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小空间花园设计与营造指南 豆瓣
作者: [日]山元和实 译者: 光合作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1 - 1
本书是一本适合现代人居住空间的花园设计工具书,针对现代大部分城市居住空间狭小的实际情况,对于不同的小空间,如狭长的花坛、小花池、架高花池、玄关周边、停车场、死角和极小空间、没有土的地方、半阴的环境、栅栏或围墙等立体空间等场所,教授读者在这些空间进行植物配置、打造花园的诀窍。书中还包含了丰富的植物图鉴、一目了然的植物配置平面图、详细的造园步骤,图文结合、简明易读,读者可参照本书,轻松上手进行小花园设计。此外,本书收录了多个不同环境条件的、精彩的小花园设计案例,可为读者提供专业的指导,丰富读者的设计灵感。
2021年5月27日 想读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 豆瓣
6.3 (7 个评分) 作者: 谢天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5
权力游戏中臣民如何明哲保身?一部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揭示制度之弊如何激发人性之恶。
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为何盛行讲假话、做违心事?
臣民如何通过讲假话、做违心事来面对喜怒无常的帝王?
为什么说讲假话、做违心事的这种性格、语言、心理和行为都是专制主义的产物?
古代历史从来不只有文人生活风雅、美好的一面,朝堂之上的残酷超乎你的想象。
想要在集权统治下明哲保身,为何要学会“拍马屁”才行?
在这本《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中,你或许可以一窥一二。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堪称古代官场现形记;也是一本史实和评论俱佳的历史小品。书中以中国古代君臣关系、臣民心理为切口,剖析专制主义的内涵,以批评的笔触,呈现出专制主义的产生过程、权力结构的确定,以及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臣民心态的种种表现。
作者着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心理刻画,以读史札记的形式,分析从先秦至清代君臣间的心机和智术,以及忠臣义土的应对苦心,别善恶,寓褒贬,辛辣精准地揭示了制度之弊如何激发人性之恶。史论结合,展示了古代朝堂上的生存法则,以及集权政治下的君臣博弈。
【名家推荐】
虽然,中国以往的史书,在记述事实和人物中也可以窥见心灵的跳动,但以存在决定意识为旨趣,着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心理刻画,则是史学领域和方法上的开拓,而剖析人物心态又是推动和激发历史反思的机杼。谢天佑同志很快步入“历史心理学”的门槛,从个别到两千年臣民心态的分析,给研究中国历史增添新的养料,做了学术上的开垦工作。
——陈旭麓,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元勋之一
谢先生并非仅仅是一位为历史而研究历史的学者;他是一位与时代息息相关的知识分子。和许多他同时代的,包括作家巴金先生在内的“仁人志士”一样,谢先生用重千斤的史笔,为我们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
——邵勤,美国新泽西学院历史系教授,曾任哈佛大学瑞德克里夫高级研究院和德国洪堡大学的研究员
【本书卖点】
1.一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堪称古代官场现形记。
书中透析了自先秦至清代以来朝堂上的臣民生存法则,既有“千古谏臣魏征”“杯酒释兵权”“王安石变法”等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故事,也有围绕日常互动中呈现的君臣关系、派系政治,力图重返历史现场,捕捉历史人物的微妙心迹,展示集权政治下君与臣的博弈;
2.一本史实和评论俱佳的历史小品。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如何生存?权力游戏中臣民如何明哲保身?为什么小心谨慎、假话连篇会成为臣民求生的必然之术和心理常态?作者从史实出发,结合“历史心理学”推演分析君臣言行,用反思的眼光看历史;书中不乏其辛辣、精准的评论,观点新颖,见解独到;
3.一本见识高远的“大家小书”。本书篇幅不大,文字不多,但研究视角别致,从政治史、心理学等角度着笔,从个别到两千年臣民心态的分析,笔触精准细腻,见识高远,于作者特定的时代而言,有开疆之功;
4.语言通俗流畅,却又辛辣精准,不夸张,不说教。
本书从容地分析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臣民心理,以及这种心理对政治、文化、社会礼制等方面的影响。书名看似学术性很强,但书中内容通俗化,有故事性且内容丰富,轻松易读,不失为一本大众历史普及读物;
5.经典再版,名家推荐。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已故谢天佑教授的遗著,30年后再版,本书在原书的基础上,增补了作者后人及学生提供的诸多材料,更为全面展现作者的学术风貌。同时,本书附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元勋之一陈旭麓先生原序,以及美国新泽西学院历史系教授邵勤总序;
