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嫌疑人X的献身 Goodreads 豆瓣
容疑者Xの献身
8.7 (99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东野圭吾 译者: 刘子倩 南海出版公司 2008 - 9
百年一遇的数学天才石神,每天唯一的乐趣,便是去固定的便当店买午餐,只为看一眼在便当店做事的邻居靖子。
靖子与女儿相依为命,失手杀了前来纠缠的前夫。石神提出由他料理善后。石神设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局,令警方始终只能在外围敲敲打打,根本无法与案子沾边。石神究竟使用了什么手法?
2008年11月16日 想读
单行道 Eggplant.place 豆瓣
6.4 (3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王才勇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3
这本书是本雅明的名作之一,一部意象集。这些意象都是他所生活的时代中的真实事物,比如邮票、加油站、早餐室、中国古董、手套、时钟,建筑工地、海报、啤酒馆等等,当然还有梦境。本雅明对这些事物的处理不是找一堆概念来辅佐,而是直接从事物本身深挖下去,找出文化深处与人的感性、理性深处的暗流。本雅明所观注的这些事物已随着时间而逝,但是本雅明的思想却仍然新鲜,对当今世界的学术、思想界依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2008年11月15日 想读
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王才勇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7
20世纪最富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西方知识分子中充分注意到摄影的极少数人中的一个。他的《摄影小史》(1931)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年)堪称摄影、文化理论的经典著作,也是当今方兴未艾的文化研究领域的必读之作。
与他的法兰克福学派同仁阿多诺、霍克海姆对大众文化以及文化工业所持的坚决批判立场不同,本雅明的思想中对于技术对艺术领域的介入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充满了悖论。他对艺术复制和文化工业的一些辩护性观点和看法也使得他得以特立独行于法兰克福。在《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着重分析了摄影的出现对现代文明的重大影响,尤其是对艺术活动的革命性颠覆。他认为以摄影(包括电影)为代表的机械复制手段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艺术的认知方式,并预言机械复制的手段将最终消解古典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权利将从“专业人士”手中解放出来,成为普通公众的一般权利。本雅明在这两本著作中提出的有关“震惊体验”、“韵味的消散”、“复制/创造”等概念和观点对现代摄影理论和文化理论影响深远。
江苏人民出版社此次将本雅明的这两本经典著作重新集结出版,并配以精心挑选的插图近百幅,译者王才勇先生的译本更是从德文原著而来,本书的精彩与经典无可怀疑。
2008年11月15日 想读
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 豆瓣
The Concrete Blonde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迈克尔·康奈利 译者: 蔡立胜 新星出版社 2007 - 6
他们叫他“玩偶制造者”…… 几年后,哈里·博斯因为杀了“玩偶制造者”丘奇被送上法庭,因为他误以为对方手里有把枪,实际上丘奇从枕头底下掏出来的不过是顶假发。与此同时,又一个号称是“玩偶制造者”的人出来了,他告诉警方混凝土下有一名被埋起来的金发女郎。博斯在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身上看到了“玩偶制作者”的杀人签名。
现在博斯要面对的不止是滥用警力,而是根本就杀错了人。
“他在脑子里重新回忆杀死诺曼·丘奇的画面:他被一枪击中,然后赤裸的身子无助而又沉重地落到了床上。那个垂死的人的眼神一直跟着他。4 年后,那个情境依然清晰如昨日。他想知道为什么会那样。为什么他记得诺曼·丘奇的脸,但却不记得自己母亲的样子。我也有一颗黑暗的心吗?博斯问自己。我有吗?”
