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被打扰的午睡 豆瓣
作者:
菲力普・德莱姆
译者:
怀宇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 4
法国作家菲力普·德莱姆被称为“细微派”大师,他的宗旨是“细微之处见乐趣”,在选材上关注细小题材,其《第一口啤酒》曾获得1997年度格朗古西耶大奖。 在近二十年的写作生涯里,菲力普 ·德莱姆发表了近三十本书,其中有小说也有散文。相形之下,德莱姆的短小的散文成就更高,他不无自豪地宣布自己“发现了一种文学形式”,尤为重要的是,这类短文开创了一种十分“法国味”的风格——“细微主义”。 “细微主义”首先体现在篇幅上,德莱姆作品的典型长度译成中文大概千字以内,颇像中国明清的尺牍小品。法国评论界常常提及德莱姆继承了普鲁斯特的传统,二者的确都够“细腻”,但是普鲁斯特能把一块小玛德莱娜点心铺衍成洋洋万字的篇幅,是以繁复为美,德莱姆却是该收手时就收手,是以简洁为务。 “细微主义”的另一特色是具象。法国文学中从来就有“物本主义”的传统,重视物质细节的精雕细刻,比如巴尔扎克写老葛朗台,一直写到鼻尖上的肉瘤乃至肉瘤上的血管;左拉写《娜娜》,不惜买通流氓躲在妓女床下听人家和嫖客对话;只是到了“新小说派”走火入魔,物的汪洋淹没了人的踪影,搞得名声响亮但是难以卒读。德莱姆的文章如果看题目也很“物本”,比如《墨水漏痕》、《小块面包皮》、《牙钻》、《里昂小酒馆》,但是这里有人的视角和人的感受,也有典型场景和典型人物,更贴近的是福楼拜的传统。法国人爱说,真正的上帝在细节中,其实,真正的文学也在细节中,德莱姆的短文正是通过细腻丰富的细节刻画,于一叶一沙中让人窥见生活的本真。 “细微主义”的最大特色在于取材,这方面与法国印象主义画派异曲同工。在印象主义画家笔下,干草堆、大教堂、麦田、运河、小咖啡馆、乃至农人的鞋子,一切皆能入画。题材不需要重大,处理也不需要郑重其事,这里没有什么象征和隐喻的东西,有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美感。德莱姆也善于在日复一日的寻常生活中发现微小的题材,他写垃圾,写墨水漏痕,写餐具上的图案,写闭上眼睛时眼皮后面不断变化的光斑;他写打手机时微斜着脑袋的姿势,写在车站迎接朋友时小小的担心,写进酒馆前最后慢下来的几步。按照德莱姆的自叙,“短文是与人们想停止的时间的一种关系”,它们是逝水年华的一幅幅照片,在对习以为常的生活加以陌生化处理后,隔着时空的距离,自有一种朴实无华的美。 看德莱姆的散文,容易让人想起金圣叹的“不亦快哉”,想起清少纳言的“有意思”,其中自有一种淡淡然、欣欣然的意趣。不过,德莱姆的超越之处在于他又没有仅仅写乐趣,而是退后一步,写出了乐趣之外的尴尬、懊恼、沮丧和矫情;更特别的是,他写出了在这种种不愉快之中的诙谐内核,因此有了种自嘲的况味,也显示出法国式的达观和幽默。
印象派画家的日常生活 豆瓣
作者:
[法]让—保尔·克雷斯佩勒
译者:
杨杰
/
王奕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6
本书系“巴黎丛书”红色系列之一本。 “印象派”近乎昙花一现的创作活动持续了不足20年,即从1863年的落选者沙龙到1883年马奈辞世的那段时期。 今天的人们看到印象派作品居然价值连城时,热衷道听途说就往往会使人们过分夸大印象派画家在其事业初期所经历的各个方面的困难。本书既不讲述印象派的历史,亦非印象派画家的传记集,其宗旨在于再现那些以落选者沙龙为起点、开始向始终受到官方保护的没落学院派发起进攻的画家的生活和创作状态。 印象派画家的历史往往被蒙上传奇的面纱,致使真实扭曲变形。将印象派画家从传说中脱离出来、还他们于真实的日常生活之中,使读者能够以全新的角度评价和欣赏法国艺术史上那个独特的时期,这就是本书的目的。
艺术之名 豆瓣
作者:
蒂埃里﹒德﹒迪弗
译者:
秦海鹰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1
- 10
人们恐怕一直会为我们这个时代视为合法的这一现象发出赞叹或感到不安:一个人可以不是画家、作家、音乐家、雕塑家或电影人……可却是一个艺术家。或许是现代性创造了总体艺术吧?