6.本书装帧精美,简洁典雅,接面装,书脊布纹选用质朴的雅格纹,封面选用竖纹云萱纹纸,专色印刷且局部烫印。
2021年5月25日 想读
中国水泥业的发展 豆瓣
作者: 田岛俊雄 / 朱荫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 3
《中国水泥业的发展-产业组织与结构变化》,本书是该研究团体对化工、电力、水泥、钢铁、农村等领域进行研究的一环。
2021年5月25日 想读
统计与真理 豆瓣
Statistics and Truth: Putting Chance to Work
作者: [美] C.R.劳 科学出版社 2004 - 7
本书是当代国际最著名的统计学家之一C.R.劳的一部统计学哲理论著,也是他毕生统计学术思想的总结,同时还是一本通俗的关于统计学原理的普及教科书。在本书中,作者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统计学原理,通过实例,不仅证明了统计学是一门最严格、最合理的认识论和方法学 ,还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统计学发展的过程,特别是那些很深刻的理论是如何从一些非常简单实际的问题中发展起来的。
本书前5章讲述了统计学从最初收集、汇编数据为行政管理服务,发展成为有一整套原理和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的历史,第6章谈及了普通公众对统计学的理解,强调了从数字中学习有助于成为有效率的公民。
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书中提到的所有科学的学科调查与决策和统计之间的关联,是由一系列实例来说明的。本书使用非专业语言通俗地阐述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适合大众读者。
2021年5月17日 想读
Entangled Life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作者: Merlin Sheldrake Random House 2020 - 5
When we think of fungi, we likely think of mushrooms. But mushrooms are only fruiting bodies, analogous to apples on a tree. Most fungi live out of sight, yet make up a massively diverse kingdom of organisms that supports and sustains nearly all living systems. Fungi provide a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planet on which we live, and the ways we think, feel, and behave.
In Entangled Life, the brilliant young biologist Merlin Sheldrake shows us the world from a fungal point of view, providing an exhilarating change of perspective. Sheldrake’s vivid exploration takes us from yeast to psychedelics, to the fungi that range for miles underground and are the largest organisms on the planet, to those that link plants together in complex networks known as the “Wood Wide Web,” to those that infiltrate and manipulate insect bodies with devastating precision.
Fungi throw our concepts of individuality and even intelligence into question. They are metabolic masters, earth makers, and key players in most of life’s processes. They can change our minds, heal our bodies, and even help us remediate environmental disaster. By examining fungi on their own terms, Sheldrake reveals how these extraordinary organisms—and our relationships with them—are chang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life works.
2021年5月15日 想读
季风吹拂的土地 豆瓣
Blood and Silk: Power and Conflict in Modern Southeast Asia
6.7 (23 个评分) 作者: [英] 迈克尔·⽡提裘提斯 译者: 张馨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5
说起东南亚,你会想到什么?
海岛、沙滩、购物中心、度假酒店,还是暴力、腐败、军事政变、宗教冲突?
