
2008年11月4日 想读
我,十三岁,妓女,吸毒者…… 豆瓣 谷歌图书
Wir Kinder vom Bahnhof Zoo
8.3 (11 个评分) 作者: [西德] 凯·赫尔曼 / 霍斯特·里克 整理 译者: 戴明沛 等 作家出版社 1988 - 4 其它标题: 我,十三岁,妓女,吸毒者...
这本书在德国刚一出版就成为一本畅销书。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个个都争相传阅。
这本书本来可以不存在。因为起初只是两位记者——凯·赫尔曼和霍斯特·里克为了研究德国青年问题而打算广泛进行采访。一般地讲,这类采访往往是感人而有趣的。然而,当他们去采访克丽斯蒂娜的时候,谈话刚进行了几分钟,两位记者就被这位姑娘那流畅、生动的叙述所震惊了。他们当机立断,毅然放弃原先的计划,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专心致志倾听克丽斯蒂娜和她母亲,以及他们周围有关人的叙述。
这位年轻姑娘感人肺腑、坦诚细腻的诉说生动描述了她如何抽第一支“白面烟”开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开始在放学后被迫外出卖淫,以图赚钱支付她那每天所需的两针海洛因,这当中还穿插着姑娘妈妈悲痛的忏悔,从而使得本书成了一本独树一格的写实作品。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许多有关吸毒、绝望及至今天世界之腐败的活生生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
正如霍斯特——埃贝哈德·里希特教授在他为本书所作的序言中写道:“这本令人肠断心碎的书为我们所描述的部分青年的不幸和苦恼,远远胜过几十篇由社会学家写出来的分析报告。”
2008年11月4日 想读
电视人 豆瓣
8.3 (27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电视人》是村上春树199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共6篇。小说《电视人》写几个像根据正常人缩小复印出来的小人“电视人”大模大样闯私宅、闯公司的故事。《我们时代的民间传说》写一个在恋爱问题上“理智”得古怪的女孩,她爱上了她的男同学,却不肯和他结婚,理由是按“世间的一般潮流”,女人应该“和年长几岁的人结婚”。同时,她却和他预约了婚后的幽会,理由是“以处女结婚,婚后再无须处女了”。结果,等到那一天真的到来,他却再也热不起来了。《眠》写一个已婚女子整整失眠了一个月,她却品尝到了失眠的快意,因为“人生扩大至了三分之一”。
这些作品体现了作者卓越的想象力,各篇无不出人意表。
2008年11月4日 想读
世界电影史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克莉丝汀·汤普森 / 大卫·波德维尔 译者: 陈旭光 / 何一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1
《世界电影史》是一部在欧美电影史论界广有影响的世界电影史著述,也是一本在西方国家十分畅销的电影教科书,美国许多大学的电影系和传播系均以此书作为教材。此电影史论浩繁渊博,系统周详,上至电影诞生,下至20世纪80年代,主要从剧情(故事)影片、纪录影片、先锋实验影片三大块来综述百年电影发展史。
《世界电影史》电影史的体系架构相当具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电影艺术、电影美学风格、电影大师等方面的系统论述之外,《世界电影史》对电影工业的发展也有资料详尽的独到论述。《世界电影史》无论在电影史的整体外观,还是在某些特殊细节上都提供了对电影史形貌的新颖见解,不仅是一次对世界电影历史的生重新整合,也是对世界电影研究学术史的一次系统探索和批判。
2008年11月4日 想读
电影的本性 豆瓣
作者: [德]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译者: 邵牧君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6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是公认的西方写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理论家。《电影的本性》一书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在书中他建立起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电影理论体系:从电影是“物质现实的还原”这一基本命题出发,阐明电影的全部功能是记录和提示我们周围的世界,而不是讲述虚构的故事。他的结论是,只有拿着摄影机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和拍摄那些有典型性的偶然世界,才能拍出符合电影本性的影片。
2008年11月4日 想读
当代电影分析 豆瓣
