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犊皮纸博物画 豆瓣
LES VELINS
作者: [法] 帕斯卡莱·厄泰尔(Pascale Heurtel) / [法] 米歇尔·勒努瓦(Michelle Lenoir) 译者: 金小燕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2020 - 1
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收藏着世界上最丰富的犊皮纸博物画,但这是它首次以一本宏伟巨著的方式向这一历史遗产致敬。通过近四个世纪的收藏,犊皮纸博物画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生物的多样性”。
作为彰显皇家荣耀的工具,其苛刻的要求、高贵的品质使得犊皮纸成为了它的媒介。它也是科学工具,传播当时仍鲜为人知的知识。正是在新建立的国家自然博物馆内,这一皇家藏品历经了法国大革命,与教学和研究紧密相连。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博物馆不断丰富和充实犊皮纸博物画藏品,使之成为了科学样品收藏,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使命。
这些藏品曾被各领域教授广泛用于课堂教学,也曾被放在展厅内向公众展示,如今这些脆弱的珍品被精心地保存在中心图书馆的储藏室中。但保存并不意味着保密。自然博物馆一直致力于传播这些图像。所有的研究人员、业余爱好者、好奇人士和痴迷者都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一睹这美妙绝伦的藏品真容。
如今,读者也可以通过此书在纸张间触碰这久负盛名的藏品。本书筹划于几十年前,虽不及收藏品本身之源远流长,但它呈现了几代艺术家们呕心沥血的杰作。正是他们精湛的技艺再现了物种的千姿百态,造就了这举世无双的收藏。
**********
编辑推荐:
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收藏着近七千幅以花卉、动物为题材的水粉和水彩犊皮纸博物画。作为艺术和科学的传世瑰宝,这一绚丽多彩的收藏诞生于自然科学注重观察和描述的时代。而这本由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策划编辑了几十年的著作,是首次选取了其中八百多幅美轮美奂的犊皮纸画作展示给当代读者。
艺术与科学紧密交融,互相促进发展,这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但具体来说,两门学科是如何相辅相成,如何相互交织又各放异彩的。这部鸿篇巨制可以非常生动形象地告诉读者们在过去的几个世纪,在自然科学领域,图画记录是如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众多留传下来的图画文献往往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这些作品又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里逐渐成为了一类兼具感性审美和理性科学的艺术形式。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亲子阅读的出版物,在成年父母与孩子共同分享的过程中,双方都能通过这视觉盛宴得到审美的提升,并且在这些充满科学精确性的画作中,共同认识到人类社会是如何发展到今时今日,人们是如何认识了那么多的物种。如果家长没有时间带孩子去太多地方认识植物、认识动物,认识世界,这部著作是一座非常好的纸上自然博物馆,但是它还兼具美育的价值和作用!
2021年3月27日 想读
Picturing the Book of Nature 豆瓣
作者: Sachiko Kusukaw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 5
Because of their spectacular, naturalistic pictures of plants and the human body, Leonhart Fuchs' "De historia stirpium" and Andreas Vesalius' "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 are landmark public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printed book. But as "Picturing the Book of Nature" makes clear, they do more than bear witness to the development of book publishing during the Renaissance and to the prominence attained by the fields of medical botany and anatomy in European medicine. Sachiko Kusukawa examines these texts, as well as Conrad Gessner's unpublished "Historia plantarum", and demonstrates how their illustrations were integral to the emergence of a new type of argument during this period - a visual argument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nature. Kusukawa begins with a survey of the technical, financial, artistic,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that governed the production of printed books during the Renaissance. It was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at learned authors began using images in their research and writing, but because the technology was so new, there was a great deal of variety of thought - and often disagreement - about exactly what images could do. Kusukawa investigates the works of Fuchs, Gessner, and Vesalius in light of these debates, scrutinizing the scientists' treatment of illustrations and tracing their motivation for including them in their works. What results is a fascinating and original study of the visual dimens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2021年3月23日 想读
