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豆瓣 Goodreads
9.1 (131 个评分) 作者: [德]娜塔莎·沃丁 译者: [德]祁沁雯 新星出版社 2021 - 3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编辑推荐
◎一部家族史,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填补二战东方劳工史出版空白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
◎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完整还原悲恸个人史。12000000名东方劳工,绝非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之外的历史注脚,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德布林奖,德语文学在线、《明镜周刊》、《德国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高度赞誉
◎一出版即译为法国、黎巴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等文字,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
------------------------------------------------
★媒体评论
以家族史展现了世纪全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只有通过个人性的叙述,我们才能知道历史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一个人的经历,当下的事件是怎样从根本上形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德国伟大的记忆艺术家塞巴尔德从遗忘中抢救逝去生命的影子,这绝非偶然。
——勒夫勒(Sigrid Löffler),2015年德布林奖颁奖词
关于遗忘的重要文本。……这部扣人心弦的杰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寻找个人家族之根的范畴。
——德语文学在线
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丰富,在历史的粉碎机里消逝得又是如此悄无声息。这就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所讲述的,作者在虚构和研究、重构和记忆中游走,寻找。……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这再合适不过。……非常伟大、极富影响力的艺术。
——犹克‧玛根瑙(Jörg Magenau),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
不可预知和令人大跌眼镜的线索盘根错节,活像一部犯罪悬疑片,每个细节都增添了张力,偶然又衍生出了一连串不可思议……《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二十世纪灾难史的缩影,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
——赫尔穆特·伯蒂格(Helmut Böttiger),《德国时代周报》
近年来有好几部关于二十世纪梦魇的作品,它们与暴力相关,如档案中记录般遥远。虽然娜塔莎·沃丁仅展示了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一小部分,但她的讲述是如此拉近了读者,我们在当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革命,饥饿,世界大战,内战,古拉格,这是一个更富戏剧性的家族故事。……娜塔莎·沃丁继承了历史学家似乎无法接续的使命:将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
——德意志广播电台
这本书引人入胜,读开头第一句话就把心提溜到了嗓子眼,悲壮,震撼,很难停下翻动纸页的手指。……属于赫塔·米勒和凯尔泰斯·伊姆雷一脉。
——《科隆城市报》
……一部伟大的书,对抗沉默。那是一段鲜活的,生动的,发出叩问的,绝望而又动人的历史。当然,也充满了痛苦。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书,是多重线索和寻找下的个人史书写。
——巴伐利亚州第二电台文化频道
凭借有限的信息,沃丁小心翼翼地把谜一般的家族史碎片拼接起来,于是便有了这部饱受赞誉的深情杰作,堪与W. G. 塞巴尔德媲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填补了文学领域的空白,通过对母亲家族的深情追溯,为成千上万东欧人民树立了纪念碑。
——New Books in German
这本书呼吁人们关注那些鲜为人知且往往不是焦点的历史议题,纳粹德国的东方劳工史即其中之一。有时候它像一本推理小说,在这本书面前你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娜塔莎·沃丁还要往窟窿里填充什么。许多东西浮出历史地表,但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这就是书写家族史的意义。
——Beyond History
此书再次揭开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许多档案材料被刻意销毁,记忆随着当事人的去世而荡然无存,即便尚有知情人在世也大多缄口不言。……相信随着该书的传播,这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进入公共记忆之中。
——中国《文艺报》
2021年6月12日 想读
蕨类植物的秘密生活 豆瓣
8.6 (5 个评分) 作者: [美]罗宾·C.莫兰 译者: 武玉东 / 蒋蕾 商务印书馆 2021 - 5
蕨类植物是一类特殊类型的植物,它们和种子植物不同,不依靠种子而是靠孢子繁殖。正因如此,它们的成长周期中存在两个世代,有着两种形态。蕨类植物的栖息范围广泛,从热带一直到极地都有;蕨类植物的种类也极其多样,除了生长于地面,还有攀爬或附生在树上,以及本身就是大树形态的蕨类;有些蕨类有毒,有些颜色艳丽,有些蕨类能在如沙漠般的炎热和干旱中死而复生。在这本综合了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分类学、适应性、地理学及生态学、演化历史的书中,作者还强调了蕨类植物和人类的关系——文学和电影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蕨类植物名字的由来。
2021年6月11日 想读
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 豆瓣
作者: 黄宗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左右两大经典理论的论析和预期,在一定程度上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我们需要从中国新型小农经济的悖论实际出发,重新建构符合实际而又适用于今天中国的小农经济理论。其中关键在于摆脱来自两大经典理论的错误认识和预期,从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实际出发,认识到并尊重小农户的主体性,将其适当置于中国新型农业理论和政策的核心。如此,既可以解决社会不公和社区面临的危机问题,也可以更好地为小农户和消费者服务,更可以扩大内需,为中国农业和经济整体提供更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本书是作者在已出三本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主要关注点:一是说明中国农业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变迁,尤其是当中至为关键的“新农业”革命及其特点。二是根据中国的经验实际来论析现有关于农业发展的主要理论,目的在于说明部分西方理论的误区和盲点,也在于介绍与它们不同的、比较符合中国经验实际的农业经济理论,并对中国“新型的小农经济”的经验进行新的理论概括。三是立足于中国实践的研究,指出目前中国农业发展三大主要模式的利与弊,进而提出有关学术性的思考和具体建议。
2021年6月7日 想读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豆瓣
9.3 (12 个评分) 作者: 徐贲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 - 10
人以人性道德的理由来记忆。哪怕对那些与我们只有浅淡关系的人们,我们也与他们因人性道德的记忆而联系在一起。藉由人类共同创伤的记忆,各种社会群体、国族社会,有时候甚至是整个文明,不仅能够辨认出人类苦难的存在和根源,还会就此担负起一些重责大任,警惕袖手旁观的冷漠。正如英国历史 学家Ian Kershaw所说,“通往奥兹维辛的道路,为之开道的是仇恨,为之铺路的是冷漠。”对于人类共同的灾难,记忆研究最关心的不是我们愿意记忆什么,而是我们由于道德责任而应该记忆什么。我们应该记住的是那些直接毁灭共同人性的邪恶事件。