2008年11月15日 想读
逛书架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逛书架编辑小组 重庆出版社 2006 - 1
《逛书架》是台湾的几位“重度书痴”搞出来的。内地版甫一问世,就被书友批评,说是封面设计太难看,够不上爱书人的要求。实际上,我觉得,书中的采访的部分也不能令人满意,因为记者显然对书籍知之不深,问题都问不到点子上,介绍语中常有外行话,让人恨不得走上前拨开他们,直接向藏书家发问。
不过,《逛书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呈现了十几位台湾爱书者的书房全景,让书迷得到“窥探隐私”的快感。其中杨泽、陈苍多、陈建铭、张大春等人,是在藏书界久享大名的人物,“登堂入室”,直接看到他们的收藏,应该是许多书迷做梦都不曾想到的美事。不知别人是怎样,反正我是把杨泽书架上能看得清楚的每一本书的书脊都浏览了一遍,那上千本看下来也着实让我费了很多工夫。此种乐趣有时不足为外人道,识者自知,不识者强聒亦无用。
2008年11月13日 想读
书天堂 豆瓣
作者: 钟芳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全书共分"书人"与"书地"两大部分:
书人的第一篇《高科技与古董书》,即介绍了约翰·沃诺克( John Warnock ),网络软件公司Adobe Systerms, Inc.的创办人,他同时也是位古董书收藏家,成立了Octavo公司,成为西方印刷文明打通古登堡时代到电子书时代的桥梁。其他精彩的内容还有老杂志、藏书之乐、黑胶片、书衣、吃书节、书梯、书架、图书馆之爱与书人老少配(例如约翰逊与博斯韦尔等),可说是与西方书业的各路英雄好汉一场场精彩的对话谈。
书地中的《电影中的书店风景》,可说是书店业与电影艺术的情景交融,其他如《随处与书相逢》、《机场书店》、《蓝道之家古书店》、《书迷的香格里拉》、《爱书人的金矿》等,虽然都可以说是她的前一本书《书店风景》的延伸,但是写作境界的提升,已经到达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作者采取全景式的深度采访、深度报道、深度刻画,优游穿梭在形形色色的书地之间,摩挲与装帧、出版、修复、搜藏、拍卖等相关的书事;解读那些具有传奇性格的书人,进而成为第一位西方书籍的专业记录者。
《书天堂》不只讲世界各地的书店,还讲述了与书相关的人、事、地,新书之所以取名《书天堂》就是因为“她的天堂是由书构成的”。
----------------------
目录
Acknowledgments
前言
高科技与古董书
越陈越美丽的老杂志
藏书之乐
黑胶唱片与书
封面故事
书痴吃书
打造百年书梯
书架与我
图书馆之爱
书人的魅力
查灵歌斯路84号
随处与书相逢
机场书店
电影中的书店风景
古书嘉年华
书籍拍卖的变与不变
摩根图书馆
蓝道之家古书店
书迷的香格里拉
爱书人的金矿
后记
2008年11月13日 想读
做书店 豆瓣
作者: 徐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做书店,不管做什么样的书店,理念的支撑是必需的……没有理念支持的书店,哪怕很豪华很奢侈,也将找不到它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书店,多一家或少一家,其实无所渭。
对书店打折销售,我素来持反对的态度,而且是坚决地反对……书店自己主动打折,或许是书店以为这是救自己的好办法,以为一打折就有市场份额就能与别人竞争了。从这些年的情况看,似乎并没有哪家书店靠这法子创下品牌最终活得好好的。
我们不能脱离这20年来收入的变化以及其他商品的价格变化米讨论fj价贵不贵。20年前的大毕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第一年拿多少?……当时我们没钱买车买房,不觉书价高,现在似乎除了房价药价,就是书贵了。我们是否计算过一年的收入、支出以及用于图书消费的比例,算一下这个比例20年间的变化?