为自然书籍制图 豆瓣
Picturing the Book of Nature: Image, Text, and Argument in Sixteenth-Century Human Anatomy and Medical Botany
作者: [日]楠川幸子 译者: 王彦之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 2
本书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关于16世纪自然知识中的图像维度的扎实研究。在16世纪上半叶,学者们开始在自己的研究和著作中使用图像,作者首先探究了文艺复兴时期主导书籍印刷的技术、经济、艺术、政治条件。但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这些图像应该如何被使用,应该被赋以何种程度上的权威性,它们能够证成哪类真实,等等。作者以富克斯的《植物史论》和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等为例,仔细追踪科学家们对图像的处理方式,并对当时印刷书籍中的图像、文本与自然知识的论证和传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展示出科学技术史中的一个独特侧面。
科学史家楠川幸子探究了在显微镜发明之前,图画在16世纪医学著作中的作用。以富克斯的《植物史论》、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和格斯纳未出版的《植物史》等为例,楠川幸子认为,这些解剖学和植物学图像,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简单复制,也是一种多样化的视觉试验。本书也包含了许多精美插图。
——《自然》
极具权威性……作为致力于科学图像研究的书籍,楠川幸子的著作十分完美,图片的清晰与精美更为论证的流畅性与原创性增色。
——艾琳•里夫斯,《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在这里被讨论的所有作者,都对图画的使用及其与文本的结合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实践,做出了相当多的思考。对于楠川幸子和她的出版商,我们同样可以这么说,因为它是这个领域长期以来内容特别精美、插图特别丰富的著作之一。这部思想缜密、发人深思的研究,将会为研究科学史上图像与文本的关系、图像的角色与视觉证据的作用提供参考。它大有希望引领对16世纪文本与视觉科学的多元化与创新性的讨论。
——弗洛莱克•艾格蒙德,莱顿大学,《英国科学史研究杂志》
2021年3月23日 想读
张光宇绘民间情歌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张光宇 山东画报出版社 1998 - 10
《民间情歌》曾在30年代的《时代漫画》等刊物上连载,并于1935年由独立出版社出版第一集共52幅作品,此次又收集补遗7幅,列入老漫画丛书系列结集出版,以此作为对张光宇先生的纪念。
2021年3月18日 想读
女性,艺术与权力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琳达・诺克林 译者: 游惠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6
本书是性别与艺术研究的开路先锋,也是女性艺术批评的经典名著。
作者是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创建者,本书是一部论文集,汇集了她从1970年代开始长达20年的围绕着性别、艺术与权力的思考,通过对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视觉图象的考察,揭露艺术作品中主流话语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以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提出异于男性权威的观点,肯定女性艺术家的成就。
在19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身为艺术史学者的琳达?诺克林反思,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从而开始了一连串围绕着性别、艺术与权力的思考。这本文集,通过18世纪末到20世纪的视觉图像,揭露把特定类别作品中心化的结构与运作方式,以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提出异于男性权威的观点,肯定女性艺术家的成就。
2021年3月15日 想读
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 豆瓣
作者: Linda Nochlin Thames & Hudson Ltd 2021 - 1
Linda Nochlin’s seminal essay on women artists is widely acknowledged as the first real attempt at a feminist history of art. Nochlin refused to handle the question of why there had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 on its own, corrupted, terms. Instead, she dismantled the very concept of ‘greatness’, unravelling the basic assumptions that had centred a male-coded ‘genius’ in the study of art. With unparalleled insight and startling wit, Nochlin laid bare the acceptance of a white male viewpoint as not merely a moral failure, but an intellectual one. Freedom, as she sees it, requires women to risk entirely demolishing the art world’s institutions, and rebuilding them anew – in other words, to leap into the unknown.