2021年6月6日 想读
傳教士的詛咒 豆瓣 谷歌图书
8.0 (5 个评分) 作者: 沈艾娣 译者: 郭偉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1 - 6 其它标题: 傳教士的詛咒
在華北的洞兒溝村,曾經有位傳教士為了帶走一尊聖母雕像,被當地教眾極力阻攔,結果不歡而散;離開之際,他憤而詛咒這個農村將會遭受七年天災,誰知不幸言中。為了解咒,這些天主教村民走到山上興建了一座七苦聖母堂,年復一年的冰雹才終於停止。口耳相傳的故事還有相類似的版本,它們的共同背景,是傳教士與依附他們的貧苦村民之間千絲萬縷的對抗關係,屬於一場在更大範圍內、日益整合中國天主教和國際教會的博弈。可惜像洞兒溝這樣天主教已經傳播了三百多年的村莊,一直消失於經典的中國史和教會史敘事中。
《傳教士的詛咒》以普世性的視野,結合歐洲的情況,講述在外部力量影響下中國的宗教生態如何變遷、借鑒與融合。沈艾娣教授透過山西洞兒溝的案例,為我們提供了遠超出「禮儀之爭」或「文化適應」的視域—從17世紀耶穌會傳教開始,天主教就適應了中國傳統文化,只不過中外傳教士、教眾及羅馬教廷,在各種衝突和妥協中無意地形成一股合力,試圖把本地教會拉到全球發展的潮流中,而這個進程一直延續至今。
沈艾娣為中國天主教會歷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新視角,實際上幾乎是一個新範式。這一視角對世俗歷史學來說是變革性的,因為它促使我們重新認識殖民主義的影響,並找出聯繫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新方法。
―趙文詞( Richard Madsen),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社會學傑出教授
本書從微觀的角度,探討一個宏觀的問題。從村裏人的眼光來看,文化的融合從來都是一種日常的生活。
―科大衛( David Faure),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
這是一本精彩而生動的全球史著作。它展示了一種全球史的方法:不一定要縱橫十萬里、上下五千年,而可以發掘各種微妙的全球性聯繫、交流和影響。就像這個山西村莊的足跡、認同和想像,竟然遠渡重洋連到了羅馬教廷,這就是全球史。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這是把微觀研究與宏觀視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一本引人入勝的著作。無論是觀察問題的角度、歷史資料的發掘,還是研究的方法,以及對我們了解天主教在華傳播的曲折經歷,都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個案。
―王笛,澳門大學歷史系主任、講座教授
關於中國基督教史的研究,業已走入目的論的死胡同,本書最了不起的貢獻,正是為之指出了一條新路。……作者格外強調中國天主教社會生活和宗教實踐在地方和全球兩個層面的互動,由此為中國基督教史研究帶來一種範式轉移,這同樣能啟發中國現代史其他領域的研究。
―《哈佛亞洲研究學報》(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021年6月1日 想读
Behav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Robert M. Sapolsky Penguin Press 2017 - 5
Why do we do the things we do?
More than a decade in the making, this game-changing book is Robert Sapolsky’s genre-shattering attempt to answer that question as fully as perhaps only he could, looking at it from every angle. Sapolsky’s storytelling concept is delightful but it also has a powerful intrinsic logic: he starts by looking at the factors that bear on a person’s reaction in the precise moment a behavior occurs, and then hops back in time from there, in stages, ultimately ending up at the deep history of our species and its evolutionary legacy.
And so the first category of explanation is the neurobiological one. A behavior occurs–whether an example of humans at our best, worst, or somewhere in between. What went on in a person’s brain a second before the behavior happened? Then Sapolsky pulls out to a slightly larger field of vision, a little earlier in time: What sight, sound, or smell caused the nervous system to produce that behavior? And then, what hormones acted hours to days earlier to change how responsive that individual is to the stimuli that triggered the nervous system? By now he has increased our field of vision so that we are thinking about neurobiology and the sensory world of our environment and endocrinology in trying to explain what happened.
Sapolsky keeps going: How was that behavior influenced by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nervous system over the preceding months, by that person’s adolescence, childhood, fetal life, and then back to his or her genetic makeup? Finally, he expands the view to encompass factors larger than one individual. How did culture shape that individual’s group, what ecological factors millennia old formed that culture? And on and on, back to evolutionary factors millions of years old.
The result is one of the most dazzling tours d’horizon of the science of human behavior ever attempted, a majestic synthesis that harvests cutting-edge research across a range of disciplines to provide a subtle and nuanced perspective on why we ultimately do the things we do…for good and for ill. Sapolsky builds on this understanding to wrestle with some of our deepest and thorniest questions relating to tribalism and xenophobia, hierarchy and competition, morality and free will, and war and peace. Wise, humane, often very funny, Behave is a towering achievement, powerfully humanizing, and downright heroic in its own right.
2021年5月31日 想读
危机与重构 豆瓣 Goodreads
9.1 (30 个评分) 作者: 李碧妍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聂隐娘身处的时代与周遭具体如何?
诸侯割据怎样促成了大唐帝国的重建并走向了自身的终结?
