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豆瓣 Goodreads
They Thought They were Free:the Germans 1933-45
7.3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尔顿·迈耶 译者: 王岽兴 / 张蓉 商务印书馆 2013 - 11
米尔顿·迈耶,德裔美国犹太人,身份复杂的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二战时他曾是一名拒服兵役者。“正派的人”如何且为何成为纳粹,这个问题吸引他在战后旅居德国,并与当地的德国家庭共同生活长达十年之久。他由此了解纳粹统治下普通德国人的生活故事,也催生了这本极具影响的书:《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十位曾在纳粹时期生活过的小人物是其主要受访者。在他们的讲述下,纳粹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体制或意识形态,更是十分适合一战后德国人气质和心态的世界观。纳粹征服了伟大的和平庸的德国人的心灵,也压垮了他们。迈耶精辟地写道:德国对纳粹主义的积极性很明显就是“小人物变疯了”。
本书堪称一份研究第三帝国时期德国生活的微观社会人类学报告,它最有价值的贡献是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观念的图景:纳粹体制如何在普通德国人的层面以及德国社会内部发生作用。这些极具颠覆性的内容引人深思,关乎德国人,更关乎我们每个人自身。
作为一名兼具德国血统和犹太信仰的美国自由主义新闻记者,米尔顿·迈耶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秉承良心的公正与无情的诚实。正是这一点赋予本书强大的冲击力量。
——沃尔特·L.多恩,《星期六评论》
德国问题再次成为了我们政治的核心。对其根本性的探讨,不会比这部著作更出色、更人道和更清晰洗练了。
——奥古斯特·赫克舍,《纽约先驱论坛报》
2021年3月2日 想读
Broken Lives 豆瓣
作者: Konrad H. Jarausc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8 - 6
Broken Lives is a gripping accoun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s seen through the eyes of ordinary Germans who came of age under Hitler and whose lives were scarred and sometimes destroyed by what they saw and did.
Drawing on six dozen memoirs by the generation of Germans born in the 1920s, Konrad Jarausch chronicles the unforgettable stories of people who not only lived through the Third Reich, World War II, the Holocaust, and Cold War partition, but also participated in Germany's astonishing postwar recovery, reunifi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Written decades after the events, these testimonies, many of them unpublished, look back on the mistakes of young people caught up in the Nazi movement. In many, early enthusiasm turns to deep disillusionment as the price of complicity with a brutal dictatorship--fighting at the front, aerial bombardment at home, murder in the concentration camps--becomes clear.
Bringing together the voices of men and women, perpetrators and victims, Broken Lives reveals the intimate human details of historical events and offers new insights about persistent questions. Why did so many Germans support Hitler through years of wartime sacrifice and Nazi inhumanity? How did they finally distance themselves from this racist dictatorship and come to embrace human rights? Jarausch argues that this generation's focus on its own suffering, often maligned by historians, ultimately led to a more critical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 identity--one that helped transform Germany from a military aggressor into a pillar of European democracy.
The result is a powerful account of the everyday experiences and troubling memories of average Germans who journeyed into, through, and out of the abyss of a dark century.
2021年3月2日 想读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 豆瓣