In this stand-alone anniversary edition, Nochlin’s essay is published alongside its reappraisal, ‘Thirty Years After’. Written in an era of thriving feminist theory, as well as queer theory, race and postcolonial studies, ‘Thirty Years After’ is a striking reflection on the emergence of a whole new canon. With reference to Joan Mitchell,
Louise Bourgeois, Cindy Sherman and many more, Nochlin diagnoses the state of women and art with unmatched precision and verve. ‘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 has become a slogan and rallying cry that resonates across culture and society; Dior even adopted it in their 2018 collections. In the 2020s, at a time when ‘certain patriarchal values are making a comeback’, Nochlin’s message could not be more urgent: as she herself put it in 2015,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2021年3月15日 想读
原野漫步 豆瓣
作者: [日]长谷川哲雄(HASEGAWA TETUO) 译者: 周竹君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 7
《原野漫步:370种野花与88种昆虫的手绘自然笔记》以两周为一个周期,介绍不断变化的季节中的370种野花与88种昆虫。这是一本包含了花、果实、根的形态以及各个季节自然风光的植物图鉴,能让我们了解身边花花草草的惊人魅力,重新发现更多的惊喜。
2021年3月12日 想读
原野漫步 豆瓣
作者: [日]长谷川哲雄 译者: 古雅文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 7
有句谚语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个谚语告诉人们,过于关注细枝末节便忽略了全局。但是,如果要细致地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话,区分这些森林的长期住民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靠近这些树木观察的话,你会很惊奇地发现这些颜色、形状各异的树木果实,为了散布自己的种子真是用尽了各种巧妙的手段;也会发现正是因为各种各类的树木,才会有色彩绚烂的深秋山谷。各有个性的冬芽,汇集了丰富的植物情报,如果认真调查每片落叶的名称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线索。
这本书将会顺着季节的推移,向大家介绍身边的杂木林和在公园里常见的树木。本书并未按照植物分类进行介绍,而是从外形相似的物种入手,相互比较,也许更能掌握构造与机能间的联系以及生长习性。另一方面亦是考虑到如果研究平时散步沿路发现的植物更容易发现一些调查线索。
当渐渐可以认出身边的树木时,你会发现当你与这些树木寒暄问好的时候,仿佛这些大树也会一改往常的威严,对你亲切地微笑招手。
2021年3月12日 想读
缅甸小日子 豆瓣
Chroniques Birmanes
8.5 (64 个评分) 作者: [加]盖·德利斯勒 译者: 王大莹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9
※安古兰漫画大奖得主的另类报告书
※翻译成十多种语言的纸上纪录片
※独一无二的缅甸纪实漫画
※非浮光掠影式的深度旅行手账
※一个神秘国度的荒诞与日常
※漫画家爸爸、无国界医生管理人妈妈、新生宝宝的缅甸岁月
◎ 编辑推荐
🏆安古兰漫画大奖得主的另类报告书,知名作者纪实漫画作品
盖·德利斯勒,画关键帧的职业动画师,毕业于动画排名世界第一的谢尔丹动画学院,以旅行报道漫画和育儿漫画得享盛名,斩获各大奖项。
代表作:《平壤》《耶路撒冷》《缅甸小日子》《第111天:人质手记》等。其中《耶路撒冷》获得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蕞高奖——蕞佳漫画奖,《平壤》入选“蕞伟大的100部漫画”。
《缅甸小日子》已被翻译为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波兰语、捷克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和缅甸语等18国语言,在多国畅销;《出版者周刊》《纽约客》《英国卫报》好评推荐,并荣获加拿大阿尔贝里克·布儒瓦漫画奖,是了解缅甸的必读图像小说。
🛺 珍稀的“旅行报道漫画”,一部图像小说版的《寻路缅甸》
有别于市场上的旅行、纪实类书籍,这本书的主题不是旅游攻略和心得,也不是惊天动地的历史记录,而是着眼于琐碎、平凡的个人生活,尝试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和当地人,并将这种理解传递出去。作者笔力非凡,用新闻的笔法画漫画,既幽默逗趣,又洞察深刻。
混合游记、纪实、搞笑、漫画、育儿多种风味,举重若轻,将“政治、宗教、风土、人道主义”这类宏大命题融入日常生活的描绘中,经线条简单的漫画剖析解构,画得通俗、家常,个中笔触坦荡而细微,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此。
本书既是轻盈的纪实漫画,厚重的日常漫画,更是具备图像美感和社会观察犀利敏锐度的旅行报道漫画,开拓了图像小说的边界。
🎡 神秘国度的真实刻画,带你走进特殊时期的缅甸
以画笔掀开缅甸这个熟悉又陌生国度的神秘面纱。
漫画家爸爸、无国界医生管理人妈妈、新生宝宝三人一起在缅甸生活了一年。审查、迁都、炎热、专制……给他们的生活加了料,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本书的写实简洁有力,从头到尾洋溢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关怀,一个个2~5页的小故事串联成篇,既温柔又细腻,是展示缅甸普通人真实日常的一扇不一样的窗口。
一本书,是一个窗口,虽说描绘的是缅甸的小日子,却也能从中窥见缅甸的大社会。作者以绝妙的叙述和笔触赋予他所描绘的时刻以生命,让我们有幸跟着作者的画笔一起见证那个特殊时代的荒诞与日常,见证一家三口的“缅甸岁月”。
◎ 内容简介
关于缅甸,你知道什么?仰光?大金塔?昂山素季?……还有呢?
缅甸一天只供电四个小时?!将领们只有高中学历?!买电脑居然还要通过秘密管道?!银行还在手写记账?!昨天还在当会计的邻居,今天已成得道高僧?!