作者于盘根错节之中抽丝剥笋,给人以读推理小说的奇妙感
“安史之乱”无疑是中国中古史上的大事关键,但相对于其重要性,既往的研究却还远远不够。本书从政治地理学切入,通过对唐代后半期 最为重要的政治群体之一——藩镇的实证性考 察,对唐帝国得以成功度过“安史之乱”这一中古史上之剧变,并在由此创发的新兴的藩镇体制下,重建其政治权威与统治力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古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2021年5月31日 想读
我未尽的苦难 豆瓣
The New Odyssey
作者: 帕特里克·金斯利 译者: 孙文龙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10
2012年4月的一个下午,哈希姆家的房门被突然砸开,随后他同数百位无辜的叙利亚平民一起被投入监狱,在经历了半年的折磨与摧残后终得自由。而此时,等待他的已是家园不再。迫于叙利亚战火的迅速蔓延,哈希姆带着妻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他们*终能否寻找到安身立命的“新家园”?
2015年5月,当欧盟对外宣布将出动武力打击利比亚人口走私生意的当天,哈吉正在悠闲地跟朋友聚会,这位利比亚势力*大的蛇头根本没把欧洲人的决定放在眼里。全世界普遍认为,蛇头是造成欧洲难民危机的罪魁祸首,他们无情盘剥难民的同时又给欧洲带来惶恐与不安。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又是怎样的命运?
在帕特里克·金斯利笔下,无论是难民哈希姆,还是蛇头哈吉的故事,都只是构成这一历史性迁徙运动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那些在另一端营救难民的海岸警卫队;给难民提供食物和庇护的国际志愿者,以及处心积虑希望难民只是途径本国的政策制定者,他们的面孔也被一一呈现出来。在这场从地中海深处、从撒哈拉沙漠中、从巴尔干半岛边境不断前行的关于绝望、孤独甚至死亡的灵魂大迁徙中,我们感受到的只有这些无家可归的难民发自内心的呼唤。
人们常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但对于这些难民来说,他们的身体和灵魂将永远在路上,这便是他们无穷尽的苦难。
2021年5月31日 想读
风的女儿 豆瓣
The Women Who Flew for Hitler: The True Story of Hitler's Valkyries
9.5 (6 个评分) 作者: [英]克莱尔•马利(Clare Mulley) 译者: 姜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5
本书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双人传记作品,讲述了纳粹德国两位受过高度嘉奖的女试飞员的故事。
汉娜和梅利塔战胜了舆论对女性的偏见,在20世纪30年代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德国飞行领域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她们在战争中成长为首屈一指的试飞员,并且凭借自己对第三帝国的卓越贡献获得铁十字勋章。然而,两人的命运截然不同,她们也不能苟同对方的抉择。出身中产阶级的汉娜是雅利安人,而不爱出风头的梅利塔来自普鲁士贵族家庭,两人都怀有深深的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然而在最终,1945年,汉娜恳求希特勒同她一起逃出柏林,企图挽救其生命;而梅利塔却暗中支持最著名的元首刺杀计划,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两人交织的人生让读者有机会洞悉纳粹德国及其女性、阶级和种族的态度。著名传记作家克莱尔•穆利通过深入挖掘两位非传统女性,通过1936年奥运会、东方战线、柏林航空俱乐部和希特勒地堡等背景,描绘了她们非凡而又杰出的人生的真实故事。
2021年5月30日 想读
宋代物价研究 豆瓣
作者: 程民生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21 - 5
本书作者较为系统地考证和研究了两宋三百余年的土地、房屋、矿产、服饰、家畜、家禽、文房四宝以及日杂用品等的交换价格,共计13大类283种,并在书中作了详尽地剖析。在这里读者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宋代同一物品由于质量差别、地区差别、时代差别而显示不同价格的动态变化,是读者深入了解宋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一把钥匙。
2021年5月30日 想读
上学记 豆瓣 Goodreads
9.0 (46 个评分) 作者: 何兆武(口述) / 文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9
历史的吊诡往往让人哭笑不得。在一个时代巨变,政局动荡,外族入侵,战火频仍,物质生活极其匮乏,连生命安全都不能保证的环境里,从小学至中学,至大学,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何兆武所感受到的,非但不是恐慌、忧虑、不安,恰恰相反,是幸福。而在今天的学校里,在一个安定、富足、物质条件极大提高的环境中,莘莘学子们恐怕很难体会到幸福的感觉。当代学校教育的失败,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学校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政治和教育之间,教育和社会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何兆武通过他的回忆,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追问,促使我们再度面对国民教育这个无比重大的话题。当然,这本书的价值远远不止是对教育的追问,它所触发的感受和思考,必将发生长期的影响和讨论。
口述历史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薄薄的一册《上学记》更是2006年读书界的一个亮点。超然与淡定让年逾八十的何先生获得了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份自由让几乎见证了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他在追忆过去的时候,充分地保持了一个历史学家的本真与哲学家的睿智。可以说,《上学记》是上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的一页剪影,可其中又缠绕着口述者对后半叶历史的深切反思。其中个别的记忆或有偏差,但是并不影响何先生对于过去那个时代整体精神的准确理解和表达。追求自由却拒绝虚无,捍卫真实却并不偏执,追忆过去并不造神和美化,反思现实又烙印着历史的启示,何先生的为人、为学都令人钦敬。
2021年5月30日 想读
生命之美:奇异植物的生存智慧 豆瓣
作者: 林十之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茅膏菜的致命拥抱让昆虫无所逃遁;捕蝇草机关的三次激活避免了无谓的扑空;貉藻和狸藻退回到祖先曾不惜一切代价离开的水中,开辟出了新的战场;簇花草不需要任何光合作用,只在开花的时候破壁而出。
植物,是这个星球上的初代居民,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它们似乎微不足道,却拥有人类难以想象 的智慧。植物,像人类一样,既团结协作、互利共生,又竞争资源、抢夺领地,它们在不为人知的隐秘世界,捕获食物、沟通交流。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植物学博士“破解”地球奇花异草生存密码
植物鉴定专家小铖手绘图谱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张建强盛赞推荐
2021年5月30日 想读
种菜书 豆瓣
作者: 吴当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 2
《种菜书》是一个国文教师挽起袖子当农夫的快乐生活写照。 《种菜书》是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绿手指”(GREEN FINGER) 在2016年推出一个新系列“GREEN LAND”的 本GREEN LAND 01。该系列旨在唤起人们对土地、田园生活的热爱。绿土地是我们心灵深处不变的情怀,它让我们远离喧嚣和世俗纷扰,得到心灵的沉淀和疗愈。 《种菜书》的文字简单平实,如生活中的涓涓清流,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种菜的心得体会一点一滴沁入读者心田,让人感觉清明舒畅。
2021年5月29日 想读
懶人農法第1次全圖解 豆瓣
作者: 设乐清和 / 笠原秀树 果力文化 2013 - 3
在都市的狹小空間,輕鬆打造適合自己的菜園!