一面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物质富足,一面是民主状态的反复和集权政府的冷酷。暴力与奢华并存,闲适与压抑同在。
《季风吹拂的土地》是一部关于东南亚现代化进程及其面临问题的反思和剖析。作者迈克尔·瓦提裘提斯先后担任BBC记者、《远东经济评论》编辑、调解冲突的中间人,在东南亚工作、生活近四十年。基于其研究者、观察者、参与者的三种身份,瓦提裘提斯从东南亚的社会症结与历史重负出发,辅以细腻动人的个人经验,追溯经济与文化、殖民背景与历史遗产,内部分歧与外部渗透,深度解析地区性冲突的背后原因,及其对于国际局势的影响。
2021年5月13日 想读
刺子绣可爱花布巾 豆瓣
作者: (日)吉田久美子 译者: 风二色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 11
本书是应国内刺绣爱好者需求而引进的,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介绍刺子绣的图书。刺子绣——日本特有的一种线绣手艺,名字是日文直译,和中国的直线绣很相近。最初的刺子绣,是用白线在蓝染布上缝制各种线条图形,用来增强布的耐用性,修补破损,增加布的厚度来提高其保暖性,是代代相传下来的实用手工艺。随着其装饰性功能性的不断提高,刺子绣这门古老的手艺也完好的流传至今。全书分为四大部分:方格图案、斜线图案、曲线图案、一针刺图案。35款精美做的作品,以及刺子绣基础、绘图方法、制作方法和实物大图案。
2021年5月8日 想读
鸟鸣时节 豆瓣
Tweet of the Day
作者: [英]布雷特·韦斯特伍德 / [英]斯蒂芬·莫斯 译者: 朱磊 / 王琦 译林出版社 2021 - 5
自然爱好者的宅家观鸟指南,247种鸟类的故事,274帧精美插图,扫码可听鸟鸣
.....................
▼编辑推荐▼
◆ 宅家观鸟指南,自然文学典范
《鸟鸣时节》按月份排序,用优美、灵动的文笔依次介绍了一年当中有代表性的247种鸟类,其中200种在中国也有分布。它鼓励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聆听四季之歌,重建与自然的联系。
◆ 秉承英国深厚的博物学传统
作者布雷特·韦斯特伍德(Brett Westwood)、斯蒂芬·莫斯(Stephen Moss)是英国知名博物作家、BBC自然史节目制作人和资深观鸟爱好者,他们用优美而通俗的科学语言描述鸟类的外形与生活史,以饱含诗意的文字记录生态环境的变迁,每个篇章都是凝练而优美的散文。
◆ 提供发人深省的保育案例
《鸟鸣时节》通过游隼、燕隼、赤鸢、红背伯劳、反嘴鹬等鸟类的经典保育案例,指出气候变化、栖息地消失和盗猎对鸟类生存造成的深刻影响,从而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土地的关系。
◆ 含274帧精美版画插图
英国知名画家、版画家卡里·阿克罗伊德(Carry Akroyd)为《鸟鸣时节》特制258幅黑白鸟类插图和16幅表现生境的彩色插图,形态准确,风格复古,意境悠远。
◆ 扫码可听鸟鸣
译林版《鸟鸣时节》配有赏心悦目的视听资料,每个章节开头附有一个二维码,扫码可查看当月鸟类的学名和特写照片,聆听有代表性的鸟类鸣声及相关音乐作品。
◆ 知名鸟类学家力荐
英国生物学家、《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作者马敬能(John MacKinnon)作序,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教授、《中国鸟类观察手册》主编刘阳倾情推荐。
◆轻盈柔软,便于携带
内文和彩插分别选用65克、75克进口北欧蒙肯纸印制。全书色彩柔和,质地轻软,方便在户外或旅途中随手翻阅。
.....................
▼内容简介▼
鸟类看似毫不起眼,却总能唤起人类深刻的情感共鸣。我们在杜鹃的叫声里听到夏日临近的脚步,从家燕的剪影中看到乡愁。
《鸟鸣时节》以BBC同名精品广播节目为蓝本,选出247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鸟类,用优雅而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它们的外形、鸣声和生活史。书中穿插民间传说、诗歌、艺术,呈现出鸟类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还介绍了英国鸟类保育的经典案例,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本书含有274帧精美插图,扫码可欣赏鸟类的照片与鸣声。
.....................