在整个现代时期,“这是艺术”的提法较之其他提法如“这就是美”更为得体,后一种提法表现的是一种总体的美学判断,事情难道不是这样? 因此得提到小便池一事。它作为作品是由一个名叫马塞尔·杜尚的人于1917年某一天选择的。它取得了艺术的、反艺术的和无政府主义艺术家式的成绩,从最好的和最坏的两个方面启发了杜尚之后的许多艺术家。人们曾因此而说:“这是艺术。”这本书又一次这样说。如此之后,它在它所涉及的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关于现代性的问题。
在整个现代时期,“这是艺术”的提法较之其他提法如“这就是美”更为得体,后一种提法表现的是一种总体的美学判断,事情难道不是这样? 因此得提到小便池一事。它作为作品是由一个名叫马塞尔·杜尚的人于1917年某一天选择的。它取得了艺术的、反艺术的和无政府主义艺术家式的成绩,从最好的和最坏的两个方面启发了杜尚之后的许多艺术家。人们曾因此而说:“这是艺术。”这本书又一次这样说。如此之后,它在它所涉及的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关于现代性的问题。
被历史控制的文学 豆瓣
作者:
安娜·西莫南
译者:
吴岳添
/
段映虹
…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
- 7
ANNESIMONIN
LA LITTERATURE
SAISIE PAR
LHISTOIRE
NouveauRomanetguerre
d’AlgerieauxEditionsdeMinuit
年轻的法国学者西莫南用了十几年时间研究午夜出版社的历
史,最终把握住了它的性格:以不顺从为己任。如果说午夜出版社
半个世纪的出版经历集中了先锋文学的所有因素――遭受责难,
被查禁,然后是至高的荣耀,那么,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被历史控
制的”。西莫南的这份报告出乎意料地让我们了解到午夜出版社在
“书面文学”新小说之外的另一面:揭露法国军队在阿尔及利亚动
用酷刑的“介入文学”。两条看似无关的平行线在“121人声明”事件
中交叉并合,使午夜出版社和新小说都具有了一种道德性。
安娜・莫西南(1963年生),1985年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1986
年以一篇《1947年至1948年的午夜出版社:一个文学出版社的起
源》获“20世纪历史研究深入文凭”,1993年获博士学位。她已发
表的关于午夜出版社的论著还包
括:《1942至1955年的午夜出版社:
以不顺从为己任》(1994,528
页),《午夜出版社和瑟耶出版社:
面对阿尔及利亚战争的两种出版策
略》(1991)。
LA LITTERATURE
SAISIE PAR
LHISTOIRE
NouveauRomanetguerre
d’AlgerieauxEditionsdeMinuit
年轻的法国学者西莫南用了十几年时间研究午夜出版社的历
史,最终把握住了它的性格:以不顺从为己任。如果说午夜出版社
半个世纪的出版经历集中了先锋文学的所有因素――遭受责难,
被查禁,然后是至高的荣耀,那么,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被历史控
制的”。西莫南的这份报告出乎意料地让我们了解到午夜出版社在
“书面文学”新小说之外的另一面:揭露法国军队在阿尔及利亚动
用酷刑的“介入文学”。两条看似无关的平行线在“121人声明”事件
中交叉并合,使午夜出版社和新小说都具有了一种道德性。
安娜・莫西南(1963年生),1985年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1986
年以一篇《1947年至1948年的午夜出版社:一个文学出版社的起
源》获“20世纪历史研究深入文凭”,1993年获博士学位。她已发
表的关于午夜出版社的论著还包
括:《1942至1955年的午夜出版社:
以不顺从为己任》(1994,528
页),《午夜出版社和瑟耶出版社:
面对阿尔及利亚战争的两种出版策
略》(1991)。
后现代状况 豆瓣
作者:
利奥塔
/
Jean Francois Lyotard
译者:
岛子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6
- 6
内容提要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当代文
艺思潮之一,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
起,不久波及德国、日本,在前苏联及其它国
家也有所反应。一般认为它与自19世纪后半
期以来盛行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主义不同。有
人认为是对现代主义的反驳,有人认为是现代
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进入信息社会、新技术
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各种危机的产物。后现
代主义问题涉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和
西方及前苏联文化、文学倾向的认识和评价,
是一个有关全球文化处境的问题,因此引起人
们的关注,我们对它也应该有所了解。