把自家的陽台庭院,變成可以採收的食物森林!
從來沒有下過田,也能種出四季想吃的美味蔬果!
上述這些夢想好像農夫才能辦到?真的,在都市生活的你,也可以輕鬆做到!全部的答案,都在《懶人農法 第1次全圖解:與自然共生的樸門設計》這本書中。
依照本書「懶人農法」的實作教戰,從30 公分迷你菜園、1 坪地到田園農郊,都可以輕鬆施作、聰明管理,只需利用休閒時間,你就能充分體驗四季耕種的樂趣。
本書的3 項原則、10 個關鍵字、21 種構想,教你輕鬆打造有機菜園:
本書以「循環式的有機栽培」為基本,教你如何打造保護生態的有機家庭菜園。不需使用農藥化肥,利用共生栽培、生物資源就可驅逐害蟲;作物收成後可食用,剩下的食材用來製作堆肥;一年四季都可享受栽種樂趣、田園景緻、美味蔬果「餐桌新鮮直送○距離」,為你節省日常開銷!
書中收錄了近百幅的精彩圖解,為你詳細示範:
● 7 種特色菜園的設計祕訣
● 3 項原則,10個關鍵字,21種構想
● 4 季作物的共生栽培表
● 4 次元集約菜園的美味大挑戰
● 4 種製作堆肥的妙方
● 1 坪水田,就能採收稻米
● 打造一畝田的微氣候
● 雞鴨兔幫你耕田、除草、肥土
● 自家育苗的採種私房筆記
● 野生植物的魔法
● 郊區住宅大改造
● 從○打造樂活農舍
同時,你還可以融合自己的生活風格,打造7種特色菜園:
● 廚房外,最適合用石塊、木樁、泥土搭建直徑2m深1m的「螺旋菜園」,安排多種適合共生栽培的香料作物,讓你天天都有新鮮的香料入菜!
● 長x寬 90cm「正方型菜園」是節省空間的超級幫手!可劃分為9個區塊、種植多種蔬菜,從此你家餐桌的生菜沙拉,新鮮直送零距離。
● 居家附近若有3平方公尺的空地,快來試試「鑰匙孔型菜園」。它依據手臂的長度設計,站在菜園中心,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可伸手施耕,非常容易照料。
● 從你家通往菜園、或和鄰居共用的路旁,用竹片編織「籬笆菜園」種植多年生的莓果、朝鮮薊、蘆筍,邀請鄰居欣賞田園景致,共享生氣盎然的美味小徑。
● 高 80cm「塔型菜園」是根莖類蔬果的樂園!利用回收木箱、麻袋、不織布,不花一分錢就可搭建,最適合蘿蔔、馬鈴薯的生長,也可以用十字劃分圓型,種植4種家人愛吃的蔬菜。
● 住在都市公寓、集合住宅的你,最適合「陽台菜園」。以階梯狀、立體陳列多個長形的花槽、垂吊小盆香草作物,注意日照、風向和能量的循環,就可以在最小的空間,得到最大的收穫。
● 「綠色簾幕」適合可攀爬的藤蔓類植物,如牽牛花、絲瓜、苦瓜、四季豆,可遮陽、降溫又可食用,也可搭建露天涼棚種植葡萄、奇異果,成為你家戶外交誼的小客廳。邀請鄰居一起DIY「社區菜園」吧!大家交換自種的蔬果,豐富餐桌又促進感情。
不同年齡的讀者,都可在這本書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綠色生活提案」:
● 25的你,追求新世紀的飲食與友善環境的生活方式
● 35的你,油電雙漲仍立志為家人孩子提供自然無毒的當季蔬果
● 45+的你,夢想退休後有一畝田,過著自耕自食、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
書中為你提出全方位的實用生活提案,融入植物、動物、自然堆肥、雨水回收、能源循環、空間設計等要素。不論你在自家、社區、農村,都可依不同條件,親手打造各種尺度的「家庭菜園」和永續循環的「綠能農舍」。
嚮往田園生活、美味餐桌,渴望健康、樂活、對土地友善的新生活方式--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
2021年5月29日 想读
美味七重奏 豆瓣
12 rue Royale ou les sept défis gourmands
作者: [法] 埃尔韦·里谢 编 / [法] 艾菲克斯 绘 译者: 任可心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9
🍳七个不可思议的美食任务
🍳一位米其林餐厅的莫扎特
🍳一曲歌颂美食魔力的赞歌
◎ 编辑推荐
🍴 以美食的力量迎接不可思议的挑战
围绕着味觉的愉悦、分享的乐趣、令回忆再现和富于创造性等烹饪界最关注的主题,一位米其林大厨仅仅依靠美食的力量,完成七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高超的厨艺与热血的挑战故事巧妙结合。不仅情节跌宕起伏,在津津有味的剧情中,还能品尝到对美食和生活的浓浓的爱。
👨‍🍳 后厨里的莫扎特,一位米其林大厨的日常
本书主角原型为获得了“法国最佳工匠”之称的米其林大厨马蒂厄·维亚纳。
只用新鲜的时令食材是他的神圣宗旨,巧妙地搭配食材是他的超能力。
面对邻居的挑战,他一边聆听着莫扎特的音乐,一边像作曲家一样谱写出应战食谱。
如同普鲁斯特的玛德莱娜小蛋糕,马蒂厄面临的大部分难题,本质上都是关于如何创造或激发回忆的。这位大厨用他的厨艺为每一位顾客创造一段难忘的记忆,甚至治愈他们受伤的心灵。
🥂 以里昂富有传奇色彩的食府为原型
虚构的故事建立于真实的场景中。故事发生在拥有深厚饮食文化底蕴的法国美食之都——里昂。
当地著名的“布拉齐耶妈妈”餐厅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创立者欧仁妮·布拉齐耶是第一位摘得米其林三星的女性大厨以及第一位两次摘得米其林三星的人。
在故事中,这位传奇厨娘也时常在袅袅炊烟中以灵魂的姿态出现,给马蒂厄以灵感,帮助他在传统菜式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元素,制作出既经典又现代的美味佳肴。
🍝 幽默夸张的画风,令人物和菜肴富有表现力
画师艾菲克斯的圆润线条接近清线画法和讽刺漫画风格。
大胆活泼的分镜恰到好处地把握住故事的节奏。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既显得幽默风趣又极富表现力。
在这些让我们欢笑的图画背后,他完美地传达出充沛的情感。食材在空中飞舞;闻到香味的客人幸福得飞起来;全书灰色调,只有食材和菜肴是彩色的……这些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令美食的治愈效果更加直观和形象化。
🍨 里昂招牌菜式等你来挑战
需用到 15 只禽类食材的极光之枕、搭配冰淇淋的温热玛德莱娜小蛋糕……书末附有“布拉齐耶妈妈”餐厅招牌菜式的食谱,欢迎热爱美食的你来挑战哦!