Geschichte eines Deutschen:Die Erinnerungen 1914—1933
9.1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译者: 周全 译林出版社 2017 - 9
本书是德国著名政论家与历史专论作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青年时代的回忆录。全书始于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结束于1933年底,即哈夫纳在“候补文官营区”通过“世界观教育”之际,而那一年正是第三帝国元年。在本书中,哈夫纳着力展现了两个实力悬殊对手之间的决斗:一方是强而有力且肆无忌惮的国家,另一方则是一个既渺小又名不见经传的平民青年。作为一个成长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普通德国青年,作者生动描述了那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心理状态以及他们所亲历的国家和社会的变迁。
这部大师之作……娓娓道出希特勒帝国难解的重重谜团,几乎令现代探讨同一主题的长篇大论均瞠乎其后。
——美国《评论月刊》
哈夫纳通过卓越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以生动逼真和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德国普通平民的心理状态……其深刻的见解说明了希特勒如何得以大权在握。
——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这本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以难得一见的方式,精确而深刻地描绘出纳粹主义崛起的时代氛围。
——德国中部广播电视台
2021年3月2日 想读
一張紙做一本書 豆瓣
一張紙做一本書
作者: 王淑芬 / 陳怡今 天下雜誌 2014 - 10
20款手作小書
60個寫作提案
20幅插畫獻技
100%簡單易學的手作小書
摺、剪、寫、畫,做自己的小書超Easy
一張隨手可得的A4列印紙,三兩下一摺,變成一本迷你書,在書頁寫上想說的故事、畫上喜愛的圖案,就會變成一本獨一無二的「我的書」。
想給孩子的「書」,不只是用來讀,如果一本書可以讓孩子又寫又畫,還能大搞創意KUSO,不是更能抓住孩子的學習好奇心嗎?《一張紙做一本書》做法簡單易學,創意別出新裁,讓孩子從小就愛上紙本書。
本書主要設計構想:
1、材料、工具、做法簡單,方便任何年紀使用,隨時隨地可玩。
2、練習平面結構如何組裝拆解成各種變化,刺激創意與「空間智能」發展。
3、搭配語文書寫練習與繪圖設計,增長文學素養與美學能力。美學能力。
2021年2月28日 想读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Suppress Women's Writing
8.9 (167 个评分) 作者: [美]乔安娜·拉斯(Joanna Russ) 译者: 章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雨果奖、星云奖得主 女性主义科幻小说家 乔安娜·拉斯
◆悉数女性写作遭遇的重重阻力
◆一举揭穿文学界的厌女症传统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女性主义者乔安娜·拉斯的著名文论,她在书中模仿文学评论中的惯用论调,以反讽的方式写了一份“抑止女性写作指南”,以此尖锐地指出和批评那些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阻止、贬低和无视女性写作的社会阻力。同时,这又是一部主流视野之外的文学史,它重新搜罗了那些被认为不值得了解的作品,并对那些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作者指名道姓:狄更斯、海明威、伍尔夫、桑塔格、勃朗特姐妹——有人曾贬抑女性写作,有人是被贬抑者,而有人两者皆是。
这是一部愤怒又锐利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它直指女性书写所面对的结构性暴力,带领读者重新认识那些被贬抑的声音。
···
言辞犀利、精彩至极!
——《纽约书评》
如果还没读过这本小书,你真应该找来看看:它依然惊人地紧贴当下......拉斯告诉我们,如果不先问问是谁在评判,基于何种标准,我们就没法明智地讨论哪些作品最重要、质量最高。如果我们不先思考是什么价值主导了文学,以及几百年来文学准则的形成,我们就无法理解真正的文学价值。
——《卫报》
这是一部风格奇特的作品,它蔑视传统,打破成见。书中罗列了所有会导致我们漠视甚至抛弃女性艺术作品的错误态度和观念。拉斯如此清晰简洁地界定了这些模式,如同将一面镜子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
——安妮特·克洛德内,美国文学评论家
···
【编辑推荐】
◆鼓舞一代人的女性主义宣言、里程碑式的文艺批评。新增由美国批评家、《我才不是女性主义者:一部女性主义宣言》作者杰莎·克里斯宾(Jessa Crispin)撰写的导言。
◆后Metoo时代值得回顾的经典作品:乔安娜·拉斯带领读者在书中重拾一种被埋葬的文学传统,她那深具独创性与反思性的文字今时读来仍然铿锵有力,丝毫不过时,甚至出人意料地关照当下。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候重识那些被遗忘的作家,重思那些充斥偏见的评判标准。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边缘群体的激励之作,除去女性,拉斯也鼓励读者拥抱所有曾是或依然是文学正典之外的“圈外人”——黑人艺术家、同志作家、“地方主义小说家”,等等。拉斯真诚地指出,“只有在边缘地带,发展才有可能。”而把目光投向所有曾被贬抑过的边缘艺术家,事关我们能否真正地面对彼此,关注他人的境况。
◆金牌译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章艳翻译。文字流畅优美,最大程度还原拉斯原作的锐利与愤怒、幽默与力量。