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是当代法国后结构
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曾任巴黎第八大学和美
国加州大学哲学教授。主要理论著作有《利比
多经济学》(1974),《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
的报告》(1979),《公正》(1984)和《多元
共生的词语》(1986) 等,《后现代状况》一
书,曾经在80年代初引起西方哲学界有关后
现代主义问题的深入论争,至今仍被认为是研
究这一课题的经典著作之一。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着重探讨当代
西方后工业社会中的知识状态嬗变,试图以语
言应用学(Pragmatics)观念与方法解释当代
资本主义社会变异和文化症状。与其他几种后
现代主义理论阐释不同,利奥塔既不像丹尼
尔・贝尔那样从社会系统论角度去说明后工业
社会的“文化矛盾”和信仰危机,也不像尤根・
哈贝马斯那样提出“晚期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
并企图重建理性的交流沟通理论,又疏离弗莱
德里克・詹姆逊将后现代文化生产叠合于资本
主义经济逻辑的整体论思维,他从语言资讯
(competance)及其运用规则的差异着眼,深
入论证作为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元
话语(metadiscOurs)的衰竭枯萎,以及因此
产生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化局域。这种
强调知识“不可通约”和开发不同语言岐见的后
结构主义观念,虽然同西方马克思主义、新保
守主义思潮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释多有冲突纠
纷,毕竟作为重要的歧见给这场论争供述了新
的话语内容。同时,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话语对于西方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的影响颇大。
至今,由他所激发的关于“艺术表征危机”的论
争,仍在“众声喧哗”的氛围中持续进行。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当代文
艺思潮之一,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
起,不久波及德国、日本,在前苏联及其它国
家也有所反应。一般认为它与自19世纪后半
期以来盛行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主义不同。有
人认为是对现代主义的反驳,有人认为是现代
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进入信息社会、新技术
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各种危机的产物。后现
代主义问题涉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和
西方及前苏联文化、文学倾向的认识和评价,
是一个有关全球文化处境的问题,因此引起人
们的关注,我们对它也应该有所了解。
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是当代法国后结构
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曾任巴黎第八大学和美
国加州大学哲学教授。主要理论著作有《利比
多经济学》(1974),《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
的报告》(1979),《公正》(1984)和《多元
共生的词语》(1986) 等,《后现代状况》一
书,曾经在80年代初引起西方哲学界有关后
现代主义问题的深入论争,至今仍被认为是研
究这一课题的经典著作之一。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着重探讨当代
西方后工业社会中的知识状态嬗变,试图以语
言应用学(Pragmatics)观念与方法解释当代
资本主义社会变异和文化症状。与其他几种后
现代主义理论阐释不同,利奥塔既不像丹尼
尔・贝尔那样从社会系统论角度去说明后工业
社会的“文化矛盾”和信仰危机,也不像尤根・
哈贝马斯那样提出“晚期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
并企图重建理性的交流沟通理论,又疏离弗莱
德里克・詹姆逊将后现代文化生产叠合于资本
主义经济逻辑的整体论思维,他从语言资讯
(competance)及其运用规则的差异着眼,深
入论证作为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元
话语(metadiscOurs)的衰竭枯萎,以及因此
产生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化局域。这种
强调知识“不可通约”和开发不同语言岐见的后
结构主义观念,虽然同西方马克思主义、新保
