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Combats 豆瓣
作者: 橫山裕一 译者: Celine Nicolas Editions Matiere 2004
2008年11月10日 想读
IL TRENO 豆瓣
作者: 智海 / Chihoi 译者: Giovanna Puppin Canicola 2008
2008年11月10日 想读
味道/聲音 豆瓣
作者: 陳慧 同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0
本書乃作者繼《拾香紀》後又一力作。共收兩個故事 ──〈味道〉和〈聲音〉。作者通過其獨特的分章結構,記述兩個分別有關味道和聲音的故事,令人再三回味。
2008年11月10日 想读
中国与达尔文 豆瓣
作者: (美)浦嘉珉 译者: 钟永强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 8
查尔斯•达尔文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却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进化论是最先对中国人造成的冲击的重要的西方学说之一。而且在马克思主义获得真正立足之前,它还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主义”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的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学。
美国学者浦嘉珉的这部著作详尽研究了达尔文文学说在中国传播、接受及其影响。作者从思想史的角度重新评价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达尔文学说的“正读”与“误读”,展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为使中国“适应”或“摆脱”那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而进行的漫长努力,虽然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受到各种各样的歪曲,但进化学说的许多重要概念还是在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的生存环境之中成为不证自明的“法则”,它们确实影响到中国的维新派、共和派、无政府主义者和革命派的实际行动,并且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传播铺平了道路。
2008年11月9日 想读
风之影 豆瓣
La Sombra del Viento
8.1 (47 个评分) 作者: [西班牙] 卡洛斯·鲁依斯·萨丰 译者: 范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0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巴塞罗那,达涅尔十一岁生日那天,父亲带他前往“遗忘之书墓园”,这是一座专门收罗为世人所遗忘的各种书籍的图书馆。在父亲的怂恿之下,达涅尔挑了一本胡利安·卡拉斯的小说《风之影》,并且深深为之着迷。于是他开始寻找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却惊讶地发现一名自称“谷柏”的畸形男人,正四处寻找卡拉斯的所有著作,并欲将之焚毁殆尽。而达涅尔手中的这本《风之影》很可能是最后一本。原本一场单纯的文学寻根之旅,却意外开启了通往巴塞罗那阴暗过去的恐怖冒险之门。当神秘作者胡利安的轮廓一点一滴浮现时,达涅尔的人生却也逐渐和他产生重叠,若不及早找出真相,他身边的至亲至爱,都会沦为谋杀、魔法与疯狂的牺牲品……
这是一段因追索书中潜藏的灵魂而展开的传奇旅程。在巴塞罗那的光与影中,人性、爱欲、仇恨重重交叠,飘荡如风中的幻影。
2008年11月7日 想读
艺术与错觉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译者: 林夕 / 李本正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 9
《艺术与错觉》的主题旨在回答艺术为什么会有一部历史。贡布里希教授从一个我们日常惯 见熟闻,可不是出于无知便是由于自命不凡而不悄一顾的问题――艺术家们在描绘现实时为 人什么会用如此众多的风格――开始,重新检验了许多在我们看来已经理所当然的观念,改 变了我们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理解。作者在论证中广泛地涉猎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和现代科学 的许多分支,使其论题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基础,而且还获得了某种科学的精确性。这部著 作出版于1960年,至今仍在艺术界、美术界、哲学界引起广泛的讨论,它已成了20世纪西方 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不仅在人文科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了自然科学领域 。
2008年11月7日 想读
西方字体设计一百年 豆瓣
作者: 路易斯·布莱克威尔 译者: 许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 1