市场淘汰书店早已成了家常便饭,而对于出版社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严酷无情,我们没有看到有一家出版社是由于经营问题失去市场从而在市场上消失了的。这不应该视作国内出版业的奇迹,这只不过验证了图书市场远未真正市场化。
2008年11月13日 想读
书店风格 豆瓣
作者: 汪耀华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 2
两年前,我曾给自己画了一个草图,准备集中点时光编写几本书。今年年初,开始集中撰写这本《欧洲三地读书笔记》,现在承蒙王亚民社长的关照得以出版,对我是个鼓励,希望喜欢这类选题的读者也会认为是一件好事。

不能出国开眼界是一种悲哀,出国只是购物、拍照、观光也是一种无奈,领导同意你公款出国,这不是很容易的。好像我连续几年出国,也使领导有点为难。难得的几次出国,我都会很职业地东张西望,尽管语言有障碍,我依然收获不少。只有收入有限、出境不便,不能随意地观赏。

看了欧洲的书店、书展,差距也就找到了,我们有着太多的刻意、太多的痕迹、太多的奢华。

出国的时候,买书拍照,还从书店收集了一些书签、广告、书目等等,处处留心使我可以不时地从小处着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一个城市因为有着不同的书店而使我更加关注,巴黎的书店与莫斯科的书店总是不同的,不像麦当劳可以“克隆”,这种书之旅也成了我人生的一种经历,断断续续地写出,终算做成了一件事。一高兴,就请几位同事吃了顿饭。

感谢我的同事和1/3工作社为本书的制作费力!
2008年11月13日 想读
坐拥书城 豆瓣
At Home with Books
作者: [美] 埃斯特尔·埃利斯 / 卡洛琳·西博姆 译者: 陈焱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9
《坐拥书城》是一本关于爱书人的书,里面记述了四十位书迷;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嗜书如命,所筑的书房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些爱书人向我们显示了用作闲览的房间,加上放置藏书的种种巧思,就能让任何一个房间变成书房。
另有特别撰写的章节,谈及如何对藏书进行整理、分类、编目;如何护理藏品;如何收藏保存珍本;如何搜寻绝版书;以及关于书房家具、照明、书架等知识。
2008年11月13日 想读
书店的灯光 豆瓣
The Yellow-Lighted Bookshop
8.0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刘易斯·布兹比 译者: 陈体仁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10
《书店的灯光》这本书是作者关于书店的回忆,也涉及到书与书店的历史。
在书中,作者不仅描绘了书店的氛围,回忆起自己阅读的启蒙,准确的将人与书店的关系比喻成“在人群中独处”。而且大半生与书和书店为伍的作者,还简单叙说了书与书店的历史,细数他所喜欢的位於世界各地的书店,还有许多跟书有关的动人故事。像是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如何请不懂英文的法国排字工人以手工排出有史以来最难懂的英语小说《尤利西斯》,并且在书的封面采用希腊国旗的颜色,以代表希腊城邦言论自由的传统,最後日夜赶工,终於在乔伊斯四十岁生日时,收到这本书的初版本。
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一个爱书人对书始终不变的热情,一个书店从业人员热爱书店工作的初衷,并且在网路与电子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对於书店未来的审思。
2008年11月13日 想读
一个人的电影 豆瓣 Goodreads
7.3 (27 个评分) 作者: 贾樟柯 / 格非 中信出版社 2008 - 10 其它标题: a person s movie
这本书是著名导演、著名作家对电影的情感和感觉记录。
张艺谋、贾樟柯、田壮壮等内地导演,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作家格非、王朔、李陀,毛尖,在书中讲述他们各自的影像生活、那些在他们生命中留下痕迹的电影以及由此唤醒的已然流逝的青春流年。读者可从中窥见一个时代隐约的背影。这是十年来《收获》杂志的经典专栏《一个人的电影》首次结集出版。
2008年11月13日 想读
异苑 谈薮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刘敬叔 / 阳松玠 中华书局 1996 - 8
古小说丛刊之一
异苑十卷,南朝宋人刘敬叔撰。明人胡震亨得之于乱书堆中,称其为宋纸故钞。范宁点校。
谈薮,北齐阳松玠撰。程毅中、程有庆辑校,采摭于类书而成。
2008年11月11日 想读
宋元旧本书经眼录 郘亭书画经眼录 豆瓣
作者: [清]莫友芝 着 / 张剑 点校 中华书局 2008