◎ 内容简介
马蒂厄·维亚内是“布拉齐耶妈妈”餐厅的米其林三星大厨。为了拓展餐厅面积,得买下邻居家的房子,马蒂厄不得不接受邻居的七个美食挑战:让完全陌生的人坠入爱河、让甲方接受价格更高的提案、让阿尔兹海默患者重获记忆……仅仅通过美食的力量,他能够完成这些看似疯狂的任务吗?在接连完成一个比一个不可思议的任务之后,他又将发现邻居的什么秘密呢?
◎ 媒体与名人推荐
我很好吃,但是我对美食最感兴趣的地方在于它的昙花一现。艺术家的使命是在世上留下他的痕迹,如果说烹饪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那么它就是昙花一现的。厨师的消亡或多或少会导致他的菜肴的消失。
——埃尔韦·里谢
这本漫画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是它的源头,因为我想做一本不一样的烹饪书,读者可以在书中发现一位大厨和他的团队的故事。说到底,身为大厨,每天都是挑战!
——马蒂厄·维亚纳
一趟美妙的关于感官和哲学的探索之旅。傲慢、虚荣和自负让我们在追求挑战时走向错误的方向,而这趟旅行告诉我们,真正的挑战来自内心。伟大的菜肴来自我们最深沉的内心。
——Move-On Magazine
一本令人胃口大开的漫画,让人想要与自己所爱的人分享一顿美餐!
——亚马逊读者
2021年5月29日 想读
开罗团长+洞熊学校的三个毕业生 豆瓣
カイロ団長+洞熊学校を卒業した三人
8.4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泽贤治 / [日] 增村博 译者: 周龙梅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10
宫泽贤治憧憬的理想世界vs人们终日埋首的现实人生
现实中的人们,从“洞熊学校”毕业后,就相互攀比,最后成为“成功者”开罗团长,拥有很多雨蛙员工
宫泽贤治经典童话漫画版首次引进
以动物形象,折射社会中的种种不安现状
💚编辑推荐
🐸日本文学巨匠宫泽贤治的理想国度
宫泽贤治被誉为“日本代表性的国民作家”,短短三十七年生涯,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经典作品。在日本,他的作品家喻户晓,长期以来被编入日本全国中小学国语课本,是真正的国民级文学大师。在中国,只要对日本文学作品有所涉猎,便一定绕不过宫泽贤治这个名字。
宫泽贤治一生都致力于创造一个无贫穷且充满艺术与梦想的家园,将自己的大半生投入农业改革。而《开罗团长》正是他毕生信念的具象化,开篇第一句话“有一段时间,三十只雨蛙在一起愉快地工作。”蕴含着宫泽贤治对“理想乡”的最大憧憬:工作是要与他人一起,而且是愉快地工作。
🐌理想VS.现实,漫画名家的另类选择
增村博,《银河铁道之夜》漫画版作者,他的猫版浮世绘在日本广受好评。其作品曾入选“手冢治虫漫画奖”,并曾获得日本漫画家协会大奖。在这本短篇集里,他选择了两篇风格迥然不同的短篇童话。《开罗团长》的结局温馨而美好,黑斑蛙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雨蛙们也不计前嫌,最后互帮互助。而《洞熊学校的三个毕业生》则稍显残酷,三位毕业生不择手段,相互竞争,最后都落得残酷的下场。
如果说《开罗团长》代表着宫泽贤治憧憬的理想社会,那么《洞熊学校的三个毕业生》则体现了宫泽贤治眼中的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温情,只剩下攀比和争斗。这是时隔10年之后,增村博再次改编宫泽贤治的作品。相比宫泽贤治其他更为知名的短篇,他特意选取了这两篇对比强烈的童话作品,让读者在一本书中,体味不同层次的另类宫泽贤治。
🕷漫画中文简体版首次引进,精准还原宫泽贤治的童话世界
这本《开罗团长+洞熊学校的三个毕业生》是国内首次引入宫泽贤治的短篇漫画改编。作为一个以动物专长的漫画作家,增村博选择了宫泽贤治童话中比较少见的完全以动物为主角的两则短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精湛技艺。为了确认宫泽贤治笔下的红长腿蜘蛛的品种,他翻阅了无数资料,还咨询了昆虫学的专家。作品中的主人公,既有着动物自身的鲜明特色,表情和动作又像人一样生动灵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宫泽贤治以动物讽喻人类的故事核心。
💚内容简介
《开罗团长》讲述了一个以德报怨的故事:勤劳工作、积极向上的三十只雨蛙被一只卖洋酒的大个子黑斑蛙半胁迫半欺骗,成为他的开罗团成员,之后黑斑蛙想尽办法奴役雨蛙们,雨蛙不堪其辱……不料在国王的新命令下,黑斑蛙反而成了被奴役的人,这时雨蛙不计前嫌、一起帮助他。故事颂扬了劳动人民善良美好的心灵和互帮互助的淳朴感情。
《洞熊学校的三个毕业生》讲述了一个心术不正最终没有好结局的故事:同为洞熊老师学生的蜘蛛、鼻涕虫和狸猫,在老师“谁最大谁最了不起”的教育下,毕业后想尽各种歪招追逐“了不起”并得逞了一段时间……但最终都走上邪路、不得善终。
2021年5月29日 想读
一日谈 豆瓣
Daytripper
8.7 (29 个评分) 作者: [巴西] 法比奥·穆恩 / [巴西] 加布里埃尔·巴 译者: 王怡婧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8
“魔幻现实主义”图像小说,一场用死亡铭记生命的仪式
...................