曾获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的加拿大漫画家盖·德利斯勒带着刚出生的儿子,跟随任职于无国界医生组织被派驻缅甸的妻子,到遥远陌生的东方国度缅甸生活了一年。他用幽默智慧的文字及轻盈洗练的画风笔触,忠实地记录下缅甸当地的生活风物,并对当地的文化政治进行了犀利独到的观察和省思。
◎ 媒体或名人推荐
画风活泼简约,在传统的旅行见闻录里融合了意想不到的敏锐观察。
——《纽约客》
《缅甸小日子》不仅是一部简洁有力的纸上电影,更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艺术杰作。
——《出版者周刊》
近年来关于缅甸生活的相关书籍中蕞具启发性也蕞有洞见的一本。
——《英国卫报》
德利斯勒对缅甸的观察入微,不猎奇也不过于悲悯,纪实类作品难的是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不客观,德利斯勒做到了。一个来自西方世界的加拿大人,在一年里,静静用笔描绘缅甸的世界。
——IGN
作者将缅甸的社会变化顺手拈来,观察之细致,情怀之深邃,视角之客观,文笔之流畅,画笔之灵动,让人不得不震惊叹服。这是一本了解缅甸的必读图像小说,因为你找不到第二本这样的书!
——亚马逊读者
德利斯勒的作品读来轻松愉快,有趣又有料,画出了人味与趣味。你想象不到他为什么能将沉甸甸的现实表现得这么简明有力、轻盈活泼。这是一本边界辽阔、引人深思的纪实图像小说,让你读完掩卷沉思之余还能心生暖意,那些对异乡生活的凝视和思索就藏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画笔缝隙之间。
——亚马逊读者
2021年3月11日 想读
欧洲中世纪史 豆瓣 Goodreads
Medieval Europe: A Short History
9.0 (54 个评分) 作者: 朱迪斯.M.本内特 / C·沃伦·霍利斯特 译者: 杨宁 / 李韵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 11
本书是欧洲中世纪史研究方面的经典著作,为美国数百所高校采用作为教材。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C·沃伦·霍利斯特清晰的历史观和动人的教学法,现经朱迪斯·本内特精到的修订而成第十版,覆盖了更多关于拜占庭和伊斯兰的内容,包含了经全面修订的系列地图、一组新的关于中世纪传说的短文等更多内容。在第八版的序言中,霍利斯特教授述及他在大学时意识到当今世界“是中世纪的产物”。《欧洲中世纪史》一书向今天的学生全面介绍了我们当前社会的中世纪根源。
2021年3月10日 想读
我们的生态化 豆瓣
作者: 温铁军 / 张兰英 东方出版社 2020 - 10
本书收录的这些案例,主要由作者带领的乡建团队和科研团队,在亲自参与生态文明战略下的乡村建设实践和调研中整理形成。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折射出中国朝向包容性发展的战略转型就体现在基层农村的干部群众和下乡青年人的努力奋斗之中,与之有关的宏观政策演变前后时间跨度将近二十年——从1999年中国主要决策者提出以人为本,到2005年新农村建设,2007年提出生态文明,再到2013年确立生态文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2017年强调乡村振兴,都是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传承复兴的整体努力。
2021年3月10日 想读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豆瓣 豆瓣
The Joy of Living
作者: 咏给•明就仁波切 译者: 江翰雯等 海南出版社 2013 - 10
我们为何不快乐?→我们怎么能快乐?→我们活着仅仅是为了快乐吗?