◆本书英文版于2018年再版上市后,封面随即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中文版封面延续原版的创意思路,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设计师周伟伟操刀,通过罗列那些充满敌意的陈词滥调,直面女性写作所遭遇的重重阻力。
2021年2月27日 想读
奥克诺斯 豆瓣
Ocnos
8.5 (61 个评分) 作者: [西班牙] 路易斯·塞尔努达 译者: 汪天艾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 1
《奥克诺斯》是西班牙诗人塞尔努达的散文诗集。流亡国外的诗人追忆童年、秋日和故乡小城,在文字中重构一个透明的世界,达成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永恒的渴望。
在西班牙诗坛,塞尔努达的影响足以媲美安东尼奥·马查多和希梅内斯;而本书在《理想藏书》的西班牙文学书单中名列第二位。
“ 西班牙语诗人中最伟大的一个,也是最神秘、最不为人知的一个。”
——《理想藏书》
“诗歌艺术的圣人。”
——哈罗德• 布鲁姆
如果你的母语是西班牙语,那么我向你推荐安东尼奥•马查多、洛尔迦、塞尔努达……
——布罗茨基
很少有这样的现代诗人,无论何种语言,能给我们带来这样不寒而栗的体验,当我们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说出真理的人。
——奥克塔维奥•帕斯
2021年2月25日 想读
桥村有道 豆瓣
作者: 谭同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本书基于丰富的田野材料,对湖南省一个汉族村落的历史及村民生命史予以详细的叙述和分析。
作者认为,与梁漱溟、费孝通所说的传统乡村社会的“伦理本位”与“差序格局”相比,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已经形成了“核心家庭本位”和“工具性圈层格局”的特征。主要如:乡村的纵向与横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共变;乡村社会不再是费孝通所描述的“熟人社会”,而是融入了大量陌生社会行为规则的社会(尽管村民间仍是熟人);村民以“己”为中心,一圈圈往外“推”展其关系时,“推”的核心依据不再是“伦常”,而是工具性的有用性,以致形成了“工具性圈层格局”;财产关系理性化说明村民不再如梁漱溟所说的依据“伦理本位”而有“共财之义”;向往不劳而获的劳动观和财富观说明村民人生观已转向“向外用力”。这些论断,都将前人的研究往前推进了一步。
针对中国乡村研究两种观点——“革命—再革命—告别革命”、当代乡村社会基础是“无公德的个人”及不管昨日和明天只顾今日的人,本书以大量的经验叙述为基础,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作者认为,乡村社会传统在革命中既未完全中断、也非完全延续,革命在纵向社会结构上改变了乡村社会(典型过程是“翻身”),但在横向社会结构上则延续了传统,村民并没有将“阶级认同”作为处理与其他村民关系的核心标准。该书还论证在当代乡村社会中,虽然个人主义确实开始急剧膨胀,但绝非毫无底线地变成了“无功德的个人”状态,而是在核心家庭内部仍然基本完整地保持着情感主义至上取向,在核心家庭以外则既有个人主义的一面,也有情感主义的一面。在社会心态上,虚无的一面开始困扰村民,但村民亦尚远非陷入深度虚无、只管今日不管昨天和明天,而是也有关注历史的、意义连续的一面。
2021年2月24日 想读
秦窑法庭 豆瓣
作者: 丁卫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2
此书以陕西关中地区的秦窑人民法庭为个案,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当代中国基层司法的实践及其逻辑;对199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的国家治理结构转型(由“基于政策的治理”转向“通过法律的治理”)作出了理论上的回应;透过“合法性/合法律性”(legitimacy/legality)这一分析框架,作者阐释了中国法律新传统——政法传统——的内在理论。
人民法庭是最基层的司法审判机构,它将抽象的国家与具体的乡村社会直接联系起来,其行使的审判权在权力性质上不同于行政管理权,其裁判过程受到最为严格的程序理性的规限,因而直面乡村社会的基层司法活动有助于增强国家的合法性权威,此所谓“通过合法律性获得合法性”(legitimacy through legality)。与西方社会不同,司法机关在中国的语境下并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但它又必须对外界表现出极大的中立性,透过这两重身份与角色之间的内在紧张,此书揭示了基层司法所依循的政法逻辑。
作者以司法审判活动的“观察者”及“参与者”的双重视角展开叙述。“观察者”喻示着外在的视角,而“参与者”则指称内在的视角。在“观察者”眼中,法律是一组客观存在的规则系统,它因为具有强制性而获得了有效性。在“参与者”的视野下,司法的具体过程得到了全景式的呈现,法官的行动逻辑也尽可能地展示和表达出来,其中任何不“合法律性”的行为也因此能够得到“参与者”充分的理解。
该书在叙述形式上另辟蹊径,作者不时转换叙述视点,力求全景式地展现乡村基层法律运作的真实原貌;在内容和结构安排上,它避免落入既有程式的窠臼,注意将微观行动者纳入宏观的历史过程予以观照,试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人的活动并解释事件的意义。对于中国的法律社会学/法律人类学研究及其阶段性发展而言,此书是一部具有原创性的著作。
2021年2月24日 想读
被困的治理 豆瓣
作者: 狄金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
作者选择了华中乡镇从事个案研究,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搜集了丰富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整的再现了一个典型乡镇所面临的国家公共规则与地方性规范之间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给乡镇治理所带来的困境。
作者通过翔实的案例资料解释“简约治理”理论的不足,提出了更能有效解释乡镇治理现实的“复合治理”概念,用以概括乡镇治理的实践形态。