莫友芝(一八一一至一八七一)是晚清宋诗派的代表诗人,同时也是集文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书画学、金石学、版本目録学等于一身的著名学者。关于他的目録学著作,最为人熟知的便是《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和《宋元旧本书经眼録》,前者经傅增湘先生订补、傅熹年先生整理为《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一九九三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宋元旧本书经眼録》三卷,系莫友芝对平生所见的多种宋元精刊本或抄本、手稿所作的记録,或释题概要,或考订源流,或品评优劣,或録写其序跋、印鉴,凡130余种,深受藏书家重视。该书附録两卷,一卷为书衣题识,系莫友芝对家藏的部分古籍所作的题识,一卷为《金石题识》,系莫友芝对所见所藏的历代金石拓片的题识,都颇有价值。该书没有点校本行世,学者利用颇为不便,此次予以专门点校整理。莫友芝的目録学著作,还有一部重要的手稿经常为人提及,但下落不明,被疑已散佚人间,那就是《书画经眼録》,本次在广采版本的基础上,予以点校整理。
2008年11月11日 想读
三才圖會(全三冊) 豆瓣
作者: [明] 王圻 / 王思義 編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 6
《三才图会(上中下)》由明朝王圻、王思懿编著而成,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下册附录了全书的图名索引编例以及索引首字笔画四角号码对照表,介绍了明朝各种人、事、物的特征及用途等内容,是研究古代文集的重要作品之一。
2008年11月11日 想读
考工记译注 豆瓣
译者: 闻人军(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 4
《考工记译注》将古朴的原文译成白话,详加注释,将《考工记》中有关“百工之事”及官营、家庭手工业的“三十二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分列细述。《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手工技术汇编,闻名中外的科技名著。相传春秋战国时作,列为《周礼》“冬官”,为儒家经典的一部分。附“考工记著作年代新考”等,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2008年11月11日 想读
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 豆瓣
作者: [美]马格丽特·金 译者: 杨美艳 2008 - 7
《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作者马格丽特•金是公认的研究欧洲妇女史的一部杰作。该书着重考察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妇女的实际处境和社会地位。作者巧妙地把这一时期的妇女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夏娃的女儿——世俗普通妇女;一类是马利亚的女儿——宗教妇女;一类是男人婆——才华出众或显赫的妇女。通过对这三类妇女的考察,她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男人对妇女的主宰和控制,从而打破了文艺复兴时代是女性黄金时期的神话。
2008年11月11日 想读
伊丽莎白的小屋 豆瓣
作者: [法国] 埃里克·侯麦 译者: 周嫄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本书是新浪潮电影大师埃里克•侯麦的长篇处女作,写于二战期间,1946年曾以“伊丽莎白”这一书名首次出版,作者署名吉尔贝•科尔迪埃。
小说讲述了的是暑期度假期间的故事。到伊丽莎白家度假的米歇尔和伊丽莎白的儿子贝尔纳性情不合,米歇尔的情妇伊蕾娜又和贝尔纳发生过小小的龃龉;贝尔纳决定去马恩河游泳,认识了女孩雅克琳娜,米歇尔去了伊蕾娜家,两人爆发了一场争吵;而伊丽莎白要去医院看自己的牙。书中没有统一的故事线索,而且是从不同的人的视角讲述的,而这些看似松散的故事片断却逐渐汇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呈现出来,书中人物的形象也渐渐变得鲜明起来。这是一部以描述事物的方式挖掘人性的佳作,所有人的心里都有一些不可说、甚至永无法形诸言语的纠结,而侯麦却把这些因为之处通过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和看似无聊的对话将之映托出来。人物内心隐隐的痛楚和疯狂在一片明丽的夏日风景中被揭开。
2008年11月1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