※编辑推荐※
作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图像小说,《一日谈》没有将全书的悬念留在最后,而是用“时空交错”的艺术手法,将亦真亦幻的场景贯穿故事始末。男主人公布拉斯毕生追寻着“生命”的真谛,在思索过程中,他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不断重生于自我的意识流里,最终领悟到自己一直回避的“死亡”一词,才是对于“生命”真正的铭记。
★ 美国田纳西大学推荐读物
★ 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既定概念,穿梭于过往记忆的男主人公不断将故事推进至高潮。故事进程越接近尾声,“意识流”形态越加明显,值得反复品味。
★ 巧妙的情节设计暗藏作者的细微心思。男主人公“布拉斯”一名取自巴西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这不光是向巴西文学的一次诚挚致敬,更暗示了主人公在故事里的命运走向。
★ 色彩大师戴夫·斯图尔特运用不同基调的颜色,烘托出不同情怀的十个故事。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题材图像小说,讲述了一个男人对于命运的种种假想,描绘了一场用死亡铭记生命的仪式。
一心想要记录“多彩生命”的布拉斯,却靠为逝者写讣告来谋生。不满生活现状的他,决心在每个夜晚展开自己的写作事业,然而写下的却是一个个为自己假想出来的死亡结局。
活在作家父亲荣耀之下的苦恼,宁愿将爱情扼杀在萌芽中的愤怒,友情被逼入绝境时的不甘,想在幸福结束前预先逃离的决心……当布拉斯将情感的爆发点设定为人生终点时,他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地留恋这些瞬间,是这些“活过”的片段告诉布拉斯“他是谁”,是那些结束的时刻轻问他什么才是生命。
...................
※名人推荐※
穆恩和巴为我们精心描绘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它将那些决定“我是谁”的瞬间缠绕在一起,编织成一幅生与死的画作。《一日谈》中的情节是那么的抒情,富有诗意,且令人难忘,当你合上这本书,阅读时的感触依然会萦绕心头。
——贝姬·克鲁南(Becky Cloonan,漫画家)
当两个孩子带着他们的作品集,踏遍了半个世界的展览之后,加布里埃尔·巴和法比奥·穆恩终于认定了他们愿为之奋斗终身的工作,那时的他们还是那样的年轻。《一日谈》言辞优美且华丽,深深地吸引了我。更令人震惊的是,对他们来说,这仅仅是个开始。
——杰拉德·威 (Gerard Way,“我的化学罗曼史”乐队歌手、漫画家)
这个故事坦诚而引人入胜,加布里埃尔•巴和法比奥•穆恩作品的每个细节都如此的性感——甚至是在灰暗和孤独的情节时。当我翻开《一日谈》时,我就无法将它放下。
——杰夫•史密斯(Jeff Smith,漫画家)
《一日谈》是我读过的漫画中最吸引人的作品。加布里埃尔•巴和法比奥•穆恩所讲述的这位巴西作家生与死的故事,是艾斯纳奖和费里尼导演的最爱。尽管故事里充斥着魔幻场景,但却是在描绘一段建立在绝对现实下的爱的故事。《一日谈》是我希望用整个余生来思考的迷人难题。
——特里•摩尔(Terry Moore,反传统系列漫画家)
来自巴西神奇双胞胎的新作《一日谈》是他们最好的作品。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异域情调却又真实的世界,让你想与他们一同身处其中!
——保罗•波普(Paul Pope,漫画家)
...................