作者展示了扎实的田野调查能力和驾驭田野资料的功底,显示出独到的与现有文献进行对话、并运用经验研究提炼乡镇治理理论的水平。研究结论具有原创性,深化了对乡镇治理复杂性的认识。
2021年2月24日 想读
灰地 豆瓣
作者: 黄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本书以湖南省北部地区的红镇为个案,以两个混混所代表的“混”生命历程为网结点,生动地展现了红镇“混混”群体的网络结构、行动模式、生成逻辑及其与乡村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又对接自1980年代以来乡村社会秩序所经历的结构性转型,解释乡村灰色化的特点和形成逻辑,理解当代乡村中的越轨行为与社会秩序,进而完成相关的理论建构。通过研究像乡村“混混”这样的“他者”,往往有助于反观主流社会自身,对国家治理模式转型更是一种有益的反思。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本书中所运用的解释性叙事方法,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红镇“混混”的生命史成为一部引人入胜的流动的底层社会史,在这种流动的叙事中,不仅“混混”的生命历程及其越轨行为得以展示,越轨行为在乡村社会生成、壮大乃至得道的逻辑也得以自然呈现。叙事既是构成故事的一种方式,更是理论分析自身。这种情节与理论的合流方式,具有探索性意义。
2021年2月24日 想读
夏村社会 豆瓣
作者: 萧楼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夏村社会》一书,沿着费孝通“差序格局”的理论脉络,通过对江南“夏村”精致的民族志描写,提出了“差序场”的分析框架,为我们深刻认识当代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村庄社会的特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案例。
作者认为,当下的中国东部沿海村庄已经由横向的社会整合,转变为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相结合的格局,由此,作者发展出“差序场”的概念和分析框架,并以此为核心,在村庄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三位一体的层面,以行动和结构互动为特征,以村庄日常生活的意义构建为内容,形成了与汉学人类学传统经典理论的对话,将前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作者学理的积淀比较深厚,语言细腻,哲理性较强,故虽是“故事”,读来也十分耐人寻味,并富于理论启发,是目前国内村庄民族志研究中出现的比较优秀的田野实验民族志文本。文本理论性强,与相关理论进行了有深度的对话,达到一定的高度,又较具可读性,而且,作者在故事的铺陈中融叙事与理论分析为一体,将社会学分析融入到人类学的田野经验呈现之中,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021年2月24日 想读
冰雪王国 豆瓣
In the Kingdom of Ice: The Grand and Terrible Polar Voyage of the USS Jeannette
9.6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普顿·塞兹 译者: 马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4
1879年7月8日,德隆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带领美国军舰珍妮特号从旧金山启航了,时逢“北极热 ”,前来送行的人群欢呼雀跃。德隆领导着33人的团队——带着一个年轻国家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远大抱负——深入那些从未有人探索过的海域。
船刚到白令海峡以北,便陷入一块大浮冰中动弹不得。经过两年的困顿航行,船体受损严重,珍妮特号最终葬身北冰洋底。探险队员们彼时身在西伯利亚以北近1000英里的冰盖上,孤立无援,只有三条敞篷船和勉强维持的补给。
他们就这样开始了漫长的、决定命运的冰海远征——历尽艰险,被视为有史以来人类为生存而战的最伟大战斗之一。面对从雪盲症和冻疮到肆虐的寒风暴雪和神秘的冰上迷宫,探险队与疯狂和饥饿搏斗着,孤注一掷地朝西伯利亚海岸行进。
2021年2月19日 想读
隐秘的知识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大卫·霍克尼 译者: 万木春 / 张俊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
"《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最初发表就引起了轰动。大卫·霍克尼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吸引人的理论,不仅指出西方一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借助镜子和透镜画成的,而且讲述了光学镜头的观看方式如何逐渐主宰绘画作品面貌的过程。他的这一理论吸引了全世界主流媒体的关注,并且在科学和艺术史领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现在,在这个增订版中,霍克尼将他的研究进一步拓展,首次展示了他令人激动的新发现。这本书中包含数百幅画作和素描,其中许多是西方艺术史上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画作,每一幅图版都配有霍克尼充满激情的文字说明。书中还有许多他自己拍的照片、画的草图,展示往昔艺术家为了画得准、画得像而采用的各种技法手段,同时说明他们当年可能取得的效果。
此外,霍克尼还汇编了大量历史和现代文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他与一系列国际专家之间的通信汇编则重现了神奇探索的整个过程。
这本书写的不仅仅是古代大师的失传技法,它写的也是现在和未来。它讨论的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电脑时代,我们是如何观看、处理和制作图像的。永不休止地探询,不信任何先入之见,质疑已成定式的观念,霍克尼迫使我们睁开眼睛,重新认识我们观看和再现世界的方式。《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从一位富有原创精神的艺术家的视角,向读者提供了一种对艺术史的深刻洞见。"