▼名家推荐▼
《鸟鸣时节》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本书所描述的247种鸟类几乎也都分布在中国,或是与中国的鸟类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马敬能(英国生物学家、《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作者)
《鸟鸣时节》用通俗而优美的语言告诉我们,鸟类是地球演化出来的独特动物类群,更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的重要情感纽带,因此需要我们不遗余力的研究和保护。
——刘阳(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教授、中国鸟类学会理事)
这本美丽的书令人不忍释卷,优美的行文与卡里·阿克罗伊德的插图使它成为难得的珍品。
——《BBC乡村档案》
我喜爱这些非同凡响、包罗万象的诗意描述。阅读这本书,让我想要踏出家门,亲眼看看那些鸟儿,亲耳聆听它们的鸣声。
——米兰达·克列斯托夫尼科夫(BBC自然史节目主持人)
对于200多种鸟类的简短描述,组成了这本美妙的书……你随时都能翻阅书卷,在匆匆一瞥中将鸟儿和它们的歌唱带进你的生活。然而一旦你拿起它,你将发现自己会忍不住一篇接一篇地读下去。
——马克·埃弗里(鸟类学家、博物学家)
2021年5月7日 想读
半工半耕 豆瓣
作者: 夏柱智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7 - 9
这是一项从阶层分化角度关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经验研究。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大规模流动和乡村社会结构变迁有序进行,通过揭示中国式城乡二元背景下农民与现代市场经济互动的基本模式,分析了中国语境下农民城市化流动的基本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农业适应性变迁之基本逻辑。
2021年5月2日 想读
Things That Are 豆瓣
作者: Leach, Amy Milkweed Editions 2012 - 6
The debut collection of a writer whose accolades precede her: a Whiting Award, a Rona Jaffe Award, a Best American Essays selection, and a Pushcart Prize, all received before her first book-length publication. This book represents a major break-out of an entirely new brand of nonfiction writer, in a mode like that of Ander Monson, John D'Agata, and Eula Biss, but a new sort of beast entirely its own.
Things That Are takes jellyfish, fainting goats, and imperturbable caterpillars as just a few of its many inspirations. In a series of essays that progress from the tiniest earth dwellers to the most far flung celestial bodies—considering the similarity of gods to donkeys, the inexorability of love and vines, the relations of exploding stars to exploding sea cucumbers—Amy Leach rekindles a vital communion with the wild world, dormant for far too long. Things That Are is not specifically of the animal, the human, or the phenomenal; it is a book of wonder, one the reader cannot help but leave with their perceptions both expanded and confounded in delightful ways.
2021年5月2日 想读
Norms, Storytelling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豆瓣
作者: Xiaoyu Lu 吕晓宇 Palgrave Macmillan 2021 - 2
This book is a political ethnography of norm diffusion and storytelling through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It is driven by intellectual puzzles and realpolitik questions: are we converging or diverging on values? Do emerging powers reinforce or reshape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order? Ar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socialising emerging powers or being used to promote alternative norms? This book addresses these questions through fieldwork research over three years at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in China,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 to enter post-reform China in 1979. It provides a crucial case to study the everyday practices of norm diffusion in emerging powers, and highlights the central role of storytelling in translating and contesting normative scripts. The book selects norms in human rights, rule of law and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to analyse how translators and brokers innovatively use stories to advocate, and how these normative stories move back-and-forth between local-global spaces and orders.