守主义思潮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释多有冲突纠
纷,毕竟作为重要的歧见给这场论争供述了新
的话语内容。同时,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话语对于西方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的影响颇大。
至今,由他所激发的关于“艺术表征危机”的论
争,仍在“众声喧哗”的氛围中持续进行。
伊夫·克莱因 豆瓣
Yves Klein, le feu au coeur du vide
作者:
皮埃尔·雷斯坦利
译者:
曾晓阳
2001
- 1
《空心之火》:书名是动人的。本书的目的在于将伊夫·克莱因作品中的火定位在虚幻的投影、典礼象征及艺术实践三重层面上。这一分析的三重层面将单色画家的火道路置于加斯东·巴什拉尔的哲学默想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的中途,也就是说炼金术思想的中心。
皮埃尔·雷斯坦利,由于他自一开始就对伊夫·克莱因的作品极为喜爱,他成为唯一一个有能力对在火的影响下的人和作品重新提出来讨论的当代艺术史家。
对伊夫·克莱因的这一极为独特的重读,将为一部分人开启一些意想不到的反思境域,对另一部分人而言则肯定不那么出乎意料,这些人坚信“在空之心中一如在人之心中,有一些燃烧的火。”
皮埃尔·雷斯坦利生于1930年。1960年在巴黎、米兰创建了新现实主义者团体。他激情而常常引起论战的活动使他成为艺术舞台上的一位出色人物,闻名于全世界。
皮埃尔·雷斯坦利,由于他自一开始就对伊夫·克莱因的作品极为喜爱,他成为唯一一个有能力对在火的影响下的人和作品重新提出来讨论的当代艺术史家。
对伊夫·克莱因的这一极为独特的重读,将为一部分人开启一些意想不到的反思境域,对另一部分人而言则肯定不那么出乎意料,这些人坚信“在空之心中一如在人之心中,有一些燃烧的火。”
皮埃尔·雷斯坦利生于1930年。1960年在巴黎、米兰创建了新现实主义者团体。他激情而常常引起论战的活动使他成为艺术舞台上的一位出色人物,闻名于全世界。
达利的秘密生活/一个天才的日记 豆瓣
作者:
(西班牙)萨尔瓦多.达利
译者:
陈训明/等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7
- 1
SALVADOR DALI
萨尔瓦多・达利是本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之一。
在《达利的秘密生活》和《一个天才的日记》中,作者始终
宣称自己是现代艺术文化的救世主,每天都在创造丰功
伟绩,但字里行间却让读者贴切地感受到天才的平凡和
平凡的强大生命力,这无疑是众多天才自传中难得的一
次文体策划的成功。
这两本书同时也是优秀的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
直觉、梦境、幻觉的状态中展示着超现实主义文化的力量
和一种超越逻辑的逻辑。
萨尔瓦多・达利是本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之一。
在《达利的秘密生活》和《一个天才的日记》中,作者始终
宣称自己是现代艺术文化的救世主,每天都在创造丰功
伟绩,但字里行间却让读者贴切地感受到天才的平凡和
平凡的强大生命力,这无疑是众多天才自传中难得的一
次文体策划的成功。
这两本书同时也是优秀的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
直觉、梦境、幻觉的状态中展示着超现实主义文化的力量
和一种超越逻辑的逻辑。
时间―影像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勒兹
译者:
谢强/蔡若明/马月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
- 8
几乎可以这样说,德勒兹谈电影的两卷本著作也许是你这辈子所能读到的最深刻的电影论著了。为何如此绝对?因为跟你同时代的思想家们未必有希望超越德勒兹。
德勒兹是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跟他不相上下的哲学家尚有几位,可惜他们都没有写过电影方面的论著。《电影2:时间-影像》是两卷本著作的第二卷,第一卷的题目是《电影1:运动-影像》。现在我们不必追问为什么中译本先推出第二卷,而不是先推出第一卷,或者同时推出。热爱电影的读者,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去书店把它抢购到手,因为该书只印了3000册,而中国有多少热爱电影的人会跟你竞争啊!
德勒兹是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跟他不相上下的哲学家尚有几位,可惜他们都没有写过电影方面的论著。《电影2:时间-影像》是两卷本著作的第二卷,第一卷的题目是《电影1:运动-影像》。现在我们不必追问为什么中译本先推出第二卷,而不是先推出第一卷,或者同时推出。热爱电影的读者,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去书店把它抢购到手,因为该书只印了3000册,而中国有多少热爱电影的人会跟你竞争啊!
西方雕塑二次大战前后的范例 豆瓣
作者:
陈卫和
1993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