2021年2月17日 想读
广州火车站的日与夜 豆瓣
作者: 梁文祥 / 李利群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3 - 7
十年,换了人间。梁文祥用镜头记录广州火车站巨大变迁,新闻摄影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广州火车站的日与夜(黑镜头下的广州火车站2000-2011)》是梁文祥在广州火车站拍摄历程的忠实记录,也是一份很生动的城市广场吸毒者调查文献。梁文祥用镜头见证了广州火车站这个特殊的空间场所的变迁,见证了一个特殊群体的命运,这些都应该成为广州城市发展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一页。
《广州火车站的日与夜(黑镜头下的广州火车站2000-2011)》让新闻摄影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人性提升的重要途径,这是每一位新闻摄影人所能期盼的最有价值的奖赏。
2021年2月15日 想读
蒙克传 豆瓣
作者: [挪]阿特勒•奈斯 译者: 方芳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1
他曾——画下黄昏的记忆,画下响彻寰宇的尖叫,画下虫子啃咬心灵的痛楚,画下矛盾与哀伤,画下忧郁和绝望。
也曾——被非议、被误解、被否定,被幻觉侵扰,因恐惧而战栗,在死亡的阴影下焦灼不安。
然而,他从未被打倒。
他画痛苦,亦画生命、爱和太阳。
他是——爱德华•蒙克。
有人说,没有任何一位旁观者能够感受到蒙克所感受到的东西——那种一见到血色云朵便传遍周身的恐惧。
☆一部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蒙克传记,一部史诗和心理剧
☆挪威艺术史家、小说家、极具声望的伯瑞格文学奖的获得者阿特勒•奈斯亲自操刀
☆120多幅代表性画作和罕见黑白老照片,340多段节选自信件、笔记、报刊等的珍贵史实资料,多角度、全方位还原一个真实的蒙克
☆史料详尽/图文结合/精美典藏/版权售出10余国
在这部被誉为“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蒙克传记”中,挪威艺术史家、小说家阿特勒•奈斯,用120多幅蒙克代表性画作和罕见黑白老照片,以及340多段节选自信件、笔记、报刊等的珍贵史实资料,多角度、全方位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蒙克。
奈斯无意于给蒙克打上任何诸如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死亡恐惧者等噱头十足的标签,而是基于大量史实,如平地起高楼般,让蒙克、蒙克的艺术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变得立体起来。
蒙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作为人和艺术家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他艺术中的恐惧与安慰、力量与脆弱、痛苦与救赎、爱与挣扎等都源自何处?……这一切,在这部秉持着严谨、客观态度的史诗级著作中,都没有定论;它只负责尽可能全面、详尽地陈述事实,而其余的,则交予读者自己来评断。
2021年2月14日 想读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 豆瓣
Caste: The Origins of Our Discontents
6.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莎贝尔·威尔克森 译者: 姚向辉 / 顾冰珂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1
“种姓不能用来解释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不考虑种姓和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我们就不可能完全理解美国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
★编辑推荐
◎普利策奖得主十年巨著
○权威作者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的作者伊莎贝尔·威尔克森是普利策奖得主、波士顿大学教授、美国国家人文奖章获得者,TED视频播放量超100万,奥巴马亲自为其颁发美国国家人文奖章。
○奖项认可
已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Goodreads年度读者选择奖(历史类),被《纽约时报》《时代》《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柯克斯书评》《财富》等权威媒体选为年度好书。
○文本扎实
威尔克森前作《他乡暖阳:黑人大迁移史》曾获美国图书评论家奖等数十项大奖,还被《纽约时报》《纽约客》亚马逊、《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等多家媒体网站列入2010年最佳书籍清单。《美国不平等的起源》在前作采访1000余人的基础上写就,威尔克森亲自前往德国、印度实地寻访考察,耗时十年才完稿。
◎剖析美国种族问题与阶级矛盾
从《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了解美国历史上对人类等级高下制度性的随意划分,发掘美国社会社会冲突的根源:
为什么种族问题是美国的顽疾?美国何以分裂至此?
Black Lives Matter(黑命贵)运动为何如此激烈?
种族冲突如何影响了美国大选?
2042年,白人将不再是美国的大多数人群,美国将如何应对种族矛盾?
◎2020国际超级畅销书,亚马逊霸榜!
2020年秋季现象级畅销书,上市至今全球销量近100万,从未跌出亚马逊畅销榜前10
这个秋天,全球都在读这本书了解美国!美亚超12000人评论/4.8分高分,Goodreads近20000人评价/4.63分!