2021年5月1日 想读
优雅变老的艺术 豆瓣
Die hohe Kunst des Alterns: Kleine Philosophie des guten Lebens
作者: [德]奥特弗里德·赫费 译者: 靳慧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索·恩 2021 - 2
所有生物都会变老,而只有人思考变老这件事;
生活是一门艺术,包含变老的艺术,最终也包含死亡的艺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老年伦理的黄金法则;
优雅变老的四个L诀窍:Laufen(运动),Lernen(学习),Lieben(爱),Lachen(笑)。
作为“德国老龄化”跨学科研究小组的成员,赫费看到了世界上许多不同文化所蕴含的生活智慧,认为和“保持年轻”一样,“变老”也是需要学习的,学习如何步入收获的岁月,如何最终挥别人生。赫费纠正了一些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老龄化社会的表述不见得总是准确的;人不是因高龄而死,而是死在高龄时,因而用治愈为目标来要求老年医学是不合适的……他反对在老年问题中任由经济因素主导一切,反对老年人和变老普遍的负面形象,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人们对抗高龄时的衰弱,获得安宁,积累身体、精神、社会和情感资本的实用建议,因为经验向我们证明:人们应对变老的力量见于自身,也源于自身。
关键词:老年问题,美好生活,生活哲学,人口结构,护理,临终关怀,哲学
2021年4月30日 想读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Uses and Abuses of History
7.8 (35 个评分) 作者: [加]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译者: 孙唯瀚 一頁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3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历史学家罗新教授特别推荐。
.
当我们制造谎言或是只从单一视角出发书写历史时,我们就在滥用历史。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
★撷取近现代舞台上的知名人物与事件,解读历史如何被看不见的手所操纵
当今世界,对历史的操纵越来越普遍。独裁者可能会压制历史,以免失去威权统治的立基点。民族主义者可 能会讲述关于过去的虚假故事。政治领导人可能通过说谎来动员人民。
牛津大学教授麦克米伦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以各国政治及历史人物的大小故事与关键时刻借镜、立论,讲述了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反映史实理解的多重可能。
.
★顶级史学名家,非凡的国际视野
麦克米伦是当代西方史学界声誉卓著的大师级人物,主力研究领域为一战史事、国际关系及外交史,家承显赫,其曾外祖父即为主导一战后巴黎和会的英国一代名相劳合•乔治。
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
.
对于任何想要了解正确理解历史的重要性的人来说,这部雄辩、高度可读,且极具说服力的作品,是一本必读书。
——《出版人周刊》
.
麦克米伦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她讨论的话题从1919年“巴黎和会”到伊拉克战争。她也是一位有天赋的作家,对历史各种用途的描述信手拈来。她告诉我们,当我们试图塑造未来时,我们不能不唤起过去,但是应该以应有的谨慎和谦逊来使用它。
——约翰·格雷,《卫报》
.
【内容简介】
政治领袖压制真相;民族主义者虚构神话;历史学者试图总结模式;谁真正拥有历史?
.
牛津大学史学名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从历史和集体记忆、个人认同、国族主义、记忆与遗忘、专业史家的职责等面向切入,剖析人们如何利用历史来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和想象未来。她提醒我们,历史往往是一个陌生的国家,重新审视对历史的理解,避免在思维上落入太过常见的陷阱,甚至成为牺牲品。
.
麦克米伦是以研究国际关系史著称的史学名家,她在本书中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其文字精辟、诙谐、雄辩有力,本书可说是一份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的最佳总结。
2021年4月29日 想读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桶川ストーカー殺人事件
8.9 (300 个评分) 作者: [日] 清水洁 译者: 王华懋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2
推动反跟踪骚扰法案出台的凶杀案件!
是谁杀害了一个女孩三次?
调查记者全程追踪,直击日本官僚体制的结构性罪恶
日本纪实文学金字塔尖之作,日本记者会议大奖作品
◎编辑推荐
“我的女儿被杀害了三次。”
第一次是罪犯,
第二次是怠于调查的警方,
第三次是伤害她名誉的媒体。
前男友跟踪骚扰、买凶杀害 + 警方坐视不理 + 媒体污名化报道,无辜的受害人被一次次推向深渊。
遭遇骚扰和暴力、受到死亡威胁的女性,保留证据,奋力求救,为何无人听见?