※获奖记录※
★ 2011年艾斯纳最佳限期系列奖
★ 2011年哈维最佳单刊奖
★ 2011年雄鹰受欢迎新晋漫画奖
2021年5月29日 想读
摄影师 豆瓣 Goodreads
Le Photographe
9.7 (23 个评分) 作者: [法] 埃曼努埃尔·吉贝尔 / [法]迪迪埃·勒费伍尔(摄/口述) 译者: 余轶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10
一场封存了20年的人道之旅与战时回忆
还原给你一个真实的阿富汗
首部摄影与漫画结合的纪实文学
为你讲述那被遗忘的民族与历史
摄影与漫画史无前例的艺术结合
回忆录与纪实文学中的罕见杰作
.......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纪实题材的图像小说回忆录,真实再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苏联-阿富汗战争时期不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还有在惨烈的现代战争中为了生存而绝望挣扎的人们。
故事讲述了摄影师迪迪埃跟随无国界医生的一支队伍,从巴基斯坦徒步翻越15座高山进入阿富汗战区,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救援。在这场惊心动魄、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旅程中,他用镜头留下了100卷胶卷、近5000张照片的回忆与轶事。
本书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信仰、战争、艺术、爱情……不管是对记者、医生,还是对想了解国际关系和历史文化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美国知名综合类博客Boing Boing是这样评论的:《摄影师》不仅是一本伟大的摄影书和漫画书,更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一部伟大的喜剧,一部伟大的回忆录和一部伟大的历史文本。
☆《摄影师》现已有法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16国语言版本,全球销售近32万册。荣登《世界报》《费加罗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等各大榜单。荣获安古兰漫画节“重要作品奖”、美国漫画最高奖“艾斯纳奖”、全球最佳漫画“水晶奖”、法国“漫画戛纳奖”、法国漫画书店推荐大奖、法国广播电台新闻报道类漫画大奖。
☆从形式上来看,《摄影师》开创了漫画世界新领域。欧洲现实主义漫画家埃曼努埃尔运用了电影中跳跃剪辑的手法,将绘画与摄影无缝连接,创造出紧张、悬疑的戏剧情节。画笔弥补了镜头所未能捕捉的瞬间,照片拓宽了叙事的疆界,两者完美联姻。
☆为了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这段历史,我们买下了《摄影师》的纪录片——《苍穹之下》的版权并翻译制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各大视频网站搜索“漫画《摄影师》纪录片——苍穹之下”观看,或者关注后浪漫微信公众号,发送信息“摄影师”获取视频。
...................
※内容简介※
1986年7月,迪迪埃告别巴黎,开始了他人生中首次重要的拍摄任务:跟随无国界医生的一支团队,深入正处于苏联侵略军与当地民族抵抗势力交战战火中的阿富汗。在为期五个月的艰险旅程中,他用镜头记录下了一些男人和女人的长征:他们努力修复着被别人所摧毁的……
20年后,法国漫画家埃曼努埃尔用画笔重构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经历,以漫画和照片交叉叙事的方式,创作出这本纪实题材的图像小说回忆录。在这部笑与泪交融的历史文本里,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于你想象的阿富汗,以及那些在个人命运与地缘政治交汇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不为人熟知的文化冲突、种族信仰、情感纠葛、人性挣扎……
...................
※媒体推荐※
◎ 《摄影师》应该被选为国家级必读书目。
——《波士顿环球报》
◎ 《摄影师》是一曲由三位作者共同谱写的复调音乐,充满激情,耐人寻味。照片与漫画史无前例的艺术结合,为这场用图像描绘的旅程增添了独有的力量和人性光辉。
——《世界报》( Le Monde)
◎ 这一极为真实但却充满英雄色彩的战时人道救援任务行纪,是一首献给经常被遗忘的报告艺术的赞歌。
——《新观察》(Le nouvel observateur)
◎ 吉贝尔忠实于多形态的设想,为我们带来了这本“杂交漫画书”,借用现实的照片和更为微妙、传奇的画面,展开对故事的讲述,首创战地报道新漫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费加罗报》( Le Figaro)
◎ 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搏斗,看不到被高举的伟大战士,你只能看到一群战争边缘的人在帮助另一群受难的人。若当你读完这本书,开始对带有武器的图片反感时,说明你已经看清了战争的真相。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阅读《摄影师》是一场非同寻常的体验,你会从中学会体察人心。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
◎ 漫画——这些从现实中提纯的瞬间——与黑白照片互相辉映,用一种罕见但却和谐的视觉力量,使照片的含义得以延伸。MSF成员所面临的极端状况、他们与阿富汗民众之间复杂而震撼人心的关系、以及当地宏伟的壮景,都在其中得以体现。作者从微观的角度,为这场决定性的战事,添加了史诗般的色彩。
——《电视周刊》(TELERAMA)
◎ 《摄影师》是一本伟大的书,远远超出了图像小说的范畴。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 令人恐惧、惊骇,又让人感到由衷地快乐······我们应该多些关注和讨论《摄影师》里涉及的议题。
——美国《青年之声》杂志(VOYA)
◎ 一张小小的照片可以拥有无穷的力量。只看一眼,便能揪起你的整颗心。这一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我们的历史。
——《人类报》(L’Humanite)
◎ 《摄影师》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想掏空口袋把钱都捐给英勇无畏的无国界医生。
——哈特福德新闻报(Hartford Courant)
◎ 迪迪埃·勒费伍尔精湛的摄影照片与埃曼努埃尔·吉贝尔幽默的文字、图画相互融合,成就了一部真实而有吸引力的回忆录。它是图像小说中最好的例证!
——图像小说记者网站(The Graphic Novel
◎ 令人无比惊叹的作品。不管在图画上、叙事上,还是在人道主义的表现上都非常成功。
——美国漫画情报网站(Newsarama)
◎ 它让你不安,让你痛苦,又时时萦绕在你心头,让你无法忘怀。
——出版人周刊漫画版评论(Publisher’s Weekly Comics Week)
◎ 让人叹服的、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行业分析杂志《货架意识》(Shelf Awareness)
◎ 扣人心弦的战地回忆。看战争时期中好的与坏的人性。
——快报
...................