美国最顶尖精英都在读,奥普拉、普利策奖得主特雷西·基德尔等众多名人推荐,Netflix宣布开始《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的影视改编
★内容介绍
在美国的种族冲突、阶级矛盾之下,暗藏着种姓制度这一“看不见的骨架”。在《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普利策奖得主伊莎贝尔·威尔克森探索的便是这种强大的、不可见的等级制度。种姓本是印度一种按人的血缘或出身、婚姻、职业、宗教信仰等来划分社会地位的制度。作者威尔克森认为,美国也暗藏种姓制度,其定义黑人、白人或“非白人”的方式,历史上的种族隔离政策与法规,还有美国人民的观念与作为,都符合种姓制度的定义与特点。威尔克森深入历史,结合真实事例,展现美国隐藏的种姓制度,并指出僵化的等级制度如何塑造了当今的美国和美国历史。在《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威尔克森将印度、纳粹德国的种姓制度与美国联系起来,总结了“支撑”美国种姓制度的八大支柱,包括神圣化、承袭性等。她结合翔实的案例,包括2008年、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讲述了种姓制度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并用个体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例如马丁·路德·金、棒球运动员萨奇·佩吉、威尔克森本人以及其他许多人的故事,展现日常生活中种姓的暗流。
★媒体评论
自1996年起,我一共推荐了86本书,《美国不平等的起源》就是第86本。在我推荐的书里,从未有一本书比《美国不平等的起源》更重要。……我自己买了500本《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然后把它们寄给每一个(我认识的)美国的政府官员,最顶尖的市长、企业CEO还有大学教授们。了解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理解种姓真正的含义至关重要,对这些领导美国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奥普拉(美国著名主持人)
一出版即成为经典,一部能改变读者内心世界的书。
——《纽约时报》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美国社会的不公。
——《时代》
对种族主义、制度化的不公的全面审问……威尔克森在她的书页里激活了历史,并将历史的恐怖和可能性都公之于众。
——《卫报》
威尔克森在方法和行动上都勇敢、清晰和诚实……将威尔克森的思想推广到当代美国成了一项令人不安的举动,这恰恰证明了她的正确性以及种姓制度在社会中的深刻影响……
——《旧金山新闻》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将激发读者思考和感受什么是平等。
——《纽约时报书评》
作者提供的美国式政治正确标准下观察、叙述和分析,从特定的角度揭示了美国的现实。这只是这本书妙处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美国现实的激进批判者们的道德热情和修辞能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对于实现对公共议题的引领和对公共话语的建构,这本书堪称范本。美国的不平等究竟是怎样“造成”的,这本书为我们提供的不只是白纸黑字的答案。
——李筠(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西方史纲》作者)
美国与印度一样也有种姓制度?看起来触目惊心的说法,却成为伊莎贝尔·威尔克森解释美国社会矛盾的依据。你可以认同,也可以嗤之以鼻,但它毕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知识框架,从美国历史谈起,一步步剥茧抽丝。它注定让美国人不安,也让美国人庆幸——因为批判精神仍在。
——叶克飞(作家)
2021年2月8日 想读
天空的另一半 豆瓣 Goodreads
HALF THE SKY
9.2 (1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 [美]雪莉·邓恩 译者: 吴茵茵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5
“过去5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20世纪死于所有战争的男性还要多。仅仅因为她们的性别。”
在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夫妇这对有丰富联合报道经验的记者伉俪的带领下,我们在本书中去亚非拉国家做了一次长途冒险旅行。在那里,我们看到性别歧视、性暴力、厌女价值观、家庭暴力、处女情结等现象,让女性犹如仍置身在18、19世纪的炼狱。我们也看到那里的女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以及如何一点小小的帮助就能改变她们的命运。
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整个世界对此困境的态度,以及女性身上自我觉醒的力量。她们将绝望化为希望,勇敢争取生命尊严。
本书以人物故事为线索,佐以大量的数据,没有局限于对女性遭遇的报道,还展示了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维度的思考。同时,本书也为那些想为世界尽一份力的人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
2021年2月8日 想读
鼠族 豆瓣
MAUS: A Survivor’s Tale
9.4 (16 个评分) 作者: 亞特.史畢格曼 译者: 宋瑛堂 臉譜 2020 - 2
史上第一本獲普立茲獎的紀實漫畫
逃得出集中營,卻走不出「家」這個迷障?