饱受白眼的“三流”记者,为何挺身而出,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揭露警方的一个又一个谎言?
■ 调查记者清水洁全程追踪,秉持“人”的良心而报道,传递受害人的真实声音。先于警方找到实行犯,揭露警察与官方媒体的罔顾事实、操纵舆论的“共犯”结构。
■ 十幅照片还原侦破过程,直击逮捕现场。
■ 本作“日本记者会议(JCJ)大奖”“编辑选择杂志报道奖”,被誉为 “记者的教科书”“日本纪实文学的金字塔”。
■ 此案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出台。
◎内容简介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轻女子猪野诗织在日本埼玉县JR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
受害者生前因长期受到跟踪骚扰而多次向警方报案,警方却未予重视,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记者清水洁在调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依从受害者生前留下的“遗言”的引导,多方走访查证,在警方轻视线索、调查不力的情况下,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实行犯,进而揭露了警方对受害者生前报案的漠视、敷衍,以及案发后试图抹黑受害者、掩盖渎职事实的行为。
此案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本书是该事件的全记录。
◎媒体评论
此书除了让我们重新审视公权力的体制内在、媒体载舟覆舟的能力,也揭示了这样的意义:每个人都可能是促成社会之恶的原因,但每个人也都可以有所选择、选择自己不去构成社会之恶,甚至可以交付一己之力成就善的一部分。
——2019台湾OPENBOOK年度好书推荐语
清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记者,曾采访报道过“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足利事件”等大案,放出过许多推翻警方与检方调查结论的独家特写。
——伊藤诗织在《黑箱》中评价清水洁
用这种方式,清水洁在调查上面把警方绝对不愿意别人知道的内幕给揭露出来,当然他绝对来不及救回被害者,但他尽到了作为一个调查记者最重要的责任,他不放弃把警方不愿意被大众知道的事实给揭露出来。这本书值得大家看一下,想一下。
——《杨照读书》
为了回应被害者的「遗言」而开始活动的清水记者,带着甚至是「愚直」的执念,最终将犯人和警察双方逼迫得走投无路,真的很精彩。我认为这才是记者的精神,这就是正义。我不常使用“感动”、“正义”等词语(而我这次使用了),所以我关于这部著作的感想,应该可以得到大家的信任。
——明治大学法科大学院教授 瀬木比吕志
2021年4月29日 想读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 豆瓣
作者: [英] 奥利弗·萨克斯 译者: 王彩虹 中信出版社 2011 - 1
编辑推荐:
“他谈论精神病人,就像在讲《一千零一夜》一样生动有趣。”
只有七秒钟记忆的人该怎么活下去?
音乐节拍能让跛足的人扔掉双拐?
五分钟一个科学传奇,不容喘息的震撼体验!
人气爆棚的神经学医生萨克斯,风靡全球的科普巨作!
《纽约时报》畅销榜力荐人文经典!亚马逊书店度好书五星推荐!
-------------------
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你和其他人听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呢?
或许你还不熟悉萨克斯医生,但他的研究或许会让你觉得大开眼界:如果失去了一只耳朵,会影响我们“收听”立体声效吗?为什么我们都快忘光了小时候的记忆,却还可以完整地哼完童年的歌谣?网络上说的死亡音乐和幻觉音乐是真实存在的吗?电视剧里用熟悉的音乐将瘫痪的病人唤醒的奇迹,是真实发生过的吗?