从一个惊惶失措的孩子,转变成幽默、笑口常开的快乐大师,他是如何做到的……
2002年明就仁波切参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理查德•戴维森主持的实验研究,被测出大脑中的快乐指数在禅定状态中跃升了百分之七百,一度让科学家以为仪器坏了,被美国《时代》杂志誉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当代国际心灵导师、藏传禅修大师明就仁波切,在《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一书中,阐述他自己是如何通过佛法禅修克服童年时代的恐慌症,获得内在真正的快乐的。首先,明就仁波切描述自己所亲身经历的禅修困境与状态,然后通过自己的个人体验以及现代的科学研究,揭开快乐的秘密与科学,最后给出具体的方法,以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的身体感官知觉去做各种禅修练习,达到非比寻常的快乐。本书行文轻松活泼,所述故事生动幽默,更重要的是,处处有着仁波切充满智慧的慈悲话语。
1. 美国《时代》《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科学证明明就仁波切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2.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亲笔作序
3. 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新生代藏传禅修大师分享的快乐经验和方法
4.《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著名影星李连杰、梁朝伟、曾志伟等联袂推荐
5. 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台湾诚品书店心灵畅销书第一名
2021年3月10日 想读
幸得诸君慰平生 豆瓣 Goodreads
8.3 (15 个评分) 作者: 故园风雨前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 12
以为活着是为了收悉美。 某公笑叹,什么是美?即“不知生活艰辛”。我点头,但转头还得给他补半句,“或佯作不知生活艰辛”。 这本书就是这么个情况。
2021年3月8日 想读
巷里林泉 豆瓣 Goodreads
7.4 (7 个评分) 作者: 故园风雨前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巷里林泉》 是一本文字温润幽默、平均每2分钟就能让人会心一笑的可爱随笔集。林泉是文人心里的美梦,身居市集,总怀着妄想逃去山林泉石的美丽地方。而作者的林泉,在故乡、在街巷。无论幽美还是俚俗她都照单全收,且甘之如饴。
2021年3月8日 想读
她这样的一生 豆瓣
Eleanor Marx:A Life
作者: [英] 瑞秋·霍姆斯 译者: 陈慧平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爱琳娜·马克思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是首位把福楼拜的著作《包法利夫人》翻译成英文的译者,也是易卜生戏剧的倡导者,还是英国码头工人及煤气工人工会的首位女性领导者。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深厚的友谊对她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恩格斯更是将她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待。作为秘 书和研究员,她不知疲倦地为她的父亲马克思工作了许多年,编辑了不少马克思的重要作品,这些著作奠定了马克思理论的基础。爱琳娜也是一位女性主义先驱。对她而言,性别平等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
本书通过对爱琳娜·马克思不平凡的一生的生动描写,刻画出了一幅迷人而又丰满的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英国、美国及欧洲大陆的生活图景。
2021年3月8日 想读
The Left Behind 豆瓣
作者: Robert Wuthnow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 - 5
What is fueling rural America’s outrage towar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Why did rural Americans vote overwhelmingly for Donald Trump? And is there a more nuanced explanation for the growing rural-urban divide? Drawing on more than a decade of research and hundreds of interviews, Robert Wuthnow brings us into America’s small towns, farms, and rural communities to paint a rich portrait of the moral order—the interactions, loyalties, obligations, and identities—underpinning this critical segment of the nation. Wuthnow demonstrates that to truly understand rural Americans’ anger, their culture must be explored more fully, and he shows that rural America’s fury stems less from economic concerns than from the perception that Washington is distant from and yet threatening to the social fabric of small towns. Moving beyond simplistic depictions of America’s heartland, The Left Behind offers a clearer picture of how this important population will influence the nation’s political future.
2021年3月3日 想读
听客溪的朝圣 豆瓣 豆瓣
Pilgrim At Tinker Creek
7.8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安妮·迪拉德 译者: 余幼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6
鸟飞既不经意又随兴,如同茎的卷曲,或是一颗星星亮起 。
《听客溪的朝圣》记录了迪拉德山中一年的生活,每一页都是一个美丽的谜,仿佛随之观看了整整一年关于造物的秘密:空中的鸟、地上的植株、宇宙中的星星,笔笔皆随意,却处处充满精细的美。
她写眼中所见,却常在心中作更为博大幽深的联想,从大眼纹天蚕蛾,写它那湿湿的心脏里的一个细胞,里面会有一座森林,正摇摆着;写树的生命力:一棵大榆树,光是一个季节里就可能制造出六百万片树叶,全都十分繁复,却也不费吹灰之力。而她则自嘲道:“我连一片也制造不出来。 ”
她旁观造物的残酷,寄生者将宿主从肚子里吃空,生命的传承基于这样你死我活的斗争。或者浪费,那些朝生暮死的虫子,产下成千上万的卵,死掉无数,单单靠其中的硕果仅存者,便成活了一个物种。
在作者笔下,大自然既令人感到恐怖,也充满无限慈悲,而若你能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则你已为你自己攒下了“一生的好日子”。
《听客溪的朝圣》堪称当代自然文学的范本,被广泛地选入美国大、中学的教材,评论家认为这本书更胜于梭罗的《瓦尔登湖》,另外一些人则称它足以媲美法布尔的《昆虫记》。而对迪拉德来说,这是她以二十六岁的年轻而奔放的心灵,自由且大胆地与世界上最伟大的生与死的主题的交锋。
自从《听客溪的朝圣》出版之后,安妮•迪拉德这个名字,便代表了最优良的写作。
2021年3月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