從一個家庭悲劇到一整個族裔創傷
以動物世界重現納粹種族清洗的史詩級經典
伍碧雯│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專文導讀
61Chi│漫畫家
小莊│導演.漫畫家
林蔚昀│作家
陳俊宏│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黃珮珊│慢工出版社總編輯
劉文│作家
──推薦
★全球翻譯超過30種語言
★榮獲普立茲特別褒揚獎、古根漢研究獎、安古蘭國際漫畫最佳外國漫畫、艾斯納最佳視覺文學等重要獎項
★《時代雜誌》1923-2005百大非虛構文學經典
★與《我在伊朗長大》並列最重要也最知名的紀實漫畫
繁體中文世界缺席四十年
作者親自授權.完整手寫版首度面世
提到非虛構圖文書或紀實漫畫,一定會提到的代表作,便是亞特‧史畢格曼連載於1978年至1991年的作品《鼠族》。本書為紀實漫畫經典,更是納粹大屠殺相關題材的破格之作,並於1991-1992受邀至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覽。
本書細緻刻劃一位倖存者的創傷經歷,不只重現了納粹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逐步進逼,更從戰後母親自殺、父親續絃、父子間的不睦……逃過大屠殺卻逃不了的家庭糾葛,向讀者展示那段歷史如何仍作用於現在。
「鼠族」一詞象徵的是希特勒與二戰德國對猶太人的輕蔑與歧視,現實世界的種族清洗在作者筆下化為貓抓老鼠的比喻,納粹如何迫害猶太人的經過,則在他與父親ㄧ次又ㄧ次的長談中重現。
是怎麼樣的應變能力,讓作者父親能倖免於難,同時又讓妻子也死裡逃生?又是怎麼樣的複雜情結,讓妻子自殺、兒子與第二任妻子皆又愛又恨,卻還是無法棄之於不顧?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看見的是一名倖存者令人欽佩的生命力,同時也以兒子的視角,對這名神經質又吝嗇不已的父親既不耐煩又是同情。
看作者如何以漫畫重現極權政治的運作,也誠實描寫他眼中的父親如何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立體再現時代悲劇過後的歷史餘緒。
感動推薦
曾經在2012年的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參觀過「鼠族」的原稿展,作者以父親口述家族經歷為軸,記錄下納粹屠殺血淚史,破天荒獲得普立茲獎殊榮。把猶太人畫成老鼠,納粹則畫成貓,這是我僅有的資訊,小而工整的分鏡,大量未經翻譯的文字,讓我對內容更加好奇,展區把封面那張兩隻老鼠依偎著的原稿放在某個重要的位置,一旁對照著一張模糊的黑白照片,構圖一模一樣,只是老鼠換成一對男女,穿著與原稿相同的衣服,用相同的表情看著遠處,我呆立著,久久不能自己……
──小莊│導演.漫畫家
《鼠族》是一本誠實、動人的書,明明是悲慘的事,卻又在某些地方這麼好笑……有著典型的猶太式幽默。看了這個故事,我稍微可以理解我父母和我的波蘭公婆那一代人視錢如命的習性,雖然他們沒有經歷過猶太大屠殺,但他們都是經歷過戰爭的一代──在戰時,錢就是命。
我知道,我的理解在他們的經驗面前太渺小,作者也知道這一點,並毫不掩飾他的無知。但有些事不懂才是幸運的。我們能做的,是試圖去理解,並且盡一切努力,不要讓那樣的事重複。
──林蔚昀│作家
在轉型正義落實的過程中,「還原真相」始終是首要的工作。亞特.史畢格曼在訪談父親的過程中,重建了二次大戰時期猶太人被迫害的歷史現場,國家機器對族群、個人的壓迫與暴力,在今日讀來也令人悚然動容。由衷盼望繁體中文版的發行,能讓更多臺灣讀者讀到鼠族的故事,反思今日的台灣。在療癒傷口之前,必須直視真相,唯有直面過往的暗影,才能看清未來要走的路。
──陳俊宏│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即使當今的文化生產不乏關於納粹大屠殺的敘事,這則悲劇卻是一個難以用言語完整表述的集體歷史創傷。1986年開始刊載的紀實漫畫《鼠族》,提醒了我們人類之惡所能及的暴力──人種的分化、排除與種族滅絕。
以漫畫呈現的目的,並非為了輕描淡寫大屠殺,反之,這是一個唯有藉由圖像才能表述的故事。不僅體現了種族歧視的極致呈現,更創造了超越時空的奇幻想像空間。也因此,鼠族不只是猶太人的歷史,而是任何被壓迫族群的象徵。那隻追逐他們的貓,也不曾完整被推翻過。
──劉文│作家
2021年2月8日 想读
照护 豆瓣
The Soul of Care : The Moral Education of a Husband and a Doctor
8.6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博文 译者: 姚灏 中信出版社 2020 - 11
阿尔茨海默病是什么?如果有一天家人突然不认识你了,你该如何应对,如何劝慰,如何照料?面对一场注定以“失败”告终的战斗,面对亲人终将失去理智、失去自我的结局,被现实击中的我们,该如何与孤独共存?