而关于我们的听觉的故事,或许还有你完全想象不到的趣事:一个轻松记住2000出歌剧的天才,却连2加2等于几这样都无法计算;有一种叫做绝对音感的东西,你可能拥有,贝多芬、莫扎特他们却不一定拥有;我们看得到番茄的颜色、咖啡的颜色,有人却看得到音乐的颜色;不要以为所有唱歌走调的人都是音乐课没学好,在某些人的耳朵里,音乐就是一堆锅碗瓢盆砸在地上的噪音……
2021年4月27日 想读
海蒂的花园 豆瓣
作者: 海妈 中信出版社 2021 - 4
任何时候花园都不会尽如人意,无论付出多少努力;
任何时候花园里都能找到美好,无论历经多少挫折。
在连餐桌都没有的出租屋里,海妈会在夏天抱回一盆茉莉花,在冬天种上仙客来;创业13年,搬家13次,她从未感到辛苦,对园艺的热爱不减;她把爱好变成了全家人的事业,和爱人、两个女儿和父母一起打造了两座梦幻花园,一家人种花、卖花,过着令人向往的生活。
海妈热情地分享园艺知识与美好,也让无数花友开始种花,从植物中汲取力量。在这本书中,海妈写下花园梦想实现中的动人故事和13年的养花造园心得,也带我们走访世界各地热爱花园的人们,分享国内外18座私家花园的故事与灵感。任何美的地方,必定有一株植物在自由生长。
【编辑推荐】
一段被爱花种花照亮的人生故事
从一个失意又迷茫的电脑销售员到500万花友信赖的资深园艺博主,从街边十几米的小花店到拥有花园+卖场+种植基地的成功创业者,她的人生因园艺而美好。
15座私家花园的浪漫与诗意,15个从一片荒芜到花开满园的造园故事
杂草丛生的社区死角变身老破小区里的温馨花园,忙碌白领感受慢生活的楼顶花园,90后女孩的5平方米阳台花园,花艺师妈妈为女儿打造的忘忧岛花园,不打药不浇水的生态花园,悬崖峭壁上的空中花园……花园的美好不在大小,在于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海妈13年养花造园心得干货版
忙碌的工作之余,从购买一束鲜花或种下一株植物开始,海妈教你如何创造一片自己的心灵休憩之地。
2021年4月27日 想读
刺绣之美:亚洲刺绣的文化与技艺 豆瓣
介绍了从亚洲各地收购而来的古旧品及民间工艺品,从公平贸易商品到作家创作的作品,时代、手法上都不尽相同,但基本全都是人们在生活中传承下来的传统刺绣。鲜艳的色彩以及细腻的花样。
2021年4月27日 想读
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豆瓣
作者: 宿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1
中国古代印刷术始于雕版印刷。作者宿白先生深谙古代文献、精通版本目录学。结合考古学分类方法,充分利用珍稀古本典籍、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物,用五篇论文和一百数十幅珍贵古籍书影,深入考述并厘清了中国雕版印刷早期和盛期的发展史,是一部古代印刷史领域的典范之作。
2021年4月26日 想读
全球蔬菜纪行 豆瓣
世界の野菜を旅する
作者: [日]玉村丰男 译者: 张秋明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5
玉村丰男既然是一位料理研究家,也是一位亲自开辟菜园,种下自己搜罗来的各种奇怪蔬菜,还把它们做成菜,端给各位食客的践行者。他更是一个擅长水彩画,对全世界的风土人情都充满好奇心,热爱生活的人。《全球蔬菜纪行》正是他游览世界后,想要写写他热爱的蔬菜以及蔬菜背后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和趣味历史的成果。爱尔兰的“月亮”,奥斯曼的茄子,秘鲁的“虎奶”,巴达维亚的香草,法国冷漠的小黄瓜,这些奇妙的组合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都在这份不同寻常的“吃货”游记里。这是另外一种环游世界的方式,从日本的厨室跳到大洋彼端,又从陌生的大陆没入历史的字里行间,其间有咖喱的浓烈滋味,也有清晨沾满露珠的果香,还有新大陆飞速发展时腻人的甘甜。玉村丰男不按常理出牌,有如童话中带着礼帽的兔子,带领读者进入奇妙的爱丽丝仙境。
2021年4月2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