※名人推荐※
○ 在我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战争中的难民失去一切意味着什么,翻山越岭只为帮助你从未谋面的人意味着什么,当孩子的一线生命就掌握在你手里时意味着什么。突然间,那片遥远的热土、陌生的异国文化、勇敢而坚韧的民族离我越来越近了······一部充满人性的作品。
——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Angelina Jolie
○ 惊人的创意、惊人的力量!这是一部真正鼓舞人心的作品,它给了我们一扇窗口,去了解遭受着战争之苦而不屈不饶的阿富汗人民。
——《完美风暴》作者塞巴斯蒂安·荣格尔(Sebastian Junger)
○ 这是在我读过的出版物中最惊人的一部。
——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MSNBC)总裁
○ 作为漫画中的“杂交新品种”,这本书确实冒着变成“四不像”的危险,可我尽一切所能,使它成为一个易于阅读的好作品。如果说今天它得到了众多读者的肯定,原因很简单,就是它读起来非常有意思。
——埃曼努埃尔·吉贝尔(本书作者)
○ 我讲述的,是MSF成员深入阿富汗,救助平民百姓的故事。跟他们在一起,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在这个故事中,我扮演了最单纯的一个角色,而这也是一名摄影记者能承担的最好的角色。
——迪迪埃·勒费伍尔(本书作者)
2021年5月29日 想读
崩盘 豆瓣
Crashed: How a Decade of Financial Crises Changed the World
作者: [英] 亚当·图兹 译者: 伍秋玉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1 - 6
《崩盘》是关于全球化时代第一场世界性金融海啸的史诗,也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当代史。
作为对20世纪历史有精深研究的杰出历史学家,亚当·图兹采用全球视角,详细叙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和欧元区危机及其后错综复杂的世界历史。他不仅从金融学的角度解释危机爆发的技术性原因,还花很大篇幅阐述危机对这十年来世界政治形态的塑造,呈现了丰富的原创性主题:经济发展的无序和债务流动的不稳定;单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金融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投资、政治和武力以无形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的不平衡关系;金融危机与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美国中产阶级的危机;中国的崛起;围绕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资源展开的争斗。
尽管最初有人试图将金融危机淡化为地方性事件,但亚当·图兹认为,2008年开始在华尔街发生的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转捩点,从英国和欧洲的金融市场,到亚洲、中东和拉丁美洲的工厂和造船厂,全球治理不得不做出重新调整和安排。在美国和欧洲,资本主义民主面临挑战,引发了乌克兰的内战、希腊的混乱、英国脱欧、特朗普的崛起和各国民粹主义的抬头,西方世界遭遇了冷战结束以来的最大危机。
危机席卷而来,世界格局、全球经济和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可以说危机已经过去了吗?我们有能力和信心应对下一场全球危机吗?
2021年5月29日 想读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 豆瓣
目でみる単位の図鑑
作者: [日] 丸山一彦 译者: 浪花朵朵 后浪 | 大象出版社 2021 - 6
用照片和图画让“单位”看得见,让近80种单位带来具体的感受。
单位是如何定义和命名的,节、马赫、加仑、桶、磅这些单位有什么方便?
理解似懂非懂的单位,提高对数理化的兴趣。
◎ 编辑推荐
☆ 用照片和图画,让抽象的物理单位带来具体的感受,让数理化更加亲切
1厘米有多长——成人中指指甲盖的宽度;1千克有多重——4个苹果或者165个一元硬币的重量;1勒克斯有多亮——1只萤火虫发光的亮度;1摩尔有多少——能组成30座富士山的沙粒的数量……用大量照片和图画来解释,让抽象的单位与实物产生联系,一下子就有了具体的感受,数理化课程中的抽象数据不再遥远。
☆ 介绍单位用来表示什么,也解释它是怎么制定的,有什么样的历史
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起初法国人将它确定为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1000万分之1,后来又有改成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马力”是因为詹姆斯·瓦特为了展示蒸汽机相对于马匹的出色能力,而设定的功率单位,后世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又使用“瓦特”来做功率单位。更多单位的故事等你发现。
☆ 清晰的条理和版式,分类详细介绍36种单位,并介绍约40种相关单位
分类介绍长度、面积、体积和容积、质量、时间、速度、与光有关的、与电有关的、功率、能量、压强、声音强度、频率、温度、分辨率、数据等单位,以及用于表述巨大数字和微小数字的词头。分多个板块来建立立体的知识网络:单位用来表示什么量、用什么符号,名字被作为单位的科学家,拓展知识,趣味小知识……
◎ 内容简介
数字+单位,是我们度量世界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米、亩、秒、升、千克、吨等单位,还会接触到桶、牛顿、安培、伏特、马力、瓦特、焦耳、赫兹、dpi甚至风级和震级等单位,但你真正知道这些单位是怎么确定的,有多长、多大、多重、多快、多强吗?这本书用图鉴的方式帮助你理解近80种单位,让抽象的单位也能带来具体的感受,让你能够更深入理解世界。
本书特点在于用十分形象的图画和照片向读者展示多种抽象单位的量,既可以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也可以作为趣味的课外延伸读物,有利于培养科学头脑。
◎ 媒体推荐
日本人凭直觉就能理解4.5张榻榻米和1升的瓶子的大小。但那些非公制的单位就难以理解,如桶、加仑等。这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精彩之作,对单位可视化进行了划时代的尝试。我小时候从电视剧《草原上的小房子》中知道了一亩是足球场的一半大小,两张榻榻米面积约1坪。最近,家电卖场的灯泡亮度从“瓦”改成了“流明”,这让我很困惑。我也搞不懂贝可勒尔和希沃特。但从这本书里都弄明白了。
——日本读者评论
一些大到难以想象或者很抽象的单位,虽然我们理论上知道,但在这本书中只用看一下图片就能明白了。也许正因为如此,书中大部分单位都用照片和图画展示,而且有通俗易懂的解释(起源、含义、用法等)。
在学习单位的时候,最好已经能做简单的乘除法,但我觉得单位基本上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可以超出对应年级的理解范围,所以我觉得这本书适合作为小学生入学的礼物。不过,这本书内容非常多样,从熟悉的“米”到你也许从没听过的“开尔文”,而且讲得比较透彻……
我真的很推荐这本书,因为这是一本划时代的图鉴,它能让你直观地理解成年人都看似明白却只能模糊想象的单位。……我见过各种类型的绘本,这是我见过的最先进的绘本之一,所以想买给自己的孩子。
——日亚读者评论
2021年5月27日 想读