作者: (法)奥蒙 等 译者: 吴珮慈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 5
本书相当系统地阐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地区,重要当代电影理论分析流派,对结构主义文本分析,叙事学分析,精神分析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作了完整的的分析和评介,颇为完整的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影思潮与电影分析的发展轨迹,向读者展示了电影和影评界的发展状况,并教会读者如何“看”(分析)电影。
2008年11月4日 想读
巴黎隱士 豆瓣
Eremita a Parigi. Pagine autobiografiche
作者: 伊塔羅·卡爾維諾 译者: 倪安宇 時報文化 1998 - 5
卡爾維諾的頭腦是近代文學最大的傳奇。19篇或長或短的文章,有日記、回憶短文、訪談、短評等。儘管體例不一,卻充斥著卡爾維諾生命歷程的精華內容,化作生命痕跡的海洋,讓我們與之共泳。
2008年10月23日 想读
我們在此相遇 豆瓣
Here Is Where We Meet
作者: 約翰.伯格 译者: 吳莉君 麥田 2008 - 3
約翰.伯格,
這位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美學理論大師,
繼《觀看的方式》、《另類的出口》、《另一種影像敘事》後,
2008年的最重要半自傳性代表作,帶領我們穿越藍色里斯本的時空。
他同時也是一位文化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劇作家,
透過探究攝影本質與文字論述,
影響了我們這個世代對影像與文字間有何關聯的思考方式。
八個篇章,八次相遇……約翰?伯格在記憶中,生離死別中,愛與成長中,逐步構築出的介於真實與虛幻、過去與現在的前半生。
這不是一本傳統的小說、回憶錄、散文或傳記,而是一種混雜了這些文體的嶄新文類,即New Statesman所謂的「未來的文類」:「是虛構,但非傳統小說;是作者的第一人稱,但非回憶錄;是在時間與空間中自由穿梭的描述,但又始終是立足於當下;是一篇無悔的告解,也是對感知與情感的深刻挖掘。」
故事從里斯本五月底的一個炎熱午後,伯格在公園長椅上遇見他死去十五年的母親,拉開序幕。
「我們在此相遇」,相遇的地點、相遇的人物,相遇的時間,相遇的歷史,因為在此相遇而成為的自我與人生。
2008年10月23日 想读
毕加索的成败 豆瓣
作者: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连德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迄今为止关于毕加索的最重要的著作。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显现它的价值,一部沉思、雄辩、批判性的传记,颠覆性和悲悯心兼具。——卡纳迪(John Canaday),《新共和》(New Republic)
...
毕加索被公认为20世纪最具魅力光环的艺术家,他的一生被各种传奇事迹所环绕。
伯格以批评家的身份,从毕加索出生背景、时代氛围、画作分析,时间横跨西班牙的孩提时代到他的最后岁月。穿透笼罩在这位艺术家周遭的光环,试图去再现艺术家的真实处境:毕加索的成功使他与世隔离,并且使他的创作题材匮乏;当友人们努力使他快乐时,他却独自面对年华老去、创作力衰退的孤绝困境。在他生命的终点,伯格说,毕加索成为第一个用油彩咒骂的画家。作家以悲悯之心和独到见解写下了画家一生,带给读者一种直指内心的震撼。
...
影像阅读>>约翰·伯格作品
观看之道
看:摄影,绘画与视觉艺术
毕加索的成败
另一种讲述的方式
另类的出口
2008年10月23日 想读
荒谬的真实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孙京涛 译者: 孙京涛(编译)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 2
这是一本美国著名女摄影家黛安·阿勃丝的传记,也是她的摄影作品和生活照片的合集。 本书叙述了她一生中的关键事件和生活中的奇特、隐秘的事情。
2008年10月23日 想读
艺术与设计 豆瓣
8.4 (14 个评分)
《艺术与设计》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主管的我国唯一一份设计艺术类国家级刊物,同时也是亚洲发行量最大的设计艺术类刊物(目前期发35000册),《艺术与设计》杂志以全新年面目、视角为全国各广告公司、设计公司、出版社、报刊社、设计艺术高校、电视台等的设计意人人员服务。刊物着重创意与思维,每期均以大量篇幅刊登国际、国内的的优秀设计作品。
----
[ 注 ] 《CASA國際家居》是《艺术与设计》旗下的刊物,因此采用了统一的ISSN编号,这里以 又名 的形式标出,便于搜索,评论时请注明。-- 豆瓣团队
2008年10月2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