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彼此“照护”的动人故事。凯博文在妻子被诊断出患有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后,作为一个丈夫同时也是医生,开始了对她的悉心照护。书中讲述了他在医学领域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和妻子的点滴故事,从中我们能看到凯博文与妻子之间真挚笃厚的感情,能看到现代医学及医学教育对于“照护”的忽视,能看到“照护”如何为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找寻到了意义。他以自己的毕生经历强调,“照护”才是医学的核心。
【作者简介】
凯博文是精神病学、人类学、全球卫生以及医学人文领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文理学院院士。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和斯坦福医学院,而后在哈佛大学任教逾四十年,目前是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学与医学人类学教授,同时也是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的人类学讲席教授。2008年至2016年,他曾担任哈佛亚洲中心主任。著有《疾痛的故事》《道德的重量》《苦痛与疾病的社会根源》等专著。
【编辑推荐】
★这是一封用十年照护写下的动人情书,一本由精神科医生亲自践行的“科学照护指南”。
★哈佛大学著名人类学家、医学人类学奠基人凯博文用亲身经历写给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研究疾病和照护,但为了我所爱的人而成为一个真正家庭照护者的实践经验,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礼物。”
★直击医学本质,直面医患矛盾,直达照护核心。
★著名人类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阎云翔,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作序推荐;复旦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潘天舒担当审校;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景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查无此人》作者、文学翻译于是,联合推荐。
【媒体评论】
《照护》可以为美国四千万家庭照护者带来指导和安慰。
——《华盛顿邮报》
凯博文细腻地回忆了他的已故妻子与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故事。在这本回忆录中,他坦诚指出了社会对于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照护的忽视。
——《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让照护的治愈作用变得无与伦比!医疗与照护不是对立的,凯博文教授正努力阐述这一点。拥有一颗关怀的心是如此重要——它的意义甚至超越了医学。
——《纽约日报》
【国外推荐】
《照护》这本书会让你感到非常震撼,但同时它又会教给你很多东西。在如何用一生来耕耘我们的人性方面,这本书既提出了伦理上的要求,也分享了许多给人以希望的宝贵经验。
——保罗·法默,哈佛大学全球健康与社会医学系主任
这是一部真正出类拔萃而又美丽动人的著作,它将改变我们思考人生与社会的方式。
——迈克尔·普鸣,哈佛大学中国史与人类学教授
打开这本书,然后做好被震撼与被启迪的准备。
——金镛,世界银行前任行长
这是我读过的最感人的书之一,让人难以忘怀……凯博文提醒我们,究竟什么才是工作、生活及死亡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霍华德·加德纳,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凯博文的这本书富于人性关怀,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会是某种启迪。
——李·古德曼,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院长
非常感人……《照护》这本书见证了人们从爱的回忆中汲取养分的能力,即便那些回忆正从所爱之人那里渐渐消失。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书。
——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躁郁之心》作者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也是一篇道德论文,同时也批判了现代机构及关系中照护精神的缺失。
——塔米娜·阿那姆,《优雅之骨》作者
这部感人至深的著作提出了一个叫人信服的论断,即照护不应被当作某种不幸的义务,而应被当作某种道德层面的实践。
——安妮·法迪曼,作家
【国内推荐】
本书要义已远超个人经验,直达医疗本质。我们是谁,何以为人,医学理性与人性,病患的苦难,怜悯与希望,相助,有尊严的离世……凯博文作为丈夫同时又是医者的感悟由十年之久的躬身照护历程生发开来。每个人,无论是否是医疗从业人员,作为照护者或终将成为的被照护者,都需要补上这一课。
——徐一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
优雅地变老和离去,是我们每个人最后的尊严。每个人在离开世界前能得到精心的照护,是我们现代社会和文明努力的方向。
——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凯博文教授是我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之一,他在近八十岁之际撰写此书的动力,是要探讨“照料之魂”。通观全书,魂之意涵,在于两点,一是形形色色的护理者对患者发自心底的精心照护,二是患者从各式各样的护理者得到的无比之爱。两者之并联是现代医学一直难以面对的重症病人的精神慰藉问题。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哈佛大师阿瑟•克莱曼一生著述很多,这本书或许是他的封笔之作,他的一生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有很高的理论建树,这本书却是晚年陪伴失智妻子的体验书写,由此构成他阅历的极致,生命理解的巅峰。从个体疾苦到人类疾苦,从亲人照护到社会照护,阿瑟•克莱曼的书开启了全新的生命之门。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凯博文建立了科学和生老病死之间的感性纽带,提议把叙事纳入医学领域,强调了疾痛那无形的存在,也赞赏了中国式养生养老的传统。最基本的照护体验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人性教养。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在内的各种重疾最终考验的是家庭关系,而不仅仅是医患关系。这本书也是一位学者在多年实践中的思想史,他告诉我们:从照护出发,可以最终抵达博大深远的人类文明核心。
——于是,翻译、《查无此人》作者
这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名医生在照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妻子时的心路历程,作者以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双重身份,以独特的视角在书中探讨了对认知障碍和精神类疾病的照护伦理,一定程度上也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照护指导。
——贾龙飞,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2021年2月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