本书以每十年为一单位,对20世纪字体的设计历史以及平面设计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分析。本书讲述了当今字体设计的各种趋势,这些趋势就是在这一个又一个十年中可见的一种连续变化。本书所涵盖的主题包括:大规划生产的形成;艺术指导的诞生;线格的出现(以及后来遭到的反对);非印刷媒介的发明与Macintosh系统的采用,以及该系统如何带领那些数字技术催生的新一代设计师向前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引发了一场关于平面设计和字体设计实践的革命。本书实际是路易斯·布莱克威尔经典研究的修订版,它援引了最新的实例,并对数字革命所带来的一些显著变化作出分析,布莱克威尔特别关注了显示屏使用类型的发展以及其它同因特网出现相关的各项新发明。本书还介绍了设计师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些因各种变革而带来的不利结果,在绪论部分中,作者还提出了字体造型设计以及用户在新千年中所面临的问题。
本书配有300幅以上的插图,对现代字体设计行业中先驱性的设计试验进行了人文意义上的评定,并结合有一篇简洁的历史背景介绍。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设计师、学生以及一般读者得以了解20世纪西方字体设计的发展以及字体设计在未来实践中所要遇到的各种关键问题。
2008年11月7日 想读
尺八古琴考 豆瓣
作者: 黄大同 2005 - 8
此书收集了中日两国著名学者对尺八、古琴这两门乐器的研究成果,其内容涵盖尺八的源流演变、中日尺八的传承关系和比较、尺八与其他同类乐器的比较、日本尺八的现状和将来,中日两国的古琴琴乐、琴谱、琴调、琴徽、古琴流派等。该文集不仅是尺八古琴研究的成果体现,也为学人从事其他乐器研究提供了视角和方法的参照。
2008年11月7日 想读
知识分子与大众 豆瓣
作者: [英] 约翰·凯里 译者: 吴庆宏 译林出版社 2008 - 9
《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学知识界的傲慢与偏见(1880-1939)》对现代之初的知识界发动了猛烈攻击,以清晰的条理和富于雄辩的论述向我们揭示了现代文学的大人物们身上的阴暗面:他们蔑视和憎恨普通人,甚至达到了毁灭人性的地步。
2008年11月6日 想读
日美文化冲突 豆瓣
As We Saw Them The First Japanese Embassy To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 三好将夫 译者: 李宝洵 / 王义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本书是美籍日本理论家三好将夫的一部重要著作。在美国和日本两地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日本在19世纪的外交使团在美国的历史遭遇。作者根据使节团成员的记载,也根据美国方面有关此事的文献记录,并将更大范围内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从而勾勒了一幅完美的历史画卷。本书主要关注的是,使节团的派遣有何背景?使节团到了神秘的西方有何遭遇?访问的历史意义何在?
2008年11月6日 想读
现代汉诗 豆瓣
作者: (美)奚密 译者: 宋炳辉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8
这部著作是海外第一部通论中国现代诗歌的研究著作。作者审视了诗的理论与创作,对其作了文学的与历史的定位,以此阐释了现代汉诗何以会取现在的路径,并与三千年的中国旧诗传统相对照。
作者认为,中国现代汉诗,是对业已丧失活力的古代文学传统的反抗,也是对20世纪迅速变化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状况的反应。她论述了促成诗之革命的诸多因素,指出随着终极价值体系的丧失,文学所扮演的角色也随之变化。现代汉诗,作为一个私人的、内向的、与众不同的世界,传统诗歌中不能想象的艺术实验可以轮番试行。作者强调中国现代诗所独有的文体风格特征,还论述了1917年后的中国现代诗对西方现代性影响的自觉接受,既是中西合壁,又是传统的变体。
2008年11月6日 想读
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 豆瓣
作者: [法]马塞尔·雷蒙 译者: 邓丽丹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 - 4
《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内容简介:波德莱尔身上所体现的异常复杂的“人的灵魂”,以及他对于浪漫主义最强烈的要求的关注首先为他何以如此影响深远做出了解释。既想高高矗立以至觊觎“王位和权力”,又需要享受罪恶的烈性烧酒,轮换着、有时同时被两个极端所吸引和抛弃——爱情呼唤仇恨并以仇恨为养料——受到这种残酷的双重感情的煎熬,人最终禁锢在自我中心,心醉神迷以致不能自拔。“绝对坦诚,新颖独特的手法”,或许如此。然而在成为一种艺术手段之前,这种“坦诚”回应了波德莱尔身上一种迫切的需要,即彻底尝试自身可能承受的一切,并且以一种极端的意志力培植他特殊的内心世界。“所有的哀歌作者都是恶棍”他说道。在他看来,这只不过是些忙忙碌碌地干着自欺欺人的营生的人。他既是唯灵论者,同时又是唯物论者,在某种意义上,没有人比他更成为其躯体及其“模糊感知”的奴隶了。再者,由于与传统的道德和精神决裂,他把肉体和精神之间紧密的关系作为一种明显的事实接受下来,他在其后的诗歌创作中极善于开发这个事实所导致的最初后果。充满慵懒气息的香味能够支配其所有能量以至“改变灵魂”。对于最高与最低、潜意识的需求与高级的向往之间这种长期以来不为人所知的关系的深切感知,一言以蔽之,这种对于心理生活的统一性的感悟,这就是波德莱尔的诗章最重要的启示之一。
2008年11月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